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電力工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CT19儲能機構的儲能彈簧是操作機構重要附屬部件,是為機構合閘儲存能量的。在彈簧出現(xiàn)拉力不足需更換時及儲能電機檢修均需要拆裝彈簧。現(xiàn)在由于機構的安放位置較為狹窄,無適宜于現(xiàn)場進行工作的工具造成拆裝彈簧時間過長,人員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目前,工人在安裝或拆卸儲能彈簧的過程中,一般是采用螺絲刀撬動,現(xiàn)有的一些專門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只能對儲能彈簧采取拉伸操作,儲能彈簧拉伸后通過工具或直接用手將儲能彈簧的一端拉出,在拉出的過程中存在安全問題,儲能彈簧容易從拆卸裝置中脫落,脫落后存在將手指擠壓的危險,容易造成工傷;二是拆卸裝置大多只能對儲能彈簧起到拆除作用,不能用于儲能彈簧的安裝,利用率低;三是拆卸裝置操作復雜,操作時間長,效率低。
中國專利授權公開號CN105415285A公開了一種開關儲能彈簧拆裝器,包括主桿、主動件、螺絲和扣板,所述主桿兩端設有方向相反的外螺紋;所述主動件為兩個,分別與主桿的兩端外螺紋配合;所述主動件與下扣板連接,所述下扣板上配合設有上扣板;所述上扣板和下扣板為兩個半月形扣板組成并通過螺絲固定。
此開關儲能彈簧拆裝器操作復雜,需要先將拆裝器的主動件通過主桿的旋轉運動到中間,隨后將扣板拆開,將需要拆卸的彈簧放入扣板之間,隨后通過螺絲將扣板扣緊,旋轉主桿將主動件向兩端運動,將彈簧拉伸并拆下,在拆下的過程中,存在以上提到的問題,首先是扣板容易松動,彈簧容易滑脫,其次是在拉伸彈簧后的拆卸過程中,需要將彈簧的一端拉出,存在危險,最后是旋轉主桿時間長,造成了整個拆裝器的拆卸效率低下。
中國專利授權公開號CN104319135A公開了一種真空斷路器機構儲能彈簧拆裝器,包括拉伸鏟座、加力手柄、支撐桿、支撐軸、固定擋板,固定擋板焊接在拉伸鏟座后端,拉伸鏟座后端開有孔固定支撐桿,所述的拉伸鏟座開U型鏟口,鏟口的寬度比儲能彈簧的直徑小10mm,兩邊的刀口高低不同,不對稱可以插進儲能彈簧內(nèi)便于固定和拉伸。
此彈簧拆裝器需要首先找好支撐軸的支撐點并定位,在定位中容易造成定位定的滑脫,造成整個拆裝器的脫落,其次拉伸鏟座插入彈簧中,在操作過程中容易造成彈簧的脫落,造成危險,再次,由于拉伸鏟座與支撐軸之間的距離限制,造成彈簧的拉伸距離過短,存在拆裝器工作到最大范圍而彈簧的伸長量不足以從儲能機構中拆除的情況發(fā)生。
中國專利授權公開號CN104647288A公開了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包括:支撐座、可相對開合運動地設置在支撐座上的上、下臂、兩端鉸接在上、下臂之間的千斤頂、分設在上、下臂上用于抓緊彈簧上下端的兩夾具,所述上、下臂中的至少一方可擺動地樞接在所述支撐座上,所述兩夾具均包括兩相對設置且可轉動的夾頭和驅(qū)動兩夾頭相對開合的執(zhí)行機構。
此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整體重量沉重,儲能彈簧的操作空間在原本狹小的范圍內(nèi)操作,造成拆裝裝置的使用變得困難,在彈簧安裝時操作也復雜,如果第一次安裝不上,則由于體力的消耗,造成第二次安裝的困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背景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整個裝置對彈簧可以快速安裝和固定,可以同時完成彈簧的拉伸和拆卸,并且避免彈簧拆卸中的彈出。
