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手操縱式工作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300235閱讀:15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手操縱式工作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手操縱式工作器械。
背景技術
從文件DE 4334924C3中已知機動鋸,在其中,通過螺旋彈簧和橡膠緩沖器(Gummipuffer)以加彈性的方式(gefedert)在前部區(qū)域中保持支架(Ausleger)。在支架的中間的區(qū)域中,在兩個支架側邊處布置附加的橡膠緩沖器。橡膠緩沖器僅僅在受到壓力情況下并且僅僅在其縱向方向上傳遞力。通過在支架的中間的區(qū)域中不傳遞橫向力,得到 適宜的操縱性能(Fiihrungsverhalten)。橡膠塞或泡沫緩沖元件在動態(tài)的負載下表現(xiàn)出硬化。由此得到在運行中緩沖特性的不期望的改變。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為,實現(xiàn)這種類型的手操縱式工作器械,其具有適宜的緩沖性倉泛。該目的通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手操縱式工作器械實現(xiàn)。通過代替已知的在壓力情況下加載的用于跨接(Oberbriickung)振動間隙(Schwingspalt)的橡膠緩沖器應用至少一個拉力元件(Zugelement),可避免在已知的橡膠緩沖器中出現(xiàn)的動態(tài)的硬化。為了實現(xiàn)良好的緩沖作用,設置成,抗振元件具有彈簧,其功能上布置成與拉力元件串聯(lián)(in Reihe zu dem Zugelement)。由此,可實現(xiàn)在抗振元件的縱向中軸線的方向上的緩沖。通過串聯(lián)可實現(xiàn),不在振動間隙上傳遞橫向力(Querkraft)。在此,抗振元件的縱向中軸線為拉力元件的縱向中軸線。當拉力元件具有用于跨接振動間隙的繩索(Seil)時,得到簡單的設計方案。在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抗振元件通過以下方式與已知的利用繩索的裂開保護(Abrei ^ sicherung)不同,即,不設置附加的與拉力元件并聯(lián)作用的也可傳遞橫向力的緩沖元件。尤其地,繩索為金屬繩索、尤其地為鋼繩索。由此得到簡單的結構和穩(wěn)定的結構形式。有利地,抗振元件形成在縱向中軸線的方向上的止動件,其限制振動間隙的最大寬度。有利地,僅僅通過拉力元件跨接振動間隙,從而保證,僅僅在縱向中軸線的方向上傳遞力。有利地,拉力元件具有至少一個固定地與拉力元件相連接的保持元件,其布置在相關聯(lián)的容納部中。例如,保持元件可布置在拉力元件的端部處并構造成端部件(Endstuck),或者布置在拉力元件的端部之間并構造成支撐件。有利地,拉力元件撐靠容納部的底部。為了避免通過容納部的底部傳遞橫向力,即,垂直于縱向中軸線的力,設置成,底部具有孔,拉力元件通過該孔伸出,其中,孔的直徑為在孔的區(qū)域中的拉力元件的直徑的至少1.5倍、尤其地至少2倍。在此,如此選擇孔,即,在運行中拉力元件不撞到孔的邊緣處。為此,孔的錐形的構造方案也可為有利的。在錐形的孔中,給出的直徑關系針對孔的最大直徑。有利地,端部件的直徑大于孔的直徑,從而得到在軸向的方向上的鎖止(Sicherung)。為了允許拉力元件的簡單的懸掛,可設置成,至少一個孔構造成切口。那么切口的寬度視為孔的直徑。
有利地,以加彈性的方式保持拉力元件端部中的至少一個。當在容納部的底部和保持元件之間布置壓力彈簧時,得到簡單的設計方案。在此,適宜地,壓力彈簧為金屬彈簧、尤其地為鋼彈簧、有利地為螺旋壓力彈簧。然而也可設置成,壓力彈簧構造成碟形彈簧組。通過構造成金屬彈簧,避免在由彈性體制成的緩沖和彈簧元件中出現(xiàn)的動態(tài)的硬化。尤其地,當在靜止狀態(tài)中預緊彈簧時,與由彈性體制成的彈性元件相比,金屬彈簧元件提供明顯的優(yōu)點。如果分別如此設計金屬彈簧元件和由彈性體制成的彈性元件,即,在靜止狀態(tài)中給出相同的彈性剛度,則由于材料特性由彈性體制成的彈性元件的動態(tài)的彈性剛度明顯大于金屬彈簧。