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
一般高樓的逃生設備大都使用緩降器(機),即在大樓的外墻上固設有掛架,并在各樓層內放置緩降器,而在發(fā)生火警欲逃生時,即取出緩降器將其掛扣在掛架上,然后再取出安全帶穿綁于身上,而把身上的安全帶的安全扣扣于緩降器的緩降索上,于是爬出墻外利用身體的重量及緩降器的作用,使人體緩緩地安全降至地面,雖然此類緩降設施固然有其方便性及其安全性,但其亦有以下的缺失1.此類緩降設備僅能使用于較為不高的樓層,因為較高樓層距離地面的距離較長,所以一般的緩降器的緩降索的長度根本不足以到達地面。
2.此類緩降設備每次僅能一人使用,即必須在一人緩降至地面時,才可接至第二人使用,所以會耽誤緊急逃生的時間,而危及生命的安全。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其以適當的阻擋緩沖作用,使人體緩緩降落至地面。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其不會受到樓層高度的限制,即使再高的高樓亦可以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使用本緩降設施時,在一人跳下后,待距適當距離且上方無人時,即可接著讓第二人馬上再逃生,故可以一個接著一個逃生,所以可以爭取逃生的時間,而讓更多的人可以獲救。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其主要由緩降槽及緩降桿所構成,其中該緩降槽的斷面概呈凸字型,即較小寬度端為一導滑道,較大寬度端為一緩降道,并在導滑道與緩降道之間由頸部銜接兩者,又緩降道外側面設有防脫離側板,同時在緩降道內部兩側壁面上設有相互錯開的均布排列的緩降塊;在高樓各逃生窗口處的緩降槽的內側方,開設可使該緩降桿的支桿、滑輪及緩降體通過的缺口,同時在缺口處的緩降道背面上下兩側處固設有鉸鏈,其與一導入軌靠近末端處的上下方所設的角座結合固定,即該導入軌可以擺轉,該導入軌的斷面概呈C形狀,其末端呈較大寬度的開口;又在接近地面末端的緩降槽呈彎弧狀,并在導滑道內設有等距均布的容槽,且在各容槽內皆設有弧形彈性片,同時弧形緩降槽的最末端設有擋板,并在擋板上設有軟形緩沖墊;該緩降桿為一支桿兩端設有滑輪,該滑輪恰可容納入緩降槽的的導滑道內,并在稍內側的兩端再設有緩降體,該緩降體恰可容納入緩降道內,而支桿中間處設有兩掛耳,并于掛耳上設有綁緊身體的安全帶;在高樓各逃生窗口外的墻壁外,依樓層的高度以固定座將緩降槽一接著一根的固定在墻壁上,而最末端的緩降槽呈彎弧形,又各逃生窗口處的緩降槽上設置有導入軌,另在各樓層內依人數放置數支緩降桿,使逃生者可以一人接著一人連續(xù)逃生。
其中,該緩降槽的導滑道兩側處向外伸出兩固定片,并在固定片上設有均布的固定孔,用以固定座將其固定在墻壁上。
由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在高樓各逃生窗口外的墻壁上設置緩降槽,又在各逃生窗口處設有導入軌,可以引導緩降桿進入緩降槽內,使緩降桿兩端滑輪導滑于緩降槽的導滑道上,并使其上的緩降體與緩降槽的緩降道的緩降塊之間產生適當的阻擋緩沖作用,使穿綁在緩降桿安全帶上的人體可經緩緩降落至地面,同時在一人跳下逃生后,待距離適當距離且上方無人時,即可連續(xù)一人接著一人跳下逃生,而且緩降槽的設置不會受到樓層高度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可由下列的詳細說明和附圖獲得完全的了解,這些詳細說明和附圖只作說明之用,而不應局限本實用新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3為
圖1中A-A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降槽的結構及其與導入軌、固定座之間的結合關系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降桿的立體示意圖。
圖6、6A、6B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降槽末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降槽末端結構的導滑道內的剖面圖。
請參閱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主要由緩降槽1及緩降桿2所構成,即在各逃生窗口外的墻壁外,依樓層的高度以固定座將緩降槽1一根接著一根的固定在墻壁上,在最末端的緩降槽1′呈向外彎的彎弧形,在各逃生窗口處的緩降槽1上設置有導入軌3,另在各樓層內依人數放置數支緩降桿2,其中
該緩降槽1如圖3所示,其在逃生窗口外的墻壁外兩側相對設置,而該緩降槽1的斷面如圖3、4所示概呈凸字型,即較小寬度端為一導滑道11,較大寬度端為一緩降道12,并在導滑道11與緩降道12之間設銜接頸部16,其寬度較小于導滑道11的寬度,而緩降道12的外側面上設有防脫離側板17,同時在緩降道12的內部兩側壁面上設有以適當距離錯開均布排列的緩降塊13,又在導滑道11兩側處向外伸出兩固定片14,并在固定片14上設有均布的固定孔15,而緩降槽1即是以固定座4一端的接合部41置入兩固定片14之間,然后以螺絲42將兩者結合,后將固定座4固定在墻壁上(如