本發(fā)明解決其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包括帶有面板和側板的支架,所述側板垂直對稱的設置在面板兩側,在側板上方設置有貫通的弧形的導槽。
在支架上從下向上依次設置有夾持裝置、限位裝置和拉伸裝置,所述限位裝置位于夾持裝置和拉伸裝置之間。
所述夾持裝置包括在側板之間且位于側板下方的導桿,所述導桿與面板平行且水平設置,在導桿上滑動設置有兩對稱的夾持塊,所述夾持塊相對的一側設置有內(nèi)凹的圓弧面,圓弧面上設置有與儲能彈簧相匹配的螺紋槽,在側板外側鉸接有對稱的水平設置的第一推桿,所述第一推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與夾持塊透過側板的操作口相滑動鉸接,所述第一推桿的另一端分別鉸接有對稱的第一連桿一端,所述第一連桿之間鉸接有第一壓桿,在所述第一壓桿下方的側板之間設置有水平的第一限位板,當?shù)谝粔簵U向下按壓并通過第一推桿所在的水平面時,第一壓桿繼續(xù)向下運動后橫擔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上。
所述限位裝置包括在側板內(nèi)側的水平橫截面呈C形的限位塊,所述限位塊的開口兩端鉸接有對稱的限位夾塊,兩個所述限位夾塊閉合后可與限位塊形成卡抱,將儲能彈簧卡抱限制在其中,在側板外側鉸接有對稱的水平設置的第二推桿,所述第二推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槽口,所述第二槽口與限位夾塊相滑動鉸接,所述第二推桿的另一端分別鉸接有對稱的第二連桿一端,所述第二連桿之間鉸接有第二壓桿,在所述第二壓桿下方設置有水平的位于限位塊上第二限位板,當?shù)诙簵U向下按壓并通過第二推桿所在的水平面時,第二壓桿繼續(xù)向下運動后橫擔在所述第二限位板上。
所述拉伸裝置包括鉸接在側板外側且對稱設置的支撐桿,兩個所述支撐桿之間固定有第三壓桿,在每個所述支撐桿上分別鉸接有前支撐臂和后支撐臂,所述前支撐臂和后支撐臂以支撐桿與側板的鉸接點為中心對稱分布,所述前支撐臂和后支撐臂背離鉸接點的一端設置有U型開口,所述前支撐臂和后支撐臂的U型開口分別位于導槽的兩端,一插件插設在導槽中,所述插件一側帶有尖狀的刃頭,在頂面設置有與儲能彈簧尺寸匹配的凹槽,插件通過刃頭插入儲能彈簧后,儲能彈簧可卡設在凹槽中,在插件的兩側面設置有支撐軸,所述支撐軸穿過導槽并卡設在所述U型開口中。
優(yōu)選的,所述面板上設置有把手。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三壓桿和把手之間鉸接有花籃螺栓。
優(yōu)選的,所述限位塊和限位夾塊閉合后形成的空腔尺寸大于儲能彈簧的外形尺寸,儲能彈簧可以有限的在空腔中活動。
同時,基于以上的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本發(fā)明還提供了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用前準備
拉起第一壓桿,第一壓桿脫離第一限位板,使夾持塊處于擴張狀態(tài),拉起第二壓桿,第二壓桿脫離第二限位板,使限位夾塊處于張開狀態(tài),調(diào)整插件的位置,使支撐軸位于導槽的后端,并確定支撐軸處于后支撐臂的U型開口中。
步驟2:固定安裝
將插件插入儲能彈簧之間的縫隙中,并確定儲能彈簧卡設在凹槽之中,隨后將夾持裝置的夾持塊套設在儲能彈簧兩側,向下按壓第一壓桿,第一壓桿向兩側頂動第一連桿,第一連桿頂動第一推桿前端,第一推桿通過杠桿原理將夾持塊向內(nèi)頂動,夾持塊將儲能彈簧夾持住,隨著第一壓桿的向下運動,儲能彈簧卡設在螺紋槽中,將儲能彈簧夾持住,當?shù)谝粔簵U越過第一推桿所在的水平面后,第一壓桿橫擔在第一限位板上形成鎖死狀態(tài),至此儲能彈簧被夾持固定。
步驟3:彈簧限位
