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充電器,感光構件盒和成像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充電器,配置這種充電器的感光構件盒和配置這種感光構件的成像設備背景技術一種已知的成像設備,如激光打印機,在其中設置包括感光鼓和帶有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的充電器的處理盒。
在處理盒中,充電器的導線通過把該導線放入一個形成在定位平板上的基本上為V形的狹縫中來定位,例如,如日本已公開的7-140754號專利公報中揭示的那樣。
為了形成這樣的一個帶有狹縫的定位平板,該定位平板的模具需要很高的精度。而且,為了使狹縫的寬度比較窄,帶有很窄的狹縫的定位平板的模具很容易被損壞。
當裝配充電器時,采用單個定位平板來精確定位導線是很復雜的或者說很麻煩的工作。
處理盒配置用來去除粘附在感光鼓表面的紙張粉末的清潔裝置。例如,如日本已公開的11-161126號專利公報中揭示的那樣,清潔裝置和電暈充電器一體成型作為一個清潔單元。這個清潔單元作為一個整體可從處理盒上卸下。
當清潔裝置被一體成型為清潔單元時,由于清潔單元的安裝精度的限制,清潔裝置可能不能均勻地接觸感光鼓,導致去除紙張粉末的功能變差。如果每次清潔裝置安裝在處理盒時,清潔裝置相對于感光鼓的位置都有所偏差的話,粘附在感光鼓上的紙張粉末就不能被充分地去除。
實用新型內容從而,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方便和精確地形成的以及容易組裝的充電器,配置該充電器的感光構件盒和配置該感光構件盒的成像設備。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充電器可包括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支撐該導線的充電器框架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至少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分。該第一固定部分可設置于該框架中。該第一固定部分可包括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一定位構件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二定位構件。
采用這樣的一種結構,導線可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分別被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所需要的定位精度可以分別只是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的精度。因此,和導線由一個單個的定位構件定位的情況相比,每個定位構件所需要的定位精度可以減小。因此,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可形成簡單的結構和足夠的強度。采用這樣的結構,第一定位構件可以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導線。第二定位構件可在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因此,可達到比使用單個定位平板更容易和更可靠的導線定位。
在充電器中,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可設置成兩者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以被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設置成兩者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的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所定位。因此,導線的定位精度可以提高。
在充電器中,第一固定部分可進一步包括在朝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一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朝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二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的位置上支撐導線的至少一端的支撐構件。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的端部可在被支撐的同時被拉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拉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因此,導線可以被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正確地定位,并被支撐構件支撐。
在充電器中,支撐構件可以在與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支撐導線的至少一端。
在充電器中,第一定位構件可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一接觸部分,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一接觸部分的第一導引部分。導線可被定位在第一接觸部分。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通過第一導引部分被導引到導線被定位的第一接觸部分。因此,導線可被第一定位構件有效地定位。
在充電器中,第二定位構件可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二接觸部分,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二接觸部分的第二導引部分。導線可被定位在第二接觸部分。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通過第二導引部分被導引到導線被定位的第二接觸部分。因此,導線可被第二定位構件有效地定位。
充電器還可進一步包括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部分。第二固定部分把導線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個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的另一端可以由第二固定部分固定在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從而,導線在導線的整個長度上的定位精度可以被提高。
在充電器中,第一方向可以是豎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
感光構件盒可以包括含有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的充電器,感光構件,支撐該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的框架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至少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分。第一固定部分可設置于該框架中。第一固定部分可包括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一定位構件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二定位構件。
采用這種結構,導線可以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分別被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每個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所需要的定位精度可以分別只是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的精度。因此,和導線由一個單個的定位構件定位的情況相比,每個定位構件所需要的定位精度可以減小。因此,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可形成簡單的結構和足夠的強度。采用這樣的結構,第一定位構件可以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導線。第二定位構件可用在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因此,可達到比使用單個定位平板更容易和更可靠的導線定位。
