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包括:對接板、光纖連接器、機械手,其中,所述光纖連接器包括:與對接板固定連接的中空橫桿、設置在所述中空橫桿內(nèi)部且與所述中空橫桿固定連接的連接塊、可沿所述中空橫桿滑動的光纖纖芯對接器。在具體操作時,只需預先將對接板上待對接的兩個對接孔通過一跟尾纖相連,然后,利用所述機械手帶動與兩條外部光纖相連的光纖纖芯對接器分別移動至一個對接孔,與尾纖的一端對接,即可實現(xiàn)外部光纖A與外部光纖B之間的數(shù)據(jù)交換。由此可見,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可以實現(xiàn)光纖纖芯的自動對接,從而實現(xiàn)不同外部光纖傳輸數(shù)據(jù)的交換。
【專利說明】一種光纖纖芯對接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光纖通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纖纖芯對接設備。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網(wǎng)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以及電力系統(tǒng)設備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光纖電力通信網(wǎng)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0003]目前,作為光纖通訊傳輸?shù)幕A承載網(wǎng)絡-光纖網(wǎng)絡,其運行維護工作還處在原始的人工模式下,即通常需要人工到現(xiàn)場去執(zhí)行跳纖操作來實現(xiàn)不同光纖之間的對接交換。但是,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分散,人工倒換操作的繁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巨大而且費時,因此,如何實現(xiàn)光纖纖芯的自動對接交換即成為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而目前現(xiàn)有的光纖傳輸網(wǎng)絡設備中還沒有能夠?qū)崿F(xiàn)光纖纖芯自動對接的設備。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以實現(xiàn)光纖纖芯的自動對接。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包括:
[0007]對接板,所述對接板包括:多個相互平行的滑槽以及多個設置在所述滑槽底部的對接孔;
[0008]若干平行固定在所述對接板上的光纖連接器,所述光纖連接器包括:與對接板固定連接的中空橫桿、設置在所述中空橫桿內(nèi)部且與所述中空橫桿固定連接的連接塊、可沿所述中空橫桿滑動的光纖纖芯對接器;
[0009]用于夾持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并帶動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移動的機械手;
[0010]其中,所述連接塊包括第一連接塊和第二連接塊,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包括第一光纖纖芯對接器和第二光纖纖芯對接器,且所述第一連接塊的一端與外部光纖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光纖與所述第一光纖纖芯對接器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塊的一端與外部光纖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光纖與所述第二光纖纖芯對接器相連。
[0011]優(yōu)選的,所述對接板的滑槽側(cè)壁上設置有凸起結構。
[0012]優(yōu)選的,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的結構包括:
[0013]纖芯提拉裝置,所述纖芯提拉裝置包括:提拉頭和提拉腔;
[0014]與所述提拉腔固定連接的纖芯固定裝置,所述纖芯固定裝置包括:位于所述纖芯固定裝置中心的第一光纖通道和位于所述纖芯固定裝置側(cè)壁的第二光纖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光纖通道與所述第二光纖通道相連通,連接光纖從所述第二光纖通道穿入所述纖芯固定裝置,從所述第一光纖通道穿出所述纖芯固定裝置;
[0015]套設在所述纖芯固定裝置外側(cè),且與對接板中滑槽滑動連接的纖芯滑動裝置,所述纖芯滑動裝置包括:套設在所述第一光纖通道外側(cè)的第一通孔、套設在所述第二光纖通道外側(cè)的第二通孔以及相對位于所述纖芯滑動裝置側(cè)壁上且與所述滑槽側(cè)壁上的凸起結構相配合的凹槽;
[0016]連接所述纖芯提拉裝置和所述纖芯滑動裝置的第一彈性裝置。
[0017]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彈性裝置的伸縮空間大于所述連接光纖突出所述纖芯固定裝置的長度。
[0018]優(yōu)選的,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凹槽內(nèi)的滾動裝置,所述滾動裝置包括:與所述凹槽壁固定連接的滾動軸和設置于所述滾動軸兩端的滾動輪,且所述滾動輪與所述凹槽壁沿光纖纖芯穿出方向上形成卡槽。
[0019]優(yōu)選的,所述對接板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滑槽兩端的預留樽口,所述滑槽側(cè)壁位于所述預留樽口處的高度小于所述滑槽側(cè)壁位于所述預留樽口兩側(cè)的高度。
[0020]優(yōu)選的,所述連接光纖外側(cè)包裹有保護套。
[0021]優(yōu)選的,所述中空橫桿上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件。
[0022]優(yōu)選的,所述機械手包括:
[0023]傳動裝置;
[0024]與所述傳動裝置螺紋連接的第一結構件,所述第一結構件包括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其中,所述第二連接部的橫截面積沿所述第一連接部至所述第二連接部方向上逐漸增加;
