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以及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能夠利用簡單的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減少多芯光纖的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的技術(shù)。多芯光纖連接部件的第一樹脂部與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一纖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一纖芯分別接觸。來自第一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的光透過該第一樹脂部而導入第二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第二樹脂部與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二纖芯以及上述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二纖芯分別接觸。來自第一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的光透過該第二樹脂部而導入第二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第一樹脂部以及第二樹脂部分別具有與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各自的端面的形狀對應(yīng)的厚度。
【專利說明】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以及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以及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在光通信等中,為了確保光的傳送路,使用利用了光纖的光纖插頭。通過經(jīng)由適配器將光纖插頭彼此連接從而將兩條光纖連結(jié)。結(jié)果能夠形成連結(jié)了兩條光纖的光的傳送路。
[0003]作為在光纖插頭中利用的光纖的種類,存在單芯光纖或多芯光纖。單芯光纖是在包層內(nèi)設(shè)置有一個纖芯(core)的光纖。另一方面,多芯光纖是在包層內(nèi)設(shè)置有多個纖芯的光纖(參照專利文獻1、2)。此外,在光纖插頭內(nèi),光纖插入于插芯(ferrule)。
[0004]在將光纖插頭彼此連接之際,若在光纖彼此(纖芯的端面彼此)之間形成有間隙,則有時會產(chǎn)生光的損失。該光的損失是因在纖芯的端面處的菲涅爾(Fresnel)反射等原因而產(chǎn)生的。此外,以下,有時將該光的損失記為“連接損失”。
[0005]為了降低這樣的連接損失,能夠采用使光纖彼此(纖芯的端面彼此)直接緊貼的物理接觸(Physical Contact)的方法(參照專利文獻3)。物理接觸例如按照以下的順序進行。首先,將保持于插芯的單芯光纖的端面與插芯端面一起研磨成凸球面。進而,使單光纖(single fiber)的纖芯的端面彼此接觸。其后,對插芯進行按壓,由此使單芯光纖及其周圍的插芯彈性變形。通過該彈性變形,使纖芯的端面彼此無間隙地連接。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 - 104443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8 - 119656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3:日本特公平5 - 39445號公報
[0009]這里,參照圖20對通過物理接觸將利用了多芯光纖的光纖插頭彼此連接的情況進行說明。圖20是多芯光纖MFl (MF2)以及插芯Fl (F2)的軸向的剖視圖。并且,在圖20中,僅將多芯光纖MFl (MF2)以及插芯Fl (F2)的前端部放大示出。
[0010]存在多芯光纖MFl以及MF2的端面被研磨成球面狀的情況。在該情況下,纖芯Ccl的端面位于多芯光纖MFl的端面(凸球面)的頂點。同樣,纖芯Cc2的端面位于多芯光纖MF2的端面(凸球面)的頂點。如圖20所示,在將研磨后的多芯光纖MFl以及MF2的端面彼此連接的情況下,多芯光纖MFl的纖芯Ccl的端面與多芯光纖MF2的纖芯Cc2的端面以緊貼的狀態(tài)連接。因而,在纖芯Ccl 一纖芯Cc2之間難以產(chǎn)生連接損失。
[0011]但是,在纖芯Ccl的周邊存在纖芯Cal。同樣,在纖芯Cc2的周邊也存在纖芯Ca2。因此,在將纖芯Ce的端面彼此連接后的狀態(tài)下,在纖芯Cal與纖芯Ca2之間形成有間隙S。艮P,無法使纖芯Ca的端面彼此緊貼,因此,纖芯Cal與纖芯Ca2的連接變得不充分。因而,存在容易在纖芯Cal —纖芯Ca2之間產(chǎn)生連接損失的問題。此外,圖20的虛線箭頭表示產(chǎn)生連接損失的情況。并且,對于圖20的凸球面的曲率等,為了容易理解上述問題點而夸張地記載。
[0012]此外,在將多芯光纖彼此以物理接觸連接的情況下,施加于插芯的壓力的調(diào)整等作業(yè)繁瑣。因而,也存在難以使多個纖芯的端面彼此高精度地連接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13]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點。S卩,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多芯光纖的光的連接損失的降低的技術(shù)。
[0014]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shù)方案I所記載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具備第一樹脂部和第二樹脂部。第一樹脂部與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一纖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一纖芯分別接觸。來自第一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的光透過該第一樹脂部而導入第二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第二樹脂部與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二纖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二纖芯分別接觸。來自第一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的光透過該第二樹脂部而導入第二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第一樹脂部以及第二樹脂部分別具有與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各自的端面的形狀對應(yīng)的厚度。
[0015]并且,技術(shù)方案2所記載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中,對端面被加工成球面狀的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進行連接。并且,在技術(shù)方案2所記載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中,第一樹脂部以及第二樹脂部具有相互不同的厚度。
[0016]并且,在由技術(shù)方案3所記載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連接的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每一個中,第一纖芯是實際上設(shè)置于中心位置的單一的纖芯。并且,第二纖芯是設(shè)置于與上述中心位置不同的位置的一個以上的纖芯。并且,在技術(shù)方案3所記載的連接部件中,第一樹脂部的厚度小于第二樹脂部的厚度。
[0017]并且,在技術(shù)方案4所記載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中,第二樹脂部形成為環(huán)狀,且以包圍第一樹脂部的方式設(shè)置。
[0018]并且,由技術(shù)方案5所記載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連接的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分別具有多個第二纖芯。并且,在技術(shù)方案5所記載的連接部件中,第一樹脂部具有與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各自的上述第一纖芯接觸的單一的第一透鏡部。并且,第二樹脂部具有與第二纖芯相同數(shù)量的多個第二透鏡部。并且,多個第二透鏡部與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各自的第二纖芯中的對應(yīng)的第二纖芯接觸。
[0019]并且,技術(shù)方案6所記載的連接部件中的第二樹脂部的多個第二透鏡部配置在以第一透鏡部為中心的同心圓上。
[0020]并且,由技術(shù)方案7所記載的連接部件連接的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雙方的端面被加工成平面狀。并且,技術(shù)方案7所記載的連接部件的第一樹脂部以及第二樹脂部具有相等的厚度。
[0021]并且,技術(shù)方案8所記載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具有技術(shù)方案I?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并且,該連接構(gòu)造具有插芯,上述多芯光纖插入該插芯。并且,該連接構(gòu)造具有套筒,插芯插入該套筒。并且,該連接構(gòu)造具有技術(shù)方案I?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此外,在套筒設(shè)置有插入孔。多芯光纖連接部件沿著與第一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分別正交的方向插入于上述插入孔。
[0022]并且,技術(shù)方案9所記載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包括:配置多芯光纖連接部件的配置工序、將多芯光纖彼此連接的連接工序、以及位置調(diào)整工序。在配置工序中,相對于套筒的插入孔配置技術(shù)方案1、4、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連接部件。該插入孔沿著與第一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分別正交的方向設(shè)置。并且,在連接工序中,將插入于插芯后的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分別從套筒的兩端插入套筒。此外,經(jīng)由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將上述多芯光纖彼此連接。并且,在位置調(diào)整工序中進行多芯光纖彼此的位置調(diào)整。
