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呼吸裝置的外殼及呼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shí)用新型涉及用于呼吸裝置的外殼,具體地,盡管是非排他性的,涉及用于閉路呼吸裝置的外殼。本實(shí)用新型還涉及包括該外殼的呼吸裝置。
背景技術(shù):
人們對能夠由用戶攜帶的便攜式閉路呼吸裝置(CCBA)單元已熟知。它們通常包括閉合的呼吸回路、氧氣瓶以及冷卻單元,所述閉合的呼吸回路包括用于從呼出的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去除單元,所述氧氣瓶給呼出的空氣充氧氣,所述冷卻單元在用戶吸入空氣之前對空氣進(jìn)行冷卻。二氧化碳去除單元、氧氣瓶以及冷卻單元通常被容納在可背在用戶背上的外殼內(nèi)。當(dāng)前已知的一種類型的外殼包括由復(fù)合材料制成的前部和后部,所述復(fù)合材料包括玻璃纖維和樹脂。前部和后部是通過按壓涂覆在陽模和陰模之間的樹脂中的玻璃纖維基材板制成。各種機(jī)械固定件接著被附接到外殼部件。這些固定件可包括用于將兩個外殼部件附接到一起的固定件、用于將呼吸裝置部件附接到外殼內(nèi)部的固定件,以及用于將支撐帶附接到外殼的固定件。諸如孔或開口等其它特征也可被加工到外殼部件中。雖然這種外殼滿足一些應(yīng)用,但是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制造步驟,它們制造起來耗時且因此昂貴。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制造起來不是很貴的、用于呼吸裝置的改進(jìn)的外殼。
實(shí)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shí)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不是很貴的,用于呼吸裝置的改進(jìn)的外殼。本實(shí)用新型還提供包括該外殼的呼吸裝置。本實(shí)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如下一種用于呼吸裝置的外殼,包括前部外殼部分和后部外殼部分,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被布置成可拆卸地相互附接,并被布置成在二者之間可至少容納二氧化碳去除單元和可呼吸氣體瓶;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為注射模制的部件。其中,上述外殼的前部外殼部分和/或所述后部外殼部分是由塑性材料注射模制的部件或是由包含塑性材料的合成物注射模制的部件。其中,上述外殼的前部外殼部分和/或所述后部外殼部分是由包含聚合物基材以及纖維或微粒強(qiáng)化物的合成物注射模制的部件。其中,上述外殼的后部外殼部分在外表面上包括實(shí)質(zhì)上縱向延伸的脊柱凹槽,所述脊柱凹槽被布置成容納配戴者的至少部分脊柱。其中,上述外殼的前部外殼部分和后部外殼部分包括相應(yīng)的外殼附接部分,所述相應(yīng)的外殼附接部分用于將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可拆卸地相互附接。[0015]其中,上述外殼的相應(yīng)的外殼附接部分包括至少一個開口和至少一個突出部。其中,所述外殼還可以包括多個開口和多個相應(yīng)的突出部。其中,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支撐所述可呼吸氣體瓶的瓶托架。其中,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支撐所述二氧化碳去除單元的至少一個壁。其中,外殼部分的另一個包括用于支撐所述二氧化碳去除單元的至少一個壁。其中,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將所述二氧化碳去除單元可拆卸地附接到該外殼部分的附接部分。其中,前部外殼部分和后部外殼部分被布置成可在二者之間容納冷卻單元。其中,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支撐冷卻單元的至少一個壁。其中,所述外殼部分中的另一個可以包括用于支撐所述冷卻單元的至少一個壁。其中,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將冷卻單元可拆卸地附接到該外殼部分的附接部分。其中,前部外殼部分和/或后部外殼部分包括減壓閥安裝部和/或電子模塊安裝部和/或最小量閥安裝部。其中,前部外殼部分和/或后部外殼部分包括加強(qiáng)肋。其中,前部外殼部分和后部外殼部分被布置成可在二者之間容納體積可變的呼吸室。