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顯示組件和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26351閱讀:214來源:國知局
顯示組件和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顯示組件的領域,更具體地,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顯示組件以及使用該顯示組件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在利用光源單元提供背光的顯示組件中,需要偏振光作進行照明以執(zhí)行顯示。光源單元發(fā)出的自然光為非偏振光,不能直接照明液晶層,而必須將自然光轉換為偏振光。已經(jīng)設計利用一個分束單元(PBS)將自然光轉換為偏振光,用轉換后的S偏振光照明液晶層。然而,經(jīng)由分束單元轉換后的P偏振光將無法被利用,導致50%光強的浪費。

因此,希望提供一種顯示組件以及使用該顯示組件的電子設備,其能夠提高顯示組件的整體能量利用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組件,其包括:光源單元,用于發(fā)射光源光線;至少兩個分束單元,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第一分束單元設置在所述光源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所述第一分束單元將所述光源光線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和第一透射光線,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第二分束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透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所述第二分束單元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二反射光線,并且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方向匹配;顯示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根據(jù)要顯示的圖像調整工作狀態(tài),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在所述初始光線出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顯示單元在所述光源光線入射方向上的寬度。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還包括第三分束單元,所述第三分束單元設置在第二透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當所述第二分束單元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分束為所述第二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透射光線時,所述第三分束單元將所述第二透射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三反射光線,并且所述第三反射光線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方向匹配,所述顯示單元位于所述第三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初始光線是經(jīng)由所述顯示單元反射后的光線,并且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在所述初始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并在所述初始光線的方向上透光率超過第一閾值,使得所述初始光線能透射通過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其中,所述初始光線的方向與所述光源光線方向之間的夾角滿足第二閾值。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光線與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光強差小于第三閾值,使得所述初始光線中最大光強和最小光強的差值比小于第四閾值。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的每個由兩個直角棱鏡膠合,其膠合面鍍有至少一個膜層,所述至少一個膜層決定由所述分束單元的反射和透射的光線的光強比例。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為兩個偏振分束單元,并且所述第一反射光線與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為具有相同的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還包括:偏振轉換單元,在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預定分束單元將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完線全反射后,在透射通過所述預定分束單元的第二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設置所述偏振轉換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二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轉換為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是N個分束單元,N為大于等于2的偶數(shù),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到第N反射光線是具有相同的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到所述第N反射光線之間的光強差小于第三閾值,使得所述初始光線中最大光強和最小光強的差值比小于第四閾值。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N個分束單元的每個由 兩個直角棱鏡膠合,其膠合面鍍有至少一個膜層,所述至少一個膜層決定由所述N個分束單元的每個的反射和透射的光線的光強比例,使得所述N個分束單元的每個的反射的光線的光強為所述光源光線的光強的1/N,其中所述顯示組件還包括偏振轉換單元,設置在透射通過第N/2個分束單元的第二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將所述第二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轉換為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組件,其包括:光源單元,用于發(fā)射光源光線;第一偏振單元,設置在所述光源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將所述光源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一反射光線,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為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顯示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根據(jù)要顯示的圖像調整工作狀態(tài),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其中所述第一偏振單元在所述初始光線出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顯示單元在所述光源光線入射方向上的寬度。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初始光線是經(jīng)由所述顯示單元反射后的光線,且所述第一偏振單元在所述初始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并在所述初始光線的方向上透光率超過第一閾值,使得所述初始光線能透射通過所述第一偏振單元,其中,所述初始光線的方向與所述光源光線的方向之間的夾角滿足第二閾值。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偏振單元是偏振分束單元,所述第一偏振分束單元將所述光源光線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和第一透射光線,所述顯示組件還包括:第二偏振分束單元,設置在透射通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單元的第一透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二反射光線,且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方向匹配;所述顯示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包括:處理組件,用于生成要顯示的第一圖像以及執(zhí)行顯示控制;顯示組件,用于執(zhí)行所述第一圖像的顯示,其包括:光源單元,用于發(fā)射光源光線;至少兩個分束單元, 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第一分束單元設置在所述光源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所述第一分束單元將所述光源光線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和第一透射光線,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第二分束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透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所述第二分束單元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二反射光線,并且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方向匹配;顯示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根據(jù)要顯示的所述第一圖像調整工作狀態(tài),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還包括:第一顯示裝置,所述顯示組件設置在所述第一顯示裝置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還包括光路轉換組件,用于接收來自所述顯示組件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并對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進行光路轉換,以形成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使得位于特定位置的觀看者感知到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其中感知的所述虛像的尺寸大于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尺寸。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還包括:本體裝置;固定裝置,其與所述本體裝置連接,所述固定裝置用于固定與所述電子設備的使用者的相對位置關系;其中,所述處理組件設置在所述本體裝置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設置在所述本體裝置和/或固定裝置中。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光路轉換組件包括準直單元和波導單元,所述準直單元用于將來自所述顯示組件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準直為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并且導入所述波導單元,所述波導單元將來自所述準直單元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導向所述特定位置。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固定裝置至少包括一固定狀態(tài),在所述固定狀態(tài)下,所述固定裝置能作為一環(huán)狀空間或滿足第一預定條件的近似環(huán)狀空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環(huán)狀空間或所述近似環(huán)狀空間能圍繞在滿足第二預定條件的柱狀體外圍。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還包括第二顯示裝置,設置在所述本體裝置和/或所述固定裝置上,用于輸出第二圖像,其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和所述第二顯示裝置為遵循不同顯示原理的顯示裝置。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具有第一可視區(qū)域,對應于所述第一圖像的初始光線從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出射,所述第二顯示裝置具有第二可視區(qū)域,對應于所述第二圖像的初始光線從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出射,并且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和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的形狀不同。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包括:處理組件,用于生成要顯示的第一圖像以及執(zhí)行顯示控制;顯示組件,用于執(zhí)行所述第一圖像的顯示,其包括:光源單元,用于發(fā)射光源光線;第一偏振單元,設置在所述光源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將所述光源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一反射光線,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為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顯示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根據(jù)要顯示的所述第一圖像調整工作狀態(tài),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成為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其中所述第一偏振單元在所述初始光線出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顯示單元在所述光源光線入射方向上的寬度。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再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偏振單元是偏振分束單元,所述第一偏振分束單元將所述光源光線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和第一透射光線,所述顯示組件還包括:第二偏振分束單元,設置在透射通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單元的第一透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二反射光線,且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方向匹配;所述顯示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以及使用該顯示組件的電子設備,其能夠提高顯示組件的整體能量利用率。

