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液體噴射系統(tǒng),上述液體噴射系統(tǒng)具有收容液體的液體收容容器和噴射由液體收容容器供給的液體的液體噴射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通常使用一種具備液體噴射裝置和液體收容容器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具備噴射墨水等液體的液體噴射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向液體噴射部供給液體。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該種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一個例子。在專利文獻1中,在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一例的噴墨打印機的側面安裝有裝入了墨水罐的罐盒體。在罐盒體的側面(配置有噴墨打印機的一側的相反側的側面)設置有確認窗。當向墨水罐補充墨水時,將罐盒體從噴墨打印機中取出,傾倒罐盒體以形成使墨水罐的注入口朝向上方的補充姿勢。在注入墨水后,將罐盒體恢復原姿勢,并安裝于噴墨打印機上。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051328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在專利文獻1中,在罐盒體的側面中,用于確認墨水罐內的墨水量的確認窗設置于與配置噴墨打印機的一側相反的一側的側面。因此,在噴墨打印機的寬度較大的情況下,用戶必須移動至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寬度方向的外側進行注入墨水、觀察視認窗、確認墨水量等操作。因而,用戶的操作負擔較大。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種使用戶對液體收容容器的操作容易進行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特征在于,其具備:液體噴射裝置、液體收容容器和導管,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可噴射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可收容上述液體,上述導管連接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和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并可將上述液體從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供給至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外壁中朝從上述液體收容容器朝向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第1方向的第1面,相對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外壁中朝從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朝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第2方向的第2面,可由第一位置向與上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相對移動;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上述第1面設置有當處于上述第二位置時可觀察確認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內部的視認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移動液體收容容器,并使朝向液體噴射裝置的第1面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通過該動作,可從形成于液體收容容器的第1面的視認部觀察確認液體收容容器的內部。在這樣的結構中,當確認液體收容容器的內部時,可從液體噴射裝置側觀察液體收容容器的視認部,而不需要進行從與液體噴射裝置相反的一側觀察液體收容容器的操作。因此,可使對液體收容容器的操作容易進行。例如,可減輕確認液體收容容器內的液體量時的操作負擔。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當上述第1面處于上述第一位置時,上述視認部面向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當上述第1面處于上述第二位置時,上述視認部不面向上述液體噴射裝置。這樣,通過移動液體收容容器,能夠在可觀察確認視認部的狀態(tài)和無法觀察確認視認部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上述第1面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第3方向與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交叉;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具備第1液體收容部和第2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具有第1液體注入口,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具有第2液體注入口且其容積大于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位于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上述第3方向側;當將與上述第3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第4方向時,上述第2液體注入口設置于比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朝向上述第4方向的第4面更靠近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朝向上述第3方向的第3面的位置。這樣,在排列容積不同的液體收容部時,可將液體注入口匯集配置于容積較小的液體收容部側。通過將液體注入口匯集配置,可提高將液體注入液體收容部的操作的操作效率。
此時,優(yōu)選上述視認部具有第1視認窗和第2視認窗,上述第1視認窗可觀察確認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上述第2視認窗可觀察確認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上述第2視認窗設置于比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上述第4面更靠近上述第3面的位置。這樣,可將多個視認窗匯集配置于容積較小的液體收容部側。通過匯集配置視認部,可提高確認多個液體收容部的液體量的操作的操作效率。