圖1至3所示);其次,在各逃生窗口處的緩降槽1的內側方,開設可使該緩降桿2的支桿21、滑輪22及緩降體23通過的缺口10,并在缺口10處的緩降道12背面上下兩側處固設有鉸鏈31,另一導入軌3靠近末端處的上下方固設有角座32,使其與鉸鏈3結合(如圖3、4所示),故可讓導入軌3在不使用時折收在墻外與墻面成平行,而欲使用時即可向外扳轉,使導入軌3旋轉伸入室內而與墻壁成垂直狀態(tài),同時導入軌3的末端則接靠于緩降槽1的導滑道11外側壁面上;該導入軌3的斷面概呈C形狀,其伸入室內端呈較大寬度的開口30(如圖2所示),其目的在于使緩降桿2兩端的滑輪22易于進入導入軌3內;又在接近地面末端的緩降槽1′呈彎弧狀(如圖6、7所示),其斷面形狀如同前述,不同之處在于導滑道11′內設有適當等距均布的容槽18′,并在各容槽18′內設有一弧形彈性片19′,而該彈性片19′的一端固定在容槽18′上,另一端則為活動式,而兩相對的彈性片19′之間的距離較小于導滑道11′的寬度,同時在緩降槽1′的最末端設有擋板111′,且在擋板111′內側面固設一橡膠緩沖墊112′。
該緩降桿2如圖3、5所示,其由一支桿21的兩端設有滑輪22,該滑輪22恰可容納入緩降槽1的導滑槽11內,并在稍內側的兩端再設有呈三角形的緩降體23,該緩降體23恰可容納于緩降道12內,并在支桿21的中間處設有兩掛耳211,使安全帶24的兩直帶241的末端固定于其上,在直帶241的適當位置處固設有綁緊身體的橫帶242,并在橫帶242的兩端設有安全扣243,然后在兩直帶241的末端處設有可使大腿穿入的套環(huán)244,而套環(huán)244的外層包履有軟性的保護體。
由上述各構件,在高樓發(fā)生火警時,逃生者人手一支緩降桿2,并都穿套且緊綁好安全帶24,將導入軌3扳轉入室內(如圖3、4所示),然后一人手抓緩降桿2,依序地將緩降桿2兩端的滑輪22對準導入軌3的開口30插入,使緩降桿2順著導入軌3滑入緩降槽1內,然后身體慢慢下沉,使緩降桿2被人體的重量往下降,使滑輪22在導滑道11內滑行,而緩降道12內的緩降塊13則對緩降桿2上的緩降體23產生阻擋緩沖作用,使人體緩緩降落下去,而在降落到最末端的緩降槽1′時,因為在其導滑道11′內設有彈性片19′,所以除了因緩降槽1′的彎弧形設計,再加上彈性片19′的作用,使滑輪22的滑行受到阻擋,而更減緩下降的速度,且到最末端時即受擋板111′的緩沖墊112′止擋而順利安全落出。
所以,使用本緩降設施時,在一人逃跳后,待相距適當距離且上方無人時,即可接著讓第二人馬上再跳逃生,故可以一人接著一人連續(xù)逃生,所以可以爭取逃生的時間,使更多的人可以獲救。
另外,緩降槽1的設置不會受到樓層高度的限制,只要依樓層的高度,將緩降槽一根接著一根的設置在墻壁外,即使再高的高樓亦可以使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消除了習用品的缺失,非習用結構所能比擬,故本實用新型不僅符合實用的價值,且為首先創(chuàng)作又具進步性。
權利要求1.一種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其特征在于由緩降槽及緩降桿所構成,其中該緩降槽的斷面概呈凸字型,即較小寬度端為一導滑道,較大寬度端為一緩降道,并在導滑道與緩降道之間由頸部銜接兩者,又緩降道外側面設有防脫離側板,同時在緩降道內部兩側壁面上設有相互錯開的均布排列的緩降塊;在高樓各逃生窗口處的緩降槽的內側方,開設可使該緩降桿的支桿、滑輪及緩降體通過的缺口,同時在缺口處的緩降道背面上下兩側處固設有鉸鏈,其與一導入軌靠近末端處的上下方所設的角座結合固定,即該導入軌可以擺轉,該導入軌的斷面概呈C形狀,其末端呈較大寬度的開口;又在接近地面末端的緩降槽呈彎弧狀,并在導滑道內設有等距均布的容槽,且在各容槽內皆設有弧形彈性片,同時弧形緩降槽的最末端設有擋板,并在擋板上設有軟形緩沖墊;該緩降桿為一支桿兩端設有滑輪,該滑輪恰可容納入緩降槽的導滑道內,并在稍內側的兩端再設有緩降體,該緩降體恰可容納入緩降道內,而支桿中間處設有兩掛耳,并于掛耳上設有綁緊身體的安全帶;在高樓各逃生窗口外的墻壁外,依樓層的高度以固定座將緩降槽一根接著一根的固定在墻壁上,而最末端的緩降槽呈彎弧形,又各逃生窗口處的緩降槽上設置有導入軌,另在各樓層內依人數放置數支緩降桿。
2.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緩降槽的導滑道兩側處向外伸出兩固定片,并在固定片上設有均布的固定孔,以一固定座與該固定片配合將該緩降槽固定在墻壁上。
專利摘要一種高樓連續(xù)逃生緩降裝置,在高樓窗外墻壁的兩側設有相對的緩降槽,其最末端靠近地面處呈彎弧形,該緩降槽呈凸字型,在較小寬度處為導滑道,而較大寬度處為緩降道,其兩內側壁上有相錯設置的緩降塊,并在各逃生窗口處設有導入軌;另有緩降桿為一支桿兩側各設有滑輪,該滑輪恰可容納于緩降槽的導滑道內,并在支桿兩端稍內側處設有三角形緩降體容納于緩降道內,又在支桿中間設有圍綁身體的安全帶。
文檔編號A62B1/00GK2257201SQ9620930
公開日1997年7月2日 申請日期1996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劉敬祥 申請人:劉敬祥, 張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