要理解的是,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下面的詳細描述兩者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意圖在于提供要求保護的技術的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

圖2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

圖3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

圖4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

圖5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

圖6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7A到7D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所采用的近眼光學顯示系統(tǒng)的原理圖;

圖8A到8C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的第一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9A到9E是進一步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框圖;

圖10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框圖;

圖11A和11B是進一步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框圖;

圖12A和12B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框圖;

圖13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透視圖;

圖14是概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結構框圖;

圖15A到圖15C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一示例的頂面視圖、底面視圖和側面視圖;

圖16A和圖16B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二示例的示意圖;

圖17A和圖17B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三示例的示意圖;

圖18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四示例的示意圖;

圖19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五示例的示意圖;

圖20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六示例的示意圖;

圖21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七示例的示意圖;以及

圖22A和圖22B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八示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首先,將參照圖1到圖5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可以是諸如液晶(LCD)的透射式顯示組件,也可以是諸如硅基液晶(LCOS)的反射式顯示組件。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可以直接為用戶顯示要顯示的圖像,也可以是在諸如采用光導光學元件(LOE)的近眼光學系統(tǒng)中提供要顯示的圖像源,然后再通過光學系統(tǒng)中的其他組件對由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提供的圖像源進行光路轉換和/或放大后被用戶所感知。

圖1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10包括光源單元11、至少兩個分束單元(即,圖1中的第一分束單元21、第二分束單元22)以及顯示單元31。

具體地,所述光源單元11用于發(fā)射光源光線LL。所述光源光線LL為平面自然光。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第一分束單元21設置在所述光源光線LL的照射區(qū)域內,所述第一分束單元21將所述光源光線LL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LR1和第一透射光線LT1。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第二分束單元22設置在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的照射區(qū)域內,所述第二分束單元22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二反射光線LR2。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的方向與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的方向匹配。也就是說,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與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為近似平行光,兩者的進行方向的夾角例如小于等于5°。

所述顯示單元31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根據(jù)要顯示的圖像調整工作狀態(tài),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例如,在所述顯示單元31為LCD顯示組件的液晶層,其可以根據(jù)要顯示的圖像,在顯示驅動電壓(未示出)的控制下,改變其中液晶材料內部分子的排列狀況,以便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的照射下,通過液晶材料對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相應地遮擋或透過,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

在如圖1所示的顯示組件10中,所述初始光線的出射方向取決于所述顯示組件10的顯示原理是反射式還是透射式。具體地,在所述顯示組件10為 反射式顯示組件的情況下,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分別經(jīng)由所述顯示單元31反射后成為初始光線LI1和LI2。在所述顯示組件10為透射式顯示組件的情況下,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分別經(jīng)由所述顯示單元31透射后成為初始光線LI1和LI2。

如圖1所示,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分別經(jīng)由所述顯示單元31反射后成為初始光線LI1和LI2的情況下,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在所述初始光線LI1和LI2的照射區(qū)域內,并在所述初始光線LI1和LI2的方向上透光率超過第一閾值,使得所述初始光線LI1和LI2能透射通過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所述第一閾值例如為50%,并且所述第一閾值優(yōu)選地為80%。

此外,如圖1所示,所述初始光線LI1和LI2的方向與所述光源光線LL方向之間的夾角滿足第二閾值。由于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分別近似平行照射所述顯示單元31,所以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分別經(jīng)由所述顯示單元31反射后成為初始光線LI1和LI2的近似與所述光源光線LL平行。也就是說,所述第二閾值例如為80°-100°,并且所述第二閾值優(yōu)選地為85°-95°。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在所述初始光線LI1和LI2出射方向上的厚度HL小于所述顯示單元31在所述光源光線LL入射方向上的寬度HI。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的每個由兩個直角棱鏡膠合,其膠合面鍍有至少一個膜層,所述至少一個膜層決定由所述分束單元的反射和透射的光線的光強比例。也就是說,在此配置的情況下,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的每個為近似正方體。由于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10中配置有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每個都分別產(chǎn)生覆蓋照射所述顯示單元31的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所以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整體上在所述初始光線LI1和LI2出射方向上的厚度HL約為所述顯示單元31在所述光源光線LL入射方向上的寬度HI的二分之一,即HL≈HI/2。而如果僅僅配置單個分束單元以產(chǎn)生反射光線覆蓋照射所述顯示單元31,則該單個分束單元在初始光線出射方向上的厚度H’L約等于其在所述光源光線LL入射方向上的寬度HI,即H’L≈HI。因此,通過配置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縮小了分束單元在所述初始光線上的 整體厚度,有利于滿足所述顯示組件10小型化的需求。

更進一步地,如上所述,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的每個的反射和透射的光線的光強比例由分束單元的膠合面鍍有的至少一個膜層所決定。可以配置所述至少一個膜層的成分,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的光強差小于第三閾值,從而進一步使得所述初始光線LI1和LI2中最大光強和最小光強的差值比小于第四閾值。具體地,所述第三閾值例如為10%,優(yōu)選地為5%。從而使得所述初始光線LI1和LI2中最大光強Imax和最小光強Imin的差值比((Imax-Imin)/Imax)小于第四閾值,所述第四閾值例如為10%,優(yōu)選地為5%。

