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蔬菜切碎設備,具體是一種脫水蔬菜加工用紅椒切碎輸送設備。
背景技術:
脫水蔬菜又稱復水菜,是將新鮮蔬菜經過洗滌、烘干等加工制作,脫去蔬菜中大部分水分后而制成的一種干菜。蔬菜原有色澤和營養(yǎng)成分基本保持不變。既易于貯存和運輸,又能有效地調節(jié)蔬菜生產淡旺季節(jié)。食用時只要將其浸入清水中即可復原,并保留蔬菜原來的色澤、營養(yǎng)和風味。相比較其它鮮菜而言,脫水蔬菜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入水便會復原、運輸食用方便等特點,食用時不僅味美、色鮮,而且能保持原有的營養(yǎng)價值。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方便食品越來越受歡迎,而作為方便食品配套的脫水蔬菜、脫水肉、脫水調料的需求,另外,糕點、糖果等食品對脫水果蔬的需要也在日益增加。在發(fā)達國家,難以實現(xiàn)全線自動化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yè),如脫水蔬菜加工,正日漸萎縮,同時,由于方便食品發(fā)展迅速,脫水蔬菜需求的缺口日益增大,所以,不得不大量進口脫水蔬菜。我國脫水蔬菜的生產量有一半以上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西歐、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
現(xiàn)有的切碎設備不具有集中出料功能,在操作時容易引起污染,切碎后物料散落在工作場地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脫水蔬菜加工用紅椒切碎輸送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脫水蔬菜加工用紅椒切碎輸送設備,包括支架、電機和出料裝置,支架的頂部分別設有相互水平設置的且通過軸承座與支架連接的模具輥軸和壓模輥軸,模具輥軸和壓模輥軸上分別套接有相互呈軸向貼合的方丁形網狀模具和實心壓模;所述模具輥軸和壓模輥軸的同一端設有皮帶輪,且通過張緊輪和傳送皮帶與電機上的主動輪傳動連接;所述支架的頂部設有進料口,支架的底部設有與方丁形網狀模具上下對應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下方設有出料裝置,出料裝置左側設有進料電機,進料電機通過減速箱的減速機聯(lián)軸器與出料裝置機械連接,在減速機聯(lián)軸器設有光電感應擋板,減速機聯(lián)軸器旁邊通過支架固定設置有光電計數器。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為不銹鋼材料。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口與方丁形網狀模具和實心壓模的貼合處相互上下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光電計數器與減速機聯(lián)軸器之間有間隔。
進一步的,所述出料裝置一端為進料端,另一端為出料端。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端與出料口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可以算出出料的數量,可以精準的對出料數量進行計數;工作效率高,完全符合流水線生產作業(yè)的需要,即減輕了工廠的生產成本,有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脫水蔬菜加工用紅椒切碎輸送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脫水蔬菜加工用紅椒切碎輸送設備中出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2,一種脫水蔬菜加工用紅椒切碎輸送設備,包括支架1、電機6和出料裝置7,支架1的頂部分別設有相互水平設置的且通過軸承座與支架1連接的模具輥軸2和壓模輥軸3,模具輥軸2和壓模輥軸3上分別套接有相互呈軸向貼合的方丁形網狀模具21和實心壓模31;所述模具輥軸2和壓模輥軸3的同一端設有皮帶輪4,且通過張緊輪41和傳送皮帶5與電機6上的主動輪61傳動連接;所述支架1的頂部設有進料口11,進料口11與方丁形網狀模具21和實心壓模31的貼合處相互上下對應,支架1的底部設有與方丁形網狀模具21上下對應的出料口12;所述出料口12下方設有出料裝置7,出料裝置7左側設有進料電機71,進料電機71通過減速箱72的減速機聯(lián)軸器73與出料裝置7機械連接,在減速機聯(lián)軸器73設有光電感應擋板74,減速機聯(lián)軸器73旁邊通過支架固定設置有光電計數器75,光電計數器75與減速機聯(lián)軸器73之間有間隔,光電感應擋板74與減速機聯(lián)軸器73一起轉動,光電感應擋板74接近光電計數器75,光電計數器75啟動計數;出料裝置7一端為進料端701,另一端為出料端702,進料端701與出料口12連接;工作時,紅椒進入進料口11,由于模具輥軸2和壓模輥軸3通過傳送皮帶5反向傳動連接,紅椒在方丁形網狀模具21和實心壓模31的反向向下擠壓下切成丁狀,并通過方丁形網狀模具21下漏至出料口12處收集輸送;物料先進入出料裝置7,進入出料裝置7內的物料被送至出料端702,進料電機71驅動出料裝置7旋轉時,光電計數器75記錄了光電感應擋板74在進料電機71驅動下轉動的次數,進料電機71驅動轉動次數也是出料裝置7旋轉的次數,己知出料裝置7旋轉的次數,給合出料裝置7每一次旋轉向輸送添加物料的數量,即可以算出進料的數量,可以精準的對進料數量進行計數。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