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配設于光學設備、且具備多片通過變位使通過光量變化的光圈葉片的 光圈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配設于照相機等光學設備的光圈裝置,公知有這樣的光圈裝置在以轉 動自如的方式配設于支軸的多片光圈葉片形成凸輪槽,并在轉動部件設置卡入該凸輪槽的 凸輪從動件,通過該轉動部件的轉動,多片光圈葉片對光路開口量進行調整,除了這種光圈 裝置之外,還公知有將凸輪槽形成于轉動部件側、并將卡入該凸輪槽的凸輪從動件設置于 多片光圈葉片的光圈裝置等。對于這種各種光圈裝置,在將凸輪從動件設置于光圈葉片的構成品中,必須將銷 形狀的凸輪從動件鉚接于光圈葉片,成本變高,因此有時采用前者的在多片光圈葉片形成 凸輪槽的構成品。例如,如日本實開昭60-78016號公報中所公開的虹彩光圈裝置那樣,公知有如下 的光圈裝置使形成有與葉片動作部件的銷嵌合的長孔即凸輪槽的多片光圈葉片呈鱗狀相 互重疊,隨著葉片動作部件的動作,多片光圈葉片繞支軸轉動,由此能夠改變任意的光圈開口量。并且,例如,對于日本特開2007-163827號公報中所公開的光圈裝置即光路開閉 裝置,將作為多片葉片部件的轉動中心的多個支點銷設置于旋轉件(風車),且在該旋轉件 形成有與電動機的小齒輪嚙合的齒條,由此,通過以支點銷與齒條不干涉的方式使底板小 徑化,從而能夠使裝置小型化。但是,對于日本實開昭60-78016號公報的虹彩光圈裝置,即便縮小光圈,由于形 成于多片光圈葉片的長孔即凸輪槽形成于不進入被攝體光束中的位置、即凸輪槽形成于比 固有開孔靠外側的位置,因此會成為裝置小型化的障礙。另一方面,對于日本特開2007-163827號公報的光路開閉裝置,隨著縮小光圈量, 光圈葉片的凸輪槽進入光路開口內,但是,通過利用其他的光圈葉片覆蓋進入光路開口的 凸輪槽部分來進行遮光。但是,在日本特開2007-163827號公報的光路開閉裝置中,由于需要利用其他的 光圈葉片覆蓋進入光路開口的凸輪槽部分,因此必須增大光圈葉片的形狀,這成為阻礙裝 置小型化的主要原因。并且,由于需要避免與卡入其他的光圈葉片的凸輪槽的凸輪從動件 干涉,因此,如果增大光圈葉片的形狀的話,裝置的小型化就會變得困難。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如下的光圈裝置 即便縮小形成有凸輪槽的多片光圈葉片,隨著縮小光圈直徑,能夠完全地對進入光路開口 中的進入量增加的上述凸輪槽進行遮光,從而能夠小型化。
本發(fā)明的第一光圈裝置具有相互重疊的多片光圈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裝 置具備開口部件,該開口部件具有以攝影光學系統(tǒng)的光軸為中心確定開放開口量的開口; 第一支軸,該第一支軸設置于所述開口的外側;第二支軸,該第二支軸設置于所述開口的外 側,且設置在以所述光軸為中心的周方向的與所述第一支軸不同的位置;第三支軸,該第三 支軸以與所述第二支軸一起夾著所述第一支軸的方式設置于所述開口的外側,且設置在以 所述光軸為中心的周方向的與所述第一支軸和所述第二支軸不同的位置;驅動部件,該驅 動部件具有第一驅動軸,該第一驅動軸配設于比所述第一支軸靠近所述光軸內側的位置, 并繞該光軸移動;第二驅動軸,該第二驅動軸配設于比所述第二支軸靠近所述光軸內側的 位置,并繞該光軸移動;以及第三驅動軸,該第三驅動軸配設于比所述第三支軸靠近所述光 軸內側的位置,并以與所述第二驅動軸一起在周方向夾著所述第一驅動軸的方式繞該光軸 移動,所述驅動部件使所述第一驅動軸、所述第二驅動軸以及所述第三驅動軸繞所述光軸 往復移動;第一光圈葉片,該第一光圈葉片是所述光圈葉片之一,所述第一光圈葉片具有 第一旋轉孔,該第一旋轉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嵌合于所述第一支軸;以及第一凸輪槽,該第 一凸輪槽供所述第一驅動軸嵌入,通過驅動所述驅動部件從而所述第一驅動軸繞所述光軸 移動,該第一凸輪槽用于與所述第一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的移動量對應地對所述第一光圈葉 片繞該第一支軸旋轉的旋轉量進行控制,伴隨著由該第一凸輪槽控制的所述第一光圈葉片 繞所述第一支軸的旋轉,所述第一光圈葉片進入被攝體光束中;第二光圈葉片,該第二光圈 葉片是與所述第一光圈葉片不同的所述光圈葉片之一,所述第二光圈葉片具有第二旋轉 孔,該第二旋轉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嵌合于所述第二支軸;以及第二凸輪槽,該第二凸輪槽 供所述第二驅動軸嵌入,通過驅動所述驅動部件從而所述第二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移動,該 