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和方法、噴墨式記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seasoning)裝置和方法以及噴墨記錄裝置,特別 涉及一種調(diào)節(jié)技術,其通過將紙調(diào)整至接近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而降低印刷后的紙的膨脹/收 縮和變形。
背景技術:
在印刷系統(tǒng)中,在油墨已經(jīng)沉積在紙上后,因圖像區(qū)中的油墨濃淡色調(diào)(即,不同 油墨量)導致的水分含量的差異,紙馬上就會膨脹和收縮。在使用水基油墨在常規(guī)紙上印 刷的系統(tǒng)中,這一問題尤其明顯。另外,當執(zhí)行雙面印刷時,通常,在完成一面(正面)印刷 之后,印刷在另一面(背面)進行;然而,在正面印刷之后,紙馬上會顯著膨脹,并且出現(xiàn)下 述問題,即分別印刷在正面和背面上的圖像的尺寸和位置的偏差(即,正面和背面之間的 套印失配)。
不僅僅是雙面印刷,在單面印刷的情況下,也存在由于紙如前所述變形導致的翹 曲或起皺引起印刷質(zhì)量下降的問題。此外,還存在引起負面影響印刷步驟之后執(zhí)行的后續(xù) 處理步驟例如裝訂過程的問題。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文獻No. 2001-063019公開了一種印刷裝置,其構造可解決下 述問題即當實施雙面印刷時,如果正面干燥不足,圖像摩擦導向件和類似物時會導致圖像 刮傷。印刷裝置具有這樣的構造,其中印刷物在印刷在一面(正面)上之后被輸出至印刷 裝置的外部,并且借助于加熱器或熱風在印刷裝置外側的排出托盤上促進干燥,藉此,背面 印刷被執(zhí)行。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文獻No. 08-175690公開了一種碼紙器,其中空氣噴嘴被布置 可在印刷用紙張疊層的端側處沿豎直方向移動,并且各印刷用紙張通過從空氣噴嘴吹送加 壓空氣而被分開。另外,為了防止紙張在送風結束時移位,層疊紙的頂表面在送風結束時被 推壓夾持器按壓。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文獻No. 10-297813公開了一種碼紙器,其設有圍繞印刷用紙 張疊層的四個端側的側壁,并且至少一個所述側壁具有吹風口,藉此空氣可從高效地吹風 口引入各印刷用紙張,同時防止空氣分散至層疊紙張的外部。另外,在送風結束時,空氣被 從紙張之間抽吸,以使得紙張被順序疊放,而不會散開。
然而,在上面描述的相關技術中,難以快速和均勻地調(diào)節(jié)印刷后的紙張的疊層 (即,將紙調(diào)整為具有環(huán)境濕度)。此外,取決于圖像內(nèi)容,油墨沉積的量可能變多,并且在 這種狀況下,印刷后的紙張會出現(xiàn)明顯的卷曲。如果紙張出現(xiàn)所謂的“反向卷曲”(其中印 刷表面凹入),則當空氣沿水平方向吹送時,微小的抬升力沿向上方向施加至紙張。
因此,如果采用了將頂板安置在印刷后的紙張的疊層上方的配置,并且從側端向 紙張的疊層均勻送風,那么,由于前述抬升力,一些位于疊層上側的紙張趨向于向上移動在 頂板附近,并且空氣的流動變差。另外,送風過程中紙張的姿勢變得不穩(wěn)定,尤其是在薄層 紙張的情況下,折疊等問題容易發(fā)生。
此外,由于在上面描述配置中進行送風導致紙張卷曲狀態(tài)隨著調(diào)節(jié)過程而變化, 因此為了使得紙張姿勢穩(wěn)定化和實現(xiàn)均勻送風就需要改變吹風條件。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考慮到上述狀況而研制的,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 裝置和方法,以及采用它們的噴墨記錄裝置,以使得紙張疊層的調(diào)節(jié)能夠均勻和快速地完 成,而不論紙張的彎曲狀態(tài)如何。
為了達到前述目的,本發(fā)明面向一種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包括載置臺,在其上 多張印刷用紙以疊層的形式放置,各張紙已發(fā)生卷曲,以卷曲紙張的突出側所面對的方向 作為卷曲方向;頂板,其布置在載置臺上方,以便面對著載置臺并且覆蓋載置臺上的疊層的 上側,載置臺和頂板之間限定出紙收容部;吹風裝置,其具有位于紙收容部橫向側的吹風口 并且通過吹風口向紙收容部吹風;側板,其布置在紙收容部的橫向側并且包圍吹風裝置的 吹風口的周邊;以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其改變在送風過程中從吹風裝置朝向放置在紙收 容部中的各張印刷用紙吹送的風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其中,風量差異控制裝置更改和 控制供應至紙收容部上側部分的風量和供應至紙收容部下側部分的風量之間的關系;以 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以下述方式控制風量差異在送風初期,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 中的位于與卷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的那一個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 的位于卷曲方向側的另一個部分的風量,而在送風后期,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上側部分 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與卷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的那一個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上側部分 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卷曲方向側的另一個部分的風量增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這個方面,通過采用這樣的配置,其中根據(jù)從送風開始算起的時間, 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被改變,以便對應于卷曲狀態(tài),能夠將充分的風吹送到各張印刷用 紙之間,而不論各張印刷用紙的卷曲狀態(tài)如何,并且因此可以快速和均勻地關于全部各張 印刷用紙實施調(diào)節(jié)。
更具體地講,在卷曲方向是向下方向的情況下,風量差異控制裝置以下述方式控 制風量差異在送風初期中,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而在送風 后期中,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增大。
如果紙張的卷曲狀態(tài)是向下卷曲,則在送風初期,因卷曲產(chǎn)生的抬升力,紙張趨向 于朝向上側移動,并且因此在送風初期中上側部分的風量設置成強于下側部分,以便促進 供應空氣到紙張之間。此外,在送風后期階段,隨著調(diào)節(jié)的進展和卷曲已被舒緩到一定程 度,上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下側部分的風量增大,從而使得能夠實現(xiàn)均勻調(diào)節(jié)全部紙張。
或者,在卷曲方向是向上方向的情況下,風量差異控制裝置以下述方式控制風量 差異在送風初期中,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而在送風后期 中,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增大。
如果紙的卷曲狀態(tài)是向上卷曲,則與向下卷曲的情況下相反的控制模式被采用。
優(yōu)選地,吹風裝置包括沿著豎直方向布置的多個空氣吹風機;以及,風量差異控制 裝置控制每個空氣吹風機的送風輸出。
通過沿豎直方向布置兩個或更多個吹風裝置并且控制這些吹風裝置的輸出,能夠 實現(xiàn)期望的風量差異(送風強度差異)。
還優(yōu)選地,風量差異控制裝置包括風導向件,其約束從吹風裝置吹送的風的流動 方向;以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通過改變風導向件相對于從吹風裝置吹送的風的形態(tài)而改變風量差異。
改變“風導向件的形態(tài)”的模式包括改變風導向件在風路中的姿勢或布置角度的 模式。
通過采用這樣的配置,其中風導向件的形態(tài)根據(jù)從送風開始算起的時間而被改 變,能夠實現(xiàn)沿豎直方向期望的風量差異(送風強度差異),并且能夠實現(xiàn)快速和均勻的調(diào) 節(jié),而不論紙張卷曲狀態(tài)如何。
優(yōu)選地,風導向件被可旋轉地支撐;以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通過轉動風導向件而 改變風導向件相對于風的角度,從而改變風量差異。
還優(yōu)選地,風量差異控制裝置包括間門元件,其打開和封閉側板的一部分;以及, 風量差異控制裝置通過改變間門元件的封閉率(封閉程度)而改變風量差異。
通過降低包圍吹風裝置的吹風口周邊的側板的密封性,從吹風裝置吹出的風可從 開口逃逸,并且因此能夠降低送風強度(風量)。因此,通過根據(jù)從送風開始算起的時間改 變閘門的封閉率,能夠實現(xiàn)沿豎直方向期望的風量差異(送風強度差異),并且快速和均勻 的調(diào)節(jié)可以實施,而不論紙張卷曲狀態(tài)如何。
還能夠適宜地組合風量差異控制裝置的上面描述的各種模式。
優(yōu)選地,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印刷用紙的屬性而被控 制。
