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工具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扳手。
背景技術:
扳手作為一種常用安裝、拆卸工具,由扳手柄與位于該扳手柄的一端的扳手頭構成,通常,扳手頭上設有與螺母、螺栓等相配合的開口、梅花圈或六角圈,常用扳手有呆扳手、梅花扳手。
但是,現(xiàn)有扳手中,通常一個扳手柄只匹配同一形狀、尺寸的扳手頭,導致用戶需要配備多個扳手,不利于扳手的存儲,且不利于用戶降低其安裝、拆卸費用,比如公開號為CN2365015Y所公開的呆扳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于更換扳手頭的扳手。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扳手包括扳手柄及位于該扳手柄的一端的扳手頭。扳手柄設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且兩端均為開口端的T型滑槽,該T型滑槽的槽底壁在兩端部處各設有臂長方向沿手柄長度方向布置的懸臂卡扣。與T型滑槽相配合的板式滑塊,沿板式滑塊插入T型滑槽的插入方向,板式滑塊的尾部設有與懸臂卡扣的鉤爪相配合的卡口,且懸臂卡扣與卡口構成可拆卸式卡接。沿板式滑塊插入T型滑槽的方向,兩個以上的板式滑塊首尾相抵靠地依序插入T型滑槽內(nèi),位于末位的板式滑塊的卡口與位于T型滑槽尾端的懸臂卡扣卡接,位于首位的板式滑塊的卡口與位于T型滑槽首端的懸臂卡扣卡接,且位于首位的板式滑塊伸出T型滑槽外的頭部構成扳手的扳手頭。
由以上方案可見,可以通過不斷地向T型滑槽內(nèi)插入額外的板式滑塊,從而將位于首位的板式滑塊頂出T型滑槽,從而實現(xiàn)對板式滑塊的更換,即可實現(xiàn)對扳手頭的更換,從而便于對扳手頭的更換,從而使同一扳手柄可匹配多個扳手頭,有效節(jié)約用戶工具成本及存儲空間。
具體的方案為扳手柄包括板式本體及由板式本體兩長側(cè)邊卷起形成的U型卡槽,兩個U型卡槽的槽口相對布置。
更具體的方案為扳手柄的板式本體、懸臂卡扣及U型卡槽以一體成型的方式形成。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為卡口為設于板式滑塊上的卡槽或卡孔。卡口結構簡單,便于制造。
另一優(yōu)選的方案為鉤爪的導入面與導出面均為外凸的弧形面。便于對扳手頭的更換。
更優(yōu)選的方案為鉤爪為球冠狀結構或條狀結構。
另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為扳手頭為開口型扳手頭、梅花圈型扳手頭或六角圈型扳手頭。
另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為沿板式滑塊插入T型滑槽的方向,位于末位的板式滑塊的尾端面位于T型滑槽內(nèi)。便于扳手頭的更換。
另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為沿板式滑塊插入T型滑槽的方向,板式滑塊的首端面為外凸的第一弧形面,尾端面為內(nèi)凹的第二弧形面,且第一弧形面與第二弧形面相匹配,位于末位的板式滑塊的第二弧形面的部分位于T型滑槽內(nèi)。
再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為沿插入方向,相鄰的兩塊板式滑塊的頭部形狀和/或尺寸不相同。便于扳手頭的快速更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扳手柄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種板式滑塊的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二種板式滑塊的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三種板式滑塊的立體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長度方向上的剖視立體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板式滑塊的更換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參見圖1,扳手具有扳手柄1及板式滑塊2、板式滑塊3、板式滑塊4、板式滑塊5及板式滑塊6。
