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總體上涉及定位裝置,并且更具體地涉及包括用于高精度定位活動部件(諸如在成像設(shè)備內(nèi)定位透鏡)的線性致動器的定位裝置。
背景技術(shù):
一般而言,現(xiàn)代成像設(shè)備(例如,機(jī)器可讀符號讀取器、視頻攝像機(jī)、數(shù)碼攝像機(jī)、攝像機(jī)手機(jī)、智能手機(jī)以及個人數(shù)字助理)通常包括一個或多個透鏡,可以使其運(yùn)動以縮放、聚焦、改變景深以及通過將圖像聚焦在圖像拾取裝置(例如,電荷耦合裝置、CMOS成像器)上來捕捉期望的圖像。諸如在美國專利No. 8,531,790 (其特此通過引用并入本文)中所描述的那些馬達(dá)的一個或多個壓電馬達(dá)是能夠用于該用途的一種這樣的壓電馬達(dá)。該設(shè)計展示了卓越的性能,但對于某些應(yīng)用而言略顯體積龐大且昂貴。
因此,期望體積更小且更廉價的裝置。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因此,在一個方面中,本實用新型包含線性致動器組件以及用于有效且準(zhǔn)確地定位活動部件的方法。在各種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組件尤其良好地適用于通過維持具有有角槽口的載架與具有小平面的線性致動器的軸之間的直接且連續(xù)的接觸以便使至少一個表面與有角槽口接觸,從而以高度準(zhǔn)確的方式定位活動載架(例如,承載用于掃描裝置的透鏡)。
在示例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組件具有線性致動器,該線性致動器包括從基底延伸的馬達(dá)軸,該基底帶有使軸振蕩的壓電部件。所述軸具有帶小平面的表面。活動載架具有槽口,其帶有接收線性致動器的軸的至少一個平坦表面。該載架在槽口處與馬達(dá)軸直接且連續(xù)接觸,使得當(dāng)載架沿行進(jìn)軸線線性地運(yùn)動時,馬達(dá)軸的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接觸。彈簧聯(lián)接至載架,以促使馬達(dá)軸與載架的槽口接觸,以便維持馬達(dá)軸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之間的接觸,從而抑制馬達(dá)軸的轉(zhuǎn)動。
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組件具有線性致動器,該線性致動器包括從基底延伸的馬達(dá)軸?;装▔弘姴考赃x擇性地使馬達(dá)軸振蕩。馬達(dá)軸具有帶小平面的表面,使得當(dāng)沿橫截面觀察時,橫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包括一條直線?;顒虞d架包括槽口以接收馬達(dá)軸,其中,該槽口具有至少一個平坦表面。載架在槽口處與馬達(dá)軸直接且連續(xù)地接觸,使得當(dāng)載架沿行進(jìn)軸線線性地運(yùn)動時,馬達(dá)軸的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接觸。彈簧聯(lián)接至載架,以促使馬達(dá)軸與載架的槽口接觸,以便維持馬達(dá)軸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之間的接觸,從而抑制馬達(dá)軸的轉(zhuǎn)動。
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彈簧是遠(yuǎn)離槽口聯(lián)接至載架的片式懸臂彈簧(flat cantilever spring)。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槽口是近似V形。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馬達(dá)軸具有多個帶小平面的表面,并且其中,槽口具有與軸的多個帶小平面的表面接觸的多個平坦表面。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槽口是近似V形,并且馬達(dá)軸具有近似方形的橫截面。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馬達(dá)軸具有帶有圓角的近似方形的橫截面。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壓電部件聯(lián)接至柔性電路,并且其中,柔性電路傳送電信號以選擇性地引起壓電部件振蕩。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還具有光學(xué)透鏡,該光學(xué)透鏡聯(lián)接至載架以與其一起線性地運(yùn)動。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驅(qū)動壓電部件使其以超聲頻率振蕩。
在其它示例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組件具有線性致動器,該線性致動器包括從基底延伸的馬達(dá)軸。該基底包括壓電部件,該壓電部件帶有電氣地聯(lián)接至壓電部件的柔性電路。柔性電路傳送電信號以選擇性地引起壓電元件使馬達(dá)軸振蕩。當(dāng)沿橫截面觀察時,馬達(dá)軸是具有四個小平面的近似方形?;顒虞d架包括槽口以接收馬達(dá)軸,其中,該槽口是具有兩個平坦表面的近似V形。載架在槽口處與馬達(dá)軸直接且連續(xù)接觸,使得當(dāng)載架沿行進(jìn)軸線線性地運(yùn)動時,馬達(dá)軸的小平面中的兩個與近似V形的槽口的兩個平坦表面接觸。懸臂彈簧,例如,片式懸臂彈簧,聯(lián)接至載架以促使馬達(dá)軸的小平面中的兩個與載架的V形槽口的兩個平坦表面接觸,以便維持馬達(dá)軸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之間的接觸,從而抑制馬達(dá)軸的轉(zhuǎn)動。
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馬達(dá)軸能夠具有帶有圓角的近似方形的橫截面。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光學(xué)透鏡聯(lián)接至載架以與其一起線性地運(yùn)動。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壓電部件被驅(qū)動成以超聲頻率振蕩。
在其它示例實施例中,自動對焦成像器結(jié)合線性致動器,該線性致動器包括從基底延伸的馬達(dá)軸。該基底具有壓電部件,以選擇性地使該馬達(dá)軸振蕩。馬達(dá)軸具有帶小平面的表面,使得當(dāng)沿橫截面觀察時,橫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包括一條直線?;顒虞d架包括槽口以接收馬達(dá)軸,其中,該槽口具有至少一個平坦表面。當(dāng)載架沿行進(jìn)軸線線性地運(yùn)動時,載架在槽口處與馬達(dá)軸直接且連續(xù)地接觸,使得馬達(dá)軸的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接觸。彈簧聯(lián)接至載架以促使馬達(dá)軸與載架的槽口接觸,以便維持馬達(dá)軸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之間的接觸,從而抑制馬達(dá)軸的轉(zhuǎn)動。透鏡聯(lián)接至載架以與線性致動器一起線性地運(yùn)動,從而調(diào)節(jié)自動對焦成像器的焦點(diǎn)。
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包括超聲線性致動器。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組件包括底盤和多個彈性襯套,至少一個彈性襯套聯(lián)接至底盤以接收線性致動器。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彈簧包括遠(yuǎn)離槽口聯(lián)接至載架的片式懸臂彈簧。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馬達(dá)軸具有多個具有小平面的表面,并且其中,槽口具有與軸的多個具有小平面的表面接觸的多個平坦表面。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槽口是近似V形,并且其中,馬達(dá)軸具有近似方形的橫截面。在某些示例實施例中,壓電部件被驅(qū)動成以超聲頻率振蕩。