更進一步地,不管所述顯示組件10是諸如LCD的透射式顯示組件,也可以是諸如LCOS的反射式顯示組件,都需要偏振光照射所述顯示單元31。因此,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是兩個偏振分束單元,其使得預定偏振方向的光在其分束面上反射為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至少兩個偏振分束單元21和22都是使得S偏振光在其分束面反射,而P偏振光透射通過其分束面。如此,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為具有相同的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為S偏振態(tài)。以下,將參照附圖進一步描述在顯示組件中配置偏振轉換單元,從而精確控制光線的偏振狀態(tài),實現(xiàn)對于光源光線的充分利用。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組件中,分束單元的個數(shù)不限于兩個。圖2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示例的顯示組件10中,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還包括第三分束單元23,所述第三分束單元23設置在第二透射光線LT2的照射區(qū)域內,當所述第二分束單元22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分束為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和所述第二透射光線LT2時,所述第三分束單元23將所述第二透射光線LT2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三反射光線LR3,并且所述第三反射光線LR3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的方向匹配,所述顯示單元31位于所述第三反射光線LR3的照射區(qū)域內。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以及所述第三反射光線LR3為近似平行光,其中兩者的進行方向的夾角例如小于等于5°。此外,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所述第二反射光線LR2以及所述第三反射光線LR3為具有相同的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 線,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為S偏振態(tài)。

圖3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10與如圖1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相比,進一步包括偏振轉換單元41。一般地,偏振轉換單元41在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預定分束單元將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完線反射后,在透射通過所述預定分束單元的第二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設置所述偏振轉換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二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轉換為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

如圖3所示,以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為兩個分束單元21和22為示例,所述光源單元11發(fā)出光源光線LL。所述光源光線LL包括第一偏振狀態(tài)(S)和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所述光源光線LL由設置其照射區(qū)域內的所述第一分束單元21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LR1和第一透射光線LT1。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為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為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其中作為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的第一反射光線LR1與作為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的第一透射光線LT1的光強近似相同,即同為所述光源光線LL光強的1/2。

在此情況下,所述第一分束單元21即為預定分束單元,其將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完線反射。在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的照射區(qū)域內設置所述偏振轉換單元41。作為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的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由所述偏振轉換單元41轉換為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作為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的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由所述第二分束單元22轉換為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的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由所述第二分束單元22分束為第二反射光線LR2

通過配置所述偏振轉換單元41,可以將所述光源光線LL完全轉換為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來照射所述顯示單元31,從而避免了所述光源光線LL中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的損失,提高了顯示組件的整體能量利用率。

圖4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示例的顯示組件10包括光源單元11、至少兩個分束單元(即,N個分束單元,第一分束單元21到第N分束單 元22N,N為大于等于2的偶數(shù))、顯示單元31以及偏振轉換單元41。

所述光源單元11用于發(fā)射光源光線LL,所述光源光線LL包括第一偏振狀態(tài)(S)和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所述第一分束單元21將所述光源光線LL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LR1和第一透射光線LT1,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為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所述第一透射光線LT1包括第一偏振狀態(tài)(S)和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

入射到第M分束單元2M的第M-1透射光線LTM-1包括第一偏振狀態(tài)(S)和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并且經(jīng)由所述第M分束單元2M分束為第M反射光線LRM和第M透射光線LTM。所述第M反射光線LRM為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而所述第M透射光線LTM為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即所述第M分束單元2M為上述將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完線反射的所述預定分束單元,其中M為N/2。在該第N/2個分束單元將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完全反射之后,其透射光線LTM完全為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因此,在所述第M透射光線LTM的照射區(qū)域內設置所述偏振轉換單元41,將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的所述第M透射光線LTM轉換為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此后,第M+1到第N分別將轉換為所述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的所述第M透射光線LTM轉分束為第M+1反射光線LRM+1到第N反射光線LRN。如此,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到所述第N反射光線LRN都是具有相同的第一偏振裝(S)的偏振光線。并且,所述光源光線LL全部轉換為了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到所述第N反射光線LRN而沒有能量的損失。

進一步地,所述N個分束單元的每個由兩個直角棱鏡膠合,其膠合面鍍有至少一個膜層,所述至少一個膜層決定由所述N個分束單元的每個的反射和透射的光線的光強比例,使得所述N個分束單元的每個的反射的光線的光強為所述光源光線的光強的1/N。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到所述第N反射光線LRN之間的光強差第三閾值,從而進一步使得分別對應于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到所述第N反射光線LRN的所述初始光線LI1到LIN中最大光強和最小光強的差值比小于第四閾值。如上所述,所述第三閾值例如為10%,優(yōu)選地為5%。從而使得所述初始光線LI1到LIN中最大光強Imax和最小光強Imin的差值比((Imax-Imin)/Imax)小于第四閾值,所述第四閾值例如為10%,優(yōu)選地為5%。

如此,通過配置N(N為大于等于2的偶數(shù))個分束單元,并且通過配置每個分束單元的膠合面鍍有的至少一個膜層,使得每個分束單元向所述顯示單元31反射光強為所述光源光線LL的1/N的均勻照明光。此外,通過在預定分束單元(即,第N/2分束單元)的透射光照射區(qū)域內設置所述偏振轉換單元41,將所述光源光線LL完全轉換為第一偏振狀態(tài)(S)的偏振光線來照射所述顯示單元31,從而避免了所述光源光線LL中第二偏振狀態(tài)(P)的偏振光線的損失,提高了顯示組件的整體能量利用率。

進一步地,類似于參照圖1和2所述,由于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示例的顯示組件10中配置有N個分束單元21到2N,所述N個分束單元21到2N每個都分別產(chǎn)生覆蓋照射所述顯示單元31的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1到所述第N反射光線LRN,所以所述N個分束單元21到2N整體上在所述初始光線LI1到LIN出射方向上的厚度HL約為所述顯示單元31在所述光源光線LL入射方向上的寬度HI的N分之一,即HL≈HI/N。因此,通過配置所述N個分束單元21到2N,縮小了分束單元在所述初始光線上的整體厚度,有利于滿足所述顯示組件10小型化的需求。

