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涉及一種結構簡單、組裝容易的顯
示裝置。
背景技術:
平面顯示技術,尤其是液晶顯示技術已經(jīng)非常成熟,許多電子設備,例
如桌上或筆記型電腦、平面電視等,大多采用與液晶顯示技術相關的顯示 裝置。不僅可大幅減少裝置所占用的體積,同時也可提供較佳的畫面品質。 除了針對顯示技術進一步的研發(fā)與應用外,近幾年來,顯示裝置其相關零組 件的創(chuàng)新,也已逐漸成為各家廠商的發(fā)展重點。
為因應產(chǎn)業(yè)的潮流,廣商在顯示裝置相關的材料制作工藝技術上不斷改 良,也同時在外型結構上尋求新的設計。傳統(tǒng)在制作顯示裝置時,必須先將 顯示模塊制作完成后,再交給系統(tǒng)廠組裝成完整的顯示裝置。由于一般顯示 裝置除了包含有顯示面板與固定面板用的前、后框架外,還包括燈管、光學 膜片等組件。前述組件必須整合在一起,并以最外層的外殼保護。上述傳統(tǒng) 的制作方式與顯示裝置中會發(fā)生結構支撐重復的問題,無形中造成原物料的 浪費,連帶地增加整體結構的重量,使產(chǎn)品成本較高。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簡化的結構,不僅可降低產(chǎn) 品原物料的使用,且仍維持足夠的結構強度,更符合制造廠商對于顯示產(chǎn)品 的期待。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顯示裝置,此裝置包括一控制模塊、 一塑膠后殼、 一顯 示面板、 一緩沖件與一塑膠前殼。塑膠后殼包含多個支撐肋凸設在塑膠后殼 的內表面上。塑膠后殼的外表面上具有一容納部,控制模塊容置于容納部中。 顯示面板包含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對應塑膠后殼的 內表面配置。緩沖件則配置并承靠于第二表面上。塑膠前殼具有一顯示開口暴露出部分的第二表面,且配置并承靠于緩沖件上。
本發(fā)明再提出一種顯示裝置,此裝置包括一塑膠后殼、 一顯示面板、一 主要緩沖件、 一次要緩沖件、 一金屬支架與一塑膠前殼。顯示面板包含相對 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對應于塑膠后殼的內表面配 置。主要緩沖件是沿垂直方向延伸,配置并承靠于第二表面上,而次要緩沖 件是沿水平方向配置,并承靠于第二表面上。金屬支架是沿水平方向延伸, 配置并承靠于次要緩沖件上。塑膠前殼具有一顯示開口暴露出部分的第二表 面,且配置并承靠于主要緩沖件與次要緩沖件上。
本發(fā)明另提出一種顯示裝置,此裝置包括一塑膠后殼、 一顯示面板與一 塑膠后殼。塑膠后殼包含一外表面與一內表面背對于該外表面,其中,內表 面的中間區(qū)域與周邊區(qū)域上分別凸設有多個支撐肋與多個斜向支撐肋。顯示 面板包含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對應于塑膠后 殼的內表面配置。塑膠前殼對應于第二表面設置。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內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
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l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元件分解圖2A至圖2J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連續(xù)組裝示意圖3A、圖3B是圖2A塑膠后殼上下邊緣的局部示意圖;
圖4A是壁掛支架的示意圖4B是圖4A的壁掛支架的局部剖面示意圖5A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組裝完成示意圖5B是圖5A的顯示裝置縱切的局部示意圖5C是圖5A的顯示裝置橫切的局部示意圖5D是圖5B顯示裝置的局部剖面放大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顯示裝置
101:塑膠前殼
101A:顯示開口
1011:內表面 ■103、 105:金屬支架 107:顯示面才反 107A:第一表面 107B:第二表面
109-光學膜片
111-113、 133、 135
114底座
115、 117:燈管支架119燈管