與本示例一致的線性致動器組件可以具有包括從基底延伸的馬達(dá)軸的線性致動器,基底帶有使軸振蕩的壓電部件。軸具有帶小平面的表面?;顒虞d架具有槽口,該槽口帶有至少一個平坦表面,該平坦表面接收線性致動器的軸。當(dāng)載架沿行進(jìn)軸線線性地運(yùn)動時,載架在槽口處與馬達(dá)軸直接且連續(xù)地接觸,使得馬達(dá)軸的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接觸。彈簧聯(lián)接至載架以促使馬達(dá)軸與載架的槽口接觸,以便維持馬達(dá)軸小平面與槽口的平坦表面之間的接觸,從而抑制馬達(dá)軸的轉(zhuǎn)動。
本文所描述的線性致動器組件和方法提供以低成本、輕重量、小尺寸有效且準(zhǔn)確地定位活動部件。在各種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組件尤其良好地適用于以高度準(zhǔn)確的方式定位活動載架以便調(diào)節(jié)透鏡的焦點(diǎn)。
前述說明性的實用新型內(nèi)容,以及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示例性目的和/或優(yōu)點(diǎn),和實現(xiàn)上述目的和/或優(yōu)點(diǎn)的方式,在以下詳細(xì)說明及其附圖中進(jìn)一步地闡釋。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shù)的線性致動器組件的前視立視圖。
圖2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圖1的線性致動器組件的俯視平面圖。
圖3是與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一致的致動器組件的第一透視圖。
圖4是與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一致的致動器組件的第二透視圖。
圖5是以與本教導(dǎo)一致的方式利用安置在載架中的三角形槽口內(nèi)的帶有圓角的近似方形的馬達(dá)軸的實施例的詳細(xì)視圖。
圖6是以與本教導(dǎo)一致的方式利用安置在載架中的三角形槽口內(nèi)的近似方形的馬達(dá)軸的實施例的詳細(xì)視圖。
圖7是以與本教導(dǎo)一致的方式利用安置在載架中的三角形槽口內(nèi)的近似八邊形的馬達(dá)軸的實施例的詳細(xì)視圖。
圖8是以與本教導(dǎo)一致的方式利用安置在載架中的三角形槽口內(nèi)的近似六邊形的馬達(dá)軸的實施例的詳細(xì)視圖。
圖9是以與本教導(dǎo)一致的方式利用安置在載架中的矩形槽口內(nèi)的近似D形的馬達(dá)軸的實施例的詳細(xì)視圖。
圖10是以與本教導(dǎo)一致的方式利用安置在載架中的三角形槽口內(nèi)的近似三角形的馬達(dá)軸的實施例的詳細(xì)視圖。
圖11是以與本教導(dǎo)一致的方式利用安置在載架中的具有四個平坦表面的槽口內(nèi)的近似六邊形的馬達(dá)軸的實施例的詳細(xì)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以下說明中,陳述了某些具體細(xì)節(jié)以便提供對各種實施例的透徹理解。然而,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將認(rèn)識到,在沒有一個或多個具體細(xì)節(jié)的情況下也可以實踐實施例。在其它情形中,可能不詳細(xì)示出或描述與定位裝置、成像設(shè)備以及用于其的壓電馬達(dá)和控制系統(tǒng)相關(guān)聯(lián)的眾所周知的結(jié)構(gòu)和制造技術(shù),以避免對實施例的不必要地模糊的描述。
除非上下文以其它方式要求,否則貫穿說明書和隨后的權(quán)利要求,詞語(“包括”)及其變型,諸如“包括著”和“包括有”應(yīng)以開放和包容性的意義解釋,即解釋為,“包括,但不限于”。
貫穿本說明書,提及“一個實施例”或“實施例”意味著在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包括結(jié)合該實施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jié)構(gòu)或者特性。因此,在貫穿本說明書的各種地方出現(xiàn)短語“在一個實施例中”或“在實施例中”并不必須全部指代相同的實施例。此外,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這些具體特征、結(jié)構(gòu)或者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適的方式組合。
如在本說明書和所附權(quán)利要求中所使用的那樣,除非內(nèi)容另外清楚地規(guī)定,否則單數(shù)形式“一”、“一個”和“該”包括復(fù)數(shù)指稱對象。還應(yīng)注意的是,除非內(nèi)容另外清楚地規(guī)定,否則術(shù)語“或”通常以包括“和/或”的含義被采用。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那樣,術(shù)語“小平面”旨在意味著平坦表面。因此,軸中的小平面意味著當(dāng)沿橫截面觀察時,在其長度上軸具有平坦的表面。軸的其它表面也可以具有小平面,或者可以是彎曲的。通過該限定,例如,D形軸(沿橫截面)具有單個小平面,同時六邊形軸(沿橫截面)具有六個小平面。
圖1和圖2示出用于使透鏡線性地運(yùn)動從而使透鏡聚焦的示例線性致動器組件70。線性致動器組件70包括一對線性致動器12和活動載架16。載架16定位于兩個線性致動器12之間,并且在操作期間,當(dāng)線性致動器12使載架16沿行進(jìn)軸線18前后運(yùn)動(如標(biāo)為20的箭頭所示)時,載架16與每個線性致動器12保持滑動接觸。
線性致動器12包括呈從其基底24延伸的動態(tài)圓筒形桿22的形式的細(xì)長引導(dǎo)件?;?4包括呈彈性盤部分26的形式的致動器和壓電部件28,其中該壓電部件28響應(yīng)于所施加的電流或電壓而偏轉(zhuǎn)(如標(biāo)為30的箭頭所示)。例如,呈柔性電路32的形式的電導(dǎo)體電氣地聯(lián)接至線性致動器12,以選擇性地向壓電部件28施加電場,并因此選擇性地使壓電器件28偏轉(zhuǎn)或振蕩??梢钥刂破D(zhuǎn)速率或震蕩速率,使得桿22以不同的速率加速或減速。當(dāng)這樣做時,由于桿22和載架16之間的摩擦,因此在相對緩慢的加速和減速期間,桿22和載架16一起運(yùn)動。
不同地,在相對快速的加速和減速期間,由于載架16的慣性(該慣性防止載架16與桿22一起運(yùn)動),因此桿22可以沿載架16的表面滑動。因此,通過控制由壓電部件28的偏轉(zhuǎn)或振蕩所引起的桿22的加速或減速的速率,能夠使載架16沿桿22前后增量式地前進(jìn)。例如,桿22可以首先相對緩慢地向前延伸,帶動載架16與其一起運(yùn)動,并且然后相對快速地縮回,使載架16保持在前進(jìn)位置處。通過重復(fù)該過程,使載架16沿一個方向沿行進(jìn)軸線18運(yùn)動。通過倒轉(zhuǎn)該過程,使載架16沿相對方向沿行進(jìn)軸線18運(yùn)動。在一些實施例中,桿22能夠驅(qū)動成例如以超聲頻率(例如,高于近似20 kHz)振蕩或往復(fù)運(yùn)動。因此,線性致動器12可以是超聲線性致動器。
載架16包括第一V形槽口40,該槽口的尺寸適合于接收線性致動器12的桿22。彈簧42固定至載架16并且定位成促使線性致動器12的桿22進(jìn)入第一V形槽口40內(nèi),使得在線性致動器組件10的操作期間,保持桿22與載架16直接且連續(xù)地接觸。載架16還包括第二V形槽口44,該槽口的大小適合于接收另一桿22。另一彈簧46固定至載架16并且定位成促使桿22進(jìn)入V形槽口44,使得在線性致動器組件70的操作期間,保持另一桿22與載架16直接且連續(xù)地接觸。圖1和圖2的彈簧42和彈簧46通過緊固件48附接至載架16,并且可以用于朝向載架16偏壓線性致動器12和桿22。
