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成像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成像設備,它包括圖像承載元件和環(huán)形帶,并且通過利用環(huán)形帶將在圖像承載元件上形成的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上,從而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象。
背景技術:
采用中間轉印元件的成像設備為人熟知已久。例如,其構成如
圖13(a)所示。它具有四個成像段,也就是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Bk)成像段,其中的每一個均包括感光鼓;設置在感光鼓100的周邊表面附近的顯影裝置;以及其形式為環(huán)形帶的中間轉印元件101,該元件的外表面與感光鼓100的周邊表面保持接觸。在操作過程中,隨著每個感光鼓100旋轉,在感光鼓100的周邊表面上形成未定影的圖像;換句話說,在四個感光鼓100的周邊表面上一對一地形成四個顏色不同的調色劑未定影的圖像。該四種顏色的調色劑圖像順次逐層靜電轉印(初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1上。然后,將由逐層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01上的四種顏色的調色劑圖像構成的全色圖像轉印(二次轉印)到記錄介質上,得到全色復制件。順便提一句,圖13(a)僅顯示了青色調色劑成像段和黑色調色劑成像段;沒有顯示黃色調色劑成像段和品紅色調色劑成像段。
在這種類型的成像設備中,已經逐層轉印到中間轉印元件101上的四個顏色不同的調色劑圖像全部同時轉印到轉印介質上,使其可以消除會導致成像過程不穩(wěn)定的因素。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此類問題,如在逐層轉印的時候未定影的彩色調色劑圖像受到擾亂,以及在未定影的彩色調色劑圖像逐層轉印的時候產生顏色偏差,或者類似問題的發(fā)生。
但是,依照現(xiàn)有技術中的包括中間帶101的成像設備會發(fā)生下列問題。
大多數(shù)中間轉印帶101是環(huán)形帶的形式,且由半導體橡膠或者樹脂(聚酰亞胺、聚碳酸酯、PVDF等)形成。通過利用驅動輥循環(huán)驅動環(huán)形的中間轉印帶101,并同時給該帶101提供適當量的張力,可以將在四個成像段中形成的顏色不同的調色劑圖像逐層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01上。
中間轉印帶101由橡膠、樹脂等形成,其特征在于,通過對其施加預定量的張力而使其拉伸的量大于由金屬等形成的中間轉印帶101的量。因此,由驅動輥循環(huán)驅動中間轉印帶101時,在向帶101施加張力的范圍內,帶101的表面有時會承受不均勻的變形。在成像設備中的中間轉印帶101是由樹脂形成的情況下,這種現(xiàn)象特別突出。
圖13(b)顯示了在對中間轉印帶101施加張力的范圍內的這一部分中間轉印帶的表面的狀態(tài)。從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就帶101的循環(huán)方向而言,從帶101的將要纏繞在驅動輥102上的部分開始,大量的皺折向上游延伸。如果帶101的這些不均勻的變形到達成像段,則在所謂的輥隙處的帶101的部分,也就是感光鼓100和帶101之間的接觸區(qū)域(圖13(b)中用虛線虛顯黑色成像段輥隙Lb和青色成像段輥隙Lc)沿著與輥隙的縱向平行的方向變?yōu)槠鸱鼱?,由此在感光?00和中間轉印帶101之間產生間隙。結果產生有缺陷的圖像。
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為觀察這些皺折的影響而進行的測試的結果證實,在黑色調色劑成像段或者就中間轉印帶101的運動方向而言的最后的成像段,這些皺折的影響特別明顯。更具體的說,不僅是在黑色成像段形成有缺陷的黑色圖像,而且在上游成像段例如品紅色和青色成像段中形成的圖像在黑色成像段中受到擾動。結果,形成有缺陷的圖像,也就是具有受轉印到有皺折的中間轉印帶101的峰部分上的圖像的部分和轉印到有皺折的中間轉印帶101的谷部分上的圖像部分之間的密度差異影響的條紋圖案,而產生缺陷的圖像,它沿著輸送轉印介質的方向延伸。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成像設備,該設備能夠防止在其中間轉印帶或者轉印介質輸送帶中產生的皺折導致圖像缺陷。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像設備,其包括圖像承載元件,用于攜帶調色劑;可旋轉的環(huán)形帶元件,用于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數(shù)個轉印元件,用于構成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并用于向所述帶元件提供用于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的電荷;第一拉伸元件,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一接觸區(qū)域相接觸,用于拉伸所述帶元件;第二拉伸元件,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二接觸區(qū)域相接觸,用于拉伸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設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觸區(qū)域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且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第一轉印區(qū)域;以及抵接元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就所述帶元件周邊運動方向而言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像設備,其包括圖像承載元件,用于攜帶調色劑;可旋轉的環(huán)形帶元件,用于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轉印元件,用于構成轉印區(qū)域,并用于向所述帶元件提供用于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的電荷;第一拉伸元件,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一接觸區(qū)域相接觸,用于拉伸所述帶元件;第二拉伸元件,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二接觸區(qū)域相接觸,用于拉伸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轉印區(qū)域就所述帶元件的圓周方向而言設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觸區(qū)域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作為在它們之間的一個唯一的轉印區(qū)域;以及抵接元件,用于在所述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接觸區(qū)域的就所述帶元件周邊運動方向而言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像設備,其包括圖像承載元件,用于攜帶調色劑;數(shù)個轉印元件,用于構成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并用于向所述帶元件提供用于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的電荷;第一拉伸元件,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一接觸區(qū)域相接觸,用于拉伸所述帶元件;第二拉伸元件,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