本實用新型是連接在原鏡頭后方的一種可放大像場范圍的增距鏡頭,尤其是適用于單反相機鏡頭和機身之間,可以實現(xiàn)將焦距延長的同時,成像圈范圍也按照比例放大的作用。
背景技術:
:
目前,公知的接在鏡頭像方一側增焦距鏡頭只能將焦距延長,但是成像范圍不能有效的擴大,或者擴大后,性能不能保證,我們公知的日本特開2011-112725號,雖然很方便的實現(xiàn)了增焦距的作用,但是不能保證成像范圍擴大后,成像性能也能保證,這樣,當鏡頭和機身發(fā)生平移的時候,成像范圍就不足,實現(xiàn)不了移軸功能,來消除拍攝帶來的透視變形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實用新型所要克服現(xiàn)有的增焦距鏡頭只能延長焦距而不能保證放大成像范圍的問題,我們提供了一種在延長焦距的同時,擴大成像范圍的增距鏡頭,這樣就能實現(xiàn)鏡頭和機身發(fā)生平移錯位的時候,也不會發(fā)生暗角,黑邊等情況,相當于移軸鏡頭的功能,消除拍攝時帶來的透視變形問題。
解決的技術問題所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移軸增距鏡頭,其特征在于:包括從物體側起至像面?zhèn)纫来伟ㄕ舛鹊牡谝煌哥R組G1,負屈光度的第二透鏡組G2,所述的第一透鏡組G1的焦距為F1,所述的第二透鏡組的焦距為F2,整個移軸增距鏡頭的焦距為F時,滿足以下條件式;
1.0≤|F1/F2|≤4.5 (1)。
滿足以下條件式;
0.8≤|F1/F|≤3.0 (2)。
滿足以下條件式;
0.3≤|F2/F|≤1.0 (3)。
滿足以下條件式;
1.2≤|Y1/Y|≤1.6 (4)
其中,
Y:原鏡頭的最大近軸像高;
Y1:原鏡頭和移軸增距鏡組合后的最大近軸像高。
滿足以下條件式;
0.6≤|Y/BF|≤0.9 (5)
其中,
BF:原鏡頭和移軸增距鏡組合后,增距鏡頭的最靠近像面一側的面到像面的距離。
所述的移軸增距鏡頭和原鏡頭配合起來,像面放大,和機身在光軸的垂直方向平移,滿足條件式;
0.2≤S/Y1≤0.4 (6)
其中,
S:原鏡頭和移軸增距鏡頭組合后的最大移軸量;
Y1:原鏡頭和移軸增距鏡組合后的最大近軸像高。
條件式的解釋:
如果超過條件式(1)的上限的話,那么增距鏡的前部分的屈光度就很弱,后組屈光度很強,雖然放大倍率非常容易實現(xiàn),但是過度的放大,導致各種像差的產(chǎn)生,使性能難以保證。如果超過條件式(1)的下限的話,增距鏡頭的放大倍率過小,雖然性能容易實現(xiàn),但是無法得到需要的畫幅面積。
如果超過條件式(2)的上限的話,那么增距鏡的前部分的屈光度就很弱,在整個光學系統(tǒng)里面修正像差的能力過弱,雖然放大倍率非常容易實現(xiàn),但是過度的放大,導致各種像差的產(chǎn)生,使性能難以保證。如果超過條件式(2)的下限的話,增距鏡的前組G1的修正像差能力很強,由于過度的聚光,導致很難實現(xiàn)需要的畫幅面積。
如果超過條件式(3)的上限的話,那么增距鏡后組的屈光度就很弱,在整個光學系統(tǒng)里面產(chǎn)生的像差雖然很小,性能容易保證,但是放大倍率有限,達不到需要的畫幅面積。如果超過條件式(3)的下限的話,增距鏡的后組的放大倍率雖然很容易實現(xiàn)要求,但是過度放大而引起的像差修正非常困難,性能無法得到保證。
如果超過條件式(4)的上限的話,放大后的畫幅面積雖然足夠的大,但是性能無法得到保證,像差修正困難。如果超過條件式(4)的下限的話,雖然性能容易保證,但是放大的畫幅將滿足不了上下移軸的要求。
如果超過條件式(5)的上限的話,原鏡頭和增距鏡頭組合后的后截距太小,機械結構實現(xiàn)移軸機構空間過小,商品化非常困難。如果超過條件式(5)的下限的話,雖然性能容易保證后截距的空間,但是因為過大的空間,導致光學結構復雜,性能無法實現(xiàn)。