完成步驟2操作后,儲能彈簧處于限位裝置的限位塊空腔中,向下按壓第二壓桿,第二壓桿向兩側頂動第二連桿,第二連桿頂動第二推桿前端,第二推桿通過杠桿原理將限位夾塊向內(nèi)頂動,使限位夾塊閉合,隨著第二壓桿的向下運動,當?shù)诙簵U越過第二推桿所在的水平面后,第二壓桿橫擔在第二限位板上形成鎖死狀態(tài)。
步驟4:彈簧拉伸、拆卸
儲能彈簧被限位后,向下按壓第三壓桿(或正向旋轉花籃螺栓使之收縮),由于插件的支撐軸卡設在導槽中,后支撐臂通過鉸接在側板上的支撐桿向上沿導槽后半段運動,頂動插件向上沿導槽運動,將卡設在凹槽中的儲能彈簧拉伸,由于弧形導槽的引導,在儲能彈簧向上運動的過程中也同時向前運動,當插件的支撐軸越過導槽的最高點后,插件由于儲能彈簧的拉力,插件自動沿導槽的前半段向下運動,最終支撐軸落到導槽的前端,同時儲能彈簧也恢復成常態(tài),至此完成了儲能彈簧的拉伸和拆卸的目的。
步驟5:彈簧拆除
儲能彈簧從儲能機構上拆下后,向上拉動第一壓桿,第一壓桿拉動第一連桿繼而帶動第一推桿前端向內(nèi)運動,利用杠桿原理,夾持塊被向外拉動,儲能彈簧從螺紋槽中脫落,隨后向上拉動第二壓桿,相同原理的將限位夾塊打開,最終將儲能彈簧從插件上的凹槽中取出完成整個儲能彈簧的拆除。
步驟6:彈簧復位
將更換后的儲能彈簧按照上述步驟2和步驟3的方法將之加持固定并限位,隨后調(diào)節(jié)插件上支撐軸的位置,使之處于導槽的前端并卡設在前支撐臂的U型開口中,向上拉動第三壓桿(或反向旋轉花籃螺栓使之伸長),鉸接在支撐桿上的前支撐臂向上頂動插件,將儲能彈簧拉伸,調(diào)節(jié)儲能彈簧的拉伸長度,將儲能彈簧的上端掛設在儲能機構上,隨后向下放下第三壓桿(或正向旋轉花籃螺栓使之收縮)使之處于不受力狀態(tài),按照步驟5的方法將夾持塊、限位夾塊和插件從儲能彈簧上打開取下,至此完成儲能彈簧的更換復位。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整個裝置安裝和固定快速方便,取下時便捷,省時省力;
2、在拆卸彈簧過程中可以避免拆卸中彈簧脫落后彈出的情況,避免發(fā)生危險;
3、在拉伸彈簧過程中,操作簡單方便,不必借用其他工具;
4、整個裝置重量輕便,利于攜帶;
5、可應用于彈簧更換后的安裝,解決了部分拆卸裝置只能拆卸不能安裝的問題;
6、在彈簧拉伸過程中解決了彈簧的拆卸,提高了效率,節(jié)省了時間。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結構側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機構正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夾持裝置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限位裝置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插件示意圖。
附圖中:
100、支架,110、面板,111、把手,120、側板,121、導槽,122、操作口,123、第一限位板,124、第二限位板,
200、第一壓桿,210、第一連桿,220、第一推桿,221、第一槽口,230、導桿,240、夾持塊,241螺紋槽,
300、第二壓桿,310、第二連桿,320、第二推桿,321、第二槽口,330、限位塊,340、限位夾塊,
400、支撐桿,410、第三壓桿,420、前支撐臂,430、后支撐臂,440、U型開口,
500、插件,510、刃頭,520、凹槽,530、支撐軸;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除非特別說明或者指出,否則說明書中的可能涉及的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前”、“后”、“左”、“右”、“上”、“下”等描述僅僅用于區(qū)分說明書中的各個組件、元素、步驟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個組件、元素、步驟之間的邏輯關系或者順序關系等。