第二凸輪槽用于與所述第二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的移動量對應地對所述第二光圈葉片繞該 第二支軸旋轉的旋轉量進行控制,伴隨著由該第二凸輪槽控制的所述第二光圈葉片繞所述 第二支軸的旋轉,所述第二光圈葉片對所述第一凸輪槽的一部分進行遮光;以及第三光圈 葉片,該第三光圈葉片是與所述第一光圈葉片和所述第二光圈葉片不同的所述光圈葉片之 一,所述第三光圈葉片具有第三旋轉孔,該第三旋轉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嵌合于所述第三 支軸;以及第三凸輪槽,該第三凸輪槽供所述第三驅動軸嵌入,通過驅動所述驅動部件從而 所述第三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移動,該第三凸輪槽用于與所述第三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的移動 量對應地對所述第三光圈葉片繞該第三支軸旋轉的旋轉量進行控制,所述第三光圈葉片對 所述第一凸輪槽的未被所述第二光圈葉片完全遮光的殘留的未遮光殘留部進行遮光。并且,本發(fā)明的第二光圈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光圈裝置中,所述第三光圈 葉片的對所述未遮光殘留部進行遮光的部分形成為凸狀。進一步,本發(fā)明的第三光圈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光圈裝置或者所述第二 光圈裝置中,所述第二光圈葉片和所述第三光圈葉片形成為與所述第一光圈葉片相同的形 狀。根據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如下的光圈裝置即便縮小形成有凸輪槽的多片光圈 葉片,隨著縮小光圈直徑,能夠完全地對進入光路開口中的進入量增加的上述凸輪槽進行 遮光,能夠小型化。從以下參照附圖的說明中將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fā)明的以上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
點ο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光圈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光圈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示出光圈葉片的結構的平面圖。圖4是用于對光圈葉片的轉動進行說明的平面圖。圖5是示出開放光圈全開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6是示出從圖5朝關閉方向回轉預定的角度,從而規(guī)定了第一中間光圈的狀態(tài) 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7是示出從圖6朝關閉方向回轉預定的角度,從而規(guī)定了第二中間光圈的狀態(tài) 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8是示出從圖7朝關閉方向回轉預定的角度,從而規(guī)定了第三中間光圈的狀態(tài) 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9是示出從圖8朝關閉方向回轉預定的角度,從而規(guī)定了第四中間光圈的狀態(tài) 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10是示出最小光圈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11是示出三片以預定的角度朝關閉方向轉動后的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 圖。圖12是將圖11的圓ΧΠ部分放大后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示出光圈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光圈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 是示出光圈葉片的結構的平面圖,圖4是用于對光圈葉片的轉動進行說明的平面圖,圖5是 示出最大開放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6是示出從圖5朝關閉方向回轉預定的角度, 從而規(guī)定了第一中間光圈的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7是示出從圖6朝關閉方向回 