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流體噴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流體噴射裝置,詳細而言涉及到記錄頭的沖刷工作。
背景技術(shù):
以往以來,作為使墨滴對記錄紙(介質(zhì))噴射的流體噴射裝置,噴墨式打印機(下 面稱為“打印機”。)已為眾所周知。在這樣的打印機中,存在下述問題由于因墨液從記錄 頭的噴嘴蒸發(fā)導(dǎo)致的墨液增粘或固化、塵埃的附著以及氣泡的混入等,在噴嘴處發(fā)生堵塞, 引起印刷不良。因此,通常打印機要不同于對記錄紙進行的噴射地,進行使噴嘴內(nèi)的墨液強 行排出的沖刷工作。在掃描式的打印機中,使記錄頭向記錄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移動來進行沖刷工作,但 是在具備記錄頭已固定的行式噴頭的打印機中,無法在進行沖刷工作時使記錄頭移動。因 此,例如可以考慮朝向在記錄紙的輸送帶表面所設(shè)置的吸收部件排出墨液的方法(特開 2005-119284 號公報)。但是,根據(jù)上述專利文獻1,因為在輸送帶上多個吸收部件對應(yīng)于記錄紙的尺寸以 等間隔配置,所以在沖刷時必須瞄準記錄紙間的間隙來噴射墨液,而出現(xiàn)在記錄紙的尺寸 和/或輸送速度上發(fā)生限制這樣的問題。另外,若對于平面形狀的吸收部件進行了沖刷,則 因伴隨墨滴排出的風壓而使霧狀的墨液飛散,還有可能將記錄紙和/或輸送帶上弄臟。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幾個方式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的,其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夠以 簡單的構(gòu)成在短時間內(nèi)進行清潔(沖刷)工作的流體噴射裝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幾個方式提供了如下的流體噴射裝置。也就是說,本發(fā)明的流體噴射裝置具備流體噴射頭,該流體噴射頭具有由多個噴 嘴構(gòu)成的噴嘴列,并且對介質(zhì)噴射流體;該流體噴射裝置能夠進行從上述噴嘴朝向吸收流 體的吸收部件噴射流體的沖刷工作,其特征為,上述吸收部件是沿著上述噴嘴列延伸的線 狀部件,具備第1移動機構(gòu),其使上述吸收部件在退避位置和與噴射方向重疊的沖刷位置 之間,沿著與上述噴嘴列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進行相對移動,上述退避位置是上述吸收 部件從由上述噴嘴噴射出的上述流體的上述噴射方向退避的位置;和收置部,其形成于上 述流體噴射頭,在上述退避位置處收置上述吸收部件。優(yōu)選的是,上述第1移動機構(gòu)使上述噴射方向上的上述吸收部件與上述流體噴射 頭的相對位置產(chǎn)生變化。上述收置部只要是由下述突條劃分出的區(qū)域就可以,該突條從流體噴射頭的噴嘴 面朝向上述噴射方向突出,沿著上述噴嘴列的延伸方向延伸。另外,上述突條從上述噴嘴面突出的突出高度與上述吸收部件的截面的直徑相同 或者比其大即可。上述收置部只要是沿著上述噴嘴列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成于流體噴射頭的噴嘴面的凹部,就可以。另外,上述凹部從上述噴嘴面開始的深度與上述吸收部件的截面的直徑相同或者 比其大即可。優(yōu)選的是,還具備第2移動機構(gòu),其通過旋轉(zhuǎn)體的旋轉(zhuǎn)驅(qū)動,使上述吸收部件按延 伸方向進行移動。
圖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打印機概略構(gòu)成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記錄頭單元概略構(gòu)成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記錄頭概略構(gòu)成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蓋帽(cap)單元概略構(gòu)成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沖刷單元概略構(gòu)成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沖刷位置的俯視圖及截面圖。圖7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退避位置的俯視圖及截面圖。圖8是表示記錄頭其他配置例的俯視圖。圖9是第1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具備的吸收部件的模式圖。圖10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工作的流程圖。圖1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中的打印機工作的主要部分截面圖。圖12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記錄頭單元概略構(gòu)成的立體圖。圖13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沖刷位置的俯視圖及截面圖。圖14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退避位置的俯視圖及截面圖。圖15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退避位置的俯視圖及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流體噴射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還有,在 下面的附圖中,為了將各部件形成為可辨認的大小,所以適當變更了各部件的比例尺。另 外,在下面的說明中,將說明作為本發(fā)明的流體噴射裝置一例的噴墨式打印機(下面簡稱 為打印機)。(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打印機的概略構(gòu)成立體圖,圖2是記錄頭單元的概略構(gòu)成立體圖,圖3是構(gòu) 成記錄頭單元的記錄頭的概略構(gòu)成立體圖,圖4是蓋帽單元的概略構(gòu)成立體圖。如圖1所示,打印機1具備記錄頭單元2 ;輸送裝置3,輸送記錄紙(介質(zhì));供紙 單元4,供給記錄紙;排紙單元5,排出由記錄頭單元2打印后的記錄紙;維護裝置10,對于 記錄頭單元2進行維護處理。輸送裝置3在和構(gòu)成記錄頭單元2的各記錄頭(流體噴射頭)21 (21A、21B、21C、 21D、21E)的噴嘴面23之間隔開預(yù)定間隔的狀態(tài)下,保持記錄紙。輸送裝置3具備驅(qū)動輥 部31 ;從動輥部32 ;輸送帶部33,由在這些輥部31、32之間架設(shè)圍繞的多個傳送帶構(gòu)成。另 外,在輸送裝置3的記錄紙輸送方向下游側(cè)(排紙單元5側(cè))的、與排紙單元5的之間,設(shè) 有保持記錄紙的保持部件34。