[0023]并且,技術(shù)方案10所記載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包括:配置多芯光纖連接部件的配置工序、將多芯光纖彼此連接的連接工序、第一位置調(diào)整工序以及第二位置調(diào)整工序。在配置工序中,相對于套筒的插入孔配置技術(shù)方案1、5、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該插入孔沿著與第一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分別正交的方向設(shè)置。
[0024]并且,在連接工序中,將插入于插芯后的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分別從套筒的兩端插入套筒。此外,經(jīng)由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將上述多芯光纖彼此連接。在第一位置調(diào)整工序中,進行第一多芯光纖與多芯光纖連接部件之間的位置調(diào)整。在第二位置調(diào)整工序中,進行第二多芯光纖與多芯光纖連接部件之間的位置調(diào)整。
[0025]根據(jù)本發(fā)明,多芯光纖彼此經(jīng)由與多芯光纖的端面形狀對應(yīng)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被連接。根據(jù)這種結(jié)構(gòu),能夠?qū)崿F(xiàn)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的降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示出在實施方式中共用的多芯光纖的圖。
[0027]圖2A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圖。
[0028]圖2B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的圖。
[0029]圖2C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圖。
[0030]圖2D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圖。
[0031]圖3A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件的圖。
[0032]圖3B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件的圖。
[0033]圖4A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34]圖4B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35]圖5A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的圖。
[0036]圖5B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的圖。
[0037]圖5C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的圖。
[0038]圖6A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的圖。
[0039]圖6B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的圖。
[0040]圖7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的流程圖。
[0041]圖8A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42]圖8B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43]圖9A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44]圖9B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45]圖10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的流程圖。
[0046]圖1lA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圖。
[0047]圖1lB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圖。
[0048]圖12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49]圖13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的圖。
[0050]圖14是示出變形例I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圖。
[0051]圖15A是示出變形例I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52]圖15B是示出變形例I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53]圖16是示出變形例2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圖。
[0054]圖17A是示出變形例2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55]圖17B是示出變形例2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56]圖18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的圖。
[0057]圖19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的圖。
[0058]圖20是示出將利用了多芯光纖的光纖插頭彼此借助物理接觸連接的狀態(tài)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9][多芯光纖的結(jié)構(gòu)]
[0060]參照圖1對多芯光纖I的結(jié)構(gòu)進行說明。多芯光纖I 一般是具有撓性長條狀的圓柱部件。圖1是多芯光纖I的立體圖。在圖1中,僅示出多芯光纖I的前端部分。
[0061]多芯光纖I例如由石英玻璃或塑料等光的透過性高的材料構(gòu)成。多芯光纖I構(gòu)成為包括多個纖芯Ck(k = I?η)和包層。
[0062]纖芯Ck是供來自光源(未圖示)的光傳送的傳送路。纖芯C k分別具有端面E k(k=1?η)。由光源發(fā)出的光從端面Ek射出。對于纖芯Ck,為了相比包層2提高折射率,例如由在石英玻璃中添加了氧化鍺(GeO2)的材料構(gòu)成。
[0063]在圖1中,示出具有七個纖芯(^?C7的多芯光纖I。纖芯C2?纖芯C7以纖芯C1為中心而旋轉(zhuǎn)對稱地配置。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位于多芯光纖I的中心的纖芯C1是“第一纖芯”的一個例子。并且,配置于纖芯C1周邊的纖芯C 2?纖芯C 7是“第二纖芯”的一個例子。
[0064]包層2是包覆多個纖芯Ck的部件。包層2具有將來自光源的光封閉在纖芯Ck內(nèi)的作用。包層2具有端面2a。纖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層2的端面2a形成相同的面,它們構(gòu)成多芯光纖I的端面lb。作為包層2的材料,使用折射率比纖芯Ck的材料的折射率低的材料。例如,在纖芯Ck的材料由石英玻璃和氧化鍺構(gòu)成的情況下,作為包層2的材料使用石英玻璃。這樣,通過使纖芯Ck的折射率比包層2的折射率高,使來自光源的光在纖芯Ck與包層2的邊界面全反射。結(jié)果,能夠使光在纖芯Ck內(nèi)傳送。此外,纖芯Ck也可以構(gòu)成為隨著趨向徑向外側(cè)而折射率變高。結(jié)果,能夠使入射至纖芯Ck內(nèi)的光在內(nèi)部一邊折射一邊傳送。
[0065]〈第一實施方式〉
[0066][多芯光纖的端面形狀]
[0067]參照圖2A?圖2D對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I的端面形狀進行說明。圖2A是多芯光纖I的軸向的剖視圖。圖2B是插芯11的軸向的剖視圖。圖2C是多芯光纖I以及插芯11的軸向的剖視圖。圖2D是示出圖2C中的多芯光纖I以及插芯11的前端部的放大圖。此外,在圖2A?圖2D中,為了容易理解實施方式的內(nèi)容,夸張地示出相對于插芯11的直徑的多芯光纖I的直徑。實際上,例如,相對于直徑為Φ2.5的插芯11,使用直徑為Φ0.15的多芯光纖I。
[0068]多芯光纖I如上所述在包層2內(nèi)具有多個纖芯Ck。并且,如圖2A所示,多芯光纖I由塑料等保護件Ia包覆。多芯光纖I是“第一多芯光纖”或者“第二多芯光纖”的一個例子。
[0069]如圖2B所示,插芯11是用于支承具有撓性的多芯光纖I的圓筒形狀的部件。插芯11例如由含有玻璃(石英玻璃或硼硅酸鹽玻璃)、結(jié)晶玻璃、不銹鋼(stainlessmaterial)、氧化錯(zirconia ;Zr02)等的材料構(gòu)成。
[0070]在插芯11的內(nèi)部設(shè)置有圓筒形狀的空間部Ila和經(jīng)由錐面Ilc與該空間部Ila相連續(xù)的空間部lib。并且,空間部Ilb也為圓筒形狀,并且直徑比空間部Ila的直徑大。多芯光纖I插入于該空間部11a。保護件Ia插入于空間部lib。并且,保護件Ia的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與錐面Ilc抵接,由此來進行多芯光纖I相對于插芯11的定位。多芯光纖I和插芯11在被定位后的狀態(tài)下借助粘合劑等被固定(參照圖2C)。
[0071]在插芯11的一端形成有端面lid。在多芯光纖I插入于插芯11后的狀態(tài)下,端面Ib (纖芯Ck的端面E k以及包層2的端面2a)和端面Ild形成相同面(參照圖2C)。
[0072]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圖2A的狀態(tài)的多芯光纖I的端面Ib實施球面研磨(參照圖2C)。同樣,對圖2B的狀態(tài)的插芯11的端面Ild也實施球面研磨(參照圖2C)。通過該球面研磨,上述端面整體形成為曲面狀。并且,如圖2D所示,在實施了球面研磨的端面中,以使得中心的纖芯Cl位于最大程度地突出的位置的方式,以規(guī)定的曲率形成曲面(球面)。此外,對于圖2D中的多芯光纖I的端面Ib以及插芯11的端面Ild的曲率,為了容易理解實施方式的內(nèi)容而夸張地示出。
[0073][連接部件]
[0074]參照圖3A?圖4B敘述連接部件20的結(jié)構(gòu)。連接部件20為了將兩個多芯光纖彼此連接而配置在端面Ib之間。圖3A是連接部件20的立體圖。圖3B是沿著圖3A的A —A線的剖面。圖4A是將圖3A中的虛線部分放大后的主視圖。圖4B是沿著圖4A的B — B線的剖面。