在感光構件盒中,導線可設置成與所述感光構件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設置成與所述感光構件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使感光構件可被均勻地充電。
在感光構件盒中,框架可包括支撐感光構件的下框架和支撐充電器的上框架。
采用這樣的結構,感光構件可被支撐在下框架中,充電器可被支撐在上框架中,使得當上下框架組裝時,充電器可相對于感光構件被定位。
在感光構件盒中,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可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設置成相互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采用這種結構,導線可以被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設置成互相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的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所定位。因此,導線的定位精度可以提高。
在感光構件盒中,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盒相互面對的方向可為第一方向。
采用這種結構,第一定位構件可以在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上定位導線。第二定位構件可以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定位導線。從而,可以達到導線的可靠定位。
在感光構件盒中,第二定位構件可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定位成比第一定位構件更靠近導線的至少一端。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由第一定位構件在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上被定位,并且由被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設置成比第一定位構件位置靠外的第二定位構件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定位。從而,導線的由第一定位構件在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上實現的定位可以比導線的在與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定位優(yōu)先。因此,感光構件可被充電器均勻地充電。
在感光構件盒中,第一固定部分可進一步包括一個在朝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一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朝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二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的位置上支撐導線的所述至少一端的支撐構件。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的端部可在被支撐的同時被拉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拉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因此,導線可以被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正確地定位,并被支撐構件所支撐。
在感光構件盒中,支撐構件可以在與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支撐導線的至少一端。
在感光構件盒中,第一定位構件可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一接觸部分,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一接觸部分的第一導引部分。導線可被定位在第一接觸部分。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通過第一導引部分被導引到導線被定位的第一接觸部分。因此,導線可被第一定位部分有效地定位。
在感光構件盒中,第二定位構件可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二接觸部分,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二接觸部分的第二導引部分。導線可被定位在第二接觸部分。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通過第二導引部分被導引到導線被定位的第二接觸部分。從而,導線可被第二定位構件有效地定位。
感光構件盒可進一步包括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部分。第二固定部分可把導線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個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的另一端可以由第二固定部分固定在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從而,導線在導線的整個長度上的定位精度可以被提高。
在感光構件盒中,第一方向可以是豎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
一種成像設備可以包括可拆卸地安裝在該成像設備中的感光構件盒。感光構件盒可包括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的充電器,感光構件盒,支撐該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盒的框架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至少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分。第一固定部分可設置于該框架中。第一固定部分可包括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一定位構件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二定位構件。
采用這種結構,導線可以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分別被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每個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所需要的定位精度可以只是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的精度。因此,和導線由一個單個的定位構件定位的情況相比,每個定位構件所需要的定位精度可以減小。因此,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可形成簡單的結構和足夠的強度。采用這樣的結構,第一定位構件可以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導線。第二定位構件可以在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因此,可達到比使用單個定位平板更容易和更可靠的導線定位。
在成像設備中,導線可設置成與所述感光構件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采用這種結構,導線可設置成與所述感光構件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使感光構件可以被均勻地充電。
在成像設備中,框架可包括支撐感光構件的下框架和支撐充電器的上框架。
采用這樣的結構,感光構件可被支撐在下框架中,充電器可被支撐在上框架中,使當上下框架組裝時,充電器可相對于感光構件被定位。
