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裝置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本申請要求2013年3月29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No.10-2013-0034488的優(yōu)先權,在此援引該專利申請作為參考,如同在這里完全闡述一樣。技術領域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改善的構造設計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已開發(fā)和研究了各種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裝置、等離子體顯示面板、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示裝置等來替代在顯示裝置的早期制造的陰極射線管(CRT)。這些顯示裝置通過減小重量和體積能實現(xiàn)大尺寸。此外,通過持續(xù)研究,這些顯示裝置在諸如響應速度和畫面質量這樣的各個方面得到高度發(fā)展。除了技術方面的研究和發(fā)展之外,已積極開發(fā)和研究了能吸引消費者的產品構造設計方面。特別是,在包括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面板以及用于覆蓋顯示面板邊緣的邊框的顯示裝置的情形中,試圖使邊框的寬度最小化,以跟上近來的設計趨勢。同時,由本專利申請的申請人在韓國知識產權局提出的待審公開號P10-2011-0119360(下文稱為“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通過去除上述邊框獲得最小化厚度而且在構造設計方面實現(xiàn)優(yōu)美外觀的顯示裝置。詳細地說,如圖1A和1B中所示,該專利文獻的顯示裝置在通過使用連接元件1(其采用諸如雙面膠帶這樣的粘結劑)連接顯示面板2和導引框架3的方法中,通過去除邊框改善構造設計,并通過使用具有頭和縫(seam)或具有膜結構的密封元件5密封顯示面板2的每個側面與機蓋的側壁4之間的間隙空間GS,由此防止外部物質通過間隙空間GS滲透到內部。然而,該專利文獻的顯示裝置具有下面的缺點。首先,必然要設置密封元件5,從而密封顯示面板2的每個側面與機蓋的側壁4之間的間隙空間GS。此外,當具有頭和縫的密封元件5連接到間隙空間GS時,由于施加給顯示面板2的壓力,在顯示面板2中可能產生裂紋。此外,當通過使用具有膜結構的密封元件5密封間隙空間GS時,很難將膜結構貼附到顯示面板2和機蓋的側壁4。
技術實現(xiàn)要素:因此,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旨在提供一種基本上克服了由于現(xiàn)有技術的限制和缺點而導致的一個或多個問題的顯示裝置。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是提供一種通過使用貼附到顯示面板上表面的上部光學膜來便于密封在顯示面板與后蓋的蓋側壁之間的間隙空間GS的顯示裝置。在下面的描述中將部分列出本發(fā)明的附加優(yōu)點和特征,這些優(yōu)點和特征的一部分從下面的描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或者可通過本發(fā)明的實施領會到。通過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中具體指出的結構可實現(xiàn)和獲得本發(fā)明的這些目的和其他優(yōu)點。為了實現(xiàn)這些和其他優(yōu)點,并根據本發(fā)明的意圖,如在此具體化和概括描述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可包括:后蓋,該后蓋具有通過蓋板和蓋側壁形成的空間;容置在所述空間中的導引框架;由所述導引框架支撐的顯示面板;用于連接所述顯示面板與所述導引框架的面板連接元件;和貼附到所述顯示面板的上表面的上部光學膜,其中所述蓋側壁覆蓋所述顯示面板的側表面和所述上部光學膜,并且所述上部光學膜的一端插入到在所述蓋側壁的內表面中形成的光學膜插入槽中,以覆蓋和密封在所述顯示面板與所述蓋側壁之間的間隙空間。