其中,所述外殼還包括彈簧支撐件,所述彈簧支撐件附接到所述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并被布置成用于支撐彈簧,所述彈簧作用于所述體積可變的呼吸室。其中,彈簧支撐件被可拆卸地附接到外殼部分。其中,前部外殼部分和/或后部外殼部分包括吸氣導(dǎo)管開口和/或呼氣導(dǎo)管開口和/或瓶閥開口和/或排水閥開口。其中,前部外殼部分和/或后部外殼部分包括至少一個呼吸導(dǎo)管導(dǎo)向器。其中,后部外殼部分包括肩帶附接部分和/或腰帶附接部分。其中,外殼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包括把手。其中,前部外殼部分和/或后部外殼部分是整體形成。本實(shí)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呼吸裝置,包括上述提到的任一種外殼;呼吸回路,所述呼吸回路包括吸氣導(dǎo)管、呼氣導(dǎo)管和二氧化碳去除單元;其中,所述二氧化碳去除單元被布置在所述外殼內(nèi)。其中,所述呼吸回路是實(shí)質(zhì)上閉合的呼吸回路。其中,所述呼吸回路還包括布置在外殼內(nèi)的體積可變的呼吸室和/或冷卻單元。本實(shí)用新型可包括本文所提到的特征和/或限定條件的任意組合,這些特征的不相容的組合除外。
現(xiàn)參考附圖來描述本實(shí)用新型的實(shí)施方式,這些實(shí)施方式僅作為本實(shí)用新型的示例,其中圖1示意性地顯示呼吸裝置的透視圖;[0044]圖2示意性地顯示圖1的呼吸裝置的呼吸回路;圖3示意性地顯示圖1的呼吸裝置的外殼的透視圖;圖4示意性地顯示圖3的外殼的后部外殼部分的內(nèi)部的透視圖;圖5示意性地顯示圖3的外殼的后部外殼部分的外部的透視圖;圖6示意性地顯示圖3的外殼的前部外殼部分的內(nèi)部的透視圖;圖7示意性地顯示容納呼吸裝置部件的后部外殼部分的透視圖。
具體實(shí)施方式
參考圖1,呼吸裝置1包括呼吸回路,該呼吸回路具有吸氣管或吸氣導(dǎo)管2、呼氣管或呼氣導(dǎo)管3,以及公共的接口連接器(mouthpiece connector)4 設(shè)置有外殼20,其容納呼吸回路的一部分以及其它呼吸裝置部件。一對肩帶5和一腰帶6被附接到外殼20,使得呼吸裝置1能夠由用戶穿戴和攜帶。圖2顯示呼吸回路,在本實(shí)施方式中,該呼吸回路是實(shí)質(zhì)上閉路的呼吸回路。除了吸氣管2和呼氣管3,它還包括串聯(lián)地連接在一起的二氧化碳去除單元或滌氣器7、體積可變的呼吸室或袋8以及冷卻單元9。呼氣管3通向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該二氧化碳去除單元連接到呼吸袋8,而該呼吸袋又連接到冷卻單元9,該冷卻單元連接到吸氣管2。呼吸裝置還包括氧氣瓶10,該氧氣瓶能夠向呼吸回路提供氧氣。呼氣止回閥11和吸氣止回閥12分別布置在呼氣管3和吸氣管2中,以確保僅在一個方向上有氣流。呼吸回路設(shè)置有減壓閥 13,在體積超出了閾值時,該減壓閥允許從呼吸回路排出氣體。使用時,用戶通過連接到連接器4的接口呼出氣體。該氣體通過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該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從呼出的氣體中去除二氧化碳。氣體接著進(jìn)入呼吸袋8并使其膨脹。當(dāng)用戶通過接口吸氣時,氣體從呼吸袋8通過冷卻單元9,該冷卻單元降低氣體的溫度。氧氣瓶10的氧氣通過該冷卻單元被持續(xù)地添加到呼吸回路,而充了氧氣的氣體被用戶吸入。該循環(huán)隨著用戶吸氣和呼氣持續(xù)。如果用戶呼吸特別重,則可通過最小量閥(minimum valve) 14向呼吸回路添加額外的氧氣。如果系統(tǒng)內(nèi)的氣體體積過高,則多余的氣體可通過減壓閥13排出。參考圖3,外殼20包括前部和后部(或,第一和第二)外殼部分22和24,這兩個外殼部分可拆卸地相互附接,其間容納和保持呼吸裝置部件。在本實(shí)施方式中,外殼20布置成容納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呼吸袋8、冷卻單元9、氧氣瓶10以及其它部件。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和24是注射模制、整體形成的部件。這允許各種零件與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整體地形成。在本實(shí)施方式中,外殼部分22和24由包含Nylon 6和玻璃纖維的合成物制成。然而,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和24可以由諸如聚苯醚(PPE)等的任意其它的塑性材料制成,或由包含塑性材料的合成物制成,或由含有聚合物基材和纖維(例如玻璃纖維)或微粒強(qiáng)化物的合成物制成。如圖4中所示,后部外殼部分24包括大致上矩形的基底26和圍繞該基底26延伸的側(cè)壁28。