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建造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噴灌擠壓組合樁。
背景技術:
隨著建筑業(yè)的規(guī)模發(fā)展,建筑工程對地基設計施工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混凝土樁在高層建筑、橋梁、高鐵、港口等建筑工程中,得到越來越廣泛應用。為了使樁基能夠滿足抗變形,抗震和承載力建筑設計要求,常采用加長樁,加大樁體直徑等方式來提高承載力。
但是加長或加大樁體都會導致增加混凝土的用量,特別是當樁體長度和直徑之比過大時,樁體的承載能力會顯著下降,通過加長或加大樁體直徑來提高,樁體的承載力,往往是徒勞的。同時勢必還會造成混凝土的大量浪費。有的用機械設備擠密樁周邊土層,消耗能量較大,施工速度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噴灌擠壓組合樁,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噴灌擠壓組合樁,包括組合樁主體,所述組合樁主體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樁帽、樁身和擴徑體,所述樁帽、樁身和擴徑體為一體式。
優(yōu)選的,所述樁帽為用壓灌倒錐臺階型鉆桿的外鉆筒成孔壓灌成超流態(tài)混凝土樁帽。
優(yōu)選的,所述樁身為用高壓水泥漿定噴的多邊形,經過鉆桿震動擠壓成多邊形超流態(tài)混凝土樁身。
優(yōu)選的,所述擴徑體為經過鉆頭震動擠壓超流態(tài)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擴大頭,且外包一層擠密的水泥土與混凝土的高壓旋噴倒錐臺型剛性擴徑體。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根據(jù):超流態(tài)混凝土是一個半流態(tài)體,只要在樁孔內超流態(tài)混凝土表面一處封閉加壓,凡是與混凝土接觸的土層,都受到等同的壓力理論,將此理論用在擠密樁孔內周圍的土層上,用小的動能量,通過超態(tài)混凝土能夠擠密較大面積的土層,事半功倍。本實用新型使用專用鉆機成孔后,一邊旋噴錐型大頭與定噴樁身多面體,一邊壓灌混凝土;通過震動擠壓混凝土,使混凝土擠密旋噴的水泥土及樁周土層,在樁端擠壓成較大的混凝土錐臺型大頭外邊有一層與混凝土混合的水泥土,再外邊為擠密土層,樁身噴成多邊型,增加樁側摩阻面積,在樁孔內超流態(tài)混凝土中下鋼筋籠,形成“超流態(tài)混凝土”擠密樁孔內周邊的土層,即為噴灌擠壓組合樁,能夠提高單樁承載力,且能夠減少混凝土用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截面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處即樁帽截面示意圖;
圖3為圖1中B-B處即樁身截面示意圖;
圖4為圖1中C-C處即擴徑體截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超流態(tài)混凝土出料口結構示意圖圖。
圖中:1-組合樁主體;2-樁帽;3-樁身;4-擴徑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噴灌擠壓組合樁,包括組合樁主體1,所述組合樁主體1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樁帽2、樁身3和擴徑體4,所述樁帽2、樁身3和擴徑體4為一體式,所述樁帽2為用壓灌倒錐臺階型鉆桿的外鉆筒成孔壓灌成超流態(tài)混凝土樁帽,所述樁身3為用高壓水泥漿定噴的多邊形,經過鉆桿震動擠壓成多邊形超流態(tài)混凝土樁身,所述擴徑體4為經過鉆頭震動擠壓超流態(tài)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擴大頭,且外包一層擠密的水泥土與混凝土的高壓旋噴倒錐臺型剛性擴徑體。
本實用新型的其一實施例:鉆機鉆到設計擴孔標高后,開動高壓泵旋噴水泥漿(或水泥漿、氣)擴孔到設計深度;鉆機停止轉運和旋噴,提升30cm開始壓灌混凝土到設定標高;停止提升,開始震動下壓混凝土,鉆頭到孔底約10cm,停止下壓;再提30cm開始壓灌混凝土,同時定噴水泥漿(或水泥漿、氣)到接近外鉆筒時一起提起,壓灌到設計標高。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可提高單樁承載力,減小沉降變形。其中,提升的距離、鉆頭到孔的距離以及在此提升的距離由具體情況設定而定。如圖5所示,圖中為螺旋鉆桿心管的超流態(tài)混凝土涂料口草圖,圖中最上方為螺旋鉆桿心管的俯視圖,圖中最下方為投入使用示意圖,且箭頭方向為螺旋鉆桿心管內混凝土的擊砼方向。
本實用新型用超流態(tài)混凝土擠密樁孔內周邊土層,使高噴的順孔壁上升的水泥土和土層緊密的擠壓到一起,在砂層又有滲透作用,提高樁摩阻力。樁身噴成多邊形,增加摩阻面積一倍以上。樁端即擴徑體,高噴成倒錐臺階型擴大頭,樁心壓灌混凝土,四周擠密成混凝土錐形混凝土大頭;不單純擠密樁端土,而且用倒錐臺階公式計算樁端承載力,提高整個樁的承載力1倍以上;本實用新型噴灌擠壓組合樁中心擠壓超流態(tài)混凝土后,又壓灌的超流態(tài),混凝土可以下鋼筋籠,成為鋼筋混凝土基礎樁。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