在這種情形中,所述上部光學膜可包括:貼附到所述顯示面板的上表面的貼附部;和從所述貼附部延伸并插入到所述光學膜插入槽中的延伸部。此外,所述后蓋還可包括被設置有預定斜度的推動導引部,用于引導所述延伸部插入到所述光學膜插入槽中,其中所述推動導引部形成在與所述上部光學膜的延伸部重疊的所述蓋側壁的上表面上。此外,所述后蓋還可包括在與所述上部光學膜的延伸部接觸的所述光學膜插入槽的上表面上設置有預定斜度的斜面。插入到所述光學膜插入槽中的所述上部光學膜的延伸部可根據所述斜面的斜度彎曲,然后貼附到所述斜面。此外,所述上部光學膜還可包括臺階部,所述臺階部形成在與所述光學膜插入槽重疊的所述延伸部的邊緣中,所述蓋側壁的上表面放置在所述臺階部上,其中所述上部光學膜的上表面可位于與所述蓋側壁的上表面相同的平面中。在另一個方面,所述上部光學膜可包括:偏振膜;貼附到所述偏振膜的下表面的下保護膜;形成在所述下保護膜的下表面上的粘結層;和貼附到所述偏振膜的上表面的上保護膜,其中通過去除與所述光學膜插入槽重疊的所述上保護膜的邊緣,或者通過去除與所述光學膜插入槽重疊的所述偏振膜和上保護膜的邊緣,形成所述臺階部。在另一個方面,所述上部光學膜可包括:貼附到所述顯示面板的上表面的上部偏振膜;和貼附到所述上部偏振膜的上表面的圖案延遲膜,其中所述上部偏振膜和圖案延遲膜的每個邊緣插入到所述光學膜插入槽中。在另一個方面,所述上部光學膜可包括:貼附到所述顯示面板的上表面的上部偏振膜;和貼附到所述上部偏振膜的上表面的圖案延遲膜,其中所述上部偏振膜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光學膜插入槽中,并且所述圖案延遲膜的上表面位于與所述蓋側壁的上表面相同的平面中。此外,所述顯示裝置還可包括遮光元件,所述遮光元件用于防止光通過所述間隙空間在所述顯示面板的各側面中泄漏,其中所述遮光元件可形成在與所述間隙空間重疊的所述上部光學膜的下表面上。應當理解,本發(fā)明前面的大體性描述和下面的詳細描述都是例示性的和解釋性的,意在對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提供進一步的解釋。附圖說明給本發(fā)明提供進一步理解并且并入本申請組成本申請一部分的附圖圖解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附圖中:圖1A和1B是圖解現(xiàn)有技術的顯示裝置的剖面圖;圖2圖解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圖3是沿圖2的I-I’和II-II’的剖面圖;圖4圖解了圖3中所示的顯示面板和上部光學膜;圖5是圖解圖3的“A”部分的放大圖;圖6圖解了用于將圖5中所示的上部光學膜的延伸部固定到后蓋的工藝;圖7和8是圖解圖3的“A”部分的放大圖,其顯示了后蓋的改型實施方式;圖9是沿圖2的I-I’和II-II’的剖面圖,其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圖10是圖解圖9的“B”部分的放大圖;圖11是沿圖2的I-I’和II-II’的剖面圖,其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圖12是圖解圖11的“C”部分的放大圖;圖13是圖解圖11的上部光學膜的剖面圖;圖14是沿圖2的I-I’和II-II’的剖面圖,其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圖15是圖解圖14的“D”部分的放大圖;以及圖16是圖解圖14的“D”部分的放大圖,其顯示了圖14和15中所示的圖案延遲膜的改型實施方式。具體實施方式現(xiàn)在將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方式,附圖中圖解了這些實施方式的一些例子。