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套固定部件以及箍套保持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能夠?qū)崿F(xiàn)小型化的箍套固定部件及箍套保持構造。箍套固定部件(5)將保持光纖(9)的箍套(11)固定于形成有供該箍套插入的保持孔(320)的保持部件(3),具備:在配置于該箍套的外周側的螺旋彈簧(6)的徑向上隔著該螺旋彈簧(6)地相互相對的第一板部(5e)及第二板部(5f);推壓該螺旋彈簧從而由螺旋彈簧(6)的復原力將箍套(11)壓入保持孔(320)的里側的彈簧推壓部(5b);卡定于在該保持部件(3)形成的卡定部(33)上的爪部(5d);以及在該第二板部與該爪部之間延伸的一對臂部(5g),通過使該第一板部以及該第二板部相互接近來解除該爪部的與該卡定部的卡定狀態(tài)。
【專利說明】箍套固定部件以及箍套保持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將保持光纖的箍套固定于保持部件的箍套固定部件以及箍套保持構造。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公知有如下的光收發(fā)器,S卩、具備由TOSA (Transmitter OpticalSub-Assembly:光發(fā)射子組件)或者 ROSA (Receiver Optical Sub-Assembly:光接收子組件)構成的光學子組件,將在固定于該光學子組件的箍套上保持的光纖作為信號傳輸介質(zhì)來進行通信(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光收發(fā)器具備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固定箍套以使箍套不會從光學子組件脫離。該鎖定機構構成為,具有沿箍套的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夾持件、在其中央部連結一對夾持件的橋部、固定于箍套的前方止動環(huán)、以及配置在橋部與前方止動環(huán)之間的螺旋狀的彈簧。另外,彈簧以及橋部由作為后方止動環(huán)而發(fā)揮功能的鎖定裝置而被限制了沿箍套的長邊方向的移動。
[0004]在一對夾持件上,且在光學子組件側的端部設有L型指部,在與該L型指部相反側的端部設有指狀手柄。一對夾持件通過把持指狀手柄而以橋部為中心擺動,來擴開L型指部。另一方面,在光學組件設有與L型指部卡合的環(huán)狀的卡圈。
[0005]在用戶將箍套安裝于光學子組件時,把持一對夾持件的指狀手柄而使夾持件擺動,使各個夾持件的L型指部擴開而配置于卡圈的外周部。而且,通過分離指狀手柄來使L型指部與光學子組件的卡圈卡合。由此,將箍套固定于光學子組件。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09-514038號公報
[0007]但是,在專利文獻I的鎖定機構中,指狀手柄沿光纖比橋部還向與L型指部相反側延伸。因此,鎖定機構的沿著光纖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因包含指狀手柄的一對夾持件的長度而增大。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小型化的箍套固定部件以及箍套保持構造。
[0009]本發(fā)明以解決上述課題為目的,提供一種箍套固定部件,其將保持光纖的箍套固定于保持部件,該保持部件形成有供上述箍套插入的保持孔,上述箍套固定部件,具備--第一及第二板部,它們在配置于上述箍套的外周側的彈性部件的徑向上隔著該彈性部件地相互相對;推壓部,其推壓上述彈性部件從而由上述彈性部件的復原力將上述箍套壓入上述保持孔的里側;被卡定部,其卡定于在上述保持部件形成的卡定部上;以及延伸部,其在上述第二板部與上述被卡定部之間延伸,通過使上述第一及第二板部相互接近來解除上述被卡定部的與上述卡定部的卡定狀態(tài)。
[0010]另外,本發(fā)明以解決上述課題為目的,提供一種箍套保持構造,其具備上述箍套固定部件和上述彈性部件,在上述箍套固定部件的上述被卡定部卡定于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卡定部時,上述彈性部件沿上述箍套的長邊方向被壓縮,上述箍套由上述被壓縮的上述彈性部件的復原力保持于上述保持部件。
[0011]發(fā)明的效果如下。