用于采集與印刷用紙屬性相關的信息的紙信息采集裝置可以采用這樣的模式,即 借助于紙檢測傳感器或紙盤選擇信號等等自動采集信息,或采用這樣的配置,其中用戶通 過操作預定輸入裝置(用戶界面)等等輸入信息。此外,通過通信界面、介質(zhì)接口等等而從 外部采集信息的模式也是可行的。
優(yōu)選地,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沉積在各張印刷用紙上 的油墨量而被控制。
關于沉積在印刷用紙上的油墨量的信息可以從用于印刷的圖像數(shù)據(jù)計算和預測 出來。用于采集關于油墨沉積量的信息的油墨量信息采集裝置可以采用下述模式,其中用 戶通過操作預定輸入裝置(用戶界面)等等輸入信息,或采用這樣的配置,其中通過通信界 面、介質(zhì)接口等等而從外部采集信息。
優(yōu)選地,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進一步包括卷曲檢測裝置,其檢測各張印刷用紙出現(xiàn) 的卷曲狀態(tài),其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卷曲檢測裝置的檢測 結果而被控制。
通過根據(jù)卷曲狀態(tài)的檢測結果控制吹風條件,能夠實現(xiàn)高效的調(diào)節(jié)。
優(yōu)選地,從吹風裝置吹送的風的靜壓力為至少500Pa。
更優(yōu)選地,同時滿足下面兩個條件q > 0. 02m3/(min ·πι),其中q為流經(jīng)每張印刷 用紙、在印刷用紙寬度方向每單位長度上的風量;以及P > 500Pa,其中P為從吹風裝置吹 送的空氣的靜壓力。
通過在這些條件下進行吹風,能夠克服各張紙之間的壓力損失并將空氣吹送到各 張紙之間。
優(yōu)選地,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擱板部件,各張印刷用紙利用所述擱 板部件被安置成不同的多個疊層。
當層疊紙張數(shù)變大后,由于重力(紙的重量)的作用,更難以使風流動通過下方位 置的紙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其中,當許多張印刷用紙被容置在載 置臺上時,多張印刷用紙被以適宜數(shù)量的疊層分開安置在擱板部件上。通過借助于擱板部 件分開紙收容部并且因此而在紙收容部中產(chǎn)生多個摞置部,被分為相應多段的紙疊層重量 由相應的擱板部件和載置臺支撐。通過這種措施,紙重量的負荷被分擔,并且風可足夠地流 經(jīng)層疊在下側位置的紙張。
在紙張被分開層疊在擱板部件上的構造的情況下,理想的模式是其中多個吹風單 元(吹風裝置)分別為相應的各摞置部的紙容置區(qū)段配備。
前面描述的調(diào)節(jié)裝置構造為與印刷裝置分開的裝置,或者也可以構造為與印刷裝 置相組合,并且組合為印刷系統(tǒng)的一部分。
為了達到前述目的,本發(fā)明還面向一種噴墨式記錄裝置,其包括排紙部,所述排紙 部包括前面描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
同利用其它印刷方法產(chǎn)生的印刷物相比,通過噴墨方法產(chǎn)生的印刷物具有高水含 量,并且由于紙變形引起的問題較為顯著,因此有益的是針對由噴墨式記錄裝置印刷的印 刷物通過使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調(diào)節(jié)裝置實現(xiàn)調(diào)節(jié)。
為了達到前述目的,本發(fā)明還面向一種在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中調(diào)節(jié)印刷用紙的方 法,所述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包括載置臺,在其上多張印刷用紙以疊層的形式放置;頂板, 其布置在載置臺上方,以便面對著載置臺并且覆蓋載置臺上的疊層的上側,載置臺和頂板 之間限定出紙收容部;吹風裝置,其具有位于紙收容部橫向側的吹風口并且通過吹風口向 紙收容部吹風;側板,其布置在紙收容部的橫向側并且包圍吹風裝置的吹風口的周邊;以 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其改變在送風過程中從吹風裝置朝向放置在紙收容部中的各張印刷 用紙吹送的風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并且更改和控制供應至紙收容部上側部分的風量和 供應至紙收容部下側部分的風量之間的關系,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將多張印刷用紙放 入紙收容部中,各張紙已發(fā)生卷曲,以卷曲紙張的突出側所面對的方向作為卷曲方向;以及 利用吹風裝置朝向放置在紙收容部中的各張印刷用紙進行吹風,同時通過風量差異控制裝 置以下述方式控制風量差異在送風初期,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與卷曲方 向相反的一側的那一個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卷曲方向側 的另一個部分的風量,而在送風后期,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 于與卷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的那一個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 于卷曲方向側的另一個部分的風量增大。
更具體地講,在卷曲方向是向下方向的情況下,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風量差異被 以下述方式控制在送風初期中,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而 在送風后期中,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增 大。
或者,在卷曲方向是向上方向的情況下,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風量差異被以下述 方式控制在送風初期中,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而在送風后 期中,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增大。
優(yōu)選地,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 印刷用紙的屬性而被控制。
還優(yōu)選地,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 據(jù)沉積在各張印刷用紙上的油墨量而被控制。
還優(yōu)選地,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下述步驟判斷各張印刷用紙出現(xiàn)的卷曲狀態(tài),其 中,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判斷卷曲狀態(tài) 的步驟中獲得的檢測結果而被控制。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快速和均勻地實施紙張疊層的調(diào)節(jié),而不論紙張的卷曲狀態(tài)如 何。這樣,能夠在印刷之后防止膨脹/收縮和變形紙,并且還能夠改進印刷物的生產(chǎn)率。此 外,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在執(zhí)行雙面印刷時防止正面和背面的套印錯位,并且對于后續(xù)過程例 如裝訂過程的適應性也被提高。
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本質(zhì)以及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 記始終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透視圖2是示出了紙張疊層已被放置在調(diào)節(jié)裝置的載置臺上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3是示出了空氣在調(diào)節(jié)裝置內(nèi)的流動模式的示意性俯視圖4A至4C是示出了送風過程中的模式的示意性側視圖5是示出了上級和下級吹風機的風量控制的實施方式的時間圖6是示出了調(diào)節(jié)裝置的控制系統(tǒng)的構成的框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主要部分示意圖8是示出了風導向件角度控制的實施方式的時間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主要部分示意圖IOA至IOC是閘門操作的說明圖,示出了圖9中的側板從上方所作的視圖11是示出了閘門打開和封閉控制的實施方式的時間圖12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框圖13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圖14是用于評估風量條件的印刷物說明圖15A和15B是用于描述風量條件評估方法的說明圖16是表示風量和調(diào)節(jié)時間之間相關性的圖示;
圖17是表示風量和壓力損失之間相關性的圖示;以及