在操作中,為了避免不必要地使對實施例的描述模糊而未在本文中詳細(xì)描述的控制電路系統(tǒng)和相關(guān)的部件可以用于控制線性致動器12并且選擇性地沿行進(jìn)軸線18往復(fù)驅(qū)動載架16。貫穿操作,保持線性致動器12與載架16直接且連續(xù)地接觸,使得這些部件之間不存在間隙。如此,關(guān)于x-y參照平面50中的運(yùn)動限制載架16,但是載架16能夠沿如由對應(yīng)的x-z參照平面52所限定的z-方向平移。這防止載架16相對于x-y參照平面轉(zhuǎn)動和/或位移,并且使得能夠沿行進(jìn)軸線18高度準(zhǔn)確地重新定位載架16。
載架16圖示為包括中央腔56,該中央腔56能夠用于,例如裝納部件,以便相對于主機(jī)設(shè)備圍繞行進(jìn)軸線18運(yùn)動。比如,光學(xué)透鏡60可以固定在載架16的腔56內(nèi),以便透鏡60選擇性地沿行進(jìn)軸線18運(yùn)動。因此,線性致動器組件70可以結(jié)合攝像機(jī)或其它成像裝置(例如,手持機(jī)器可讀符號讀取器),以促進(jìn)這些裝置的自動聚焦能力。因此,可以提供包括本文所描述的線性致動器組件的自動聚焦成像器。
在這種機(jī)構(gòu)中,呈第二線性致動器12的形式的動態(tài)細(xì)長圓筒形引導(dǎo)件以與第一線性致動器平行的設(shè)置聯(lián)接至載架16,并且沿相同的方向取向。第二線性驅(qū)動器12可以一致地協(xié)作,以沿行進(jìn)軸線18往復(fù)驅(qū)動載架16。
雖然圖1和圖2中示出的機(jī)構(gòu)展現(xiàn)出卓越的性能,但是其可能并不適合用于成本更低的應(yīng)用,并且使用兩個線性致動器對于某些應(yīng)用而言可能占據(jù)了過多空間。
與本實用新型一致的實施例提供尺寸和成本的減小。根據(jù)如圖3和圖4中所示的組件100的某些實施例,可以在沒有用于透鏡組件的其它支撐件(諸如,被動引導(dǎo)軸或第二馬達(dá))的情況下使用具有軸104的單個馬達(dá)。但是,在沒有在水平面中穩(wěn)定透鏡組件的某些方式的情況下,透鏡組件將能夠自由地圍繞馬達(dá)軸轉(zhuǎn)動。能夠使用穩(wěn)定引導(dǎo)軸,但是穩(wěn)定引導(dǎo)軸會引入額外的摩擦,這降低了馬達(dá)性能。
利用具有與載架16中的V形槽口40匹配的具有帶小平面的輪廓的馬達(dá)軸解決了該問題。在這種示例中,馬達(dá)軸104能夠具有帶有尖銳的或圓化的邊緣的近似方形輪廓。該方形軸104解決了如圖3和圖4所描繪的問題。與圖1和圖2的設(shè)置相似,該實施例使用載架16中的V形槽口44,并且由彈簧42促使軸104進(jìn)入V形槽口中。但是,軸104的橫截面與V形槽口相配,以防止軸104的轉(zhuǎn)動。通過向壓電元件28施加電信號,使載架16沿行進(jìn)方向20沿驅(qū)動軸運(yùn)動,例如,經(jīng)由柔性電路32或其它電導(dǎo)體組來誘發(fā)震動,從而引起載架16相對于軸104運(yùn)動。
線性致動器組件可以包括底盤和一個或多個彈性襯套。彈性襯套能夠聯(lián)接至底盤,以接收線性致動器。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該組件用于使光學(xué)透鏡60以線性運(yùn)動運(yùn)動,以便使透鏡聚焦。線性致動器包括從其基底24延伸的馬達(dá)軸104。如圖1和圖2的設(shè)置中,基底24包括呈彈性盤部分26的形式的致動器和壓電部件28(本圖中未示出),該壓電部件28響應(yīng)于所施加的電流或電壓偏轉(zhuǎn)。例如呈柔性電路32的形式的電導(dǎo)體電氣地聯(lián)接至線性致動器12,以選擇性地向壓電部件施加電場,并且因此選擇性地使壓電部件偏轉(zhuǎn)或振蕩??梢钥刂破D(zhuǎn)或震蕩的速率,使得馬達(dá)軸以不同的速率加速和減速。在這樣做時,由于馬達(dá)軸104與載架16中的槽口40之間的摩擦,因此在相對緩慢的加速和減速期間,馬達(dá)軸104和載架16一起運(yùn)動。
不同地,在相對快速的加速和減速期間,由于載架16的慣性(該慣性防止載架16與馬達(dá)軸104一起運(yùn)動),因此馬達(dá)軸104可以沿載架16中的槽口40的平坦表面滑動。因此,通過控制由壓電部件的偏轉(zhuǎn)或振蕩所引起的馬達(dá)軸104的加速或減速的速率,能夠使載架16沿馬達(dá)軸104往復(fù)增量式前進(jìn)。例如,馬達(dá)軸104可以首先相對緩慢地向前延伸,帶動載架16與其一起運(yùn)動,然后相對快速地縮回,使載架16保持在前進(jìn)位置處。通過重復(fù)該過程,使載架16沿一個方向沿方向20沿行進(jìn)軸線18運(yùn)動。通過倒轉(zhuǎn)該過程,使載架16沿相對方向沿方向20沿行進(jìn)軸線運(yùn)動。在一些實施例中,馬達(dá)軸104能夠被驅(qū)動成例如以超聲頻率(例如,高于近似20 kHz)振蕩或往復(fù)運(yùn)動。因此,線性致動器可以是超聲線性致動器。
在圖3和圖4中示出的實施例中,使用帶有圓角的橫截面近似是方形的軸104。該軸在軸104的四個小平面中的兩個小平面處與三角形槽口40相配。期望的是使摩擦最小化,因此期望使表面和小平面的數(shù)量以及表面之間的接觸面積最小化,以達(dá)到該目的。此外,能夠使用潤滑劑(諸如干式潤滑劑)來進(jìn)一步減小摩擦。可以通過擠壓碳纖維來制造軸104。載架可以例如由鎂合金制成,并且可以包括PAO表面處理,但是這些細(xì)節(jié)并不視為具有限制性。
在圖3和圖4的實施例中,能夠?qū)崿F(xiàn)良好的性能??梢匀菀椎匾缘统杀局圃鞄в袌A角的方形軸,并且V形槽口能夠是與在如圖1和圖2中所示的那些組件中所使用的槽口相同的槽口,因此不需要再加工。盡管如此,還能夠使用許多軸形狀和槽口形狀來實現(xiàn)抑制軸轉(zhuǎn)動的目的。
參照圖5,以橫截面示出了與載架16的V形槽口40相配的軸104。在該實施例中,軸是帶有圓角的方形,并且因此具有沿其長度的4個小平面(四條邊)。彈簧42促使小平面110和小平面112與V形槽口40的兩個表面接觸,從而允許馬達(dá)軸110響應(yīng)于壓電元件的振蕩而在槽口40中滑動,而且防止其在槽口內(nèi)轉(zhuǎn)動。
圖 6至圖11示出其它軸和槽口設(shè)置的若干說明性示例。圖6、圖7、圖8和圖10示出馬達(dá)軸的橫截面的變型(分別為方形104A、八邊形104B、六邊形104C和三角形104E),這些變型與近似V形的槽口40相配,以將馬達(dá)軸的一對小平面放置成與V形槽口的兩個平坦表面接觸??梢匀鐖D所示裁減V形槽口40的底部,以提供凹槽(relief),從而允許各種軸在小平面與V形側(cè)壁接觸的情況下適當(dāng)?shù)匕仓谩D9示出一定示例實施例,其中D形軸104D的單個小平面留置于矩形槽口40A內(nèi),使得促使D形的單個小平面與矩形槽口40A的底部接觸。矩形槽口40A的尺寸能夠略微過大,并且能夠調(diào)整軸42A以符合軸的形狀,從而防止零件的平移(如圖所示上下平移)。矩形槽口40A的側(cè)表面限制上下運(yùn)動(如該圖示所示),同時促使D形馬達(dá)軸的小平面抵靠矩形槽口的底部(圖示的左側(cè))之間接觸以抑制轉(zhuǎn)動。
圖11描繪了另一變型,其中馬達(dá)軸104F為近似六邊形形狀,并且槽口40B具有成角度的表面,以與馬達(dá)軸的六邊形橫截面的兩個小平面(圖示的最左側(cè))完全相符,并且與六邊形馬達(dá)軸的小平面中的另外兩個(圖示的頂部和底部)部分相符。在彈簧42的促動下,這將軸鎖定在恰當(dāng)位置,并且抑制了馬達(dá)軸104F的轉(zhuǎn)動。在該示例中,V形狹槽42也可以在中心處開槽(relieve),也可以在上側(cè)和下側(cè)裁減(如圖所示),以減小與軸接觸的表面面積的量,從而使摩擦最小化。
出于本文獻(xiàn)的目的,狹槽的主要輪廓為V形的任意具有凹槽裁切的槽口或狹槽都可以視為近似V形。
在每個示例中,馬達(dá)軸具有至少一個小平面,該小平面沿載架中的槽口的平坦表面安設(shè),而多個小平面可以沿槽口的多個對應(yīng)表面安設(shè),以抑制馬達(dá)軸的轉(zhuǎn)動。
以與本教導(dǎo)一致的方式制作線性致動器組件的方法涉及提供包括從基底延伸的具有小平面的馬達(dá)軸的線性致動器,該線性致動器的基底包括壓電部件以選擇性地使第一線性致動器的桿振蕩?;顒虞d架布置為使得具有小平面的馬達(dá)軸處于載架的槽口內(nèi),其中,槽口具有至少一個平坦表面,使得馬達(dá)軸的至少一個小平面與槽口的至少一個平坦表面直接且連續(xù)地接觸。馬達(dá)軸由彈簧(諸如懸臂彈簧42)固定在恰當(dāng)位置。線性致動器能夠用至少一個彈性襯套聯(lián)接至底盤。
與圖1和圖2的組件相比,能夠?qū)崿F(xiàn)大約40%的成本節(jié)省。此外,也可能節(jié)省重量和減小尺寸。由于僅使用了一個馬達(dá),因此相比于使用兩個馬達(dá),能夠減小電流。在替代性方案中,通過增加通向單個馬達(dá)的電流能夠在維持相等的或更低的總功率消耗的同時提高速度。使用諸如帶有方形橫截面的馬達(dá)軸的具有小平面的馬達(dá)軸,允許在不降低性能的情況下防止轉(zhuǎn)動。
