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開門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在開門機的機殼內裝有離合切換機構,通過所述離合切換機構能夠將開門機本身的動力裝置切換到開門機以外的設備上,從而延展開門機功能的一種開門機。
背景技術:
開門機為一種自動開關門裝置,一般由馬達、減速傳動裝置以及自控裝置組成,該減速裝置一般為減速齒輪組,現(xiàn)有使用較多的是蝸輪蝸桿減速結構,自控裝置一般為行程開關,以卷簾門為例,工作時,馬達通過蝸輪蝸桿減速后由蝸輪軸輸出動力,從而帶動卷簾門的門卷,使得門卷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使得門卷卷起或釋放,從而實現(xiàn)其開閉;以車庫門為例,工作時,馬達通過蝸輪蝸桿減速后由蝸輪軸輸出動力,從而驅動車庫門平衡系統(tǒng)中的扭簧軸,使其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通過繞線輪上的鋼絲繩纏繞帶動門板沿著車庫門導軌上下移動,或者是開門機的蝸輪軸輸出動力帶動車庫門導軌上的鏈條或皮帶移動,固定于皮帶或鏈條上的滑塊通過連桿和門體連接,從而實現(xiàn)門的開閉。
目前開門機在國內外市場上均為純開門機,在實際使用中,自動門的開閉一天的次數(shù)并不多,且每次開門的時間就短短幾分鐘時間,一天內絕大多數(shù)時間,開門機均處于不工作狀態(tài),如何有效利用開門機本身的動力裝置,為開門機以外的設備提供提供動力,從而形成對開門機的充分利用,延展開門機的功能,節(jié)省其他設備動力裝置的供應,是目前開門機技術領域需要研究的重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申請人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點進行改進,提供一種開門機,其能夠將開門機的動力裝置有效切換至開門機以外的設備,實現(xiàn)了開門機設備的有效利用,延展了開門機的功能。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開門機,包括安裝在機殼上的馬達和減速箱,機殼上裝有離合切換機構,通過所述離合切換機構使馬達驅動減速箱,或使馬達驅動工作設備,工作設備設在所述開門機的內部或者所述開門機的外部。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
通過所述離合切換機構使馬達的輸出軸與減速箱的動力輸入軸一傳動連接,或使輸出軸與工作設備的動力輸入端傳動連接。
所述工作設備位于馬達和減速箱之間,所述離合切換機構包括電動推桿一,電動推桿一的推桿一與連桿的一端鉸接,連桿的另一端與推塊鉸接,連桿兩端之間的桿體鉸支在機殼上;輸出軸為馬達的轉子軸,且所述轉子軸的兩端均為動力輸出端,輸出軸一端穿過工作設備的從動轉動部件后,可轉動地支撐在推塊上,且輸出軸的該所述端設有與所述從動轉動部件上的母離合部一配設的公離合部一;輸出軸的另一端設有與所述動力輸入軸一上的母離合部二配設的公離合部二,通過輸出軸的軸向移動,帶動公離合部一與母離合部一接合,或帶動公離合部二與母離合部二接合。
所述工作設備為充氣泵。
所述從動轉動部件為傳動輪,輸出軸一端偏心穿過傳動輪,傳動輪包括同軸設置的連接軸部及弓形部,所述充氣泵的活塞桿一端同軸套裝并可轉動地支撐在連接軸部上,活塞桿另一端連接有所述充氣泵的活塞。
所述離合切換機構包括設置在工作設備的動力輸入軸二上的齒輪一、設置在動力輸入軸一上的齒輪二及設置在輸出軸輸出端的切換齒輪,切換齒輪位于齒輪一與齒輪二之間;馬達通過直線導軌副可滑動地支撐在機殼上,通過馬達的移動,帶動切換齒輪在齒輪一及齒輪二之間移動,使切換齒輪與齒輪一嚙合傳動,或者使切換齒輪與齒輪二嚙合傳動。
所述直線導軌副中的滑塊帶有安裝孔,馬達的殼體穿設并固定在所述安裝孔內,滑塊上固接有兩根拉線,兩根拉線分別位于輸出軸軸向的兩側。
所述離合切換機構包括設置在工作設備的動力輸入軸二上的齒輪一、設置在動力輸入軸一上的齒輪二及設置在輸出軸輸出端的切換齒輪,輸出軸輸出端設有花鍵段,切換齒輪的內齒圈與花鍵段嚙合;花鍵段上活動套設有移動架,移動架帶有雙耳部,所述雙耳部上均設有貫通孔,所述雙耳部之間留有軸向間隙,花鍵段貫穿貫通孔,切換齒輪與所述雙耳部之間的花鍵段軸段嚙合;移動架與滑座滑動連接;通過切換齒輪的軸向移動,使切換齒輪與齒輪一嚙合傳動,或者使切換齒輪與齒輪二嚙合傳動。