轉預定的角度,從而規(guī)定了第二中間光圈的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8是示出從圖7 朝關閉方向回轉預定的角度,從而規(guī)定了第三中間光圈的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9 是示出從圖8朝關閉方向回轉預定的角度,從而規(guī)定了第四中間光圈的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 的平面圖,圖10是示出最小光圈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11是示出三片以預定的角 度朝關閉方向轉動后的狀態(tài)下的光圈葉片的平面圖,圖12是將圖11的圓ΧΠ部分放大后的 放大圖。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設本實施方式的照相機的攝影光學系統(tǒng)即攝影透鏡光軸 為0,設被攝體側為前方側,設成像側為后方側(背面?zhèn)?。并且,旋轉方向以從被攝體側觀 察的順時針方向、或者逆時針方向進行說明。圖1和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光圈裝置1設置于未圖示的照相機透鏡鏡筒、照 相機主體等,以對通過光學系統(tǒng)的光量進行調整。如圖1所示,光圈裝置1具有葉片按壓件2,該葉片按壓件2位于前方;光圈框3, 該光圈框3嵌合于該葉片按壓件2的背面?zhèn)龋⑼ㄟ^固定螺釘8固定;以及電動機4,該電動機4配設于該光圈框3。并且,如圖2所示,光圈裝置1配設成,在葉片按壓件2和光圈框3之間從前方開 始依次夾持有以下部件光圈葉片組5,該光圈葉片組5通過將多片、此處為七片光圈葉片6 相互重疊配置成圓周狀而成;以及光圈板7,該光圈板7以轉動自如的方式卡合保持于光圈 框3。葉片按壓件2在中央形成有規(guī)定開放光圈的全開狀態(tài)的正圓狀的光路開口部11, 且構成由金屬制作、或者由進行了著色以具備遮光性的塑料等樹脂注射模塑成形的板狀的 開口部件。葉片按壓件2的壁厚部中的光路開口部11的周圍形成從前方朝向后方縮窄的錐 形狀。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光圈裝置1利用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規(guī)定開放光圈,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為利用光圈葉片組5的各光圈葉片6中的后述的光圈形成 邊緣26 (參照圖3)規(guī)定開放光圈的結構。并且,葉片按壓件2在上下兩個部位形成有供固定螺釘8貫穿插入的螺紋孔部12、 以及規(guī)定與光圈框3嵌合的嵌合位置的兩個規(guī)定孔部13。另外,葉片按壓件2配設有此處 為七個銷嵌合孔14,這七個銷嵌合孔14配設于朝向光路開口部11的外側的以攝影光軸0 為中心的周方向的等間隔的不同位置。另外,卡定爪部15從葉片按壓件2的上部側的一部 分朝后方延伸設置,該卡定爪部15用于在葉片按壓件2與光圈框3嵌合時,勾掛光圈框3 的背面的一部分以進行卡定。光圈框3具備框主體41,該框主體41在中央具有開口直徑比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 開口部11大且形成為正圓狀的孔部43,且由金屬制作、或者由進行了著色以具備遮光性的 塑料等樹脂注射模塑成形。在該框主體41的前面部,在上下兩個部位形成有用于螺紋安裝 固定螺釘8的螺紋孔42。并且,框主體41在上下兩個部位朝前方突出設置有位置規(guī)定銷 45,該位置規(guī)定銷45用于分別嵌入葉片按壓件2的兩個規(guī)定孔部13,由此規(guī)定框主體41與 葉片按壓件2嵌合的嵌合位置。并且,框主體41在形成孔部43的內周面中,以從前面朝后方側產生預定的階梯差 的方式形成有呈內向凸緣狀的肋44。并且,肋44以平面的方式形成從前方觀察呈C字形狀 的前表面,且具有不超過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的朝攝影光軸0方向即內側突出的 突出量。該肋44具有與孔部43的開口面正交、且離開預定的距離的兩個端面部44a、44b。并且,框主體41具有此處為七個構成支軸的支軸(支軸銷)46,這些支軸46以朝 前方突起的方式植設、或者一體形成于朝向孔部43的外側的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周方向 的等間隔的不同位置。當光圈框3與葉片按壓件2嵌合時,這七個支軸46插入嵌合在形成 于葉片按壓件2的七個銷嵌合孔14中。配設于光圈框3的電動機4固定于框主體41的后方下部側。該電動機4設有直 齒圓柱齒輪狀的小外徑的齒輪51,且在側部具備構成與外部電連接的電氣接點的端子連接 器部52。齒輪51構成與后述的光圈板7的齒條33嚙合的小齒輪。光圈板7具備圓板環(huán)狀的轉動環(huán)31,該轉動環(huán)31由金屬制作、或者由進行了著 色以具備遮光性的塑料等樹脂注射模塑成形,且在中央形成有孔部34 ;以及從前方觀察時 大致呈T字狀的齒條板體32,該齒條板體32從該轉動環(huán)31的背面下方部朝后方延伸,并進 一步朝下方延伸設置。另外,轉動環(huán)31的孔部34是具有大于等于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 口部11的開口直徑的孔徑的正圓孔。