在成像設備中,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可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設置成互相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采用這種結構,導線可以被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設置成互相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的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所定位。因此,導線的定位精度可以提高。
在成像設備中,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盒相互面對的方向可為第一方向。
采用這種結構,第一定位構件可以在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上定位導線。第二定位構件可以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定位導線。從而,可以達到導線的可靠定位。
在成像設備中,第二定位構件可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定位成比第一定位構件更靠近導線的至少一端。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由第一定位構件在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上被定位,并且由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設置成比第一定位構件位置靠外的第二定位構件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定位。從而,導線的由第一定位構件在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上實現的定位可以比導線的在與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定位優(yōu)先。因此,感光構件可以被充電器均勻地充電。
在成像設備中,第一固定部分可進一步包括一個在朝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一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朝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二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的位置上支撐導線的所述至少一端的支撐構件。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的端部可在被支撐的同時被拉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拉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因此,導線可以被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正確地定位,并被支撐構件所支撐。
在成像設備中,支撐構件可以在與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支撐導線的至少一端。
在成像設備中,第一定位構件可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一接觸部分,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一接觸部分的第一導引部分。導線可被定位在第一接觸部分。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通過第一導引部分被導引到導線被定位的第一接觸部分。因此,導線可被第一定位構件有效地定位。
在成像設備中,第二定位構件可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二接觸部分,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二接觸部分的第二導引部分。導線可被定位在第二接觸部分。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可通過第二導引部分被導引到導線被定位的第二接觸部分。從而,導線可被第二定位構件有效地定位。
成像設備可進一步包括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部分,其中第二固定部分把導線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個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
采用這樣的結構,導線的另一端可以由第二固定部分固定在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從而,導線在導線的整個長度上的定位精度可以被提高。
在成像設備中,第一方向可以是豎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使水平方向。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將結合下面的附圖進行詳細描述圖1是顯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為成像設備的激光打印機的基本部分的側視剖面圖;圖2是圖1所示的激光打印機的感光構件盒的側視剖面圖;圖3是圖2所示的感光構件盒的上框架的平面圖;圖4是圖2所示的感光構件盒的上框架的縱向剖面圖;圖5是顯示圖4所示的上框架的第一定位構件的基本部分的沿圖3中的I-I方向的側視剖面圖;圖6是顯示圖4所示的上框架的第二定位構件和支撐構件的基本部分的沿圖3中的II-II方向的側視剖面圖;圖7是顯示圖3所示的上框架的基本部分的放大平面圖;圖8是圖2所示的感光構件盒的清潔單元的平面圖;圖9是圖8所示的清潔單元的主視圖;
圖10是圖9所示的清潔單元的右側視圖;和圖11是圖9所示的清潔單元的左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顯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為成像設備的激光打印機1的基本部分的側視剖面圖在圖1中,激光打印機1是用非磁性、單組分顯影系統(tǒng)成像的光電成像的激光打印機。激光打印機1設置在主框架2上,帶有用于進給紙張3的進給部分4和用于在被進給的紙張3上形成圖像的成像部分5。
進給部分4包括可拆卸地安裝在主框架2的底部的紙張供給托盤6,設置于紙張供給托盤6的一側(前側)的紙張供給機構部分7(以后把和前側相對的一側稱為后側),設置于紙張進給方向上紙張供給機構部分7的下游的傳送輥8,9,10,和設置于紙張進給方向上傳送輥8,9,10的下游的校準輥11。
紙張供給托盤6具有帶有上開口結構的箱體形狀,以容納放在其上的一堆紙張3。紙張進給托盤6可基本水平地向主框架2的底部滑動。紙張安放平板12設置在紙張供給托盤6上以允許紙張3被堆放在紙張安放平板12上。紙張安放平板12被樞軸支撐在遠離紙張供給機構部分7的一端,使紙張安放平板12的靠近紙張供給機構部分7的一端可在垂直方向移動。設置于紙張安放平板12的下側的是向上推進紙張安放平板12的彈簧(未示出)。當堆放在紙張安放平板12上的紙張數量增加時,紙張安放平板12抵抗彈簧的推進力,繞遠離紙張供給機構部分7的一端向下樞軸轉動。
紙張供給機構部分7包括撿拾輥13,面對撿拾輥13設置的分離墊14,和設置于分離墊14下側的彈簧15。在紙張供給機構部分7,分離墊14通過彈簧15的推進力壓靠撿拾輥13。
當紙張安放平板12被彈簧向上推進時,在紙張安放平板12最上面的一張紙張3被壓向撿拾輥13。通過撿拾輥13的轉動,最上面的紙張3的前端部被夾在撿拾輥13和分離墊14之間。紙張3通過撿拾輥13和分離墊14的配合被一張一張分離。被分離的紙張3通過傳送輥8,9,10被傳送到校準輥11。
校準輥11包括一對輥。校準輥11糾正紙張3的歪斜,然后將紙張進給到成像的位置,在那個位置上感光鼓47和轉印輥49(將在下面描述)相互接觸。
激光打印機1的進給部分4進一步包括任何尺寸的紙張3都可被安放的多用途托盤16,進給安放在多用途托盤16上的紙張3的多用途撿拾輥18,和面對多用途撿拾輥13設置的多用途分離墊19。當不使用時,多用途托盤16以折疊的方式放在前蓋29(將在下面描述)里面。
成像部分5包括掃描器單元20,處理單元21,和定影單元22。