一些零件整體地形成在后部外殼部分24的內(nèi)部。具體的,后部外殼部分24的內(nèi)部包括用于接納、支撐和保持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的結(jié)構(gòu)30。該結(jié)構(gòu)30包括用于支撐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的下表面的多個整體形成的支撐壁32,以及呈彈性可變形夾形式的、用于將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保持在原位的附接部分34。類似地,后部外殼部分24的內(nèi)部包括用于接納、支撐和保持冷卻單元9的結(jié)構(gòu)36。該結(jié)構(gòu)36包括用于支撐冷卻單元9的下表面和側(cè)面的多個整體形成的支撐壁38,以及呈彈性可變形夾形式的、用于將冷卻單元9保持在原位的附接部分40。還設(shè)置有空間41,呼吸袋8可以布置在該空間內(nèi)。后部外殼部分M的內(nèi)部還包括整體形成的瓶托架42,其是彎曲的,以支撐氧氣瓶 10。減壓閥安裝部44也設(shè)置在后部外殼部分M的內(nèi)部,其允許安裝氧氣瓶的減壓閥。最小量閥安裝部和電子模塊安裝部(未顯示)也整體地形成在后部外殼部分對的內(nèi)部,使得能夠安裝最小量閥和電子模塊。也可整體地形成各種軟管導(dǎo)向器,用于引導(dǎo)將各種呼吸裝置部件流體地連接在一起的軟管或?qū)Ч?。在后部外殼部分M的相對側(cè)壁上形成有兩個附接開口 46,它們允許彈簧支撐件(圖4中未顯示)可拆卸地附接到后部外殼部分M。后部外殼部分M還包括三個附接開口 48,它們允許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和M 可拆卸地附接在一起。前部外殼部分22上的附接突出部位于后部外殼部分上的附接開口 48中(對此下文將描述),以將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和M附接在一起。如圖5中所示,在后部外殼部分M的外部還整體形成了一些零件??v向延伸的脊柱凹槽49形成于后部外殼部分M的后表面(或基底)中。使用時,配戴者的一部分脊柱定位在該凹槽49中,這樣提高了配戴者的舒適度。腰帶附接部分50也設(shè)置在外部表面中, 這允許腰帶6被可轉(zhuǎn)動地連接到后部外殼部分M。還設(shè)置有肩帶附接部分52,其允許一對肩帶5附接到后部外殼部分M。手提把手M整體地形成在后部外殼部分M中,使得用戶可用手容易地提起外殼20。一些開口整體地形成在后部外殼部分M中。具體的,設(shè)置有瓶閥開口 56,瓶閥延伸通過該開口,而且設(shè)置了排水閥開口 58,它允許呼吸回路中的水分經(jīng)由排水閥通過該開口排出。吸氣導(dǎo)管開口 60和呼氣導(dǎo)管開口 62被設(shè)置在后部外殼部分M的相對的上部角處,允許吸氣導(dǎo)管2和呼氣導(dǎo)管3穿過外殼,以便分別連接到冷卻單元9和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在一些實(shí)施方式中,與冷卻單元9和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為一體的導(dǎo)管可穿過這些開口,這種情況下,開口 60和62也可支撐單元7和9。參考圖6,前部外殼部分22也包括大致上矩形的基底64和圍繞基底64延伸的側(cè)壁66。前部外殼部分22的內(nèi)部包括多個支撐壁68,這些支撐壁被布置成在前后外殼部分 22和M附接在一起時用于支撐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前部外殼部分22的內(nèi)部還包括多個支撐壁70,這些支撐壁被布置成在前后外殼部分22和M附接在一起時用于支撐冷卻單元 9。一些縱向延伸的加強(qiáng)肋72整體地形成在前部外殼部分22中,提高了該外殼部分的硬度。 兩個定位突出部74也整體地形成在前部外殼部分22的內(nèi)部中。如后文將描述的,這兩個定位突出部位于定位開口中,以確保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和M的正確的附接。前部外殼部分22設(shè)置有三個整體形成的抓爪,每個抓爪在彈性可變形的桿的遠(yuǎn)端包括附接突出部76。這些附接突出部76位于附接開口 48中,以便可拆卸地將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和M附接在一起。參考圖7,通過在后部外殼部分M中將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呼吸袋8、冷卻單元9 以及氧氣瓶10定位在其相應(yīng)的位置,而組裝成呼吸裝置1。各個部件7、8、9和10由在后部外殼部分M中整體形成的零件支撐和保持。