6
在轉動環(huán)31的前表面具有構成驅動軸的此處為七個驅動軸(驅動銷)35,這些驅 動軸35以朝前方突起的方式植設、或者一體形成于朝向孔部34的外側的以攝影光軸0為 中心的周方向的等間隔的不同位置。齒條板體32具有從轉動環(huán)31的背面朝下方延伸設置的頸部32a,且在從該頸部 32a朝左右方向以與轉動環(huán)31呈同心圓弧狀的方式延伸設置的板體外周邊緣形成有齒條 33。以上述方式構成的光圈板7轉動自如地嵌合于光圈框3。詳細地說,轉動環(huán)31形 成為外周直徑設定成與形成于光圈框3的框主體41的孔部43大致相同的直徑尺寸的正圓 形狀,且轉動環(huán)31的板厚設定成與從框主體41的前表面到肋44的前表面的預定的階梯差 大致相同的厚度尺寸。S卩,在轉動環(huán)31被收納于框主體41的孔部43的狀態(tài)下,轉動環(huán)31的外周面由框 主體41的形成孔部43的內周面保持,轉動環(huán)31的背面由肋44的前表面保持。進而,轉動 環(huán)31以前表面與框主體41的前表面位于大致相同的面內的方式能夠轉動地收納于光圈框 3。另外,在光圈板7收納于光圈框3的狀態(tài)下,各驅動軸35在比設置于框主體41的各支 軸46靠近朝向攝影光軸0的內側的位置位于以光軸0為中心的相同直徑的圓周上。另外,轉動環(huán)31隔著光圈葉片組5由葉片按壓件2在前表面?zhèn)然瑒颖3帧R虼耍?能夠防止轉動環(huán)31從框主體41的孔部43脫落。并且,齒條板體32以一部分與光圈框3的框主體41的背面?zhèn)鹊纸拥姆绞脚渲?,?齒條33與電動機4的齒輪51嚙合。即,利用電動機4的齒輪51和光圈板7的齒條33構 成齒輪齒條副,通過電動機4的驅動力,轉動環(huán)31被驅動著在孔部43內繞攝影光軸0往復 轉動。另外,光圈板7的齒條板體32的頸部32a的根部配置于框主體41的肋44的端面 部44a、44b之間。由此,通過頸部32a的根部的一側面與肋44的端面部44a抵接、另一側 面與肋44的端面部44b抵接來規(guī)定光圈板7的轉動環(huán)31的轉動范圍。即,光圈板7的轉 動環(huán)31的轉動范圍規(guī)定本實施方式的光圈裝置1中的從開放光圈的全開到最小光圈的開口量。下面,對光圈葉片組5的光圈葉片6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如上所述,光圈葉片組5構成為,此處為七片光圈葉片6以一部分相互重疊的方式 重疊配置成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圓周狀。如圖3所示,上述各光圈葉片6具有旋轉孔21,該旋轉孔21貫穿設置于朝紙面上 方延伸的臂部23的端部;以及凸輪槽22,該凸輪槽22以從臂部23的根部離開的方式朝向 相反側、沿著一方的邊緣貫穿設置成預定的曲線形狀,以對各光圈葉片6圍繞該旋轉孔21 旋轉的旋轉量進行控制。對于各光圈葉片6,旋轉孔21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形成于光圈框3的框主體41的 預定的支軸46嵌合,形成于光圈板7的轉動環(huán)31的預定的驅動軸35嵌入于凸輪槽22。進 而,各光圈葉片6以繞支軸46轉動自如的方式被夾持設置于相互嵌合的光圈框3和葉片按 壓件2之間。另外,旋轉孔21的孔徑和支軸46的直徑、以及凸輪槽22的槽寬度和驅動軸 35的直徑以不會阻礙各光圈葉片6的轉動或者移動的具有預定的精度的間隙配合的狀態(tài) 設定成大致相同的尺寸。
并且,各光圈葉片6構成為具有以下部分第一凹狀部24,該第一凹狀部24形成 于相對于供攝影光路通過的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位于外側(從攝影光軸0背離 的外周方向側)的一側部(在圖3的紙面中為左側部);第一凸狀部25,該第一凸狀部25 形成為從該凹狀部24在下方朝外側呈曲線狀延伸出來;光圈形成邊緣26,該光圈形成邊緣 26形成于相對于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位于內側(接近攝影光軸0的內周方向側) 的另一側部(在圖3的紙面中為右側部),且為預定的圓弧狀以形成光圈開口 ;第二凸狀部 27,該第二凸狀部27形成為沿著該光圈形成邊緣26朝上方延伸并與臂部23并列設置;以 及第二凹狀部28,該第二凹狀部28形成于該第二凸狀部27和臂部23之間。