[001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箍套固定部件以及箍套保持構造,能夠?qū)崿F(xiàn)小型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箍套固定部件、以及由箍套固定部件固定的光學子組件和箍套的立體圖。
[0014]圖2是表示箍套的結構例的立體圖。
[0015]圖3是表示光學子組件的結構例的剖視圖。
[0016]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箍套固定部件的結構例的立體圖
[0017]圖5表不由箍套固定部件將箍套固定于光學子組件的工序,圖5 Ca)是將箍套插入光學子組件前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5 (b)是在箍套上安裝螺旋彈簧后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5 (c)是剛要安裝箍套固定部件前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5 (d)是安裝箍套固定部件后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18]圖6是箍套固定部件在安裝時變形后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19]圖7是表示從光學組件取下箍套固定部件的操作的說明圖,圖7 Ca)是安裝箍套固定部件時的說明圖,圖7 (b)是取下箍套固定部件的操作時的說明圖。
[0020]符號說明
[0021]2—光學模塊,3—保持部件,5—箍套固定部件,5a—外周保持部(筒部),5b—彈簧推壓部(推壓部),5c—光纖通過用狹縫,5d—爪部(被卡定部),5e—第一板部(第一的板部),5f—第二板部(第二的板部),5g—臂部(延伸部),5h—箍套通過孔(插通孔),5i—狹縫,6—螺旋彈簧(彈性部件),9一光纖,11一箍套,12—光學子組件,21—管座(stem), 22—透鏡罩,31—模塊容納部,32—箍套保持部,33—卡定部,111一毛細管,112—凸緣部,113—橡膠套,210—引線腳,221—罩殼,221a—開口,222—透鏡,310—容納空間,320—保持孔,320a—開口端面,331—槽部,332—凸邊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箍套固定部件5、以及由箍套固定部件5固定的箍套11和光學子組件12的整體構成圖。圖2是表示箍套11的結構例的立體圖。圖3中表示光學子組件12的結構例。
[0023]本實施方式的箍套固定部件5將保持光纖9的箍套11固定于保持部件3,該保持部件3形成有供箍套11插入的保持孔320 (如圖3所示)。如圖2所示,箍套11 一體地具有保持光纖9的筒狀的毛細管111、和從毛細管111朝向外方伸出形成的凸緣部112。凸緣部112在光纖9的延伸方向上的寬度例如為1.8mm。光纖9沿安裝于箍套11的橡膠套113而從箍套11引出。
[0024]光學子組件12能夠適用發(fā)送用光學子組件(TOSA:Transmitter OpticalSub-Assembly)或者接收用光學子組件(ROSA:Receiver Optical Sub-Assembly)。
[0025]發(fā)送用光學子組件(TOSA)例如具備LD (Laser D1de)、VCSEL (Vertical SurfaceEmitting Laser)等發(fā)光元件,將從在搭載發(fā)送用光學子組件(TOSA)的電路基板上安裝的其它的電子部件傳輸來的電信號變換為光信號,并朝向光纖9射出光。
[0026]另一方面,接收用光學子組件(ROSA)例如具備H) (Photo D1de)等受光元件,入射在光纖9中傳播的光而將光信號變換為電信號,并向在搭載接收用光學子組件(ROSA)的電路基板上安裝的其它的電子部件傳輸電信號。
[0027]以下,對作為光學子組件12而使用了接收用光學子組件(ROSA)的情況進行更加具體地說明。
[0028]如圖3所示,光學子組件12具備:具有上述受光元件的光學模塊2 ;和具有形成有保持孔320的保持部32的保持部件3。
[0029]箍套固定部件5—體地具有:位于箍套保持部32的外周的作為筒部的外周保持部5a ;和由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6的彈力而將箍套11壓入保持孔320的里側(光學模塊2偵D的作為推壓部的彈簧推壓部5b。在本實施方式中,外周保持部5a形成為容納保持部32的至少一部分的剖面呈四邊形的方筒狀,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為圓筒狀。后述箍套固定部件5的詳細情況。
