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教育模型領域。
背景技術:
《易經》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為觀察和研究的對象,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系統(tǒng)。“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生八卦”。《易經》的哲學理論對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具有強大的啟示作用。
現有的中醫(yī)理論只有平面圖示及抽象理論概念,對于中醫(yī)習者和宣揚中醫(yī)的科學先進者來說,非常的晦澀難懂。因此,急需一種方法或者模型,有效的將《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和中醫(yī)理論相結合,以便起到易學易懂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和中醫(yī)理論相結合的自然與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立體模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基礎方案提供一種自然與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立體模型,包括從下至上依次分布的數理層、地層、血脈層、生命層、陰陽平衡氣層和天層,所述數理層呈八邊形,所述地層呈方形,所述血脈層呈八邊形,所述生命層呈柱形,所述陰陽平衡氣層呈圓形,所述天層呈圓頂形,所述數理層、地層、血脈層、陰陽平衡氣層和天層上均設有連接孔,還包括與連接孔相匹配的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穿過連接孔將各個層固定,所述生命層之間設有若干連接管,且連接管之間彼此連通,所述生命層外包覆有一層混沌層。
本基礎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
本方案有效的將《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和中醫(yī)理論相結合通過立體模型的方式結合起來,方便直觀,相對于平面視圖及抽象理論概念,更加的易學易懂。各個層之間通過固定桿固定,也可以方便的轉動及分拆,更易觀察各個面。
易學中有“世間萬事萬物皆有數”。數:既描述了一切物體從發(fā)生到覆滅的發(fā)展過程,也描述了預測所用的方法,如大衍之數,梅花易數等。理就是指道理--天地、人生的大道理。因此,將數理層作為最底層。將數理層設置為八邊形,可將八卦的醫(yī)學的對應關系貼在或者刻在數理層上,方便人們學習觀察。
數理層上方為地層,代表著大地。地層之上的血脈層、生命層和陰陽平衡氣層這三層代表著人體。位于地層的上方,則代表著人站在大地上。
陰陽平衡氣層代表太極層。在陰陽平衡氣層頂上結合有一太極圖,太極是無極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在無極隨機運行狀態(tài)下,某些局部可能發(fā)生微型的有序物象,一個或多個微型物有序運轉,或擴展或組合成較大或更大的有序運動。在有序運動中,由于場和力的作用,“氣”或“物”則分離,清(輕)升濁(重)降,必然形成兩極,尤如處于軸中心的兩側物質,相互力越大,兩側物質距中心點的距離就越遠。這兩極物的有序運動隨時間的運行會呈現一定的軌跡,中國古人將這樣的軌跡稱為太極。太極重濁的一端稱為陰,輕清的一側稱為陽,如同數軸的兩端分正負的道理。
再之上為天層,指人頭上為天。地層呈方形,天層呈圓形,代表天圓地方的寓意。
而混沌層則代表著無極。無極表示沒有邊界和中心的意思?,F代科學認為:宇宙未誕生時處于一種沒有中心,沒有上下左中前后,沒有邊界,只有“氣”或“物”于內無序運動的“混沌”狀態(tài)。也就是時空無極限,無有一極(中心),該混沌狀態(tài)即極端混亂的隨機運行狀態(tài),表現為空虛,無序、雜亂無章,是無意義的實際存在,包括無窮小或無窮大,也即大爆炸或無窮塌縮態(tài)。
方案二:此為基礎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數理層、地層、血脈層、生命層、陰陽平衡氣層和天層均采用木頭或者塑料等材料制成。木頭或者塑料等材料制成的本裝置取材容易,造價低,且重量輕,方便攜帶和移動。
方案三:此為基礎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數理層、地層、血脈層、生命層、陰陽平衡氣層、天層的厚度比為1:1:1:8:1:2;所述血脈層各個角之間的最長連線等于地層的邊長,所述血脈層與數理層交錯設置。該比例下的比例更加美觀,設計感更強,同時,也更符合《易經》與醫(yī)學的設計理念。
方案四:此為基礎方案的優(yōu)選,還包括人體經絡模型,所述固定桿為螺桿,所述人體經絡模型的底部設有與螺桿相匹配的螺紋。將人體經絡模型通過螺桿固定在天層之上,形成一體,協(xié)同本模型一起,可更加便于觀察、學習、研究《易經》與醫(yī)學的關系。
方案五:此為方案三的優(yōu)選,所述數理層、地層、血脈層、生命層、陰陽平衡氣層和天層上均對應設有第一磁鐵。由于在觀察模型時,會經常的拆開然后又重新將其組合完好。而各個層之間有比較嚴格的對應關系,難以將其調整到正確的位置。而第一磁鐵的設置,當相鄰的層相互吸合在一起時,則說明此時已經將其調整到了正確的位置中。
方案六:此為方案五的優(yōu)選,所述數理層、地層、血脈層、生命層、陰陽平衡氣層和天層上還對應設有第二磁鐵,所述第一磁鐵和第二磁鐵位于不同直徑的圓上。相對于單個第一磁鐵,第二磁鐵的設置使得各層之間固定得更加穩(wěn)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自然與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立體模型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自然與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立體模型的正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自然與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立體模型的俯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自然與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立體模型的剖視圖。