二接觸區(qū)域相接觸,用于拉伸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設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觸區(qū)域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第一轉印區(qū)域;以及數(shù)個抵接元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沿著與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本質上垂直的方向設置成一條線,并且所述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周邊運動方向而言的寬度范圍內凸出,并且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就所述帶元件周邊運動方向而言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像設備,其包括圖像承載元件,用于攜帶調色劑;可旋轉的環(huán)形帶元件,用于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轉印元件,用于構成轉印區(qū)域,并用于向所述帶元件提供用于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的電荷;第一拉伸元件,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一接觸區(qū)域相接觸,用于拉伸所述帶元件;第二拉伸元件,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二接觸區(qū)域相接觸,用于拉伸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轉印區(qū)域就所述帶元件的圓周方向而言設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觸區(qū)域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作為在它們之間的一個唯一的轉印區(qū)域;以及數(shù)個抵接元件,用于在所述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沿著與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本質上垂直的方向設置成一條線,并且所述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就所述帶元件周邊運動方向而言的寬度范圍內凸出,并且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就所述帶元件周邊運動方向而言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結合附圖及以下對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
對附圖的簡要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圖2(a)是青色和黑色成像段、中間轉印帶以及其附近的橫截面圖,圖2(b)是中間轉印帶的顯示了其條件的俯視平面圖;圖3是帶加壓元件以及其附近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圖4是中間轉印帶以及帶加壓輥的在與帶垂直并且與帶加壓輥的軸線相一致的平面處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所述帶加壓輥是其中一個第一轉印輥的輔助設備,并就中間轉印帶的寬度方向(垂直于帶循環(huán)方向的方向)而言相對于中間轉印帶居中設置;圖5是中間轉印帶以及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輥)的在與帶垂直并且與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輥)的軸線相一致的平面處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所述帶加壓元件包括數(shù)個直徑不同的輥,是其中一個第一轉印輥的輔助設備,并就中間轉印帶的寬度方向(垂直于帶循環(huán)方向的方向)而言相對于中間轉印帶居中設置;圖6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中的中間轉印帶以及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圖7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中的中間轉印帶以及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圖8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中的中間轉印帶以及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圖9是成像設備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該成像設備配備了中間轉印帶加壓輥,所述輥是第二轉印輥的輔助設備,并就帶的寬度方向而言相對于該帶居中設置;圖10成像設備的顯示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該成像設備配備了作為其中一個第一轉印輥的輔助設備的帶加壓輥,該輥就中間轉印帶的寬度方向而言相對于該中間轉印帶居中設置;該設備還配備了作為第二轉印輥的輔助設備的中間轉印帶加壓輥,所述輥就帶的寬度方向而言相對于該帶居中設置;圖11(a)和圖11(b)是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描述了其結構的圖,其中,輔助第一轉印輥的中間轉印帶加壓輥置于第一成像段就中間轉印帶循環(huán)方向而言的上游;圖12是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描述了其結構的橫截面圖,該設備采用了轉印(輸送)帶,并配備有輔助轉印輥的作為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中間帶加壓輥;圖13(a)和圖13(b)是用于描述根據現(xiàn)有技術的成像設備的中間轉印帶中發(fā)生的皺折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實施例1圖1是本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橫截面圖。首先描述成像設備的總體結構。
(總體結構)圖1顯示了采用了四個感光鼓以及中間轉印帶的全色激光打印機的示例。參考符號50Y、50M、50C和50Bk分別代表鼓狀的作為圖像承載元件的四個電攝影感光元件。它們是四個成像段的組成部分,分別含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顯影劑(調色劑),并從圖中的右手末端開始按照所列順序設置。
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暴露在分別從激光掃描儀51Y、51M、51C和51Bk投射并同時利用來自未顯示的圖像數(shù)據輸入部分的圖像數(shù)據進行調制的激光束下。結果,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了四個靜電潛像。分別用黃色、品紅色、青色和黑色調色劑顯影這四個靜電潛像。結果分別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黃色、品紅色、青色和黑色調色劑圖像。