[0030]箍套11的凸緣部112由與箍套固定部件5的彈簧推壓部5b抵接而壓縮的螺旋彈簧6而壓入保持孔320的里側,而與保持孔320的開口端面320a接觸。螺旋彈簧6根據(jù)所要求的按壓載荷而選擇金屬制的螺旋彈簧或樹脂制的螺旋彈簧。此外,作為該彈性部件,還能夠代替螺旋彈簧,而使用板簧、橡膠材料等彈性變形材料。
[0031](光學子組件12的結構)
[0032]如圖3所示,光學子組件12由具有上述受光元件的光學模塊2和具有保持箍套11的箍套保持部32的保持部件3的組合構成。光學模塊2具有容納受光元件的管座21以及透鏡罩22。管座21與透鏡罩22 —起構成CAN封裝。管座21由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圖3中表示其中三個)引線腳210,而與搭載供光學子組件12的圖示省略的電路基板電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光纖9射出來的光在透鏡222聚光并入射到受光兀件,在受光兀件從光信號變換為電信號。該電信號經(jīng)由多個引線腳210向搭載在電路基板上的其它的電子部件傳輸電信號。
[0033]透鏡罩22具有將在光纖9傳播的光聚光的透鏡222、和保持透鏡222的罩殼221。罩殼221例如由FeNi合金、不銹鋼等導電性材料構成,在與管座21相反側的端部中央具有開口 221a。透鏡222例如是光學玻璃制的球透鏡,以使用低熔點玻璃等而被玻璃密封后的狀態(tài)固定于罩殼221的開口 221a。
[0034]保持部件3 —體地具有:形成有用于容納光學模塊2的容納空間310的模塊容納部31 ;形成有供箍套11插入的保持孔320的作為筒部的箍套保持部32 ;以及配置在模塊容納部31與箍套保持部32之間的卡定部33。模塊容納部31、箍套保持部32、以及卡定部33分別為圓筒形狀。箍套保持部32的在箍套11的插入方向上的長度例如為5.15mm。
[0035]卡定部33在其外周形成有:用于容納后述的箍套固定部件5的爪部5d的槽部331 ;和限制外周保持部5a沿箍套11的插入方向移動并且用于卡定爪部5d的凸邊部332。凸邊部332向箍套保持部32的外方伸出地形成,在箍套11的插入方向上的厚度例如為
0.55mm0
[0036](箍套固定部件5的結構)
[0037]圖4中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箍套固定部件5的結構例。
[0038]箍套固定部件5是將沖裁為規(guī)定的形狀的單板的板狀素材屈曲而成形的。作為該板狀素材的材料,例如能夠適宜使用不銹鋼、磷青銅等的高拉伸強度材料。
[0039]箍套固定部件5 —體地具備:安裝于箍套保持部32的外周的外周保持部5a ;推壓螺旋彈簧從而將箍套11由螺旋彈簧6的復原力壓入保持孔320的里側(光學模塊2側)的彈簧推壓部5b ;在配置于箍套11的外周側的螺旋彈簧6的徑向上隔著該螺旋彈簧6而相互相對的第一板部5e及第二板部5f ;卡定于在光學子組件12形成的卡定部33上的作為被卡定部的爪部5d ;以及在第二板部與爪部5d之間延伸的作為延伸部的一對臂部5g。
[0040]外周保持部5a保持箍套保持部32并沿箍套11的插入方向延伸配置。第一板部5e形成于外周保持部5a的一個端部與彈簧推壓部5b之間。
[0041]另外,第一板部5e以從彈簧推壓部5b的基端部朝向外周保持部5a側大致彎曲成直角的方式延伸,第二板部5f從彈簧推壓部5b的前端部與第一板部5e平行地延伸。SP、彈簧推壓部5b形成為,連結箍套11的長邊方向上的第一板部5e以及第二板部5f的與保持孔320相反側的端部之間。第一板部5e以及第二板部5f為長方形,其長邊方向與箍套11的插入方向大致平行。
[0042]在外周保持部5a形成有在組裝時使光纖9通過的帶狀的狹縫5i。在彈簧推壓部5b形成有使箍套11插通的作為插通孔的箍套通過孔5h。另外,在彈簧推壓部5b以及第二板部5f并與箍套通過孔5h連通且與狹縫5i平行地形成有帶狀的光纖通過用狹縫5c,該光纖通過用狹縫5c與狹縫5i相同地使光纖9通過。
[0043]爪部5d的前端以90°以上的角度(例如120°?150°角度)進行彎曲加工,爪部5d容納在圖3所示的卡定部33的槽部331中并與凸邊部332卡合。爪部5d的前端由于彈簧推壓部5b承受螺旋彈簧6的反作用力而被壓入凸邊部332的槽部331側的側面。另外,爪部5d連結一對臂部5g的前端部(與第二板部5f側的基端部相反側的端部)彼此。