為了補(bǔ)充本公開,以下共同轉(zhuǎn)讓的專利、專利申請公開和專利申請通過引用全部并入本申請:
美國專利No. 6,832,725;美國專利No. 7,128,266;
美國專利No. 7,159,783;美國專利No. 7,413,127;
美國專利No. 7,726,575;美國專利No. 8,294,969;
美國專利No. 8,317,105;美國專利No. 8,322,622;
美國專利No. 8,366,005;美國專利No. 8,371,507;
美國專利No. 8,376,233;美國專利No. 8,381,979;
美國專利No. 8,390,909;美國專利No. 8,408,464;
美國專利No. 8,408,468;美國專利No. 8,408,469;
美國專利No. 8,424,768;美國專利No. 8,448,863;
美國專利No. 8,457,013;美國專利No. 8,459,557;
美國專利No. 8,469,272;美國專利No. 8,474,712;
美國專利No. 8,479,992;美國專利No. 8,490,877;
美國專利No. 8,517,271;美國專利No. 8,523,076;
美國專利No. 8,528,818;美國專利No. 8,544,737;
美國專利No. 8,548,242;美國專利No. 8,548,420;
美國專利No. 8,550,335;美國專利No. 8,550,354;
美國專利No. 8,550,357;美國專利No. 8,556,174;
美國專利No. 8,556,176;美國專利No. 8,556,177;
美國專利No. 8,559,767;美國專利No. 8,599,957;
美國專利No. 8,561,895;美國專利No. 8,561,903;
美國專利No. 8,561,905;美國專利No. 8,565,107;
美國專利No. 8,571,307;美國專利No. 8,579,200;
美國專利No. 8,583,924;美國專利No. 8,584,945;
美國專利No. 8,587,595;美國專利No. 8,587,697;
美國專利No. 8,588,869;美國專利No. 8,590,789;
美國專利No. 8,596,539;美國專利No. 8,596,542;
美國專利No. 8,596,543;美國專利No. 8,599,271;
美國專利No. 8,599,957;美國專利No. 8,600,158;
美國專利No. 8,600,167;美國專利No. 8,602,309;
美國專利No. 8,608,053;美國專利No. 8,608,071;
美國專利No. 8,611,309;美國專利No. 8,615,487;
美國專利No. 8,616,454;美國專利No. 8,621,123;
美國專利No. 8,622,303;美國專利No. 8,628,013;
美國專利No. 8,628,015;美國專利No. 8,628,016;
美國專利No. 8,629,926;美國專利No. 8,630,491;
美國專利No. 8,635,309;美國專利No. 8,636,200;
美國專利No. 8,636,212;美國專利No. 8,636,215;
美國專利No. 8,636,224;美國專利No. 8,638,806;
美國專利No. 8,640,958;美國專利No. 8,640,960;
美國專利No. 8,643,717;美國專利No. 8,646,692;
美國專利No. 8,646,694;美國專利No. 8,657,200;
美國專利No. 8,659,397;美國專利No. 8,668,149;
美國專利No. 8,678,285;美國專利No. 8,678,286;
美國專利No. 8,682,077;美國專利No. 8,687,282;
美國專利No. 8,692,927;美國專利No. 8,695,880;
美國專利No. 8,698,949;美國專利No. 8,717,494;
美國專利No. 8,717,494;美國專利No. 8,720,783;
美國專利No. 8,723,804;美國專利No. 8,723,904;
美國專利No. 8,727,223;美國專利No. D702,237;
美國專利No. 8,740,082;美國專利No. 8,740,085;
美國專利No. 8,746,563;美國專利No. 8,750,445;
美國專利No. 8,752,766;美國專利No. 8,756,059;
美國專利No. 8,757,495;美國專利No. 8,760,563;
美國專利No. 8,763,909;美國專利No. 8,777,108;
美國專利No. 8,777,109;美國專利No. 8,779,898;
美國專利No. 8,781,520;美國專利No. 8,783,573;
美國專利No. 8,789,757;美國專利No. 8,789,758;
美國專利No. 8,789,759;美國專利No. 8,794,520;
美國專利No. 8,794,522;美國專利No. 8,794,526;
美國專利No. 8,798,367;美國專利No. 8,807,431;
美國專利No. 8,807,432;美國專利No. 8,820,630;
美國專利No. 8,531,790;
國際公開No.2013/163789;
國際公開No.2013/173985;
國際公開No.2014/019130;
國際公開No.2014/11049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08/018543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09/013422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0/017708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0/017707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0/017770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0/017774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1/020255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11194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13868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16851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16851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19342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20364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22314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22838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2/024818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04331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05628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07032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07516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08210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17534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17534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0015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5641