[0025]與所述第二連接部鉸接的第二結構件,所述第二結構件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連接部兩側(cè)的第一夾持臂和第二夾持臂、設置于所述第一夾持臂底部的第一夾持角,設置于第二夾持臂底部的第二夾持角,其中,所述第二結構件的狀態(tài)包括:所述第一夾持角、第二夾持角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之間距離的第一狀態(tài),以及所述第一夾持角、第二夾持角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之間距離的第二狀態(tài);
[0026]與所述第一夾持臂和第二夾持臂相連的第二彈性裝置,所述第二彈性裝置使得所述第二結構件由第二狀態(tài)恢復第一狀態(tài)。
[0027]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連接部朝向所述第二結構件的側(cè)壁上設置有鉸接孔,所述第二結構件上設置有與之相配合的鉸接軸,且所述鉸接軸通過第三連接部與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固定連接;
[0028]其中,所述鉸接孔朝向所述第二結構件一側(cè)的開口沿所述第一連接部至第二連接部方向上寬度大于所述第三連接部的沿所述第一連接部至第二連接部方向上的寬度,且小于所述鉸接軸的直徑。
[0029]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
[0030]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包括:對接板;若干平行固定在所述對接板上的光纖連接器;用于夾持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并將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帶動到目標對接位置的機械手,其中,所述光纖連接器包括:與對接板固定連接的中空橫桿、設置在所述中空橫桿內(nèi)部且與所述中空橫桿固定連接的連接塊、可沿所述中空橫桿滑動的光纖纖芯對接器。
[0031]設待進行數(shù)據(jù)交換的兩根外部光纖分別為外部光纖A和外部光纖B,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對接設備,在具體操作時,只需預先將對接板上待對接的兩個對接孔通過一跟尾纖相連,然后,利用所述機械手帶動與外部光纖A相連的光纖纖芯對接器移動至一個對接孔,與尾纖的一端對接,再利用機械手帶動與外部光纖B相連的光線纖芯對接器移動至另一個對接孔,與尾纖的另一端對接,即可實現(xiàn)外部光纖A與外部光纖B之間的數(shù)據(jù)交換。由此可見,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可以實現(xiàn)光纖纖芯的自動對接,從而實現(xiàn)不同外部光纖傳輸數(shù)據(jù)的交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2]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33]圖1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2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對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3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光纖連接器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4為圖3中所述光纖連接器的局部剖視圖;
[0037]圖5為圖3中光纖連接器的側(cè)視圖;
[0038]圖6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0039]圖7為圖6中第一連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0040]圖8為圖6中第二連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0041]圖9為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2]正如【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目前現(xiàn)有的光纖傳輸網(wǎng)絡設備中還沒有能夠?qū)崿F(xiàn)光纖纖芯自動對接的設備。
[0043]有鑒于此,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包括:
[0044]對接板,所述對接板包括:多個相互平行的滑槽以及多個設置在所述滑槽底部的對接孔;
[0045]若干平行固定在所述對接板上的光纖連接器,所述光纖連接器包括:與對接板固定連接的中空橫桿、設置在所述中空橫桿內(nèi)部且與所述中空橫桿固定連接的連接塊、可沿所述中空橫桿滑動的光纖纖芯對接器;
[0046]用于夾持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并帶動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移動的機械手;
[0047]其中,所述連接塊包括第一連接塊和第二連接塊,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包括第一光纖纖芯對接器和第二光纖纖芯對接器,且所述第一連接塊的一端與外部光纖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光纖與所述第一光纖纖芯對接器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塊的一端與外部光纖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光纖與所述第二光纖纖芯對接器相連。