驅(qū)動輥部31其旋轉(zhuǎn)軸方向的一端側(cè)連接在未圖示的驅(qū)動馬達上,通過驅(qū)動馬達 進行旋轉(zhuǎn)驅(qū)動。驅(qū)動輥部31的旋轉(zhuǎn)動力傳遞給輸送帶部33,輸送帶部33被旋轉(zhuǎn)驅(qū)動。在 驅(qū)動輥部31和驅(qū)動馬達之間根據(jù)需要設(shè)置傳動齒輪。從動輥部32是所謂的自由輥,支承 輸送帶部33,并且從動于輸送帶部33 (驅(qū)動輥部31)的旋轉(zhuǎn)驅(qū)動而旋轉(zhuǎn)。排紙單元5具備排紙用輥51以及保持由排紙用輥51所輸送的記錄紙的排紙托盤 52。記錄頭單元2通過將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是5個)記錄頭(流體噴射頭)21A 21E組件化來構(gòu)成,從各記錄頭21A 21E的各噴嘴對(參見圖3)排出多色的墨液(例如 黑色B、品紅色M、黃色Y及青色C的各墨液)。上述記錄頭21A 21E (下面也有時稱為記 錄頭21)通過安裝于安裝板22而被組件化。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記錄頭單元2 將多個記錄頭21 (單個記錄頭部件)組合多個,構(gòu)成了記錄頭單元2的有效打印寬度和記 錄紙的橫向?qū)挾?和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大致相等的行式記錄頭模塊。還有,上述各記 錄頭2IA 2IE中的各個結(jié)構(gòu)自身是相同的。如圖2所示,記錄頭單元2在形成于安裝板22的開口部25內(nèi)配置備記錄頭21A 21E。具體而言,通過將各記錄頭21A 21E螺紋固定于安裝板22的背面22b側(cè),而將噴嘴 面23配置成介由上述開口部25從安裝板22的表面2 側(cè)突出的狀態(tài)。另外,記錄頭單元 2通過將上述安裝板22固定于未圖示的滑架上,而被搭載到打印機1中。另外,在記錄頭單元2的安裝板22,形成有2個突條(cover head,覆蓋頭)29、四。 該突條四、四例如由從構(gòu)成記錄頭21的噴嘴M的形成開口端的噴嘴面23朝向流體的噴 射方向H突出、沿著噴嘴列L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肋狀部件構(gòu)成。被該2個突條四、四劃分 出的區(qū)域構(gòu)成下述吸收部件的收置部39。這樣的吸收部件和其收置部39的作用將在下面 詳細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記錄頭單元2能夠通過上述未圖示的滑架,在記錄位置和維護位 置之間(圖1中用箭頭所示的方向)進行移動。這里,所謂的記錄位置指的是,與輸送裝置 3相對且對記錄紙進行記錄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謂的維護位置指的是,從輸送裝置3上退 避后的、和維護裝置10相對的位置。在該維護位置上,實施對記錄頭單元2的維護處理(吸 引處理、擦拭處理)。如圖3所示,構(gòu)成記錄頭單元2的記錄頭21A 21E (下面也有時簡稱為記錄頭 21)具備記錄頭主體25A,具有形成有噴嘴列L的噴嘴面23,該噴嘴列L由多個噴嘴M構(gòu) 成;和支承部件觀,用于安裝該記錄頭主體25A。各記錄頭21A 21E具有4列與4色(黃色(Y)、品紅色(M)、青色(C)、黑色(Bk)) 對應(yīng)的噴嘴列(L (Y)、L (M)、L (C)、L (Bk))。在各噴嘴列(L (Y)、L (M)、L (C)、L (Bk))中,構(gòu)成 該噴嘴列(L(Y)、L(M)、L(C)、L(Bk))的噴嘴M按和記錄紙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排 列,更為適合的是按和記錄紙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排列。而且,在記錄頭21A 21E 的配置方向上,與同一色對應(yīng)的噴嘴列L 一致。在支承部件觀中,在噴嘴面23長度方向的兩側(cè)形成有伸出部沈、26。另外,在伸 出部沈、26,形成有將記錄頭21螺紋固定于上述安裝板22的背面22b所用的貫通孔27。借 此,多個記錄頭21被安裝于安裝板22上,構(gòu)成了上述記錄頭單元2 (參見圖1)。維護裝置10其構(gòu)成具有蓋帽單元6,對記錄頭單元2進行吸引處理;和沖刷單元11,對記錄頭單元2進行沖刷工作。如圖4所示,蓋帽單元6用來對上述記錄頭單元2進行維護處理,通過將與各記錄 頭21A 21E對應(yīng)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是5個)蓋帽部61A 61E組件化來構(gòu)成。該 蓋帽單元6配置于從記錄頭單元2的記錄區(qū)域偏離的位置,這里,配置在不和輸送裝置3相 對的位置。各蓋帽部6IA 6IE分別對應(yīng)于記錄頭2IA 2IE的各自,其構(gòu)成為,能夠與各記 錄頭21A 21E的噴嘴面23抵接。通過使得蓋帽部61A 61E對記錄頭21A 21E的各噴嘴面23分別緊密附著,可 以在吸引工作中良好地進行從各噴嘴面23使得墨液(流體)排出的吸引工作。構(gòu)成蓋帽單元6的各蓋帽部61A 61E (下面也有時簡稱為蓋帽部61)具備蓋帽 主體67 ;密封部件62,在蓋帽主體67的上側(cè)的面設(shè)置為框狀,與記錄頭21抵接;擦拭部件 63,在擦拭記錄頭21的噴嘴面23的擦拭處理時使用;以及殼體部64,一體地保持這些蓋帽 主體67及擦拭部件63。在殼體部64的底部,形成有2個(1個未圖示)將殼體部64保持于上述基體部件 69所用的保持部65。這些保持部65在俯視時配置到殼體部64的呈對角的位置上。在保 持部65的各自,形成有將殼體部64螺紋止動固定于基體部件69所用的螺紋件進行插入的 貫通孔6恥。沖刷單元11如圖5(a)、(b)所示,具備多個吸收部件12,吸收沖刷工作時所排出 的墨滴;和支承機構(gòu)9,支承這多個吸收部件12。這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中能夠適當使用的吸收部件12的具體構(gòu)成。吸收部件12例如可以由SUS304、尼龍、實施了親水性涂覆的尼龍、芳族聚酰胺、絲 織物、棉織物、聚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芳酯、Zylon(商品名)等的纖維或者含有它們多 個的復(fù)合纖維形成。更為詳細而言,能夠通過捻合或者束集多根由上述纖維或者復(fù)合纖維形成的纖維 束,來形成吸收部件12。圖5是表示吸收部件12 —例的模式圖,(a)是截面圖,(b)是俯視圖。如該附圖 所示,吸收部件12例如通過捻合2根(多根)由纖維形成的纖維束1 來形成。如圖5所 示,在通過捻合多根纖維束1 來形成吸收部件12的情況下,在形成于纖維束1 之間的 谷部12b內(nèi)也能夠保持墨液,可以使吸收部件12的墨液吸收量增加。