圖1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噴墨式記錄裝置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調(diào)節(jié)裝置的構成〉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透視圖。如示于圖1,調(diào)節(jié)裝置10 包括載置臺12,在其上多張印刷用紙30(未示于圖1,但示于圖2;以下簡稱作“紙”)可被疊置;以及吹風機 14a、14b、14c、14a'、14b'、14c'、15a、15b、15c、15a‘、15b'和 15c', 其將空氣吹送到放置在載置臺12上的紙疊層的外周側面上。下面為了簡化描述,下級吹風機14a至14c和14a'至14c'可以稱作吹風機14,上級吹風機15a至15c和15a‘至15c‘可以稱作吹風機15。圖1中的吹風機14和15被 顯示為軸流式吹風機;然而,吹風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還能夠使用離心式吹風機。本實施方式中的調(diào)節(jié)裝置10具有這樣的構造,其中空氣被朝向紙疊層吹送到對 應于矩形裁切紙張的長邊的兩側端面上,并且吹風機14和15被布置成兩級,即上級和下 級,以便面對著紙疊層的長邊。在圖1中的左側的下部,下級吹風機14a、14b和14c沿紙 的長度方向等距布置,并且上級吹風機15a、15b和15c被類似地等距布置,靠近下級吹風機 14a、14b和14c并且位于下級吹風機上方。圖1中的右側吹風機配置采用了類似的構造,以使得吹風機14a和14a'具有跨越 載置臺12上的紙疊層(未示于圖1)彼此面對的吹風出口(吹風口),并且吹風機14b和 14b ‘、14c和14c ‘、15a和15a ‘、15b和15b ‘以及15c和15c ‘類似地分別具有跨越載置 臺12上的紙疊層彼此面對的吹風出口。通過如此將吹風機14和15布置在上級和下級,能夠產(chǎn)生這樣的風,其橫截面面積 足以能夠同時將空氣供應至全部層疊的紙張,并且能夠控制沿紙30的紙張疊層方向(即, 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另外,通過沿紙張長度方向(即,沿水平方向)以等距布置多個 吹風機14a至14c和15a至15c,能夠最優(yōu)化沿紙張長度方向的風量差異。此外,通過以相 互對置的方式布置送風口以便同時朝向紙疊層的兩個側面(即,從兩個彼此相對的方向) 吹送空氣,能夠將空氣高效地供應到紙張之間。調(diào)節(jié)裝置10還包括豎立在載置臺12的四個外周側面的側板20和22,以便約束 載置臺12上的紙疊層的位置以及提高空氣流動效率。用作吹風口 24和25的開口或狹縫 分別形成在布置著吹風機14和15的側面的側板20中,位于吹風機14和15的吹風口的位置。每個吹風口 24和25的開口長度大致等于由載置臺12和頂板28 (未示于圖1,但 示于圖2)沿紙疊層方向限定的紙收容部的高度,以使得風沿高度方向同時吹送通過大致 整個紙收容部。通過采用這種構造,能夠同時施加風至層疊在載置臺12上的全部紙張。通過采用這樣的構造,其如此約束吹風出口的范圍并且利用壁部件(側板20)封 閉吹風口 24和25的周邊,從吹風機14和15吹送的風行進方向受到約束,并且空氣的泄露 被防止。因此,能夠將吹風機14和15產(chǎn)生的風高效地引入載置臺12上的紙收容部34,并 且強風可被引導到放置在載置臺12上的紙疊層上。另一方面,允許風逃逸出來的風流通口 26(以下稱作“空氣逃逸口”)形成在豎立 于載置臺12的外周側面中的沒有布置吹風機14和15的側面(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側面 對應于紙張的短邊)的側板22中。在本實施方式中,寬度一致的矩形開口(切除部)形成 在每個側板22的中央部分中,作為空氣逃逸孔26。通過約束將空氣引入紙收容部34的吹 風口 24和25以及用于使得空氣離開的空氣逃逸口 26,能夠高效地引入風。構成吹風裝置的吹風機14和15的數(shù)量和規(guī)格,以及吹風口 24和25的尺寸和形 狀等等,考慮到紙張尺寸、材料、厚度、質(zhì)量等而被適宜地設計,以便獲得滿足預定的吹風條 件所需的風量和壓力。此外,側板20和22的高度尺寸根據(jù)可以放置在載置臺12上的紙疊層最大高度而被適宜地設計。圖2是示出了 紙30的疊層32已經(jīng)被放置在載置臺12上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如示 于圖2,印刷之后紙30的疊層32放置在載置臺12上,并且被頂板28從上方覆蓋。頂板28 被布置成大致平行于載置臺12的表面,并且防止紙30在送風過程中向上飛揚。舉例而言, 頂板28可以固定在預定高度位置,以便接觸側板20和22的上端面并且因此而封閉紙收容 部34的頂面,或者可以采用這樣的配置,以使得頂板28的高度位置可根據(jù)將被處理的紙張 30的數(shù)量而被適宜地調(diào)節(jié)。舉例而言,頂板28被布置成可借助于位置調(diào)節(jié)裝置沿紙30的疊層方向移動,所述 位置調(diào)節(jié)裝置包括移動機構54(未示于圖2,但示于圖6)。因此,頂板28的高度位置根據(jù) 布置在載置臺12上的紙張30的數(shù)量而被調(diào)節(jié),從而形成具有對應于將被處理的紙張數(shù)量 的適宜高度的紙收容部34。另外,頂板28可以構造成適于在送風開始時升高。通過開始從吹風機14和15吹 送空氣,空氣被供應到載置臺12上的各張紙30之間,從而在各張紙30之間形成適宜的間 隙,并且因此每張紙的高度位置在吹風作用下上升。因此,最上方那張紙的高度位置同沒有 送風時相比也升高。因此,理想的配置是這樣的,即在空氣吹送過程中頂板28根據(jù)各張紙 30的浮起量而升高。通過采用這種構造,能夠在各張紙30之間確保適宜間隙,并且能夠抑 制各張紙30由于送風而掀起,并且因紙30和頂板28之間接觸導致的印刷物受損可以避 免ο<吹風裝置的模式>由于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10的主要目的是在油墨沉積在紙的至少一面上 之后均勻化紙中的水含量(調(diào)節(jié)至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因此從防止過渡干燥的角度看,理想 的是吹風單元吹送外圍空氣(即,具有周圍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的風)。假定吹送低濕度風的 裝置被采用,例如通過加熱器或類似器件加熱的空氣(暖風),壓縮空氣,干燥空氣,或類似 物,那么紙中包含的殘留水量將低于外界飽和點,并且紙會發(fā)生收縮。例如,如果低濕度風 被使用,那么,盡管能夠在短時間段內(nèi)在大量油墨已經(jīng)沉積在紙上的區(qū)域中實現(xiàn)干燥,在紙 中的沒有油墨沉積的區(qū)域或沉積的油墨量非常小的區(qū)間內(nèi)會出現(xiàn)過度干燥狀態(tài)。存在這樣 的可能性,即水含量差異會導致紙膨脹和收縮(即,變形)。在這個方面,本實施方式中的吹風裝置被構造成能夠借助于空氣吹風機14和 15(見圖1和2)吹送具有周圍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的空氣,并且沒有配備任何用于控制和調(diào)節(jié) 溫度和濕度的裝置,例如加熱裝置或減濕裝置。通過采用這種構造,能夠將印刷之后的紙調(diào) 整至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并且還能夠抑制由紙膨脹和收縮引起的變形。圖3是示出了送風過程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性俯視圖,其中箭頭表示風的大致路徑。 如示于圖3,一種配置被采用,其中空氣被相互對置的吹風機強制吹送,并且風從空氣逃逸 口 26排出,從而維持紙張穩(wěn)定的姿勢,同時向紙張之間供應充分的空氣。為了在各張紙30的每側以良好的對稱性從兩個彼此相對的方向實現(xiàn)穩(wěn)定的風, 吹風機的驅動被控制,以使得在各張紙30的每側具有彼此對置的吹風出口(14a和14a'、 14b和14b',...)的每對吹風機分別輸出相同的風量??梢圆捎眠@樣的模式,其中沿紙長度方向布置的吹風機(例如,吹風機14a、14b和 14c)之間的風量設置為相等,或這樣的模式,即它們的風量差異。例如,可在一排吹風機內(nèi)控制風量的平衡以便產(chǎn)生沿水平方向期望的風量差異舉例而言,中央吹風機14b的風量 可被設置成大于端部吹風機14a和14c的風量。風量的量值對應于風吹送強度,因而風量差異可被解讀為風的吹送強度的差異。<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控制的實施方式>圖4A至4C是示出了送風過程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性側視圖,以圖4A —圖4B —圖4C 的順序展現(xiàn)了吹風開始后經(jīng)歷的時間。為了方便圖示,兩對吹風機(14a和14a',以及15a 和15a')被簡化示出。類似的風量控制應用于其它對的吹風機。圖4A示出了送風的初期中吹風開始之后馬上的狀態(tài)。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一面印 刷之后的各張紙30被層疊在載置臺12上,使得記錄表面(印刷表面)面向上方。在這種 情況下,引起記錄表面變得凹入的卷曲出現(xiàn)在各張紙30中。這里,紙張的“卷曲方向”定義 為突出表面朝向的方向,那么,在圖4A中的情況下,紙30的突出表面面向下方,并且因此卷 曲方向為向下方向。當風從成對吹風機14a和14a'以及15a和15a'從左右兩側朝向具有所述卷曲 狀態(tài)(反向卷曲)的各張紙30吹送時,空氣被供應到各張紙30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由于 由紙卷曲產(chǎn)生的抬升力的作用,各張紙30趨向于朝向頂板28移動并且集中在頂板28附近 (紙收容部34的上側部分)。因此,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即難以將風引入上側部分中的各張 紙30之間。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在卷曲量較大的送風初期,上級吹風機的風量設置成大于下 級風量(見圖4A和4B)。因此,風可以容易地進入上側各張紙30之間。