[0075]作為連接部件20,例如使用熱塑性樹脂或能量固化性樹脂等樹脂制的材料。具體而言,作為樹脂,能夠使用NTT - AT社制的作為UV固化性樹脂(粘合劑)的GA700H或GA700L。此外,若考慮連接部件20的耐久性,則優(yōu)選為彈性率低(柔軟)的樹脂。彈性率低的樹脂例如是GA700L。并且,對于連接部件20,從減小反射衰減量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使用折射率與多芯光纖I的纖芯Ck的折射率相同的樹脂。
[0076]如圖3A所示,連接部件20具有:圓形的連接部21 ;以及設(shè)置于連接部21的一部分的纖芯抵接部22以及凸緣23。
[0077]連接部21是連接部件20中的板狀的圓形部分。在利用連接部件20將多芯光纖彼此連接之際,連接部21與插芯11的端面Ild抵接。S卩,連接部21以與插芯11的端面Ild的外徑幾乎相等的外徑形成。
[0078]纖芯抵接部22設(shè)置于連接部21的一部分,是接觸多芯光纖I的部分。在圖3A的例中,纖芯抵接部22設(shè)置于連接部21的大致中央。纖芯抵接部22形成為與多芯光纖I的外徑幾乎相等的大小。如圖4A以及圖4B所示,纖芯抵接部22具有第一樹脂部22a、第二樹脂部22b、槽部22c。
[0079]第一樹脂部22a與多芯光纖I的第一纖芯(纖芯C1)接觸。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第一纖芯(纖芯C1)的光經(jīng)由第一樹脂部22a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第一纖芯(C1)。
[0080]如圖4B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樹脂部22a具有呈凸曲面狀地突出的第一面、和朝與該第一面大致正相反的方向呈凸曲面狀地突出的第二面。上述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形成為隨著趨向突出方向而逐漸變厚。并且,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別與連接部件20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對應(yīng)。并且,第一樹脂部22a設(shè)置于與要利用連接部件20連接的、多芯光纖I的第一纖芯C1對應(yīng)的位置。
[0081]第二樹脂部22b設(shè)置于與要利用連接部件20連接的、多芯光纖I的第二纖芯C2?纖芯C7對應(yīng)的位置。當在多芯光纖I中以包圍纖芯C i的方式(在外側(cè))設(shè)置有第二纖芯C2?纖芯C 7的情況下,第二樹脂部22b以包圍第一樹脂部22a的方式設(shè)置。S卩,第二樹脂部22b與多芯光纖I的第二纖芯(纖芯C2?纖芯C7)接觸。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第二纖芯(纖芯C2?纖芯C7)的光經(jīng)由第二樹脂部22b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對應(yīng)的第二纖芯(纖芯C2?纖芯C 7)。
[0082]如圖4A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二樹脂部22b隔著槽部22c以包圍第一樹脂部22a的方式(在外側(cè))呈環(huán)狀地形成。并且,與第一樹脂部22a同樣,第二樹脂部22b具有呈凸曲面狀地突出的第一面、和朝與該第一面大致正相反的方向呈凸曲面狀地突出的第二面。并且,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別與連接部件20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對應(yīng)。
[0083]此外,如圖4B所示,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比第一樹脂部22a厚。即,第一樹脂部22a的突出部分的高度比第二樹脂部22b的突出部分的高度高。例如,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比第一樹脂部22a高大約40 μm。此外,在圖4B中,為了易于理解第一樹脂部22a與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高度)不同,夸張地示出其階梯差。優(yōu)選,第一樹脂部22a與第二樹脂部22b之間的階梯差(厚度之差)與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纖I的端面Ib的曲率對應(yīng)。即,如圖20所示,隨著趨向多芯光纖I的外側(cè),與多芯光纖I的端面Ib的曲率對應(yīng)而間隙S變大。優(yōu)選,第一樹脂部22a與第二樹脂部22b之間的階梯差設(shè)定成至少填埋該間隙S。
[0084]此外,為了抑制連接損失,優(yōu)選,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的直徑形成為與纖芯Ck的直徑相同、或者比纖芯C k的直徑還大。
[0085]凸緣23以包圍連接部21的外周部分的方式設(shè)置。如圖3A所示,凸緣23也能夠改稱為連接部件20的外周部分。凸緣23從連接部21的兩面的外緣部分別相互大致正相反的方向突出。因而,凸緣23的各突出部分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長度之和比纖芯抵接部22的厚度還長,并且比連接部21的厚度還長(參照圖3B)。本實施方式中的凸緣23的一部分(例如連接部21的半周的量)相對于其他的部分而沿連接部21的徑向突出。以下,將該部分記為“突起部23a”。利用該突起部23a進行連接部件20相對于套筒30的定位(后述)。突起部23a的厚度、即在與連接部21的厚度方向?qū)?yīng)的方向上的長度與凸緣23的厚度幾乎相等。并且,如圖3B所示,凸緣23與連接部21之間的連續(xù)面形成為錐狀。
[0086]纖芯抵接部22為了將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的光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而設(shè)置。從該觀點出發(fā),纖芯抵接部22形成得薄。此外,由于將纖芯抵接部22形成得薄,因此要求確保作為連接部件20的強度。因此,設(shè)置凸緣23以確保連接部件20的強度。
[0087]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形態(tài),只要至少具有纖芯抵接部22即可。
[0088][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
[0089]接下來,參照圖5A?圖7對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進行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進行詳細敘述。圖5A是套筒30的俯視圖。圖5B是套筒30的側(cè)面圖。圖5C是套筒30的立體圖。圖6A是多芯光纖I以及插芯11的軸向的剖視圖。圖6B是將圖6A中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部分放大后的圖。在圖6B中,省略了插芯11以及套筒30的記載。圖7是示出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的順序的一個例子的流程圖。此外,如上所述,多芯光纖I的端面Ib(插芯11的端面Ild)被球面研磨,但在一部分的附圖中,省略其端面的曲面的圖示。
[0090]套筒30是供多芯光纖I插入的圓筒形狀的部件。套筒30的內(nèi)徑與連接部件20的連接部21的外徑幾乎相等。在圖6A中,示出多芯光纖I插入于插芯11后的狀態(tài)。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套筒30,使用分割套筒。所謂分割套筒是指:針對圓筒狀的部件,沿著多芯光纖I的插入方向(在圖5A?圖5C中以虛線箭頭所示的方向)形成有縫隙。此外,多芯光纖I的插入方向與分割套筒的軸向?qū)?yīng)。因而,在分割套筒的外周面沿著軸向形成有大致直線狀的縫隙,該縫隙從分割套筒的外周面一直貫通至內(nèi)周面。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與套筒30的該縫隙正交的方式形成有插入孔30a。S卩,插入孔30a以與套筒30的軸向、即多芯光纖I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式形成。連接部件20以使得套筒30的徑向與連接部件20的徑向?qū)?yīng)的方式插入于插入孔30a (參照圖5C)。
[0091]包含這樣的套筒30在內(nèi),多芯光纖1、插芯11、以及連接部件20構(gòu)成多芯光纖I的連接構(gòu)造。
[0092]這里,參照圖7對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的順序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
[0093]首先,連接部件20被插入至套筒30的插入孔30a (SlO)。此時,凸緣23 (突起部23a)與插入孔30a嵌合。借助該嵌合,相對于套筒30進行連接部件20的定位。該工序是“配置工序”的一個例子。
[0094]接下來,從套筒30的不同端部分別插入已插入于插芯11后的多芯光纖I。所插入的多芯光纖I彼此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被連接(Sll)。該工序是“連接工序”的一個例子。
[0095]此時,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抵接(參照圖6B)。同樣,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二面抵接。在兩個多芯光纖I中,纖芯CfC7的配置是相同的。因而,當在套筒30內(nèi)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將多芯光纖I彼此連接的情況下,位于中心的纖芯C1彼此配置在同軸上。由此,根據(jù)連接部件20,在將光從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 ^寸,能夠難以產(chǎn)生連接損失。
[0096]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2?纖芯C 7與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一面抵接(參照圖6B)。同樣,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2?纖芯C7與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二面抵接。此夕卜,在圖6B中,僅示出纖芯C2以及纖芯C 5。在不使用連接部件20的情況下,由于多芯光纖I的端面Ib經(jīng)球面研磨,因此,會在一方的多光纖的纖芯C2?纖芯C 7與另一方的多光纖的纖芯C2?纖芯C 7之間產(chǎn)生間隙S (參照圖20)。與此相對,若使用連接部件20,則由于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比第一樹脂部22a厚,因此對應(yīng)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2?纖芯C 7與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抵接。此時,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抵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二面抵接。