附圖標記52代表呈環(huán)形帶形式的中間轉印元件或者中間轉印帶。中間轉印帶52圍繞著帶懸吊-張緊元件拉伸,所述帶懸吊-張緊元件包括驅動輥81(其循環(huán)驅動中間轉印帶52)、張緊輥80(它被保持為向中間轉印帶環(huán)路之外壓,以給中間轉印帶52提供張力)、以及反向輥82,將第二轉印輥保持壓在該輥上。沿著圖1箭頭標志所示方向循環(huán)驅動中間轉印帶52。帶懸吊-張緊元件與中間轉印帶52的就中間轉印帶52所形成的環(huán)路而言的內表面相接觸而產生預定大小的接觸面積,并給中間轉印帶52提供了預定量的張力。在中間轉印帶52的環(huán)路之內,用于轉印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調色劑圖像的第一轉印輥83Y、83M、83C和83Bk位于驅動輥81和張緊輥80之間。保持第一轉印輥83Y、83M、83C和83Bk壓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同時保持中間轉印帶5 2分別在第一轉印輥83Y、83M、83C和83Bk以及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之間(第一轉印輥83Y、83M、83C和83Bk與中間轉印帶52的內表面相接觸)夾緊。第一轉印輥83Y、83M、83C和83Bk用于在它們自身和記錄介質(第一轉印輥83)之間提供用于將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52上的電荷。更具體的說,通過由第一轉印輥83Y、83M、83C和83Bk提供電荷,隨后將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四種顏色不同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初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52上。
在供紙盒53中,逐層存放作為轉印介質的一定數(shù)量的片材P。通過供紙輥54將片材P從供紙盒53送出至成像設備的總體組成中,并通過供紙輥和延遲輥的結合以及輸送輥56和57的結合輸送至被間歇驅動的一對定位輥59。
如果歪斜地送出給定的片材P,在其輕觸到該對定位輥59時,該對定位輥59將其調直。然后,該對定位輥59按照預定的時序釋放片材P,從而該片材被傳送至第二轉印段60,在此處,通過第二轉印輥60a將中間轉印帶52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片材P上。在轉印之后,通過第二轉印輥60a和中間轉印帶52將片材P輸送至定影裝置61,在此處定影調色劑圖像。
如果發(fā)出“面朝下指令”,也就是用于排出片材P從而在片材P從設備總體組成中排出的時候此片材的圖像承載表面將面向上的指令,則通過未顯示的控制元件和驅動元件將擋板67運動到圖中實線所示的位置。當擋板67處于上述位置時,片材P在運動通過定影裝置61之后,在擋板67的頂側上運動。然后通過一對排紙輥62將片材P進一步輸送入輸送路徑77,所述輸送路徑具有一對排紙輥68和一對排紙輥69。然后通過一對排紙輥68將其進一步輸送通過輸送路徑77,并由一對排紙輥69(逐層)排放到接紙盤64中,其圖像承載表面朝下。
如果發(fā)出發(fā)出“面朝上指令”,也就是用于排出片材P從而在片材P從設備總體組成中排出的時候此片材的圖像承載表面將面向上的指令,則通過未顯示的控制元件和驅動元件將擋板67運動到虛線所示的位置。當擋板67處于上述位置時,片材P在運動通過定影裝置61之后,在擋板67的下側運動。然后通過一對排紙輥65(逐層)排放到接紙盤66中,其圖像承載表面朝上。
當在片材P的正面形成圖像之后還要連續(xù)地在該片材P的背面形成圖像時,通過未顯示的控制元件和驅動元件操作擋板69,從而使片材P運動經過一對輸送輥70,然后,由一對輸送方向反向輥71使其輸送方向反向。之后,通過操作擋板72而將片材P引導入雙面打印模式路徑73(背面打印模式路徑)。隨后,利用三對雙面打印模式輸送輥74、75和76以及輸送輥57將片材P通過雙面打印模式路徑輸送至一對定位輥56,如果將片材傳送至該對定位輥時是歪斜的,由此將其弄直。然后,以預定的時序將片材P傳送至第二轉印段60,在此處,將中間轉印帶52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轉印介質P的背面。然后,通過第二次轉印裝置60的第二轉印輥60a和中間轉印帶52將記錄介質P輸送至定影裝置61,在此處,將調色劑圖像定影在片材P的背面。之后,進一步輸送片材P,并排放到接紙盤64或者66中。
該實施例中的如上構成并采用其中一個中間轉印系統(tǒng)的成像設備還設有一個元件,用于對中間轉印介質加壓以防止在中間轉印帶52中產生的皺折導致有缺陷的圖像。
(用于對中間轉印帶加壓的元件)以下,將描述構成本實施例的特征的用于將中間轉印帶向外壓的元件(以下簡稱為“帶加壓元件”或者“皺折阻擋元件”)的結構。如上所述,該實施例的成像設備設有用于分別形成黃色、品紅色、青色和黑色調色劑圖像的四個成像段,它們按照所述順序從就中間轉印帶52的循環(huán)方向而言的最上游開始設置。該設備還設有輥86,它用于將中間轉印帶52向該帶52所形成的環(huán)路之外壓,且它是第一轉印輥82其中之一的輔助設備。將作為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輥86置于用作形成黑色調色劑圖像的成像段的就中間轉印帶52的循環(huán)方向而言的下游側和在驅動輥81的就中間轉印帶52的循環(huán)方向而言的上游側。帶加壓輥86由中間轉印帶52的運動而旋轉。
圖2顯示了用于形成青色調色劑圖像的成像段(以下簡稱為青色成像段)、用于形成黑色調色劑圖像的成像段(以下簡稱為黑色成像段)和中間轉印帶52及其附近。圖2(a)是橫截面圖,而圖2(b)是中間轉印帶52的俯視圖,顯示了中間轉印帶52的懸吊和張緊方式。就與中間轉印帶52的循環(huán)方向垂直的方向而言(就任何一個中間轉印帶支撐元件的軸線方向而言),帶加壓輥86的實際上保持為壓在中間轉印帶52上的部分比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窄;換句話說,它比調色劑圖像可以轉印到中間轉印帶52上或者從其上轉移所跨越的范圍窄。因此,與中間轉印帶52的周邊相當,帶加壓輥86保持為從中間轉移帶52的環(huán)路的內側壓在中間轉印帶52上所跨越的中間轉印帶52的那部分就該環(huán)路而言略微向外凸出。
通過設置帶加壓輥86,可以防止在中間轉印帶52中形成跨越驅動輥81的上游部分的皺折B4向上游延伸超過在帶加壓輥86和中間轉印帶52之間的輥隙La。由于帶加壓輥86防止了皺折B4向上游延伸超過輥隙La,因此顯而易見的,它們不會延伸到輥隙Lb和Lc內,也就是成像段的圖像轉印輥隙。因此,可能在緊接著驅動輥81的上游側上形成的皺折B4不會對圖像形成不好的影響。
用于防止在中間轉印帶52中由驅動輥81等(也就是中間轉印帶懸吊元件的一部分)形成皺折的上述結構布置是一種用于防止皺折對圖像形成產生不良影響的最有效的元件。但是,從防止在圖像轉印過程中產生圖像缺陷的角度而言,所必須的僅是防止皺折延伸到轉印段,或者使得在緊接著轉印段的上游側的中間轉印帶變平滑。
就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而言,僅跨越中間轉移帶52中心部分而不是跨越中間轉印帶52的整個范圍將其保持為向外壓的原因在于,皺折的出現(xiàn)限于中間轉印帶的中心部分,且因此所必須的是使得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略微向外凸出以消除皺折。換句話說,皺折的產生歸因于中間轉印帶52的松弛。因此,如果帶加壓輥86制作得長至足以對不產生皺折的中間轉印帶52的外周、以及其中心部分(也就是起皺的部分)都加壓,則不能有效地防止皺折向上游延伸超過帶加壓輥86。
通過帶加壓輥86使得中間轉印帶的中心部分向外伸出的距離非常小;帶加壓輥86和中間轉印帶52之間的所謂接觸角小。換句話說,中間轉印帶52的緊接著帶加壓輥(皺折阻擋元件)86的上游的那部分、以及中間轉印帶52的緊接著帶加壓輥(皺折阻擋元件)86的下游的那部分的角度幾乎是180°,這個值是一個大的數(shù)值。另一方面,在中間轉印帶52的纏繞在張緊輥之處的接觸角大。換句話說,中間轉印帶52的緊接著張緊輥的上游的那部分、以及中間轉印帶52的緊接著張緊輥的下游的那部分之間的角度小。
這是因為,如果在中間轉移帶52纏繞在張緊元件之處的接觸角大,則中間轉印帶52跨越緊鄰上游以及帶懸吊元件下游的區(qū)域起皺折。
圖3是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86和其附近的放大橫截面圖,顯示了帶加壓輥86使得中間轉印帶52從如果沒有帶加壓輥86時的中間轉印帶52的所在位置(雙點劃線所示)跨越中心部分略微向外運動。順便提一句,為清楚地顯示帶加壓輥86的功能,在該圖中略微夸大了中間轉印帶52因為帶加壓輥86而運動的距離。