另外,作為一例,還可以適當使用捻合了多根由SUS304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 狀部件、捻合了多根由尼龍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捻合了多根由實施了親水性涂 覆的尼龍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捻合了多根由芳族聚酰胺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 狀部件、捻合了多根由絲織物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捻合了多根由棉織物形成的 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束集了由Belima(商品名)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束集 了由Soierion(商品名)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束集了由Hamilon 03T(商品名) 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束集了由Dyneemahamilon DB_8 (商品名)形成的纖維束所 得的線狀部件、束集了由Vectranhamilon VB-30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束集了由 Hamilon S_5 CoreKevlar Sleeve Polyester(商品名)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束 集了由Hamilon S-212 Core Coupler Sleeve Polyester(商品名)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狀部件、束集了由Hamilon SZ-IO Core Zylon SleevePolyester (商品名)形成的纖維 束所得的線狀部件以及束集了由HamilonVB-3 Vectran(商品名)形成的纖維束所得的線 狀部件,來作為吸收部件12。使用尼龍纖維的吸收部件12因為由作為一般水準纖維被廣泛使用的尼龍來形 成,所以較為廉價。使用SUS材料的金屬纖維的吸收部件12因為耐腐蝕性優(yōu)良,所以能夠吸收多類墨 液,并且因為和樹脂相比較,耐磨性較高,所以能夠反復(fù)使用。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的吸收部件12其切斷強度及耐化學(xué)性較高,并且耐有 機溶劑及酸、堿。這樣,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的吸收部件12因為切斷強度較高,所以能 夠用強的張力進行拉伸,可以抑制撓曲。因此,例如能使吸收部件12的直徑變粗來增加吸 收容量,或在不使吸收部件12的直徑變粗的情況下,可以縮短從記錄頭21到記錄紙輸送區(qū) 域的距離,使印刷精度得到提高。另外,使用Zylon或芳族聚酰胺纖維的吸收部件12也可 以期待和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的吸收部件12相同的效果。使用棉織物纖維的吸收部件12其墨液吸收性優(yōu)良。采用這種吸收部件12,落下后的墨液成為下述狀態(tài)利用表面張力被保持于纖維 間及在纖維束12a間所形成的谷部12b (參見圖5),由此被吸收。另外,落下到吸收部件12的表面的墨液一部分直接向吸收部件12的內(nèi)部滲透,剩 余的沿著在纖維束12a間形成的谷部12b流動。然后,滲透到吸收部件12的內(nèi)部的墨液在 吸收部件12的內(nèi)部一部分慢慢地按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移動,在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 向上分散而被保持。沿著吸收部件12的谷部12b流動的墨液邊沿著谷部12b流動,其一部 分一邊慢慢地向吸收部件12的內(nèi)部滲透,剩余的殘留于谷部12b,因此在吸收部件12的延 伸方向上分散,而被保持。也就是說,滴落到吸收部件12的表面的墨液并不是全部停留于 落下的位置,而是向落下的位置的周圍分散而被吸收。還有,實際設(shè)置于打印機1中的吸收部件12的形成材料要考慮吸墨液性、保持墨 液性、拉伸強度、耐墨液性、成形性(起毛或磨損的發(fā)生量)、扭曲性及成本等,進行選擇。另外,吸收部件12的墨液吸收量是在吸收部件12的纖維間可保持的墨液量和在 谷部12b內(nèi)可保持的墨液量的合計。因此,該墨液吸收量要考慮吸收部件12的更換頻率等, 以使得與因沖刷而排出的墨液量相比充分大的方式來選擇吸收部件12的形成材料。還有,在吸收部件12的纖維間可保持的墨液量及在谷部12b內(nèi)可保持的墨液量可 以通過墨液與纖維的接觸角、與墨液表面張力相關(guān)的纖維間隙的毛細管吸引力,來規(guī)定。也 就是說,通過采用細的纖維來形成,增多纖維間的間隙,在整體上增加纖維的表面積,由此 即使吸收部件12的截面積相同,吸收部件12也能夠吸收更多的墨液。從而,為了能夠進一 步增多纖維間的間隙,作為形成纖維束12a的纖維,也可以使用微細纖維(超細纖維)。但是,吸收部件12的墨液保持力因纖維間的間隙增大、毛細管吸引力下降而減 低。因此,纖維間的間隙需要設(shè)定為吸收部件12的墨液保持力不因吸收部件12的移動而 使墨液滴落的程度。另外,吸收部件12的粗細設(shè)定為使得滿足上述的墨液吸收量。具體而言,例如吸 收部件12的粗細設(shè)定為0. 3 1. Omm,更為適合的是設(shè)定為0. 5mm左右。但是,吸收部件12的粗細,為了防止對記錄頭21及記錄紙的接觸,其截面最大尺寸設(shè)定為從下述離開距離去除因吸收部件12的撓曲引起的移位量后的尺寸以下,該離開 距離是從記錄頭21到記錄紙輸送區(qū)域的距離。另外,該吸收部件12相對于噴嘴直徑具有15 50倍左右的寬度。在本實施方式 中,因為記錄頭21的噴嘴面23和記錄紙之間的間隙為2mm左右、噴嘴直徑約為0. 02mm,所 以吸收部件12只要直徑為Imm以下,就可以配置于噴嘴面與記錄紙之間,且即便考慮部件 的誤差,也可以利用吸收部件捕獲所排出的墨液。另外,吸收部件12的長度優(yōu)選的是,相對于記錄頭單元2的有效打印寬度具有充 分的長度。雖然將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中采用了下述構(gòu)成, 該構(gòu)成為,吸收部件12的已經(jīng)使用(已吸收墨液)的區(qū)域被依次卷繞,在吸收部件12的全 部區(qū)域吸收了墨液的情況下,更換吸收部件12其本身。因此,為了將吸收部件12的更換期 間設(shè)為能夠經(jīng)受實際使用的時間,吸收部件12的長度優(yōu)選的是記錄頭單元2的有效打印寬 度的幾百倍左右。但是,通過在打印機1內(nèi)進行清洗等來實施吸收部件12的再生時,吸收 部件12的長度只要比記錄頭單元2的有效打印寬度的2倍稍長,就可以。