或者,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第3方向與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交叉;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具備第1液體收容部和第2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具有第1液體注入口,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具有第2液體注入口,且其容積大于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位于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上述第3方向側;上述視認部具有第1視認窗和第2視認窗,上述第1視認窗可觀察確認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上述第2視認窗可觀察確認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當將與上述第3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第4方向時,上述第2視認窗設置于比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朝向上述第4方向的第4面更靠近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朝向上述第3方向的第3面的位置。這樣,可將多個視認窗匯集配置于容積較小的液體收容部側。通過匯集配置視認部,可提高確認多個液體收容部的液體量的操作的操作效率。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在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上述第2面設置有液體噴射裝置側卡合部,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上述第1面設置有液體收容容器側卡合部,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側卡合部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卡合部以使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可相對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滑動的方式卡合。這樣,可使液體收容容器滑動并將其向操作者側拉出。因此,容易進行為確認液體量而移動液體收容容器的操作。另外,即使在將液體噴射系統(tǒng)設置于有限的空間的情況下,也可容易地將液體收容容器移動至可確認液體量的位置。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底面具有延長部分,上述液體收容容器載置于上述延長部分,上述第1面為上述延長部分的朝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面,在上述第1面設置有液體噴射裝置側卡合部,上述第2面為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朝向上述延長部分的面,在上述第2面設置有液體收容容器側卡合部,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側卡合部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卡合部以使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可相對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滑動的方式卡合。這樣,在設置延長部分并于其上載置液體收容容器的情況下,可將滑動式卡合部設置于延長部分和液體收容容器之間。因此,通過滑動液體收容容器并將其向操作者側拉出,可容易地進行為了確認液體量而移動液體收容容器的操作。另外,即使在將液體噴射系統(tǒng)設置于有限的空間的情況下,也可容易地移動液體收容容器。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在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上述第2面設置有在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上延伸的裝置側導管用開口部,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上述第1面設置有在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上延伸的容器側導管用開口部,上述導管經由上述裝置側導管用開口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內部連通,并且經由上述容器側導管用開口部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內部連通。這樣,如果將導管配置為通過形成于液體噴射裝置和液體收容容器的相對的面的開口部,則可以簡單的路徑拉繞導管。另外,可減少導管向外部露出。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當從上述第1方向平視上述液體噴射系統(tǒng)時,在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的任意位置,上述裝置側導管用開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容器側導管用開口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合。這樣,如果無論在處于液體收容容器的移動范圍的一端(第一位置)和另一端(第二位置)的任意位置的情況下都能維持導管的連接狀態(tài),則即使液體收容容器發(fā)生移動也可維持導管的連接狀態(tài)。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具有可檢測收容于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液體的余量的余量檢測部,當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上述第1面配置于上述第二位置時,可通過上述視認部觀察上述液體收容容器所收容的液體的量,當上述液體收容部的上述第1面配置于上述第一位置時,可通過上述余量檢測部檢測上述液體收容容器所收容的液體的量。這樣,在拉出液體收容容器并注入液體時可一邊通過視認部確認液體量一邊進行注入,在液體注入操作結束并使液體收容容器回到原來的位置的狀態(tài)下,可通過余量檢測部檢測液體余量。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具備與上述余量檢測部連接的配線,在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上述第2面設置有在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上延伸的裝置側配線用開口部,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上述第1面設置有在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上延伸的容器側配線用開口部,上述配線經由上述裝置側配線用開口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內部連接,并且經由上述容器側配線用開口部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內部連接。這樣,可以簡單的路徑拉繞配線。另外,可減少配線向外部露出。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當從上述第1方向平視上述液體噴射系統(tǒng)時,在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的任意狀態(tài)下,上述裝置側配線用開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容器側配線用開口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合。這樣,如果在無論處于液體收容容器的移動范圍的一端(第一位置)和另一端(第二位置)的任意位置的情況下都能維持配線的連接狀態(tài),則即使液體收容容器發(fā)生移動也可維持配線的連接狀態(tài)。