另外,各光圈葉片6形成為相同的形狀,且構成例如由涂覆成黑色的樹脂薄膜形 成的遮光薄板,以具備遮光性。如圖4所示,當開放光圈全開時,第一凹狀部24防止將逆時針方向的鄰接的光圈 葉片6保持為轉動自如的支軸46與光圈葉片6之間的干涉。并且,第一凸狀部25用于覆 蓋進入從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朝向攝影光軸0的被攝體光束中的逆時針方向的 鄰接的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以進行遮光。另外,光圈形成邊緣26用于在進入被攝體光 束中時與重疊的各光圈葉片6 —起規(guī)定以光軸0為中心的被攝體光束開口量。進而,第二凸狀部27覆蓋進入被攝體光束中的順時針方向的鄰接的光圈葉片6的 凸輪槽22以進行遮光。并且,當開放光圈全開時,第二凹狀部28防止驅動順時針方向的鄰 接的光圈葉片6轉動的驅動軸35與光圈葉片6之間的干涉。以上述方式構成的各光圈葉片6通過繞支軸46轉動而進入光路開口部11中或者 從光路開口部11脫出,由此規(guī)定預定的開口量(光圈值、光圈量)。下面,對以上述方式構成的光圈裝置1的光圈葉片組5的開閉動作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對于光圈葉片組5的各光圈葉片6,當開放光圈全開時,光圈形成邊緣 26位于比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 (圖5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圓)稍靠外側的位置。 此時,光圈板7的齒條板體32的頸部32a的根部與框主體41的肋44的端面部44b抵接, 從而成為限制轉動環(huán)31的朝向逆時針方向的轉動移動的狀態(tài)。并且,對于光圈裝置1,當將被攝體光束關閉(收縮)成預定的開口量時,電動機4 的齒輪51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通過齒輪51與光圈板7的齒條33之間的嚙合,齒條 板體32朝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即左方向移動。由此,轉動環(huán)31開始朝以攝 影光軸0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另外,電動機4由未圖示的配設于照相機等的控制部 驅動控制。如圖6至圖10所示,伴隨著轉動環(huán)31的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朝向順時針方向 的旋轉,各光圈葉片6繞各自的旋轉孔21所嵌合的支軸46 —邊相互滑動一邊朝逆時針方 向旋轉,從而利用各光圈形成邊緣26以使被攝體光束成為預定的開口量的方式關閉成大 致圓形。詳細地說,對于各光圈葉片6,供轉動環(huán)31的驅動軸35分別嵌入的各凸輪槽22的 邊緣部由伴隨著轉動環(huán)31的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朝向順時針方向的旋轉而移動的驅動 軸35推動。由此,各光圈葉片6與驅動軸35的移動對應地,按照凸輪槽22的形狀以支軸 46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回轉)。即,如從圖5的狀態(tài)到圖6所示,按照凸輪槽22的 形狀,各光圈葉片6繞支軸46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旋轉量被控制而回轉,并開始進入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內。進而,當轉動環(huán)31進一步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各光圈葉片 6從圖7的狀態(tài)旋轉,并在圖10所示的成為最小光圈的狀態(tài)(光圈值最大)下停止以支軸 46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的旋轉。由此,各光圈葉片6以相互重疊的方式重疊,并利用各自的光圈形成邊緣26覆蓋 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周緣,從而進入被攝體光束中。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光圈 裝置1中,圖10所示的各光圈葉片6回轉后的光圈葉片組5的狀態(tài)是被攝體光束被最大限 度地關閉的最小光圈狀態(tài)。此時,光圈板7的齒條板體32的頸部32a的根部與框主體41 的肋44的端面部44a抵接,從而成為限制轉動環(huán)31的順時針方向的轉動移動的狀態(tài)。