另一方面,關于紙疊層下側的各張紙30,由于紙張的重量以及上側風產(chǎn)生的向下 壓力的作用,會發(fā)生這樣的狀況,即風不容易進入下側紙張之間。當以示于圖4A和4B的風量差異送風持續(xù)了預定時段并且調(diào)節(jié)已經(jīng)進展到一定程 度后,各張紙30中的卷曲開始緩和(圖4B)。由于隨著調(diào)節(jié)進行卷曲量減小,抬升力也減 小。因此,在卷曲量已經(jīng)減小到一定程度后的送風后期階段,上級吹風機的風量減小,下級 吹風機的風量增大(圖4C)。這使得充分的風流經(jīng)所有張紙30,以便均勻地調(diào)節(jié)各張紙30。圖5是示出了參照圖4A至4C描述的上級和下級吹風機的風量控制的實施方式的 時間圖。橫軸表示時間(單位分鐘),縱軸表示吹風機的風量(這里,相對值被示出)。在 圖5中,從吹風開始至送風結束的時段(調(diào)節(jié)時間)設為5分鐘。從吹風開始大約2分鐘 前的時段可被認為是“送風初期”,該時間點之后的時段可被認為是“送風后期”。在圖5中,下級吹風機的風量以細線表示,上級吹風機的風量以粗線表示。如示于 圖5,吹風機14和15被以下述方式控制在送風初期中上級吹風機的風量大于下級吹風機 的風量,而在送風后期中,下級吹風機的風量大于上級吹風機的風量。因此,達到了適配于卷曲狀態(tài)的風量差異,并且可以針對各張紙實現(xiàn)均勻調(diào)節(jié)。此 夕卜,送風過程中各張紙的姿勢被穩(wěn)定化,并且折疊、彎曲等的發(fā)生可被防止。圖6是示出了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10的控制系統(tǒng)的構成的框圖。如示于 圖6,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10包括驅動電路52,用于驅動下級吹風機14,驅動電路 53,用于驅動上級吹風機15,電機55,用于驅動頂板28的移動機構54,用于電機55的驅動 電路56,和控制單元58,其控制驅動電路52、53和56??刂茊卧?8由例如中央處理單元(CPU)及其外圍電路構成,并且根據(jù)預定程序提供控制信號至驅動電路52、53和56,從而控制吹風機14和15和電機55的操作。控制單元 58承擔“風量差異控制裝置”的角色,即通過控制下級吹風機14和上級吹風機15的輸出送 風量(送風強度)來改變和控制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根據(jù)具有上面描述的配置的調(diào)節(jié)裝置10,能夠使充分的風流過全部紙張表面,而 不論紙張的卷曲狀態(tài)如何,并且紙疊層的調(diào)節(jié)可以均勻和快速地實現(xiàn)。〈改型例當卷曲方向向上時〉在圖4A至4C中,具有向下卷曲的紙張作為示例被描繪。作為備選方案,在紙張具 有向上卷曲的情況下,由于風從側表面吹送,紙張沿向下方向接收力。因此,與圖4A至4C 中的例子相反,紙張趨向于朝向載置臺12移動,并且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即難以將風引入 下側紙張之間。因此,在紙張具有向上卷曲的情況下,在送風初期中下級吹風機 的風量設置成大 于上級吹風機。隨著卷曲緩和,在送風后期下級吹風機的風量減小,而上級吹風機的風量增 大。通過以這種方式控制風量的平衡,能夠使充分的風流過全部紙張表面,因而紙疊 層可被均勻和快速地調(diào)節(jié)。在該改型例中描述了根據(jù)卷曲方向的反向而設置沿豎直方向反向的風量差異。盡 管下面將要解釋的第二至第四實施方式僅針對作為示例示于圖4A至4C的向下卷曲的狀況 進行描述,也可以如上面描述的那樣對第二至第四實施方式進行反向設置。第二實施方式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主要部分示意圖。在圖7中,與圖 1至4C中描述的構造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被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不再對它們進行描 述。在參照圖1至6描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用于沿豎直方向改變和控制風量差異的裝置 控制每個上級吹風機15和下級吹風機14的輸出。還能夠以取代這種裝置的方式或與這種 裝置組合的方式使用風導向件60,如示于圖7。這里,只有對應于吹風機14a'和15a'的 部分被描繪出,類似的風導向件60被分別配備給其它吹風機單元(14a和15a,14b和15b, 14c 和 15c,14b'和 15b',以及 14c'和 15c')。風導向件60被在上下級吹風機14a'和15a'的吹風出口附近布置在其風路62 的大致中央部分。風導向件60是大致平板狀件,其具有沿垂直于圖面方向的長度,并且通 過支撐機構(未示出)而被可旋轉地支撐在沿垂直于圖面方向設置的旋轉軸64上。風導 向件60約束從吹風機14a'和15a'吹送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并且能夠通過改變風導向件 60的角度θ而改變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在圖7中,形成在風導向件60和平行于載置臺12表面的水平面之間的角度定義 為“風導向件角度θ ” ;正角度表示從水平面開始的逆時針方向,負角度表示順時針方向。 在示于圖7的情況下,風導向件角度θ具有負值。如示于圖7,當角度θ <0時,上側的風 量大于(且送風強度強于)下側的風量。相反,當角度θ >0時,下側的風量大于(且送 風強度強于)上側的風量。圖8是示出了參照圖7描述的風導向件角度的控制的實施方式的時間圖。橫軸表 示時間(單位分鐘),縱軸表示風導向件角度Θ。當卷曲方向是向下的時,如示于圖8,送 風初期中的風導向件60的角度設置為預定負值_ θ 0,從而使得上側的風量大于(且送風強度強于)下側的風量。然后,在送風后期,風導向件60的角度設置為預定正值G1,從而使得 下側的風量大于上側的風量。負值-Qtl和正值Q1的絕對值可以是相同的值或不同的值。 通過如此變化風導向件角度θ,風導向件60在風路62中的姿勢被改變,并且沿豎 直方向的風量差異(送風強度的差異)被改變。根據(jù)模式,能夠簡單地通過變化風導向件 60的角度來控制風量差異,而不必改變和控制吹風機14和15的輸出。還能夠借助于下述模式改變風量差異,其中實際風導向件的形狀被改變?yōu)椴煌?形狀(例如,長度加長或縮短,寬度擴展或縮窄,采用局部變形形狀,等等),作為通過變化 風導向件60在風路62中的姿勢(角度)而改變風量差異的裝置的替代或與之組合。第三實施方式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主要部分示意圖。圖9示出了的實 施方式設有閘門71a、71b、72C、71d、72a、72b、72C和72d作為改變側板20封閉率的裝置。布 置在示于圖1的各張紙30的各側彼此對置的位置上的側板20采用相同的結構。圖IOA至IOC是圖9所示側板20從上方看時的示意圖。在圖IOA至IOC中,只有 上級閘門72a至72d被描繪出來,但下級閘門71a至71d(見圖9)具有類似的配置。開口 部73 (見圖IOA至10C)在對應于閘門71a至7Id和72a至72d的位置形成在側板20中。圖IOA示出了閘門72a至72d完全打開的狀態(tài)(對應于閘門72a至72d的開口部 73的封閉率為0%);圖IOB示出了閘門72a至72d半開的狀態(tài)(對應于閘門72a至72d的 開口部73的封閉率為50% ),圖IOC示出了閘門72a至72d完全關閉的狀態(tài)(對應于閘門 72a至72d的開口部的封閉率為100% )。當閘門72a至72d打開,并且吹風口 25的周邊因而被打開時(即,當側板20的封 閉率減小時),風通過各開口(開口部73)逃逸至外部,并且吹送風量相應地減小(送風強 度相應地減小)。因此,通過借助于閘門72a至72d改變開口部73的封閉率,能夠改變吹送 風量(送風強度)。閘門72a至72d可以連續(xù)地或步進式地改變封閉率。當改變上側的風量時,上級 閘門72a至72d被控制而打開和封閉,而當改變下側的風量時,下級閘門71a至71d被控制 而打開和封閉。圖11是示出了閘門的打開和封閉控制的實施方式的時間圖。在紙張具有向下卷 曲的情況下,如示于圖11,在送風初期中上級閘門的封閉率設置為100% (完全關閉),而下 級閘門的封閉率下降(在示于圖11的實施方式中下降至大約40% )。因此,上側風量(送 風強度)大于下側。然后,在送風后期,下級間門的封閉率設置為100%,從而增加下側的風 量,而上級閘門的封閉率下降(在示于圖11的實施方式中下降至大約60% ),從而減小上 側的風量。希望在送風結束后馬上減小封閉率,以便從紙張之間排除空氣,從而改進紙張的 靜態(tài)定位,更希望在送風結束后馬上將上級和下級的全部間門設置成完全打開,如示于圖 11。在第三實施方式中,考慮到實現(xiàn)每級中的均勻的沿水平方向的風量平衡,每個上 級和下級的閘門單元中的各閘門被同時打開,從而均勻地改變和控制每級的封閉率;然而, 還能夠采用下述模式,其中在各個閘門71a至72d中,各開口部的封閉率被獨立地改變和控 制。