一種CT19機構彈簧拆裝裝置,包括帶有面板110和側板120的支架100,側板120垂直對稱的設置在面板110兩側,在側板120上方設置有貫通的弧形的導槽121,進一步的,面板110上設置有把手111。
在支架100上從下向上依次設置有夾持裝置、限位裝置和拉伸裝置,限位裝置位于夾持裝置和拉伸裝置之間。
夾持裝置包括在側板120之間且位于側板120下方的導桿230,導桿230與面板110平行且水平設置,在導桿230上滑動設置有兩對稱的夾持塊240,夾持塊240相對的一側設置有內(nèi)凹的圓弧面,圓弧面上設置有與儲能彈簧相匹配的螺紋槽241。
在側板120外側鉸接有對稱的水平設置的第一推桿220,第一推桿220的一端設置有第一槽口221,第一槽口221與夾持塊240透過側板120的操作口122相滑動鉸接,第一推桿220的另一端分別鉸接有對稱的第一連桿210一端,第一連桿210之間鉸接有第一壓桿200。
在第一壓桿200下方的側板120之間設置有水平的第一限位板123,當?shù)谝粔簵U200向下按壓并通過第一推桿220所在的水平面時,第一壓桿200繼續(xù)向下運動后橫擔在第一限位板123上。
限位裝置包括在側板120內(nèi)側的水平橫截面呈C形的限位塊330,限位塊330的開口兩端鉸接有對稱的限位夾塊340,兩個限位夾塊340閉合后可與限位塊330形成卡抱,將儲能彈簧卡抱限制在其中,在側板120外側鉸接有對稱的水平設置的第二推桿320,第二推桿320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槽口321,第二槽口321與限位夾塊340相滑動鉸接,第二推桿320的另一端分別鉸接有對稱的第二連桿310一端,第二連桿310之間鉸接有第二壓桿300,在第二壓桿300下方設置有水平的位于限位塊330上第二限位板124,當?shù)诙簵U300向下按壓并通過第二推桿320所在的水平面時,第二壓桿300繼續(xù)向下運動后橫擔在第二限位板124上。
拉伸裝置包括鉸接在側板120外側且對稱設置的支撐桿400,兩個支撐桿400之間固定有第三壓桿410,進一步的,第三壓桿410和把手111之間鉸接有花籃螺栓,其中花籃螺栓由具有左和右旋螺紋的調(diào)節(jié)桿、螺母及拉桿組成,利用絲杠原理進行伸縮,能調(diào)整第三壓桿410和把手111的距離。
在每個支撐桿400上分別鉸接有前支撐臂420和后支撐臂430,前支撐臂420和后支撐臂430以支撐桿400與側板120的鉸接點為中心對稱分布,前支撐臂420和后支撐臂430背離鉸接點的一端設置有U型開口440,前支撐臂420和后支撐臂430的U型開口440分別位于導槽121的兩端。
一插件500插設在導槽121中,插件500一側帶有尖狀的刃頭510,在頂面設置有與儲能彈簧尺寸匹配的凹槽520,插件500通過刃頭510插入儲能彈簧后,儲能彈簧可卡設在凹槽520中,在插件500的兩側面設置有支撐軸530,支撐軸530穿過導槽121并卡設在U型開口440中。
進一步的,限位塊330和限位夾塊340閉合后形成的空腔尺寸大于儲能彈簧的外形尺寸,儲能彈簧可以有限的在空腔中活動。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還提供了本發(fā)明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用前準備
拉起第一壓桿200,第一壓桿200脫離第一限位板123,使夾持塊240處于擴張狀態(tài),拉起第二壓桿300,第二壓桿300脫離第二限位板124,使限位夾塊340處于張開狀態(tài),調(diào)整插件500的位置,使支撐軸530位于導槽121的后端,并確定支撐軸530處于后支撐臂430的U型開口440中。
步驟2:固定安裝