121燈管插槽
123燈管支撐座
125支撐件
127反射片
129、 131:壁掛支架129A:凸出件129B:壁掛孔137、 139:揚聲器141塑膠后殼
141 A:容納部1411:內表面1410:外表面143控制模塊
145控制模塊蓋殼
151支撐肋
153斜向支撐肋
155貫穿孔
157柱狀結構
157A:鎖附孔159支撐表面
161主要緩沖件
163:夾持肋165:墊塊
167:次要緩沖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照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元件分解圖。如圖 l所示,顯示裝置10包括一塑膠前殼101、兩個金屬支架103、 105、 一顯示 面板107、多個光學膜片109、兩個輔助支架lll、 113與一底座114。塑膠 前殼101具有一顯示開口 101A。顯示面板107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7A與 第二表面107B,其中,第二表面107B對應于塑膠前殼101配置,使得顯示 開口 101A暴露部分的顯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金屬支架103、 105 可為長條形支架,沿著顯示面板107的水平方向(或x方向)配置在顯示面 板107的上下兩側緣,用以夾持與支撐顯示面板107,以將顯示面板107固 定在顯示裝置10中。輔助支架lll、 113也各自配置在光學膜片109的上下 兩側緣,用以夾持光學膜片109,并用以使光學膜片109與顯示面板107之 間保持適當?shù)拈g隔。光學膜片109可為擴散片、菱鏡片或分光片等的組合。 底座114用以支撐整個顯示裝置10的結構。
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10于光學膜片109的后側,另外包括兩個燈管 支架115、 117、多個燈管119、多個燈管插槽121、多個燈管支撐座123、 多個支撐件125與一反射片127。燈管支架115、 117沿著垂直方向(或y方 向)配置,并位于顯示裝置10的左右兩側緣。燈管119的一端會插置在燈 管插槽121中,并通過燈管支架115定位在顯示裝置10中。燈管119的另 一端則設置在燈管支撐座123上,并通過燈管支架117定位在顯示裝置10 中。支撐件125用以設置在反射片127上,以輔助支撐燈管119以及光學膜 片109。
顯示裝置10更包括兩個壁掛支架129、 131、另兩個輔助支架133、 135、 兩個揚聲器137、 139、 一塑膠后殼141、 一控制模塊143與一控制模塊蓋殼 145。壁掛支架129、 131直接裝設在塑膠后殼141的內表面1411,用以提供 顯示裝置10的壁掛功能。輔助支架133、 135也是直接裝設在塑膠后殼141 的內表面1411。揚聲器137、 139裝設在塑膠前殼101與塑膠后殼141之間。 塑膠后殼141的外表面.1410具有一容納部141A,控制模塊143容置在容納 部141A中,而控制模塊蓋殼145則對應控制模塊143設置。其中,內表面1411背對于外表面1410。
以下
本實施例顯示裝置10的組裝方式,并更進一步說明各元 件的構成。
請參照圖2A至圖2J,其是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在組裝時的連續(xù)示 意圖。組裝時,是逐一將各元件裝設到塑膠后殼141中。如圖2A所示,塑 膠后殼141內表面1411的中間區(qū)域凸設有支撐肋151,這些支撐肋151可構 成一網(wǎng)格狀結構,以在塑膠后殼141的中間區(qū)域支撐其他元件,并強化塑膠 后殼141的結構強度。塑膠后殼141內表面1411的周邊區(qū)域則凸設有斜向 支撐肋153。
并請參照圖3A、圖3B,其是圖2A塑膠后殼141的不同邊緣的局部示 意圖。如圖3A所示,斜向支撐肋153是傾斜地從塑膠后殼141的邊緣向中 間區(qū)域延伸,可用以支撐反射片127 (見圖1)的邊緣。塑膠后殼141另外 具有多個貫穿孔155,其是從塑膠后殼141的內表面1411穿設到外表面 1410,這些貫穿孔155是用以與壁掛支架129、 131結合。如圖3B所示, 塑膠后殼141內表面141I更凸設有多個柱狀結構157,這些柱狀結構157各 具有一鎖附孔157A,用以與其他元件結合,例如揚聲器139(見圖1)。 另外,如圖2A所示,塑膠后殼141內更具有一支撐表面159,其與支撐肋 151的端面齊平。