第四實施方式圖12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控制系統(tǒng)的構成的框圖。圖12中的與圖6中描述的構造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被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不再對它們進行描述。根據(jù)示于圖12的第四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80設有操作單元82作為用戶界面。 操作單元82包括輸入裝置83,以使得操作者(用戶)可實施各種輸入,和顯示單元(顯示 用監(jiān)視器)84。輸入裝置83可采用各種模式,例如鍵盤,鼠標,觸控板,按鈕,等等。通過操 作輸入裝置83,用戶能夠輸入印刷條件(紙型,紙牌號,和其它紙屬性信息,印刷模式等), 以及輸入、編輯、檢索以及以其它方式處理附加信息。各種信息例如輸入內(nèi)容和檢索結果等 等,可通過顯示單元84上的顯示證實。調(diào)節(jié)裝置80還包括通信界面86,并且能夠通過通信界面86直接從印刷裝置的外 部裝置(未示出)例如控制電路、主計算機等等獲得信息。通信界面86的通信系統(tǒng)沒有特 別的限制,可以是有線或無線系統(tǒng)。作為輸入裝置83和通信界面86的替代或附加,用于從 外部源采集信息的裝置可以包括介質(zhì)接口,其針對外部存儲介質(zhì)(可卸除的介質(zhì))讀取和 寫入。借助于這些裝置,調(diào)節(jié)裝置80可以采集關于紙的屬性信息(紙型,牌號,等等)的信 息,以及油墨沉積在印刷用紙上的量。油墨沉積在印刷用紙上的量可以從作為印刷對象的 圖像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來。調(diào)節(jié)裝置80還包括卷曲檢測傳感器88,其檢測各張紙30的卷曲狀態(tài)(卷曲方向 和量)。卷曲檢測傳感器88可以使用光學傳感器。卷曲檢測傳感器88在開始調(diào)節(jié)之前(在 送風之前)或在調(diào)節(jié)過程中(送風過程中,或當吹風被臨時中斷時)判斷紙張的卷曲狀態(tài), 并將相應的檢測信號供應至控制單元58。示于圖12的調(diào)節(jié)裝置80還包括驅動機構74,其用于驅動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參 照圖7和8描述的送風導向件60和/或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參照圖9至11描述的閘門71a 至71d和72a至72d ;電機75,其用作驅動機構74的驅動源;以及電機75的驅動電路76。根據(jù)示于圖12的調(diào)節(jié)裝置80,能夠根據(jù)各張紙30的屬性,例如紙型、紙牌號、紙張 尺寸等等適宜地控制風量和吹風時間。例如,對應于所用的各張紙屬性的最佳調(diào)節(jié)時間、豎 直風量差異的切換時刻以及平衡風量等等通過試驗等而預先決定,并且相關信息以數(shù)據(jù)表 的形式被存儲在存儲裝置例如ROM中。通過引用該數(shù)據(jù)表,控制單元58根據(jù)相關條件控制 吹風。根據(jù)調(diào)節(jié)裝置80,還能夠根據(jù)沉積在各張紙30上的油墨量適宜地控制風量和吹 風時間。與前面所描述的類似,對應于沉積油墨量的最佳調(diào)節(jié)時間、豎直風量差異的切換時 刻以及平衡風量等,通過試驗等而預先決定,并且相關信息以數(shù)據(jù)表的形式被存儲在存儲 裝置例如ROM中。通過引用該數(shù)據(jù)表,控制單元58根據(jù)相關條件控制吹風。一般而言,沉 積的油墨量越大,吹風時間越長。此外,根據(jù)本調(diào)節(jié)裝置80,控制單元58適宜地根據(jù)從卷曲檢測傳感器88獲得的檢 測結果控制風量和吹風時間與前面所描述的類似,對應于卷曲量和卷曲方向的最佳調(diào)節(jié)時 間、豎直風量差異的切換時刻以及平衡風量等等,通過試驗等而預先決定,并且相關信息以 數(shù)據(jù)表的形式被存儲在存儲裝置例如ROM中。通過引用該數(shù)據(jù)表,控制單元58根據(jù)相關條 件控制吹風。
還能夠采用下述模式,其中通過適宜地組合上面描述的各種因素,即紙屬性、油墨 沉積量和卷曲檢測結果,吹風被控制。第五實 施方式圖13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調(diào)節(jié)裝置的示意圖。圖13是送風過程 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3中的與圖4A至4C中描述的構造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被 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不再對它們進行描述。如示于圖13,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其中擱板92被布置在載置臺12上的紙收容部 中,并且各紙張30被分開層疊為多個摞置部。圖13示出了一個例子,其中紙收容部通過三 個擱板92而被分隔為四個摞置部,并且擱板92的數(shù)量基于將被分隔的摞置部的數(shù)量可被 設置為一或多個。通過在載置臺12和頂板228之間布置η個擱板92,具有(η+1)個摞置部 的紙收容部被制備。對于將紙張30輸入輸出紙收容部中相應的摞置部的裝置,可以采用例如公知的 具有抽屜的結構。盡管詳細結構沒有示于圖中,但能夠彼此獨立地抽出紙收容部中的每個 摞置部以及將紙疊層至于其中。類似于圖4Α至4C中所示的下級吹風機14和上級吹風機 15為每個單獨摞置部而布置,并且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可針對每個摞置部上的紙疊層被 控制。特定地看每個摞置部,頂板92用作對應于載置臺或頂板的部件。根據(jù)這種模式,能夠使足夠的風流過下側級別上的紙張層疊,因此大量的各張紙 30可在短時間段內(nèi)被調(diào)節(jié)。調(diào)節(jié)所需的空氣吹送條件的描述〈風量條件〉為了針對大量的印刷物(印刷用紙張的疊層)實現(xiàn)快速調(diào)節(jié)(晾紙),必須在所有 時間以規(guī)定的風量或以上在各張紙之間吹送風。用于調(diào)節(jié)的適宜的風量條件借助于如下面 所述的評估實驗被明確得出?!丛u估方法〉步驟1 如示于圖14,滿幅圖像(由附圖標記218表示的圖像部分)通過噴墨式記 錄裝置被印刷在印刷用紙210上,同時適當?shù)亓粝伦笥铱瞻走吘壊糠?12和213和上下空 白邊緣部分214和215。這里,印刷之后圖像部分218中含的殘留水量為大約2. 5g/m2。由 Mitsubishi PaperMills 制造的 Al 級光澤帶涂層紙“Tokubishi Art double-side N”(商 品名)被用作印刷用紙210。步驟2 在印刷之后,印刷用紙(印刷物)被安置在兩個板221和222之間,并且由 板221和222之間的墊片224產(chǎn)生規(guī)定量的間隙226,如示于圖15A和15B。圖15B為從圖 15A中的吹風機(吹風裝置)230 —側所作的視圖。更具體地講,印刷用紙210被安置成使 得圖像部分218在板221上面向上方,規(guī)定厚度的墊片224被安置在左右空白邊緣部分212 和213上,并且板222被安置在墊片224上。板221是對應于層疊載置臺的部件,板222是 對應于頂板的部件。這樣,具有規(guī)定高度h的間隙被產(chǎn)生在印刷用紙210的圖像部分218 上面。步驟3 接下來,吹風機230將風吹入間隙226。Sanyo Electric Blower的“San Ace B97(9BMB24P2K01)”(商品名)被用作吹風機230。通過控制吹風機的輸入電流,輸出 風量被控制。
風速度v(m/s)在形成于圖15A中的兩個板221和222之間的空氣吹送路徑的 出口部232處被測量,并且紙寬度方向每單位長度(圖15B中的Wp方向)的風量q,q = hXvX60m3/(min ·πι),利用間隙226的高度h(對應于紙張之間間隙)被計算。Kanomax公 司的“Anemomaster Model6004”(商品名)被用作風速計。步驟4 在維持規(guī)定的流量的同時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內(nèi)這樣吹送風之后,空氣吹送 被停止,紙210被取出,并且殘留水量w (g/m2)被測量。測量方法如下面所述。
水含量測量方法》使用微量水分測定裝置(這里,MitsubishiChemical Analytech 的“CA-200”(商 品名)被使用)在抽取的紙的3cm乘以3cm測量部分上測量印刷用紙210中的水含量。測 量的水含量(g)被除以抽取的表面面積,就得到了每單位表面面積中的含水量(g/m2)。術語“殘留水量”定義為在油墨滴沉積和干燥之后殘留的水量減去印刷之前紙中 所含水量。換言之,印刷用紙本身初始包含的水量被減掉,只有油墨通過印刷沉積而導致的 水量被考慮。初始包含在紙中的水量利用未印刷用紙而單獨測量。步驟5 使得通過步驟1至4測量的殘留水量w達到小于0. 5g/m2的空氣吹送時間 定義為調(diào)節(jié)時間?!丛u估結果〉如此定義的每單位紙長度的風量(紙張之間風量)和調(diào)節(jié)時間之間的關系被示于 圖16。如圖16所揭示,已發(fā)現(xiàn)在每單位紙長度的風量q等于或大于0. 02m3/(min · m)的 條件下,快速調(diào)節(jié)可在15分鐘或以下完成?!达L靜壓條件〉為了使得風經(jīng)大量的印刷物(印刷用紙張疊層)之間,必須使得風的靜壓足夠以 克服壓力損失。一般而言,流經(jīng)平行的板之間的流體具有如下表示的壓力損失Pltjss(Pa)P1oss=Uj^V,
η其中,V(m/s)為流體流速,h(m)為平行的板之間的間隙,L(m)為流道長度, η (Pa · S)是流體粘度。紙張之間間隙h主要取決于層疊在載置臺上的紙張數(shù)量以及載置臺和頂板之間 距離。間隙h越大,壓力損失可被降低的程度越大,但在裝置尺寸增大以及由于吹送空氣導 致紙掀動或折疊的可能性方面存在限制,因此在實際中間隙為大約h = 0. 5mm是理想的。在這種情況下,關于吹風裝置中所需的風靜壓,考慮到風中的非均勻性,在紙間隙 為大約h = 0. 3mm的情況下所需的空氣量需要被滿足。圖17示出了流經(jīng)紙張之間的流量 和壓力損失之間的關系,假定空氣吹送距離L為469mm,等于常被用作印刷用紙的菊半裁尺 寸(636mm X 469mm)的短邊尺寸。從圖17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間隙h = 0. 3mm的情況下,為滿足每單位長度風量 q = 0. 02m3/ (min · m),風的靜壓500Pa是必需的。執(zhí)行調(diào)節(jié)的定時對于執(zhí)行調(diào)節(jié)的定時沒有特別的限制,并且調(diào)節(jié)可以按下述定時執(zhí)行,例如。(1)當僅有單面印刷被實施時,印刷之后在單一表面上執(zhí)行調(diào)節(jié)。