在偏移(auslenken)的狀態(tài)中,由于由彈性體制成的彈性元件的漸進的(progressive)特征曲線,彈性剛度進一步提高,從而在運行中得到明顯提高的彈性剛度。在金屬彈性元件中給出的線性的特征曲線導致,彈性剛度在靜態(tài)和動態(tài)方面既在靜止狀態(tài)中又在偏移的狀態(tài)中始終為相同的,由此得到工作器械的有利的操縱性能。尤其地,壓力彈簧布置在與把手相關聯(lián)的容納部中。在此,足夠的結構空間可供布置壓力彈簧使用。有利地,在低于最小緩沖寬度時抗振元件不建立在把手和馬達罩殼之間的有效連接。在馬達罩殼和把手罩殼之間的間距非常小時,拉力元件、尤其地繩索松弛地位于容納部中。有利地,把手為工作器械的把手框的一部分,其中,把手框具有支架,由工作器械的馬達罩殼搭接支架,并且其中,在支架的兩個相對的縱向側處由至少一個拉力元件跨接振動間隙。有利地,在馬達罩殼和把手框的靜止狀態(tài)中預緊抗振元件。尤其地,在兩個偏移方向上給出在抗振元件的縱向方向上預緊。為此,尤其地設置兩個相反地作用的彈簧。通過預緊可平衡加工公差。由此保證,即使在從靜止狀態(tài)開始的小的偏移時也得到緩沖。由于預緊,在偏移的狀態(tài)中,兩個相反地布置的彈簧同樣是有效的,從而得到提高的彈性力,其對于工作器械的操縱性能來說為有利的。


下面根據(jù)圖紙解釋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其中圖I顯示了機動鋸的示意性的側視圖,圖2顯示了在圖I中的箭頭II的方向上的圖I的機動鋸的從下部的視圖,圖3至6顯示了在不同的緩沖狀態(tài)中的抗振元件的示意性的截面圖,圖7和8顯示了在不同的緩沖狀態(tài)中的抗振元件的實施例,圖9和10顯示了在不同的緩沖狀態(tài)中的抗振元件的另一實施例,圖11和12顯示了在不同的緩沖狀態(tài)中的抗振元件的另一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顯示了機動鋸I作為用于手操縱式工作器械的實施例。然而,所提出的抗振元件的設計方案也可應用在其它手操縱式工作器械中,例如切斷機、室外修剪機(Freischneider)或類似者。
機動鋸I具有馬達罩殼2,驅動馬達8布置在馬達罩殼2中。驅動馬達8構造成內燃機,尤其地構造成二沖程發(fā)動機或混合氣潤滑的四沖程發(fā)動機。然而,驅動馬達8也可為電機。此外,機動鋸I具有把手框3,兩個把手(即,后把手4和把手管5)布置在把手框3處。在把手框3處結合有燃料箱7。把手框3具有支架6,其在機動鋸I的底部處向前伸出,并且由馬達罩殼2搭接(iibergreifen)支架6。在與后把手4相對的側邊處,導軌9向前伸出,在導軌9處以環(huán)繞的方式驅動鋸鏈10。在馬達罩殼2處,鄰近導軌9結合有潤滑油箱11。
馬達罩殼2通過振動間隙12與把手框3分離,振動間隙12允許兩個構件彼此的相對運動。在該實施例中,由總共四個抗振元件13,14,15,16跨接振動間隙12。抗振元件13在支架6的前端部的區(qū)域中布置在支架6和把手管5之間??拐裨?4相對于馬達罩殼2支撐把手管5。在支架6的面對燃料箱7的端部處布置有兩個抗振元件15,16。如圖2顯示的那樣,支架6具有兩個縱向側29和30。在兩個縱向側29,30處,振動間隙12在支架6和馬達罩殼2之間伸延。在面對導軌9的縱向側29處布置有抗振元件15,并且在相對的縱向側30處布置有抗振元件16??拐裨?5具有縱向中軸線23,并且抗振元件16具有縱向中軸線24。兩個縱向中軸線23,24位于機動鋸I的橫向方向z上。支架6同樣如導軌9那樣在縱向方向X上延伸。高度方向y(圖I)垂直于縱向方向X伸延。圖3以放大的圖示顯示了抗振元件15??拐裨?6構造成相同的且布置成相對于抗振元件15鏡像對稱??拐裨?5具有跨接振動間隙12的拉力元件,S卩,繩索20。繩索20構造成鋼索,并且在其兩個端部處具有端部件21和22。馬達罩殼2具有容納部18,其近似構造成盆形。端部件21布置在容納部18中。繩索20通過在容納部18的底部25中的孔27朝向支架6伸出。在支架6中構造有同樣構造成盆形的容納部19,其比在馬達罩殼2中的容納部18更深。繩索20通過在容納部19的底部26中的孔28伸入容納部19的內部中。在容納部19中布置有第二端部件22。端部件22相對于容納部19的底部26通過彈簧17支撐,彈簧17構造成螺旋壓力彈簧。彈簧17也可構造成碟形彈簧或類似者。彈簧17也可構造成拉力彈簧。為此,有利地,彈簧17布置在端部件22的與底部26相對的側邊處。通過所提出的作為壓力彈簧的構造方案,得到緊湊的結構方式。在此,彈簧17尤其地為金屬彈簧、有利地為鋼彈簧。