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文檔序號:2399939閱讀:725來源:國知局
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及其使用方法,屬于救援裝置【技術領域】;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使用方便、能拆分組裝成多種功能支架的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解決該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兩個豎桿的兩端均設置有通孔,通孔內均設置有第一活動卡鉤,兩根所述第一連桿的上端分別鉸接在兩根豎桿的底端,兩根所述繩子的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活動卡鉤,其中兩根繩子的一端通過第二活動卡鉤分別與兩根豎桿上端的第一活動卡鉤連接,剩余兩根繩子的一端通過第二活動卡鉤分別與第一連桿的下端;本發(fā)明可廣泛應用于野外救援領域。
【專利說明】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及其使用方法,屬于救援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代救援,尤其是涉及到野外高地救援,對救援隊伍的速度和裝備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現(xiàn)有的救援三角支架,在遇到地形復雜的山體時,受自身結構影響,無法快速到達救援位置,且救援三角支架占用空間大,運輸起來也相當不便,功能也相對單一。怎樣能快捷輕便的到達救援目的地并能快速展開救援,一直是救援隊員思考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使用方便、能拆分組裝成多種功能支架的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包括梯子本體、四根繩子和兩根第一連桿,所述梯子本體的結構為:包括兩根豎桿和多根橫桿,兩根所述豎桿平行設置,在兩根所述豎桿之間設置有多根橫桿,所述多根橫桿平行設置,所述橫桿的兩端對應設置在兩根豎桿上,所述橫桿與豎桿之間為可拆卸式連接;
兩個所述豎桿的兩端均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內均設置有第一活動卡鉤,兩根所述第一連桿的上端分別鉸接在兩根豎桿的底端,兩根所述繩子的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活動卡鉤,其中兩根繩子的一端通過第二活動卡鉤分別與兩根豎桿上端的第一活動卡鉤連接,剩余兩根繩子的一端通過第二活動卡鉤分別與第一連桿的下端。
[0005]所述梯子本體的橫桿上部匹配設置有墊子。
[0006]所述墊子的一側為軟墊,所述墊子的另一側為硬質墊。
[0007]所述梯子本體的橫桿下部設置有活動支架,所述活動支架由多根第一連桿相互連接而成,所述活動支架的底部設置有移動機構。
[0008]所述移動機構為滾輪,或為履帶。
[0009]所述梯子本體的橫桿上部設置有多個第二連桿,所述多根第二連桿均相互連接,依次分布在梯子本體的四周。
[0010]所述第一連桿、豎桿和橫桿均為可伸縮的空心桿,所述第一連桿、豎桿和橫桿三者的橫截面均為三角形。
[0011]所述豎桿的兩端均設置有可拆卸式的護套。
[0012]所述第一連桿、豎桿和橫桿上均對應設置有角度補償桿,所述角度補償桿與所述第一連桿、豎桿和橫桿匹配設置,可使第一連桿、豎桿和橫桿三者的橫截面呈四邊形。
[0013]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的使用方法,按以下步驟安裝使用:
第一步:將所述繩子、第一連桿、豎桿和橫桿從裝備箱中取出備用;
第二步:用備好的所述豎桿和橫桿,組裝成梯子本體;
第三步:將所述梯子本體的豎桿底端均鉸接有第一連桿,可使第一連桿繞鉸接點轉動;
第四步:將所述梯子本體架設在巖壁上,救援人員沿著梯子本體向上攀爬,到達梯子本體的頂端后,在巖壁上鉆兩個孔,并將固定栓對應插裝固定在所述兩個孔內,所述兩個孔之間的距離大于梯子本體的寬度;
第五步:救援人員用掛鉤將自己懸掛在所述固定栓上,同時,將梯子本體抬起,直至梯子本體的底端與固定栓齊平,將第一連桿旋轉使其非鉸接端頂在巖壁上,并將第一連桿的非鉸接端和固定栓之間用繩子連接;
第六步:將梯子本體的豎桿上、下端和固定栓之間均用繩子連接,使梯子本體固定在巖壁上不會晃動;
第七步:救援人員抓住梯子本體后松開自身與固定栓之間的掛鉤,并沿著救援人員沿著梯子本體向上攀爬,到達梯子本體的頂端后,在巖壁上鉆兩個孔,并將固定栓對應插裝固定在所述兩個孔內,所述兩個孔之間的距離大于梯子本體的寬度;
第八步:重復第五、六、七步的動作,直至到達救援位置。