而且,吸收部件12由支承機構(gòu)9進行支承。支承機構(gòu)9具備移動機構(gòu)13 (第二移動機構(gòu))及移動機構(gòu)14 (第一移動機構(gòu))。 該支承機構(gòu)9和記錄頭單元2大致成為一體。移動機構(gòu)14通過使吸收部件12按和噴嘴列的延伸方向交叉(在本實施方式中是 正交)的方向移動,使吸收部件12在與噴嘴14相對的沖刷位置和不相對的退避位置之間 進行移動。另外,移動機構(gòu)13通過卷繞吸收部件12,而使其沿著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進 行移動。移動機構(gòu)(第二移動機構(gòu))13如圖1、圖5(a)所示,在噴嘴列方向上的記錄頭單元 2的兩側(cè)的、安裝板22的背面22b側(cè)(和記錄頭21A 21E的噴嘴面23相反側(cè)),具有將各 自的旋轉(zhuǎn)軸設(shè)為與記錄紙的輸送方向平行的旋轉(zhuǎn)部15、16(旋轉(zhuǎn)體)。旋轉(zhuǎn)部15、16是采用 旋轉(zhuǎn)軸15a、16a和在旋轉(zhuǎn)軸15a、16a上以等間隔所配設(shè)的多個(這里是5個)分隔板15b、 16b形成線軸形狀的卷繞機構(gòu),通過繞分隔板15b、16b間的旋轉(zhuǎn)軸15a、16a各卷繞1根、合 計4根的吸收部件12,而按延伸方向移動。通過這樣卷繞吸收部件12而移動,由此可以一 邊使吸收部件12移動,一邊實施吸收部件12的回收。從而,卷繞完吸收部件12之后,能夠 只通過旋轉(zhuǎn)部15、16的更換來容易地更換吸收部件12。另外,移動機構(gòu)13如圖5所示,具備旋轉(zhuǎn)驅(qū)動旋轉(zhuǎn)部15、16的驅(qū)動裝置13A。而 且,旋轉(zhuǎn)部15、16連接于驅(qū)動裝置13A,通過各自的旋轉(zhuǎn)進行上述多個吸收部件12的開卷及 卷繞。在本實施方式中,將一方的旋轉(zhuǎn)部15用于開卷,將另一方的旋轉(zhuǎn)部16用于卷繞,來 使用。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中,移動機構(gòu)13通過旋轉(zhuǎn)部15、16的旋轉(zhuǎn)驅(qū)動,使 吸收部件12按延伸方向進行移動。移動機構(gòu)(第一移動機構(gòu))14如圖5 (a)、(b)所示,具有一對移動部件14A、14B, 通過在軸部Ha上將凸條部14b卷繞成螺旋狀而成;和上下移動部件38,其保持該移動部 件14A、14B的軸部14a,沿著從噴嘴M噴射的流體的噴射方向H使移動部件14A、14B進行 上下移動。移動部件14A、14B在由軸部1 和凸條部14b形成的引導(dǎo)槽14c內(nèi),各保持1根吸收部件12。移動機構(gòu)14配置在噴嘴列方向上的記錄頭單元2的兩側(cè)的、安裝板22的表 面22a(記錄頭21A 21E的噴嘴面23)側(cè)。將卷繞架設(shè)在移動機構(gòu)13的旋轉(zhuǎn)部15和旋 轉(zhuǎn)部16上的多個吸收部件12,架跨到移動部件14A、14B上。而且,在和噴嘴面23垂直的方 向上,引導(dǎo)槽14c的端部相對于噴嘴面23,處于離開噴嘴面23的方向上。因此,移動部件 14A、14B上所架跨的吸收部件12可以在不接觸記錄頭21A 21E的噴嘴面23的狀況下,進 行保持。另一方面,構(gòu)成移動機構(gòu)(第一移動機構(gòu))14的上下移動部件38為了使移動部件 14AU4B按每個軸部1 沿著噴射方向H進行上下移動,例如可以由凸輪或齒條等能夠直線 移動的部件構(gòu)成。通過這樣的上下移動部件38,吸收部件12在離開噴嘴面23的位置和接 近噴嘴面23的位置之間進行上下移動。還有,這樣的上下移動部件38只要是使吸收部件 12和記錄頭(流體噴射頭)21之間的相對位置產(chǎn)生變化的部件,就可以。另外,移動機構(gòu)14如圖5所示,具備驅(qū)動移動部件14A、14B及上下移動部件38的 驅(qū)動裝置14C。如上所述,吸收部件12通過移動部件14A、14B進行1圈旋轉(zhuǎn),就在和噴嘴列 L重疊的位置也就是接住(吸收)噴射出的流體(墨滴)的位置和不與噴嘴列L重疊的位 置之間,沿著噴嘴列L的延伸方向P進行移動。另外,通過上下移動部件38,使得吸收部件 12在離開噴嘴面23的位置和接近或者接觸到噴嘴面23的位置之間,沿著流體的噴射方向 H進行上下移動。借助于這種移動部件14A、14B及上下移動部件38雙方的作用,吸收部件12其構(gòu) 成為,使得能夠在下述2個作用位置之間進行移位,上述2個作用位置一是和噴嘴列L重疊 的位置且從噴嘴面23離開預(yù)定距離的沖刷位置(參見圖6),另一個是不和噴嘴列L重疊的 位置且接近或者接觸到噴嘴面23并且收置于由突條(覆蓋頭)29,29劃分出的收置部39 內(nèi)的退避位置(參見圖7)。在沖刷位置(參見圖6)處,各吸收部件12對于對應(yīng)的多個噴嘴列L (構(gòu)成噴嘴列 L的多個噴嘴24),成為保持預(yù)定的墨滴Q的飛行距離并且相對的狀態(tài),該位置為可以在沖 刷工作時吸收從各噴嘴列L所排出的墨滴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退避位置(參見圖7)處,各吸收部件12是不和噴嘴列L(構(gòu)成噴嘴 列L的多個噴嘴24)相對的狀態(tài),且收置于由突條四、四劃分出的收置部39內(nèi),從噴嘴M 噴射出的墨滴Q能夠?qū)橘|(zhì)(記錄紙)Z噴射。在移動部件14A和移動部件14B之間所架跨的吸收部件12,通過在安裝板22所設(shè) 置的缺口部22c、22c內(nèi),卷繞架設(shè)在旋轉(zhuǎn)部15、16上,防止對安裝板22的接觸。借此,吸收 部件12的移動變得流暢。而且,支承機構(gòu)9通過在驅(qū)動裝置13A中分別控制旋轉(zhuǎn)部15、16的旋轉(zhuǎn)速度,而不 使被移動機構(gòu)13及移動機構(gòu)14所支承的多個吸收部件12撓曲地在適當?shù)厥┘訌埩Φ臓?態(tài)下進行保持。借此,來防止吸收部件12撓曲而與噴嘴面23和/或記錄紙進行接觸。在這種支承機構(gòu)9中,因為由記錄頭單元2中的安裝板22的背面22b側(cè)所配置的 旋轉(zhuǎn)部15、16和安裝板22的表面2 側(cè)所配置的移動部件14A、14B,來支承多個吸收部件 12,所以從旋轉(zhuǎn)部15所開卷的各吸收部件12經(jīng)由各記錄頭21A 21E的各噴嘴面23上, 在旋轉(zhuǎn)部16處進行卷繞。因此,吸收部件12伴隨旋轉(zhuǎn)部15、16的旋轉(zhuǎn),向記錄頭單元2的 各噴嘴列L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與記錄紙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R進行移動。
9