盡可能地在整個附圖中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記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對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解釋,應當理解下面關于一些術語的細節(jié)。如果上下文中未明確定義,則單數表述的術語應當理解為包括復數表述以及單數表述。如果使用諸如“第一”或“第二”這樣的術語,其是為了區(qū)分任意一個元件與其他元件。因而,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并不限于這些術語。此外,應當理解,諸如“包括”或“具有”這樣的術語不排除一個或多個其他特征、數量、步驟、操作、元件、部件及其組合的存在或可能性。應當理解,術語“至少一個”包括與任意一項相關的所有組合。例如,“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的至少一個”可包括選自第一、第二和第三元件的兩個或更多個元件的所有組合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元件中的每個元件。此外,如果提到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或上方”,應當理解,第一和第二元件可彼此接觸,或者可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間插入第三元件。然而,如果使用“正好在上或正好在上方”,應當理解,第一和第二元件彼此接觸。下文,將參照附圖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顯示裝置。圖2圖解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圖3是沿圖2的I-I’和II-II’的剖面圖。圖4圖解了圖3中所示的顯示面板和上部光學膜。參照圖2到4,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可包括后蓋100、導引框架200、顯示面板300、下部光學膜400、上部光學膜500、面板驅動器600、面板連接元件700和電路蓋800。位于顯示裝置最外側區(qū)域中的后蓋100將導引框架200和顯示面板300容置在其中,并且還覆蓋導引框架200和顯示面板300的各個側面。為此,后蓋100可包括蓋板110、蓋側壁120和框架支撐部130。蓋板110位于顯示裝置最外側的后部區(qū)域中,也就是說,蓋板110形成了后蓋100的底表面。蓋板110支撐導引框架200。蓋側壁120位于顯示裝置最外側的側面區(qū)域中,也就是說,蓋側壁120形成后蓋100的側表面。也就是說,從蓋板110的端部垂直彎曲的蓋側壁120具有預定高度,從而蓋側壁120用作后蓋100的側表面。在這種情形中,由側壁120和蓋板110形成的每個邊緣可以以預定曲率被圓化,從而在構造上改善顯示裝置的外觀。此外,由各個蓋側壁120形成的四個角的每個都可以以預定曲率被圓化,從而在構造上改善顯示裝置的外觀。蓋側壁120覆蓋導引框架200和顯示面板300的各個側面。在這種情形中,蓋側壁120的上表面比顯示面板300的上表面高,從而可防止顯示面板300的側表面暴露到顯示裝置的外部。蓋側壁120可覆蓋顯示面板300的側表面和上部光學膜500。蓋側壁120可包括光學膜插入槽122。光學膜插入槽122形成在蓋側壁120的內側表面中,更詳細地說,形成在與顯示面板300和上部光學膜500的側表面相面對的內側表面。也就是說,當在蓋側壁120的內側表面中形成具有預定高度和寬度的光學膜插入槽122時,光學膜插入槽122位于距蓋側壁120的上表面的預定間隔處。顯示面板300的上部光學膜500的一端插入到光學膜插入槽122中,這將在后面描述??蚣苤尾?30形成在蓋板110的邊緣與和蓋板110的邊緣相鄰的蓋側壁120的內側表面之間,由此支撐導引框架200。也就是說,框架支撐部130可包括從與蓋側壁120相鄰的蓋板110的底表面垂直突出的垂直突出部、以及從垂直突出部連接到蓋側壁120的內側表面的水平突出部。在這種情形中,具有或形剖面的垂直和水平突出部的每個都暴露到顯示裝置的后部外側。