[0097]這里,在Sll的狀態(tài)下,存在纖芯C2?纖芯(:7的位置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偏移的可能性。艮P,在對多芯光纖彼此進行連接的情況下,即便在中心的纖芯(纖芯C1)的軸一致的情況下,也存在周邊的纖芯(纖芯C2?纖芯C7)的軸不一致的情況。
[0098]因而,在Sll之后,進行多芯光纖I彼此的位置的調(diào)整(S12)。具體而言,相對于一方的多芯光纖I使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旋轉(zhuǎn),并且以使得對應(yīng)的纖芯彼此一致的方式調(diào)整位置。纖芯彼此的一致的確認例如利用連接于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各纖芯的測定機器進行。即,測定機器測定各纖芯的光量。進而,從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各纖芯射出光,利用測定機器測定上述的各纖芯的光量?;诶脺y定機器測定到的光量確認光的損失少的位置,并進行位置的調(diào)整。該工序是“位置調(diào)整工序”的一個例子。
[0099]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二樹脂部22b呈環(huán)狀地形成。因而,在進行旋轉(zhuǎn)方向的位置的調(diào)整之際,不需要進行連接部件20與多芯光纖I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即,僅在多芯光纖彼此之間進行位置的調(diào)整即可。
[0100]在位置的調(diào)整結(jié)束后的狀態(tài)下,利用適配器(未圖示)等將多芯光纖固定。通過該固定,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結(jié)束(參照圖6A)。
[0101]如圖6B所示,纖芯C1彼此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被連接。并且,纖芯C2?纖芯C 7彼此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的第二樹脂部22b分別被連接。此外,在圖6B中,僅示出一部分的纖芯。這樣,通過使用本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將多芯光纖I彼此連接,能夠減少連接損失。
[0102][作用/效果]
[0103]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進行說明。
[0104]對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件20,多個纖芯Ck由包層2包覆。并且,連接部件20配置在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兩個多芯光纖的端面Ib之間。連接部件20具有第一樹脂部22a和第二樹脂部22b。多芯光纖I的第一纖芯(纖芯C1)與第一樹脂部22a接觸。進而,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纖芯C1)的光經(jīng)由第一樹脂部22a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纖芯C1)。第二樹脂部22b以包圍第一樹脂部22a的方式設(shè)置。多芯光纖I的第二纖芯(纖芯C2?纖芯C7)與第二樹脂部22b接觸。進而,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例如纖芯C2)的光經(jīng)由第二樹脂部22b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例如纖芯C2)。并且,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比第一樹脂部22a厚。
[0105]具體而言,第二樹脂部22b在第一樹脂部22a的外側(cè)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
[0106]這樣,連接部件20與多芯光纖I的端面的形狀對應(yīng)地使第一樹脂部22a和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不同。因此,能夠?qū)⒔?jīng)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纖的纖芯彼此可靠地連接。并且,通過第二樹脂部22b呈環(huán)狀地構(gòu)成,不需要進行旋轉(zhuǎn)方向上的多芯光纖I與連接部件20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能夠使連接簡單,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多芯光纖的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的減少。
[0107]并且,本實施方式的連接構(gòu)造構(gòu)成為具有多芯光纖1、插芯11、套筒30、連接部件
20。在多芯光纖I中,多個纖芯Ck由包層2包覆。多芯光纖I插入于插芯11。插芯11插入于套筒30。在套筒30形成有插入孔30a。對于插入孔30a,沿與多芯光纖I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插入孔30a。連接部件20插入于插入孔30a。
[0108]具體而言,在連接部件20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具有規(guī)定的厚度的凸緣23。凸緣23與插入孔30a嵌合。通過該嵌合,連接部件20相對于套筒30被定位。
[0109]在上述的連接構(gòu)造中,借助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的厚度與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之差,能夠?qū)⒎謩e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兩個多芯光纖的纖芯彼此可靠地連接。因而,本實施方式能夠使結(jié)構(gòu)簡單,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多芯光纖的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的減少。
[0110]并且,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具有配置工序、連接工序、位置調(diào)整工序。在配置工序中,在套筒30中,連接部件20被配置于沿與多芯光纖I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插入孔30a。在連接工序中,插入于插芯11的多芯光纖I從套筒30的兩端被插入。進而,在連接工序中,多芯光纖I彼此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被連接。在位置調(diào)整工序中,多芯光纖彼此的位置被調(diào)整。
[0111]在上述的連接方法中,借助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的厚度與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之差,填埋由兩個多芯光纖的端面的形狀產(chǎn)生的間隙。借助這樣的連接方法,能夠?qū)⒎謩e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兩個多芯光纖的纖芯彼此可靠地連接。并且,通過第二樹脂部22b呈環(huán)狀地構(gòu)成,不需要進行旋轉(zhuǎn)方向上的多芯光纖與連接部件20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由此,在位置調(diào)整工序中,僅進行多芯光纖彼此的在旋轉(zhuǎn)方向上的位置的調(diào)整即可。即,對于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連接方法簡單,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多芯光纖的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的減少。
[0112]<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0113]連接部件20的形狀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例子。圖8A是本變形例所涉及的纖芯抵接部22的主視圖。圖8B是沿著圖8A的C 一 C線的剖面。在圖8A以及圖8B中,省略連接部21以及凸緣23的記載。圖8B的虛線示出與纖芯抵接部22抵接的多芯光纖I。
[0114]如圖8A以及圖8B所示,本變形例中的纖芯抵接部22具有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第一樹脂部22a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呈球面狀地凹陷。第二樹脂部22b與第一樹脂部22a連續(xù)設(shè)置。第二樹脂部22b以包圍第一樹脂部22a的方式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
[0115]在本變形例的連接部件20中,也能夠?qū)⒔?jīng)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纖I彼此簡單且可靠地連接。即,在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纖I與纖芯抵接部22抵接后的情況下,纖芯(^與第一樹脂部22a抵接,且纖芯C2?纖芯C 7與第二樹脂部22b抵接(參照圖SB)。在該變形例中,從第一樹脂部22a到第二樹脂部22b的曲面的曲率與經(jīng)球面研磨而得的多芯光纖I的端面Ib的曲率越是相等,則連接變得越可靠。
[0116]S卩,作為連接部件20也可以是第一樹脂部22a并不相對于第二樹脂部22b獨立地突出。換言之,在連接部件20中,只要第二樹脂部22b比第一樹脂部22a厚即可。
[0117]<第二實施方式>