圖4是中間轉印帶52和帶加壓輥86的在與中間轉印帶52的縱向相垂直(與中間轉印帶52運動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以及與中間轉印帶52的頂表面相垂直的平面處的橫截面圖,顯示了其結構。
從圖4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包括數(shù)個帶加壓輥86(該實施例中是6個),用于將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保持為向外壓。在圖中,L0表示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且La、Lb......表示每個輥86的長度,L2表示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的長度,帶加壓輥86通過該部分將中間轉印帶52保持為向外壓。通過采用數(shù)個帶加壓輥86構成的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86,并且允許其中的每一個與其余的相獨立地旋轉,來代替單件帶加壓輥86,實際上消除了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86對中間轉印帶52所產生的該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86容易使得中間轉印帶52橫向運動的負面影響。如上所述,中間轉印帶52的部分L2,也就是中間轉印帶52由帶加壓輥86保持為向外壓所跨越的部分比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L0窄(L0>L2)。換句話說,帶加壓元件86與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相接觸。另外,通過使得寬度L2比中間轉印帶52的一個最大范圍窄,可以有效的消除在就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而言的該成像范圍內所形成的皺折對成像的影響,其中所述最大范圍是就中間轉印帶寬度方向而言的使圖像通過成像設備輸出至中間轉印帶52上所跨越的范圍。
一些中間轉印帶52一對一的設有連接至中間轉印帶52的橫向邊緣的增強帶91,以提高中間轉印帶52的拉伸強度。另外,當中間轉印帶52連續(xù)驅動相當長的時間時,為了調整此時所發(fā)生的作為環(huán)形帶的中間轉印帶52的橫向運動,給一些中間轉印帶52設置由氨基甲酸乙酯等形成的調整元件60。有理由講,給中間轉印帶52提供這種帶增強元件和防止運動元件中的一種或者兩種增加了跨越帶52的中心部分的皺折的形成和/或延伸,因為這種設置使得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的拉伸強度與中間轉印帶52的周邊部分不相同。
換句話說,即使在將成像設備構成為使得其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容易起皺的情況下,如圖2所示,通過將帶52保持為就帶的寬度方向而言跨過中心部分向外壓,也能防止帶52的皺折影響成像段;可以防止因為帶皺折導致的圖像缺陷。采用輥作為將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向外拉伸的元件可以防止帶52因為用于將中間轉印帶52向外拉伸的元件而摩擦帶電,并且也防止帶52因為帶加壓(拉伸)元件而被制動。
用于局部拉伸中間轉印帶52的輥的數(shù)量不限于該實施例中所示的6個;它可以大于6個。另外,該輥的長度和直徑不必相同。例如,為了通過校正中間轉印帶52的就該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而言的橫向中心部分比其周邊部分更容易拉伸的情況而能夠更有效的阻擋皺折朝著成像段延伸,可以增大跨越皺折阻擋元件(帶加壓輥)的中心部分設置的輥的直徑,如圖5所示(D>d)。
另外,輥壓在帶上的長度可以制作得不同,只要這種結構能有效地防止帶的皺折影響圖像形成即可。
要求數(shù)個帶加壓輥(帶加壓元件、皺折防止元件)的表面性質例如硬度和摩擦系數(shù)μ相同。如果輥的這些性質不同,當連續(xù)驅動帶時,皺折阻擋元件可能在防止帶橫向運動的作用方面不穩(wěn)定;皺折阻擋元件在防止帶沿著寬度方向運動方面的不穩(wěn)定會導致皺折形成的加劇。要求輥在Asker C標度例如硬度中不小于25度。另外,當利用Heidon便攜式摩擦計(muse類型94iShinto Kagaku的產品)進行測量時,要求每個輥的摩擦系數(shù)μ不大于0.5。
以下,描述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為了研究如圖4所示構成的帶加壓輥86所進行的測試。
在如下條件下來研究帶加壓輥的效果,其中,在如圖4所示構成的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帶加壓輥)的上游側上出現(xiàn)大量皺折,且始終產生圖像缺陷,除非中間轉印帶52由帶加壓輥86而朝向帶環(huán)路之外運動的距離大于一定值。
帶加壓輥86的直徑為5mm。在測試中,在0.1mm-1mm的范圍之間,在改變就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的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由帶加壓輥86的顯見的侵入而運動的距離的同時,研究因為皺折的形成所導致的圖像缺陷的嚴重性。
結果證實,只要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由帶加壓輥86的顯見的入侵的運動的距離不小于0.4mm,就能夠防止因為中間轉印帶52的皺折導致的圖像缺陷。
如上所述,根據該實施例,成像設備設有用于跨越就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而言的中間轉印帶52的大致中心部分、保持將中間轉印帶52朝著由中間轉印帶52所形成的環(huán)路向外運動一定距離的元件,且該元件設置在最下游成像段和用于驅動中間轉印帶52的輥之間的位置處。結果,防止了因為驅動輥81支撐(懸吊)中間轉印帶52的方式而在中間轉印帶52中形成的皺折影響圖像的形成。另外,確保了在中間轉印帶52和在每個成像段中的各個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之間有足夠尺寸的接觸面積。因此可以防止在轉印介質上形成因為中間轉印帶52的起皺而產生缺陷圖像的問題;可以獲得高品質的彩色圖像。
實施例2以下,參考圖6描述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該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結構實際上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結構相同。因此,除了作為該實施例的特征的部分,將不再進行描述。
圖6是中間轉印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和中間轉印帶52的橫截面圖,顯示了皺折阻擋元件的結構。從圖6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于將中間轉印帶52在跨越就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而言的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保持為向外壓的元件,也就是作為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帶加壓元件88,是一個單件輥,其長度大致是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的一半。它大致跨越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將中間轉印帶52保持為向外壓。
該輥可以是金屬的,只要它足夠柔軟而能夠與中間轉印帶52在其被該輥向外壓時所形成的曲率相一致即可。這種輥盡管其結構簡單,但是可以防止因為中間轉印帶52的皺折而產生圖像缺陷。
中間轉印帶加壓輥88(皺折截止輥)由導電材料形成。因此,將其接地以防止以下問題。也就是中間轉印帶52充電用于圖像轉印。因此當帶加壓輥88(皺折截止輥)設置成與充電的中間轉印帶52相接觸時,除非帶加壓輥88(皺折截止輥)接地,否則在中間轉印帶52上形成的圖像可能會被帶加壓輥88(皺折截止輥)的過量電荷而擾亂。