彈簧支撐件78延伸橫過后部外殼部分M的寬度,通過將整體形成在該彈簧支撐件中的附接突出部定位在后部外殼部分M的側(cè)壁中的附接開口 46中,將彈簧支撐件78可拆卸地附接到后部外殼部分24。彈簧支撐件78位于呼吸袋8之上,兩個螺旋彈簧(coil spring)80由該彈簧支撐件支撐,并作用在呼吸袋8 上,以將其偏壓向該呼吸袋被壓縮的第一構(gòu)型。彈簧支撐件78也是整體形成的,是注射模制的部件,且可由任何合適的材料制造而成,諸如那些可用于制造外殼部分的材料。彈簧支撐件78還包括可供減壓閥安裝的減壓閥安裝部82,以及對應(yīng)于前部外殼部分22的定位突出部74的兩個定位開口 84。一旦上述這些部件已經(jīng)位于后部外殼部分M中,就可通過使用后部和前部外殼部分M和22上的相應(yīng)的附接開口 48和突出部76來將前部外殼部分22可拆卸地附接到后部外殼部分對。突出部76可釋放地定位在開口 48中,以便將前部外殼部分22緊固到后部外殼部分M。前部外殼部分22的定位突出部74定位在彈簧支撐件的定位開口 48中,以便確保前部外殼部分22位于正確的位置。如果需要移開前部外殼部分22以能夠進(jìn)入外殼 20的內(nèi)部,可使附接突出部76脫離附接開口 48。盡管已經(jīng)描述的是附接突出部位于前部外殼部分22上,但是,它們中的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位于后部外殼部分M上。在外殼20被組裝好之后,肩帶5、腰帶6、吸氣管2和呼氣管3可被附接到后部外殼部分M。當(dāng)組裝完成之后,各個整體模制的支撐壁32、38、68和70支撐二氧化碳去除單元 7和冷卻單元9,附接部分34和40將它們保持在原位。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和M配合來保持前面提到的部件。由于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和M是注射模制的部件,所以它們制造起來相對便宜,且其它零件可以容易地整體形成。這減少了制造成本和裝配時間。盡管已經(jīng)描述了呼吸裝置部件首先被定位在后部外殼部分中,但是應(yīng)該指出的是,這些部件同樣可被定位在前部外殼部分中。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用于呼吸裝置的外殼,包括前部外殼部分和后部外殼部分,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被布置成可拆卸地相互附接,并被布置成在二者之間可至少容納二氧化碳去除單元和可呼吸氣體瓶;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為注射模制的部件。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或所述后部外殼部分是由塑性材料注射模制的部件或是由包含塑性材料的合成物注射模制的部件。
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在外表面上包括實(shí)質(zhì)上縱向延伸的脊柱凹槽,所述脊柱凹槽被布置成容納配戴者的至少部分脊柱。
4.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包括相應(yīng)的外殼附接部分,所述相應(yīng)的外殼附接部分用于將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可拆卸地相互附接。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相應(yīng)的外殼附接部分包括至少一個開口和至少一個突出部。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外殼,其中,還包括多個開口和多個相應(yīng)的突出部。
7.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支撐所述可呼吸氣體瓶的瓶托架。
8.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支撐所述二氧化碳去除單元的至少一個壁。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部分的另一個包括用于支撐所述二氧化碳去除單元的至少一個壁。
10.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將所述二氧化碳去除單元可拆卸地附接到該外殼部分的附接部分。
11.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被布置成可在二者之間容納冷卻單元。
12.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支撐所述冷卻單元的至少一個壁。