另外,若移動部件14A、14B通過驅(qū)動裝置14C進行了旋轉(zhuǎn),則致使由軸部1 和凸 條部14b形成的多個弓I導(dǎo)槽Hc沿著軸向,在表象上進行移動。因此,能夠使各吸收部件12 相對記錄頭單元2 (噴嘴列L)的位置產(chǎn)生變化。具體而言,可以使吸收部件12沿著與記錄 頭單元2的各噴嘴列L的延伸方向P交叉的方向R、也就是記錄紙的輸送方向進行移動。另外,若通過驅(qū)動裝置14C驅(qū)動了上下移動部件38,則移動部件14A、14B沿著噴射 方向H進行上下移動,借此吸收部件12在離開噴嘴面23的位置和接近或者接觸到噴嘴面 23的位置、也就是收置到由突條四、四劃分出的收置部39內(nèi)的位置之間,沿著流體的噴射 方向H進行上下移動。借助于這些移動部件14A、14B及上下移動部件38的作用,在本實施方式中,使吸 收部件12在沖刷位置(參見圖6)和退避位置(參見圖7)之間進行移動。這里,如圖7所示,優(yōu)選的是,從噴嘴面23朝向噴射方向H突出形成的突條(覆 蓋頭) 例如其形成為,從噴嘴面23開始的突出高度W1,與吸收部件12的截面的直徑Φ 相同或者比其高。假設(shè)吸收部件12的直徑為1mm,則只要將突條四的突出高度Wl形成為 1 1. 5mm左右就可以。因此,如圖7所示,吸收部件12在退避位置處,其整體被收置于收 置部39內(nèi)。這樣,由于在退避位置,將吸收部件12收置于收置部39內(nèi),因而可以抑制對介質(zhì) 的記錄時因介質(zhì)和吸收部件12之間的接觸導(dǎo)致的卡紙(塞紙)的發(fā)生。另外,由于介質(zhì)不 與吸收了沖刷時的流體(墨液)的吸收部件12接觸,因而還可以防止介質(zhì)污損。還有,這樣的突條四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其形成為在記錄頭21A 21E的全部 區(qū)域的范圍內(nèi)同樣地延伸,但是例如也可以只在噴嘴列存在的部分斷續(xù)地形成,或者只形 成于任意的區(qū)域。另一方面,假設(shè)吸收部件12的直徑為1mm,則還包括部件尺寸誤差和/或配置誤 差在內(nèi),移動部件14A、14B只要使吸收部件12沿著噴嘴列的延伸方向P例如移動1mm,就 可以。假設(shè)凸條部14b的間隔為1mm,則由于如果使移動部件旋轉(zhuǎn)了 1圈,則吸收部件移動 1mm,因而能夠使多個吸收部件12容易且精度良好地進行移動,并且由于只是移動1mm,因 而移動所需的時間也可以較少。還有,由于記錄頭21和記錄紙的距離有2mm,在其間以對吸 收部件12施加張力的狀態(tài)進行配置,因此在移動時記錄頭21及記錄紙都不需要移動。還有,在圖1中,只圖示出1組記錄頭模塊2、維護裝置10及沖刷單元12。但是, 實際上,還按記錄紙的輸送方向配置有另1組記錄頭模塊2、維護裝置10及沖刷單元12。 這2組雖然在機構(gòu)上具有相同的構(gòu)成,但是在和記錄紙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記錄 頭21A 21E的排列方向)上偏離進行了配置。更為詳細而言,在記錄紙的輸送方向上看 上去,在第1組的記錄頭模塊2具備的記錄頭21A 21E間配置第2組的記錄頭模塊2具 備的記錄頭2IA 2IE。這樣,由于將2組記錄頭模塊2、維護裝置10及沖刷單元12在與記錄紙的輸送方 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偏離進行配置,因而在整體上記錄頭21A 21E進行交錯配置,能夠?qū)?有效打印寬度的全部區(qū)域排出墨液。例如圖8所示,在對多個記錄頭21a進行交錯配置時,在噴嘴列的排列方向(記錄 紙的輸送方向)上在同一位置配置多個噴嘴列,在沖刷工作時,通過在這些噴嘴列的排列 方向上使配置于同一位置的多個噴嘴列成為1個噴嘴列,就可以在和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控制下進行沖刷工作。在如上所構(gòu)成的打印機1中,在從記錄頭21A 21E對記錄紙排出墨液進行印刷 的期間,并不是從全部的噴嘴M排出墨液。因此,未排出墨液的噴嘴M內(nèi)的墨液干燥,粘 度增加。因為若墨液增粘,則無法排出希望的墨液量,所以要定期進行將墨液對吸收部件12 排出的沖刷工作以便墨液不增粘。而且,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具備的吸收部件12在進行對記錄紙的印刷時不在噴 嘴M的下方重疊,且位于收置到收置部38內(nèi)的退避位置,在進行沖刷工作時才位于噴嘴M 正下方的沖刷位置。也就是說,在進行沖刷工作時,因為吸收部件12位于噴嘴M的正下 方,所以無法進行印刷,而需要停止印刷處理。因此,沖刷工作最好在被輸送的記錄紙與記 錄紙之間位于噴嘴的正下方時進行。在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那種所謂的行式記錄頭打印 機中,因為通常在1分鐘內(nèi)對60張左右的記錄紙進行印刷,所以致使每5秒鐘記錄紙與記 錄紙之間位于噴嘴的正下方。從而,在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中,例如每5秒鐘或者每10秒鐘進行沖刷工作。還有,在連續(xù)地對多張記錄紙進行印刷時,記錄紙與記錄紙之間位于噴嘴M正下 方的時間較短。在以往的打印機中,為了沖刷工作所進行的吸收部件或者記錄頭單元的移 動較大。因此,在以往的打印機1中,無法在上述短時間內(nèi)完成沖刷工作,而暫時停止記錄 紙的輸送,該停止期間成為使每單位時間的印刷張數(shù)減少的原因。針對于此,在本實施方式 的打印機1中,因為只是通過在俯視狀態(tài)下吸收部件12在各記錄頭21A 21E附近的范圍 的狹窄區(qū)域內(nèi)進行移動,就可以轉(zhuǎn)換印刷和沖刷工作,能夠在記錄紙與記錄紙之間位于噴 嘴M正下方的期間完成沖刷工作,或者可以使得為了沖刷工作而停止記錄紙輸送的期間 極短。下面,對于與上述沖刷工作相關(guān)的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的工作,參照圖10所示 的流程圖及圖6、圖7、圖11所示的表示沖刷單元的工作的主要部分截面圖,進行說明。還 有,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的工作由未圖示的控制裝置進行控制。打印機1根據(jù)預(yù)定的指令,開始沖刷工作。首先,控制裝置驅(qū)動圖11所示的移動機構(gòu)(第一移動機構(gòu))14(圖10 :S1),使當前 支承的多個吸收部件12向圖6所示的那種沖刷位置移動。具體而言,使移動部件14A、14B 分別以預(yù)定的轉(zhuǎn)數(shù)(在本實施方式是1圈)進行正轉(zhuǎn),同時通過上下移動部件38使移動部 件14A、14B在噴射方向H上向遠離噴嘴面23的方向進行移動,以此使各吸收部件12與記 錄頭21A 21E的各噴嘴列L,保持預(yù)定的間隔并且相對。此時,各吸收部件12其狀態(tài)為, 如圖9所示,還與在記錄頭2IA 2IE的配置方向上排列的多個噴嘴列L相對。這樣一來,就使4根吸收部件12在各噴嘴列L的墨液排出方向上出現(xiàn)。接下來,控制裝置執(zhí)行對記錄頭單元2的沖刷工作(步驟S》,使得從記錄頭21的 各噴嘴列L (噴嘴M),對相對的吸收部件12噴射墨液(例如10滴左右)。從噴嘴列L所 排出的墨液被吸收部件12吸收??刂蒲b置在執(zhí)行記錄頭單元2的沖刷工作的期間,通過驅(qū)動移動機構(gòu)13使各吸收 部件12移動,來實施吸收部件12中的吸收墨液后的部分的卷繞工作(步驟S3)。借此,由 于從噴嘴列L所排出的墨液總是對吸收部件12的不含有墨液的新的部分排出,因而在吸收 部件12內(nèi)被快速吸收。