后蓋100可包括由垂直突出部包圍并形成在蓋板110上的容置空間、以及垂直穿過水平突出部的插入孔。也就是說,后蓋100具有通過蓋板110和蓋側壁120形成的容置空間。導引框架200被容置在由后蓋100形成的容置空間中,由此支撐顯示面板300。為此,導引框架200可包括蓋連接部210、導引側壁220和面板連接部230。蓋連接部210以具有預定高度和寬度的矩形帶形成,并放置到后蓋100的框架支撐部130上。此外,在與框架支撐部130中形成的插入孔重疊的蓋連接部210中形成螺紋的緊固孔。因此,蓋連接部210通過使用從后蓋100的后部插入到插入孔中、然后緊固到緊固孔中的緊固元件140,連接并固定到框架支撐部130。導引側壁220從蓋連接部210的內邊緣的下表面向后蓋100的蓋板110垂直突出。例如,導引側壁220可以以具有高度和寬度的矩形帶形成,其中寬度可小于高度。導引側壁220被容置在后蓋100的容置空間中,由此支撐蓋連接部210。具有預定寬度的面板連接部230從蓋連接部210的內側表面延伸。例如,面板連接部230可以以具有預定高度和寬度的矩形帶形成,其中寬度可大于高度。面板連接部230通過使用面板連接元件700與顯示面板300的邊緣連接,由此支撐顯示面板300。圖3顯示了導引框架200通過使用連接元件140與后蓋100連接,但并不限于此結構。導引框架200和后蓋100可通過扣合緊固方法彼此連接。如果應用扣合緊固方法,在導引框架200的導引側壁220的外部側表面上形成扣合槽,在后蓋100的蓋側壁120的內側表面中形成與扣合槽緊固的扣合凸部。此外,如果導引框架200和后蓋100通過扣合緊固方法彼此緊固,則可從后蓋100省略框架支撐部130。顯示面板300位于顯示裝置前部,由此在其上顯示圖像。顯示面板300可以是平板顯示面板,如液晶顯示面板、等離子體顯示面板或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示面板。下文,假定顯示面板300為液晶顯示面板。顯示面板300可包括第一基板302和第二基板304。第一基板302為包括顯示區(qū)域和非顯示區(qū)域的薄膜晶體管陣列基板。在這種情形中,第一基板302的每個角可以以預定曲率被圓化,從而在構造上改善顯示裝置的外觀。在第一基板302的顯示區(qū)域上,具有分別形成在通過多條柵極線(未示出)和多條數據線(未示出)的交叉形成的像素區(qū)域中的多個像素(未示出)。每個像素可包括與柵極線和數據線連接的薄膜晶體管(未示出)、與薄膜晶體管(未示出)連接的像素電極、以及與像素電極相鄰形成并被提供公共電壓的公共電極。根據液晶層的驅動方法,公共電極可形成在第二基板304上。第一基板302的非顯示區(qū)域被限定在顯示區(qū)域的邊際部分中,其中在第一基板302的非顯示區(qū)域中形成多個焊盤區(qū)域PP和柵極驅動電路(未示出)。每個焊盤區(qū)域PP形成在第一基板302的下部長邊的非顯示區(qū)域中,其中每個焊盤區(qū)域PP包括與顯示區(qū)域的各數據線連接的多個焊盤。柵極驅動電路可形成在第一基板302的一個短邊或兩個短邊的非顯示區(qū)域中,可在用于形成每個像素中的薄膜晶體管的工藝期間制造柵極驅動電路,其中柵極驅動電路與顯示區(qū)域的各柵極線連接。在這種情形中,柵極驅動電路與多個焊盤區(qū)域PP中的第一和/或最后一個焊盤區(qū)域PP中包括的多個柵極焊盤連接。柵極驅動電路根據從面板驅動器600提供給多個柵極焊盤的柵極控制信號產生柵極(或掃描)信號,并將產生的柵極信號提供給每條柵極線,其中柵極驅動電路可由用于產生并輸出柵極信號的移位寄存器形成。第二基板304為濾色器陣列基板。第二基板304的區(qū)域對應于除第一基板302的下部長邊的非顯示區(qū)域之外的與第一基板302重疊的區(qū)域,其中第二基板304可包括用于在形成于第一基板302上的每個像素中限定開口區(qū)域的黑矩陣、和形成在開口區(qū)域中的濾色器。根據液晶層的驅動方法,被提供公共電壓的公共電極可形成在第二基板304上。第二基板304的上部長邊的每個角可以以預定曲率被圓化,從而在構造上改善顯示裝置的外觀。彼此相對的第一和第二基板302和304通過用于覆蓋除焊盤區(qū)域PP之外的第一基板302的其余區(qū)域的基板密封元件(未示出)彼此接合,由此制造液晶顯示面板。