[0048]設待進行數(shù)據(jù)交換的兩根外部光纖分別為外部光纖A和外部光纖B,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對接設備,在具體操作時,只需預先將對接板上待對接的兩個對接孔通過一跟尾纖相連,然后,利用所述機械手帶動與外部光纖A相連的光纖纖芯對接器移動至一個對接孔,與尾纖的一端對接,再利用機械手帶動與外部光纖B相連的光線纖芯對接器移動至另一個對接孔,與尾纖的另一端對接,即可實現(xiàn)外部光纖A與外部光纖B之間的數(shù)據(jù)交換。由此可見,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可以實現(xiàn)光纖纖芯的自動對接,從而實現(xiàn)不同外部光纖傳輸數(shù)據(jù)的交換。
[0049]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0050]在以下描述中闡述了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能夠以多種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fā)明內(nèi)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fā)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的限制。
[0051]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包括:對接板1,如圖2所示,所述對接板I包括多個相互平行的滑槽11以及多個設置在所述滑槽11底部的對接孔12 ;若干平行固定在所述對接板I上的光纖連接器2,如圖3所示,所述光纖連接器2包括:與對接板I固定連接的中空橫桿21、設置在所述中空橫桿21內(nèi)部且與所述中空橫桿21固定連接的連接塊、可沿所述中空橫桿21滑動的光纖纖芯對接器;用于夾持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并帶動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移動的機械手3。
[0052]其中,所述連接塊包括第一連接塊22A和第二連接塊22B,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包括第一光纖纖芯對接器23A和第二光纖纖芯對接器23B,且所述第一連接塊22k的一端與外部光纖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光纖24與所述第一光纖纖芯對接器23A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塊22B的一端與外部光纖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光纖24與所述第二光纖纖芯對接器23B相連。
[0053]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連接光纖24外側(cè)包裹有保護套。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保護套為彈簧,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保護套為塑膠套,本發(fā)明對此并不做限定,只要所述保護套可以對所述連接光纖24進行保護即可。
[0054]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對接板I的滑槽11側(cè)壁上設置有凸起結構13。相應的,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的結構包括:纖芯提拉裝置231,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包括:提拉頭2311和提拉腔2312 ;與所述提拉腔2312固定連接的纖芯固定裝置232,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包括:位于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中心的第一光纖通道2321和位于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側(cè)壁的第二光纖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光纖通道2321與所述第二光纖通道相連通2322,連接光纖24從所述第二光纖通道穿入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從所述第一光纖通道2321穿出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 ;套設在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外側(cè),且與對接板I中滑槽11滑動連接的纖芯滑動裝置233,所述纖芯滑動裝置233包括:套設在所述第一光纖通道2321外側(cè)的第一通孔、套設在所述第二光纖通道外側(cè)的第二通孔以及相對位于所述纖芯滑動裝置233側(cè)壁上且與所述滑槽11側(cè)壁上的凸起結構13相配合的凹槽2331 ;連接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和所述纖芯滑動裝置233的第一彈性裝置234。
[0055]優(yōu)選的,所述提拉腔2312內(nèi)部設置有左右側(cè)面貫通的空腔,從而使得所述中空橫桿21可以通過所述空腔貫穿所述提拉腔2312,進而使得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可以沿所述中空橫桿21滑動。更優(yōu)選的,所述提拉腔2312的空腔在垂直于所述中空橫桿21延伸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中空橫桿21在垂直于所述中空橫桿21延伸方向上的高度,從而使得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還可以在垂直于所述中空橫桿21方向上運動。[0056]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對接板I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滑槽11兩端的預留樽口 14,且所述滑槽11側(cè)壁位于所述預留樽口 14處的高度小于所述滑槽11側(cè)壁位于所述預留樽口 14兩側(cè)的高度,以便于通過所述預留樽口 14將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安裝到所述滑槽11上。