接著,本發(fā)明可設為如下結構:其具備:液體噴射裝置、液體收容容器以及導管,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可噴射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位于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內,并可收容上述液體;上述導管連接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和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可將上述液體從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供給至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外壁中面向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內壁的面中的朝第1方向的第1面,相對在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的內壁中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外壁的面中的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第2面,可由第一位置向與上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相對移動,在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上述第1面相反的一側的第3面,設置有當上述第1面處于上述第二位置時可觀察確認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的內部的視認部。
這樣,在本發(fā)明中,可移動內置于液體噴射裝置內的液體收容容器,使作為液體收容容器的朝向液體噴射裝置的面的第1面相對液體噴射裝置的第2面進行相對移動,通過該動作,可從形成于液體收容容器的第3面的視認部觀察確認液體收容容器的內部。在這樣的結構中,當確認液體收容容器的內部時,可從液體噴射裝置的寬度方向的內側觀察液體收容容器的視認部,而不需要進行從液體噴射裝置的寬度方向的外側觀察液體收容容器的操作。因此,可容易地進行對液體收容容器的操作。例如,可減輕確認液體收容容器內的液體量時的操作負擔。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當上述第1面處于上述第一位置時,上述視認部面向上述液體噴射裝置,當上述第1面處于上述第二位置時,上述視認部不面向上述液體噴射裝置。這樣,通過使液體收容容器移動,能夠在可觀察確認視認部的狀態(tài)和無法觀察確認視認部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上述第1面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第3方向與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交叉,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具備第1液體收容部和第2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具有第1液體注入口,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具有第2液體注入口,且其容積大于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位于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上述第3方向側,當將與上述第3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第4方向時,上述第2液體注入口設置于比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朝向上述第4方向的第4面更靠近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朝向上述第3方向的第3面的位置。這樣,在排列容積不同的液體收容部時,可將液體注入口匯集配置于容積較小的液體收容部側。通過將液體注入口匯集配置,可提高將液體注入液體收容部的操作的操作效率。
此時,優(yōu)選上述視認部具有第1視認窗和第2視認窗,上述第1視認窗可觀察確認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上述第2視認窗可觀察確認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上述第2視認窗設置于比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上述第4面更接近上述第3面的位置。這樣,可將多個視認窗匯集配置于容積較小的液體收容部側。通過匯集配置視認部,可提高確認多個液體收容部的液體量的操作的操作效率。
或者,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第3方向與上述第1方向或上述第2方向交叉,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具有第1液體收容部和第2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具有第1液體注入口,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具有第2液體注入口,且其容積大于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位于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上述第3方向側,上述視認部具有第1視認窗和第2視認窗,上述第1視認窗可觀察確認上述第1液體收容部,上述第2視認窗可觀察確認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當將與上述第3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第4方向時,上述第2視認窗設置于比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朝向上述第4方向的第4面更靠近上述第2液體收容部的朝向上述第3方向的第3面的位置。這樣,可將多個視認窗匯集配置于容積較小的液體收容部側。通過匯集配置視認部,可提高確認多個液體收容部的液體量的操作的操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模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主視圖和分解立體圖)。
圖2為表示罐單元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說明圖。
圖3為罐的分解立體圖。
圖4為罐單元的截面圖。
圖5為模式性地表示設置于打印機的側面和罐單元的側面的卡合部以及開口部的配置的說明圖。
圖6為模式性地表示打印機和罐單元的卡合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7為模式性地表示裝置側開口部的保護結構的說明圖。
圖8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
圖9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