第一和第二基板302和304的詳細結構可根據液晶層的驅動模式,即本領域中通常已知的各種模式,例如扭曲向列(TN)模式、垂直取向(VA)模式、面內切換(IPS)模式、邊緣場切換(FFS)模式等變化。如果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300由液晶顯示面板形成,則在后蓋100的容置空間中容置背光單元350。背光單元350可主要分為邊緣型和直下型。在邊緣型的情形中,背光單元350可包括用于向顯示面板300發(fā)射光的多個光源(未示出)、導光板、至少一個擴散片和至少一個光學片。同時,在直下型的情形中,背光單元350可包括用于向顯示面板300發(fā)射光的多個光源(未示出)、擴散板、至少一個擴散片和至少一個光學片。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300可由有機發(fā)光二極管(OLED)顯示面板(未示出)形成。在這種情形中,OLED顯示面板可包括彼此面對地接合的第一和第二基板302和304。第一基板302包括形成在每個像素中的有機發(fā)光二極管裝置,第二基板304被配置成密封第一基板302。OLED顯示面板的第一基板302或第二基板304可進一步包括對應于每個像素的濾色器。如果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300由OLED顯示面板形成,導引框架200的結構可適當改變。此外,代替前述的背光單元350,可在后蓋100的容置空間中容置系統(tǒng)電路360。系統(tǒng)電路360可以是視頻處理模塊、控制模塊、用戶接口模塊、廣播信號接收模塊、揚聲器模塊、廣播模塊、存儲器模塊和電源模塊。下部光學膜400貼附到顯示面板300的第一基板302的后表面,其中下部光學膜400可由具有第一偏振軸的下部偏振膜形成。如果顯示面板300對應于OLED顯示面板,可省略下部光學膜400。上部光學膜500貼附到顯示面板300的第二基板304的整個上表面,并還插入到形成在后蓋100的蓋側壁120中的光學膜插入槽122中,其中上部光學膜500可包括具有與第一偏振軸不同的第二偏振軸的上部偏振膜。上部偏振膜的一端可插入到光學膜插入槽122中。上部光學膜500可包括貼附部510a和延伸部510b。貼附部510a的尺寸與第二基板304的尺寸相同,貼附部510a貼附到第二基板304的整個上表面。具有預定長度的延伸部510b從貼附部510a延伸到后蓋100的蓋側壁120,延伸部510b的一端插入并固定到光學膜插入槽122。更詳細地說,延伸部510b從貼附部510a的上側表面、左側表面、右側表面、左上角和右上角延伸,從而延伸部510b與貼附部510a形成為一體,其中延伸部510b具有或“∩”形狀的平面。延伸部510b的每個角的形狀與形成在每個蓋側壁120之間的每個角的形狀相同。從顯示裝置的前視圖來看,如果蓋側壁120之間的每個角被圓化,則延伸部510b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優(yōu)選以與蓋側壁120之間的角的曲率對應的曲率被圓化。通過將上部光學膜500的延伸部510b插入到形成在后蓋100的蓋側壁120中的光學膜插入槽122中,可覆蓋顯示面板300的側面與后蓋100的蓋側壁120之間的間隙空間GS,由此防止外部物質滲透進入間隙空間GS中,此外可防止設計的美觀效果由于間隙空間GS而劣化。詳細地說,顯示面板300通過使用面板連接元件700與導引框架200的面板連接部230連接,由此顯示面板300被容置在后蓋100內部。也就是說,顯示面板300的每個側面被后蓋100的蓋側壁120覆蓋,由此防止顯示面板300的每個側面在顯示裝置的側面方向暴露到外部。在這種情形中,在制造顯示面板300和后蓋100的工藝期間可能產生誤差,由此可能在后蓋100的蓋側壁120與容置在后蓋100內部的顯示面板300的側表面之間產生間隙空間GS。在這種情形中,因為后蓋100不形成在顯示面板300的前部,所以外部物質可可能通過間隙空間GS滲透,且顯示裝置的設計的美觀效果可能由于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