實施例3以下參考圖7描述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該實施例中的成像設備的本質上結構也和第一實施例的相同,因此在這里不再進行描述。而僅描述作為該實施例的特征的結構部分。
圖7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橫截面圖,顯示了其結構。前述實施例中的成像設備的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為輥的形式,并通過中間轉印帶52的旋轉而旋轉。但是本實施例中的帶加壓元件85(皺折阻擋元件)是刮刀的形式,且其構成和置于使得它將中間轉印帶52的就該中間轉印帶52的寬度方向而言的中心部分保持為從正常的路徑、或者如果沒有設置帶加壓輥85(皺折截止輥)時中間轉印帶52將會遵循的路徑向外略微凸出。中間轉印帶52向外凸出的距離,以及中間轉印帶52向外凸出所跨越的中間轉印帶52的那一部分,都與上述實施例中的相同。
即使用于將中間轉印帶52保持為向外凸出的元件是刮刀的形式,例如該實施例中的帶加壓刮刀85(皺折截止刮刀),也可以如同在上述實施例中的輥狀的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一樣有效地防止因為中間轉印帶52的皺折所導致的圖像缺陷;可以獲得高品質的彩色圖像。另外,采用刮刀作為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能夠簡化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結構。
實施例4以下參考圖8描述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該實施例中的成像設備的本質上結構也和前述實施例的相同,因此在這里不再進行描述。而僅描述作為該實施例的特征的結構部分。
圖8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帶加壓元件(皺折阻擋元件)的橫截面圖,顯示了其結構。為了確保利用彩色成像設備形成圖像時的高逼真度,通常為彩色成像設備配備各種用于進行調整的傳感器。例如,如圖8所示,一些彩色成像設備裝有定位傳感器S1,用于將在數(shù)個成像段中形成的圖像進行光學對準。用于利用定位傳感器S1通過檢測在中間轉印帶52上的定位標記等而準確對準數(shù)個顏色不同的調色劑圖像的調整的結構布置是已知的,因此此處不再進行描述。
在高度精確地讀取圖像數(shù)據的過程中,如果由如前述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帶加壓輥86(皺折阻擋元件)向外推中間轉印帶52,從傳感器S1投射的用于讀取中間轉印帶52上的標記等的光束射在中間轉印帶52表面上的角度變得與預定角度不同,其中所述預定角度是如果沒有由帶加壓輥86使帶52向外凸出時該光束射在中間轉印帶52表面上的角度。因此,在中間轉印帶52的具有定位標記的部分凸出的同時,所讀取的前述定位標記的位置可能會不同于在中間轉印帶52的具有定位標記的那部分未凸出時(也就是在該部分用于成像時)所讀取的定位標記的位置。
因此,在利用傳感器S1等讀取定位標記等的時候,為了防止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使得中間轉印帶52運動而導致從傳感器S1投射的光束射在中間轉印帶52的表面上的角度與該預定角度不同,在該實施例中,成像設備設有用于縮回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的元件(未顯示),也就是用于豎直地運動帶加壓輥86(皺折阻擋元件)的驅動元件。
通過設置該用于縮回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的元件,當成像設備進行與成像過程相獨立的自動定位調整過程時,為使傳感器S1可以準確地檢測定位標記等,縮回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停止帶加壓輥86(皺折阻擋元件)與中間轉印帶52之間的接觸,而當成像設備實際上在形成圖像的時候,運動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返回到它將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保持為向外凸出一定距離的位置上。因此,顏色不同的數(shù)個調色劑圖像高度準確地光學對準,使其可以輸出高品質的圖像。
實施例5以下參考圖9和10描述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該實施例中的成像設備的本質上結構也和前述實施例的相同,因此在這里不再進行描述。而僅描述作為該實施例的特征的結構部分。
圖9是第五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顯示了其總體結構的橫截面圖,其中也采用了如同前述實施例的中間轉印元件。該實施例的成像設備具有輔助輥95,用于防止中間轉印帶52在該中間轉印帶52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轉印介質上的這一范圍內起皺。該成像設備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設有輔助輥95,用于防止中間轉印帶52在第二轉印段、而不是在第一實施例中的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的上游的范圍內起皺。皺折防止輥95位于第二轉印反向輥82的上游附近。皺折防止輥95的結構、輥95與中間轉印帶52相接觸所跨越的中間轉印帶52的部分、以及皺折防止輥95使得中間轉印帶52運動的距離,與前述實施例中的帶加壓輥86(88)(皺折截止輥)的結構、帶加壓輥86(88)(皺折截止輥)與中間轉印帶52相接觸所跨越的中間轉印帶52的部分、以及帶加壓輥86(88)(皺折截止輥)使得中間轉印帶52運動的距離相當。
設置如上構成和定位的皺折防止輥95,可以防止因為在起伏狀的中間轉印帶52(起皺的中間轉印帶52)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轉印介質而導致形成有缺陷的圖像、更具體的說,是具有波紋狀外觀的圖像。換句話說,可以有效的防止在第二轉印段中產生圖像缺陷。
圖10是該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橫截面圖,它同時具有作為第一轉印輥的輔助設備的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以及作為第二轉印輥的輔助設備的皺折防止輥95,圖中顯示了其結構。從圖10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位于黑色成像段的下游附近,且皺折防止輥95位于第二轉印反向輥82的上游附近。因此,不僅可以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設備類似的效果,而且可以實現(xiàn)與在第五實施例中的成像設備類似的效果,也就是在沒有皺折防止輥95時會在中間轉印帶52中產生的皺折絕不會出現(xiàn)。因此,可以在轉印介質上記錄高品質的圖像。
實施例6以下參考圖11描述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該實施例中的成像設備的本質上結構也和前述實施例的相同,因此在這里不再進行描述。而僅描述作為該實施例的特征的結構部分。
圖11(a)和(b)是第六實施例中的帶加壓輥(皺折截止輥)的橫截面圖和平面圖,該輥是張緊輥80的輔助設備,并位于黃色成像段的上游。從圖11可以清楚的看出,該實施例中的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位于張緊輥80的下游側和處于黃色調色劑成像段(也就是四個調色劑成像段中的最上游的成像段)的上游側。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使中間轉印帶52向外運動的距離、用于使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保持為將中間轉印帶52跨越該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向外壓的結構,與前述實施例中的帶加壓輥86(88)(皺折截止輥)使得中間轉印帶52向外運動的距離、用于使帶加壓輥86(88)(皺折截止輥)保持為將中間轉印帶52跨越該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向外壓的結構相當。