掃描器單元20設置在主框架2的上部。掃描器單元20包括激光發(fā)射部分(未示出),被驅動轉動的多邊形鏡23,透鏡24,25,反射鏡26,27,28。根據圖像數據調制的激光束從激光發(fā)射部分射出。從激光發(fā)射部分射出的激光束,按多邊形鏡23、透鏡24、反射鏡26,27、透鏡25和反射鏡28的順序,從這些元件中穿過或被它們反射,如圖1的虛線所示,以用激光束照射處理單元21的感光鼓27(下面將詳細描述)的表面。
處理單元21設置于掃描器單元20的下面。處理單元21可拆卸地安裝在主框架2里面。
更具體地說,主框架2包括用于容納處理單元21的主容納部分30,使處理單元21可拆卸地安裝在主框架2中的通向主容納部分30的開口31,以及用于覆蓋或揭開開口31的前蓋29。
主容納部分30設置為掃描器單元20下面的一個空間。開口31形成在主容納部分30的前側面。
前蓋29設置成從主框架2的前表面延伸到主框架2的上表面。前蓋29在前蓋29露出開口31的打開位置和前蓋29覆蓋開口31的閉合位置之間樞軸轉動。
前蓋29在打開位置時,處理單元21通過開口31可拆卸地安裝在主容納部分30中。
處理單元21包括可分離地安裝在主框架2上的感光構件盒32和可分離地安裝在感光構件盒21中的顯影盒33。
顯影盒33包括殼體34,和位于殼體34中的色粉斗35,供給輥36,顯影輥37和層厚調整片38。
色粉斗35容納作為顯影劑的帶正電的非磁性單組分色粉。色粉可以是,例如,采用已知的聚合方法,如懸浮聚合法,通過共聚可聚合的單體得到的聚合色粉。可聚合的單體可以是苯乙烯基(styrene-based)單體,如苯乙烯(styrene),和丙烯酸基(acrylic-based)單體,如丙烯酸(acrylic acid),烷基(alkyl)(C1-C4)丙烯酸酯(acrylate)和烷基(alkyl)(C1-C4)異丁烯酸酯(methacrylate)。聚合的色粉顆粒形狀為球形,有很好的流動性。色粉顆粒的尺寸基本上為6到10μm。色粉和著色材料,如碳黑,以及石蠟,以及為提高色粉的流動性的外部添加劑,如二氧化硅等混合。
攪拌器39沿著殼體34的寬度方向設置于色粉斗35中。攪拌器39包括可轉動地支撐在色粉斗35的中心部分的轉動軸40和設置在轉動軸40上的攪拌翼41。一層薄膜附接在攪拌翼41的自由端。當轉動軸40轉動時,攪拌翼41沿轉動軸40的圓周方向移動。因此,色粉斗35中的色粉被薄膜攪起并傳送到供給輥36。設置于攪拌翼的相對于轉動軸40的另一側的是一個擦拭器43,用來擦去在殼體34的側壁上設置的探測窗42上附著的殘留的色粉。
供給輥36沿著殼體34的寬度方向設置于墨粉斗35的后部。供給輥36被可轉動地支撐在殼體34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供給輥36可沿和攪拌器39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供給輥36包括金屬輥軸,其上覆蓋由導電的聚氨酯海綿形成的輥體部分。
顯影輥37沿殼體34的寬度方向設置于供給輥36的后面。顯影輥37被可轉動地支撐在殼體34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顯影輥37可沿和供給輥36的轉動方向相同的方向轉動。
顯影輥37包括金屬輥軸,其上覆蓋由導電彈性材料形成的輥體部分。更具體地說,顯影輥37的輥體部分由包括細小碳顆粒的導電聚氨酯橡膠或硅樹脂橡膠形成。顯影輥37的輥體部分的表面被包含氟的聚氨酯橡膠和硅樹脂橡膠涂覆。電源(未示出)被連接到顯影輥37的輥軸,以在顯影時提供顯影偏壓。
供給輥36和顯影輥37設置成彼此面對面。供給輥36和顯影輥37相互接觸,使供給輥36給顯影輥37施加一定的壓力。在供給輥36和顯影輥37相互接觸的接觸部分,供給輥36和顯影輥37兩者以互相相反的方向移動或轉動。
層厚調整片38設置于供給輥36的上面,在顯影輥37的轉動方向上顯影輥37面對供給輥36的位置和面對感光鼓28的位置之間。調整片38設置成跨過殼體34的寬度沿顯影輥37的軸向面對顯影輥37。
調整片38包括片簧構件44,和附接在片簧構件44的一端以接觸顯影輥37的加壓部分45,該部分由絕緣硅樹脂橡膠形成。當片簧構件44被殼體34支撐時,加壓部分45利用片簧構件44的彈力向顯影輥37的表面加壓。
色粉斗35中的色粉通過攪拌器39的轉動被攪起并被傳送到供給輥36。
被傳送到供給輥36的色粉通過供給輥36的轉動被供給給顯影輥37。當色粉被從供給輥36供給給顯影輥37時,色粉通過供給輥36和顯影輥37之間的摩擦被充正電。
被充電的色粉被攜帶到顯影輥37的表面,當顯影輥37轉動時,色粉進入顯影輥37和調整片38的加壓部分45之間。當色粉進入顯影輥37和加壓部分45之間時,色粉被進一步通過摩擦充電,作為其厚度被調整的一個薄層被攜帶在顯影輥37的表面。
感光構件盒32包括作為一個框架的感光構件框架46,作為感光構件的感光鼓47,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轉印輥49和作為外來物質去除單元的清潔單元50。
感光構件框架46包括下框架51和作為充電器框架的上框架52,如圖2所示,該框架位于下框架51的上方,和下框架51相附接。
下框架51配置作為一個整體的容納顯影盒33的處理容納部分53和容納感光鼓47和轉印輥49的鼓輪容納部分54。
處理容納部分53配置作為一個整體的接納顯影盒33的底板55,從底板55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的各端向上延伸的側板56。處理容納部分53基本上為U形,并向上開口。校準輥11中的一個(設置于上側的)被可轉動地支撐在底部55的下面。
每個側板56有顯影盒導向溝槽57,來接納從顯影盒33的殼體34沿殼體34的寬度方向外突起的顯影輥37的輥軸。
顯影盒導向溝槽57在其上端有較寬的開口,并向后延伸形成基本U形的形狀。顯影輥37的輥軸被顯影盒導引溝槽57接納并導引,并且放置在顯影盒導引溝槽57的最后的部分。從而,顯影盒33被容納在處理容納部分53中,在該容納部分中,顯影輥37和感光鼓47相互接觸。
鼓輪容納部分54配置作為一個整體的接納轉印輥49的轉印輥接納部58和從轉印輥49接納部58的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的各端向上延伸的側板59。鼓輪容納部分54基本為U形,并向上開口。
處理容納部分53的側板56與鼓輪容納部分54的相關側板59連續(xù)地形成為一個整體。
轉印輥接納部58包括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的前后導引板60,61,和形成為一個在前后導引板60,61之間向下彎曲的凹陷區(qū)域的轉印輥容納部分62。
前導引板60和后導引板61在色粉被轉印到紙張3的轉印位置的附近導引紙張3,這將在后面描述。
轉印輥49沿著其寬度方向設置于轉印輥容納部分62中。轉印輥49被設置在轉印輥容納部分62的兩側的側板59所支撐,以和感光鼓47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
轉印輥49包括金屬輥軸,其上覆蓋由導電橡膠形成的輥體部分。轉印偏壓被加在轉印輥49的輥軸上,以將色粉轉印到紙張3上。
感光鼓47可轉動地支撐在側板59之間。感光鼓47被設置于轉印輥49的上方,面對轉印輥49。
感光鼓47包括圓柱形鼓體63和支撐鼓體63,并設置于鼓體63的軸線中心的金屬鼓軸64。鼓體63由鋁鼓輪和形成在鋁鼓輪表面的可充正電的感光涂層制成。
設置于每個側板59的上前端的是與上框架52接合的下接合部分65。下接合部分65基本上是凹槽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向前開口。突起66設置于下接合部分65的上部。
設置于在鼓輪容納部分54的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的側板59的上后端部的是用于將上框架52用螺栓固定在下框架51上的螺栓固定部分(未示出)。上框架52和覆蓋下框架51的鼓輪容納部分54的上部的上平板68,從上平板68的后端向下延伸的后平板69,從上平板68的前端向下延伸的前平板70,和設置在上平板68,后平板69和前平板70的寬度方向的兩端,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側板131,132形成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
一對支撐平板98設置于前后方向上的某些位置,兩者之間相隔預定的距離,并沿著上平板68的寬度方向延伸。支撐板98從上平板68向下延伸。設置于支撐板98之間的是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
上框架52設置在下框架51上,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被設置于感光鼓47的上方,兩者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以防止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接觸感光鼓47。