[0118]接下來,參照圖9A?圖10,對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以及使用了連接部件20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方法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對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構(gòu)成為透鏡的例子進行敘述。對于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為了便于說明而分別記為“第一透鏡部”、“第二透鏡部”。并且,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I的端面Ib被實施球面研磨。以下,省略對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結(jié)構(gòu)的詳細說明。
[0119][連接部件]
[0120]參照圖9A以及圖9B對本實施方式中的纖芯抵接部22的結(jié)構(gòu)進行敘述。圖9A是纖芯抵接部22的主視圖。圖9B是沿著圖9A中的D — D線的剖面。
[0121]本實施方式中的纖芯抵接部22具有一個第一樹脂部22a和多個第二樹脂部22b。
[0122]第一樹脂部22a與一個透鏡部R1對應(yīng)。第二樹脂部22b與多個透鏡部Rk (k = 2?η)對應(yīng)。以下,作為多個透鏡部Rk,對圖9A的例子所示的透鏡部R1?透鏡部R7進行說明。透鏡部R1?透鏡部R7與所連接的多芯光纖I中的纖芯的配置對應(yīng)地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透鏡部R2?透鏡部R 7在以透鏡部R i為中心的同心圓上散布配置。即,該配置與多芯光纖I的纖芯C1?纖芯C7的配置對應(yīng)。即,本實施方式中的透鏡部在與多芯光纖I接觸的面上呈矩陣狀地配置(參照圖9A)。
[0123]例如,各透鏡部配置在與插芯11的外徑相等尺寸的晶片100上。各透鏡部設(shè)置在晶片100的例如中央部分。各透鏡部與纖芯抵接部22相當。纖芯抵接部22以外的區(qū)域與連接部21相當。作為像這樣在晶片100上設(shè)置多個透鏡部的方法,能夠應(yīng)用公知的晶片透鏡的制造方法。并且,在連接部21的外周,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設(shè)置有凸緣23。
[0124]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透鏡部R1接觸。對應(yīng)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2?纖芯C 7分別與透鏡部R2?透鏡部R 7接觸。本實施方式中的透鏡部R i是“第一透鏡部”的一個例子。本實施方式中的透鏡部R2?透鏡部1?7是“多個第二透鏡部”的一個例子。
[0125]本實施方式中的透鏡部R1 (第一樹脂部22a)呈凸曲面狀(例如球面狀)地突出。即,透鏡部R1形成為隨著從晶片100的面趨向突出端而逐漸變厚。并且,透鏡部R1分別設(shè)置于連接部件20的兩面(參照圖9B)。
[0126]透鏡部R2?透鏡部R7(第二樹脂部22b)分別以呈凸曲面狀(例如球面狀)地突出的狀態(tài)形成。即,透鏡部R2?透鏡部R7形成為隨著從晶片100的面趨向突出端而逐漸變厚。并且,在連接部件20的兩面分別設(shè)置有透鏡部R2?透鏡部1?7(參照圖9B。在圖9B中,僅示出透鏡部R2以及透鏡部R 5)。
[0127]這里,透鏡部R2?透鏡部1?7形成為比透鏡部1^厚(參照圖9B)。g卩,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比第一樹脂部22a厚。
[0128][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
[0129]接下來,參照圖10對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進行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進行詳細敘述。圖10是示出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的順序的一個例子的流程圖。此外,以下,對端面Ib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纖I (端面Ild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插芯11的端面Ild)的連接的順序進行說明。
[0130]首先,連接部件20插入于套筒30的插入孔30a(S20)。此時,連接部件20的凸緣23 (突起部23a)與套筒30的插入孔30a嵌合。此時,借助該嵌合,進行連接部件20相對于套筒30的定位。該工序是“配置工序”的一個例子。
[0131]接下來,插入于插芯11后的多芯光纖I分別從套筒30的不同端部插入。此外,插入后的多芯光纖I彼此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被連接(S21)。該工序是“連接工序”的一個例子。
[0132]此時,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連接部件20的一方的面中的透鏡部R1抵接。同樣,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連接部件20的另一方的面中的透鏡部R1抵接。在兩個多芯光纖I中,纖芯Ci?C 7的配置相同。因而,當在套筒30內(nèi)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將多芯光纖I彼此連接的情況下,位于中心的纖芯C1彼此配置在同軸上。因此,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連接部件,能夠使得在將光從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時難以產(chǎn)生連接損失。
[0133]這里,在S21的狀態(tài)下,存在纖芯C2?纖芯(:7的位置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偏移的可能性。艮P,在對多芯光纖彼此進行連接的情況下,即便在中心的纖芯的軸(纖芯C1) 一致的情況下,也存在周邊的纖芯(纖芯C2?纖芯C7)的軸不一致的情況。
[0134]在本實施方式中,首先,在S21之后,進行一方的多芯光纖I與連接部件20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S22)。具體而言,使一方的多芯光纖I相對于連接部件20旋轉(zhuǎn),并且使各纖芯(纖芯C2?纖芯C 7)的位置與對應(yīng)的透鏡部(透鏡部R2?透鏡部R 7)相一致而進行調(diào)整。該工序是“第一位置調(diào)整工序”的一個例子。
[0135]接下來,進行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與連接部件20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S23)。具體而言,使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相對于連接部件20旋轉(zhuǎn),并且使各纖芯(纖芯C2?纖芯C 7)的位置與對應(yīng)的透鏡部(透鏡部R2?透鏡部R7)相一致而進行調(diào)整。該工序是“第二位置調(diào)整工序”的一個例子。
[0136]通過S22以及S23,兩個多芯光纖I的各自的纖芯C2?纖芯C 7與透鏡部R 2?透鏡部R7(第二樹脂部22b)抵接。在為端面Ib經(jīng)球面研磨的多芯光纖I的情況下,若無連接部件20,則會在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纖芯C2?纖芯C 7與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纖芯C 2?纖芯C7之間產(chǎn)生間隙(參照圖20)。與此相對,若使用連接部件20,則能夠填埋間隙。S卩,由于透鏡部R2?透鏡部R7 (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比透鏡部R1 (第一樹脂部22a)厚,因此,通過使對應(yīng)的多芯光纖的纖芯C2?纖芯C6分別與晶片100的一方的面以及另一方的面中的透鏡部R2?透鏡部R 7抵接,能夠填埋間隙。
[0137]其后,在位置的調(diào)整結(jié)束后的狀態(tài)下,利用適配器(未圖示)等將各多芯光纖固定。通過該固定,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結(jié)束。
[0138][作用/效果]
[0139]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進行說明。
[0140]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件20中的第一樹脂部22a由一個第一透鏡部(透鏡部1^)構(gòu)成。并且,連接部件20中的第二樹脂部22b由多個第二透鏡部(透鏡部R2?透鏡部R7)構(gòu)成。多芯光纖I的第一纖芯(纖芯C1)與第一透鏡部接觸。對應(yīng)的多芯光纖I的對應(yīng)的第二纖芯(纖芯C2?纖芯C7)分別與第二透鏡部接觸。
[0141]具體而言,多個第二透鏡部配置在以第一透鏡部為中心的同心圓上。
[0142]這樣,連接部件20對應(yīng)多芯光纖I的端面的形狀而使第一透鏡部(第一樹脂部22a)與多個第二透鏡部(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不同。因而,能夠?qū)⒔?jīng)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纖的纖芯彼此可靠地連接。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能夠使連接簡單,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多芯光纖的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的減少。
[0143]并且,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包括配置工序、連接工序、第一位置調(diào)整工序、第二位置調(diào)整工序。在配置工序中,連接部件20配置在套筒30中的沿與多芯光纖I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插入孔30a。在連接工序中,插入于插芯11后的多芯光纖I從套筒30的兩端插入。進而,在連接工序中,多芯光纖I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彼此連接。在第一位置調(diào)整工序中,對一方的多芯光纖與連接部件20之間的位置進行調(diào)整。在第二位置調(diào)整工序中,對另一方的多芯光纖與連接部件20之間的位置進行調(diào)整。
