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一種用于支撐軌道的橋梁跨越結構,具體涉及一種斜交跨越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的異型拱橋。
背景技術:
隨著交通建設行業(yè)的日益發(fā)展,在鐵路、公路、市政、城市軌道等領域出現了大量的斜交跨越既有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等地形的特殊工點橋梁,在當前國民經濟發(fā)達、橋梁技術先進的背景下,對橋梁設計尤其是斜交跨越的特殊工點的橋梁設計中,簡單的梁式橋梁結構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橋梁結構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的高標準要求,因此有必要對既能夠滿足結構安全需要、又兼顧經濟美觀、對地形適應性強的新結構進行探索研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斜交跨越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的異型拱橋。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斜交跨越的異型拱橋,包括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結構設置有梁體、拱肋,所述梁體行車方向左右兩側設置有兩片或多片拱肋,拱肋錯位布置以適應橋梁斜交跨越時的地形情況,兩側拱肋通過拱肋橫梁相連,所述拱肋、梁體之間設置有吊桿,吊桿發(fā)散呈扇形布置,兩側拱肋拱頂或拱腳連線與橋梁中心線斜交,與跨越的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方向平行或夾角成銳角。
所述異型拱橋為連續(xù)結構時,其連續(xù)結構包括兩端的邊跨、中間的一個或多個中跨,所述邊跨和中跨連成一體,所述邊跨外端部由邊墩支撐,邊跨和中跨的連接處及相鄰兩個中跨的連接處由中墩支撐,所述下部結構包括邊墩、中墩、邊墩基礎、拱肋基礎、中墩基礎。
所述異型拱橋為簡支結構時,其簡支結構包括中跨,所述中跨由中墩支撐,所述下部結構包括中墩、拱肋基礎、中墩基礎。
所述吊桿發(fā)散呈扇形布置。
所述異型拱橋為連續(xù)結構時,所述中墩上設置或不設置縱向固定支座。即全橋可采用連續(xù)梁體系或半漂浮體系,此外,還可采用不設支座的墩梁固結體系。
所述異型拱橋為簡支結構時,所述中墩上設置或不設置縱向固定支座,即全橋可采用簡支梁體系或漂浮體系。
所述拱肋截面為單管式、雙管式、多管式空鋼管或鋼管混凝土或局部鋼管混凝土或混凝土截面。
所述拱肋的單管式截面形狀為圓形、長圓形、矩形、多邊形中的一種。
所述拱肋的雙管式截面形狀為啞鈴形。
所述拱肋的多管式截面形狀為三角形、矩形、梯形。
所述邊墩基礎、拱肋基礎、中墩基礎為樁基礎、擴大基礎、沉井基礎中的一種。
所述異型拱橋,當跨越形式為正交時,可視為斜交跨越的一種特殊情況,所述梁體行車方向左右兩側設置有兩片或多片拱肋,兩側拱肋通過拱肋橫梁相連,所述拱肋、梁體之間設置有吊桿,吊桿發(fā)散呈扇形布置,兩側拱肋拱頂或拱腳連線與橋梁中心線垂直,與跨越的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方向平行或成一定夾角。正交跨越時的孔跨布置、結構體系、上部構造及下部構造特征與斜交情況一致或者在斜交情況的基礎上可做一些改進,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fā)明的斜交跨越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等地形異型拱橋,梁體豎向剛度大,景觀性好,對地形適應性強,橋梁跨度較小,綜合經濟性好,適用于斜交跨越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等特殊工點,具有較廣闊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中拱肋的截面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中拱肋的截面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三中拱肋的截面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四中拱肋的截面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五中拱肋的截面圖;
其中:
1拱肋2吊桿
3梁體4邊跨
5中跨6邊墩
7中墩8拱肋橫梁
9拱腳10邊墩基礎
11拱肋基礎12中墩基礎。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7所示,一種斜交跨越的異型拱橋,包括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所述上部結構設置有梁體3、拱肋1,所述梁體3行車方向左右兩側設置有兩片或多片拱肋1,拱肋1錯位布置以適應橋梁斜交跨越時的地形情況,兩側拱肋1通過拱肋橫梁8相連,所述拱肋1、梁體3之間設置有吊桿2,吊桿2發(fā)散呈扇形布置,兩側拱肋1拱頂或拱腳連線與橋梁中心線斜交,與跨越的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方向平行或夾角成銳角。
所述異型拱橋為連續(xù)結構時,其連續(xù)結構包括兩端的邊跨4、中間的一個或多個中跨5,所述邊跨4和中跨5連成一體,所述邊跨4外端部由邊墩6支撐,邊跨4和中跨5的連接處及相鄰兩個中跨5的連接處由中墩7支撐,所述下部結構包括邊墩6、中墩7、邊墩基礎10、拱肋基礎11、中墩基礎12。
所述異型拱橋為簡支結構時,其簡支結構包括中跨5,所述中跨5由中墩7支撐,所述下部結構包括中墩7、拱肋基礎11、中墩基礎12。
所述吊桿2發(fā)散呈扇形布置。
所述異型拱橋為連續(xù)結構時,所述中墩7上設置或不設置縱向固定支座,即全橋可采用連續(xù)梁體系或半漂浮體系,此外,還可采用不設支座的墩梁固結體系。
所述異型拱橋為簡支結構時,所述中墩7上設置或不設置縱向固定支座,即全橋可采用簡支梁體系或漂浮體系。
所述拱肋1截面為單管式、雙管式、多管式空鋼管或鋼管混凝土或局部鋼管混凝土或混凝土截面。
所述拱肋1的單管式截面形狀為圓形、長圓形、矩形、多邊形(如圖3所示)中的一種。
所述拱肋1的雙管式截面形狀為啞鈴形(如圖4所示)。
所述拱肋1的多管式截面形狀為三角形(如圖5所示)、矩形(如圖6所示)、梯形(如圖7所示)。
所述邊墩基礎10、拱肋基礎11、中墩基礎12為樁基礎、擴大基礎、沉井基礎中的一種。
所述異型拱橋,當跨越形式為正交時,可視為斜交跨越的一種特殊情況,所述梁體3行車方向左右兩側設置有兩片或多片拱肋1,兩側拱肋1通過拱肋橫梁8相連,所述拱肋1、梁體3之間設置有吊桿2,吊桿2發(fā)散呈扇形布置,兩側拱肋1拱頂或拱腳連線與橋梁中心線垂直,與跨越的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方向平行或成一定夾角。正交跨越時的孔跨布置、結構體系、上部構造及下部構造特征與斜交情況一致或者在斜交情況的基礎上可做一些改進,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fā)明斜交跨越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等地形異型拱橋,梁體豎向剛度大,景觀性好,對地形適應性強,橋梁跨度較小,綜合經濟性好,適用于斜交跨越鐵路、公路、河流或峽谷等特殊工點,具有較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