圖5為圖1中地層的機構示意圖。
圖6為圖1中生命層處的剖視圖。
圖7為器官層的展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數理層10、連接孔101、地層20、血脈層30、生命層40、第一連接管401、第二連接管402、陰陽平衡氣層50、天層60、第一磁鐵71、第二磁鐵72、混沌層80。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自然與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立體模型,從下至上依次分布的數理層10、地層20、血脈層30、生命層40、陰陽平衡氣層50和天層60。另外,還設有混沌層,混沌層包覆在生命層40的表面,代表著皮膚,為了方便看到連接管,則未將其畫出。
數理層10、地層20、血脈層30、生命層40、陰陽平衡氣層50和天層60的中心處均設有連接孔101,其中,數理層10、地層20、血脈層30、生命層40、陰陽平衡氣層50的為通孔,天層60的為螺紋孔。本方案還包括一固定桿,該固定桿為與螺紋孔相配合的螺桿,通孔的孔徑略大于固定桿的桿徑。因此,通過固定桿即可將各層固定起來。
如圖1所示,數理層10呈八邊形,地層20呈方形,血脈層30呈八邊形,生命層40呈柱形,陰陽平衡氣層50呈圓形,天層60呈圓頂形。血脈層30各個角之間的最長連線等于地層20的邊長,血脈層30與數理層10交錯設置。本實施例中,數理層10、地層20、血脈層30、生命層40、陰陽平衡氣層50和天層60的厚度分別為12mm、12mm、12mm、96mm(12mm+72m+12mm)、12mm、24mm。
如圖1所示,生命層40內設有總共十三組連接管,分別為八組第一連接管401和三組第二連接管402,第一連接管401的每一組與血脈層30的八個角對應設置。如圖4所示,第二連接管402在生命層40的上、下部分別有一根,這兩根第二連接管402與第一連接管401連通,同時,這兩根第二連接管402通過另一根第二連接管402連通。
如圖6、圖7所示,混沌層80罩設在生命層60外,在混沌層80和生命層60之間還設有器官層90,器官層90由多個T行塊繞成,各個T行塊代表體內的不同組織器官,并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區(qū)分。而生命層60和混沌層80之間的其他位置,則由皮膚層填充。
另外,為了更加方便的對照觀察學習,還設置有一個人體經絡模型,人體經絡模型的底部設有與螺桿相匹配的螺紋。
數理層10、地層20、血脈層30、生命層40、陰陽平衡氣層50和天層60上均對應設有第一磁鐵71和第二磁鐵72。如圖5所示,以地層20為例,第一磁鐵71呈圓形,第二磁鐵72呈月牙形。第一磁鐵71和第二磁鐵72相對設置,且第一磁鐵71和第二磁鐵72位于不同的圓的直徑上,即第一磁鐵71到地層20的中心的距離大于第二磁鐵72到地層20的中心的距離。
具體使用時,本模型可以通過固定桿快速的拆裝和固定,操作方便。第一磁鐵71和第二磁鐵72的設置,進一步加速了模型的拆裝和固定。本方案有效的將《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和中醫(yī)理論相結合通過立體模型的方式結合起來,方便直觀,相對于平面視圖及抽象理論概念,更加的易學易懂。各個層之間通過固定桿固定,也可以方便的轉動,更易觀察各個面。
為了能夠更好的理解,特增加下列內容,以更好的說明本方案。
只看見一些有色幾何圖形、文字八卦,人在哪兒,怎么不見人體或組織器官等結構?這要從《易經》“天人合一”形式的中醫(yī)學理論來認識。欲學圣人,必須先求解生死問題,要了解死的問題,必須先了解生的來源,生的來源起于太極。太極生兩儀,太極寂然不動,則本無象,為清明之體,此為無生之體,動則顯象起用,乃為名生,所生之象其數無窮,但始生之際,只有一明一暗兩種顏色,明色為陽,暗色為陰,因此稱為陰陽兩儀。兩儀實為四象以至萬象的基本結構,萬象實由兩儀細分而成,所以萬象無不有陰陽兩儀。萬象之數雖然無窮,但基本之數則為陽奇陰偶。
中醫(yī)學起源于夏商周時期,在不斷的實踐中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結合《周易》的陰陽之道及五行相生相克變化為萬物起源及變化的哲學思想,經上千年的不斷發(fā)展,形成了中醫(yī)的生命學及醫(yī)學體系。
(一)一切事物的發(fā)生都是運動的結果
一、運動是客觀存在
運動是指物在時空中的線性遷移。運動是由于物布時空的不均衡而產生。客觀(即觀察者是客,只能看而不能參與其中)地講,沒有不運動之物,普遍的運動又生滅著萬事萬物,萬事萬物也離不開物的運動。
二、運動的兩種狀態(tài):一是無序運動,二是有序運動。
三、運動狀態(tài)是可以改變的
有序運動和無序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可能變化及改變。如生和滅可以隨時空的變化而生走向滅,滅了的也可以重新組織而新生。
四、天體內的相互運動關系是線性是平面方式運轉,而個體的運動方式可以整體自轉。
五、宇宙運動的一切規(guī)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六、有序的運動規(guī)律可以被高等生物掌握,并可以趨利避害的運用。
(二)時空
一、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客觀物質存在形式,空間由不同的線組成不同的形狀,線內便是空間。
二、時間:事件過程長短和發(fā)生順序的量度(定義)時間的特點是永遠向前,不能逆轉。
三、空間的產生:空間產生于無序運動中的有序運動,有序(規(guī)律)的運動逐漸改變了無序狀態(tài)中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逐漸變化和擴展形成有界面的空間。