通過在最上游成像段的上游側設置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防止了在緊接著張緊輥80下游側形成的皺折Br向下游延伸超過在張緊輥80和中間轉印帶52之間的輥隙La,由此防止其延伸到成像段的輥隙Ly和Lm。換句話說,防止了在緊接著張緊輥80上游附近中的中間轉印帶52上形成的皺折影響圖像的形成。因此,可以形成高品質的圖像。
順便提一句,具有四個成像段的成像設備可以設有兩個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作為將中間轉印帶52保持為向外壓的元件,也就是一個位于黃色調色劑成像段或者說最上游成像段的上游側,而另一個位于黑色調色劑成像段或者說最下游成像段的下游側。這種設置可以形成圖像,同時防止張緊輥80導致的皺折以及驅動輥81所導致的皺折影響圖像的形成。
實施例7以下參考圖12描述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該實施例中的成像設備的本質上結構也和前述實施例的相同,因此在這里不再進行描述。而代替重復相同描述的是對該實施例中在功能上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元件采用與前述實施例所設定的相同的附圖標記。
圖12是成像設備的橫截面圖,它采用了所謂的轉印(輸送)帶,其特征在于它也設有輥96(輔助于第一轉印輥),作為用于將中間轉印帶52保持為向外壓的元件,以防止轉印(輸送)帶起皺。輥96在結構上與前述實施例的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輔助于第一轉印輥)相同,在功能上也與前述實施例的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輔助于第一轉印輥)相同。另外,帶加壓輥96(皺折截止輥)使得轉印(輸送)帶97向外運動的距離、用于使帶加壓輥96將轉印(輸送)帶97跨越該轉印(輸送)帶97的中心部分保持向外壓的結構,與前述實施例中的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使中間轉印帶52向外運動的距離、用于使帶加壓輥86(皺折截止輥)將中間轉印帶52跨越該中間轉印帶52的中心部分保持向外壓的結構相當。
換句話說,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能夠有效的防止由驅動輥81在轉印(輸送)帶97中形成的皺折延伸到相鄰的圖像轉印段。
如果在轉印(輸送)帶97中產生皺折,在轉印介質和轉印(輸送)帶97之間就產生間隙,則轉印介質表面上的調色劑圖像會受到在該間隙內產生的放電的擾亂。但是,該實施例能有效的防止因為驅動輥82在轉印(輸送)帶97中產生的皺折到達相鄰的成像段,由此防止形成有缺陷的圖像。
順便提一句,本發(fā)明的前述實施例是以包括數(shù)個作為圖像承載元件的感光元件的成像系統(tǒng)為參考進行描述的。顯而易見,本發(fā)明也適用于僅包括一個感光元件的成像系統(tǒng),且這種應用的效果與前述實施例中的成像設備所能實現(xiàn)的效果相當。
盡管已經參考了此處披露的結構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處披露的細節(jié),該申請旨在覆蓋可能落在此類改進目的或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這種修改或者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成像設備,其包括圖像承載元件,其攜帶調色劑;可旋轉的環(huán)形帶元件,其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數(shù)個轉印元件,其構成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并向所述帶元件提供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的電荷;第一拉伸元件,其在第一接觸區(qū)域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以拉伸所述帶元件;第二拉伸元件,其在第二接觸區(qū)域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以拉伸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設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觸區(qū)域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第一轉印區(qū)域;以及抵接元件,其在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一個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所述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周邊運動方向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2.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的轉印元件包括本質上為柱狀的轉印輥,且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包括本質上為柱狀的拉伸輥,所述抵接元件將所述帶元件凸出越過與所述轉印輥以及所述第一拉伸輥相接觸并包括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的平面。
3.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元件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接收調色劑。
4.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元件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接收調色劑,并在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中將所接收的調色劑轉印到轉印材料上。
5.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印到所述帶元件攜帶的轉印材料上。
6.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在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緊鄰所述抵接元件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的區(qū)域的前面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緊接該區(qū)域之后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之間形成的內角,大于在緊鄰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前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與緊接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后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之間所形成的內角。
7.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個驅動所述帶元件旋轉。
8.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個能有效地向外擴展所述帶元件。