并且,當打開被攝體光束的光圈時,使電動機4朝反方向旋轉。進而,使轉動環(huán)31 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軸35推動各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的邊緣 部,由此,按照凸輪槽22的形狀,各光圈葉片6被控制著以支軸46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旋 轉(回轉)。此處,對當變更光圈開口量時利用鄰接的光圈葉片6覆蓋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 從而進行遮光的狀態(tài)進行說明。首先,在圖5所示的開放光圈中,各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成為并未進入葉片按 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內即被攝體光束中的狀態(tài)。并且,在圖6和圖7所示的預定的第一 中間光圈和第二中間光圈中,各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形成為一部分由鄰接的光圈葉片6 重疊覆蓋、但并未進入光圈全開時的被攝體光束中(光路開口部11內)的狀態(tài)(參照圖6 的點劃線圓A、圖7的點劃線圓B)。接著,在圖8至圖10所示的預定的第三中間光圈、第四中間光圈以及最小光圈狀 態(tài)中,各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成為進入被攝體光束中(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 內)的狀態(tài)。并且,隨著利用各光圈葉片6使光路開口量(光圈開口量)變小,各光圈葉片 6的凸輪槽22進入被攝體光束中(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內)的進入量增加。在這些預定的第三中間光圈、第四中間光圈以及最小光圈的所有的狀態(tài)下,各光 圈葉片6的凸輪槽22的進入被攝體光束中的部分都由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 和逆時針方向的鄰接的兩側的光圈葉片6覆蓋而被遮光。換言之,想要通過位于被攝體光 束中的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中的被攝體光束的一部分由位于該光圈葉片6的兩側的兩 片光圈葉片6遮斷。另外,根據圖11和圖12對這些進入被攝體光束中的凸輪槽22的遮光狀態(tài)進行詳 細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僅示出三片光圈葉片6,設位于上下方向的中間的光圈葉片 為第一光圈葉片6a,設在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與第一光圈葉片6a鄰接、且位 于第一光圈葉片6a的圖11中的紙面平面方向的上方(在光軸0方向中,為第一光圈葉片 6a的背面)的光圈葉片為第二光圈葉片6b,設在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逆時針方向與第一 光圈葉片6a鄰接、且位于第一光圈葉片6a的下方(在光軸0方向中,為第一光圈葉片6a 的前方)的光圈葉片為第三光圈葉片6c。并且,設將第一光圈葉片6a保持為能夠轉動的支軸為第一支軸46a,設與該第一 支軸46a嵌合的第一光圈葉片6a的旋轉孔為第一旋轉孔21a,設將第二光圈葉片6b保持為 能夠轉動的支軸為第二支軸46b,設與該第二支軸46b嵌合的第二光圈葉片6b的旋轉孔為第二旋轉孔21b,設將第三光圈葉片6c保持為能夠轉動的支軸為第三支軸46c,設與該第三 支軸46c嵌合的第三光圈葉片6c的旋轉孔為第三旋轉孔21c。另外,第一支軸46a位于在 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周方向被第二支軸46b和第三支軸46c夾著的位置。另外,設用于對第一光圈葉片6a進行旋轉控制的設置于光圈板7的轉動環(huán)31的 驅動軸中的任意一個為第一驅動軸35a,用標號22a表示供該第一驅動軸35a嵌入的第一光 圈葉片6a的第一凸輪槽。同樣,用標號22b表示第二光圈葉片6b的第二凸輪槽,該第二光 圈葉片6b由在圓周方向從第一驅動軸35a離開設置的驅動軸即第二驅動軸35b進行轉動 控制,用標號22c表示第三光圈葉片6c的第三凸輪槽,該第三光圈葉片6c的由以與第二驅 動軸35b —起夾著第一驅動軸35a的方式在圓周方向從第一驅動軸35a離開設置的驅動軸 即第三驅動軸35c進行轉動控制。