在圖3中顯示的狀態(tài)中,支架6處于靜止位置中,并且振動間隙12具有最小的緩沖寬度b。彈簧17處于預緊的狀態(tài)中并且具有長度a。相應地,預緊抗振元件16的彈簧,從而在支架6從靜止狀態(tài)中偏移時激活兩個彈簧。繩索20具有直徑h,其明顯小于兩個孔27和28的直徑g。有利地,直徑g為直徑h的至少I. 5倍,尤其地至少2倍。由此,在通過縱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I展開的平面中,在馬達罩殼2和支架6之間的無障礙的相對運動是可能的。同樣如圖3顯示的那樣,端部件21和22分別具有直徑f,其明顯大于孔27和28的直徑g。由此,在縱向方向上鎖止(sicher)端部件21和22。為了實現(xiàn)簡單地裝配繩索20,可設置成,孔27,28中的至少一個實施成側向的切口,通過該側向的切口可側向地插入繩索20并且可將其懸掛在容納部18,19。根據(jù)繩索20的彈性,繩索20的端部鉸接地(gelenkig)固定在端部件21和22處可為有利的。圖4顯示了在振動間隙12的最大的寬度d時的抗振元件15。彈簧17被擠壓到阻擋長度(Blocklange ) C。通過撐靠容納部18和19的底部25和26的端部件21,22和不可進一步縮短的彈簧17防止馬達罩殼2和支架6的繼續(xù)運動。在該狀態(tài)中,抗振元件15形成止動件。圖5顯示了在小于最小緩沖寬度b的間距e中的馬達罩殼2和支架6。在該狀態(tài)中,彈簧17在其未加載的長度k上。端部件21和22未貼靠在底部25或彈簧17處,而是松弛地位于容納部18和19中。在該狀態(tài)中,抗振元件15不施加緩沖作用。圖6顯示了在側向的偏移i時的馬達罩殼2和支架6。在該實施例中,在縱向方向X上給出側向的偏移i。附加地或備選地,可在高度方向y上給出偏移。如圖6顯示的那樣,繩索20相對于縱向中軸線23傾斜。繩索20不接觸孔27和28的邊緣,從而在通過縱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y展開的平面中不給出緩沖作用。當馬達罩殼2和支架6在縱向中軸線23的方向上相互遠離地運動時,才得到由于彈簧17的擠壓而引起的緩沖作用。代替繩索,拉力元件也可實施成固定的、在載至少一個端部處鉸接地支承的構件。代替附加的彈簧17,拉力元件也可實施成彈性的,并且由此實現(xiàn)在縱向中軸線23的方向上 的緩沖作用。圖7至12顯示了用于抗振元件的實施例。在此,與在以上圖中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相應的元件。圖7顯示了抗振元件31,其包括拉力元件,即繩索39、尤其地金屬繩索。在繩索39的端部處固定有端部件40和41。端部件40布置在馬達罩殼2的第一區(qū)段34中的容納部36中,第一區(qū)段34布置成鄰近支架6的縱向側29。第二端部件41布置在容納部37中,容納部37設置在馬達罩殼2的第二區(qū)段35中。第二區(qū)段35布置在支架6的相對的第二縱向側30處。繩索39通過在容納部36的底部25中的孔27伸出并且通過在容納部37的底部26中的孔28伸出。在支架6中構造有容納部38,繩索39通過容納部38伸出。在容納部38中布置有兩個彈簧32和33,其尤其地構造成金屬壓力彈簧。在該實施例中,繩索39通過彈簧32和33伸出。在繩索39的中間的區(qū)域中,在繩索39處布置有支撐件42。彈簧32利用一個端部貼靠在容納部38的壁區(qū)段43處,并且利用另一端部貼靠在支撐件42處。彈簧33利用一個端部貼靠在支撐件42處并且利用另一端部貼靠在容納部38的相對的壁區(qū)段45處。壁區(qū)段43和45分別具有孔44,46,繩索39通過孔44,46伸出???7,28,44和46的尺寸在其尺寸方面相應于圖6的尺寸。圖7顯示出在未加載的狀態(tài)中(即,在支架6和把手框2的靜止狀態(tài)中)的抗振元件31。在該狀態(tài)中,兩個彈簧32和33具有長度a。兩個彈簧32和33預緊。當支架6在圖8中顯示的方向上偏移時,彈簧32卸載,并且彈簧33張緊。由此,彈簧32的彈性力和彈簧33的彈性力彼此相反地作用在支撐件42處。在圖8中顯示的支架8偏移離開通過線62示意性地顯示的靜止狀態(tài)的情況下,彈簧32具有長度k,其相應于彈簧32的未加載的長度。彈簧33具有阻擋長度C。由于彈簧33從阻擋長度c起不可繼續(xù)縮短,在該狀態(tài)中抗振元件31表現(xiàn)為止動件。在相反的方向上,當彈簧32被壓縮到其阻擋長度c上時,彈簧32作為止動件起作用。