圖5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示例的顯示組件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示例的顯示組件10包括光源單元11、第一偏振單元51以及顯示單元31。

具體地,所述光源單元11用于發(fā)射光源光線LL。所述光源光線LL為平面自然光。所述第一偏振單元51設置在所述光源光線LL的照射區(qū)域內,將所述光源光線LL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一反射光線LR,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為第一偏振狀態(tài)的偏振光線。

所述顯示單元31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根據(jù)要顯示的圖像調整工作狀態(tài),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例如,在所述顯示單元31為LCD顯示組件的液晶層,其可以根據(jù)要顯示的圖像,在顯示驅動電壓(未示出)的控制下,改變其中液晶材料內部分子的排列狀況,以便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的照射下,通過液晶材料對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相應地遮擋或透過,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LR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LI。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偏振單元51在所述初始光線LI出射方向上的厚度HL小于所述顯示單元31在所述光源光線LL入射方向上的寬度HI。這是由于,如 果僅利用一個偏振分束單元(PBS)將自然光轉換為偏振光,該偏振分束單元(PBS)需要由兩個等邊直角棱鏡膠合,其整體形成為近似正方體的結構,使得該偏振分束單元(PBS)在初始光線出射方向上的厚度等于顯示單元31在光源光線入射方向上的寬度。而采用圖5所示的所述第一偏振單元51的配置,其無需采取近似正方體的結構,從而實現(xiàn)所述第一偏振單元51在初始光線出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顯示單元31在光源光線入射方向上的寬度,縮小了第一偏振單元在所述初始光線上的整體厚度,有利于滿足所述顯示組件10小型化的需求。

進一步地,所述初始光線LI是經(jīng)由所述顯示單元31反射后的光線,且所述第一偏振單元51在所述初始光線LI的照射區(qū)域內,并在所述初始光線的方向上透光率超過第一閾值,使得所述初始光線能透射通過所述第一偏振單元51。所述第一閾值例如為50%,并且所述第一閾值優(yōu)選地為80%。此外,所述初始光線LI的方向與所述光源光線LL的方向之間的夾角滿足第二閾值。所述第二閾值例如為80°-100°,并且所述第二閾值優(yōu)選地為85°-95°。

在所述第一偏振單元51是偏振分束單元,所述第一偏振分束單元51將所述光源光線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和第一透射光線的情況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示例的顯示組件10還包括:第二偏振分束單元(未示出),設置在透射通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單元51的第一透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二反射光線,且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方向匹配;所述顯示單元31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在此情況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示例的顯示組件等價于以上參照圖1描述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示例的顯示組件。

以上,參照圖1到圖5描述了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實現(xiàn)了整體體積的小型化,并且充分利用了光源單元發(fā)射的光源光線的光能,同時保證了對于顯示單元的均勻照明。以下,將參照圖6到圖22B進一步描述使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的電子設備。

圖6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100包括顯示組件10和處理組件30。

具體地,所述處理組件30用于生成要顯示的第一圖像以及執(zhí)行顯示控 制。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所述處理組件30可以是所述電子設備100的中央處理單元(CPU)或者專用的圖形處理單元(GPU)以及其他通用或專用處理單元。

所述顯示組件10用于執(zhí)行所述第一圖像的顯示。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顯示組件10可以是如上參照圖1到圖5描述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到第三實施例的顯示組件。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顯示組件10可以包括光源單元、至少兩個分束單元(即,圖1中的第一分束單元21、第二分束單元22)以及顯示單元(以上單元在圖6中未具體示出)。所述光源單元用于發(fā)射光源光線;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第一分束單元設置在所述光源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所述第一分束單元將所述光源光線分束為第一反射光線和第一透射光線,所述至少兩個分束單元中的第二分束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透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所述第二分束單元將所述第一透射光線至少部分地轉換為第二反射光線,并且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反射光線的方向匹配;所述顯示單元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區(qū)域內,用于根據(jù)要顯示的所述第一圖像調整工作狀態(tài),并且在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的照射下,使得所述第一反射光線和所述第二反射光線成為與所述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

進一步地,如圖6所示的所述顯示組件10可以設置在所述電子設備100的顯示裝置(未圖示)中。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顯示裝置是采用光導光學元件(LOE)的近眼光學系統(tǒng)的顯示裝置,其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大尺寸和更高分辨率的圖像或視頻顯示,突破顯示單元本身大小的影響。

圖7A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所采用的近眼光學顯示系統(tǒng)的原理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采用近眼光學顯示系統(tǒng)作為所述第一顯示裝置。如圖7A所示,近眼光學顯示系統(tǒng)中的微顯示器單元201發(fā)出的與其所顯示的圖像對應的光線經(jīng)由諸如透鏡組的光路轉換組件202接收并且進行相應的光路轉換。結果,光路轉換之后的光線進入觀看者的瞳孔203,形成放大的虛像。在圖7A到圖7D中,微顯示器單元201等價于上述參照圖1到圖5描述的顯示組件。

圖7B到7D進一步示出基于如圖7A所示的原理圖的三種具體實施方式。具體地,圖7B圖示的技術方案采用了折衍混合曲面設計,其中透鏡組204對應于圖7A中所示的光路轉換組件202,從而減小了所需的鏡片體積。圖 7C圖示的技術方案采用了自由曲面設計,其中包括曲面1、曲面2和曲面3的自由曲面透鏡組205對應于圖7A中所示的光路轉換組件202,從而進一步減小了所需的鏡片體積。圖7D圖示的技術方案則采用了平行平板設計,其中除了對應于圖7A中所示的光路轉換組件202的透鏡組206外,還包括光波導片207。通過利用光波導片207,在減小所需的鏡片厚度的情況下,對于形成放大的虛像的光線的出射方向(即,放大的虛像的顯示方向)進行諸如平移的控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所采用的近眼光學顯示系統(tǒng)不限于以上圖7B到7D所示,而是還可以采用諸如投影式目鏡設計的其他實施方式。