[0014]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各個連桿之間拆裝方便,質量輕便,占用空間小,方便運輸,通過拆分組裝可作為攀爬裝置、救援擔架、簡易跨橋和梯子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0016]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發(fā)明中梯子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發(fā)明中作為擔架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發(fā)明作為起吊三腳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I為梯子本體、2為第一連桿、3為豎桿、4為橫桿、5為第一活動卡鉤、6為繩子、7為第二活動卡鉤、8為墊子、9為活動支架、10為移動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作為攀爬裝置使用,具體結構為包括梯子本體1、四根繩子6和兩根第一連桿2,所述梯子本體I的結構為:包括兩根豎桿3和多根橫桿4,兩根所述豎桿3平行設置,在兩根所述豎桿3之間設置有多根橫桿4,所述多根橫桿4平行設置,所述橫桿4的兩端對應設置在兩根豎桿3上,所述橫桿4與豎桿3之間為可拆卸式連接;
兩個所述豎桿3的兩端均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內均設置有第一活動卡鉤5,兩根所述第一連桿2的上端分別鉸接在兩根豎桿3的底端,兩根所述繩子6的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活動卡鉤7,其中兩根繩子6的一端通過第二活動卡鉤7分別與兩根豎桿3上端的第一活動卡鉤5連接,剩余兩根繩子6的一端通過第二活動卡鉤7分別與第一連桿2的下端。
[0022]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的使用方法,按以下步驟安裝使用:
第一步:將所述繩子6、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從裝備箱中取出備用; 第二步:用備好的所述豎桿3和橫桿4,組裝成梯子本體I ;
第三步:將所述梯子本體I的豎桿3底端均鉸接有第一連桿2,可使第一連桿2繞鉸接點轉動;
第四步:將所述梯子本體I架設在巖壁上,救援人員沿著梯子本體I向上攀爬,到達梯子本體I的頂端后,在巖壁上鉆兩個孔,并將固定栓對應插裝固定在所述兩個孔內,所述兩個孔之間的距離大于梯子本體I的寬度;
第五步:救援人員用掛鉤將自己懸掛在所述固定栓上,同時,將梯子本體I抬起,直至梯子本體I的底端與固定栓齊平,將第一連桿2旋轉使其非鉸接端頂在巖壁上,并將第一連桿2的非鉸接端和固定栓之間用繩子6連接;
第六步:將梯子本體I的豎桿4上、下端和固定栓之間均用繩子6連接,使梯子本體I固定在巖壁上不會晃動;
第七步:救援人員抓住梯子本體后松開自身與固定栓之間的掛鉤,并沿著救援人員沿著梯子本體I向上攀爬,到達梯子本體I的頂端后,在巖壁上鉆兩個孔,并將固定栓對應插裝固定在所述兩個孔內,所述兩個孔之間的距離大于梯子本體I的寬度;
第八步:重復第五、六、七步的動作,直至到達救援位置。
[0023]梯子本體1、第一連桿2和巖壁上的繩子6共同形成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
[0024]實施例二
本發(fā)明中的梯子本體I不僅可作為梯子使用,還可作為跨橋使用,在救援過程中遇到溝壑時,可將梯子本體I搭在溝壑的兩側,以便救援人員快速通過;
本發(fā)明在遇到較寬的溝壑時,可將多個梯子本體首尾連接成較長的跨橋,為了增強跨橋的強度,跨橋兩端的用繩子6拉緊,將跨橋拉成拱形。同時在跨橋、與跨橋兩端的繩子6之間用多根繩子6拉緊,進一步增強了跨橋的強度。
[0025]本發(fā)明中涉及到的梯子本體1,在遇到不太高的懸崖時,可采用多個梯子本體I首尾連接進行搭接,可使救援隊員快速的進行攀爬。
[0026]本發(fā)明中在所述梯子本體I的橫桿4上部匹配設置有墊子8,可作為簡易擔架使用,在所述梯子本體I的橫桿4下部設置有活動支架9,所述活動支架9由多根第一連桿2相互連接而成,所述活動支架9的底部設置有移動機構10,可作為移動式擔架使用。
[0027]所述墊子8的一側為軟墊,所述墊子8的另一側為硬質墊。
[0028]普通受傷的被困者在救援時可躺在墊子8軟墊的一側,脊椎受傷的被困者在救援時可躺在墊子8硬質墊的一側。
[0029]所述移動機構10為滾輪,或為履帶。
[0030]所述移動機構10也可以為球形氣囊,將氣囊通過壓板壓成圓柱形,活動安裝在活動支架9下部,不僅輕便,而且避震效果好。
[0031]在所述梯子本體I的橫桿4上部設置有多個第二連桿,所述多根第二連桿均相互連接,依次分布在梯子本體I的四周,可作為籃式擔架使用,可方便救援人員在傾斜的山地快速移動,而不至于將被救援者從擔架上掉落下來。
[0032]實施例三
本發(fā)明還包括三根第一連桿2和三根繩子6,三根所述第一連桿2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可使三根所述第一連桿2形成三腳架,三根所述第一連桿2的另一端兩兩之間通過繩子6連接在一起,通過這種連接,可將本發(fā)明作為固定三腳架使用,在遇到需將被困者從懸崖底吊起時,可將本發(fā)明作為固定三腳架,將被困者吊至與懸崖頂齊平的懸崖邊上,然后,直接將被困者拖回到懸崖頂?shù)陌踩恢?。利用本固定三腳架可避免以往救援人員需懸吊到懸崖邊將受困者拖回懸崖頂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0033]實施例四
本發(fā)明中的第一連桿2也可單獨使用,作為工具的手柄,在遇到需要挖掘時,可將第一連桿2快速的安裝到工具頭上,而無需救援隊員專門攜帶工具,可減輕救援隊員的裝備負荷。
[0034]實施例五
本發(fā)明中的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通過組裝,可組裝成框架結構,在該框架結構內設置篷布,可作為儲物容器使用,在該框架結構的外部設置篷布,可作為帳篷使用。