并且,用標號25b表示覆蓋第一光圈葉片6a的第一凸輪槽22a以進行遮光的第二 光圈葉片6b的第一凸狀部,用標號27c表示覆蓋第一光圈葉片6a的凸輪槽22以進行遮光 的第三光圈葉片6c的第二凸狀部。如圖11所示,第一光圈葉片6a的第一凸輪槽22a的進入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 口部11中的部分通過第二光圈葉片6b的第一凸狀部25b以及第三光圈葉片6c的第二凸 狀部27c的光軸0方向前后的重疊而覆蓋從而被遮光。詳細地說,如將圖11所示的ΧΠ區(qū)域放大后的圖12所示,第一光圈葉片6a的第一 凸輪槽22a的進入光路開口部11中的一部分由位于在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 與第一光圈葉片6a鄰接的位置且與第一光圈葉片6a重疊的第二光圈葉片6b的第一凸狀 部25b覆蓋(圖中用橫條紋線表示的遮光區(qū)域B)。并且,第一光圈葉片6a的第一凸輪槽 22a的進入光路開口部11中的一部分由位于在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逆時針方向與第一光 圈葉片6a鄰接的位置且與第一光圈葉片6a重疊的第三光圈葉片6c的第二凸狀部27c覆 蓋(圖中用縱條紋線表示的遮光區(qū)域C)。即,利用第三光圈葉片6c的第二凸狀部27c對第一光圈葉片6a的第一凸輪槽22a 的未由第二光圈葉片6b的第一凸狀部25b完全遮光的未遮光殘留部(未遮斷殘留部)進 行遮光。進而,在第一光圈葉片6a的第一凸輪槽22a進入被攝體光束中的部分中,用遮光 區(qū)域BC(圖12中的格子狀態(tài))表示第二光圈葉片6b的第一凸狀部25b和第三光圈葉片6c 的第二凸狀部27c重疊而一起進行遮光的區(qū)域。即,第一光圈葉片6a的第一凸輪槽22a的 未被第二光圈葉片6b的第一凸狀部25b完全遮光的未遮光殘留部是指遮光區(qū)域C中的除 遮光區(qū)域BC以外的區(qū)域。并且,由于第二光圈葉片6b、第三光圈葉片6c隔著具有板厚部分 的厚度的第一光圈葉片6a的凸輪槽22a沿光軸0方向依次層疊,因此在與光軸0正交的方 向的凸輪槽22a形成有空間部。具體而言,從遮光區(qū)域B經由遮光區(qū)域BC在遮光區(qū)域C形 成該空間部。但是,由于遮光區(qū)域C的周圍由足夠的面積遮光,并且各光圈葉片6b、6c被實 施了黑色處理,因此,光稍稍進入該凸輪槽22a中,該光不會泄漏到被攝體光束中。并且,以上舉出了三片第一到第三光圈葉片6a、6b、6c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 對于本實施方式的光圈裝置1,配置成周狀的各光圈葉片6的各個光圈葉片6也同樣形成為 如下的結構以一片光圈葉片6作為基準,利用在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以及 逆時針方向鄰接的兩側的兩片光圈葉片6對進入葉片按壓件2的光路開口部11中的凸輪 槽22進行遮光。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清楚,本實施方式的光圈裝置1形成為如下的結構通過在各 光圈葉片6形成第二凸部27,關于進入光路開口部11內的一個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第 二凸部覆蓋未被其他的光圈葉片6完全遮光的未遮光殘留部來進行遮光。另外,形成于各 光圈葉片6的各個第二凸部27設定成以預定形狀延伸的凸形狀,以免當各光圈葉片6繞支 軸46轉動時該第二凸部27勾掛于其他的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等,進一步,也不會與轉 動環(huán)31的驅動軸35等干涉。因此,對于各光圈葉片6,即便縮小面積而小型化,也能夠將形成于各光圈葉片6 的凸輪槽22形成到進入被攝體光束中的位置,能夠充分地確保凸輪槽22的長度。其結果 是,能夠靠近攝影光軸0的內側配置各支軸46和驅動軸35,各支軸46設置于周方向,嵌合 于各光圈葉片6的旋轉孔21并將各光圈葉片6保持為能夠轉動,驅動軸35設置于周方向, 嵌入于各光圈葉片6的凸輪槽22,并對該凸輪槽22進行推動控制,因此,也能夠使光圈框 3、光圈板7圍繞攝影光軸0的形狀小型化。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光圈裝置1能夠小型化。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基于本發(fā)明的光圈裝置能夠用于小型的透鏡鏡筒或者照相機。雖然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到本發(fā)明不限于 上述精確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脫離所付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或 范圍的情況下,對此進行各種變更和修改。