所述移動架與電動推桿二的推桿二連接。
所述滑座及用于安裝滑座的機殼殼板上設有軸向貫通槽,移動架的底部固接有撥桿,撥桿通過所述軸向貫通槽伸出機殼。
所述離合切換機構包括設置在工作設備的動力輸入軸二上的齒輪一、設置在動力輸入軸一上的齒輪二及設置在輸出軸輸出端的齒輪三,齒輪三與切換齒輪嚙合,切換齒輪可轉動地支撐在搖臂一端,搖臂另一端與電動推桿三的推桿三鉸接,搖臂兩端之間的臂體可轉動地套裝在輸出軸輸出端;通過切換齒輪的擺動,帶動切換齒輪在齒輪一及齒輪二之間移動,使切換齒輪與齒輪一嚙合傳動,或者使切換齒輪與齒輪二嚙合傳動。
所述切換齒輪固裝在短軸上,短軸可轉動地支撐在搖臂一端,扭軸一端套裝在短軸上,扭軸另一端固定支撐在彈簧上,彈簧另一端固定支撐在機殼上。
所述離合切換機構包括設置在動力輸入軸一上的齒輪二及設置在輸出軸輸出端的切換齒輪,離合軸可轉動地支撐在機殼上,離合軸的一端裝有齒輪四,離合軸的另一端伸出機殼,且離合軸伸出機殼的軸端上設有公離合部三,位于機殼外部的工作設備的動力輸入軸二上設有與公離合部三配設的母離合部三;切換齒輪位于齒輪二與齒輪四之間;馬達通過直線導軌副可滑動地支撐在機殼上,通過馬達的移動,帶動切換齒輪在齒輪二及齒輪四之間移動,使切換齒輪與齒輪二嚙合傳動,或者使切換齒輪與齒輪四嚙合傳動。
所述減速箱為蝸輪蝸桿減速箱,所述蝸輪蝸桿減速箱中的蝸桿為動力輸入軸一。
所述工作設備為充氣泵。
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
本發(fā)明創(chuàng)新性地將現(xiàn)有開門機結構中的馬達和減速箱拆分開來,并在開門機的機殼上增設一套離合切換機構,通過所述離合切換機構,使開門機的馬達成為開門機的減速箱與開門機本身以外的需要輸入扭矩作為驅動動力的工作設備二者共用的動力裝置,通過馬達在減速箱與工作設備之間的離合切換機構的設置,能夠實現(xiàn)動力裝置在減速箱與工作設備之間的切換,從而不僅延展了開門機的功能,而且能使用來實現(xiàn)開門機的延展功能的工作設備(如用來充氣的充氣泵、用來實現(xiàn)輸送的輸送機、用來實現(xiàn)升降的升降機等)與用來實現(xiàn)門自動開閉的開門機的減速箱共用同一動力裝置,實現(xiàn)了對開門機動力裝置的充分利用。
附圖說明
圖1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結構示意簡圖,其中雙點劃線表示機殼,虛線表示設在開門機外部的工作設備。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立體圖。
圖3為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其中,為了示出機殼內部結構,機殼僅示出其底板。
圖4為圖3中開門機的馬達、開門機減速箱、充氣泵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中,馬達殼體、充氣泵殼體未顯示。
圖5為圖3中開門機的馬達、開門機減速箱、充氣泵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圖中,馬達殼體未顯示。
圖6為圖5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3中馬達的輸出軸、減速箱的動力輸入軸一、充氣泵的傳動輪、充氣泵的活塞桿、推塊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中,馬達的輸出軸與減速箱的動力輸入軸一傳動連接。
圖8為圖3中馬達的輸出軸、減速箱的動力輸入軸一、充氣泵的傳動輪、充氣泵的活塞桿、推塊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實施例二的軸測視圖,其中,為了示出機殼內部結構,機殼僅示出其底板。
圖10為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實施例二的另一視角的軸測視圖,其中,為了示出機殼內部結構,機殼僅示出其底板。
圖11為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實施例三的軸測視圖,其中,為了示出機殼內部結構,機殼僅示出其底板。