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5774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5775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7034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7842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8725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9247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9247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9353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29354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0672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0673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0673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0796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0862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1332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1332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4139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3/034271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4/000126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0282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0843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0843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2558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2751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3473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3684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3969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4281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4912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4963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6130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6130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6328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6613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6769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7000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7184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7474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7584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7697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7834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7834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7834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8406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9724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09879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077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081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311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441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441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441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445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659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672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801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840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0868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1048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1453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2457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2457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2584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2585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2599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2937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3143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3144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3144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3144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3144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3144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 2014/013337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3620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4058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5145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5288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5877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5986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6032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6675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6675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6675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66760;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6676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6878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75165;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7516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75172;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7517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9164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91913;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9723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97239;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197304;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203087;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204268;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21463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217166;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No.2014/0217180;
美國專利申請No.13/367978,a Laser Scanning Module Employing an Elastomeric U-Hinge Based Laser Scanning Assembly,于2012年2月7日提交(Feng等);
美國專利申請No.29/436337,an Electronic Device,于2012年11月5日提交(Fitch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771508,an Optical Redirection Adapter,于2013年2月5日提交(Anderson);
美國專利申請No.13/852097,System and Method for Capturing and Preserving Vehicle Event Data,于2013年3月28日提交(Bark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902110,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play of Information Using a Vehicle-Mount Computer,于2013年5月24日提交(Hollifield);
美國專利申請No.13/902144,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play of Information Using a Vehicle-Mount Computer,于2013年5月24日提交(Chamberlin);
美國專利申請No.13/902242,a System For Providing A Continuous Communication Link With A Symbol Reading Device,于2013年5月24日提交(Smith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912262,a Method of Error Correction for 3D Imaging Device,于2013年6月7日提交(Jovanovski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912702,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ding Code Symbols at Long Range Using Source Power Control,于2013年6月7日提交(Xia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29/458405,an Electronic Device,于2013年6月9日提交(Fitch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922339,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ding Code Symbols at Long Range Using a Variable Field of View,于2013年6月20日提交(Xia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927398,a Code Symbol Reading System Having Adaptive Autofocus,于2013年6月26日提交(Todeschini);
美國專利申請No.13/930913號,a Mobile Device Having an Improved User Interface for Reading Code Symbols,于2013年6月28日提交(Gelay等);
美國專利申請No.29/459620,an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于2013年7月2日提交(Londo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29/459681,an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于2013年7月2日提交(Chaney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933415,an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Case,于2013年7月2日提交(Londo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29/459785,a Scanner and Charging Base,于2013年7月3日提交(Fitch等);