充電器48是充正電的柵控式電暈充電器。如圖3和圖4所示,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包括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71,在導線71的軸向固定導線71的兩端的第一固定部分72和第二固定部分73,設置于導線71下方面對導線71的柵極74和清潔導線71的導線清潔器75。
導線71是設置于支撐板98之間的鎢絲。如圖3和圖4所示,沿上框架52的寬度方向在第一固定部分72和第二部分73之間的導線71設置成和感光鼓47之間有一段預定的距離,并面對感光鼓47。如圖6和7所示,環(huán)形的固定器86設置于導線71的縱向的兩端。
第一固定部分72設置于導線71的縱向上,上框架52的上平板68的一側。第一固定部分72包括第一定位構件76,第二定位構件77和支撐導線71的一端的支撐構件78,第一定位構件在垂直方向上定位導線71,該垂直方向作為和導線71的縱向垂直的第一方向(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和感光鼓47相互面對的方向),構件第二定位構件在導線71的軸向方向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上定位導線71,該水平方向作為和垂直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構件。
如圖4所示,設置于上框架52的側板131的下端的是第一固定部分支撐構件97,該構件在上框架52的寬度方向上向內延伸。第一定位構件76從第二定位構件77在上框架52的寬度方向上與導線71的縱向平行的一個位置上的構件向里設置。第一定位構件76在第一固定部分支撐構件97上被向上直立保持,使得第一定位構件76和第二定位構件77之間有一段預定距離。第二定位構件77在上框架52的寬度方向上從第一定位構件76向外設置,以便從上平板68向下延伸。采用這樣的結構,第二定位構件77設置成在導線的軸向上比第一定位構件76離導線71的端部更近。
如圖5所示,第一定位構件76在側視圖中基本為L形。第一定位構件76和導線71被定位時與其接觸的第一接觸部分79和將導線71導引向第一接觸部分79的第一導引部分80形成為一個整體。
第一接觸部分79基本上為矩形平板形。形成在第一接觸部分79的上端的是通過將導線71和其相接觸而將導線71在垂直方向上定位的第一接觸表面85。第一接觸表面85在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上水平延伸,以防止導線71在垂直方向上移動。第一接觸表面85被倒角以提高導線71的定位精度。
第一導引部分80基本為三角平板形狀。形成在第一導引部分80的后端的是和第一接觸表面85的前端相連的約束表面82。第一導引表面81被形成以連接約束表面82的上端。
約束表面82是形成在第一接觸表面85和第一導引表面81之間的臺階狀部分。約束表面82在第一接觸表面85的前端向上豎起。約束表面82是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平面。約束表面82被倒角,以提高導線71的定位精度。
第一導引表面81是從約束表面82的上端沿向上傾斜的方向向前延伸的平面。第一導引表面81被倒角,以平滑地導引導線71。
如圖6所示,第二定位構件77是沿上框架52的寬度方向并從上平板68向下延伸的平板。第二定位構件77與第二接觸表面83和第二導引表面84一體成型,該第二接觸表面83作為第二接觸部分,在這個位置,導線71和第二接觸表面83接觸時被定位,該第二導引表面84作為第二導引部分,把導線71導引向第二接觸表面83。
第二接觸表面83被形成為第二定位構件77的下邊緣。第二接觸表面83做成圓形,以防止接觸該接觸表面83的導線71在前后方向移動。
第二導引表面84作為第二定位構件77的前表面,形成為一個和第二接觸表面83連接的平面。
支撐構件78設置于第二定位構件77的后側。支撐構件78包括由鋼絲制成的彈性接合構件87和固定彈性接合構件87的固定構件88。
固定構件88和固定平板89,接合軸90和固定部分91一體成型。固定平板89從上平板68的一側端向下延伸,接合軸90設置于固定平板89的上部分,并在上平板52的寬度方向上向外突起,固定部分91設置于固定平板89上,接合軸90的后面。
彈性接合構件87基本上是L形。彈性接合構件87和環(huán)形部分92,鉤93和接合被固定部分94一體成型。環(huán)形部分92繞成圓形,并安在接合軸90上,鉤93和設置在導線71的一端的固定器86連接或鉤接,接合被固定部分94被固定在固定部分91上。
如圖7所示,第二固定部分73設置于導線71縱向方向第一固定部分72相反的一側的上框架52的上平板68上。第二固定部分73包括固定導線71另一端的導線接合部分95。
導線接合部分95基本上為矩形平板形狀。導線接合部分95配備一個狹縫96,導線71的另一端部被插入該狹縫。狹縫96有使導線71的另一端經過該狹縫的寬度。狹縫96形成在導線接合部分95的前后方向上基本中心的部分,形成一個從導線接合部分95的上邊緣向下延伸的凹槽形狀。狹縫96最深的部分和第一定位構件76的第一接觸表面85的高度基本在同一水平。
如圖7所示,為了在第一和第二固定部分72,73上固定導線71,導線71的另一端被插入導線接合部分95的狹縫96中以將設置在導線71的另一端上的固定器86固定設置成在上框架52的寬度方向上向外伸出導線接合部分95。
然后,當導線71的一端被與第一定位構件76的第一導引表面81接觸時,導線71被導引向下傾斜方向,穿過約束表面82,到達第一接觸表面85。因此,導線71被定位在第一接觸位置,在這個位置導線71和第一接觸表面85相接觸。在第一接觸位置,導線71在垂直方向被定位。
然后,導線71的一端被在上平板52的寬度方向上從第一接觸位置向外放置。導線71的一端和第二定位構件77的第二導引表面84接觸。當被和第二導引表面84接觸時,導線71被向下導引,然后被向后拉以接觸第二接觸表面83。從而,導線71在導線71和第二接觸表面83接觸的第二接觸位置上被定位。在第二接觸位置,導線71在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上被定位。
然后,設置在導線71一端的固定器86被鉤接或連接到彈性接合構件87的鉤93。彈性接合構件87的環(huán)形部分92被安在接合軸90上。接合被固定部分94被固定在固定部分91上。
在支撐構件78中,導線71在拉緊狀態(tài)下被支撐在導線71和第一接觸表面85相接觸(即導線71被拉向第一接觸部分79)的第一接觸位置之下,并在導線71和第二接觸表面83相接觸(即,導線71被拉向第二接觸表面83)的第二接觸位置的后側的一個位置上。從而,導線71在導線71的縱向方向上被定位。
如圖2所示,柵極74被設置于一對支撐平板98之間。柵極74由多條在前后方向平行排列對齊的細金屬絲形成,相鄰的細絲之間相隔一定距離。柵極74設置于導線71和感光鼓47之間。
如圖2和3所示,導線清潔器75包括把導線71保持在其前后側的導線保持部分99,和設置在導線保持部分99的上方的支架100。支架100被支撐平板98支撐以使支架100沿著導線71的縱向滑動。
當導線71被導線保持部分99保持時,支架100被從導線71的另一端側(圖3中的左側)移動到導線71的一端側(圖3的右端側)。從而,當保持導線71的導線保持部分99和支架100一起移動時,導線清潔器75和導線保持部分99一起清潔導線71,去除粘附在導線71外表面的物質。
如圖2和圖3所示,用于用從掃描器單元20發(fā)出的激光束照射感光鼓27的光線引入開口101形成在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的前側的上平板68上,并在上平板68的寬度方向延伸。
如圖3所示,設置于上平板68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前端的是與相關的下框架51的下接合部分65接合的上接合部分121。上接合部分121基本上為“L”形。如圖2所示,上接合部分121與垂直部分122和突起123一體成型,垂直部分122沿上平板70向下延伸,突起123向后延伸,并從豎直部分122的下邊緣沿向下傾斜的方向延伸。
如圖3所示,放置在形成在下框架51上的螺栓固定部分上的螺栓附接部分67設置在上平板68的寬度方向的兩后端。
為了使上框架52牢固地和下框架51連接在一起,上框架52被和下框架52在前側面接觸。更具體地,上框架52的上接合部分121的突起123的上表面和下框架51的下接合部分65的突起66的下表面(有角的表面)相接觸。上框架52繞突起66的接觸部分轉動,以123為樞軸,以將螺栓附接部分67放置在形成在下框架51上的螺栓固定部分上。上框架52被用螺栓安裝在上框架51上。
當上框架52和下框架51緊固后,上框架52的上接合部分121的突起123的上表面不平行地接觸下框架51的下接合部分65的突起66的下表面。也就是,下接合部分65的突起66的有角的部分和上接合部分121的突起123的上表面以傾斜的方式接觸。
當上框架52被相對于下框架51安裝后,下框架51的后壁和上框架52的后平板69形成一個重疊的部分124,在這個部分下框架51的后壁和上框架52的后平板69在前后方向上重疊。
在感光構件盒32中,當感光鼓47轉動時,感光鼓47的表面被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均勻地充上正電。當感光鼓47的表面被從掃描器單元20根據圖像數據射出的激光束選擇性地曝光時,就在感光鼓47的表面形成靜電潛像。