圖12為圖1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實施例四的軸測視圖,其中,為了示出機殼內部結構,機殼僅示出其底板。
圖14為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實施例四的另一視角的軸測視圖,其中,為了示出機殼內部結構,機殼僅示出其底板。
圖15為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的實施例五的立體圖,其中,為了示出機殼內部結構,機殼僅示出其底板。
其中:1、馬達;101、輸出軸;2、減速箱;201、動力輸入軸一;3、機殼;301、底板;4、離合切換機構;401、電動推桿一;4011、推桿一;402、連桿;403、推塊;404、母離合部一;405、公離合部一;406、母離合部二;407、公離合部二;408、齒輪一;409、齒輪二;410、切換齒輪;411、直線導軌副;4111、滑塊;4112、直線導軌;412、拉線;413、花鍵段;414、移動架;4141、貫通孔;415、滑座;416、電動推桿二;4161、推桿二;417、撥桿;418、齒輪三;419、搖臂;420、電動推桿三;4201、推桿三;421、短軸;422、扭軸;423、彈簧;424、離合軸;425、齒輪四;426、公離合部三;427、母離合部三;428、支架;429、定位架;5、工作設備;501、傳動輪;5011、連接軸部;5012、弓形部;502、活塞桿;503、活塞;504、動力輸入軸二;505、活塞缸;506、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接合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1,本發(fā)明所述開門機包括安裝在機殼3上的馬達1和減速箱2,機殼3上裝有離合切換機構4,通過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使馬達1驅動減速箱2,或使馬達1驅動工作設備5,工作設備5設在所述開門機的內部或者所述開門機的外部,即工作設備5可以設在機殼3的內部也可以設置在機殼3的外部。
具體地,通過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使馬達1的輸出軸101與減速箱2的動力輸入軸一201傳動連接,或使輸出軸101與工作設備5的動力輸入端傳動連接,從而實現(xiàn)所述開門機的馬達1成為工作設備5與減速箱103的共用動力裝置,并通過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使馬達1在二者之間切換,工作設備5設在所述開門機內部或者所述開門機外部,工作設備5為所述開門機以外的任何需要輸入動力且是輸入扭矩作為驅動動力的現(xiàn)有的功能性設備,是與實現(xiàn)開門機最終用來實現(xiàn)門體自動開閉的減速箱相互獨立的功能性設備,如充氣泵、輸送機、升降機等。其中,通過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的具體結構的不同設置,以下對本發(fā)明的五種優(yōu)選實施例做具體說明。為了便于示出機殼3的內部結構,所有實施例的相應附圖(圖3、圖9至圖15)均將機殼3拆開,并保留用來安裝馬達1、減速箱2、離合切換機構4的機殼3的底板301。
實施例一
見圖3、圖4、圖5、圖6、圖7、圖8,所述工作設備5位于馬達1和減速箱2之間,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包括電動推桿一401,電動推桿一401的推桿一4011與連桿402的一端鉸接,連桿402的另一端與推塊403鉸接,連桿402兩端之間的桿體通過支架428鉸支在機殼3上,由此,連桿402形成一個可相對于連桿402在支架428上的鉸支點轉動的杠桿結構;所述輸出軸101為馬達1的轉子軸,且所述轉子軸的兩端均為動力輸出端,輸出軸101一端穿過工作設備5的從動轉動部件后,可轉動地支撐在推塊403上,且輸出軸101的該所述端設有與所述從動轉動部件上的母離合部一404配設的公離合部一405;輸出軸101的另一端設有與動力輸入軸一201上的母離合部二406配設的公離合部二407,通過輸出軸101的軸向移動,帶動公離合部一405與母離合部一404接合,或帶動公離合部二407與母離合部二406接合。當輸出軸101上的公離合部一405與工作設備5的所述從動轉動部件的母離合部一404接合時,此時,馬達1的輸出軸101本身構成工作設備5的動力輸入軸。