美國專利申請No.29/459,823,a Scanner,于2013年7月3日提交(Zhou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947296,a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Reading Code Symbols,于2013年7月22日提交(Ruebling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3/950544,a Code Symbol Reading System Having Adaptive Object Detection,于2013年7月25日提交(Jiang);
美國專利申請No.13/961408,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aser Scanners,于2013年7月28日提交(Sab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018729,a Method for Operating a Laser Scanner,于2013年9月5日提交(Feng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019616,a Device Having Light Source to Reduce Surface Pathogens,于2013年9月6日提交(Todeschini);
美國專利申請No.14/023762,a Handheld Indicia Reader Having Locking Endcap,于2013年9月11日提交(Gannon);
美國專利申請No.14/035474,Augmented-Reality Signature Capture,于2013年9月24日提交(Todeschini);
美國專利申請No.29/468118,an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Case,于2013年9月26日提交(Oberprill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055234,Dimensioning System,于2013年10月16日提交(Fletcher);
美國專利申請No.14/053314,Indicia Reader,于2013年10月14日提交(Huck);
美國專利申請No.14/065768,Hybri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ding Indicia,于2013年10月29日提交(Mei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074746,Self-Checkout Shopping System,于2013年11月8日提交(Hejl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074787,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figuring Mobile Devices via NFC Technology,于2013年11月8日提交(Smith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087190,Optimal Range Indicators for Bar Code Validation,于2013年11月22日提交(Hejl);
美國專利申請No.14/094087,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in an Digital Signal,于2013年12月2日提交(Peake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101965,High Dynamic-Range Indicia Reading System,2013年12月10日提交(Xian);
美國專利申請No.14/150393,Indicia-reader Having Unitary Construction Scanner,于2014年1月8日提交(Colavito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154,207,Laser Barcode Scanner,于2014年1月14日提交(Hou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165980,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Irregular Objects with a Single Camera,于2014年1月28日提交(Li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166103,Indicia Reading Terminal Including Optical Filter,于2014年1月28日提交(Lu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200405,Indicia Reader for Size-Limited Applications,于2014年3月7日提交(Feng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231898,Hand-Mounted Indicia-Reading Device with Finger Motion Triggering,于2014年4月1日提交(Van Hor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250923,Reading Apparatus Having Partial Frame Operating Mode,于2014年4月11日提交(Deng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257174,Imaging Terminal Having Data Compression,于2014年4月21日提交(Barb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257364,Docking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于2014年4月21日提交(Showering);
美國專利申請No.14/264173,Autofocus Lens System for Indicia Readers,于2014年4月29日提交(Ackley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274858,Mobile Printer with Optional Battery Accessory,于2014年5月12日提交(Marty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277337,MULTIPURPOSE OPTICAL READER,于2014年5月14日提交(Jovanovski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283282,TERMINAL HAVING ILLUMINATION AND FOCUS CONTROL,于2014年5月21日提交(Liu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00276,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SIDERING INFORMATION ABOUT AN EXPECTED RESPONSE WHEN PERFORMING SPEECH RECOGNITION,于2014年6月10日提交(Braho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05,153,INDICIA READING SYSTEM EMPLOYING DIGITAL GAIN CONTROL,于2014年6月16日提交(Xia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10226,AUTOFOCUSING OPTICAL IMAGING DEVICE,于2014年6月20日提交(Koziol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27722,CUSTOMER FACING IMAG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BTAINING IMAGES,于2014年7月10日提交(Oberprill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27827,a MOBILE-PHONE ADAPTER FOR ELECTRONIC TRANSACTIONS,于2014年7月10日提交(Hejl);