四、時間的產生:時間同樣產生于運動,從開始有序運動起至該有序運動過程的終結,為這一有序運動的時間。
五、空間的度量:空間由長度、高度、寬度表示大小,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及球形內體積。
六、時間的量度:時間由天文學對星系的運動過程或銫原子的能階間躍遷周期作為一基準單位,并按規(guī)定的倍率放大或縮小,形成各種單位計量的形式。
七、時空:時間和空間的簡略結合名詞。
(三)陰陽、五行、八卦
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起至樸素的唯物主義,再將陰陽五行、八卦學的比類取象方法將抽象的概念用較為直觀的哲理來表現。把人體生命的起源及變化和保持平衡用陰陽變化、八卦對應、五行生克改變的變化類比辯證,逐步形成一套以陰陽八卦五行為根,以人為本的中(中和)醫(yī)學體系。
一、陰陽、五行、八卦的形式和哲理
很多人都聽說過,“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句話語,但對其涵義的理解對很多人來說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下面對其相關內容予以簡述。
1、無極:無極表示沒有邊界和中心的意思?,F代科學認為:宇宙未誕生時處于一種沒有中心,沒有上下左中前后,沒有邊界,只有“氣”或“物”于內無序運動的“混沌”狀態(tài)。也就是時空無極限,無有一極(中心),該混沌狀態(tài)即極端混亂的隨機運行狀態(tài),表現為空虛,無序、雜亂無章,是無意義的實際存在,包括無窮小或無窮大,也即大爆炸或無窮塌縮態(tài)。
本模型中用一灰色空心圓柱表示,其涵義同上。
2、太極:太極是無極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在無極隨機運行狀態(tài)下,某些局部可能發(fā)生微型的有序物象,一個或多個微型物有序運轉,或擴展或組合成較大或更大的有序運動。在有序運動中,由于場和力的作用,“氣”或“物”則分離,清(輕)升濁(重)降,必然形成兩極,尤如處于軸中心的兩側物質,相互力越大,兩側物質距中心點的距離就越遠。這兩極物的有序運動隨時間的運行會呈現一定的軌跡,中國古人將這樣的軌跡稱為太極。太極重濁的一端稱為陰,輕清的一側稱為陽,如同數軸的兩端分正負的道理。只要陰陽相對平衡,它們在有序運動時間過程的運動軌跡就有一定規(guī)律。太極陰陽魚即是其運動軌跡抽象圖示之一。太極圖圖形過去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南宋張行成的《翼玄》中發(fā)現了一張陰陽雙魚太極圖,之后到現在基本上都以此為太極圖標準。
本模型中,以陰陽魚太極圖置于無極內上部,表示無極的運動可以產生太極。
3、生與克:生是指可以蘊育、助長事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形與質的表現或內涵,其主要條件是物的有序運動??说淖至x有制伏的涵義。即有能力制伏對方。克是無條件的。生與克是相互對應,方向相反的關系。
4、兩儀:儀的字義有匹配含義,兩儀可以看作兩相匹配。兩儀通常指陰陽或天地,也有多種引伸意,常用以下幾種說法,天地、陰陽、乾坤、奇偶、負正、剛柔、靜動、春秋、玄黃、清濁等。
本模型的兩儀表現于太極陰陽內容。
5、三才:三才指天、地、人(生命),生命(或人)由陰陽交合化生而成,其內涵豐富,氣機是與天地相合。
6、四象:兩儀的有序運動變化,每儀增一則為兩儀生四象。象含形態(tài)、樣子、景象之意,四象可理解為四種形狀或景象。四象通常包含以下說法:東南西北方向角度的四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動物圖騰的四象,八卦中七、九、八、六或三、九、七、一的數理四象,中醫(yī)運用的太陽、太陰、少陰、少陽四象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四象。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稱為四象。東方七宿似飛舞在春天夜空的巨龍,西方七宿似為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南方七宿似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稱為東宮蒼龍,西宮白虎,南宮朱雀,北宮玄武。
四象源自古人對星空的觀察,涉及黃道,二十八宿、七宿的內涵,下面予以簡述:黃道:天文學把太陽在天球上的周年視運動的軌道,也就是地球公轉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二十八宿及七宿: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黃道附近的星空劃分為若干個區(qū)域,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其中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東方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屋、箕;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七宿是奎、類、胃、昴、畢、觜、參;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虛、危、室、壁。
最開始時的四象是將二十八宿按形象、方位、季節(jié)進行聯系。
7、周易: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名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理)的提示和對應吉兇的判斷。“周易”的概念有兩種解釋,一是周代占巫之書,二是研究變化規(guī)律的書。“易”字的涵義主要有以下五種:
a、易由蜥蜴得名,蜥蜴俗稱變色龍,故有改變之詞義;b、日、月組成易字,象征陰陽之意;c、日出為易;d、占卜之名;e、西周之易,指西周禮樂制度變革之意。
對于本說明書應理解為:是講解“變化”及改變天命規(guī)律的書。
8、八卦