圖8A到8C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的第一顯示裝置的示意圖。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100中的第一顯示裝置104采用以上參照圖7A到7D描述的近眼光學顯示系統(tǒng)。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包括顯示組件301和第一光路轉換組件302(圖8A到8C中的第一光路轉換組件302A到302C),所述顯示組件301用于執(zhí)行第一圖像的顯示;所述第一光路轉換組件302用于接收從所述顯示組件301發(fā)出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并對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光線進行光路轉換,以形成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使得位于特定位置的觀看者感知到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其中感知的所述虛像的尺寸大于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尺寸。

具體地,在圖8A中,所述顯示組件301可以為微顯示器,而所述第一光路轉換組件302A由透鏡組形成。該透鏡組形成與所述顯示組件301顯示的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放大虛像。

在圖8B中,所述顯示組件301也可以為微顯示器,而所述第一光路轉換組件302B由在設備內進行多次反射的光學器件形成。在此情況下,與圖8A所示的所述第一光路轉換組件302A相比,可以節(jié)約第一顯示裝置104所需的空間大小,從而便于更加小型化的電子設備的設計和制造。

在圖8C中,所述顯示組件301也同樣可以為微顯示器,而所述第一光路轉換組件302C由在設備內在驅動單元(未示出)驅動下進行伸縮變焦的變焦透鏡組形成。在此情況下,與圖8A所示的所述第一光路轉換組件302A相比,可以通過變焦動態(tài)地調整由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顯示的放大虛像的大小,從而滿足用戶的不同需要。在圖8A到圖8C中,所述顯示組件301等價于上述參照圖1到圖5描述的顯示組件。

進一步地,如圖6所示的所述電子設備100可以是穿戴式電子設備或其他任何類型的電子設備。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應用于穿戴式電子設備的情況下,該穿戴式電子設備可以但不限于是頭戴式或腕帶式電子設備。為了便于描述的目的,以下將以諸如智能手表的穿戴式電子設備為例進行描述。

圖9A到9E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框圖。如圖9A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100還包括本體裝置101和固定裝置102。固定裝置102與所述本體裝置101連接,所述固定裝置102用于固定與所述電子設備100的觀看者的相對位置關系。所述固定裝置102至少包括一固定狀態(tài),在所述固定狀態(tài)下,所述固定裝置102能作為一環(huán)狀空間至少一部分或滿足第一預定條件的近似環(huán)狀空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環(huán)狀空間或所述近似環(huán)狀空間能圍繞在滿足第二預定條件的柱狀體外圍。

具體地,圖9B和9C分別圖示所述固定裝置102與所述本體裝置101連接的兩種固定狀態(tài)。在如圖9B所示的第一固定狀態(tài)下,所述固定裝置102與所述本體裝置101形成閉環(huán)的環(huán)狀空間,其中所述固定裝置102與所述本體裝置101分別構成環(huán)狀空間的一部分。在如圖9C所示的第二固定狀態(tài)下,所述固定裝置102與所述本體裝置101形成具有小開口的近似環(huán)狀空間,其中所述固定裝置102與所述本體裝置101分別構成環(huán)狀空間的一部分,并且該近似環(huán)狀空間的小開口的寬度小于所述柱狀體的直徑(即,第一預定條件)。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本體裝置101為智能手表的表盤部分,而所述固定裝置102為智能手表的表帶部分。由所述本體裝置101和所述固定裝置102形成的所述環(huán)狀空間或所述近似環(huán)狀空間能圍繞在作為所述柱狀體的智能手表的用戶的手腕周圍,并且所述環(huán)狀空間或所述近似環(huán)狀空間的直徑大于用戶手腕的直徑而小于用戶拳頭的直徑(即,第二預定條件)。

此外,所述環(huán)狀空間或所述近似環(huán)狀空間當然也可以由所述固定裝置102單獨形成。如圖9D和9E所示,所述本體裝置101可以布置在所述固定裝置102上(即,所述本體裝置101以面接觸的方式附接到所述固定裝置102),以便僅有所述固定裝置102自身形成用于外繞所述柱狀體的所述環(huán)狀空間(圖9D)或所述近似環(huán)狀空間(圖9E)。所述固定裝置102布置有諸如搭扣、摁扣、拉鏈等的固定機構(未示出)。

進一步地,如圖9A到9E所示,所述本體裝置101上布置有處理組件 30和第一顯示裝置104。所述處理組件30用于生成第一圖像以及執(zhí)行顯示控制。在圖9A到9E示出的電子設備100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布置在所述本體裝置101上。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也可以布置在所述固定裝置102上。此外,在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還可以布置在所述本體裝置101和所述固定裝置102上。例如,如下將進一步詳細描述的,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中將進一步包括光路轉換組件和顯示組件,該光路轉換組件可以一部分布置在所述本體裝置101上,另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固定裝置102;該顯示組件則可以根據(jù)需要布置在所述本體裝置101或所述固定裝置102上。容易理解的是,所述顯示組件可以是以上參照圖1到圖5描述的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

更進一步地,如圖9A到9E所示,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包括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對應于所述第一圖像的光線從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出射。所述電子設備100具有第一觀察區(qū)域,在所述第一觀察區(qū)域內的觀看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能感知所述第一圖像的完整顯示內容。

圖10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一顯示裝置104的結構框圖。為了圖示的簡潔,圖2中僅僅圖示包括顯示組件10和光路轉換組件20的第一顯示裝置104,所述顯示組件10和光路轉換組件20的內部配置以及光路在圖2中沒有示出。