9.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元件可以運動而與所述帶元件脫離接觸。
10.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是所述第二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運動方向的上游。
11.如權利要求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是所述第二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運動方向的下游。
12.一種成像設備,其包括圖像承載元件,其攜帶調色劑;可旋轉的環(huán)形帶元件,其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轉印元件,其構成一轉印區(qū)域,并向所述帶元件供電,以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第一拉伸元件,其在第一接觸區(qū)域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以拉伸所述帶元件;第二拉伸元件,其在第二接觸區(qū)域相接觸與所述帶元件,以拉伸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轉印區(qū)域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圓周方向設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觸區(qū)域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作為位于其間的唯一的轉印區(qū)域;以及抵接元件,其在所述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一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所述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13.如權利要求1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轉印區(qū)域的轉印元件包括本質上為柱狀的轉印輥,且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包括本質上為柱狀的拉伸輥,所述抵接元件將所述帶元件凸出越過與所述轉印輥以及所述第一拉伸輥相接觸并包括所述轉印區(qū)域的平面。
14.如權利要求1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元件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接收調色劑。
15.如權利要求1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元件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接收調色劑,并在所述轉印區(qū)域中將所接收的調色劑轉印到轉印材料上。
16.如權利要求1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印到所述帶元件攜帶的轉印材料上。
17.如權利要求1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在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緊鄰所述抵接元件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的區(qū)域的前面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緊接該區(qū)域之后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之間形成的內角,大于在緊鄰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前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與緊鄰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后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之間所形成的內角。
18.如權利要求1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個驅動所述帶元件旋轉。
19.如權利要求1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個能有效地向外擴展所述帶元件。
20.如權利要求1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元件可以運動而與所述帶元件脫離接觸。
21.一種成像設備,其包括圖像承載元件,其攜帶調色劑;數(shù)個轉印元件,其構成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并向所述帶元件提供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的電荷;第一拉伸元件,其在第一接觸區(qū)域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以拉伸所述帶元件;第二拉伸元件,其在第二接觸區(qū)域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以拉伸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設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觸區(qū)域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第一轉印區(qū)域;以及數(shù)個抵接元件,其在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沿著與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本質上垂直的方向設置成一條線,并且所述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的寬度范圍內凸出,并且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22.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的轉印元件包括本質上為柱狀的轉印輥,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包括本質上為柱狀的拉伸輥,且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將所述帶元件凸出越過與所述轉印輥以及所述第一拉伸輥相接觸并包括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的平面。
23.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元件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接收調色劑。
24.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元件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接收調色劑,并在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中將所接收的調色劑轉印到轉印材料上。
25.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印到所述帶元件攜帶的轉印材料上。