圖10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
圖11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
圖12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6所涉及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
圖13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7、8所涉及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適用本發(fā)明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實施方式1)
圖1為模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圖1(a)為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主視圖,圖1(b)為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分解立體圖。另外,圖2為表示罐單元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說明圖,圖2(a)表示罐單元和打印機并排的狀態(tài)(第1位置)、圖2(b)表示將罐單元相對打印機向前拉出的狀態(tài)(第2位置)。在圖1、圖2中,附有相互正交的坐標軸XYZ軸。對在此以后的示意圖也根據(jù)需要附有XYZ軸。在XYZ各軸中,箭頭的方向表示+方向(正方向),與箭頭方向相反的方向表示-方向(負方向)。在液體噴射系統(tǒng)1的使用狀態(tài)下,液體噴射系統(tǒng)1配置于水平的平面XY面。在液體噴射系統(tǒng)1的使用狀態(tài)下,Z軸朝向鉛直方向,-Z方向為鉛直向下方向。
如圖1(a)、圖1(b)所示,實施方式1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1具有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一例的打印機2、作為液體收容容器一例的罐單元3和作為液體供給管一例的供給管4。罐單元3貯留作為液體一例的墨水。打印機2為噴墨打印機。液體噴射系統(tǒng)1通過打印機2輸送印刷用紙等印刷媒介P,并經由供給管4將墨水從罐單元3供給到打印機2,從而對印刷媒介P進行印刷。罐單元3相對打印機2配置于+X方向側,能夠相對打印機2在Y軸方向上滑動。罐單元3通常如圖2(a)所示,位于與打印機2在X軸方向上并排的第1位置3A。在此狀態(tài)下,進行打印機2的印刷動作等。另外,如圖2(b)所示,將罐單元3相對打印機2拉出至近前側(+Y方向側)的第2位置3B。在此狀態(tài)下,可進行罐單元3內的墨水量的確認等。
打印機2具備上盒體5、下盒體6和機構單元10。上盒體5與下盒體6在Z軸方向上相對。機構單元10收容于上盒體5和下盒體6之間。機構單元10為執(zhí)行印刷動作的機構部分。上盒體5具備朝向+Y方向的正面51、朝向+Z方向(鉛直向上方向)的上表面52和朝向+X方向(第2方向)的側面53(第2面)。正面51設置有排出印刷媒介P的排紙部54。
打印機2的機構單元10支承于下盒體6。機構單元10具備印刷頭(省略圖示)、頭移動機構(省略圖示)和媒介輸送機構(省略圖示)等。頭移動機構具備搭載印刷頭的托架(省略圖示)。頭移動機構通過來自發(fā)動機的動力經由同步齒形帶等傳遞至托架,從而使托架沿X軸方向移動。媒介輸送機構以來自發(fā)動機的動力驅動輸送輥,從而沿Y軸方向輸送印刷媒介P。在托架上設置有連接有供給管4的一端的中繼單元。印刷頭經由中繼單元與供給管4連接。供給管4具有可撓性。印刷頭為噴墨頭,經由中繼單元和供給管4將由罐單元3供給的墨水以墨滴的方式噴出。打印機2通過媒介輸送機構以及頭移動機構,使印刷頭相對印刷媒介P的相對位置發(fā)生變化,同時,從印刷頭噴出墨滴對印刷媒介P施行印刷。
罐單元3具備罐上盒體7、罐下盒體8和作為液體收容部的一例的罐9。罐上盒體7與罐下盒體8在Z軸方向上相對。罐9收容于罐上盒體7和罐下盒體8之間。罐9收容用于印刷的墨水。在實施方式1的罐單元3中,收容黑色墨水的罐9Bk、收容黃色墨水的罐9Y、收容品紅色墨水的罐9M和收容青色墨水的罐9C各設置有一個(參照圖1(b))。應予說明,罐9的數(shù)量也可為4以外的數(shù)量,收容的墨水種類也可與上述4種顏色的墨水不同。
供給管4包含與罐9的數(shù)量根數(shù)相同的管子。在實施方式1中,作為供給管4,具備與罐9Bk連接的供給管4、與罐9Y連接的供給管4、與罐9M連接的供給管4和與罐9C連接的供給管4的4根管子。4根管子構成對應4種顏色的墨水的4個系統(tǒng)的墨水流路。在具備機構單元10的印刷頭上設置有按照墨水顏色噴出4種顏色的墨水的4組墨水噴嘴。
罐上盒體7具備朝向+Z方向的上表面71、朝向+X方向的側面72、和朝向-X方向(第1方向)的側面73(第1面)。罐上盒體7的上表面71設置有4個開口74。另外,如圖1(b)所示,在罐上盒體7的側面73上設置有4個窗口部75(視認部)。窗口部75為貫穿側面73的開口。如圖1所示,罐單元3在從4個窗口部可觀察確認的位置收容上述4個罐9(9Bk、9Y、9M、9C)。罐上盒體7具備與罐下盒體8卡合的未圖示的卡合部。組裝罐上盒體7和罐下盒體8時,將罐上盒體7的卡合部與罐下盒體8的被卡合部相卡合,從而將罐上盒體7固定在罐下盒體8上。
如圖1(b)所示,在4個罐9(9Bk、9Y、9M、9C)中,罐9Y、9M、9C為相同的形狀和相同的容積。另外,罐9Bk在Y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他罐,容積也大于其他罐。圖3為罐9的分解立體圖。以下,參照圖3,對4個罐9(9Bk、9Y、9M、9C)的共通的結構進行說明。將罐9的朝向-X方向的面,即,從罐上盒體7的窗口部75進行觀察確認的面設為罐9的正面91。另外,將朝向+X方向的面設為罐9的背面92。罐9具有盒體61和薄片部件63。薄片部件63由合成樹脂(例如,尼龍和聚丙烯等)形成膜狀,并具有可撓性。薄片部件63通過熔敷等接合方法與盒體61接合。
在罐9的內部設置有收容部65、大氣室68和連通路69。收容部65與大氣室68通過連通路69連通。收容部65內收容墨水。在罐9中,在朝向+Z方向的上表面93上設置有墨水注入部95。另外,上表面93的一部分向+Z方向伸出,在此設置有大氣連通口96。另外,在罐9中,從朝向-Z方向的底面94伸出有供給部97。從供給部97突出有筒狀的連接部97a。在連接部97a上連接有供給管4(4Bk/4Y/4M/4C)。收容于罐9的墨水從設置于連接部97a的前端的供給口送出至供給管4。
在罐9上設置有檢測罐9內的墨水的未圖示的墨水傳感器。墨水傳感器為例如使用設置于收容部65底部的棱鏡等的光學式傳感器。通過在收容部65的底部設置光學式傳感器,可檢測出罐內的墨水余量少于規(guī)定量(接近用完)的情況。或者,也可使用其他檢測方式的傳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電極方式的傳感器。電極方式的傳感器是指,在收容部65的底部附近設置一對電極,通過測定在電極間流過的電流值,來判斷電極間是否存在墨水的墨水傳感器。另外,與墨水傳感器連接的配線與供給管4一起通過罐9的背面92側,并被拉繞向打印機2的內部。當罐單元3位于第1位置3A并使用液體噴射系統(tǒng)1時,墨水傳感器可檢測墨水。
圖4為橫截罐單元3的截面圖,圖4(a)為沿XZ面橫截的截面圖,圖4(b)為模式性地表示沿YZ面橫截的截面結構的說明圖。4個罐9(9Bk、9Y、9M、9C)載置于罐下盒體8。如圖4(a)所示,在罐下盒體8中,載置有各罐9的底面94的部位設置有2個載置部221、2個凹部223、第1卡合部225和第2卡合部227。另一方面,罐9的底面94設置有被支承部183、2個凸部185和第1被卡合部187。罐9配置為底面94的被支持部183載置于罐下盒體8的2個載置部221,底面94的2個凸部185插入罐下盒體8的2個凹部223內。在此狀態(tài)下,罐9的第1被卡合部187與罐下盒體8的第1卡合部225卡合,罐9的第2被卡合部191與罐下盒體8的第2卡合部227卡合。由此,罐9固定于罐下盒體8。