將插件500插入儲能彈簧之間的縫隙中,并確定儲能彈簧卡設在凹槽520之中,隨后將夾持裝置的夾持塊240套設在儲能彈簧兩側,向下按壓第一壓桿200,第一壓桿200向兩側頂動第一連桿210,第一連桿210頂動第一推桿220前端,第一推桿220通過杠桿原理將夾持塊240向內(nèi)頂動,夾持塊240將儲能彈簧夾持住,隨著第一壓桿200的向下運動,儲能彈簧卡設在螺紋槽241中,將儲能彈簧夾持住,當?shù)谝粔簵U200越過第一推桿220所在的水平面后,第一壓桿200橫擔在第一限位板123上形成鎖死狀態(tài),至此儲能彈簧被夾持固定。
步驟3:彈簧限位
完成步驟2操作后,儲能彈簧處于限位裝置的限位塊330空腔中,向下按壓第二壓桿300,第二壓桿300向兩側頂動第二連桿310,第二連桿310頂動第二推桿320前端,第二推桿320通過杠桿原理將限位夾塊340向內(nèi)頂動,使限位夾塊340閉合,隨著第二壓桿300的向下運動,當?shù)诙簵U300越過第二推桿320所在的水平面后,第二壓桿300橫擔在第二限位板124上形成鎖死狀態(tài)。
步驟4:彈簧拉伸、拆卸
儲能彈簧被限位后,向下按壓第三壓桿410或正向旋轉花籃螺栓使之收縮,由于插件500的支撐軸530卡設在導槽121中,后支撐臂430通過鉸接在側板120上的支撐桿400向上沿導槽121后半段運動,頂動插件500向上沿導槽121運動,將卡設在凹槽520中的儲能彈簧拉伸,由于弧形導槽121的引導,在儲能彈簧向上運動的過程中也同時向前運動,當插件500的支撐軸530越過導槽121的最高點后,插件500由于儲能彈簧的拉力,插件500自動沿導槽121的前半段向下運動,最終支撐軸530落到導槽121的前端,同時儲能彈簧也恢復成常態(tài),至此完成了儲能彈簧的拉伸和拆卸的目的。
步驟5:彈簧拆除
儲能彈簧從儲能機構上拆下后,向上拉動第一壓桿200,第一壓桿200拉動第一連桿210繼而帶動第一推桿220前端向內(nèi)運動,利用杠桿原理,夾持塊240被向外拉動,儲能彈簧從螺紋槽241中脫落,隨后向上拉動第二壓桿300,相同原理的將限位夾塊340打開,最終將儲能彈簧從插件500上的凹槽520中取出完成整個儲能彈簧的拆除。
步驟6:彈簧復位
將更換后的儲能彈簧按照上述步驟2和步驟3的方法將之加持固定并限位,隨后調(diào)節(jié)插件500上支撐軸530的位置,使之處于導槽121的前端并卡設在前支撐臂420的U型開口440中,向上拉動第三壓桿410或反向旋轉花籃螺栓使之伸長,鉸接在支撐桿400上的前支撐臂420向上頂動插件500,將儲能彈簧拉伸,調(diào)節(jié)儲能彈簧的拉伸長度,將儲能彈簧的上端掛設在儲能機構上,隨后向下放下第三壓桿410或正向旋轉花籃螺栓使之收縮使之處于不受力狀態(tài),按照步驟5的方法將夾持塊240、限位夾塊340和插件500從儲能彈簧上打開取下,至此完成儲能彈簧的更換復位。
綜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通過上述的說明內(nèi)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fā)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nèi),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fā)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nèi)容,凡依本發(fā)明的要求范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精神所謂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與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