(2)當雙面印刷被實施時,在正面印刷之后和背面印刷之前執(zhí)行調(diào)節(jié)。(3)當雙面印刷被實施時,除了上面(2)中描述的情況外,還要在背面印刷之后進 行調(diào)節(jié)。適用于噴墨印刷系統(tǒng)的實施方式下面描述組合了示于圖1至13的調(diào)節(jié)裝置和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噴墨印刷裝 置的印刷系統(tǒng)。圖18為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式噴墨式記錄裝置100的配置的結構圖。噴墨 式記錄裝置100是所謂的壓力鼓直接成像系統(tǒng)(pressure-drumdirect image-formation system)的噴墨式記錄裝置,其將期望的彩色圖像記錄到成像單元116的壓力鼓(成像鼓 170)上保持的記錄介質(zhì)(以下也稱作“紙”)124上,通過將多種顏色的油墨滴從噴墨頭 172M、172K、172C和172Y噴射和沉積到記錄介質(zhì)124上。更具體地講,噴墨式記錄裝置100 是一種按需型記錄裝置,其適用于二液體反應(本實施方式中的凝集)系統(tǒng),其中處理液 (本實施方式中的凝集處理液)在油墨分解之前被施加到記錄介質(zhì)124上,從而沉積的油墨 與處理液起反應而在記錄介質(zhì)124上形成圖像。噴墨式記錄裝置100包括作為主要構成元件的給紙單元112,處理液涂布單元 114,成像單元116,干燥單元118,定影單元120,和排紙單元122。參照圖1至13描述的調(diào)節(jié)裝置10(或80)布置在排紙單元122的排出托盤192 的部分中(見圖18)?!唇o紙單元〉給紙單元112將記錄介質(zhì)124進給至處理液涂布單元114。記錄介質(zhì)124 (紙張) 被層疊于給紙單元112中。給紙單元112設有給紙托盤150,并且記錄介質(zhì)124被一張接一 張地從給紙托盤150供給至處理液涂布單元114。在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噴墨式記錄裝置100中,可使用不同類型和各種尺寸的記錄 介質(zhì)124作為記錄介質(zhì)124??梢圆捎眠@樣的模式,其中給紙單元112設有多個紙托盤(未 圖示),其中分別儲存和層疊著不同類型的記錄介質(zhì),并且從紙托盤被供給至給紙托盤150 的紙被自動切換,還能夠采用這樣的模式,其中操作者基于需求而選擇或交換紙托盤。在本 實施方式中,裁切張紙被用作記錄介質(zhì)124,此外,還還能夠從連續(xù)的紙卷將紙切成所需尺 寸然后再供給該紙。〈處理液涂布單元〉 處理液涂布單元114為這樣的機構,其施加處理液至記錄介質(zhì)124的記錄表面。處 理液包括著色材料凝集劑,其引起包含在成像單元116所施加的油墨中的著色材料(本實 施方式中的顏料)凝集,并且當處理液被帶到與油墨相接觸時,著色材料和油墨中的溶劑 之間的分離被促進。如示于圖18,處理液涂布單元114包括傳紙滾筒152,處理液鼓154,和處理液涂布 裝置156。處理液鼓154為保持并且旋轉輸送記錄介質(zhì)124的鼓。處理液鼓154在其外圓 周表面上設有鉤狀保持裝置(抓持器)155,其通過將記錄介質(zhì)124抓持在抓持器155的鉤 和處理液鼓154的圓周表面之間而保持住記錄介質(zhì)124的前端。處理液鼓154可以在其圓 周表面設有吸力孔,并且連接著吸力裝置,完成從吸力孔施加吸力。結果,記錄介質(zhì)124可 被緊密地保持在處理液鼓154的外圓周表面上。
處理液涂布裝置156設置在處理液鼓154的外側,與其外圓周表面相對。處理液 涂布裝置156包括處理液容器,其中保存著將被施加的處理液;傳墨輥,其一部分浸沒于 保存在處理液容器中的處理液;以及橡膠輥,其按壓抵靠于傳墨輥和由處理液鼓154保持 的記錄介質(zhì)124上,以便將由傳墨輥計量的處理液傳送至記錄介質(zhì)124。處理液涂布裝置 156可將處理液以計量的方式施加到記錄介質(zhì)124上。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輥的涂布系統(tǒng)被采用;然而,本發(fā)明不局限于此,而是還能 夠采用噴涂方法,噴墨方法,或其它各種類型的方法。在處理液涂布單元114中被涂布了處理液的記錄介質(zhì)124被從處理液鼓154傳輸 通過中間傳送單元126到達成像單元116的成像鼓170?!闯上駟卧?br>
成像單元116包括成像鼓170,壓紙輥174,和噴墨頭172M、172K、172C和172Y。類 似于處理液鼓154,成像鼓170在其外圓周表面設有鉤狀保持裝置(抓持器)171。保持在 成像鼓170上的記錄介質(zhì)124以下述狀態(tài)被輸送,即其記錄表面面向前方,并且油墨通過噴 墨頭172M、172K、172C和172Y沉積在記錄表面上。噴墨頭172M、172K、172C和172Y是全套型噴墨系統(tǒng)的記錄頭(噴墨頭),其長度 對應于記錄介質(zhì)124中的成像區(qū)的最大寬度。噴嘴排形成在噴墨頭的油墨噴射表面上。噴 嘴排中布置著多個噴嘴,用于將油墨排放到圖像記錄區(qū)的整個寬度上。每個噴墨頭172M、 172K、172C和172Y被固定布置,以便沿著垂直于記錄介質(zhì)124的輸送方向(成像鼓170的 旋轉方向)的方向延伸。相應彩色油墨的液滴從噴墨頭172M、172K、172C和172Y朝向緊密地保持在成像鼓 170上的記錄介質(zhì)124的記錄表面噴射,從而油墨接觸到先前已經(jīng)由處理液涂布單元114施 加在記錄表面上的處理液,散布在油墨中的著色材料(顏料)被凝集,并且著色材料凝集體 被形成。這樣,可防止著色材料在記錄介質(zhì)124上流動,并且圖像將形成在記錄介質(zhì)124的 記錄表面上。本實施方式中的,CMYK標準色(四色)配置被描述,但油墨顏色和顏色數(shù)量的組合 并不局限于本實施方式中的,并且,如果需要的話,淡油墨、濃油墨和特殊顏色油墨可被添 力口。例如,下述配置是可行的,其中添加這樣的噴墨頭,其噴射淡油墨,例如淡青和淡品紅。 彩色頭的分布次序也沒有限制。已經(jīng)在成像單元116中形成了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124被從成像鼓170傳輸通過中間 傳送單元128而到達干燥單元118的干燥鼓176。〈干燥單元〉干燥單元118干燥包含在通過著色材料凝集作用分離的溶劑中的水。如示于圖 18,干燥單元包括干燥鼓176和溶劑干燥器178。類似于處理液鼓154,干燥鼓176在其外圓周表面設有鉤狀保持裝置(抓持 器)177,其可以通過抓持記錄介質(zhì)124的前端部分來保持記錄介質(zhì)124。溶劑干燥器178被布置在面對著干燥鼓176的外圓周表面的位置,并且包括多個 鹵素加熱器180,和多個溫風噴出噴嘴182,每個溫風噴出噴嘴被布置在相鄰兩個鹵素加熱 器180之間。每個溫風噴出噴嘴182被控制而在適當?shù)臏囟认乱赃m當?shù)拇邓退俾食蛴涗浗橘|(zhì)124吹送暖空氣,并且每個鹵素加熱器180被控制在適當?shù)臏囟?,從而能夠實施各種干燥條件。干燥鼓176的表面溫度設置為50°C或以上。通過從記錄介質(zhì)124的背面加熱,干燥 被促進,并且定影期間圖像的斷裂可被防止。干燥鼓176的表面溫度的上限沒有特別的限 制,但從維護操作例如清理干燥鼓176的表面上粘附的油墨(即,防止由于高溫導致燃燒) 的安全性的角度看,理想地,干燥鼓176的表面溫度不高于75°C (更理想地,不高于60°C )。通過以這樣的方式保持記錄介質(zhì)124,即其記錄表面在干燥鼓176的外圓周表面 上面對著外側(換言之,處在記錄介質(zhì)124的記錄表面以外凸形狀卷曲的狀態(tài)),并且在旋 轉輸送記錄介質(zhì)時進行干燥,能夠防止記錄介質(zhì)124出現(xiàn)起皺或浮起,因此由這些現(xiàn)象引 起的干燥不均勻可被可靠地防止。已經(jīng)在干燥單元118中經(jīng)受干燥處理的記錄介質(zhì)124被從干燥鼓176傳輸通過中 間傳送單元130而到達定影單元120的定影鼓184?!炊ㄓ皢卧刀ㄓ皢卧?20包括定影鼓184,鹵素加熱器186,定影輥188,和線上傳感器(inline sensor) 190。類似于處理液鼓154,定影鼓184在其外圓周表面設有鉤狀保持裝置(抓持 器)185,其可以通過抓持記錄介質(zhì)124的前端部分而保持記錄介質(zhì)124。記錄介質(zhì)124在 其記錄表面面向外側的狀態(tài)下通過定影鼓184的旋轉而被輸送,并且通過鹵素加熱器186 被預加熱,通過定影輥188進行定影處理和通過線上傳感器190進行檢測相對于記錄表面 被實施。鹵素加熱器186被控制在規(guī)定的溫度(例如,180°C ),通過其,預加熱針對記錄介 質(zhì)124實施。定影輥188為這樣的輥部件,其施加壓力和熱量來干燥油墨,以便熔化和定著油 墨中的自分散型聚合物顆粒,從而將油墨轉化為膜。更具體地講,定影輥188被布置成壓接 于定影鼓184,并且夾輥配置在定影輥188和定影鼓184之間。結果,記錄介質(zhì)124被夾在 定影輥188和定影鼓184之間,以規(guī)定的輥隙壓力(例如,0.15MPa)被擠壓,并且經(jīng)受定影處理。此外,定影輥188由加熱輥構成,其中鹵素燈組合在具有良好導熱性的金屬管例 如鋁制管中,并且輥被控制在規(guī)定的溫度(例如60°C至80°C )。在記錄介質(zhì)124利用加熱 輥被加熱時,不低于包含在油墨中的乳液的Tg溫度(玻璃態(tài)轉變溫度)的熱能被施加,并 且乳液顆粒被熔化。結果,通過滲入記錄介質(zhì)124的凸凹部位實現(xiàn)定影,圖像表面的凸凹部 位被平整化,并且獲得了光澤。示于圖18的實施方式中的定影單元120設有單一定影輥188 ;然而,定影輥188還 能夠具有這樣的配置,即設有多個臺階,取決于圖像層的厚度和乳液顆粒的Tg特性。另一方面,線上傳感器190為測量裝置,其測量定著在記錄介質(zhì)124上的圖像的 檢測圖案、水分量、表面溫度、光澤度和類似物。CCD傳感器或類似物可被用作線上傳感器 190。利用具有前面描述配置的定影單元120,位于干燥單元118中形成的薄圖像層中 的乳液顆粒通過由定影輥188施加壓力和熱量而被熔化。