26.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緊鄰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前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緊接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后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之間形成的內角,小于在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緊鄰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的區(qū)域的前面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緊接該區(qū)域之后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之間形成的任何一個內角。
27.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個驅動所述帶元件旋轉。
28.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個能有效地向外擴展所述帶元件。
29.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可以運動而與所述帶元件脫離接觸。
30.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是所述第二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運動方向的上游。
31.如權利要求21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是所述第二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運動方向的下游。
32.一種成像設備,其包括圖像承載元件,其攜帶調色劑;可旋轉的環(huán)形帶元件,其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轉印元件,其構成轉印區(qū)域,并向所述帶元件供電,以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第一拉伸元件,其在第一接觸區(qū)域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以拉伸所述帶元件;第二拉伸元件,其在第二接觸區(qū)域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以拉伸所述帶元件,其中,所述轉印區(qū)域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圓周方向設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觸區(qū)域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作為在它們之間的唯一轉印區(qū)域;以及數(shù)個抵接元件,其在所述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一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沿著與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本質上垂直的方向設置在一條直線上;所述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的寬度范圍內凸出,并且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沿著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33.如權利要求3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轉印區(qū)域的轉印元件包括本質上為柱狀的轉印輥,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包括本質上為柱狀的拉伸輥,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將所述帶元件凸出越過與所述轉印輥以及所述第一拉伸輥相接觸并包括所述轉印區(qū)域的平面。
34.如權利要求3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元件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接收調色劑。
35.如權利要求3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元件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接收調色劑,并在所述轉印區(qū)域中將所接收的調色劑轉印到轉印材料上。
36.如權利要求3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印到所述帶元件攜帶的轉印材料上。
37.如權利要求3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緊鄰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前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緊接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后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之間形成的內角,小于在相對于所述帶元件的周邊運動方向緊鄰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與所述帶元件相接觸的區(qū)域的前面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緊接該區(qū)域之后的所述帶元件的外表面之間形成的任何一個內角。
38.如權利要求3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個驅動所述帶元件旋轉。
39.如權利要求3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個能有效地向外擴展所述帶元件。
40.如權利要求32的成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數(shù)個抵接元件可以運動而與所述帶元件脫離接觸。
全文摘要
成像設備,包括圖像承載元件,其攜帶調色劑;可旋轉的環(huán)形帶元件,其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數(shù)個轉印元件,其構成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并向所述帶元件提供將調色劑從所述圖像承載元件轉移到轉印材料上的電荷;第一、第二拉伸元件,分別與所述帶元件在第一、第二接觸區(qū)域相接觸,以拉伸所述帶元件;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設在相鄰的第一和第二接觸區(qū)域之間,所述數(shù)個轉印區(qū)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第一轉印區(qū)域;抵接元件,其在所述第一轉印區(qū)域和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之間的位置處抵接所述帶元件;所述抵接元件沿從所述帶元件的內側向其外側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僅在所述第一接觸區(qū)域的所述帶元件周邊運動方向的寬度范圍內凸出。
文檔編號G03G15/16GK1591232SQ20041007698
公開日2005年3月9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松井伯夫, 伊藤義弘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