參見圖2,扳手柄1的本體10為一板式結構,本體10的兩長側(cè)邊卷起形成左U型卡槽11與右U型卡槽12,兩個U型卡槽的槽寬方向與板式滑塊的厚度方向相配合,且該兩U型卡槽的槽口相對布置,即扳手柄1設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且兩端開口的T型滑槽,且板式滑塊均與T型滑槽相配合,從而可推動板式滑塊在T型滑槽內(nèi)滑動,且兩個U型卡槽構成板式滑塊在垂直于扳手柄1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移動的限位。
T型滑槽的槽底壁在其首端部設有懸臂卡扣14及在尾端部處設有懸臂卡扣13,懸臂卡扣14的鉤爪140為一球冠狀結構,懸臂卡扣13的鉤爪130為條狀結構,即該兩個懸臂卡扣的鉤爪的導入面與導出面均為外凸的弧形面。
本體10、U型卡槽11、U型卡槽12、懸臂卡扣13及懸臂卡扣14為一板體通過沖壓方式而以一體成型的方式制成。
參見圖3,板式滑塊6的本體60為一板式結構,其首端面為外凸的第一弧形面63,尾端面為內(nèi)凹的第二弧形面64,且第一弧形面63與第二弧形面64相配合,即兩個弧形面的曲率半徑相同。
在板式滑塊6的首部形成有六角圈61,用于與六角螺母、六角螺栓配合,以擰動它們而進行組裝、拆卸。
在板式滑塊6的尾部形成有與鉤爪130、140相配合的卡口64,該卡口64為貫通板式滑塊6上下兩面的卡孔。此外,卡口64可設為卡槽。
參見圖4,板式滑塊3的首部設有兩個開口31,用于擰轉(zhuǎn)與之相配合的零件,其尾部設有與鉤爪130、140相配合的卡口32。
參見圖5,板式滑塊7的首部設有開口71,用于擰轉(zhuǎn)與之相配合的四角螺母、四角螺栓、六角螺母及六角螺栓,其尾部設有與鉤爪130、140相配合的卡口72。
如圖1所示的板式滑塊2、4、5的結構與板式滑塊6的結構相同,只是六角圈的尺寸不同。
參見圖1至圖6,板式滑塊2、3、4、5、6首尾相抵靠地依序從T型滑槽的尾端插入。如圖6所示,位于末位的板式滑塊2的卡口22與位于T型滑槽的尾端的懸臂卡扣13的鉤爪130配合,從而構成可拆卸的卡接;位于首位的板式滑塊6的卡口62與位于T型滑槽的首端的懸臂卡扣14的鉤爪140可拆卸的卡接。
且位于首位的板式滑塊6的頭部位于T型滑槽外,即包含內(nèi)六圈61的部分伸出T型滑槽外,以構成該扳手的扳手頭,即構成六角圈型扳手頭。
當需要更換板手頭時,例如將尺寸為板式滑塊6上六角圈61所示表示的扳手頭更換成尺寸為板式滑塊5上六角圈51所表示的扳手頭,如圖7所示,只需將板式滑塊8從T型滑槽的尾端插入T型滑槽內(nèi),對板式滑塊8施加沿板式滑塊插入T型滑槽的插入方向的力F,該力F通過板式滑塊8的前端面抵靠板式滑塊2的后端面,并依次傳遞至板式滑塊6,從而推動兩個懸臂卡扣與卡口的脫離連接,當板式滑塊8的卡口82與如圖6所示的鉤爪130卡接時,將板式滑塊6推離T型滑槽,并使板式滑塊5的頭部伸出T型滑槽,即板式滑塊5的頭部構成此時扳手的扳手頭,從而對扳手頭進行更換。
當板式滑塊3或7被推至位于T型滑槽的首端時,構成的扳手頭為開口型扳手頭。此外,可以通過設置梅花圈型板式滑塊,以獲得梅花圈型扳手頭。
如圖6所示,當鉤爪130與卡扣22卡接時,板式滑塊2的后端面位于T型滑槽內(nèi),即遺留部分T型滑槽以容納后續(xù)插入的板式滑塊的頭部,以便于對后續(xù)插入的板式滑塊進行引導。此時,由于板式滑塊的前端面與后端面均為弧形面,只需后端面的部分位于T型滑槽內(nèi),就可對后續(xù)插入的板式滑塊進行引導。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構思是通過在扳手柄上設置T型滑槽,將扳手頭上的功能部分設置于可沿T型滑槽滑動的板式滑塊上,及通過可拆卸式的懸臂卡扣卡口連接方式連接扳手柄與板式滑塊,從而便于對扳手頭的更換及多個扳手頭可共享一個扳手柄。根據(jù)本構思,扳手柄的本體結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中的板式結構,還有多種顯而易見的變化;板式滑塊上頭部結構可根據(jù)實際所需的扳手頭進行設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中的開口型、六角圈型或梅花圈型;懸臂卡扣上的鉤爪與設于板式滑塊上的卡口結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中的各種結構,還有多種顯而易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