圖9顯示了兩個抗振元件49和50的這樣的實施例,即,其緊湊地裝配在一起。抗振元件49具有繩索52,端部件53和54固定在繩索52的端部處。第二端部件54布置在容納部38中,并且相對于容納部38的壁區(qū)段43通過彈簧51支撐,彈簧51構造成金屬壓力彈簧。壁區(qū)段43具有孔47,其在朝向振動間隙12的方向上錐形地擴大。由此,支架6垂直于抗振元件49和50的縱向中軸線的相對大的運動是可能的??拐裨?0具有繩索56,端部件57和58布置在繩索56的端部處。繩索56通過在壁區(qū)段45中的孔48伸出,孔48在朝向振動間隙12的方向上錐形地擴大。端部件57布置在盆形部59中,并且支撐在盆形部59的底部61處。盆形部59盡可能地包圍抗振元件49的彈簧51。端部件54布置在盆形部59中。盆形部59在其面對壁區(qū)段43的側邊處具有外邊緣60,彈簧55支撐在外 邊緣60處。彈簧55同樣構造成金屬壓力彈簧。彈簧55的第二端部支撐在壁區(qū)段45處。通過彈簧51布置在彈簧55之內,在抗振元件49和50的縱向中軸線23,24的方向上得到很小的結構尺寸。在圖9中兩個彈簧51和55顯示成處于其長度a中,該長度a相應于在靜止狀態(tài)中的長度。在如在圖10中顯示的那樣支架6偏移離開從其示意性地顯示靜止狀態(tài)的線62的情況下,使彈簧55縮短,并且彈簧51延長到其未加裝的長度k。彈簧55具有長度1,其大于阻擋長度。繼續(xù)偏移是不可能的,因為底部61貼靠在壁區(qū)段45處,并且由此形成用于抗振元件的止動部。在相反方向上,外邊緣60利用壁區(qū)段43形成止動部。代替地也可設置成,可將彈簧51和55可被推至阻擋狀態(tài),并且由此形成止動部??赏ㄟ^在圖11和12中顯示的設計方案實現(xiàn)在拉力元件的范圍中扁平的(flach)結構形式。在此顯示的抗振元件63具有繩索65,端部件66和67固定在其端部處。端部件66和67布置在馬達罩殼2的容納部36和37中。繩索65伸出穿過支架6。在繩索65的區(qū)域中,支架6具有容納部64。在繩索65處,在布置在容納部64中的區(qū)域中固定有支撐件68。由擺動臂69的叉形的端部75包圍支撐件68。利用支承栓70以可繞擺動軸線71擺動的方式支承擺動臂69。支承栓70布置在擺動臂69的中間的區(qū)域中,以使得叉形的端部75與擺動臂69的相對的操縱區(qū)段74在相反方向上偏移。鄰近操縱區(qū)段74,在操縱區(qū)段74的相對的側邊處布置兩個彈簧72和73,其支撐在容納部64的相對的壁區(qū)段76和77處。在圖11中顯示的靜止狀態(tài)中,兩個彈簧72和73具有長度a。在支架6偏移到在圖12中顯示的狀態(tài)中時,擺動臂69繞擺動軸線71擺動。操縱元件74擠壓彈簧72。相應地,彈簧73伸展。在圖12中的設計方案中,彈簧72具有其阻擋長度C。由此,彈簧72表現(xiàn)為止動件。彈簧73具有其未加載的長度k。然而,在圖12中顯示的狀態(tài)中,彈簧73也可還處于預緊。代替通過彈簧72或73實現(xiàn)止動件,也可設置成,叉形的端部75碰撞壁區(qū)段76和77,并且由此形成止動部。
權利要求
1.一種手操縱式工作器械,帶有驅動馬達(8),該驅動馬達(8)保持在馬達罩殼(2)中,并且?guī)в兄辽僖粋€把手(4),其中,在所述把手(4)和所述馬達罩殼(2)之間形成振動間隙(12),該振動間隙(12)允許所述把手(4)和所述馬達罩殼(2)的相對運動,其中,所述把手(4)通過至少一個跨接所述振動間隙的抗振元件(13,14,15,16,31,49,50,63)與所述馬達罩殼(2)相連接,其中,所述抗振元件(15,16,31,49,50,63)具有縱向中軸線(23,24),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振元件(15,16,31,49,50,63)通過至少一個拉力元件跨接所述間隙(12),并且,所述抗振元件(15,16)具有彈簧(17,32,33,51,55,72,73),該彈簧功能上布置成與所述拉力元件串聯(lián)。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元件具有用于跨接所述振動間隙(12)的繩索(20,39,56,65)。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繩索(20,39,56,65)為金屬繩索。