[0057]設待進行數(shù)據(jù)交換的兩根外部光纖分別為外部光纖A和外部光纖B,具體操作時,需要預先將待對接的兩個對接孔12通過一根尾纖相連。連接好后,利用所述機械手3對與外部光纖A相連的光纖連接器2中的纖芯提拉裝置231的提拉頭2311進行夾持。然后先利用所述機械手3帶動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豎直上移,而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與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固定連接,從而可以通過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帶動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豎直上移,直至所述連接光纖24的纖芯頭脫離所述對接板I的表面,再利用所述機械手3帶動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沿著所述滑槽11水平移動,直至待對接的一個對接孔12的正上方。此時,撤去所述機械手3對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的作用力,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在所述第一彈性裝置234的作用下,向下移動,并帶動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向下移動,實現(xiàn)所述外部光纖A與尾纖一端的對接。
[0058]同理,利用機械手3對于外部光纖B相連的光纖連接器2中的纖芯提拉裝置231的提拉頭2311進行夾持,然后帶動與外部光纖B相連的光纖連接器2中的光纖纖芯對接器移動至另一個對接孔12的正上方,撤去所述機械手3對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的作用力,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在所述第一彈性裝置234的作用下,豎直下移,并帶動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豎直下移,實現(xiàn)外部光纖B與尾纖另一端的對接,從而實現(xiàn)外部光纖A與外部光纖B之間的數(shù)據(jù)交換。
[0059]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彈性裝置234的壓縮空間不小于所述連接光纖24穿出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的長度,從而在所述機械手3通過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帶動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向上移動時,可以使得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上移的高度足夠高,以保證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中的纖芯頭完全脫離對接板I表面。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彈性裝置234的壓縮空間大于所述連接光纖24穿出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的長度,以使得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中的纖芯頭底端可以上移至所述纖芯滑動裝置233的第一通孔內(nèi),以在所述纖芯對接器水平滑動過程中,更好的對所述連接光纖24的纖芯頭進行保護。
[0060]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為了減小所述纖芯滑動裝置233與所述對接板I滑槽11之間的摩擦力,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凹槽2331內(nèi)的滾動裝置235,所述滾動裝置235包括:與所述凹槽2331壁固定連接的滾動軸和設置于所述滾動軸兩端的滾動輪,且所述滾動輪與所述凹槽2331壁沿所述連接光纖24穿出方向上形成卡槽,其中,所述卡槽的空間與所述對接板I中滑槽11側(cè)壁上的凸起結構13相配合,從而在利用機械手3帶動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在水平方向上沿對接板I的滑槽11運動時,可以采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從而減小所述纖芯滑動裝置233與所述對接板I滑槽11之間的摩擦力。優(yōu)選的,所述滾動輪為軸承。
[0061]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中空橫桿21上設置有定位孔211,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孔211相配合的定位件236。優(yōu)選的,所述定位件236為定位銷,所述定位銷沿所述提拉頭2311至所述提拉腔2312方向上貫穿所述提拉頭2311,并延伸至所述提拉腔2312內(nèi)。該實施例中,撤去所述機械手3對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的作用力后,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在所述第一彈性裝置234的作用下,向下移動,并帶動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向下移動,當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下移至所述定位件236與定位孔211相接觸時,停止下移,從而避免所述纖芯固定裝置232下移距離過大,導致所述連接光纖24的纖芯頭與所述尾纖的纖芯頭之間作用力過大,對所述連接光纖24的纖芯頭和所述尾纖的纖芯頭造成損壞。