如圖4(b)所示,在罐上盒體7和罐下盒體8之間收納有4個罐9(9Bk、9Y、9M、9C)的狀態(tài)下,可分別從形成于罐上盒體7的上表面71的4個開口74接觸到各罐的墨水注入部95。墨水注入部95在印刷時被蓋部件(省略圖示)堵塞。在罐9(9Bk、9Y、9M、9C)收容于罐上盒體7和罐下盒體8之間的狀態(tài)下,可卸下蓋部件,從墨水注入部95注入墨水。
如圖1(b)、圖4(b)所示,罐上盒體7的4個開口74在Y軸方向上排列。另外,4個罐9從-Y方向側朝向+Y方向側,按罐9Bk、9Y、9M、9C的順序排列。罐9Y、9M、9C為同一形狀。另一方面,與其他罐9Y、9M、9C相比罐9Bk在Y軸方向的尺寸更大,容積也大于其他罐9Y、9M、9C。在4個罐9中,容積較小的罐9Y、9M、9C(第1液體收容部)均相對容積最大的罐9Bk(第2液體收容部)而位于+Y方向側(第3方向側)。因此,容積較小的罐9Y、9M、9C的墨水注入部95(95Y、95M、95C)(第1液體注入口)相對容積最大的罐9Bk的墨水注入部95Bk(第2液體注入口)而位于+Y方向側(第3方向側)。
罐9Bk、9Y、9M、9C分別具備朝向+Y方向側(第3方向側)的側面98(第3面)和朝向-Y方向側(第4方向側)的側面99(第4面)。如圖3所示,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8由薄片部件63構成,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9由盒體61構成。容積最大的罐9Bk的墨水注入部95設置于罐9Bk的上表面93中比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9更靠近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8的位置。因此,4個墨水注入部95匯集配置于罐上盒體7的上表面71上偏向+Y方向側的位置。
如圖1(b)所示,在罐上盒體7和罐下盒體8之間收納有罐9Bk、9Y、9M、9C的狀態(tài)下,罐9Bk、9Y、9M、9C的一部分從形成于罐上盒體7的側面73的4個窗口部75向罐上盒體7的外側露出。9Bk、9Y、9M、9C的正面91位于從窗口部75可見的位置。如圖3所示,在罐9(9Bk、9Y、9M、9C)的正面91形成有表示墨水量上限的上限標識28。上限標識28形成于面向窗口部75的位置。
當罐單元3處于第1位置3A時,4個窗口部75面向打印機2的上盒體5的側面53且被打印機2遮擋,而在將罐單元3拉出至第2位置3B的狀態(tài)下,4個窗口部75不面向側面53且不被打印機2遮擋。因此,當將罐單元3拉出至第2位置3B時,由從窗口部75可見的罐9的部位可觀察確認罐9內的墨水量。由于在從窗口部75可見的罐9的部位上設置有上限標識28,所以當向罐9注入墨水時,可從窗口部75觀察確認罐9內的墨水量達到了預先設定的上限量。
罐上盒體7的窗口部75含有可觀察確認罐9Bk的窗口部75(第2視認窗)、可觀察確認罐9Y的窗口部75(第1視認窗)、可觀察確認罐9M的窗口部75(第1視認窗)和可觀察確認罐9C的窗口部75(第1視認窗)。這4個窗口部75為同一形狀,在罐上盒體7的側面73上從-Y方向朝向+Y方向按順序排列。在容積最大的罐9Bk的正面91上比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9更靠近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8的位置形成有上限標識28。而且,在可觀察確認該上限標識28的位置,換言之,在比罐9Bk的側面99更靠近側面98的位置設置有可觀察確認罐9Bk的窗口部75(第2視認窗)。因此,4個窗口部75匯集配置于罐上盒體7的側面73上偏向+Y方向側的位置。
圖5、圖6為模式性地表示設置于打印機2的側面和罐單元3的側面的卡合部以及開口部的配置的說明圖,圖5(a)表示設置于打印機2的側面53的卡合部和開口部,圖5(b)表示設置于罐單元3的側面73的卡合部和開口部。另外,圖6為模式性地表示打印機2和罐單元3的卡合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6(a)表示罐單元3位于第1位置3A的狀態(tài),圖6(b)表示罐單元位于第2位置3B的狀態(tài)。圖5、圖6表示沿-X方向觀察打印機2和罐單元3的側面時(即,沿從罐單元3朝向打印機2的方向觀察時)的配置。
如上所述,打印機2具備朝+X方向(第2方向)的側面53(第2面),該+X方向為朝向罐單元3的方向,在該側面53形成有在Y軸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2根導軌55、56(液體噴射裝置側卡合部)。導軌55在側面53的下端附近的位置,從靠近側面53的+Y方向的側端邊緣的位置延伸至靠近側面53的-Y方向的側端邊緣的位置。另一方面,導軌56相對導軌55位于+Z方向側。導軌56從側面53的Y軸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延伸至與導軌55的+Y方向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應予說明,在圖1(b)中,省略導軌55、56的圖示。
另一方面,罐單元3具備朝-X方向(第1方向)的側面73(第1面),該-X方向為朝向打印機2的方向,在該側面73形成有在Y軸方向上延伸的導軌76(液體收容容器側卡合部)。導軌76的Z軸方向的位置(高度)與設置于打印機2側的導軌55、56之間的槽狀部分的高度相同,導軌76卡合于導軌55、56之間。打印機2側的導軌55、56和罐單元3側的導軌76卡合為使罐單元3相對打印機2在X軸方向和Z軸方向上不能相對移動,并且,罐單元3相對打印機2在Y軸方向上可滑動。導軌55、56和導軌76形成于與上述窗口部75不重合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相對窗口部75位于-Z方向側(下側)。應予說明,在圖1(b)中,省略導軌76的圖示。
導軌76的+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前方側防脫部77,-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后方側防脫部78。當罐單元3位于第1位置3A時,前方側防脫部77從+Y方向抵接于導軌55、56。另外,當罐單元3位于第2位置3B時,后方側防脫部78從-Y方向抵接于導軌55。因此,罐單元3的可移動范圍為從第1位置3A至第2位置3B的范圍,罐單元3不會脫離該范圍而移動。當罐單元3位于第1位置3A時,罐單元3的側面73相對打印機2的側面53,位于第一位置73A。當罐單元3位于第2位置3B時,罐單元3的側面73相對打印機2的側面53,位于與第一位置73A不同的第二位置73B。第二位置73B為相對第一位置73A向+Y方向側(第3方向側)移動的位置。
在打印機2的側面53形成有在導軌55和導軌56之間的位置沿Y軸方向延伸的裝置側開口部57。另外,在罐單元3的側面73形成有在導軌76的Z軸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沿Y軸方向延伸的容器側開口部79。裝置側開口部57和容器側開口部79在Z軸方向的位置(高度)相同,在Z軸方向的開口寬度也相同。裝置側開口部57在打印機2的側面53上在從Y軸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范圍延伸,容器側開口部79只在罐單元3的側面73中靠近+Y方向側一端的區(qū)域延伸。
當罐單元3處于第1位置3A和第2位置3B的任意位置時,裝置側開口部57和容器側開口部79的至少有一部分從X軸方向觀察時重合。供給管4通過裝置側開口部57和容器側開口部79重合的部分,從罐單元3的內部被拉繞向打印機2的內部。即,供給管4經由裝置側開口部57與打印機2的內部連通,經由容器側開口部79與罐單元3的內部連通。因此,當罐單元3在第1位置3A和第2位置3B之間移動時,能夠維持打印機2和罐單元3通過供給管4的連接。另外,在這樣的結構中,供給管4不向外部露出。因此,不必擔心用戶不小心接觸并損傷供給管4。