a卦的概念:卦字右邊的卜字是象形字,表示在地上豎桿子,右邊的一點是太陽的影子;卦字左邊的圭字是尺子,用來測量影子的長度位置。卦是中國先人通過測量太陽的位置來知季節(jié),記錄勞作規(guī)律的手段。卦的符號用一長線(——陽)和兩短線(——,陰)的三重或三的倍數重疊組合,來代表每一卦之陰陽組合變化之含義,并用卦詞來表現其規(guī)律。
b、八卦的形成,八卦由四象變化相生,以人歸納的規(guī)律并按方位進行排布演化而成?,F常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兩種排布方式。
c、先、后天八卦的應用
先天(天體運行)八卦按天上地下、水火風雷山澤為側布卦,重點應用于自然、人與自然,事物與自然的時間段規(guī)律。后天(人體運行)八卦,也稱實用八卦,重點應用于中醫(yī)。
9、天干地支(干支)
干支取義于樹木的干和枝,天干表示以天為干(其字在前),地支表示以地為枝(排字于后),是中國古代的計序符號,主要用于表示時間。干支在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中國古代歷法把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也稱一輪甲子),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年法,形成記錄年、月、日的夏歷。
a、天干分陰陽
甲、丙、戊、庚、壬、屬陽,乙、丁、已、辛、癸屬陰。
b、地支的生肖屬相,對應時辰及對應的陰陽
子(23-1時)鼠、寅(3-5時)虎、辰(7-9時)龍,午(11-13時)馬,申(15-17時)猴,戌(19-21時)狗。屬陽。
丑(1-3時)牛,卯(5-7時)兔,已(9-11時)蛇,未(13-15時)羊,酉(17-19時)雞,亥(21-23時)豬。屬陰。
10、五行
欲明五行,應先明陰陽。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的矛盾,分別歸納于陰和陽,以正方向為陽,則反方向為陰。陰陽是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關系,有此必有彼,此消則彼長,也即有運動規(guī)律下的兩極(即太極)。一切兼無規(guī)律的狀態(tài)稱為無極,即無陰無陽只能是無序混沌。當無極狀態(tài)受運動力及場力的影響時,由于力有方向性,可能使無極狀態(tài)轉化為有正反方面矛盾的有序運動形式。這種形式可以是無窮小,也可能擴展為無窮大,這種有序的運動形式必須保持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才能保持或擴展,如果沒有了動態(tài)平衡,則回歸于無序之無極態(tài)。沒有運動規(guī)律的狀態(tài)不可能構成物質世界,必須在物質世界的前提下才能產生萬物。即陰陽是物質世界的根本。陰陽(太極、兩儀)圖示只能用平面來表現是因為陰陽只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矛盾,在形象上就只能表現于長或短的線段,線段在運動的過程中只能形成面(其最大面積為圓),而不能形成立體。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陰陽變化的五個階段,并排指具體的原始物質,而是五種不同的物象??梢杂眠@五種相生相克特性的物象來理解其對物的作用(力)。它們分別是:
木是有生命之物,木為少陽之象。少陽是生命產生的主要原因,少陽對生命有發(fā)生的主要作用;
火為極熱之物,火為太陽之象。用火象來表示有太陽一樣的熱力,陽盛則物盛,生命力就強。
金為刀具之物,金為少陰之象。用金象來表示少陰對生命有克制作用;
水為極陰之物,水為太陰之象。用水象來表明陰陽中的太陰是生命死亡的主要原因;
土是生命的根本,土為大地之象。用土象來表明物質對生命的(能源)供給作用。
可以歸納成為土是生命的物質構成部份,木火金水是外部自然(天力)部分。
A、五行的物理本質
陰陽理論屬于自然哲學,五行則是統(tǒng)一物理。本質是能量循環(huán)變化中的根本五種物理態(tài)勢。木似電壓,火似電流,土似電(磁)場,金似周期,水似頻率。
B、五行與物理概念的關聯性
①五行的體運
a、木土火為空間物質的本體,甲木為質點,戊土為場球,丙火為軌道;
b、金水為能量時間運轉,庚金為旋轉周期動能,壬水為輻射頻功率。
②對應陰陽兩儀
a、物質空間本體的電磁相應作用,屬強相互作用;
b、能量時間變化的引力作用,屬弱相互作用。
③對應(方向)四象
a、東方甲(震、雷)乙(巽、風)木,可理解為電場電勢;
b、南方丙(離、火)丁火,可理解為負電子位勢及光子波長;
c、中位戊(艮、山)已(坤)地,可理解為雙極磁場及交變磁場駐波;
d、西方庚(乾、天)辛(兌、澤)金可理解為角頻率與動能;
e、北方任(坎、水)癸水、可理解為輻射頻率與共振頻率。
C、天干五行方位
春為東方甲乙木、夏為南方丙丁火,秋為西方庚辛金,冬為北方任癸水,四季中央戊已土。
D、地支的五行方位
地球在太陽系運行中與各個星球之間相互產生干擾關系,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十二個部份。木星的公轉周期約為十二年,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后將這十二個計數單位命名,就是地支。一年十二個月,日分十二時辰也用該單位計。
a、十二地支與陰陽五行
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午已屬火,午為陽火,已為陰火。申酉屬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子亥屬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辰戌丑未屬土,辰戌為陽土,丑未為陰土。
b、十二地支與五行方位
寅卯東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少陽見于寅,壯于卯,衰于辰,寅卯辰屬木,位東,司春;
太陽見于已,壯于午,衰于未,已午未屬火,位南,司夏;
少陰見于申,壯于酉,衰于戌,申酉戌屬金,位西,司秋;
太陽見于亥,壯于子,衰于丑,亥子丑屬水,位北,司冬。
D、五行生克