[0062]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所述機械手3包括:傳動裝置31 ;與所述傳動裝置31螺紋連接的第一結構件32,如圖7所示,所述第一結構件32包括第一連接部321和第二連接部322,其中,所述第二連接部322的橫截面積沿所述第一連接部321至所述第二連接部322方向上逐漸增加;與所述第二連接部322鉸接的第二結構件33,如圖8所示,所述第二結構件33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連接部322兩側(cè)的第一夾持臂331和第二夾持臂332、設置于所述第一夾持臂331底部的第一夾持角333,設置于第二夾持臂332底部的第二夾持角334,其中,所述第二結構件33的狀態(tài)包括:所述第一夾持角333、第二夾持角334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夾持臂331、第二夾持臂332之間距離的第一狀態(tài),以及所述第一夾持角333、第二夾持角334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一夾持臂331、第二夾持臂332之間距離的第二狀態(tài);與所述第一夾持臂331和第二夾持臂332相連的第二彈性裝置34,所述第二彈性裝置34使得所述第二結構件33由第二狀態(tài)恢復第一狀態(tài)。
[0063]因此,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機械手3在對纖芯連接器進行夾持時,可以只沿豎直方向下移,當所述機械手3的第二結構件33碰到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的提拉頭2311時,所述提拉頭2311給所述第二結構件33 —個豎直向上的力,使得所述第一夾持角333和第二夾持角334之間的距離增大,直至所述第一夾持角333、第二夾持角334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一夾持臂331、第二夾持臂332之間距離,即所述第二結構件33呈現(xiàn)第二狀態(tài)。然后所述機械手3繼續(xù)沿豎直方向下移,待所述機械手3豎直下移到所述第一夾持角333和第二夾持角334位于所述提拉頭2311下方時,所述提拉頭2311不再對所述第二結構件33具有豎直向上的力,所述第二結構件33在所述第二彈性裝置34的作用下,由第二狀態(tài)恢復到第一狀態(tài),實現(xiàn)對所述纖芯連接器的夾持,
[0064]由此可見,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機械手3,在對所述纖芯連接器進行夾持時,只需在豎直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二結構件33即可,從而簡化了所述機械手3對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進行夾持的過程,提高所述機械手3對所述纖芯提拉裝置231進行夾持的便捷性。
[0065]在本實施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部322朝向所述第二結構件33的側(cè)壁上設置有鉸接孔,所述第二結構件33上設置有與之相配合的鉸接軸,且所述鉸接軸通過第三連接部與所述第一夾持臂331、第二夾持臂332固定連接;其中,所述鉸接孔朝向所述第二結構件33 —側(cè)的開口沿所述第一連接部321至第二連接部322方向上寬度大于所述第三連接部的沿所述第一連接部321至第二連接部322方向上的寬度,且小于所述鉸接軸的直徑,從而實現(xiàn)所述第二結構件33與所述第二連接部322之間的鉸接,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結構件33與所述第二連接部322之間還可以由其他鉸接方式,本發(fā)明對此并不做限定,只要保證所述第二結構件33與所述第二連接部322鉸接即可。
[0066]除此之外,如圖9所示,所述機械手3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結構件32外側(cè)的銅套35,即所述銅套35中心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尺寸與所述第一結構件32的尺寸相匹配,從而使得所述第一結構件32位于所述銅套35的通孔中,對所述第一結構件32進行保護。
[0067]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機械手3還包括:與所述傳動裝置31相連,帶動所述傳動裝置31轉(zhuǎn)動的電機裝置36,以及固定所述傳動裝置31和所述電機裝置36的操作平臺37。
[0068]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包括:對接板I ;若干平行固定在所述對接板I上的光纖連接器2,所述光纖連接器2包括與對接板I固定連接的中空橫桿21、設置在所述中空橫桿21內(nèi)部且與所述中空橫桿21固定連接的連接塊、可沿所述中空橫桿21滑動的光纖纖芯對接器;用于夾持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并將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帶動到目標對接位置的機械手3。
[0069]當需對外部光纖A和外部光纖B進行數(shù)據(jù)交換時,只需預先將對接板I上待對接的兩個對接孔12通過一跟尾纖相連,然后,利用所述機械手3帶動與外部光纖A相連的光纖纖芯對接器移動至一個對接孔12,與尾纖的一端對接,再利用機械手3帶動與外部光纖B相連的光線纖芯對接器移動至另一個對接孔12,與尾纖的另一端對接,即可實現(xiàn)外部光纖A與外部光纖B之間的數(shù)據(jù)交換。由此可見,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可以實現(xiàn)光纖纖芯的自動對接,從而實現(xiàn)不同外部光纖間傳輸數(shù)據(jù)的交換。