接著,如圖2B所示,裝設壁掛支架129、 131到塑膠后殼141上。并請 參照圖4A、圖4B,圖4A是壁掛支架的示意圖,圖4B是圖4A的壁掛支架 剖開的示意圖。以壁掛支架129為例,壁掛支架129的背側為面向塑膠后殼 141的方向,壁掛支架129的前側為面向反射面127的方向,如圖4A所示, 壁掛支架129的背側具有多個凸出件129A,每個凸出件129A具有一壁掛孔 129B,如圖4B所示,其中,壁掛孔129B是對應貫穿孔155設置(見圖3A)。 當組裝壁掛支架129到塑膠后殼141時,使凸出件129A插入貫穿孔155中, 并使壁掛支架129配置且承靠在支撐肋151上。另外,兩個輔助支架133、 135也裝設到塑膠后殼141上,如圖2B所示。
接著,如圖2C所示,裝設反射片127到塑膠后殼141上。反射片127 的下表面邊緣抵靠在斜向支撐肋153 (見圖2A),反射片127的下表面有一 部分貼附在支撐表面159上,反射片127的下表面則有另一部分同時承靠在 兩個壁桂支架129、 131 (見圖2B)上。然后,如圖2D所示,將支撐件125設置到反射片127上,并將燈管插 槽121與燈管支撐座123分別對應輔助支架133、 135的位置,裝設到塑膠 后殼141內表面141I的左右兩側。其中,支撐件125與壁掛支架129、 131 扣合,并使得反射片127夾于支撐件125與壁掛支架129、 131之間。接著 將燈管119的兩端,分別插置到燈管插槽121與燈管支撐座123中,且使燈 管119承靠在支撐件125上,以維持燈管119與反射片127之間的距離。
接著,如圖2E所示,將燈管支架115、 117分別對應輔助支架133、 135 的位置,裝設到塑膠后殼141上。之后,請同時參照圖1,再將光學膜片109 置入塑膠后殼141中,使光學膜片109的左、右兩側分別承靠在燈管支架115、 117上,并使另外兩個輔助支架111、 113夾持光學膜片109的上、下兩側。 此外,設置在反射片127上的支撐件125的尖端,也會抵住光學膜片109, 以輔助支撐光學膜片109,維持其與反射片127之間的距離。
然后,將顯示面板107設置到光學膜片109上,其中,使顯示面板107 的第一表面107B (見圖1)朝下裝設。此外,如圖2F所示,裝設完成的顯 示面板107上、下兩側分別承靠在輔助支架111、 113上,左、右兩側則承 靠在燈管支架115、 117上,而顯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朝上。
接著,如圖2G所示,將兩個金屬支架103、 105配置在顯示面板107 上、下兩側。金屬支架103、 105可增加顯示面板107在水平方向上的結構 強度,并支撐顯示面板107,以將顯示面板107固定在塑膠后殼141中。另 外,顯示面板107的傳輸排線(未繪示)大多配置在顯示面板107下方,當 金屬支架105覆蓋在顯示面板107的下邊緣時,金屬支架105可進一步提供 電磁防護的功能。
之后,如圖2H所示,再將兩個揚聲器137、 139通過柱狀結構157的鎖 附孔157A (見圖3B),鎖固到塑膠后殼141上。
然后,如圖21所示,將塑膠前殼101與塑膠后殼141結合在一起。此 外,如圖l所示,將控制模塊143置入容納部141A中,并裝設控制模塊蓋 殼145到塑膠后殼141上以保護控制模塊143。而底座114也在此時與塑膠 后殼141固定在一起,如圖2J所示。
請參照圖5A,其是圖1的元件組裝完成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顯示裝 置IO在水平方向(x方向)與垂直方向(y方向)的元件構成并非完全相同, 因此在不同平面上,如y-z平面5B與x-z平面5C的剖面構件并不相同,以下
。
請參照圖5B,其是圖5A的顯示裝置沿著壁掛支架縱切的局部示意圖, 即y-z平面5B的局部示意圖。如圖5B所示,壁掛支架129的凸出件129A 貫穿塑膠后殼141,且壁掛孔129B對應貫穿孔155設置。反射片127承靠 在壁掛支架129與斜向支撐肋153上,而燈管119則設置在反射片127與光 學膜片109之間。輔助支架111設置在光學膜片109的邊緣,以固定光學膜 片109的位置。顯示面板107的邊緣則夾置在輔助支架111與金屬支架103 之間。金屬支架103并承靠在塑膠前殼101的內表面1011上。