當罐單元3處于第1位置3A和第2位置3B的任意位置時,容器側開口部79被打印機2的側面53覆蓋而不向外部露出。因此,可防止灰塵和異物等進入罐單元3的內部。另一方面,當罐單元3處于第1位置3A時,裝置側開口部57被罐單元3的側面73覆蓋而不向外部露出,而當罐單元3處于第2位置3B時,其-Y方向側的部分不被罐單元3的側面73覆蓋,形成向外部露出的狀態(tài)。
圖7為模式性地表示裝置側開口部57的保護結構的說明圖。在打印機2的側面53安裝有保護部件58,以堵塞裝置側開口部57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保護部件58可由例如橡膠和合成橡膠等彈性部件形成。在保護部件58形成有供供給管4通過的狹縫59。除去供供給管4通過的空間,保護部件58堵塞裝置側開口部57。因此,打印機2的內部不向外部露出,并可防止灰塵和異物等進入打印機2的內部。
裝置側開口部57和容器側開口部79不僅作為供供給管4通過的開口,也兼用為供與設置于罐9的墨水傳感器連接的配線通過的開口。即,裝置側開口部57兼用作裝置側配線用開口部和容器側配線用開口部。另外,容器側開口部79兼用作裝置側配線用開口部和容器側配線用開口部。被從墨水傳感器拉繞至打印機2的內部的配線配置為通過裝置側開口部57和容器側開口部79。即,配線經由裝置側開口部57與打印機2內部連接,并經由容器側開口部79與罐單元3的內部連接。這樣,當罐單元3在第1位置3A和第2位置3B之間移動時,維持打印機2和墨水傳感器通過配線的連接,并且,配線不向外部露出。
應予說明,也可在打印機2的側面53設置2個開口,一個作為裝置側導管用開口部,另一個作為裝置側配線用開口部。例如,也可將裝置側開口部57在Z軸方向上分割成兩部分,一個作為裝置側導管用開口部,另一個作為裝置側配線用開口部。同樣地,也可在罐單元3的側面73設置2個開口,一個作為容器側導管用開口部,另一個作為容器側配線用開口部。
如上所述,供給管4含有與罐9Bk連接的供給管4、與罐9Y連接的供給管4、與罐9M連接的供給管4和與罐9C連接的供給管4的4根管子。4根供給管用捆扎帶等捆扎,配置為通過裝置側開口部57和容器側開口部79。供給管4從捆扎位置延伸至罐9側的部分具有余長部分,其為使得供給管4能夠隨著罐單元3在第1位置3A和第2位置3B之間移動而彎曲或延伸的長度。即,當罐單元3位于第1位置3A時,與位于最靠近+Y方向側的罐9C連接的供給管4C的松弛程度最大,余長部分最長。另一方面,當罐單元3位于第2位置3B時,與位于最靠近-Y方向側的罐9Bk連接的供給管4Bk的松弛程度最大,余長部分最長。這樣,供給管不會形成超過必要地松弛的狀態(tài)。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在實施方式1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1中,罐單元3可滑動地卡合在打印機2的朝向+X方向側的側面53,使罐單元3沿+Y方向滑動而向近前拉出,可使罐單元3的朝向-X方向的側面73向外部露出。通過這個動作,能夠從形成于罐單元3的朝向-X方向的側面73的窗口部75觀察確認罐單元3的內部,并且能夠從窗口部75觀察確認罐9內的墨水量。這樣,滑動罐單元3而將其向近前側拉出的操作容易進行。另外,確認罐單元3的內部時,可從打印機2側(-X方向側)觀察罐單元3的窗口部75,不需要進行從與打印機2相反的一側(+X方向側:液體噴射系統(tǒng)1的寬度方向的外側)觀察罐單元3的操作。因而,無需在液體噴射系統(tǒng)1的寬度方向的外側確保操作空間。因此,即使在液體噴射系統(tǒng)1設置于有限的空間的情況下,也可容易地將罐單元3移動至可確認墨水量的位置。因而,能夠容易地進行對罐單元3的操作。例如,可減輕確認墨水量時的操作負擔。
另外,在實施方式1中,4個罐9排列在拉出罐單元3時的移動方向(Y軸方向)上,在4個罐9中,將收容作為顏料墨水的黑色墨水的罐9Bk配置于最靠近-Y方向側(拉出罐單元3時的移動方向的最后方側/從液體噴射系統(tǒng)1的正面觀察時的里側)。在這樣在配置下,為了將罐單元3拉出至可確認黑色墨水的墨水量的位置,罐單元3的移動量較長。因此,在確認黑色墨水的墨水量時,罐單元3大幅移動,從而使罐9Bk內的墨水被大幅攪拌。因而,可防止顏料的沉降。
另外,在實施方式1中,在4個罐9中,當將容積最大的罐9Bk配置于最靠近-Y方向側時,將該罐9Bk的墨水注入部95設置于罐9Bk的上表面93中比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9更靠近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8的位置。另外,對于面向罐9Bk的窗口部75,也配置于比罐9Bk的側面99更靠近側面98的位置。在這樣的配置下,4個墨水注入部95匯集配置于罐上盒體7的上表面71中偏向+Y方向側的位置。另外,4個窗口部75匯集配置于罐上盒體7的側面73中偏向+Y方向側的位置。這樣,由于將墨水注入部95和窗口部75匯集配置于拉出罐單元3的方向側(近前側),所以在確認墨水量時或注入墨水時,可減小拉出罐單元3所需要的空間。另外,可提高確認墨水量時的工作效率,也可提高注入墨水時的工作效率。
另外,在實施方式1中,連接打印機2和罐單元3的供給管4和配線被拉繞為通過形成于打印機2的+X方向側的側面53的裝置側開口部57和形成于罐單元3的-X方向側的側面73的容器側開口部79。這樣,通過穿過形成于相對的面的開口,可以簡單的路徑拉繞供給管4和配線。另外,在實施方式1中,即使罐單元3在第1位置3A和第2位置3B之間移動,裝置側開口部57和容器側開口部79也不會向外部露出。因此,可防止供給管4和配線向外部露出。另外,可防止灰塵和異物等進入打印機2和罐單元3的內部。
另外,在實施方式1中,在將罐單元3定位于第1位置3A的狀態(tài)下,可通過墨水傳感器檢測出墨水余量,在將罐單元3拉出至第2位置3B的狀態(tài)下,可從窗口部75確認墨水量。因此,可在將罐單元拉出至第2位置3B來確認墨水量的同時注入墨水。另外,在使罐單元3回到第1位置3A并向打印機2供給墨水期間,可通過墨水傳感器檢測墨水余量。因此,墨水的注入操作容易進行。另外,可在印刷中等時候了解墨水余量減少的情況。
(變形例)
(1)在實施方式1中,裝置側開口部57在第2位置3B向外部露出,雖然安裝了保護部件58以堵塞該部分,但也能夠使裝置側開口部57形成為在第2位置3B不向外部露出,而容器側開口部79在第2位置3B向外部露出。此時,優(yōu)選在容器側開口部79的向外部露出的部位設置與保護部件58同樣的保護結構。或者,裝置側開口部57和容器側開口部79雙方也可形成為,當處于第1位置3A和第2位置3B的任意位置時,被罐單元3的側面73以及打印機2的側面53覆蓋而不向外部露出。此時,不需要設置保護結構。
(2)在實施方式1中,罐單元3的窗口部75形成于罐9的正面91中與附有表示墨水量上限的上限標識28的部位(參照圖3)同樣高度處,但也可在罐9的正面91附上表示墨水量的下限的下限標識,并在與下限標識同一高度處形成窗口部75?;蛘?,也可以將上限標識28和下限標識二者均附于罐9的正面,并以可從外部觀察確認上述兩種標識的方式形成窗口部75。在形成下限標識以及可觀察確認該下限標識的窗口部75的情況下,當將罐單元3拉出至第2位置3B時,可確認罐9內的墨水量是否低于預先設定的下限量。因此,可確認墨水余量減少的情況。
(實施方式2)
圖8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2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圖8(a)表示罐單元3位于與打印機并排的第1位置的狀態(tài),圖8(b)表示罐單元相對打印機位于上方的第2位置的狀態(tài)。以下,省略與實施方式1相同結構的說明,只對不同結構進行說明。在實施方式2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101中,罐單元103可相對打印機102在Z軸方向上滑動。如圖8(b)所示,在罐單元103的朝向-X方向的側面設置有沿Z軸方向而不是Y軸方向延伸的導軌176。此外,在打印機102的朝向+X方向的側面設置有沿Z軸方向而不是Y軸方向延伸的導軌(省略圖示)。打印機102的導軌和罐單元103的導軌176在Z軸方向上可滑動地卡合。