這樣,乳液顆粒可以可靠地定著 于記錄介質(zhì)124。定影鼓184的表面溫度設置為50°C或以上。通過從背面加熱保持在定影鼓184外圓周表面上的記錄介質(zhì)124,干燥被促進,因此定影期間圖像的斷裂可被防止,此外,通過圖像溫度升高的作用,圖像強度可以提高。除了含有高沸點溶劑和聚合物顆粒(熱塑性樹脂顆粒)的油墨外,還能夠使用含 有可以通過暴露于紫外(UV)光而被聚合和固化的單分子的油墨。在這種情況下,噴墨式記 錄裝置100包括UV曝光單元,用于將記錄介質(zhì)124上的曝光油墨暴露給UV光,以取代包括 加熱輥(定影輥188)的加熱加壓定影單元。如果使用含有活性光固化型樹脂例如UV固化 型樹脂的油墨,則噴墨式記錄裝置100將會設有照射活性光的裝置,例如UV燈或UV激光二 極管(LD)陣列,以取代用于熱定影的定影輥188。<排紙單元>如示于圖18,排紙單元122設置在定影單元120后面。排紙單元122包括排出托 盤192,以及設置在排出托盤192和定影單元120的定影鼓184之間以便面對著排出托盤 192和定影鼓184的轉運筒194、輸送帶196和張緊輥198。記錄介質(zhì)124通過轉運筒194 被進給到輸送帶196并且輸出到排出托盤192上。描述參照圖1至13的調(diào)節(jié)裝置10 (或80)被用作排出托盤192,并且具有調(diào)節(jié)裝 置以及載置臺的功能,在其上印刷之后(印刷物)的紙張被層疊。<其它單元>盡管未示于圖中,本實施方式中的噴墨式記錄裝置100除了前面描述的單元外還 包括油墨存儲和加載單元,用于將油墨供應至噴墨頭172M、172K、172C和172Y ;處理液供 應單元,用于供應處理液至處理液涂布單元114 ;頭維護單元,用于清理噴墨頭172M、172K、 172C和172Y(擦拭噴嘴表面、吹掃和抽吸噴嘴等);位置判斷傳感器,用于判斷記錄介質(zhì) 124在介質(zhì)輸送路徑中的位置;以及溫度傳感器,用于測量噴墨式記錄裝置100的各部分中 的溫度?!催m應于雙面印刷〉當在示于圖18的噴墨式記錄裝置100中執(zhí)行雙面印刷時,在對紙的一個表面(正 面)印刷之后,利用調(diào)節(jié)裝置10 (或80)執(zhí)行調(diào)節(jié)規(guī)定的時間段。已經(jīng)經(jīng)過調(diào)節(jié)過程的紙 疊層然后返回供紙單元112,并且背面印刷被執(zhí)行。通過這種措施,能夠在短時間段內(nèi)實現(xiàn)令人滿意雙面印刷,而不會出現(xiàn)前后套印
誤差等ο此外,在示于圖18的噴墨式記錄裝置100中,還能夠采用這樣的構造,其中多個調(diào) 節(jié)裝置10 (或80)被設置成用于排出托盤192,并且調(diào)節(jié)裝置10 (或80)可以在排紙部122 和供紙單元112之間移動。例如,能夠采用這樣的構造,其中調(diào)節(jié)裝置10 (或80)可以設有輪子而能夠行進, 并且還能夠采用這樣的構造,其中調(diào)節(jié)裝置10 (或80)在軌道上行進。在第一調(diào)節(jié)裝置對印刷物疊層進行調(diào)節(jié)時,另一(第二)調(diào)節(jié)裝置可以安置到排 紙部122中并且接收新印刷和輸出的印刷物。由第一調(diào)節(jié)裝置完成調(diào)節(jié)后的紙疊層被供應 至供紙單元112。當規(guī)定的數(shù)量的印刷物已經(jīng)被層疊在第二調(diào)節(jié)裝置中后,第二調(diào)節(jié)裝置從供紙單 元122撤出并且開始調(diào)節(jié)操作。第三調(diào)節(jié)裝置或已經(jīng)變空的第一調(diào)節(jié)裝置被安置到供紙單 元122中,并且繼續(xù)進行印刷。通過以這種次序輪番使用多個調(diào)節(jié)裝置的方式來構成系統(tǒng),能夠實現(xiàn)自動操作,并且能夠以良好的效率產(chǎn)生大量的印刷物。腫本實施 方式中的使用的油墨是水性油墨,含有水作為溶劑,更具體地講,例如,水 性顏料油墨,其包含下述不溶于溶劑(水)的材料作為著色材料的顏料顆粒,和聚合物顆 粒。理想的是,考慮到適于噴射的油墨粘度為20mPa· s或以下,油墨中的溶劑不溶型 材料的濃度不小于1襯%且不大于20wt%。更理想的是,油墨中顏料的濃度不小于4wt%, 以便在圖像中獲得良好的光學濃度。理想的是,考慮到油墨噴射頭中的噴射穩(wěn)定性,油墨的表面張力不小于20mN/m且 不大于40mN/m。油墨中的著色材料可以是顏料或顏料和燃料的組合物。從油墨與處理液接觸時的 凝集性的角度看,在油墨中散布的顏料對于實現(xiàn)更有效的凝集是理想的。理想的顏料包括 通過分散劑散布的顏料,自分散型顏料,其中顏料顆粒涂覆有樹脂的顏料(以下稱作“微膠 囊顏料”),和聚合物接枝顏料。另外,從著色材料凝集性的角度看,更理想的是,著色材料被 具有低解離度的羧基修飾。本實施方式中理想的是,著色油墨液體包含不含任何著色劑的聚合物顆粒,作為 用于與處理液反應的成分。通過與處理液反應來增強油墨增粘作用和凝集作用,聚合物顆
粒可改進圖像質(zhì)量。特別地講,通過向油墨添加陰離子聚合物顆粒,可以獲得高穩(wěn)定性油 墨。通過使用含有與處理液反應而產(chǎn)生增粘作用和凝集作用的聚合物顆粒的油墨,能 夠提高圖像質(zhì)量,與此同時,取決于聚合物顆粒的類型,聚合物顆??稍谟涗浗橘|(zhì)上形成薄 膜,因此,可以獲得提高圖像耐磨性和防水性的有益效果。將聚合物顆粒散布在油墨中的方法不局限于向油墨添加聚合物顆粒的乳液,并 且,樹脂也可以溶解或以膠體分散的形式包含在油墨中。聚合物顆??梢酝ㄟ^使用乳化劑來散布,或者,聚合物顆??梢圆皇褂萌魏稳榛?劑來散布。對于乳化劑,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劑通常被使用,并且,高分子量表面活性劑也 可以使用。還理想的是,使用膠囊型聚合物顆粒,其外殼由丙烯酸、異丁烯酸或類似物構成 (核_殼型聚合物顆粒,其中核部分和外殼部分之間的構造不同)。作為樹脂顆粒添加至油墨樹脂成分的例子包括丙烯酸類樹脂,醋酸乙烯類樹脂, 苯乙烯_ 丁二烯類樹脂,氯乙烯類樹脂,丙烯_苯乙烯類樹脂,丁二烯類樹脂,苯乙烯類樹 脂。為了制作顆粒具有高速凝集性的聚合物,理想的是,聚合物顆粒包含具有低解離 度的羧酸基。由于羧酸基容易通過改變PH值而受到影響,因此,含有羧酸基的聚合物顆粒 容易改變分散狀態(tài)并且具有高凝集特性。因pH值的變化導致的聚合物顆粒分散狀態(tài)改變可以借助于具有羧酸基例如丙烯 酸酯等的聚合物顆粒的成分比例進行調(diào)整,還能夠借助于被用作分散劑的陰離子表面活性 劑來調(diào)整。理想地,構成聚合物顆粒的樹脂為具有親水性部分和疏水性部分這二者的聚合 物。通過采用疏水性部分,疏水性部分被定向為朝向聚合物顆粒的內(nèi)側,親水性部分被定向為高效地朝向外側,從而具有進一步增強因液體PH值變化導致的分散狀態(tài)改變的效果。因 此,更高效地實施凝集。另外,兩種或更多類型的聚合物顆??梢越M合用于油墨中。本實施方式 中的添加至油墨的pH調(diào)整劑的例子包括有機鹽基和無機堿性鹽基, 作為中和劑。為了改進用于噴墨式記錄的油墨的存儲穩(wěn)定性,PH調(diào)整劑理想地以下述方式 添加,即用于噴墨式記錄的油墨的pH值為6至10。從防止噴射頭中由于干燥導致噴嘴堵塞的角度看,本實施方式中理想的是,油墨 包含水溶性有機溶劑。水溶性有機溶劑的例子包括潤濕劑和浸透劑。油墨中水溶性有機溶劑的例子有聚醚多元醇類,聚醚多元醇類衍生物,含氮溶 齊IJ,一元醇類,和含硫溶劑。除了前面描述的以外,根據(jù)需求,還能夠使得油墨包含pH緩沖劑,抗氧化劑,抗菌 齊U,粘度調(diào)節(jié)劑,導電劑,紫外線吸收劑,或類似物。另外,還能夠使得油墨包含熱塑性樹脂顆粒。通過使油墨包含熱塑性樹脂,在加熱 步驟期間薄膜形成得以擴展,并且圖像強度可以提高。如果熱塑性樹脂包含在油墨中,除了 干燥期間的加熱過程外,還可更有益地實現(xiàn)加熱和加壓圖像的定影步驟。此外,通過使油墨包含紫外線固化型單分子,能夠在水已經(jīng)在干燥單元中充分蒸 發(fā)后通過在包括紫外線照射燈或類似物的定影單元中向圖像照射紫外光而改進圖像的強 度,從而固化和聚合物紫外線固化型單分子。處理液本實施方式中理想的是,處理液(凝集處理液)在與油墨相接觸時,在油墨中產(chǎn)生 PH值變化,從而具有產(chǎn)生油墨中所含顏料和聚合物顆粒凝集物的效果。處理液的成分的具體例子有聚丙烯酸,醋酸,乙醇酸,丙二酸,蘋果酸,馬來酸,抗 壞血酸,丁二酸,戊二酸,富馬酸,檸檬酸,酒石酸,乳酸,磺酸,正磷酸,吡咯烷酮羧酸,吡喃 酮羧酸,吡咯羧酸,呋喃羧酸,吡啶羧酸,香豆酸,噻吩羧酸,煙酸,這些化合物的衍生物,和 它們的鹽。具有添加到其中的多價金屬鹽或聚烯丙基胺的處理液是處理液的優(yōu)選例子。前面 描述的化合物可以單獨使用,或者以它們的兩種或更多種組合使用。從與油墨之間的凝集性能的角度看,處理液優(yōu)選地具有pH值1至6,更優(yōu)選pH值 2至5,進一步優(yōu)選pH值3至5。從防止噴墨頭的噴嘴被干燥的處理液阻塞的角度看,優(yōu)選地,處理液包括能夠溶 解水和其它添加劑的有機溶劑。潤濕劑和浸透劑包含在能夠溶解水和其它添加劑的有機溶 劑中。為了改進定影能力和耐磨性,處理液還能夠包括樹脂成分。滿足下述條件的任何 樹脂成分可以采用當處理液由噴墨系統(tǒng)噴射時,從噴墨頭噴射的能力不會降低,并且,處 理液具有高存儲穩(wěn)定性。這樣,水溶性樹脂和樹脂乳劑可自由使用。除了前面描述的以外,根據(jù)需求,還能夠使得處理液包含pH緩沖劑,抗氧化劑,抗 菌劑,粘度調(diào)節(jié)劑,導電劑,紫外線吸收劑,或類似物。應當理解,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前面公開的內(nèi)容,相反,本發(fā)明涵蓋所有落在權利要 求中限定的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內(nèi)的修改、變化和等同替換。
權利要求