然后,當被顯影輥37攜帶,并被充上正電的色粉由于顯影輥37的轉動而被帶到和感光鼓47面對的位置時,色粉被提供給感光鼓47上被激光束選擇性曝光的部分,這些部分的電勢比感光鼓47上剩余的均勻正向充電的部分的電勢低。因此,色粉就被選擇性地攜帶在感光鼓47上,使色粉圖像顯現。
當感光鼓47被轉動時,被校準輥11進給的紙張3和感光鼓47的表面相接觸。當紙張3經過感光鼓47和轉印輥49之間時,攜帶在感光鼓47表面上的色粉被轉印到紙張3。其上被轉印了色粉的紙張3被進給到定影單元22。
如圖2所示,清潔單元50設置于下框架51的后端部,面對感光鼓47。清潔單元50包括下單元框架102,上單元框架103,作為外來物質去除構件和清潔構件的第一和第二清潔輥104,105,和作為外來物質去除構件和刮擦構件的海綿刮擦器106。
設置于下框架51的后端部的是清潔支架平板108。下單元框架102被支撐在清潔支架單元108的上方。
如圖10和11所示,下單元框架102配置作為一個整體的底壁109,后壁110,和側壁111,112。分隔壁113設置在前后方向上的某個位置以沿著垂直前后方向的寬度方向延伸。向上突起的前端壁138設置于底平板109的前側端,以在寬度方向延伸。
如圖10和11所示,上單元框架103配置作為一個整體的上壁114,分別從上壁114的前面和后面向下傾斜的前后斜壁115,116,以及側壁139,140。
如圖8所示,作為推進構件的彈簧117設置于后斜壁116的寬度方向上的每個端部。如圖10和11所示,每個彈簧117都為片簧。如圖2所示,彈簧117設置成朝感光鼓47推進清潔單元50的第一清潔輥104。
上單元框架103設置于下單元框架102上方,以覆蓋下單元框架102。如圖8所示,上單元框架103通過螺栓137被固定在下單元框架102上。下單元框架102和上單元框架103形成清潔單元50的殼體118,這個殼體在面對感光鼓47的前側是打開的。如圖2所示,在這樣形成的殼體118中,彈簧117設置于上框架52和上單元框架103之間,并在感光鼓47的相對于殼體118面對感光鼓47的面對位置的相反一側上。
在殼體118中,分隔壁113的前側被定義為作為外來物質去除腔的紙張粉末去除腔119,分隔壁113的后側被定義為作為外來物質儲存腔的紙張粉末儲存腔。
如圖2和9所示,在紙張粉末去除腔119中,第一清潔輥104被可轉動地支撐在下單元框架102的側壁111,112上,使得第一清潔輥104的一部分從殼體118的開口露出,以接觸感光鼓47。如圖9所示,來自電動機(未示出)的驅動力通過其輸入的第一清潔輥驅動齒輪133被安裝在第一清潔輥104的一端,這一端從側壁111在清潔單元50的寬度方向上向外突起。第一清潔輥104被輸入到第一清潔輥驅動齒輪133的驅動力所轉動。作為給第一清潔輥104施加第一清潔偏壓的電極的套圈構件135被安裝在第一清潔輥104的另一端,這一端從側壁112在清潔單元50的寬度方向上向外突起。第一清潔偏壓由電源(未示出)通過套圈構件135被施加到第一清潔輥104。
在紙張粉末去除腔119中,第二清潔輥105被可轉動地支撐在下單元框架102的側壁111和112上,使第二清潔輥105被設置于第一清潔輥104的后面以接觸第一清潔輥104。和第一清潔輥驅動齒輪133嚙合的第二清潔輥驅動齒輪134被安裝在第二清潔輥105的一端,這一端從側壁111在清潔單元50的寬度方向上向外突起。第二清潔輥105被輸入到第二清潔輥驅動齒輪134的驅動力所轉動。作為給第二清潔輥105施加第二清潔偏壓的電極的套圈構件136被安裝在第二清潔輥105的另一端,這一端從側壁112在清潔單元50的寬度方向上向外突起。第二清潔偏壓由電源(未示出)通過套圈構件136被施加到第二清潔輥105上。
在紙張粉末去除腔119中,海綿刮擦器106設置于第二清潔輥105的上方以接觸第二清潔輥105。海綿刮擦器106被支撐在上單元框架103的上壁114。
留在感光鼓47上沒有被轉印到紙張3上的色粉被清潔單元50所收集。更具體地說,在清潔單元50中,當第一清潔輥104面對感光鼓47上攜帶那些要被轉印到紙張3上,但是留在感光鼓47上的色粉的部分時,比感光鼓47表面的電勢低的偏壓(負偏壓)被加到第一清潔輥104上以暫時捕獲留在感光鼓47上的色粉。
為了使暫時被第一清潔輥104捕獲的色粉回到感光鼓47,當第一清潔輥104面對感光鼓47上沒有攜帶要被轉印到紙張3上的色粉的部分時,也就是說,當感光鼓47上對應于兩張連續(xù)的紙張3之間的間隔的部分接觸第一清潔輥104時,比感光鼓47表面的電勢高的偏壓(正偏壓)被施加到第一清潔輥104上。當色粉被轉印到紙張3時由紙張3附著到感光鼓47的紙張粉末由第一清潔輥104捕獲。返回到感光鼓47的色粉被顯影輥37所收集。
當使第一清潔輥104和第二清潔輥105面對時,被第一清潔輥104所捕獲的紙張粉末然后被第二清潔輥105電捕獲。當面對海綿刮擦器106時,被第二清潔輥105捕獲的紙張粉末被海綿刮擦器106刮擦,并儲存在紙張粉末儲存腔120中。
更具體地說,在清潔單元50中,感光鼓47上殘留的色粉和紙張粉末被電附著到第一清潔輥104。被附著到第一清潔輥104的色粉被電返回到感光鼓47。被附著到第一清潔輥194的紙張粉末被電附著到第二清潔輥105,并被第二清潔輥105所捕獲。從而,在一個無清潔器的系統(tǒng)中實現了有效去除紙張粉末和殘余色粉收集的同步進行。
如圖1所示,定影單元22被設置在紙張進給方向上處理單元21的下游,在處理單元21的后面。定影單元22包括加熱輥125,加壓輥126和進給輥127。加熱輥125包括容納作為熱源的鹵素燈的金屬管。加壓輥126設置于加熱輥125的下面以從下面向加熱輥125加壓。進給輥127設置于紙張進給方向上加熱輥125和加壓輥126的下游。
當紙張3經過加熱輥125和加壓輥126之間時,轉印到紙張3的色粉被熱定影到紙張3上。紙張3被進給輥127導引到垂直設置于進給輥125后面的導引平板128。然后,紙張3被向排出輥129進給。
被進給到排出輥129的紙張3被排出到排紙托盤130。
在激光打印機1的感光構件盒32中,導線71分別由第一定位構件76和第二定位構件77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72。每個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76,77所需要的定位精度只分別為垂直方向的精度和水平方向的精度。因此,和導線71只由單個定位構件來定位的情況相比,每個定位構件76,77所需要的定位精度可降低。因此,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76,77可以形成簡單的結構和足夠的強度。在感光構件盒32中,第一定位構件76在垂直方向上定位導線71。第二定位構件77在水平方向上定位導線71。因此,可達到比使用單個定位平板更容易和更可靠的導線定位。導線71被設置成在導線71的縱向方向上互相之間相隔一段預定距離的第一定位構件76和第二定位構件77所定位。因此,導線71的定位精度得到提高。
在感光構件盒32中,導線71設置成和感光鼓47之間有一段預定距離,使感光鼓47被均勻充電。
在第一固定部分72,導線71首先被第一定位構件76在垂直方向上定位,然后被在導線71的縱向方向上設置成比第一定位構件76位置靠外的第二定位構件77在水平方向上定位。從而,導線71在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和感光鼓47相互面對的垂直方向上用第一定位構件76的定位比導線71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優(yōu)先。因此,感光鼓47被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均勻充電。
在第一固定部分72的支撐構件78中,導線71在拉緊狀態(tài)下被支撐在導線71和第一接觸表面85相接觸(即,導線71被拉向第一接觸部分79)的第一接觸位置的下方,并在導線71和第二接觸表面83相接觸(即導線71被拉向第二接觸表面83)的第二接觸位置的后側的一個位置。從而,當導線在縱向被定位時,導線71被第一和第二定位構件76,77準確地定位,并被支撐構件78支撐。
在第一固定部分72,當導線71的一端被和第一定位構件76的第一導引表面81接觸時,導線71被朝向下傾斜方向導引,通過約束表面82,到達第一接觸表面85。然后,導線71的一端被從在導線71被第一定位構件76定位的位置在上平板52的寬度方向上向外放置。導線71的一端和第二定位構件77的第二導引表面84接觸。當和第二導引表面84接觸時,導線71被向下導引,然后被向后拉以接觸第二接觸表面83。從而,導線71在水平方向被定位。
在第二固定部分73,狹縫96的最深的部分基本上和第一定位構件76的第一接觸表面85的高度在一個相同水平上。因此,導線71的另一端和被第一定位構件76定位的導線71的一端基本上被定位在相同的水平或高度。因此,在整個導線71的長度上,導線71的定位精度得到提高。
在感光構件盒32中,感光鼓47被支撐在下框架51中。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被支撐在上框架52中。隨著上下框架51,52被裝配在一起,柵控式電暈充電器48被相對于感光鼓47定位。