[0070]本說明書中各個部分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部分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部分的不同之處,各個部分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0071]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qū)I(yè)技術人員能夠?qū)崿F(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對接板,所述對接板包括:多個相互平行的滑槽以及多個設置在所述滑槽底部的對接孔; 若干平行固定在所述對接板上的光纖連接器,所述光纖連接器包括:與對接板固定連接的中空橫桿、設置在所述中空橫桿內(nèi)部且與所述中空橫桿固定連接的連接塊、可沿所述中空橫桿滑動的光纖纖芯對接器; 用于夾持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并帶動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移動的機械手; 其中,所述連接塊包括第一連接塊和第二連接塊,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包括第一光纖纖芯對接器和第二光纖纖芯對接器,且所述第一連接塊的一端與外部光纖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光纖與所述第一光纖纖芯對接器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塊的一端與外部光纖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光纖與所述第二光纖纖芯對接器相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板的滑槽側(cè)壁上設置有凸起結構。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的結構包括: 纖芯提拉裝置,所述纖芯提拉裝置包括:提拉頭和提拉腔; 與所述提拉腔固定連接的纖芯固定裝置,所述纖芯固定裝置包括:位于所述纖芯固定裝置中心的第一光纖通道和位于所述纖芯固定裝置側(cè)壁的第二光纖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光纖通道與所述第二光纖通道相連通,連接光纖從所述第二光纖通道穿入所述纖芯固定裝置,從所述第一光纖通道穿出所述纖芯固定裝置; 套設在所述纖芯固定裝置`外側(cè),且與對接板中滑槽滑動連接的纖芯滑動裝置,所述纖芯滑動裝置包括:套設在所述第一光纖通道外側(cè)的第一通孔、套設在所述第二光纖通道外側(cè)的第二通孔以及相對位于所述纖芯滑動裝置側(cè)壁上且與所述滑槽側(cè)壁上的凸起結構相配合的凹槽; 連接所述纖芯提拉裝置和所述纖芯滑動裝置的第一彈性裝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裝置的伸縮空間大于所述連接光纖突出所述纖芯固定裝置的長度。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凹槽內(nèi)的滾動裝置,所述滾動裝置包括:與所述凹槽壁固定連接的滾動軸和設置于所述滾動軸兩端的滾動輪,且所述滾動輪與所述凹槽壁沿光纖纖芯穿出方向上形成卡槽。
6.根據(jù)權利要求3-5任一項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板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滑槽兩端的預留樽口,所述滑槽側(cè)壁位于所述預留樽口處的高度小于所述滑槽側(cè)壁位于所述預留樽口兩側(cè)的高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光纖外側(cè)包裹有保護套。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橫桿上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光纖纖芯對接器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件。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械手包括: 傳動裝置; 與所述傳動裝置螺紋連接的第一結構件,所述第一結構件包括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其中,所述第二連接部的橫截面積沿所述第一連接部至所述第二連接部方向上逐漸增加; 與所述第二連接部鉸接的第二結構件,所述第二結構件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連接部兩側(cè)的第一夾持臂和第二夾持臂、設置于所述第一夾持臂底部的第一夾持角,設置于第二夾持臂底部的第二夾持角,其中,所述第二結構件的狀態(tài)包括:所述第一夾持角、第二夾持角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之間距離的第一狀態(tài),以及所述第一夾持角、第二夾持角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之間距離的第二狀態(tài); 與所述第一夾持臂和第二夾持臂相連的第二彈性裝置,所述第二彈性裝置使得所述第二結構件由第二狀態(tài)恢復第一狀態(tài)。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部朝向所述第二結構件的側(cè)壁上設置有鉸接孔,所述第二結構件上設置有與之相配合的鉸接軸,且所述鉸接軸通過第三連接部與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鉸接孔朝向所述第二結構件一側(cè)的開口沿所述第一連接部至第二連接部方向上寬度大于所述第三連接部的沿所述第一連接部至第二連接部方向上的寬度,且小于所述鉸接軸的直徑。`
【文檔編號】G02B6/38GK103698858SQ201310753454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張莉, 孫淳, 王焱 申請人:寧波市櫻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電力電子技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