[0035]以上五個實施例中涉及的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均為可伸縮的空心桿,其中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三者的橫截面也都可以為三角形。將傳統(tǒng)的圓形桿改進為截面為三角形的桿,可在不影響桿子強度的情況下,大幅降低桿子的重量,從而可以減少救援人員的負荷,加快救援速度。
[0036]所述豎桿3的兩端均設置有可拆卸式的護套。
[0037]所述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上均對應設置有角度補償桿,所述角度補償桿與所述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匹配設置,可使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三者的橫截面呈四邊形。
[0038]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子本體(I )、四根繩子(6)和兩根第一連桿(2),所述梯子本體(1)的結構為:包括兩根豎桿(3)和多根橫桿(4),兩根所述豎桿(3)平行設置,在兩根所述豎桿(3)之間設置有多根橫桿(4),所述多根橫桿(4)平行設置,所述橫桿(4)的兩端對應設置在兩根豎桿(3)上,所述橫桿(4)與豎桿(3)之間為可拆卸式連接; 兩個所述豎桿(3)的兩端均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內均設置有第一活動卡鉤(5),兩根所述第一連桿(2)的上端分別鉸接在兩根豎桿(3)的底端,兩根所述繩子(6)的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活動卡鉤(7),其中兩根繩子(6)的一端通過第二活動卡鉤(7)分別與兩根豎桿(3)上端的第一活動卡鉤(5)連接,剩余兩根繩子(6)的一端通過第二活動卡鉤(7)分別與第一連桿(2)的下端。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子本體(1)的橫桿(4)上部匹配設 置有墊子(8)。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子(8)的一側為軟墊,所述墊子(8)的另一側為硬質墊。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子本體(1)的橫桿(4)下部設置有活動支架(9),所述活動支架(9)由多根第一連桿(2)相互連接而成,所述活動支架(9)的底部設置有移動機構(10)。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機構(10)為滾輪,或為履帶。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子本體(1)的橫桿(4)上部設置有多個第二連桿,所述多根第二連桿均相互連接,依次分布在梯子本體(1)的四周。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2 )、豎桿(3 )和橫桿(4)均為可伸縮的空心桿,所述第一連桿(2 )、豎桿(3 )和橫桿(4)三者的橫截面均為三角形。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豎桿(3)的兩端均設置有可拆卸式的護套。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上均對應設置有角度補償桿,所述角度補償桿與所述第一連桿(2 )、豎桿(3 )和橫桿(4 )匹配設置,可使第一連桿(2 )、豎桿(3 )和橫桿(4 )三者的橫截面呈四邊形。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裝式多功能救援支架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驟安裝使用: 第一步:將所述繩子(6)、第一連桿(2)、豎桿(3)和橫桿(4)從裝備箱中取出備用; 第二步:用備好的所述豎桿(3)和橫桿(4),組裝成梯子本體(1); 第三步:將所述梯子本體(1)的豎桿(3 )底端均鉸接有第一連桿(2 ),可使第一連桿(2 )繞鉸接點轉動; 第四步:將所述梯子本體(1)架設在巖壁上,救援人員沿著梯子本體(1)向上攀爬,到達梯子本體(1)的頂端后,在巖壁上鉆兩個孔,并將固定栓對應插裝固定在所述兩個孔內,所述兩個孔之間的距離大于梯子本體(1)的寬度; 第五步:救援人員用掛鉤將自己懸掛在所述固定栓上,同時,將梯子本體(1)抬起,直至梯子本體(1)的底端與固定栓齊平,將第一連桿(2)旋轉使其非鉸接端頂在巖壁上,并將第一連桿(2)的非鉸接端和固定栓之間用繩子(6)連接; 第六步:將梯子本體(1)的豎桿(4)上、下端和固定栓之間均用繩子(6)連接,使梯子本體(1)固定在巖壁上不會晃動; 第七步:救援人員抓住梯子本體后松開自身與固定栓之間的掛鉤,并沿著救援人員沿著梯子本體(1)向上攀爬,到達梯子本體(1)的頂端后,在巖壁上鉆兩個孔,并將固定栓對應插裝固定在所述兩個孔內,所述兩個孔之間的距離大于梯子本體(1)的寬度; 第八步:重復第五、 六、七步的動作,直至到達救援位置。
【文檔編號】A62B99/00GK103751923SQ201410009843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月9日
【發(fā)明者】黃剛, 張云帆 申請人:黃剛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