所述工作設備5可采用充氣泵,所述從動轉動部件為傳動輪501,輸出軸101一端偏心穿過傳動輪501后,可轉動地支撐在推塊403上,見圖6、圖7、圖8,所述傳動輪501包括同軸設置的連接軸部5011及弓形部5012,所述充氣泵的活塞桿502一端同軸套裝并通過軸承組件可轉動地支撐在連接軸部5011上,活塞桿502另一端連接有所述充氣泵的活塞503,,活塞503可移動地設在活塞缸505內,活塞缸505一端設有用來連接充氣管的接頭506,活塞503與活塞缸505的連接方式均為現(xiàn)有技術。
該實施例的切換過程說明如下:
1、馬達1作為減速箱2的動力裝置:電動推桿一401工作,推桿一4011伸出,連桿402繞著其與支架428的鉸支點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與連桿402另一端連接的推塊403移動,推塊403帶動與其連接的輸出軸101一同朝著減速箱2軸向移動,使輸出軸101的公離合部二407與減速箱2的動力輸入軸一201端頭的母離合部二406接合,而輸出軸101的公離合部一405與傳動輪501上的母離合部一404相脫離,實現(xiàn)輸出軸101與減速箱2的動力輸入軸一201的傳動連接,而輸出軸101與傳動輪501相互脫離;
2、馬達1作為所述充氣泵的動力裝置:電動推桿一401工作,推桿一4011回縮,連桿402繞著其與支架428的鉸支點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與連桿402另一端連接的推塊403移動,推塊403帶動與其連接的輸出軸101一同背離減速箱2軸向移動,使輸出軸101的公離合部二407與減速箱2的動力輸入軸201端頭的母離合部二406相互脫離,而輸出軸101的公離合部一405與傳動輪501上的母離合部一404相接合,實現(xiàn)輸出軸101與傳動輪501的傳動連接,而輸出軸101與減速箱2的動力輸入軸一201相互脫離。
輸出軸101的公離合部二407、公離合部一405可選用六角形結構、花鍵結構等現(xiàn)有技術中所使用的可傳遞運動和轉矩的軸向動聯(lián)接結構,母離合部二406、母離合部一404則為相配設的內六角形接合孔或者內齒圈。
實施例二
見圖9、圖10,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包括設置在工作設備5的動力輸入軸二504上的齒輪一408、設置在動力輸入軸一201上的齒輪二409及設置在輸出軸101輸出端的切換齒輪410,切換齒輪410位于齒輪一408與齒輪二409之間;馬達1通過直線導軌副411可滑動地支撐在機殼3的底板301上,通過馬達1的移動,帶動切換齒輪410在齒輪一408及齒輪二409之間移動,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一408嚙合傳動,或者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二409嚙合傳動。
進一步地,所述直線導軌副411中的滑塊4111帶有安裝孔,馬達1的殼體穿設并固定在所述安裝孔內,滑塊4111上固接有兩根拉線412,兩根拉線412分別位于輸出軸101軸向的兩側,滑塊4111可滑動地設于直線導軌4112上,滑塊4111的特殊結構的設置,便于設置兩端的拉線412及固定馬達1。兩根拉線412穿出機殼3,可供外部的操作人員手動或者通過外部機械裝置拉動拉線412。
本實施例的切換過程說明如下:通過手動或外部機械拉動兩根拉線412中任一拉線,帶動滑塊4111移動,使得馬達1及其輸出軸101上的切換齒輪410沿著直線導軌4112在齒輪一408與齒輪二409之間來回移動,從而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一408或齒輪二409實現(xiàn)嚙合傳動,繼而實現(xiàn)馬達1在工作設備5與減速箱2之間的動力切換。其中,減速箱2優(yōu)選采用蝸輪蝸桿減速箱,其動力輸入軸一201即為蝸桿,所述工作設備5可采用充氣泵,所述充氣泵為現(xiàn)有技術。
實施例三