美國專利申請No.14/329303,CELL PHONE READING MODE USING IMAGE TIMER,于2014年7月11日提交(Coyle);
美國專利申請No.14/333588,SYMBOL READING SYSTEM WITH INTEGRATED SCALE BASE,于2014年7月17日提交(Barten);
美國專利申請No.14/334934,a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ICIA VERIFICATION,于2014年7月18日提交(Hejl);
美國專利申請No.14/336188,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OBJECT WEIGHING INTERFERENCES,于2014年7月21日提交(Amundse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39708,LASER SCANNING CODE SYMBOL READING SYSTEM,于2014年7月24日提交(Xia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40627,an AXIALLY REINFORCED FLEXIBLE SCAN ELEMENT,于2014年7月25日提交(Ruebling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40716,an OPTICAL IMAGER AND METHOD FOR CORRELATING A MEDICATION PACKAGE WITH A PATIENT,于2014年7月25日提交(Ellis);
美國專利申請No.14/342544,Imaging Based Barcode Scanner Engine with Multiple Elements Supported on a Common Printed Circuit Board,于2014年3月4日提交(Liu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45735,Indicia Reading Terminal with Combined Illumination,于2014年3月19日提交(Ouyang);
美國專利申請No.14/336188,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OBJECT WEIGHING INTERFERENCES,于2014年7月21日提交(Amundse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55613,Optical Indicia Reading Terminal with Color Image Sensor,于2014年5月1日提交(Lu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70237,WEB-BASED SCAN-TASK ENABLED SYSTEM AN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AND DEPLOYING THE SAME ON A CLIENT-SERVER NETWORK,于2014年7月2日提交(Che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70267,INDUSTRIAL DESIGN FOR CONSUMER DEVICE BASED SCANNING AND MOBILITY,于2014年7月2日提交(Ma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376472,an ENCODED INFORMATION READING TERMINAL INCLUDING HTTP SERVER,于2014年8月4日提交(Lu);
美國專利申請No.14/379057,METHOD OF USING CAMERA SENSOR INTERFACE TO TRANSFER MULTIPLE CHANNELS OF SCAN DATA USING AN IMAGE FORMAT,于2014年8月15日提交(Wang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452697,INTERACTIVE INDICIA READER,于2014年8月6日提交(Todeschini);
美國專利申請No.14/453019,DIMENSIONING SYSTEM WITH GUIDED ALIGNMENT,于2014年8月6日提交(Li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460387,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BAR CODES FROM LIGHT EMITTING DISPLAY SURFACES,于2014年8月15日提交(Van Horn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460829,ENCODED INFORMATION READING TERMINAL WITH WIRELESS PATH SELECTON CAPABILITY,于2014年8月15日提交(Wang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462801,MOBILE COMPUTING DEVICE WITH DATA COGNITION SOFTWARE,于2014年8月19日提交(Todeschini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446387,INDICIA READING TERMINAL PROCESSING PLURALITY OF FRAMES OF IMAGE DATA RESPONSIVELY TO TRIGGER SIGNAL ACTIVATION,于2014年7月30日提交(Wang等);
美國專利申請No.14/446391,MULTIFUNCTION POINT OF SALE APPARATUS WITH OPTICAL SIGNATURE CAPTURE,于2014年7月30日提交(Good等);
美國專利申請No.29/486759,an Imaging Terminal,于2014年4月2日提交(Oberpriller等);
美國專利申請No.29/492903,an INDICIA SCANNER,于2014年6月4日提交(Zhou等);以及
美國專利申請No.29/494725,an IN-COUNTER BARCODE SCANNER,于2014年6月24日提交(Oberpriller等)。
在說明書和/或附圖中,已公開了本實用新型的典型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不限于這種示例性實施例。使用術(shù)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guān)聯(lián)的列出項的任意及全部組合。附圖是示意性的表示,并且因此不必須按比例繪制。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具體的術(shù)語以其通用和描述性的含義來使用,并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