[0044]一對臂部5g從第二板部5f的與彈簧推壓部5b相反側的端部向外周保持部5a的另一個端部側(與設有第一板部5e —側的相反側)延伸,其延伸方向相對于與箍套11的中心軸平行的方向向第一板部5e側傾斜。一對臂部5g相互平行,并設置成,在箍套11的徑向上夾持外周保持部5a。換句話說,一對臂部5g從長方形的第二板部5f的短邊方向的兩端部相對于外周保持部5a的軸向傾斜地延伸。
[0045]換言之,在相對于彈簧推壓部5b將第一板部5e側作為上側、將第二板部5f側作為下側、并且將外周保持部5a的一個端部側(設有第一板部5e的一側)作為右側、將其相反側作為左側,并從一對臂部5g的并列方向觀察箍套固定部件5時,一對臂部5g從右下朝向左上與外周保持部5a傾斜地交叉,爪部5d位于比外周保持部5a靠上側。
[0046]圖5中表示由箍套固定部件5將箍套11固定于光學子組件12的工序,圖5 (a)是將箍套11插入光學子組件12前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5 (b)是在箍套安裝螺旋彈簧6后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5 (c)是將箍套插入到保持部后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5 (d)是安裝箍套固定部件5后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47]在光學子組件12固定箍套11的工序具有:將箍套11插入光學子組件12的插入工序;和將箍套固定部件5安裝于光學子組件12并在光學子組件12固定箍套11的固定工序。
[0048]在插入工序中,如圖5 (a)所示,準備箍套11和光學子組件12,接下來,如圖5 (b)所示,在箍套11的毛細管111和橡膠套113的外周側安裝螺旋彈簧6。
[0049]在固定工序的開始階段,如圖5 (C)所示,從光學子組件12的保持部件3的保持部32的保持孔320的開口端面320a側向該保持孔320插入箍套11的毛細管111。接下來,使箍套固定部件5向箍套11的方向移動,并使箍套保持部32在外周保持部5a中通過,使外周保持部5a位于包圍箍套保持部32的位置。該工序中,若箍套11的毛細管111的軸向端面與彈簧推壓部5b接觸,則限制箍套固定部件5向箍套11側移動。即,箍套通過孔5h的大小(直徑)形成為比箍套11的毛細管111的直徑小,并且比橡膠套113的直徑大。
[0050]在固定工序的最終階段,如圖5 (d)所示,一邊用彈簧推壓部5b的內(nèi)表面壓縮螺旋彈簧6—邊使箍套固定部件5的爪部5d卡定于卡定部33的凸邊部332。由此,箍套11固定于光學子組件12。
[0051]這樣,在箍套固定部件5的爪部5d卡定于保持部件3的卡定部33時,螺旋彈簧6沿箍套11的長邊方向被壓縮,箍套11由該被壓縮后的螺旋彈簧6的復原力而保持于保持部件3。
[0052]圖6是表示在箍套固定部件5固定箍套11時(鎖定狀態(tài)下)、箍套固定部件5由螺旋彈簧6的復原力(反作用力)而要位移的方向的圖。螺旋彈簧6的復原力使彈簧推壓部5b相對于第一板部5e側的基端部傾斜,以使第二板部5f側的前端部而從箍套11的凸緣部112離開。于是,一對臂部5g與彈簧推壓部5b的傾斜對應地承受向第二板部5f側(附圖下側)位移的方向的力。由此,箍套固定部件5由螺旋彈簧6承受從圖6中的雙點劃線表示的狀態(tài)向?qū)嵕€表示的狀態(tài)變形的力。該變形的方向是爪部5d嵌入卡定部33的槽部331的方向,因而利用螺旋彈簧6的復原力而不會解除箍套固定部件5的鎖定狀態(tài)。
[0053]圖7是表示使用者在解除箍套固定部件5的鎖定狀態(tài)時進行的操作的圖,圖7(a)中表示處于鎖定狀態(tài)的箍套11和光學子組件12,圖7 (b)中表示處于解鎖狀態(tài)的箍套11和光學子組件12。
[0054]通過使第一板部5e以及第二板部5f相互接近來解除爪部5d的與光學子組件12的卡定部33的卡定狀態(tài)。即,當箍套11和光學子組件12處于鎖定狀態(tài)時,若沿箭頭的方向擠壓第一板部5e以及第二板部5f,則使爪部5d向卡定部33的槽部331的外周側位移,來解除其與凸邊部332的卡定,因而能夠解除箍套11和光學子組件12的固定。
[0055](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0056]根據(jù)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得到以下的作用以及效果。