a、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E、五行的色相
金白、木青(綠)、水黑,火紅,土黃。
模型中表現于大地之下的八卦數理圖中心位置。
11、六合
五行生六合,六合是天地與四方,相當于四方體內空間,泛指天下。
A、地支六合(用于合八字)。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水,辰酉合化金,已申合化水,午未合化水;
B、地支六沖(也用于合八字)。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戌沖,已亥沖。
12、七星
六合生七星。七星指北斗七星,分別稱為:天樞、天旋、天機、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也可分別稱為福、祿、壽星及月老、七政星、文曲星、武曲星。
13、八卦
八卦是時間段內發(fā)生事件的規(guī)律,每個周期內的事件相同或相似,卦象越多,則每一卦的規(guī)律越準確,相似于現代的統(tǒng)計規(guī)律。例如夏季正午很熱,冬季子夜很冷的規(guī)律。
四象生八卦或七星生八卦,表示八種卦象有序排布。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體系。中國古代用一對有象征意義的線段來表示陰和陽,用三組這樣的符號分別可以組成八種不同的符號組,每一個符號組為一卦,每一卦又分別代表無限制的某類事或物。將每卦按八個方位規(guī)定的位置排布后,就稱為八卦。從排列的角度講,可以有多組合。但流傳下來應用的只有兩種,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A、每一卦的名稱、符合、代表的含義
B、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以乾配天,坤配地,兌配澤,離配貨,震配雷,巽配風,坎配水,艮配山。依著天居上地居下,陽自左邊轉,陰自右邊轉的原則排布。先天八卦適用面廣,但重點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可有多種引伸義。
C、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由先天八卦演化(生)而成,屬于后天事象的八卦,以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后天八卦按五行順生,把乾位放在西北,形成順方向的生。后天八卦適用于人與社會及生命科學等。
D、八卦分陰陽
乾、坎、艮、震四卦屬陽,坤、兌、離、巽四卦屬陰。
E、八卦對應五行
乾、兌屬金,離屬火,震、巽屬木,坎屬水,艮、坤屬土。
14、五行八卦與數字的對應
A、五行數理
1(甲)、2(乙)屬木,3(丙)、4(丁)為火,5(戌)、6(已)是土,7(申)、8(酉)是金,9(壬)、10(癸)是水。
B、先天八卦
1為乾,2為兌,3為離,4為震,5為巽,6為坎,7為艮,8為坤。各相對的數字相合(加)為9。
C、后天八卦
1為坎,2為坤,3為震,4為巽,6為乾,7為兌,8為艮,9為離。各相對的數字相合(加)為10,故其中心點為相對的數字相加除以2為5。中心點為5表示平衡。
15、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河圖上排列數陣的黑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密。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河圖、洛書應是古人六千年前開始對天文、地理、術數研究后對應歸納推演形成(也有神造說),對陰陽太極,五行八卦,周易,九宮,風水術數等的發(fā)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6、九宮(根據洛書演化的九宮圖)
八卦生九宮,九宮指術數家所講的九個方位,即每一卦為一方位之宮,再加上寄于坤的中央宮,共九宮。
17、十方
意思是可以無限擴展延伸。十方世界即是無限的世界。相似于我們的世界只是無極中一太極,尚有無數“太極”在無極中運轉。
以上內容可概括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
(四)中醫(yī)
一、中醫(yī)學的起源
中醫(yī)學是由周易衍生而來,中醫(yī)是易學中的一個分支,《周易》描述的天地有五行,五行生八卦,八卦有陰陽兩極。天地平衡之道,反復循環(huán),互相調和。中醫(yī)的理念就是調和,即身體內的陰陽關系調和于一個平衡狀態(tài),就能保證生命正常運行。
1、中醫(yī)學的立足點建立于天、地、人系統(tǒng)的分析基礎上?!饵S帝內經》謂:“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天地者,陰陽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崩献?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至471年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和。”沖是指陽氣或陰氣可以通過陰陽界面的緩沖,轉化為“陽氣”和“陰氣”,起到調和、平衡陰陽的作用。故陰陽之道是萬物起源的哲學思想,中醫(yī)學是以這一哲學觀轉化為方法論的醫(yī)學,強調各系統(tǒng)的平衡以“和”為貴。
五行取象于天(文)地(理),表示陰陽變化的過程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種有相互作用的物象符號,這五種物象表現了陰陽變化的五個階段。所以說中醫(yī)的學說起源于陰陽五行說。
由陰陽五行生出的八卦,因每一卦都有相應的卦象,把每一卦象與人體生命組織器官對應結合,即是把天人合一的人天觀溶于了一體,以利于把人體生命的道理與天地生成的道理形象對比。因先天八卦方位排布與人體結構較難結合,故改變排布方位,形成了人事適用的后天八卦。后天八卦是應用自然觀與人是整體的特點,用陰陽八卦的全息理論來理解人的產生,結構、生理變化,以及生老病死的哲理。后天八卦反映了宇宙中的人與天地的關系是統(tǒng)一的整體;即人離不開天地賦予的自然環(huán)境,宇宙的運行變化也會反應于人體,宇宙與人的運動具有相互感應的效應,用后天八卦來表示人事可以反映天人相應,醫(yī)易相通的原理。