還有,在可以相對于噴嘴直徑確保吸收部件12的截面最大尺寸大約為75倍時,吸 收部件12的墨液吸收量變得非常大。因此,也可以一邊進行沖刷工作,一邊不實施吸收部 件12的卷繞工作。例如,在對吸收部件12的同一部位大約排出100滴的墨液而墨液也不 落下時,也可以在進行10次沖刷工作之后,卷繞吸收部件12。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中,移動機構(gòu)13也可以在多次沖刷工作之后 移動吸收部件。因此,由吸收部件12的同一區(qū)域多次接受墨滴,能夠在吸收部件12中吸收 大量的墨液。在本實施方式中,要相應(yīng)于墨液的排出量來調(diào)整移動機構(gòu)13的吸收部件12的卷 繞速度,在排出量多時以使得吸收部件12不飽和的方式提高卷繞速度,使得不發(fā)生墨液的 吸收遺漏地高速進行卷繞。若沖刷工作結(jié)束(S4),則控制裝置驅(qū)動移動機構(gòu)14,如圖6所示,使多個吸收部件 12向退避位置移動(S5)。具體而言,通過使移動部件14A、14B分別以預(yù)定的轉(zhuǎn)數(shù)進行反轉(zhuǎn),并且利用上下 移動部件38使移動部件14A、14B在噴射方向H上向接近噴嘴面23的方向進行移動,而使 各吸收部件12為不與噴嘴列L(構(gòu)成噴嘴列L的多個噴嘴24)相對的狀態(tài)且收置于由突條 (覆蓋頭)29、四劃分出的收置部39內(nèi)。在該退避位置,從噴嘴M噴射出的墨滴Q能夠?qū)?介質(zhì)(記錄紙)Z噴射。還有,也可以在退避后進行上述的卷繞工作。隨后,控制裝置重新開始對記錄紙的記錄工作。然后,在記錄工作之間等執(zhí)行多次沖刷工作之后,若移動機構(gòu)13的旋轉(zhuǎn)部15上所 卷繞的吸收部件12基本全部被卷繞到旋轉(zhuǎn)部16上、由旋轉(zhuǎn)部16做出的吸收部件12的卷 繞結(jié)束,則更換為新的部件。本實施方式的移動機構(gòu)13由于介由安裝部件70能夠裝卸地 設(shè)置在安裝板22的背面22b側(cè),因而能夠容易地更換。根據(jù)這種本實施方式,由于可以在記錄頭21與記錄紙8之間配置線狀的吸收部件 12,移動線狀的吸收部件12,使之與記錄頭21的噴嘴相對來吸收沖刷時的墨液,因而不用 使記錄頭單元2移動,就能夠執(zhí)行沖刷工作。因為可以不移動記錄頭單元2,所以能夠在恰 當?shù)臅r期在短時間內(nèi)進行沖刷工作。而且,在不進行沖刷工作的退避位置處,由于使吸收部件12收置于由突條(覆蓋 頭)29J9劃分出的收置部39內(nèi),因而可以抑制對介質(zhì)的記錄時因介質(zhì)和吸收部件12之間 的接觸導(dǎo)致的卡紙(塞紙)的發(fā)生。另外,由于介質(zhì)不與吸收了沖刷時的流體(墨液)的 吸收部件12接觸,因而還可以防止介質(zhì)污損。另外,作為吸收部件12,使用線狀部件,因而可以在墨液向吸收部件12落下時,抑 制吸收部件12周圍的上升氣流的產(chǎn)生,防止在記錄頭21上附著墨液。因此,能夠使吸收部 件12與記錄頭21接近,可以抑制因墨液揮發(fā)而產(chǎn)生的、成為記錄頭21等污染原因的霧化 物的發(fā)生。另外,因為在沖刷時作為排出對象的是線狀的吸收部件12,所以難以發(fā)生因?qū)ξ?收部件12的排出時的風壓的影響導(dǎo)致的墨點遺漏。另外,因為沖刷時所排出的墨液在噴嘴 24的附近被吸收部件12全部吸收,所以可以防止記錄紙和/或輸送帶部33上被污染。另外,由于相應(yīng)于排出的墨液量使吸收部件12的卷繞速度產(chǎn)生變化,因而能夠在吸收部件12不因墨液而飽和的期間進行卷繞。因此,可以在不漏掉沖刷墨液的狀況下,使 之在吸收部件12內(nèi)可靠地吸收。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可以采用簡單的構(gòu)成高速執(zhí)行沖刷工作,因而使 印刷能力得到提高。還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沖刷位置處,以從噴嘴M的開口端保持預(yù)定的間隔 (墨液的飛行距離)地使得吸收部件12重疊的方式,通過上下移動部件38使吸收部件12 沿著噴射方向進行移動。其原因為,若在吸收部件12接近乃至接觸到噴嘴面23的狀態(tài)下, 在與噴嘴M重疊的位置進行了沖刷,則成為吸收部件12堵塞噴嘴M的開口端的狀況,有 可能導(dǎo)致流體反向飛散。在收置部39的深度、也就是突條(覆蓋頭)29從噴嘴面23開始的高度,與吸收部 件12的直徑相比充分高,在退避位置處吸收部件12也不從突條四的上端突出,且能保持 吸收部件12和噴嘴面23之間的間隔的情況下,其構(gòu)成也可以是,當使吸收部件12從退避 位置向沖刷位置進行移動時,不設(shè)置上下移動部件38,不沿著噴射方向使其移動。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在沖刷工作中隨時卷繞吸收部件12,但是在排出的 墨液量少而不需要卷繞時,也可以預(yù)先使吸收部件12停止。另外,移動機構(gòu)14也可以具有位置調(diào)整機構(gòu),調(diào)整吸收部件12的在噴嘴列L的正 交方向上的位置。借此,可以使吸收部件12可靠地移動到和噴嘴列L相對的位置,并且能 夠可靠地退避到不和噴嘴列L相對的位置。還有,如果作為吸收部件使用了寬度窄的帶狀部件(布等),則即便是在記錄頭21 與蓋帽部61之間夾著有吸收部件的狀態(tài),仍可以良好地密封噴嘴面23。(第2實施方式)下面所示的第2實施方式的噴墨式打印機的基本構(gòu)成和上述第1實施方式大致相 同,但是沖刷單元的構(gòu)成不同。因而,在下面對于和前面的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進行詳細說 明,相同部位的說明予以省略。另外,在使用于說明的各附圖上,對和圖1 圖11相同的構(gòu) 成要件附上相同的符號。圖12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打印機中的記錄頭單元的概略構(gòu)成的主要部分立體 圖,圖13是沖刷單元的沖刷位置處的俯視圖及截面圖,圖14是沖刷單元的退避位置處的俯 視圖及截面圖。在該第2實施方式中,如圖12所示,記錄頭單元72,在形成于安裝板82的開口部 85內(nèi)配置各記錄頭81A 81E。具體而言,因為各記錄頭81A 81E螺紋止動于安裝板82 的背面82b側(cè),所以噴嘴面23配置成介由上述開口部85從安裝板82的表面8 側(cè)突出的 狀態(tài)。另外,記錄頭單元72通過上述安裝板82固定于未圖示的滑架上,而搭載到打印機。在各記錄頭81A 81E,分別形成和吸收部件12 (參見圖12、13)的數(shù)量相同的吸 收部件12的收置部89。該收置部89只要是例如在記錄頭81的噴嘴面23所形成的、沿著 噴嘴列L的延伸方向P延伸的凹部(凹槽),就可以。由這樣的凹部構(gòu)成的收置部89從噴 嘴面23開始的深度W2優(yōu)選的是,例如和吸收部件12的截面的直徑Φ相同或者形成得比 其深。