請參照圖5C,其是圖5A的顯示裝置沿著裝置邊緣橫切的局部示意圖, 即x-z平面5C的局部示意圖。如圖5C所示,顯示裝置10另外包括主要緩 沖件161,其是沿著圖5A的垂直方向(y方向)配置,并承靠在顯示面板 107其第二表面107B的邊緣(另一相對邊緣也設置有主要緩沖件161 )。主 要緩沖件161的材質可以是泡棉、塑膠或橡膠等軟質材料。由于顯示裝置10 的垂直方向并沒有設置類似金屬支架103、 105(見圖1)的結構,因此可以 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以降低顯示裝置10的整體成本與重量,而主要緩沖 件161的設置,不僅可輔助垂直方向(y方向)上的支撐,也可避免塑膠前 殼101直接接觸顯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進而防止顯示面板107被 刮傷。
如圖5C所示,在塑膠前殼101的內表面IOII更凸設多個夾持肋163。 夾持肋163分設在主要緩沖件161的兩側,以將主要緩沖件161定位在塑膠 前殼101上。另外,由于主要緩沖件161的厚度不一定符合設計需求,即主 要緩沖件161直接與塑膠前殼101、顯示面板107接觸,故有必要調整主要 緩沖件161的位置高度,使其符合前述設計需求。為調整主要緩沖件161的 位置高度,夾持肋163之間可更設置有墊塊165,主要緩沖件161承靠在墊 塊165上。
請參照圖5D,其是圖5B顯示裝置的局部放大圖,即即y-z平面5B的 局部放大圖。以較佳的實施方式而言,在顯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與 金屬支架103、 105(見圖1)之間,可另外設置有次要緩沖件167,以防止 顯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被金屬支架103、 105刮傷。次要緩沖件167 的材質也可為泡棉、塑膠或橡膠等軟質材料。與配置在垂直方向上的主要緩 沖件161不同的是,由于水平方向(x方向)多了金屬支架103、 105的緣故,次要緩沖件167可設置的間隙較小,因此次要緩沖件167的厚度小于主要緩 沖件161的厚度。
以較佳的實施方式而言,主要緩沖件161的厚度范圍介于3毫米與4毫 米之間,次要緩沖件167的厚度范圍介于1毫米與2毫米之間。另外,主要 緩沖件161兩側的夾持肋163 (見圖5C)高度范圍介于3毫米至3.5毫米之 間,而設置在主要緩沖件161下方的墊塊165 (見圖5C)高度范圍則介于 0.5毫米與1毫米之間。
以往制作平面電視或液晶熒幕等顯示裝置的流程,大多是先將顯示模塊 制作完成后,再交給系統(tǒng)廠組裝。顯示模塊通常包含有顯示面板與固定面板 用的前、后框架,而系統(tǒng)廠再進一步將顯示模塊與燈管、光學膜片等組件裝 設到前、后外殼中以整合在一起。在大尺寸顯示產(chǎn)品的趨勢下,產(chǎn)品原物料 的搬運與制造成本較高,此外, 一般的顯示裝置中會有結構支撐重復的問題, 實在浪費了許多原物料的使用。
然而,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中,是使顯示面板的兩個相 對邊緣由金屬支架固定,另外兩個相對邊緣則以軟質的緩沖件固定,如此一 來,不僅可簡化顯示裝置的結構,也同時可支撐顯示面板,并維持顯示面板 的結構強度。顯示裝置的塑膠后殼中凸設有支撐肋,足以提供裝置內多數(shù)元 件的支撐力,并強化顯示裝置的結構。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 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上顯示裝置其結構重復的問題,因此可減少原物料的使用, 并減輕裝置的重量,進一步可降低相關的材料與運送成本,大幅減少產(chǎn)品整 體的制造成本,也更符合多數(shù)制造廠商對于產(chǎn)品的期待,且具有更高的市場 竟爭力。
綜上所述,雖然結合以上較佳實施例揭露了本發(fā)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 定本發(fā)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中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 范圍內,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附上的權利 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控制模塊;塑膠后殼,包含多個支撐肋凸設在該塑膠后殼的內表面上,該塑膠后殼的外表面上具有一容納部,且該控制模塊容置于該容納部中;顯示面板,包含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對應于該塑膠后殼的內表面配置;主要緩沖件,配置并承靠于該第二表面上;以及塑膠前殼,具有一顯示開口暴露出部分該第二表面,且配置并承靠于該主要緩沖件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另包括一反射片配置在該些支撐肋上。