權利要求
一種光圈裝置,所述光圈裝置具有相互重疊的多片光圈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裝置具備開口部件,該開口部件具有以攝影光學系統(tǒng)的光軸為中心確定開放開口量的開口;第一支軸,該第一支軸設置于所述開口的外側;第二支軸,該第二支軸設置于所述開口的外側,且設置在以所述光軸為中心的周方向的與所述第一支軸不同的位置;第三支軸,該第三支軸以與所述第二支軸一起夾著所述第一支軸的方式設置于所述開口的外側,且設置在以所述光軸為中心的周方向的與所述第一支軸和所述第二支軸不同的位置;驅動部件,該驅動部件具有第一驅動軸,該第一驅動軸配設于比所述第一支軸靠近所述光軸內側的位置,并繞該光軸移動;第二驅動軸,該第二驅動軸配設于比所述第二支軸靠近所述光軸內側的位置,并繞該光軸移動;以及第三驅動軸,該第三驅動軸配設于比所述第三支軸靠近所述光軸內側的位置,并以與所述第二驅動軸一起在周方向夾著所述第一驅動軸的方式繞該光軸移動,所述驅動部件使所述第一驅動軸、所述第二驅動軸以及所述第三驅動軸繞所述光軸往復移動;第一光圈葉片,該第一光圈葉片是所述光圈葉片之一,所述第一光圈葉片具有第一旋轉孔,該第一旋轉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嵌合于所述第一支軸;以及第一凸輪槽,該第一凸輪槽供所述第一驅動軸嵌入,通過驅動所述驅動部件從而所述第一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移動,該第一凸輪槽用于與所述第一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的移動量對應地對所述第一光圈葉片繞該第一支軸旋轉的旋轉量進行控制,伴隨著由該第一凸輪槽控制的所述第一光圈葉片繞所述第一支軸的旋轉,所述第一光圈葉片進入被攝體光束中;第二光圈葉片,該第二光圈葉片是與所述第一光圈葉片不同的所述光圈葉片之一,所述第二光圈葉片具有第二旋轉孔,該第二旋轉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嵌合于所述第二支軸;以及第二凸輪槽,該第二凸輪槽供所述第二驅動軸嵌入,通過驅動所述驅動部件從而所述第二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移動,該第二凸輪槽用于與所述第二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的移動量對應地對所述第二光圈葉片繞該第二支軸旋轉的旋轉量進行控制,伴隨著由該第二凸輪槽控制的所述第二光圈葉片繞所述第二支軸的旋轉,所述第二光圈葉片對所述第一凸輪槽的一部分進行遮光;以及第三光圈葉片,該第三光圈葉片是與所述第一光圈葉片和所述第二光圈葉片不同的所述光圈葉片之一,所述第三光圈葉片具有第三旋轉孔,該第三旋轉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嵌合于所述第三支軸;以及第三凸輪槽,該第三凸輪槽供所述第三驅動軸嵌入,通過驅動所述驅動部件從而所述第三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移動,該第三凸輪槽用于與所述第三驅動軸繞所述光軸的移動量對應地對所述第三光圈葉片繞該第三支軸旋轉的旋轉量進行控制,所述第三光圈葉片對所述第一凸輪槽的未被所述第二光圈葉片完全遮光的殘留的未遮光殘留部進行遮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光圈葉片的對所述未遮光殘留部進行遮光的部分形成為凸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圈葉片和所述第三光圈葉片形成為與所述第一光圈葉片相同的形狀。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圈裝置。光圈裝置(1)具有相互重疊的多片光圈葉片(6),伴隨著第一光圈葉片(6a)進入被攝體光束中,利用第二光圈葉片(6b)對第一光圈葉片(6a)的第一凸輪槽(22a)進行遮光,并且具備對凸輪槽(22a)的未被第二光圈葉片(6b)完全遮光的殘留的未遮光殘留部進行遮光的第三光圈葉片。根據該光圈裝置,即便縮小形成有凸輪槽的多片光圈葉片,隨著縮小光圈直徑,能夠完全地對進入光路開口中的進入量增加的上述凸輪槽進行遮光,能夠小型化。
文檔編號G03B9/02GK101907814SQ20101019338
公開日2010年12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6月3日
發(fā)明者矢野友秀 申請人:奧林巴斯映像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