[0144]在上述的連接方法中,利用連接部件20的第一透鏡部(第一樹脂部22a)的厚度與第二透鏡部(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之差填埋由于多芯光纖I的端面的形狀而產(chǎn)生的間隙。借助這樣的連接方法,能夠?qū)⒔?jīng)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纖的纖芯彼此可靠地連接。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連接方法簡單,并且能夠減少多芯光纖的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
[0145]<第三實施方式>
[0146]接下來,參照圖1lA?圖13對第三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以及使用了連接部件20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方法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連接部件20在所要連接的兩個多芯光纖I的端面Ib雙方均為平面的情況下使用。以下,省略與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同樣的結(jié)構(gòu)的詳細說明。
[0147][多芯光纖的端面形狀]
[0148]參照圖1lA以及圖1lB對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I的端面形狀進行說明。圖1lA是多芯光纖I以及插芯11的軸向的剖視圖。圖1lB是示出圖1lA中的多芯光纖I以及插芯11的前端部的放大圖。
[0149]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多芯光纖I由塑料等保護件Ia包覆。并且,在插芯11的內(nèi)部設(shè)置有圓筒形狀的空間部11a、和經(jīng)由錐面Ilc與該空間部Ila相連續(xù)的空間部lib。并且,空間部Ilb也為圓筒形狀,并且直徑比空間部Ila的直徑大。多芯光纖I插入于該空間部11a。保護件Ia插入于空間部lib。
[0150]在本實施方式中,實施將多芯光纖I的端面Ib以及插芯11的端面Ild的整體形成為平面狀的平面研磨(參照圖11A)。通過平面研磨,端面Ib (纖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層2的端面2a)和插芯11的端面Ild形成相同平面(參照圖11B)。多芯光纖I是“第一多芯光纖”或者“第二多芯光纖”的一個例子。
[0151][連接部件]
[0152]參照圖12對本實施方式中的纖芯抵接部22的結(jié)構(gòu)進行敘述。圖12是本實施方式中的纖芯抵接部22的剖視圖。
[0153]纖芯抵接部22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具有第一樹脂部22a、第二樹脂部22b、槽部22c。第二樹脂部22b以包圍第一樹脂部22a的方式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參照第一實施方式的圖 4A) ο
[0154]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相同的厚度(參照圖 12)。
[0155]此外,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在連接部21的一部分設(shè)置有纖芯抵接部22,以包圍連接部21的外周的方式形成有凸緣23。
[0156][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
[0157]接下來,參照圖13對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進行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進行詳細敘述。圖13是將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部分放大后的圖。在圖13中,省略插芯11以及套筒30的記載。此外,如上所述,多芯光纖I的端面Ib被實施平面研磨。
[0158]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首先連接部件20被插入于套筒30的插入孔30a (SlO)。
[0159]接下來,插入于插芯11后的多芯光纖I分別從套筒30的兩端插入。插入后的多芯光纖I彼此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被連接(Sll)。
[0160]此時,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抵接(參照圖13)。同樣,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1與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二面抵接。在兩個多芯光纖I中,纖芯CfC7的配置相同。因而,當在套筒30內(nèi)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將多芯光纖I彼此連接后的情況下,位于中心的纖芯C1彼此配置在同軸上。因此,根據(jù)連接部件20,能夠使得在將光從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時難以產(chǎn)生連接損失。
[0161]—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2?纖芯C 7分別與形成為與第一樹脂部22a相同的厚度的第二樹脂部22b抵接(參照圖13)。
[0162]這里,在Sll的狀態(tài)下,存在纖芯C2?纖芯(:7的位置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偏移的可能性。艮P,在對多芯光纖彼此進行連接的情況下,即便在中心的纖芯(纖芯C1)的軸一致的情況下,也存在周邊的纖芯(纖芯C2?纖芯C7)的軸不一致的情況。
[0163]因而,在Sll之后,進行多芯光纖I彼此的位置的調(diào)整(S12)。
[0164]這里,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二樹脂部22b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呈環(huán)狀地形成。因而,在旋轉(zhuǎn)方向上,不需要進行連接部件20與多芯光纖I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即,僅在多芯光纖彼此之間調(diào)整位置即可。
[0165]其后,在位置的調(diào)整結(jié)束后的狀態(tài)下,利用適配器(未圖示)等將多芯光纖固定。通過該固定,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結(jié)束。
[0166][作用/效果]
[0167]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進行說明。
[0168]對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件20,多個纖芯Ck由包層2包覆。并且,連接部件20配置于經(jīng)平面研磨后的兩個多芯光纖I的端面Ib之間。連接部件20具有第一樹脂部22a和第二樹脂部22b。第一樹脂部22a與多芯光纖I的第一纖芯(纖芯C1)接觸。進而,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纖芯C1)的光經(jīng)由第一樹脂部22a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纖芯C1)。第二樹脂部22b以包圍第一樹脂部22a的方式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第二樹脂部22b與多芯光纖I的第二纖芯(纖芯C2?纖芯C7)接觸。進而,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例如纖芯C2)的光經(jīng)由第二樹脂部22b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例如纖芯C2)。并且,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與第一樹脂部22a相同的厚度。
[0169]這樣,在第三實施方式中,連接部件20與多芯光纖I的端面的形狀對應(yīng)地使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與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相同。因而,能夠?qū)⒎謩e經(jīng)平面研磨后的兩個多芯光纖的纖芯彼此可靠地連接。并且,通過第二樹脂部22b呈環(huán)狀地構(gòu)成,不需要進行旋轉(zhuǎn)方向上的多芯光纖I與連接部件20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能夠使連接簡單,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多芯光纖的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的減少。
[0170]<變形例I >
[0171]在上述說明中,對具有七個纖芯的多芯光纖I進行了敘述。但是,纖芯的數(shù)量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圖14所示,在連接具有十三個纖芯(纖芯C1?纖芯C13)的多芯光纖I的情況下也能夠應(yīng)用連接部件20的結(jié)構(gòu)。在圖14所示的例子中,以纖芯C1 (第一纖芯)為中心,纖芯C2?纖芯C 7(第二纖芯)配置在同心圓上。此外,以包圍纖芯C2?纖芯C 7的方式,纖芯C8?纖芯C13配置在同心圓上。纖芯C8?纖芯C13是“第三纖芯”的一個例子。此夕卜,在第二纖芯的配置與第三纖芯的配置中,纖芯間的間距不同。
[0172]這里說明的連接部件20(纖芯抵接部22)使用于端面Ib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纖I。如圖15A以及圖15B所示,纖芯抵接部22由第一樹脂部22a、第二樹脂部22b以及第三樹脂部22d構(gòu)成。第三樹脂部22d形成在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的外側(cè)(圖15B是沿著圖15A的E — E線的剖面)。第三樹脂部22d以包圍第二樹脂部22b的方式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第三樹脂部22d與多芯光纖I的第三纖芯接觸。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三纖芯(例如纖芯C8)的光經(jīng)由第三樹脂部22d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三纖芯(例如纖芯C8)。并且,第三樹脂部22d形成為比第二樹脂部22b厚。此外,在各樹脂部之間形成有槽部22c。