二、中醫(yī)理論
中醫(yī)理論以天人合一的三個哲學觀為整體理念,以相似觀的循證觀點和辯證論治為特點為依據,形成了中醫(yī)體系。中醫(yī)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說,藏象說,五運六氣說,精氣神、氣血津液說、體質說、經絡說、病因說、病機學術及養(yǎng)生學說等內容。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氣(包括信息、能量、物質)血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tǒng)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現象。
三、中醫(yī)的稱謂概念
中醫(yī)理論講求中字,中字是中間位,表示不偏不倚,也即平衡的意思,即中醫(yī)是調理人體陰陽平衡的醫(yī)學。并非中國國家名的中。當然,現以中國的醫(yī)學來理解也行。
四、中醫(yī)藏象學說
藏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體內臟器系統(tǒng)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各種征象。中醫(yī)藏象有兩種涵義,一是指人體的臟,二是指類比取象,這個象包括外部可見之象,也包括內部蘊含之征象。
中醫(yī)藏象理論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運用“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原理,以“類比取象”的方法,將天、地、人象合為一體,把八卦之各卦象與人體臟腑、氣血、經絡、脈象等相結合,并以陰陽五行貫穿其中,體現了人與天地相應的整體觀精華。在實際應用方面遵循“八卦為體,五行為用,比類取象,以外揣內,平衡陰陽,辯證施治”的原則。
五、中醫(yī)人體結構
中醫(yī)人體是由經絡、氣血、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毛發(fā)等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其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它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相互制約。它們以經絡為傳遞通道,相互傳遞信息,在氣血津液的聯絡下,全身形成一個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整體。
本模型中,人體結構表現于在地之上、天之下,經絡顯象為管道,按八卦方位表現五臟六腑以及與氣血之間的位置等關系。
1、臟腑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臟一腑,一陰一陽為表里,由經絡相互絡屬。五臟為心、肝、脾、肺、腎、六腑為小腸、膽、胃、大腸、膀胱和三焦。奇恒之腑分別為腦、髓、骨、膽、脈、女子胞(子宮)。臟主要指體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器官,腑多指體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功能方面,五臟貯存人體生命活動必須的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等),六腑負責飲食物的受納、傳送、消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府似臟非臟,類似于五臟,有貯藏精氣的作用。
2、經絡(人類身體狀況部分的外延表現)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的原意是“縱絡”,有路徑的意思;絡的原意是“網絡”.經絡就是以縱為主的主徑和以縱橫網絡為輔徑的經絡結構,存在于機體內部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脈為主為里,支脈橫者為絡脈,絡再分支為孫脈為表。經脈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經脈方面以十二經、十五絡脈為主。
經絡把人體內外、臟腑、肢節(jié)聯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是細胞群、體液、組織液之間能量交換的通道。經絡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于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yǎng)全身組織。
A、重要經絡的名稱
十二正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陽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膽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奇經八脈:即不屬臟腑,又無表里關系,循行別道,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jié)作用。它們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
B、臟腑、經絡與顏色
人有五官,眼耳鼻舌身,對應有視聽嗅味觸覺,而人的視覺功能不但有辨別形狀、大小、位置等功能外,還有辨別顏色的能力。這些都是人類進化后的本能。
白色光由七種單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顏色是由于物體受白色光照射時,吸收了白色光中部份振動波(振動的頻率不同,可見的顏色也不同),而不被吸收的振動波反射回來后,就是我們能看見的顏色。顏色即然由不同波長(頻率)的波形成,顏色也就有不同物質運動規(guī)律的代表性,就可以利用來為人類服務,尤其是形象地表現事物的特性。