1.一種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包括載置臺,在其上多張印刷用紙以疊層的形式放置,各張紙已發(fā)生卷曲,以各張卷曲紙的 突出側所面對的方向作為卷曲方向;頂板,其布置在載置臺上方,以便面對著載置臺并且覆蓋載置臺上的疊層的上側,載置 臺和頂板之間限定出紙收容部;吹風裝置,其具有位于紙收容部橫向側的吹風口并且通過吹風口向紙收容部吹風; 側板,其布置在紙收容部的橫向側并且包圍吹風裝置的吹風口的周邊;以及 風量差異控制裝置,其改變在送風過程中從吹風裝置朝向放置在紙收容部中的各張印 刷用紙吹送的風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異,其中風量差異控制裝置更改和控制供應至紙收容部上側部分的風量和供應至紙收容部下 側部分的風量之間的關系;以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以下述方式控制風量差異在送風初期,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與卷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的那一個部 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卷曲方向側的另一個部分的風量,并且 在送風后期,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與卷曲方向相反 的一側的那一個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卷曲方向側的另 一個部分的風量增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 卷曲方向是向下方向;以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以下述方式控制風量差異在送風初期中,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并且 在送風后期中,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增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 卷曲方向是向上方向;以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以下述方式控制風量差異在送風初期中,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并且 在送風后期中,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增大。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吹風裝置包括沿著豎直方向布置的多個空氣吹風機;以及 風量差異控制裝置控制每個空氣吹風機的送風輸出。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風量差異控制裝置包括風導向件,其約束從吹風裝置吹送的風的流動方向;以及 風量差異控制裝置通過改變風導向件相對于從吹風裝置吹送的風的形態(tài)而改變風量差異。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 風導向件被可旋轉地支撐;以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通過轉動風導向件而改變風導向件相對于風的角度,從而改變風量差異。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風量差異控制裝置包括間門元件,其打開和封閉側板的一部分;以及 風量差異控制裝置通過改變間門元件的封閉率而改變風量差異。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 至少一項根據(jù)印刷用紙的屬性而被控制。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 至少一項根據(jù)沉積在各張印刷用紙上的油墨量而被控制。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進一步包括 卷曲檢測裝置,其檢測各張印刷用紙出現(xiàn)的卷曲狀態(tài),其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卷曲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而被 控制。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其中從吹風裝置吹送的風的靜壓力為至 少 5001 。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擱板元件,借助于所 述擱板元件,各張印刷用紙被分開放置為多個疊層。
13.一種噴墨記錄裝置,包括紙輸出部,所述紙輸出部包括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 紙調(diào)節(jié)裝置。
14.一種在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中調(diào)節(jié)印刷用紙的方法,所述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包括 載置臺,在其上多張印刷用紙以疊層的形式放置;頂板,其布置在載置臺上方,以便面對著 載置臺并且覆蓋載置臺上的疊層的上側,載置臺和頂板之間限定出紙收容部;吹風裝置,其 具有位于紙收容部橫向側的吹風口并且通過吹風口向紙收容部吹風;側板,其布置在紙收 容部的橫向側并且包圍吹風裝置的吹風口的周邊;以及風量差異控制裝置,其改變在送風 過程中從吹風裝置朝向放置在紙收容部中的各張印刷用紙吹送的風沿豎直方向的風量差 異,并且更改和控制供應至紙收容部上側部分的風量和供應至紙收容部下側部分的風量之 間的關系;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將多張印刷用紙放入紙收容部中,各張紙已發(fā)生卷曲,以各張卷曲紙的突出側所面對 的方向作為卷曲方向;以及利用吹風裝置朝向放置在紙收容部中的各張印刷用紙進行吹風,同時通過風量差異控 制裝置以下述方式控制風量差異在送風初期,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與卷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的那一個部 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卷曲方向側的另一個部分的風量,并且 在送風后期,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與卷曲方向相反 的一側的那一個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上側部分和下側部分中的位于卷曲方向側的另 一個部分的風量增大。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 卷曲方向是向下方向;以及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風量差異被以下述方式控制在送風初期中,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并且在送風后期中,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增大。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 卷曲方向是向上方向;以及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風量差異被以下述方式控制 在送風初期中,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量,并且 在送風后期中,同送風初期相比,供應至下側部分的風量減小,而供應至上側部分的風 量增大。
17.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 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印刷用紙的屬性而被控制。
18.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 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沉積在各張印刷用紙上的油墨量而被控制。
19.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下述步驟 判斷各張印刷用紙出現(xiàn)的卷曲狀態(tài),其中,在進行送風的步驟中,吹風裝置的送風量和吹風時間中的至少一項根據(jù)判斷卷 曲狀態(tài)的步驟中獲得的檢測結果而被控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印刷用紙調(diào)節(jié)裝置和方法、噴墨式記錄裝置,其中,紙張以疊層的形式被放置在紙收容部中。以卷曲紙張的突出側所面對的方向作為卷曲方向。風量被以下述方式控制在送風初期,供應至位于與卷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的紙收容部上下部分之一的風量大于供應至位于卷曲方向側的上下部分中的另一個的風量,而在送風后期,供應至位于與卷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的紙收容部上下部分之一的風量減小,而位于卷曲方向側的上下部分中的另一個的風量增大。
文檔編號B41J2/01GK102029814SQ201010294160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5日
發(fā)明者千綿祐平, 遠藤順一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