[0173]此外,在將本實施方式應(yīng)用于第二實施方式的結(jié)構(gòu)的情況下,能夠不僅將第二樹脂部22b用多個透鏡部構(gòu)成、而且將第三樹脂部22d也用多個透鏡部(第三透鏡部)構(gòu)成。
[0174]并且,在多芯光纖I的端面Ib經(jīng)平面研磨的情況下,形成為第一樹脂部22a?第三樹脂部22d的厚度相等。在該結(jié)構(gòu)中,僅通過調(diào)整多芯光纖彼此的位置就能夠?qū)碜砸环降亩嘈竟饫w的纖芯的光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纖芯。即,不需要進行連接部件20與多芯光纖I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
[0175]這樣,通過在連接部件20 (纖芯抵接部22)形成多個樹脂部,即便在纖芯的數(shù)量增加的情況下,也能夠在實現(xiàn)連接損失的減少的同時進行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此外,在多芯光纖I的端面Ib經(jīng)球面研磨的情況下,通過將外側(cè)的樹脂部形成為比內(nèi)側(cè)的樹脂部厚,能夠?qū)崿F(xiàn)連接損失的減少,并且能夠進行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
[0176]<變形例2 >
[017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纖芯Cl配置在多芯光纖I的中心的例子進行了敘述。但是,即便是在中心不具有纖芯的結(jié)構(gòu),也能夠應(yīng)用上述實施方式的連接部件20的結(jié)構(gòu)。
[0178]例如,以如圖16所示的多芯光纖I為例進行說明。該多芯光纖I在多芯光纖I的中心C未設(shè)置纖芯。并且,對于該多芯光纖1,纖芯C1?纖芯C6配置在以中心C為基準的同心圓上,并且,纖芯C7?纖芯C 12以包圍纖芯C i?纖芯C 6的方式配置在同心圓上。
[0179]這里說明的連接部件20(纖芯抵接部22)使用于端面Ib經(jīng)球面研磨的多芯光纖1如圖17A以及圖17B所示,第一樹脂部22a以多芯光纖I的中心C(未圖示)為中心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進而,在環(huán)狀的第一樹脂部22a的外側(cè)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第二樹脂部22b。此外,圖17B是沿著圖17A的F — F線的剖面。并且,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比第一樹脂部22a厚。此外,在纖芯抵接部22的中心形成有平坦部22e,并且,在各樹脂部之間形成有槽部22c。
[0180]此外,在將本實施方式應(yīng)用于第二實施方式的結(jié)構(gòu)的情況下,有時用多個透鏡部(第一透鏡部)來構(gòu)成第一樹脂部22a。
[0181]并且,在多芯光纖I的端面Ib經(jīng)平面研磨的情況下,形成為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相等。在該情況下,僅通過調(diào)整多芯光纖彼此的位置,就能夠?qū)碜砸环降亩嘈竟饫w的纖芯的光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纖芯。即,不需要進行連接部件20與多芯光纖I之間的位置調(diào)整。
[0182]這樣,通過與纖芯的配置相一致地構(gòu)成連接部件20 (纖芯抵接部22)中的樹脂部,能夠在實現(xiàn)連接損失的減少的同時進行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
[0183]<第四實施方式>
[0184]接下來,參照圖2C、圖2D、圖4A、圖18、圖19對第四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以及使用了連接部件20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方法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連接部件20用于所要連接的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Ib為凸曲面(參照圖2D)、且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Ib為平面的情況(參照圖11B)。以下,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結(jié)構(gòu),省略詳細的說明。
[0185][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形狀]
[0186]參照圖2C以及圖2D,對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形狀進行說明。第一多芯光纖也可以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多芯光纖I同樣的結(jié)構(gòu)。
[0187]在本實施方式中,實施將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Ib以及插芯11的端面Ild的整體形成為凸曲面狀的球面研磨(參照圖2C)。借助球面研磨,端面Ib (纖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層2的端面2a)與插芯11的端面Ild形成相同曲面(參照圖2C)。
[0188][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形狀]
[0189]參照圖1lA以及圖11B,對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的端面形狀進行說明。第二多芯光纖也可以是與第三實施方式多芯光纖I同樣的結(jié)構(gòu)。
[0190]在本實施方式中,實施將多芯光纖I的端面Ib以及插芯11的端面Ild的整體形成為平面狀的平面研磨(參照圖11A)。借助平面研磨,端面Ib (纖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層2的端面2a)與插芯11的端面Ild形成相同平面(參照圖11B)。
[0191][連接部件]
[0192]參照圖18對本實施方式中的纖芯抵接部22的結(jié)構(gòu)進行敘述。圖18是本實施方式中的纖芯抵接部22的剖視圖。
[0193]纖芯抵接部22具有第一樹脂部22a、第二樹脂部22b、槽部22c。如圖18所示,在連接部件20的一方的面對應(yīng)地設(shè)置有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Fal和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一面Fal。端面經(jīng)球面研磨后的第一多芯光纖與該第一面Fal抵接。在纖芯抵接部22的第一面Fal中,上述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不同厚度(圖18的左側(cè))。在圖18的例子中形成為: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一面Fal相比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Fal在厚度方向上突出。
[0194]與此相對,在連接部件20的另一方的面對應(yīng)地設(shè)置有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二面Fa2和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二面Fa2。端面經(jīng)平面研磨后的第二多芯光纖與該第二面Fa2抵接。在纖芯抵接部22的第二面Fa2中,上述第一樹脂部22a以及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相同的厚度(參照圖18的右側(cè))。在圖18的例子中,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二面Fa2和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二面Fa2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高度相同。
[0195]并且,在圖18所不的本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中,與第一 /第三實施方式同樣,在第一面Fal和第二面Fa2雙方,第二樹脂部22b以包圍第一樹脂部22a的方式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參照圖4A)。但是,并不限于此,也能夠?qū)⑸鲜稣f明了的圖9A、圖14、圖15的實施方式中的纖芯抵接部22應(yīng)用于本實施方式。
[0196]此外,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在連接部21的一部分設(shè)置有纖芯抵接部22,以包圍連接部21的外周的方式形成有凸緣23。
[0197][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
[0198]接下來,參照圖19對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進行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進行詳細敘述。圖19是將本實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部分放大后的圖。在圖19中,省略插芯11以及套筒30的記載。此外,如上所述,設(shè)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經(jīng)球面研磨,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經(jīng)平面研磨。
[0199]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首先,連接部件20插入于套筒30的插入孔30a (SlO)。
[0200]接下來,第一多芯光纖以面向連接部件20的纖芯抵接部22的第一面Fal的方式從套筒30的一端部插入。并且,第二多芯光纖以面向纖芯抵接部22的第二面Fa2的方式從套筒30的另一端部插入。上述多芯光纖彼此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被連接(Sll)。
[0201]此時,第一多芯光纖的纖芯C1與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Fal抵接(參照圖19)。并且,第二多芯光纖的纖芯C1與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二面Fa2抵接。在兩個多芯光纖I中,纖芯C1-C7的配置間隔相同。因而,當在套筒30內(nèi)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將多芯光纖I彼此連接的情況下,位于中心的纖芯Cl彼此配置在同軸上。因此,根據(jù)連接部件20,能夠使得當將光從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I的纖芯C i時難以產(chǎn)生連接損失。