吸收部件12構(gòu)成為,借助于移動部件14Α、14Β及上下移動部件38雙方的作用,能 夠在下述2個作用位置之間進行移位,上述2個作用位置一是和噴嘴列L重疊且從噴嘴面23離開預(yù)定距離的沖刷位置(參見圖13),另一個是不和噴嘴列L重疊且收置于收置部(凹 部)89內(nèi)的退避位置(參見圖14)。在沖刷位置(參見圖13),各吸收部件12對于對應(yīng)的多個噴嘴列L(構(gòu)成噴嘴列L 的多個噴嘴,成為保持預(yù)定的墨滴Q的飛行距離并且相對的狀態(tài),其位置為可以在沖刷 工作時吸收從各噴嘴列L所排出的墨滴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退避位置(參見圖14),各吸收部件12A 12D是不和噴嘴列L(構(gòu) 成噴嘴列L的多個噴嘴24)相對的狀態(tài),且分別收置于在記錄頭81所形成的收置部(凹 部)89a 89d內(nèi),從噴嘴M噴射出的墨滴Q能夠?qū)橘|(zhì)(記錄紙)Z噴射。這種方式的打印機若根據(jù)預(yù)定的指令開始了沖刷工作,則驅(qū)動移動機構(gòu)(第一移 動機構(gòu))14,使當前支承的多個吸收部件12向圖13所示的沖刷位置移動。具體而言,使移 動部件14A、14B分別以預(yù)定的轉(zhuǎn)數(shù)(在本實施方式是1圈)進行正轉(zhuǎn),同時通過上下移動 部件38使移動部件14A、14B在噴射方向H上向遠離噴嘴面23的方向進行移動,以此收置 部(凹部)89a 89d內(nèi)所分別收置的吸收部件12A 12D與記錄頭21A 21E的各噴嘴 列L,保持預(yù)定的間隔并且相對。這樣一來,就使4根吸收部件12A 12D在各噴嘴列L的 墨液排出方向上出現(xiàn)。接下來,控制裝置執(zhí)行對記錄頭單元72的沖刷工作,使得從各記錄頭81A 81E 的各噴嘴列L(噴嘴,對相對的吸收部件12A 12D噴射墨滴Q(例如10滴左右)。從 噴嘴列L所排出的墨滴Q被吸收部件12吸收??刂蒲b置在執(zhí)行記錄頭單元2的沖刷工作中的期間,通過驅(qū)動移動機構(gòu)(第二移 動機構(gòu))13,沿著圖13、14中用箭頭P所示的噴嘴列的延伸方向使各吸收部件12移動,進行 吸收部件12的吸收墨液后的部分的卷繞工作。借此,由于從噴嘴列L所排出的墨滴總是對 吸收部件12的不包含墨液的新的部分排出,因而能可靠地在吸收部件12內(nèi)被快速吸收。若沖刷工作結(jié)束,則控制裝置驅(qū)動移動機構(gòu)14,如圖14所示使多個吸收部件12移 動到退避位置。具體而言,使移動部件14A、14B分別以預(yù)定的轉(zhuǎn)數(shù)進行反轉(zhuǎn),并且通過上下 移動部件38使移動部件14A、14B在噴射方向H上朝向噴嘴面23進行移動,將各吸收部件 12A 12D分別收置于收置部(凹部)89a 89d內(nèi)。因此,將各吸收部件12在不和噴嘴列 L (構(gòu)成噴嘴列L的多個噴嘴24)相對的狀態(tài)下,分別收置于收置部(凹部)89a 89d內(nèi)。 在該退避位置,從噴嘴M噴射出的墨滴Q能對介質(zhì)(記錄紙)Z噴射。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收置部(凹部)89a 89d的截面尺寸形成為比吸 收部件12的截面尺寸稍大的程度,即便在沖刷工作時不通過移動機構(gòu)(第二移動機構(gòu))13 卷繞吸收部件12,也可以在收置部(凹部)89內(nèi)利用流體的張力,不使得預(yù)定量的流體(墨 液)漏出地進行保持。因此,優(yōu)選的是,進行下述控制例如事先由計數(shù)器等記錄沖刷工作 的次數(shù),若進行了預(yù)定次數(shù)的沖刷工作,則在吸收部件12收置到退避位置、也就是收置到 收置部(凹部)89內(nèi)的狀態(tài)下使移動機構(gòu)(第二移動機構(gòu))13進行工作,卷繞吸收部件12 的吸收了流體的部分,并且清潔收置部(凹部)89內(nèi)所殘留的流體(墨液)。上面,雖然在第1實施方式中,作為收置部的一個形態(tài),例示了由從噴嘴面突出的 突條形成的例子,另外,在第2實施方式中,例示了由在噴嘴面所形成的凹部形成的例子, 但優(yōu)選的是,將它們組合來形成收置部。例如,在圖15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由從噴嘴面23沿著噴射方向H突出的突條(覆蓋頭)91和在噴嘴面23所形成的凹部92,來構(gòu)成退避位置的吸收部件12的收置部93。在 這種實施方式中,其形成為,突條91的在噴射方向R上從噴嘴面23開始的突出高度Wa和 凹部92從噴嘴面23開始的深度Wb的合計量W3,與吸收部件12的截面的直徑Φ相同或比其大。采用這種構(gòu)成,在退避位置,在凹部92內(nèi)所收置的吸收部件12不從突條91的上 端突出地收置于收置部93內(nèi)。而且,由于由突條(覆蓋頭)91和凹部92來構(gòu)成收置部93, 由此可以使形成于噴嘴面23的凹部92的深度淺,因而能夠使噴嘴板95的厚度較薄。上面,雖然一邊參照附圖,一邊說明了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最佳實施方式,但是不言而 喻本發(fā)明不限定為有關(guān)的例子,也可以組合上述各實施方式。只要是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就能 夠在技術(shù)方案所述的技術(shù)構(gòu)思范疇內(nèi),顯而易見地聯(lián)想到各種變形例或者修改例,關(guān)于它 們當然也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例如,也可以在第1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中設(shè)置清潔機構(gòu)。這種情況下,通過配置 于吸收部件12的移動方向下游側(cè)(比移動部件14Β靠下游側(cè)),就可以實施清洗吸收了墨 液的吸收部件12等的清潔處理。在旋轉(zhuǎn)部16上,卷繞清洗后可重新利用的吸收部件12,例 如通過使旋轉(zhuǎn)部15、16反向旋轉(zhuǎn),就能夠再次實施沖刷工作。另外,吸收部件的根數(shù)要相應(yīng)于記錄頭21的噴嘴列L適當設(shè)定。還有,在上述各 實施方式中,雖然構(gòu)成為,對于1個噴嘴列L使1個吸收部件相對應(yīng),但是也可以對于多個 噴嘴列L使1個吸收部件相對應(yīng)。這種情況下,要采用使吸收部件的寬度與對應(yīng)的多個噴 嘴列L相符的部件。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構(gòu)成為,同時卷繞多個吸收部件12,但是也可以分 別卷繞。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于吸收部件12平行地沿著噴嘴列的構(gòu)成進行了說 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不一定必須使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和噴嘴列的延伸方 向完全平行。