在激光打印機1的感光構件盒32中,每個彈簧117都將清潔單元50的第一清潔輥104推向感光鼓47。因此,不管清潔單元50的安裝精度如何,第一清潔輥104都均勻地和感光鼓47接觸。即使每次清潔單元50被安裝在感光構件盒32中時清潔單元50相對于感光鼓47的位置都有所偏差,去除紙張粉末的性能還是穩(wěn)定的。清潔單元50被以一個簡單的結構,用彈簧117推向感光鼓47。
每個彈簧117從后傾斜壁116的寬度方向的每端,也就是說,從清潔單元50在感光鼓47的軸向方向的每端,朝感光鼓47推進清潔單元50。從而,第一清潔輥104沿著感光鼓47的縱向均勻地接觸感光鼓47。
彈簧117設置于上單元框架103的后傾斜壁116上。由于壁116的傾斜,彈簧117的推進力被指向感光鼓47。因此,彈簧117可靠地推進清潔單元50,第一清潔輥104被可靠地向感光鼓47推進。
每個彈簧117推進清潔單元50,清潔單元50從感光鼓47的相對于清潔單元50面對感光鼓47的位置的相反側面對感光鼓47。因此,第一清潔輥104和感光鼓47的可靠接觸就實現了。
每個彈簧117被設置于上框架52和清潔單元50之間,使第一清潔輥104被可靠地向感光鼓47推進。
清潔單元50被下框架51的清潔支架平板108所支撐。設置于下框架51上的清潔單元50被設置于上框架52和清潔單元50之間的每個彈簧117推進。因此,第一清潔輥104被可靠地和感光鼓47接觸。
在清潔單元50中,感光鼓47上的紙張粉末被第一清潔輥104去除。然后,被第一清潔輥104捕獲的紙張粉末被第二清潔輥105捕獲。然后被第二清潔輥105捕獲的紙張粉末被海綿刮擦器106去除。當被第一和第二清潔輥104,105捕獲的紙張粉末被海綿刮擦器106去除時,紙張粉末不再留在第一或第二清潔輥104,105上。因此,紙張粉末去除效率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
在清潔單元50中,第一和第二清潔輥104,105設置于下單元框架102中,海綿刮擦器106設置于上單元框架103中。通過將上單元框架103固定在下單元框架102上,海綿刮擦器106被相對于第一和第二清潔輥104,105定位。從而,清潔單元50被容易地和可靠地裝配。
在清潔單元50中,紙張粉末去除腔119和紙張粉末儲存腔120在殼體118中被相互分離。在紙張粉末去除腔119中被去除的紙張粉末被儲存在紙張粉末儲存腔120中。采用這種結構,紙張粉末被防止釋出或散落,以及再次粘附到第一或第二清潔輥104,105上。因此,紙張去除效率得到提高。
清潔單元50在紙張粉末去除腔119面對感光鼓47的一側上開口。第一清潔輥104從這個開口中露出,通過該開口第一清潔輥104和感光鼓47接觸。因此,感光鼓47上的紙張粉末被可靠去除。
雖然本實施例被詳細描述,本技術領域的熟練技術人員會發(fā)現,本實施例中可以進行很多可能的改進和變化。
例如,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充電器框架,包括該充電器框架的感光構件盒和包括該感光構件盒的成像設備可以被應用到各種類型的成像設備中。
權利要求1.一種充電器(48),其特征在于,該充電器(48)包括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71);支撐該導線的框架(52);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至少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分(72),該第一固定部分被設置于該框架中;其中,該第一固定部分包括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一定位構件(76);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二定位構件(77)。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電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定位構件和所述第二定位構件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設置成互相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充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進一步包括在朝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一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朝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二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的位置上支撐導線的所述至少一端的支撐構件(78)。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充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在與所述導線被所述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支撐所述導線的至少一端。
5.如權利要求1到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電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定位構件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一接觸部分(79),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一接觸部分的第一導引部分(80),所述導線被定位在第一接觸部分。
6.如權利要求1到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電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定位構件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二接觸部分(83),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二接觸部分的第二導引部分(84),所述導線被定位在第二接觸部分。
7.如權利要求1到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電器,其特征在于,該充電器框架進一步包括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部分(73),其中第二固定部分把導線的另一端固定在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
8.如權利要求1到4中任一項所述的充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是豎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水平方向。
9.一種感光構件盒(32),其特征在于,該感光構件盒(32)包括包括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71)的充電器(48);感光構件(47);支撐該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的框架(46);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至少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分(72),該第一固定部分被設置于該框架中;其中,該第一固定部分包括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一定位構件(76);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二定位構件(77)。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導線設置成與所述感光構件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11.如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框架包括支撐感光構件的下框架和支撐充電器的上框架。
12.如權利要求9或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定位構件和所述第二定位構件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設置成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13.如權利要求9或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充電器和所述感光構件相互面對的方向為第一方向。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定位構件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定位得比所述第一定位構件更靠近所述導線的所述至少一端。