如圖10所示,所述顯示組件10中形成所述第一圖像的光線處于第一平面300,而從所述光路轉換組件20的出射的形成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的光線處于第二平面400。所述第一平面300和所述第二平面400存在第一夾角。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夾角為90度。在此情況下,使得所述顯示組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方向上的第一尺寸La小于所述顯示組件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方向上的第二尺寸Lb。因此,當所述顯示裝置104布置在穿戴式電子設備中時,例如,當電子設備是智能眼鏡時,所述顯示組件10布置在智能眼鏡的一側的框架(即,眼鏡腿)中,如此配置使得用于布置所述顯示組件10的框架的厚度更薄。類似地,當電子設備是智能手表時,所述顯示組件10布置在智能手表的一側的表帶中,如此配置使得用于布置所述顯示組件10的表帶的厚度更薄。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所述顯示組件10實現(xiàn)了特定方向上的厚度減小,并且從而實現(xiàn)布置 在第一顯示裝置104在相應方向上的厚度減小。

圖11A和11B是進一步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中的第一顯示裝置的結構框圖。如圖11A所示,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包括顯示組件10和光路轉換組件20,所述顯示組件10用于顯示所述第一圖像;所述光路轉換組件20用于將從所述顯示組件10發(fā)出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光線進行光路轉換,以形成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放大虛像。

進一步地,如圖11B所示,所述光路轉換組件20進一步包括準直單元21和波導單元22。所述準直單元21用于將來自所述顯示組件10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初始光線準直為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并且導入所述波導單元22。具體地,所述準直單元21包括相對布置的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之間的偏振分束部件203,來自所述顯示組件10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光線初始經(jīng)由所述偏振分束部件203反射向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然后經(jīng)由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準直后經(jīng)由所述偏振分束部件203作為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出射。所述波導單元22將來自所述準直單元21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導向所述特定位置,其中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用于形成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可以是根據(jù)需要設計的單個透鏡或透鏡組。調整配置所述第一準直部件201和第二準直部件202的透鏡或透鏡組的相對位置,可以實現(xiàn)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虛像的大小調節(jié)。此外,如圖11B所示,所述波導單元22進一步包括多個反射部件204,通過設置所述多個反射部件204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控制來自所述準直單元21的與所述第一圖像對應的準直光線導向所述特定位置出射。

圖12A和12B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框圖。如圖12A所示,除了上述已經(jīng)描述的第一顯示裝置104外,還包括第二顯示裝置105。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設置在所述本體裝置101和/或所述固定裝置102上,用于輸出第二圖像。在圖12A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和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示意性地并排設置。本發(fā)明不限于此,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和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可以重疊或者至少部分重疊設置。與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類似,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具有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對應于所述第二圖像的光線從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出射。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和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為遵循不同顯示原理的顯示單元。具體地,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是具有采用光導光學元件(LOE)的近眼光學系統(tǒng)的顯示單元,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是諸如液晶顯示器(LCD)、有機電致發(fā)光顯示器、電子墨水顯示器等的顯示單元。

圖12B示意性地示出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和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的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和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的截面形狀示意圖。如圖12B所示,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截面形狀可以是矩形,其適配于用戶利用作為采用光導光學元件(LOE)的近眼光學系統(tǒng)的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觀看放大的第一圖像的虛像時的觀看習慣。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的截面形狀可以是橢圓或圓形,其適配于作為諸如智能手表的穿戴式電子設備的外觀形狀。

圖13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結構透視圖。如圖13所示,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具有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具有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所述第一可視區(qū)域1041與所述第二可視區(qū)域1051相鄰的邊緣為曲線。如從圖13所見,為了在電子設備100中同時配置所述第一顯示裝置104和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需要滿足為非常規(guī)形態(tài)和窄邊框。

以下,將參照圖14到圖22B進一步描述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可以是諸如液晶顯示器、LED顯示器、等離子體顯示器等需要為其提供驅動信號的第二顯示裝置。

圖14是概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結構框圖。如圖14所示的第二顯示裝置105包括顯示單元陣列1000、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和顯示驅動組件4000。具體地,所述顯示單元陣列1000包含多個顯示子單元1011…10nn。容易理解的是,如圖14所示的由多個顯示子單元構成的顯示單元陣列1000僅僅是示意性的,其中多個顯示子單元的數(shù)目及其具體分布可以依賴于設計和使用需求而變化。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的每一條(201…20n)與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的每一條(301…30n)相交,其交點與所述多個顯示子單元(1011…10nn)中的每一個顯示子單元對應,以便為所述每一個顯示子單元提供顯示驅動信號。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與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連接,以便為所述多條第一 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提供顯示驅動信號。

與現(xiàn)有技術中多條第一類驅動線和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別連接到水平驅動單元和垂直驅動單元的配置方式不同,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僅包含單個顯示驅動組件4000,從而節(jié)約了布置顯示驅動組件所需的布線空間和簡化了設計復雜度。此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分為至少兩個驅動線組,所述至少兩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連接到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這種分組連接驅動線的方式將大大減少第二顯示裝置105的邊緣布線,使得封裝其的邊框能夠充分變窄并且能夠靈活地適應于不同的邊框形狀。以下,將參照圖15A到圖22B進一步詳細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具體配置。

圖15A到圖15C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一示例的頂面視圖、底面視圖和側面視圖。具體地,圖15A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頂面視圖。容易理解的是,如圖15A所示的驅動線的數(shù)目和布線方式僅僅是示意性,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不限于此。如圖15A所示,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圖15A中示出分為4組)。如從圖15A所見,采用如此分組布線方式,在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邊緣的布線區(qū)域趨于集中,從而便于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邊框的進一步窄化。也就是說,在配置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電子設備中,第二顯示裝置105A可以根據(jù)需要適配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具體地來說,通過對于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布線進行分組配置,可以將基于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而適于布線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邊緣選擇作為配置有布線分組的區(qū)域,而將基于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而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邊緣選擇沒有配置布線分組。在此,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邊緣可能是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邊緣與電子設備本身外框基本重合的邊緣。替代地,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邊緣可能是電子設備本身外框為不規(guī)則形態(tài)從而不便進行布線的邊緣。以下,將參照附圖描述具體的示例。