實施方式2的罐單元103通常如圖8(a)所示,位于與打印機102在X軸方向上并排的第1位置103A。在此狀態(tài)下,進行打印機102的印刷動作等。另外,如圖8(b)所示,將罐單元103相對于打印機102拉出至上方(+Z方向側)的第2位置103B。在第2位置103B,設置于罐單元103的4個窗口部75向外部露出。因此,與實施方式1相同,即使在將液體噴射系統(tǒng)101設置于有限的空間的情況下,也可容易地將罐單元103移動至可確認墨水量的位置。因而,可容易地進行對罐單元103的操作。例如,可減輕確認墨水量時的操作負擔。
(實施方式3)
圖9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3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圖9(a)表示4個罐單元位于與打印機并排的第1位置的狀態(tài),圖9(b)表示罐單元之一相對打印機位于上方的第2位置的狀態(tài)。實施方式3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201具備在Y軸方向上排列的4個罐單元203Bk、203Y、203M、203C、打印機202和供給管(省略圖示)。罐單元203Bk、203Y、203M、203C分別具備與打印機202的朝向+X方向的側面相對的側面,并且可相對打印機202在Z軸方向上滑動。即,罐單元203Bk、203Y、203M、203C和打印機202之間設置有利用與實施方式2相同的導軌的滑動結構。4個罐單元203Bk、203Y、203M、203C分別可相對打印機202獨立滑動。
罐單元203C可從如圖9(a)所示的第1位置203A移動至如圖9(b)所示的第2位置203B。罐單元203C中收容有罐9C,在朝向-X方向的側面形成有窗口部75。罐單元203C具備在移動至第2位置203B時在-X方向的側面上露出的窗口部75,在第2位置203B,從窗口部75可觀察確認罐9C。罐單元203Bk、203Y、203M均與罐單元203C相同,具備在向+Z方向滑動時在-X方向的側面露出的窗口部75,從該窗口部75可觀察確認內部的罐9Bk、9Y、9M。
這樣,在實施方式3中,單獨滑動4個罐單元203Bk、203Y、203M、203C使窗口部75露出,可進行墨水量的確認操作以及墨水的注入操作。因此,與實施方式1、2相同,即使在將液體噴射系統(tǒng)201設置于有限的空間的情況下,也可容易地將罐單元203Bk、203Y、203M、203C移動至可確認墨水量的位置。因此,可減輕確認墨水量時等的操作負擔。
(實施方式4)
圖10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4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圖10(a)表示省略了罐單元的狀態(tài),圖10(b)表示罐單元相對打印機位于近前側的第2位置的狀態(tài)。實施方式4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301具備罐單元303、打印機302和供給管(省略圖示)。打印機302具備上盒體305、下盒體306和機構單元(省略圖示)。上盒體305具備朝向+X方向的側面353(第2面)。罐單元303具備朝向側面353一側(-X方向)的側面373(第1面)。下盒體306具備位于上盒體305的-Z方向側的第1區(qū)域361和比上盒體305的側面353更向+X方向側伸出的第2區(qū)域362(延長部分)。在第1區(qū)域361和上盒體305之間形成有收容機構單元的空間。罐單元303配置于下盒體306的第2區(qū)域362上。
在實施方式4中,上盒體305的側面353和罐單元303的側面373之間未設置有導軌等可滑動的卡合結構。作為替代,在下盒體306的第2區(qū)域362的上表面形成有導軌363。另外,在罐單元303的底面形成有與導軌363卡合的導軌(省略圖示)。罐單元303的底面的導軌和下盒體306的第2區(qū)域362的導軌363以使罐單元303可相對打印機302在Y軸方向上滑動的方式卡合。
罐單元303通常如圖10(a)中虛線所示,位于與打印機302在X軸方向上并排的第1位置303A。在此狀態(tài)下,進行打印機302的印刷動作等。另外,如圖10(b)所示,將罐單元303相對打印機302拉出至近前側(+Y方向側)的第2位置303B。在此狀態(tài)下,可進行罐單元303內的墨水量的確認等。因此,與實施方式1~3同樣地,即使在將液體噴射系統(tǒng)301設置于有限的空間的情況下,也可容易地將罐單元303移動至可確認墨水量的位置。因此,可減輕確認墨水量時等的操作負擔。
(實施方式5)
圖11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5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圖11(a)表示罐單元收容于打印機內部的狀態(tài),圖11(b)表示將罐單元相對打印機向近前拉出的狀態(tài)。實施方式5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401具備罐單元403、打印機402和供給管4。打印機402具備上盒體405、下盒體406和機構單元10。機構單元10和罐單元403收容于上盒體405和下盒體406之間。罐單元403的收容空間設置于機構單元10的+X方向側。
罐單元403具備罐上盒體407和罐下盒體408。罐上盒體407具備朝向+Z方向的上表面471、朝向+X方向的側面472(第1面)、和朝向-X方向的側面473(第3面)。與實施方式1的罐單元3同樣地,在罐上盒體407的上表面471設置有4個開口74。另外,在罐上盒體407的側面473設置有4個窗口部75。在罐上盒體407和罐上盒體408之間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收容有4個罐9Bk、9Y、9M、9C,以使上述4個罐面向窗口部75。在4個罐9Bk、9Y、9M、9C連接有供給管4。罐單元403內的墨水經由供給管4供給至機構單元10。
上盒體405具備朝向-X方向側的內壁面451(第2面)和朝向+Y方向的前表面452。如果使罐單元403收容于上盒體405的內部,則罐上盒體407的側面472面向上盒體405的內壁面451。罐單元403可相對打印機402在Y軸方向上滑動。在上盒體405的前表面452設置有可取出和放入罐單元403的開口453。應予說明,也可設置開閉開口453的開閉蓋。罐單元403通常如圖9(a)所示,位于收容于打印機402的內部的第1位置403A。在此狀態(tài)下,進行打印機402的印刷動作等。另外,如圖9(b)所示,可將罐單元403相對打印機402拉出至近前側(+Y方向側)的第2位置403B。
當罐單元403處于第1位置403A時,罐上盒體407的側面472位于面向上盒體405的內壁面451的第一位置472A,當罐單元403處于第2位置403B時,罐上盒體407的側面472位于與第一位置472A不同的第二位置472B。第二位置472B為從第一位置472A向+Y方向移動后的位置。罐單元403的4個窗口部75以及4個開口74在第1位置403A被上盒體405覆蓋隱藏。另一方面,在第2位置3B(即,側面472移動至第二位置472B的狀態(tài)),罐單元403的4個窗口部75以及4個開口74不隱藏于上盒體405。因此,通過將罐單元403拉出至第2位置403B,可確認罐單元403內的墨水量,并能夠向罐單元403注入墨水。因此,與實施方式1~4同樣地,可容易地進行對罐單元403的操作。例如,可減輕確認罐單元403內的墨水量的操作以及向罐單元403注入墨水的操作的操作負擔。
另外,實施方式5的罐單元403的通過YZ面橫截的截面結構與實施方式1的罐單元3相同(參照圖4(b))。即,罐單元403內置有4個罐9Bk、9Y、9M、9C,其中,將與其他罐9Y、9M、9C相比容積最大的罐9Bk配置于最靠近-Y方向側,罐9Bk的墨水注入部95Bk配置于比罐9Bk的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9更靠近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8的位置。另外,面向罐9Bk的窗口部75形成于比罐9Bk的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9更靠近朝向+Y方向側的側面98的位置。其結果為,4個窗口部75匯集配置于罐上盒體407的側面473中偏向+Y方向側的位置。這樣,通過將墨水注入部95和窗口部75匯集配置于拉出罐單元3的方向的近前側,在確認墨水量時和注入墨水時,可減小拉出罐單元403所需要的空間。另外,可提高確認墨水量時的工作效率,也可提高注入墨水時的工作效率。