中醫(yī)用五行之象對應五臟,即五臟的特性與五行相似,其色象也是相對應。即心紅、肝青、脾黃,肺白(全反射)、腎黑(全吸收)。這五種顏色被中醫(yī)在實踐中進行了驗證。例如練天眼通的人是可以由天眼看見這五種以上顏色的,即身體內部振動波可以反應身體內各組織器官的運動狀態(tài)。事實上,身體內的運動并非只有五種,其它的波動表明其它組織器官也是同樣活躍的。五臟有色是每一臟都有各自的振動頻率,六腑是五臟之表,經絡是臟腑與身體的聯系通道,其振動頻率應與五臟六腑一致。故我們可以把以外的六臟,十二經和奇八脈也分別賦以色相來表現其活動,這樣對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的描述更為清晰。按照五行五色及臟腑經絡的表里關系,可以用下列顏色分別表示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運動態(tài)色象。
肺經淺灰色,大腸經白色,陽維脈灰色;心經深紅色,小腸經鮮紅色,帶脈肉色;
脾經深黃色,胃經淺黃色,任脈橙色,陰維脈黃色;肝經深綠色,膽經淺綠色,陽蹻脈綠色;
腎經黑色,膀胱經鐵灰色,沖脈深灰色;心包經淡黃色;三焦經暖灰色,陰蹻脈亮暖灰色。為了制圖方便,對經筋、孫絡、皮部等不規(guī)定色相,只用線及文字表示。
本模型中參照上述顏色制圖及模型。不對應之處是本人未有這樣多的色標,最終必須按上述約定色制作。
3、五臟六腑與十二經的對應關系
A、五臟: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
B、六腑: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
4、氣血
中醫(yī)之氣:氣為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的精氣,脾胃運化的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空中之氣合成。氣按功能分為元氣,宗氣,營氣和衛(wèi)氣。氣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作用。氣運行于表(不在脈管內),在人的腠里(分肉)之間,其運行規(guī)律(具有內在規(guī)定性)與血不同,受外部環(huán)境時間及人體運動等約束(即身體的某些組織在一定時間段處于休眠狀態(tài)),只在一定時(辰)段對應相合的經絡中時最活躍。
血:人體內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的液體組織,由血漿、血細胞和血小板構成,循環(huán)流動于心臟及血管中,起濡養(yǎng)全身和滑利血脈的作用。
5、經筋、皮部
A、經筋(宗筋主束骨而和關節(jié))
經筋是十二經脈連屬的筋肉體系,其功能活動有賴于經絡氣血的濡養(yǎng),并受十二經脈的調控;
B、皮部
皮部是指體表的皮膚按經絡的分布部位分區(qū)。十二經脈及其所需絡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圍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就劃分為十二個部份,稱為十二皮部。
6、五臟六腑的基本功能
A、五臟(見下表)
B、六腑
a、大腸:主傳化糟粕;b、小腸: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濁;c、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降濁;d、膽:貯存、排泄膽汁,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主決斷;e、膀胱:貯存及排泄尿液;f、三焦:主持諸渚氣,通調水道。
7、奇經八脈的功能
A、督脈:主持元陽,主一身陽氣,為陽脈之海,統(tǒng)帥陽經;
B、任脈:主持元陰,主一身陰氣,為陰脈之海,統(tǒng)帥陰經;
C、沖脈:主一身陰血,但有一點元陽居其中;
D、帶脈:系腰身一周,內系胞宮為陰,外系經脈,主一身強力,故二陽在外;
E、陽蹻脈:交通陰陽,運行衛(wèi)氣,陽入于陰,故多一陰;
F、陰蹻脈:交通陰陽,運行衛(wèi)氣,陰入于陽,故多一陽;
G、陽維脈:陽維維系六陽經,故有二陽。
H、陰維脈:陰維維系六陰經,故有二陰。
六、中醫(yī)人體與陰陽五行八卦(后天)的關系
1、五臟六腑的陰陽表里關系
心、肝、脾、肺、腎、心包、五臟屬里,為陰;
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屬表,為陽。
2、五臟六腑的五行歸屬
A、肺、大腸、督脈屬金;B、心、小腸屬火;C、脾、胃、任脈屬土;D、肝、膽、心包、三焦屬木;E、腎、膀胱屬水。
3、五臟六腑任督脈在八卦(后天)上的方位
A、肺、大腸于西;B、心、小腸于南;C、脾、胃于東北;D、肝、膽于東;E、腎、膀胱于北;F、心包、三焦于東南;G、督脈在西北;H、任脈在西南。
4、奇經八脈在八卦(后天)上的方位
A、督脈為乾在西北;B、任脈為坤在西南;C、沖脈為坎在北方;D、帶脈為離在南方;E、陽蹻為震在東方;F、陰蹻為巽在東南;G、陽維為兌在西方;H、陰維為艮在東北。
5、后天八卦中的十二地支也可表示人體十二經
子(膽經),丑(肝經),寅(肺經),卯(大腸經),辰(胃經),巳(脾經),午(心經),未(小腸經),申(膀胱經),酉(腎經),戌(心包經),亥(三焦經)。
6、后天八卦與人體器官的對應關系
A、乾(督脈):心、腦、咽喉,肋骨、關節(jié)、血管、精液,鼻、口、舌、牙、頭、胸部、右下腹、男生殖器、右腿、右足。
B、坤(任脈、沖脈):脾、胰腺、脂肪、肌肉、女性生殖系統(tǒng),口唇、皮膚、四肢、右肩、腹部。
C、震(膽經、肝經、陽蹻脈):肝、神經、聲帶、咽喉,左肋、關節(jié)、筋、頭、目、舌頭、頭發(fā)、左肩臂、左手、腿部、足、爪甲。
D、兌(大腸經、肺經、陽維脈):肺、肉、頰骨、器官、女性生殖器、肛門、大腸、眼、鼻、口、牙、皮膚、右肩、腹部。
E、離(小腸經、心經):心臟、血脈、神經、前列腺、三焦、小腸、眼、舌、乳房。
F、坎(膀胱經、腎經、沖脈):腎、髓、骨、任脈、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脊骨、生殖器系統(tǒng)、肛門、膀胱、耳、下頜、耳、胡須、背、腰。