進一步地,圖15B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底面視圖。如圖15B所示,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A還包括多個集線組件5000,由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 經(jīng)由所述多個集線組件5000中的一個連接到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所述多個集線組件5000中的一個與所述至少兩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連接的輸入端子數(shù)為M,與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連接的輸出端子數(shù)為N,并且M>N。在圖15B所示的實施例中,一個所述集線組件5000與一個驅動線組連接的輸入端子數(shù)為3,并且與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連接的輸出端子數(shù)為2。采用如此分組后經(jīng)由集線組件連接顯示驅動組件的布線方式,可以進一步減少執(zhí)行顯示驅動所需的布線數(shù)量。當然,容易理解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不限于此,而是分組后的驅動線組可以直接連接到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而無需所述多個集線組件5000。

更進一步地,圖15C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側面視圖。如圖15C所示,所述顯示單元陣列1000所處表面的一側為可視側,并且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布置在所述表面的另一側。具體地,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處于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A的底面70,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A還包括連接所述顯示單元陣列1000所處表面的邊緣與所述底面70的側面60,沿著所述側面60布置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在圖15C所示的側面視圖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在所述顯示單元陣列1000所處表面上的部分與可視方向垂直的面(也就是說,底面70)的投影距所述顯示單元陣列1000所處表面的邊緣為距離L。所述距離L滿足小于一預定閾值。在預定閾值可以根據(jù)設計和顯示需求來設置,例如其可以設為10mm、5mm、1mm。甚至在分組布線的情況下,該距離L可以為0。也就是說,在驅動線沒有下折以便與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連接的邊緣,可以不存在驅動線的布線,并且在該部分的邊緣,所述顯示單元陣列1000所處表面除了可視區(qū)域外的邊框為最窄。

圖16A和圖16B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二示例的示意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B和105C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可以僅包括所述第一類驅動線或所述第二類驅動線,或者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可以包括所述第一類驅動線和所述第二類驅動線。具體地,如圖16A所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B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 線組中的每一組可以僅包括所述第一類驅動線(例如,由201、202、203構成的分組以及由20n-2、20n-1、20n構成的分組)或所述第二類驅動線(例如,由301、302、303構成的分組以及由30n-2、30n-1、30n構成的分組)。與此相比,如圖16B所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C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包括所述第一類驅動線和所述第二類驅動線(例如,由201、202、203、301、302、303構成的分組以及由20n-2、20n-1、20n、30n-2、30n-1、30n構成的分組)。如從圖16A和16B所見,采用如此分組布線方式,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的分組方式更加靈活,可以根據(jù)設計和顯示需求選擇構成分組的驅動線,而不受驅動線本身的類別限制。

圖17A和圖17B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三示例的示意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D和105E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可以僅包括相鄰的驅動線,或者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可以包括不相鄰的驅動線。具體地,如圖17A所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D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可以僅包括相鄰的驅動線(例如,由相鄰的201、202、203;20n-2、20n-1、20n;301、302、303以及30n-2、30n-1、30n構成的分組)。與此相比,如圖17B所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E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的每一組可以包括不相鄰的驅動線(例如,由不相鄰的201、203、205;20n-4、20n-2、20n;301、303、305以及30n-4、30n-2、30n構成的分組)。如從圖17A和17B所見,采用如此分組布線方式,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的分組不限于將相鄰驅動線進行分組,而是可以根據(jù)設計和顯示需求選擇不相鄰的驅動線進行分組,從而避免選擇第二顯示裝置的窄邊框部分進行驅動線的布線。

圖18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四示例的示意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F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中的至少一類驅動線中包含至少一條驅動線是曲線。如圖18所示,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的每一條(201…20n)為曲線,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的每一條(301…30n)為直線。容易理解的是,如圖18所示 的驅動線的數(shù)目和布線方式僅僅是示意性,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不限于此。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可以為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1…30n)為曲線,或者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和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1…30n)中的一條或多條驅動線為曲線。

如圖18所示,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F的可視區(qū)域的邊緣分為兩個部分,與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連接的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對應的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位于所述兩個部分中的第一部分,即圖18中由粗線所示的邊緣部分,而沒有布置與所述顯示驅動組件4000連接的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的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為第二部分。在圖18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有兩個交點,即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別為兩個獨立的連續(xù)邊緣區(qū)域,其僅在各自的端點相交。容易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范圍不限于此,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別可以分為多個子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多個子部分可以相互交替分布,如上參照圖15A到圖17B所示。由于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為曲線,使得其所述第一部分邊緣可以趨于集中。也就是說,所述第一部分對應的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長度小于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總長度的50%。例如,在圖18所示的示例中,布置有驅動線的所述第一部分對應的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長度為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總長度的1/3。因此,可以為第二顯示裝置105F提供無需進行驅動線布線的更大的邊緣區(qū)域,從而便于第二顯示裝置105F的邊框的進一步窄化。也就是說,在配置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F的電子設備中,第二顯示裝置105F可以根據(jù)需要適配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具體地來說,通過采用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中的至少一類驅動線中包含至少一條驅動線是曲線的配置,可以將驅動線向基于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而適于布線的第二顯示裝置的邊緣彎曲,而將基于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而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裝置的邊緣選擇沒有配置布線。在此,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裝置的邊緣可能是第二顯示裝置的邊緣與電子設備本身外框基本重合的邊緣。替代地,不具備布線空間的第二顯示裝置的邊緣可能是電子設備本身外框為不規(guī)則形態(tài)從而不便進行布線的邊緣。

此外,如圖18所示,作為曲線的驅動線的形狀與第二顯示裝置邊緣的形狀相互匹配。在圖18所示的第二顯示裝置105F中,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F 的邊緣形狀為橢圓。容易理解的是,取決于應用需求,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邊緣形狀不限于橢圓,而是可以為諸如圓形等各種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形狀。作為曲線的驅動線的形狀可以實現(xiàn)更好地與各種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第二顯示裝置的邊緣匹配。