如果超過條件式(6)的上限的話,雖然能夠?qū)崿F(xiàn)較大的移軸量,但是過度的平移量,導致畫面邊緣無法得到性能保證。如果超過條件式(6)的下限的話,雖然能保證邊緣的畫質(zhì),但是因為移動量過小,失去了移軸消除透視變形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可以提供一個連接在單反相機鏡頭像方一側,體積小,成本低,性能好,通用性強,將普通鏡頭變成一個移軸鏡頭的移軸增距鏡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與原鏡頭配合狀態(tài)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與原鏡頭配合結構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球面像差,場曲像差,畸變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與原鏡頭配合結構示意圖。
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球面像差,場曲像差,畸變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圖。
圖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與原鏡頭配合結構示意圖。
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球面像差,場曲像差,畸變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一種移軸增距鏡頭,與原鏡頭配合(即普通鏡頭)。
(第一實施例)
如圖2所示,第一實施例的移軸增距鏡頭接在原鏡頭像方一側,從物體側依次包括,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鏡組G1,和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二透鏡組G2。
第一實施例的球面像差,場曲像差,畸變像差以及倍率色差如圖3所示。
第一實施例的數(shù)據(jù)如下。
R(mm):各個面的曲率半徑
D(mm):各鏡片價格和鏡片厚度
Nd:d線的各個玻璃的折射率
Vd:玻璃的阿貝數(shù)
焦距:12.794(原鏡頭) 17.7851(組合后)
FNo:2.90(原鏡頭) 4.03(組合后)
半畫角:60.82
最大近軸像高:22.91(原鏡頭) 31.85(組合后)
最大平移量為:11
【非球面系數(shù)】
非球面形狀定義:
y:從光軸開始徑向坐標。
z:非球面和光軸相交點開始,光軸方向的偏移量。
r:非球面的基準球面的曲率半徑。
K,4次,6次,8次,10次,12次的非球面系數(shù)
ASPH
(第二實施例)
如圖4所示,第二實施例的移軸增距鏡頭接在原鏡頭像方一側,從物體側依次包括,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鏡組G1,和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二透鏡組G2。
第二實施例的球面像差,場曲像差,畸變像差以及倍率色差如圖5所示。
第二實施例的數(shù)據(jù)如下,
焦距:12.794(原鏡頭) 16.8827(組合后)
FNo:2.90(原鏡頭) 3.83(組合后)
半畫角:60.82
最大近軸像高:22.91(原鏡頭) 29.846(組合后)
最大平移量為:10
【非球面系數(shù)】
ASPH
(第三實施例)
如圖6所示,第三實施例的移軸增距鏡頭接在原鏡頭像方一側,從物體側依次包括,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鏡組G1,和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二透鏡組G2。
第三實施例的球面像差,場曲像差,畸變像差以及倍率色差如圖7所示。
第三實施例的數(shù)據(jù)如下,
R(mm):各個面的曲率半徑
D(mm):各鏡片價格和鏡片厚度
Nd:d線的各個玻璃的折射率
Vd:玻璃的阿貝數(shù)
焦距:12.794(原鏡頭) 18.9251(組合后)
FNo:2.90(原鏡頭) 4.29(組合后)
半畫角:60.82
最大近軸像高:22.91(原鏡頭) 33.89(組合后)
最大平移量為:12
【非球面系數(shù)】
ASPH
(條件式總結表)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nèi)。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