15.如權利要求9或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分進一步包括一個在朝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一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朝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二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的位置上支撐導線的所述至少一端的支撐構件(78)。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在與所述導線被所述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支撐所述導線的至少一端。
17.如權利要求9或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定位構件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一接觸部分(79),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一接觸部分的第一導引部分(80),導線被定位在第一接觸部分。
18.如權利要求9或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定位構件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二接觸部分(83),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二接觸部分的第二導引部分(84),導線被定位在第二接觸部分。
19.如權利要求9或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該感光構件盒進一步包括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部分(73),其中第二固定部分把導線的另一端固定在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
20.如權利要求9或10中任一項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是豎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水平方向。
21.一種成像設備(1),其特征在于,該成像設備(1)包括可拆卸地安裝在成像設備中的感光構件盒(32);其中感光構件盒包括包括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71)的充電器(48);感光構件(47);支撐該充電器和感光構件的框架(46);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至少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分(72),該第一固定部分設置于該框架中;其中,該第一固定部分包括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一定位構件(76);和在導線的縱向方向和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定位導線的第二定位構件(77)。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導線設置成與所述感光構件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23.如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框架包括支撐感光構件的下框架和支撐充電器的上框架。
24.如權利要求21或2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定位構件和所述第二定位構件在與導線的縱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設置成互相之間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
25.如權利要求21或2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充電器和所述感光構件盒相互面對的方向為第一方向。
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定位構件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定位得比所述第一定位構件更靠近所述導線的所述至少一端。
27.如權利要求21或2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分進一步包括一個在朝向第一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一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一接觸位置的一側,以及朝向第二定位構件的相對于導線和第二定位構件接觸的第二接觸位置的一側的位置上支撐導線的所述至少一端的支撐構件(78)。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在與所述導線被所述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定位方向上定位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支撐所述導線的至少一端。
29.如權利要求21或2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定位構件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一接觸部分(79),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一接觸部分的第一導引部分(80),導線被定位在第一接觸部分。
30.如權利要求21或2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定位構件包括接觸導線的第二接觸部分(83),和將導線導引到第二接觸部分的第二導引部分(84),導線被定位在第二接觸部分。
31.如權利要求21或2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成像設備進一步包括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固定導線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部分(73),其中第二固定部分把導線的另一端固定在和導線被第一定位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固定部分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上。
32.如權利要求21或22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是豎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水平方向。
專利摘要一種感光構件盒包括帶有產生電暈放電的導線和固定導線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分的充電器。第一固定部分包括設置成在導線的縱向方向上相隔一段預定的距離的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在縱向方向上導線的端部分別由第一定位構件和第二定位構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定位。
文檔編號G03G15/00GK2781419SQ20042007403
公開日2006年5月17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8月6日
發(fā)明者石井亮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