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振元件(15,16,31,49,50,63)形成在所述縱向中軸線(23,24)的方向上的止動件,該止動件限制所述振動間隙(12)的最大寬度⑷。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振元件(15,16)僅僅通過所述拉力元件跨接所述振動間隙(12),并且所述拉力元件僅僅在所述縱向中軸線(23,24)的方向上傳遞力。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元件具有至少一個固定地與所述拉力元件相連接的保持元件,該保持元件布置在相關聯(lián)的容納部(18,19,36,37,38,64)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元件支撐在所述容納部(18,19,36,37,38,64)處。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納部(18,19,36,37,38,64)具有孔(27,28,44,46,47,48),所述拉力元件通過所述孔(27,28,44,46,47,48)伸出,其中,所述孔(27,28,44,46,47,48)的直徑(g)為在所述孔(27,28,44,46,47,48)的區(qū)域中的所述拉力元件的直徑(h)的至少I. 5倍、尤其地至少2倍。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的直徑(f)大于所述孔(27,28,44,46,47,48)的直徑(g)。
10.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縱向方向上以加彈性的方式保持所述拉力元件。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納部(19,38,64)和所述保持元件之間布置壓力彈簧。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彈簧為金屬彈簧。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彈簧布置在與所述把手(4)相關聯(lián)的容納部(19,38,64)中。
1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低于所述振動間隙(12)的最小緩沖寬度(b)時所述抗振元件(15,16,31,49,50,63)不建立在所述把手(4,5)和所述馬達罩殼⑵之間的有效連接。
1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4)為所述工作器械的把手框(3)的一部分,其中,所述把手框(3)具有支架(6),由所述工作器械的馬達罩殼(2)搭接所述支架(6),并且其中,由至少一個拉力元件跨接在兩個相對的縱向側(29,30)處的振動間隙(12)。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把手框(3)和所述馬達罩殼(2)的靜止狀態(tài)中預緊所述抗振元件(15,16,31,49,50,63)的至少一個彈簧(17,32,33,·51,55,72,73)。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手操縱式工作器械,其具有驅動馬達(8),該驅動馬達保持在馬達罩殼(2)中。設置至少一個把手(4),其中,在把手(4)和馬達罩殼(2)之間形成振動間隙(12)。振動間隙(12)允許把手(4)和馬達罩殼(2)的相對運動。把手(4)通過至少一個跨接振動間隙(12)的抗振元件(13,14,15,16,31,49,50,63)與馬達罩殼(2)相連接。抗振元件(15,16,31,49,50,63)具有縱向中軸線(23,24)??拐裨ㄟ^至少一個拉力元件跨接間隙(12)。此外,抗振元件具有彈簧(17,32,33,51,55,72,73),其功能上布置成與拉力元件串聯(lián)。
文檔編號B25F5/02GK102615634SQ201110461630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22日
發(fā)明者H·盧克斯, J·庫爾岑貝格爾, J·門策爾 申請人:安德烈亞斯.斯蒂爾兩合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