具體地,作為曲線的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與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F對應邊緣的曲率相同。具體地,在圖18所示的示例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為與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F的部分邊緣形成一組具有相同圓心并且逐層向外中心放射狀的曲線組,其中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F的部分邊緣為該組同心嵌套的曲線組的最外層曲線。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1…30n)則近似可為從所述圓心放射狀向外輻射的多條直線。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1…30n)的延長線將可以在所述圓心相交。此外,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1…30n)可以分為相對于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F的中心剖面相互對稱的兩組,例如,驅動線301、302、303與驅動線30n-2、30n-1、30n。

此外,如圖18所示,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在與所述顯示單元陣列的顯示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投影為等距排布的多條曲線。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單元陣列所在的表面可能根據(jù)應用其的電子設備的形態(tài)而具有起伏。例如,在所述第二顯示裝置應用于作為凸面的智能手表的表盤上時,所述顯示單元陣列所在的表面可以是與表盤對應的凸面。所述凸面向外面對用戶的方向是所述顯示單元陣列的顯示方向,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在與該顯示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為等距排布的多條曲線。

圖19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五示例示意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G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的每一條(201…20n)和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的每一條(301…30n)為曲線。具體地,類似于圖18所示,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為與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G的部分邊緣形成一組具有相同圓心并且逐層向外中心放射狀的曲線組,其中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G的部分邊緣為該組同心嵌套的曲線組的最外層曲線。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1…30n)則近似分為相對于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G的中心剖面相互對稱的兩組曲線,例如,驅動線301、302、303與驅動線30n-2、30n-1、30n。其中,每組驅動線(301、302、303)或(30n-2、30n-1、30n)為相互嵌套且具有共同切點的一組內切圓的一部分。

因此,與如圖18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F相比, 通過將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和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都配置為曲線,可以進一步減小布置有驅動線的所述第一部分對應的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的長度。例如,在圖19所示的示例中,布置有驅動線的所述第一部分對應的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長度為所述可視區(qū)域的邊緣總長度的1/4。

圖20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六示例的示意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H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的每一條(201…20n)形成圓形,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00的每一條(301…30n)為直線。具體地,在圖20所示的示例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為與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H的邊緣同心嵌套的同心圓組,其中所述第二顯示裝置105H的邊緣為該組同心圓組的最外層圓周。所述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1…30n)則可為從所述同心圓組的共同圓心向外輻射的多條直線,所述多條直線即為最外層圓周的多條直徑。因此,與如圖18和圖19所示的第二顯示裝置105F和105G相比,通過將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00設置為圓形,可以使得驅動線的布線完美地適配圓形的第二顯示裝置的外框。

圖21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七示例的示意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I中,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分為多個驅動線組中至少一組中的至少一條驅動線為曲線。具體地,如圖21所示,驅動線201、202、203、20n-2、20n-1、20n為曲線。此外,所述多條第一類驅動線(201…20n)以及多條第二類驅動線(301…30n)分為多個驅動線組(圖21中示出分為4組)。如從圖21所見,采用如此驅動線的分組配置與曲線配置相結合的方式,與單純采用分組配置(如圖15到圖17B所示)和單純采用曲線配置(如圖18到21所示)的情況相比,可以使第二顯示裝置的邊緣的布線區(qū)域更趨于集中,便于第二顯示裝置的邊框的進一步窄化,同時使得驅動線的布線更靈活地適配第二顯示裝置的外框。

圖22A和圖22B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的第八示例示意圖。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顯示裝置105J和105K中,所述顯示單元陣列40所處表面的邊緣至少一部分為曲線,并且所述邊緣至少分為第一邊緣部分和第二邊緣部分,所述第一邊緣部分和所述第二邊緣部分具有不同的曲率。具體地,如圖22A所示,所述邊緣分為上部第一曲線邊緣部分和下部的第二曲線邊緣部分,這兩個部分具有不同的曲率。類似地,如圖22B所示,所述邊緣上部第一曲線邊緣部分和下部的第二直線邊緣部分,這兩個部分顯 然也具有不同的曲率。如從圖22A和22B所見,采用如此布線方式,在圖22A和22B中對應于需要實現(xiàn)容納第二顯示裝置的窄邊框的所述第一邊緣部分中不設置多條驅動線的布線,而將相應的驅動線301、302、303、30n-2、30n-1、30n分組布置在不需要實現(xiàn)窄邊框的所述第二邊緣部分中,使得布線可以容易地適應于不同需要的邊框形狀。更具體地,例如如圖22A和22B所示的第二顯示裝置應用于諸如智能手表的電子設備時,智能手表的表盤與表帶接合的邊緣為不需要實現(xiàn)窄邊框的所述第二邊緣部分,而智能手表的表盤未與表帶接合的邊緣為所述第一邊緣部分。在圖22A和22B的示例中,選擇了上下邊緣部分之一作為布置布線分組的部分。容易理解的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還可以選擇左右邊緣部分之一作為布置布線分組的部分。

以上,參照圖1到圖22B描述了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組件以及使用該顯示組件的電子設備,其能夠提高顯示組件的整體能量利用率,并且同時有利于實現(xiàn)顯示組件的小型化。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還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一系列處理不僅包括以這里所述的順序按時間序列執(zhí)行的處理,而且包括并行或分別地、而不是按時間順序執(zhí)行的處理。

通過以上的實施方式的描述,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發(fā)明可借助軟件加必需的硬件平臺的方式來實現(xiàn),當然也可以全部通過硬件來實施?;谶@樣的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對背景技術做出貢獻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軟件產(chǎn)品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chǎn)品可以存儲在存儲介質中,如ROM/RAM、磁碟、光盤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臺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wǎng)絡設備等)執(zhí)行本發(fā)明各個實施例或者實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以上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 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