[0057](I)由于螺旋彈簧6配置在第一板部5e與第二板部5f之間,所以能夠在箍套11的徑向上,使螺旋彈簧6和第一板部5e及第二板部5f重疊配置。由此,能夠縮短箍套固定部件5在箍套11的軸向上的長度,從而能夠?qū)崿F(xiàn)小型化。換句話說,在解除鎖定狀態(tài)時,第一板部5e以及第二板部5f以彈簧推壓部5b的基端部以及前端部為支點而相互接近地彈性變形,爪部5d在箍套11的長邊方向上,形成于在其與彈簧推壓部5b之間隔著第一板部5e以及第二板部5f的位置,從而與例如如上述的以往的光收發(fā)器的結構那樣在彈簧推壓部5b的后端側(與爪部5d相反側)設有指狀手柄的情況相比,能夠縮短箍套固定部件5的全長。
[0058](2)即使因由板狀材料屈曲而形成的箍套固定部件5的尺寸誤差,使各部的尺寸與設計值不同,該尺寸誤差對箍套11的按壓載荷產(chǎn)生的影響也大致由螺旋彈簧6的變形量吸收,從而能夠大致固定地保持箍套11向保持部件3的推壓量。
[0059](3)在彈簧推壓部5b形成有箍套通過孔5h,光纖9在其組裝時通過光纖通過用狹縫5c,從而毛細管111、橡膠套113以及光纖9插入箍套通過孔5h。由此,能夠使組裝容易,并且在箍套通過孔5h的周邊的部位推壓螺旋彈簧6,而能夠?qū)⒐刻?1穩(wěn)定地壓入保持部件
3。另外,作為螺旋彈簧6的軸的箍套11的端部(毛細管111的一部分)從箍套通過孔5h突出,從而限制箍套11的相對于徑向的移動。限制箍套11的相對于徑向的移動,也限制螺旋彈簧6相對于箍套11的徑向的移動,從而能夠抑制由箍套的徑向的位置偏移引起的螺旋彈簧6對箍套11施加的按壓載荷的偏差。
[0060](4)由于一對臂部5g的延伸方向相對于與箍套11的中心軸平行的方向向第一板部5e側傾斜,所以使第一板部5e以及第二板部5f相互接近便能夠解除爪部5d的卡定狀態(tài),從而能夠容易取下箍套固定部件5。另外,由于螺旋彈簧6的反作用力如上所述地作用于使爪部5d嵌入卡定部33的槽部331的方向,所以能夠抑制由與周邊的部件的干涉等引起的箍套固定部件5的意外的脫離。
[0061](5)由于外周保持部5a容納有箍套保持部32的至少一部分,所以能夠適當?shù)乇3直3植考?與箍套固定部件5的相對的位置關系。
[0062](6)由于爪部5d連結一對臂部5g的端部彼此,所以能夠使箍套固定部件5卡定于卡定部33的部位為一個部位,從而與例如在一對臂部5g上分別設有作為被卡定部的爪部的情況相比,能夠容易地進行箍套固定部件5的取下。
[0063](實施方式的總結)
[0064]接下來,援用實施方式中的符號等對根據(jù)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把握的技術思想進行記載。但是,以下的記載中的各符號不將權利要求書的構成要素限定為實施方式中具體地表示的部件等。
[0065][I] 一種箍套固定部件5,其將保持光纖9的箍套11固定于保持部件3,該保持部件3形成有供上述箍套11插入的保持孔320,箍套固定部件5具備:第一及第二板部5e、5f,它們在配置于上述箍套11的外周側的彈性部件6的徑向上隔著該彈性部件6地相互相對;推壓部5b,其推壓上述彈性部件6從而由上述彈性部件6的復原力將上述箍套11壓入上述保持孔320的里側;被卡定部5d,其卡定于在上述保持部件3形成的卡定部33上;以及延伸部5g,其在上述第二板部5f與上述被卡定部5d之間延伸,通過使上述第一及第二板部5e、5f相互接近來解除上述被卡定部5d的與上述卡定部33的卡定狀態(tài)。
[0066][2]根據(jù)[I]中記載的箍套固定部件5,上述推壓部5b具有使上述箍套11插通的插通孔5h,并且形成為,連結上述箍套11的長邊方向上的上述第一及第二板部5e、5f的與上述保持孔320相反側的端部之間。
[0067][3]根據(jù)[2]中記載的箍套固定部件5,還具備容納上述保持部件3的至少一部分的筒部5a,上述第一板部5e形成于上述筒部5a的一個端部與上述推壓部5b之間。
[0068][4]根據(jù)[3]中記載的箍套固定部件5,上述延伸部5g從上述第二板部5f的與上述推壓部5b相反側的端部向上述筒部5a的另一個端部側延伸,其延伸方向相對于與上述箍套11的中心軸平行的方向而向上述第一板部5e側傾斜。
[0069][5]根據(jù)[I]至[4]中記載的箍套固定部件5,上述延伸部5g由夾持上述筒部5a的一對臂部5g構成,上述被卡定部5d連結上述一對臂部5g的端部彼此。
[0070][6] 一種箍套保持構造,其具備[I]至[5]任一項中記載的箍套固定部件5和上述彈性部件6,在上述箍套固定部件5的上述被卡定部5d卡定于上述保持部件3的上述卡定部33上時,上述彈性部件6沿上述箍套11的長邊方向被壓縮,上述箍套11由上述被壓縮的上述彈性部件6的復原力而保持于上述保持部件3。