[0202]第一多芯光纖的纖芯C2?纖芯C 7分別與相比第一樹脂部22a在連接部件20的厚度方向上的突出高度形成得高的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二面Fa2抵接(參照圖19)。第二多芯光纖的纖芯C2?纖芯C7分別與形成為與第一樹脂部22a相同的厚度的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二面Fa2抵接。
[0203]這里,在Sll的狀態(tài)下,存在纖芯C2?纖芯(:7的位置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偏移的可能性。艮P,在對多芯光纖彼此進行連接的情況下,即便在中心的纖芯(纖芯C1)的軸一致的情況下,也存在周邊的纖芯(纖芯C2?纖芯C7)的軸不一致的情況。
[0204]因而,在Sll之后,進行多芯光纖彼此的位置的調(diào)整(S12)。
[0205]這里,本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中的第二樹脂部22b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呈環(huán)狀地形成。因而,不需要在旋轉(zhuǎn)方向上進行連接部件20與多芯光纖I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即,僅在多芯光纖彼此之間調(diào)整位置即可。
[0206]其后,在位置的調(diào)整結(jié)束后的狀態(tài)下,利用適配器(未圖示)等將多芯光纖固定。通過該固定,多芯光纖彼此的連接結(jié)束。
[0207][作用/效果]
[0208]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進行說明。
[0209]對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連接部件20,多個纖芯Ck由包層2包覆。并且,連接部件20配置在經(jīng)球面研磨的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與經(jīng)平面研磨的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之間。連接部件20具有第一樹脂部22a和第二樹脂部22b。在纖芯抵接部22的第一面Fal上,第二樹脂部22b的在連接部件20的厚度方向上的突出高度形成為比第一樹脂部22a高。與此相對,在第二面Fa2中,第二樹脂部22b形成為與第一樹脂部22a相同的厚度。
[0210]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一面Fal與第一多芯光纖(參照圖2D)的第一纖芯(纖芯C1)接觸。第一樹脂部22a的第二面Fa2與第二多芯光纖(參照圖11A)的第一纖芯(纖芯C1)接觸。進而,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纖芯C1)的光經(jīng)由第一樹脂部22a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一纖芯(纖芯CD。在任一面中,第二樹脂部22b均以包圍第一樹脂部22a的方式呈環(huán)狀地設(shè)置。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一面Fal與第一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纖芯C2?纖芯C 7)接觸。第二樹脂部22b的第二面Fa2與第二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纖芯(:2?纖芯C7)接觸。進而,來自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例如纖芯C2)的光經(jīng)由第二樹脂部22b導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纖的第二纖芯(例如纖芯C2)。
[0211]這樣,在第四實施方式中,連接部件20與被實施了不同研磨處理的多芯光纖的端面的形狀對應(yīng),使連接部件20的第一樹脂部22a與第二樹脂部22b的厚度在一個面中不同,在另一個面中相同。因而,能夠?qū)⒈粚嵤┝瞬煌拿嫜心ヌ幚淼亩嘈竟饫w的纖芯彼此可靠地連接。并且,第二樹脂部22b呈環(huán)狀地構(gòu)成,由此,不需要進行旋轉(zhuǎn)方向上的多芯光纖與連接部件20之間的位置的調(diào)整。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件20,能夠使連接簡單,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多芯光纖的連接時的光的連接損失的減少。
[0212]標號說明
[0213]1:多芯光纖;lb:端面;2:包層;2a:端面;11:插芯;lla、llb:空間部;llc:錐面;lld:端面;lle:凸緣部;20:連接部件;21:連接部;22:纖芯抵接部;22a:第一樹脂部;22b:第二樹脂部;22c:槽部;23:凸緣;23a:突起部;30:套筒;30a:插入孔;Ck:纖芯;E k:端面。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具備: 第一樹脂部,所述第一樹脂部與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一纖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一纖芯分別接觸,來自所述第一多芯光纖的所述第一纖芯的光透過該第一樹脂部而導入所述第二多芯光纖的所述第一纖芯;以及 第二樹脂部,所述第二樹脂部與所述第一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二纖芯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纖的端面中的第二纖芯分別接觸,來自所述第一多芯光纖的所述第二纖芯的光透過該第二樹脂部而導入所述第二多芯光纖的所述第二纖芯, 所述第一樹脂部以及所述第二樹脂部分別具有與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各自的端面的形狀對應(yīng)的厚度。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雙方的端面被加工成球面狀, 所述第一樹脂部以及第二樹脂部具有相互不同的厚度。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的每一個中,所述第一纖芯是實際上設(shè)置于中心位置的單一的纖芯,所述第二纖芯是設(shè)置于與所述中心位置不同的位置的一個以上的纖芯, 所述第一樹脂部的厚度小于第二樹脂部的厚度。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樹脂部形成為環(huán)狀,且以包圍所述第一樹脂部的方式設(shè)置。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分別具有多個所述第二纖芯, 所述第一樹脂部具有與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各自的所述第一纖芯接觸的單一的第一透鏡部, 所述第二樹脂部具有與所述第二纖芯相同數(shù)量的多個第二透鏡部, 所述多個第二透鏡部與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各自的所述第二纖芯中的對應(yīng)的第二纖芯接觸。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第二透鏡部配置在以所述第一透鏡部為中心的同心圓上。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第二多芯光纖雙方的端面被加工成平面狀, 所述第一樹脂部以及第二樹脂部具有相等的厚度。
8.—種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芯光纖的連接構(gòu)造具有: 權(quán)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纖; 插芯,權(quán)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纖插入于所述插芯; 套筒,所述插芯插入于所述套筒;以及 權(quán)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多芯光纖連接部件, 在所述套筒設(shè)置有插入孔,所述多芯光纖連接部件沿與所述第一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分別正交的方向插入于所述插入孔。
9.一種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包括: 配置工序,相對于套筒的沿著與所述第一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分別正交的方向設(shè)置的插入孔配置權(quán)利要求1、4、7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部件;連接工序,將插入于插芯的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纖分別從所述套筒的兩端插入所述套筒,并且經(jīng)由所述多芯光纖連接部件將所述多芯光纖彼此連接;以及位置調(diào)整工序,進行所述多芯光纖彼此的位置調(diào)整。
10.一種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芯光纖的連接方法包括: 配置工序,相對于套筒的沿著與所述第一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纖的插入方向分別正交的方向設(shè)置的插入孔配置權(quán)利要求1、5、6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部件;連接工序,將插入于插芯的所述第一多芯光纖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纖分別從所述套筒的兩端插入所述套筒,并且經(jīng)由所述連接部件將所述多芯光纖彼此連接; 第一位置調(diào)整工序,進行所述第一多芯光纖與所述多芯光纖連接部件之間的位置調(diào)整;以及 第二位置調(diào)整工序,進行所述第二多芯光纖與所述多芯光纖連接部件之間的位置調(diào)整。
【文檔編號】G02B6/38GK104508523SQ201380039977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8月1日
【發(fā)明者】青木健太郎, 原明子, 齋藤正 申請人:柯尼卡美能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