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另包括一壁掛支架,配置并承靠于該 些支撐肋上,該壁掛支架具有一壁掛孔,該塑膠后殼另具有一貫穿孔,對應 于該壁掛孔,且該反射片配置并承靠于該壁掛支架上。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塑膠后殼另包含多個斜向支撐 肋,且該反射片配置并承靠于該些斜向支撐肋上。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另包括一揚聲器,配置在該塑膠前殼 與該塑膠后殼之間。
6. —種顯示裝置,包括 塑膠后殼;顯示面板,包含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對應于該塑膠后殼的內表面配置;主要緩沖件,沿垂直方向延伸,配置并承靠于該第二表面上; 次要緩沖件,沿水平方向配置,并承靠于該第二表面上; 金屬支架,沿水平方向延伸,配置并承靠于該次要緩沖件上;以及 塑膠前殼,具有一顯示開口暴露出部分該第二表面,且配置并承靠于該主要緩沖件與該次要緩沖件上。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次要緩沖件的厚度小于該主要 緩沖件的厚度。2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塑膠前殼另包含多個夾持肋,且該主要緩沖件夾持于該些夾持肋之間。
9.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塑膠前殼另包含一墊塊,且該 主要緩沖件承靠于該墊塊上。
10. —種顯示裝置,包括塑膠后殼,包含一外表面與一內表面背對于該外表面,該內表面的中間 區(qū)域與周邊區(qū)域上,分別凸設有多個支撐肋與多個斜向支撐肋;顯示面板,包含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對應于該塑膠 后殼的內表面配置;以及塑膠前殼,對應于該第二表面設置。
11. 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顯示裝置,另包括一壁掛支架,配置并承靠于 該些支撐肋上。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壁桂支架具有一壁掛孔,該 塑膠后殼另具有一貫穿孔,對應于該壁桂孔。
13.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另包括一反射片,配置并承靠于該 些斜向支撐肋與該壁掛支架上。
14. 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些支撐肋構成一網(wǎng)格狀結構。
15. 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裝置,另包括一控制模塊蓋殼與一控制模 塊,其對應于該控制模塊蓋殼設置。
16. 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外表面上具有一容納部容置 該控制模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控制模塊、塑膠后殼、顯示面板、緩沖件與塑膠前殼。塑膠后殼包含多個支撐肋凸設在塑膠后殼的內表面上。塑膠后殼的外表面上具有一容納部,控制模塊容置于容納部中。顯示面板包含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對應塑膠后殼的內表面配置。緩沖件配置并承靠于第二表面上。塑膠前殼具有一顯示開口暴露出部分的第二表面,且配置并承靠于緩沖件上。
文檔編號G09F9/30GK101436364SQ20081018561
公開日2009年5月2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17日
發(fā)明者張勝凱, 李南慶, 王炳富, 賴冠州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