見圖11、圖12,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包括設置在工作設備5的動力輸入軸二504上的齒輪一408、設置在動力輸入軸一201上的齒輪二409及設置在輸出軸101輸出端的切換齒輪410,輸出軸101輸出端設有花鍵段413,切換齒輪410的內齒圈與花鍵段413嚙合;花鍵段413上活動套設有移動架414,移動架414帶有雙耳部,所述雙耳部上均設有貫通孔4141,所述雙耳部之間留有軸向間隙,花鍵段413貫穿貫通孔4141,切換齒輪410與所述雙耳部之間的花鍵段413軸段嚙合;移動架414與滑座415滑動連接;通過切換齒輪410的軸向移動,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一408嚙合傳動,或者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二409嚙合傳動。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架414與電動推桿二416的推桿二4161連接,實現(xiàn)電動切換;所述滑座415及用于安裝滑座415的機殼3殼板上設有軸向貫通槽(圖中未示出),移動架414的底部固接有撥桿417,撥桿417通過所述軸向貫通槽伸出機殼3,實現(xiàn)手動切換。
本實施例的切換過程說明如下:通過手動或電動推桿二416推出或拉回移動架414,由于移動架414本身與切換齒輪410之間無直接連關系,且切換齒輪410位于移動架414的所述雙耳部之間,故移動架414的所述雙耳部帶動切換齒輪410在花鍵段413的軸向向來回移動,從而使得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一408或齒輪二409實現(xiàn)嚙合傳動,繼而實現(xiàn)馬達1在工作設備5與減速箱2之間的動力切換。其中,齒輪一408與齒輪二409可以設在切換齒輪410軸向的同一側,也可以設置在切換齒輪410軸向的兩側。同樣地,減速箱2優(yōu)選采用蝸輪蝸桿減速箱,其動力輸入軸一201即為蝸桿,所述工作設備5可采用充氣泵,所述充氣泵為現(xiàn)有技術。
實施例四
見圖13、圖14,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包括設置在工作設備5的動力輸入軸二504上的齒輪一408、設置在動力輸入軸一201上的齒輪二409及設置在輸出軸101輸出端的齒輪三418,齒輪三418與切換齒輪410嚙合,切換齒輪410可轉動地支撐在搖臂419一端,搖臂419另一端與電動推桿三420的推桿三4201鉸接,搖臂419兩端之間的臂體可轉動地套裝在輸出軸101輸出端,由此,搖臂419形成一個可相對于輸出軸101的中心軸線轉動的杠桿結構;通過切換齒輪410的擺動,帶動切換齒輪410在齒輪一408及齒輪二409之間移動,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一408嚙合傳動,或者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二409嚙合傳動。
進一步地,所述切換齒輪410固裝在短軸421上,短軸421可轉動地支撐在搖臂419一端,扭軸422一端套裝在短軸421上,扭軸422另一端固定支撐在彈簧423上,彈簧423另一端固定支撐在機殼3的底板301上。扭軸422及彈簧423的設置用于對切換齒輪起到支撐及相對固定的作用。
本實施例的切換過程說明如下:通過電動推桿三420推出或拉回搖臂419,驅動搖臂419相對于輸出軸101的中心軸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通過搖臂419的杠桿作用,帶動搖臂419上的切換齒輪410轉動,從而使得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一408或齒輪二409實現(xiàn)嚙合傳動,繼而實現(xiàn)馬達1在工作設備5與減速箱2之間的動力切換。其中,齒輪一408與齒輪二409設在輸出軸101軸向的兩側。同樣地,減速箱2優(yōu)選采用蝸輪蝸桿減速箱,其動力輸入軸一201即為蝸桿,所述工作設備5可采用充氣泵,所述充氣泵為現(xiàn)有技術。
實施例五