[0071]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上述記載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權利要求書的發(fā)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特征的組合的全部不限定為用于解決發(fā)明的課題的方案所必須的。
[0072]本發(fā)明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nèi)能夠適當?shù)刈冃蝸韺嵤?。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中,保持部? —體地具有模塊容納部31、箍套保持部32以及卡定部33,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過組合由不同部件形成的部件來構成。
[0073]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箍套固定部件5的外周保持部5a的剖面為長方形,但并不限定于此。
[0074]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光學子組件12作為接收用光學子組件(ROSA)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發(fā)送用光學子組件(T0SA)。
[0075]另外,光學模塊2的結構也沒有特別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箍套固定部件,其將保持光纖的箍套固定于保持部件,該保持部件形成有供上述箍套插入的保持孔, 上述箍套固定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備: 第一及第二板部,它們在配置于上述箍套的外周側的彈性部件的徑向上隔著該彈性部件地相互相對; 推壓部,其推壓上述彈性部件,從而由上述彈性部件的復原力將上述箍套壓入上述保持孔的里側; 被卡定部,其卡定于在上述保持部件形成的卡定部上;以及 延伸部,其在上述第二板部與上述被卡定部之間延伸, 通過使上述第一及第二板部相互接近來解除上述被卡定部的與上述卡定部的卡定狀態(tài)。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箍套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壓部具有使上述箍套插通的插通孔,并且形成為,連結上述箍套的長邊方向上的上述第一及第二板部的與上述保持孔相反側的端部之間。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箍套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容納上述保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筒部, 上述第一板部形成于上述筒部的一個端部與上述推壓部之間。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箍套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伸部從上述第二板部的與上述推壓部相反側的端部向上述筒部的另一個端部側延伸,其延伸方向相對于與上述箍套的中心軸平行的方向而向上述第一板部側傾斜。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箍套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伸部由夾持上述筒部的一對臂部構成,上述被卡定部連結上述一對臂部的端部彼此。
6.—種箍套保持構造,其特征在于, 具備:權利要求1?5任一項中所述的箍套固定部件;和上述彈性部件, 在上述箍套固定部件的上述被卡定部卡定于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卡定部時,上述彈性部件沿上述箍套的長邊方向被壓縮, 上述箍套由上述被壓縮的上述彈性部件的復原力而保持于上述保持部件。
【文檔編號】G02B6/42GK104133272SQ201410155883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5月1日
【發(fā)明者】小林拓實, 平野光樹, 安田裕紀, 石神良明 申請人:日立金屬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