G、巽(三焦經、心包經、陰蹻脈):膽、神經、淋巴系統(tǒng)、胯骨、氣管、咽、血管、食道、腸道、眼、齒、頭發(fā)、肱骨、左肩股、下腹部、下肢、大腿、左手。
H、艮(胃經、脾經、陰維脈):胃,關節(jié)、骨節(jié)、骨、鼻、牙、顴、皮、男生殖器,肩、背、腰、腿、手、足、指、趾、手足背。
7、后天八卦卦象對應疾病
A、乾、:頭面之疾、筋骨疾、肺疾、骨疾、寒癥、結腸病、老病、硬化性疾病、急性病、變化異常之病,便閉雍結,腦溢血、腦血栓、心腦血管疾病、神精癥、風寒病、風濕病、糖尿病等。
B、坤: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病、胃癌、食欲不振、皮膚病、下痢、濕重泘腫,勞累疲乏,慢性病、濕疹、疣、暈病、癔病、腹脹、性病等。
C、震:足疾、肝經之病、肝病、精神病、狂燥病、多動癥,神經衰弱、羊癲病、咳嗽、聲帶咽喉病癥。神經痛、足癬、骨折、恐懼癥、精神失常、癲癇、膽病、關節(jié)病、聲帶疾病、頭痛等。
D、兌:口腔疾病、牙病、舌病、咽喉疾病、氣喘、呼吸系統(tǒng)疾病、貧血、性病、食滯、濕重泘腫、肌膚病、濕疹、疣、暈病、中氣虛弱、勞累疲乏、慢性病、癌癥、外傷等。
E、離:心臟病、眼病、視力性疾病、精神錯亂癥、失眠癥、腦神經疼、燒傷、燙傷等。血壓疾病、囊腫擴散性疾病、肥大癥(前列腺肥大或增大、心臟肥大)。放射性疾病、乳腺疾病、發(fā)燒、熱病、炎癥、尿赤黃,血液病、婦科病。
F、坎:腎炎、膀胱疾病、泌尿系統(tǒng)疾病、血液病、出血癥、腎寒、水瀉、消渴癥、免疫系統(tǒng)疾病、性病、病毒性疾病、遺精、陽萎、泘腫、耳痛、中毒、生殖器官疾病、腰背疾病、心臟病、尿毒癥。糖尿病、水腫、月經不調、婦科病、神經衰弱。
G、巽:膽疾、股肱之疾、中風、腸疾脹氣、傷風、感冒、風濕、傳染、坐骨神經痛、神經痛、神經炎、寒癉癥、抽筋、支氣管炎、哮喘、左肩痛、淋巴疾病、憂郁病、血管疾病、病情不穩(wěn)定、胯骨傷病、毛發(fā)疾病等。
H、艮:脾胃病、不食、虛脹、鼻炎、手足背之疾、麻木病、腫瘤、結石、消化系統(tǒng)病、氣血不通癥、血液循環(huán)不暢通癥、癌癥。腰腿病、生殖系統(tǒng)疾病、皮膚病、糖尿病,疑難病癥,痘疹瘡癥等。
說明:坤卦與艮卦可結合為脾胃經疾病。乾卦與兌卦和巽卦可結合分析為肺大腸或心包三焦疾病。
8、八卦不平衡對應疾病的數理關系。
數理有以下幾種解釋內容:
A.八卦方位之數,卦名可以用卦數表示便于記憶。
B.八卦排列的規(guī)律,即對面數之和必須相同,如先天八卦為9,后天八卦為10。
C.后天八卦的中點之數為對面數相加除以2,即5,表示中點對任何地方都是平衡的,也叫平衡點。
D.當八卦中的任一卦象變化(線段的單位比例長度之數理關系),都會引起對面及所有卦象的改變,并再平衡,形成與原八卦不同的新八卦。
E.八卦的復原,調整兩對側八卦及其他各卦至原有位置長短等(按其規(guī)律,對應填平補齊等復原變化),即可保持該規(guī)律最佳運動狀態(tài)。中間的調整過程即常說的改(命)運或調治(醫(yī)療)。
陰陽五行八卦與健康疾病,調和(平衡)的數理:
以生命可以用圓面來表現,其周長與面積則可表現其狀態(tài)。只要取一單位的長度為直徑或半徑,則有相對的周長及面積,將這個周長或面積視為相對健康,則該周長及圓面積基本不變,即處于動態(tài)的平衡中。由于必然受宇宙環(huán)境及自身小宇宙狀態(tài)變化的影響,保持完全的動態(tài)平衡是不可能的,否則生命力可以達到與宇宙等長。在變化調整的過程中,恢復到全部原有(因時間的不可逆)狀態(tài)是不可能的,故必然有生、老、病、死的關系。
A.陰陽的平衡與身體狀態(tài)(用數軸及天平來標記)
B.陰陽平衡可以針對八卦中陰陽合體卦的任一卦
疾病時只有內部實線內的生命力,該卦受損部分之責任必須依靠其他卦分別非均衡承擔。
C、八卦之一卦與各卦之間五行生克后的關系表現。
a、震(肝)卦虛象時生命力三種表象
外圈為健康或復原后生命力大小的表現,虛線的內圈為震卦受損虛弱時的生命力;中圈實線圈是震卦受損后,其他各卦分擔受力后的生命力。
b、震(肝)卦實象時生命力的三種表象說明內容同上(a)的內容。
(四)關于本模型的說明
本模型設計涵蓋了前面的知識內容。
本模型為分上下重疊方式和內外層包裹組合,可拆裝,組或分都有相應的含義。
一、底層
1.底層上面內容包含五行八卦關系和各卦象中代表的經絡、組織器官等內容。
2.底層底面按卦象列出對應可能發(fā)生的疾病。
二、第二層、第五層
第二層代表大地,第五層代表天、太極和人之氣,表現太極運轉規(guī)律和天圓地方以及人氣。
三、第六層
第六層代表生命力,置于人氣和太極之上,表示生命由有規(guī)律之氣支撐。
四、第三層、第四層
1.第三層表示人之血液,與第五層對應,表示人體氣血輕上重下。
2.第四層表示中醫(yī)人體生理結構,經脈、氣血以及在八卦中的方位等,其經脈氣血以立體及管道來表示:
A、第三、四、五層屬于人體結構,因為氣為陽,血為陰,氣上升、血下沉,故氣血有上下位及中間層和沖關系,這樣,在陰陽八卦中有了高度,故本模型用立體模式來表現;
B、八卦之每一卦(乾督脈、坤任脈除外)都分陰陽,用套管模式表現陰陽,對應五臟六腑及十二正經;
C、奇經八脈的任督二脈因是陰陽之統(tǒng)帥,故各占一卦象,而沖、陰蹻,陽蹻,陽維陰維脈側重于輔助,故表現于相關正經內及側,帶脈雖位于離火位,但系腰身一周而固其它經脈,故于經脈外層繞中部一周形式表現。
D、各經脈的顏色由五行之色對應相應關系推演,本模型每個經脈顏色應相對應。本設計圖中色彩可能有部分差異,在制作模型時應按標準制作。
E、三處特殊經脈的聯通。任脈與脾胃均屬土(陰),故由下層聯通;督脈與心包三焦有內外氣的溝通,故由上層聯通;水火相濟、心腎相交是保持上下平衡的重要溝通調節(jié)沖和機能,故由膀胱氣與腎陰(血)上下聯通。
F、經絡內層內圈層上的線條表示孫絡,文字部分表示包含的體內組織器官。
G、經絡外層外圈層上的線條表示孫絡,文字部分表示包含的體表組織器官。
H、經絡中間層表示經絡的剖面,表現各經脈的振動頻率對應的色澤。
五、無極
在人體結構外用一灰色圈套筒封包后,圓套筒即表示無極,該套筒可套或取開。
六、組合及緊固
圖上看每一層中心均由一小孔,本不應有是為整個模型組合緊固而設計。只需用鋼絲及螺絲穿于中心即可固定。
七、頂部預留位
六層生命力層的穿孔有利于在該模型上裝人體經穴立體模型,使整個模型即可教學,又可用與練習周天功的人觀察經絡穴位位置,還可以作為家庭的裝飾藝術品擺設。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