13.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部分中的另一個包括用于支撐所述冷卻單元的至少一個壁。
14.如權(quán)利要求11中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包括用于將所述冷卻單元可拆卸地附接到該外殼部分的附接部分。
15.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或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包括減壓閥安裝部和/或電子模塊安裝部和/或最小量閥安裝部。
16.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或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包括加強(qiáng)肋。
17.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所述后部外殼部分被布置成可在二者之間容納體積可變的呼吸室。
18.如權(quán)利要求17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還包括彈簧支撐件,所述彈簧支撐件附接到所述外殼部分中的一個,并被布置成用于支撐彈簧,所述彈簧作用于所述體積可變的呼吸室。
19.如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彈簧支撐件被可拆卸地附接到所述外殼部分。
20.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或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包括吸氣導(dǎo)管開口和/或呼氣導(dǎo)管開口和/或瓶閥開口和/或排水閥開口。
21.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或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包括至少一個呼吸導(dǎo)管導(dǎo)向器。
22.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后部外殼部分包括肩帶附接部分和/或腰帶附接部分。
2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外殼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包括把手。
24.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殼,其中,所述前部外殼部分和/或所述后部外殼部分是整體形成。
25.—種呼吸裝置,包括根據(jù)前述任一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外殼;呼吸回路,所述呼吸回路包括吸氣導(dǎo)管、呼氣導(dǎo)管和二氧化碳去除單元; 其中,所述二氧化碳去除單元被布置在所述外殼內(nèi)。
26.如權(quán)利要求25所述的呼吸裝置,其中,所述呼吸回路是實(shí)質(zhì)上閉合的呼吸回路。
27.如權(quán)利要求25或沈所述的呼吸裝置,其中,所述呼吸回路還包括布置在所述外殼內(nèi)的體積可變的呼吸室和/或冷卻單元。
專利摘要本實(shí)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呼吸裝置(1)的外殼(20),包括被布置成可拆卸地相互附接的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24)。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24)被布置成在二者之間至少可容納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和可呼吸氣體瓶(10)。前部和后部外殼部分(22,24)是注射模制的部件。本實(shí)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呼吸裝置(1),其包括上述外殼(20)以及呼吸回路,該呼吸回路包括設(shè)置在該外殼(20)內(nèi)的二氧化碳去除單元(7)。
文檔編號A62B9/04GK202078673SQ20102064753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2月2日
發(fā)明者喬治·波利澤, 克里斯蒂安·戈貝爾, 戈登·瑞格里, 朱利安·斯坦普 申請人:德爾格安全英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