(實施方式6)
圖12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6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圖12(a)表示罐單元的立體圖,圖12(b)表示將罐單元相對打印機向前拉出的狀態(tài)。實施方式6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501具備罐單元503和打印機402。實施方式6僅在罐單元503的結構方面與實施方式5不同,其他的結構與實施方式5相同。實施方式6的罐單元503具備罐下盒體508和載置于罐下盒體508的4個罐9Bk、9Y、9M、9C。罐下盒體508具備載置有4個罐9Bk、9Y、9M、9C的基座部581和從基座部581的-X方向的端部邊緣朝+Z方向豎起的側面582。側面582形成有供被捆扎的供給管4和配線(省略圖示)通過的開口583。
罐單元503可從收容于打印機402內部的第1位置(省略圖示)相對打印機402拉出至近前側(+Y方向側)的第2位置503B。在第2位置503B,4個罐9Bk、9Y、9M、9C在載置于罐下盒體508的狀態(tài)下向外部露出。因此,通過將罐單元503拉出至第2位置503B,可確認罐單元503內的墨水量,并能夠向罐單元503注入墨水。因此,與實施方式5同樣地,可容易地進行對罐單元503的操作。例如,可減輕確認罐單元503的墨水量的操作以及向罐單元503注入墨水的操作的操作負擔。
在實施方式6中,在4個罐9Bk、9Y、9M、9C的各個罐中,朝向+Y方向的側面98(參照圖3)由樹脂制盒體構成,朝向-Y方向的側面99由薄膜上的薄片部件構成。這樣,當將罐單元503拉出至第2位置503B時,薄片部件的面不會向外部露出。因此,可降低不小心損傷罐而發(fā)生墨水泄漏等的風險。
應予說明,在實施方式5、6中,也可將罐單元403/503相對打印機402的滑動方向設為Z軸方向而不是Y軸方向。此時,在打印機402的上表面設置有可取出和放入罐單元403/503的開口和開閉蓋即可。另外,也可將實施方式6的罐單元503作為如實施方式1~4般配置于打印機的外部的外置方式的罐單元來使用。
(實施方式7、8)
圖13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7、8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說明圖,圖13(a)為實施方式7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主視圖,圖13(b)為實施方式8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的主視圖。如圖13(a)所示,實施方式7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601具備打印機602以及罐單元603、供給管4和掃描器單元604。打印機602、罐單元603以及供給管4與實施方式5、6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401、501同樣地構成。掃描器單元604載置于打印機602的上表面(朝向+Z方向側的面)。
另外,如圖13(b)所示,實施方式8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701具備打印機702、配置于打印機702的+X方向側的罐單元703、供給管4和掃描器單元704。罐單元703與實施方式1、4同樣地,相對打印機702以可在Y軸方向上滑動的方式卡合。掃描器單元704載置于罐單元703和打印機702的上表面(朝向+Z方向側的面)。
根據(jù)如實施方式7、8所述的布置,在搭載有掃描器單元的液體噴射系統(tǒng)中,可容易地進行對罐單元的操作。例如,可容易地確認罐單元內的墨水量。
符號說明
1……液體噴射系統(tǒng)、2……打印機(液體噴射裝置)、3……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3A……第1位置、3B……第2位置、4……供給管(導管)、5……上盒體、6……下盒體、7……罐上盒體、8……罐下盒體、9……罐、9Bk……罐(第2液體收容部)、9Y……罐(第1液體收容部)、9M……罐(第1液體收容部)、9C……罐(第1液體收容部)、10……機構單元、28……上限標識、51……正面、52……上表面、53……側面(第2面)、54……排紙部、55……導軌(液體噴射裝置側卡合部)、56……導軌(液體噴射裝置側卡合部)、57……裝置側開口部(裝置側導管用開口部、裝置側配線用開口部)、58……保護部件、59……狹縫、61……盒體、63……薄片部件、65……收容部、68……大氣室、69……連通路、71……上表面、72……側面、73……側面(第1面)、73A……第一位置、73B……第二位置、74……開口、75……窗口部(視認部、第1視認窗、第2視認窗)、76……導軌(液體收容容器側卡合部)、77……前方側防脫部、78……后方側防脫部、79……容器側開口部(容器側導管用開口部、容器側配線用開口部)、91……正面、92……背面、93……上表面、94……底面、95……墨水注入部(第1液體注入口、第2液體注入口)、96……大氣連通口、97……供給部、97a……連接部、98……側面(第3面)、99……側面(第4面)、101……液體噴射系統(tǒng)、102……打印機(液體噴射裝置)、103……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103A……第1位置、103B……第2位置、176……導軌、183……被支承部、185……凸部、187……第1被卡合部、191……第2被卡合部、201……液體噴射系統(tǒng)、202……打印機(液體噴射裝置)、203Bk……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203Y……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203M……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203C……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203A……第1位置、203B……第2位置、221……載置部、223……凹部、225……第1卡合部、227……第2卡合部、301……液體噴射系統(tǒng)、302……打印機(液體噴射裝置)、303……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303A……第1位置、303B……第2位置、305……上盒體、306……下盒體、353……側面(第2面)、361……第1區(qū)域、362……第2區(qū)域(延長部分)、363……導軌(液體噴射裝置側卡合部)、373……側面(第1面)、401……液體噴射系統(tǒng)、402……打印機(液體噴射裝置)、403……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403A……第1位置、403B……第2位置、405……上盒體、406……下盒體、407……罐上盒體、408……罐下盒體、451……內壁面(第2面)、452……前表面、453……開口、471……上表面、472……側面(第1面)、472A……第一位置、472B……第二位置、473……側面(第3面)、501……液體噴射系統(tǒng)、503……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503B……第2位置、508……罐下盒體、581……基座部、582……側面、583……開口、601……液體噴射系統(tǒng)、602……打印機(液體噴射裝置)、603……罐單元(液體收容容器)、604……掃描器單元、701……液體噴射系統(tǒng)、702……打印機、703……罐單元、704……掃描器單元、P……印刷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