見圖15,所述離合切換機構4包括設置在動力輸入軸一201上的齒輪二409及設置在輸出軸101輸出端的切換齒輪410,離合軸424通過軸承組件可轉動地支撐在定位架429上,定位架429固裝在機殼3的底板301上,離合軸424的一端裝有齒輪四425,離合軸424的另一端伸出機殼3,且離合軸424伸出機殼3的軸端上設有公離合部三426,位于機殼3外部的工作設備5的動力輸入軸二504上設有與公離合部三426配設的母離合部三427;切換齒輪410位于齒輪二409與齒輪四425之間;馬達1通過直線導軌副411可滑動地支撐在機殼3上,通過馬達1的移動,帶動切換齒輪410在齒輪二409及齒輪四425之間移動,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二409嚙合傳動,或者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四425嚙合傳動。
與實施例二中馬達1的移動驅動裝置的設置相同,所述直線導軌副411中的滑塊4111帶有安裝孔,馬達1的殼體穿設并固定在所述安裝孔內,滑塊4111上固接有兩根拉線412,兩根拉線412分別位于輸出軸101軸向的兩側,滑塊4111可滑動地設于直線導軌4112上,滑塊4111的特殊結構的設置,便于設置兩端的拉線412及固定馬達1。兩根拉線412穿出機殼3,可供外部的操作人員手動或者通過外部機械裝置拉動拉線412。
本實施例的切換過程說明如下:通過手動或外部機械拉動兩根拉線412中任一拉線,帶動滑塊4111移動,使得馬達1及其輸出軸101上的切換齒輪410沿著直線導軌4112在齒輪二40及齒輪四425之間來回移動,從而使切換齒輪410與齒輪二40及齒輪四425實現(xiàn)嚙合傳動,繼而實現(xiàn)馬達1在離合軸424與減速箱2之間的動力切換。由于離合軸4254的一端伸出機殼,當位于機殼3外部的工作設備5需要書通過離合軸424輸入動力時,只需將離合軸424軸端的公離合部三426與工作設備5的動力輸入軸二504上的母離合部三427接合實現(xiàn)二者嚙合傳動即可。其中,減速箱2優(yōu)選采用蝸輪蝸桿減速箱,其動力輸入軸一201即為蝸桿,所述工作設備5可采用充氣泵,所述充氣泵為現(xiàn)有技術。圖15中的工作設備5為充氣泵,且為了顯示所述充氣泵的動力輸入軸上的牡離合部,所述充氣泵的的外殼被拆開。
其中,離合軸424上的公離合部三426與工作設備5的動力輸入軸二504上的母離合部三427可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相配設的可傳遞扭矩的任何軸向動聯(lián)接結構。
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所述減速箱2優(yōu)選為為蝸輪蝸桿減速箱,所述蝸輪蝸桿減速箱中的蝸桿為動力輸入軸一201。當然也可以是常規(guī)的齒輪組減速箱。
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所述工作設備5采用充氣泵,典型的充氣泵通常包括傳動齒輪和活塞缸,其中傳動齒輪通過電機驅動,傳動齒輪連接電機的輸出軸,由電機輸出軸驅動轉動,活塞缸的活塞桿偏心連接在傳動齒輪上,隨傳動齒輪往復運動,從而實現(xiàn)充氣,實施例二至實施例四中,工作設備5可采用前述現(xiàn)有技術的充氣泵結構,在其傳動齒輪上配設動力輸入軸二504和齒輪一408,實施例五中,工作設備5可采用前述現(xiàn)有技術的充氣泵結構,在其動力輸入軸上配設可與離合軸424傳動連接的接合部(如母離合部三427),即可通過相應的離合切換機構4實現(xiàn)動力切換,而實施例一中,則是對前述現(xiàn)有技術的充氣泵結構中的傳動齒輪進行了改進,將現(xiàn)有充氣泵的傳動齒輪改進為本發(fā)明所述的傳動輪501結構,使輸出軸101偏心穿過傳動輪501,充氣泵的活塞桿502同軸套裝并可轉動地支撐在傳動輪501上,并且通過馬達1的輸出軸1上的公離合部一405與傳動輪501上的母離合部一404嚙合的情況下,使得輸馬達1的輸出軸101本身成為充氣泵的動力輸入軸。
本發(fā)明所述工作設備5并不局限于使用充氣泵,也可以使用任何需要輸入扭矩作為驅動動力的功能性設備,如輸送機、升降機等,可在輸送機、升降機的動力輸入軸上安裝可與馬達1的輸出軸101上的切換齒輪410嚙合傳動的齒輪一408,即可實現(xiàn)將開門機中的馬達1切換至輸送機、升降機等工作設備5上。
以上描述是對本發(fā)明的解釋,不是對發(fā)明的限定,本發(fā)明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