也就是說,在本發(fā)明中,所謂沿著噴嘴列延伸,并不是只限定為和噴嘴列完全 平行的狀態(tài),而是還包括按噴嘴列的延伸方向延長的延長線和按吸收部件的延伸方向延長 的延長線在前側(cè)的區(qū)域上交叉的情形在內(nèi)的含義。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于將本發(fā)明用于行式記錄頭方式的打印機中的構(gòu)成, 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串行方式的打印機。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采用了噴墨式的打印機,但是也可以采用噴射、排出墨液 以外的其他流體的流體噴射裝置和收置該流體的流體容器。能夠轉(zhuǎn)用于具備流體噴射頭等 的各種流體噴射裝置,該流體噴射頭排出微量的液滴。還有,所謂的液滴是指從上述流體噴 射裝置排出的流體的狀態(tài),還包括拖尾呈粒狀、淚滴狀、絲線狀的狀態(tài)。另外,這里所說的流 體只要是流體噴射裝置能夠噴射的那種材料就可以。例如,只要是處于液相時的狀態(tài)的物質(zhì)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狀、溶膠、凝膠 水、其他的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融液)那樣的流體狀態(tài), 而且不僅是作為物質(zhì)的一種狀態(tài)的流體、還包括溶媒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包括顏料和/ 或金屬微粒等固形物的功能材料的微粒所成的物質(zhì)等。另外,作為流體的代表例,可以舉出 在上述實施例的方式中所說明的那樣的墨液、液晶等。這里,所謂墨液,包括一般性的水性 墨液、油性墨液以及凝膠墨液(gel ink)、熱熔墨液(hot melt ink)等的各種流體組成物。
作為流體噴射裝置的具體例,可以是噴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含在例如液晶顯 示器、EL(電致發(fā)光)顯示器、面發(fā)光顯示器、濾色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電極材料和/或 色材料等的材料的流體的流體噴射裝置、噴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體有機物的 流體噴射裝置、作為精密吸管使用的噴射作為試樣的流體的流體噴射裝置、印染裝置或微 型分配器(micro dispenser)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在時鐘、相機等精密機械中精確地噴射潤滑油的流體噴射裝置、 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用的微小半球透鏡(光學(xué)透鏡)等而對基板上噴射紫外線固 化樹脂等的透明樹脂液的流體噴射裝置、為了對基板等進行蝕刻而噴射酸或堿等的蝕刻液 的流體噴射裝置。而且,也能夠在這些之中的任一種噴射裝置以及流體容器中應(yīng)用本發(fā)明。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流體噴射裝置,其具備流體噴射頭,該流體噴射頭具有由多個噴嘴構(gòu)成的噴嘴 列,并且對介質(zhì)噴射流體,該流體噴射裝置能夠進行從上述噴嘴朝向吸收流體的吸收部件 噴射流體的沖刷工作,其特征為,上述吸收部件是沿著上述噴嘴列延伸的線狀部件, 該流體噴射裝置具備第1移動機構(gòu),其使上述吸收部件在上述吸收部件從由上述噴嘴所噴射出的上述流體 的噴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與重疊于該噴射方向的沖刷位置之間,沿著與上述噴嘴列的延 伸方向交叉的方向進行相對移動;和收置部,其形成于上述流體噴射頭,在上述退避位置處收置上述吸收部件。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噴射裝置,其特征為,上述第1移動機構(gòu)使上述噴射方向上的上述吸收部件與上述流體噴射頭的相對位置產(chǎn)生變化。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流體噴射裝置,其特征為,上述收置部是由下述突條劃分出的區(qū)域,該突條從流體噴射頭的噴嘴面朝向上述噴射 方向突出,沿著上述噴嘴列的延伸方向延伸。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流體噴射裝置,其特征為,上述突條從上述噴嘴面突出的突出高度,與上述吸收部件的截面的直徑相同或者比其大。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流體噴射裝置,其特征為,還具備第2移動機構(gòu),該第2移動機構(gòu)通過旋轉(zhuǎn)體的旋轉(zhuǎn)驅(qū)動,使上述吸收部件在延伸 方向進行移動。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流體噴射裝置,其特征為,上述收置部是沿著上述噴嘴列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于流體噴射頭的噴嘴面的凹部。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流體噴射裝置,其特征為,上述凹部距上述噴嘴面的深度,與上述吸收部件的截面的直徑相同或者比其大。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流體噴射裝置,其特征為,還具備第2移動機構(gòu),該第2移動機構(gòu)通過旋轉(zhuǎn)體的旋轉(zhuǎn)驅(qū)動,使上述吸收部件在延伸 方向進行移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流體噴射裝置。在記錄頭單元(2)的安裝板(22),形成有2個突條(覆蓋頭)(29、29)。該突條(29、29)由例如從構(gòu)成記錄頭(21A~21E)的噴嘴(24)的形成開口端的噴嘴面(23)朝向流體的噴射方向(H)突出、沿著噴嘴列(L)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肋狀部件構(gòu)成。被該2個突條(29、29)劃分出的區(qū)域構(gòu)成在退避位置收置吸收部件的收置部(39)。
文檔編號B41J2/165GK102139571SQ2010105521
公開日2011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1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11月17日
發(fā)明者伊藤公二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