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坡面結構,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生態(tài)護坡結構。
背景技術:
生態(tài)護坡,是綜合工程力學、土壤學、生態(tài)學和植物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對斜坡或邊坡進行支護,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組成的綜合護坡系統(tǒng)的護坡技術。生態(tài)護坡能夠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坡體孔隙水壓力、截留降雨、削弱濺蝕、控制土粒流失;能夠改善環(huán)境功能,能恢復被坡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降低噪音,減少光污染,保障行車安全。
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號為CN104179150A,公開日為2014年12月3日,公開了一種生態(tài)護坡結構,其技術要點是:于近水區(qū)域布置底部基礎,河岸斜坡布置砼網(wǎng)階梯,河岸頂部布置緩沖區(qū) ;底部基礎為水泥砂漿制作而成的漿砌石 ; 砼網(wǎng)階梯的水平面為菱形鏤空的砼網(wǎng)結構,菱形鏤空結構內部填充土壤,種置當?shù)氐?草本植物種籽或種植草本植物 ;砼網(wǎng)階梯的垂直面為實心結構;緩沖區(qū)內種植當?shù)氐膯棠竞凸嗄?。此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斜坡區(qū)域為砼網(wǎng)階梯,雨天階梯的上表面承接雨水,雨水透過砼網(wǎng)結構下滲到下層土壤,軟化土壤后,容易造成階梯向下滑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態(tài)護坡結構,具有優(yōu)化斜坡土層結構,加固斜坡,提高斜坡抗水沖擊能力的優(yōu)點。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生態(tài)護坡結構,包括垂直斜坡方向自下而上設置的地基層、土壤層、加固層、土壤層以及植被種植層;還包括插設于所述地基層、土壤層、加固層、土壤層、植被種植層內的多個地樁。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地基層壓實斜坡上原有的土層,通過加固層對原有土層和地基層進一步加固,使坡面結構更加緊密,加固層上鋪設土壤層和植被種植層;地樁穿透地基層、土壤層、加固層、土壤層、植被種植層,使加固層牢牢固定在坡面上;植被種植層的根系向下生長使加固層土壤層的結合更緊密。
進一步,所述加固層為網(wǎng)狀結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網(wǎng)狀結構有較好的透水性,方便雨水向下層滲透,同時方便植被根系向下生長。
進一步,所述加固層的網(wǎng)狀結構下方固定連接有多個固定樁,所述地樁通過所述加固層網(wǎng)孔并與網(wǎng)孔四邊相抵觸。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固定樁插入下層土壤層,使加固層穩(wěn)定的固定在鋪設的位置,對整個坡面具有更強的加固作用;地樁與網(wǎng)孔四邊相抵觸,給加固層沿坡面向上的分力,與加固層的下滑力相抵,使加固層附著在坡面上的牢固度更高。
進一步,所述固定樁為底端呈尖狀的桿形結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固定樁更容易插入下層土壤中。
進一步,所述地樁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桿體和桿帽,所述桿體下端呈尖狀,所述桿體上有通孔,所述桿帽頂端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提環(huán),所述提環(huán)頂端低于所述桿帽頂端。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桿體下端呈尖狀方便地樁插入土層,設有提環(huán)使拔樁的時候更加方便,提環(huán)嵌于桿帽上的凹槽內,且提環(huán)頂端低于桿帽頂端,這樣可以防止在打樁時損壞提環(huán)。
進一步,坡頂垂直水平地面也設有多個地樁,坡頂?shù)牡貥杜c坡面的地樁通過地樁連接件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坡頂?shù)牡貥杜c坡面的地樁通過地樁連接件連接,當坡面上的地樁的支撐力不夠時,坡頂?shù)牡貥锻ㄟ^地樁連接件施加給坡面的地樁一拉力,防止加固層下滑。
進一步,所述植被種植層包括水路和由圍臺合圍成的植被種植區(qū)。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植被種植層設有水路,可引導雨水沿水路流動,防止全部雨水落入植被種植區(qū),對植被種植區(qū)造成沖刷破壞。
進一步,所述水路由混凝土鋪設成。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混凝土具有較高的抗沖刷能力。
進一步,所述水路包括相互連通的向下傾斜的輔水路和縱向的主水路。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坡面上的雨水沿著向下傾斜的輔水路匯合到主水路,并沿著主水路向下排到坡底,這樣可以防止雨水堆積在坡面上。
附圖說明
圖1為生態(tài)護坡結構示意圖;
圖2為加固層三維示意圖;
圖3為地樁示意圖;
圖4為第一種植被種植層結構圖;
圖5為第二種植被種植層結構圖。
附圖標記:1、地基層;2、土壤層;3、加固層;31、固定樁;4、植被種植層;5、地樁;51、提環(huán);6、地樁連接件;7、圍臺;8、水路;9、植被種植區(qū)。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生態(tài)護坡結構,參見圖1,包括鋪設于坡面上的地基層1,地基層1由大石塊鋪設而成,并用壓路機壓實;在地基層1上鋪設土壤層2,并在土壤層2中間鋪設一層加固層3,即加固層3上層和下層都為土壤層2,最上層為植被種植層4。
參見圖1、圖2,加固層3為網(wǎng)狀結構,網(wǎng)狀結構由鋼筋焊接而成,在網(wǎng)狀結構節(jié)點處焊接有固定樁31,固定樁31為圓柱棒,下端為尖狀,固定樁31插入下層土壤層2中,使加固層3牢牢附著在土壤層2上。
參見圖1、圖3,地基層1、土壤層2、加固層3、土壤層2以及植被種植層4中插設有多個地樁5,地樁5穿過地基層1插入原始坡面內,地樁5包括桿體和桿帽,桿體和桿帽焊接成一體,桿體為圓柱棒形,桿體下端呈尖狀,桿帽頂端有凹槽,凹槽內設有提環(huán)51,提環(huán)51頂端低于桿帽頂端,可以防止打樁時損壞提環(huán)51。地樁5水平排列,并穿入加固層3網(wǎng)狀結構的網(wǎng)孔中,桿體與網(wǎng)孔四邊相抵觸;在垂直于坡頂上的水平面方向還插設有地樁5,坡頂與破面上的地樁5一一對應,并通過地樁連接件相連,地樁5的桿體上開有孔,地樁連接件可以為鋼絲,鋼絲穿入孔中并拉緊,通過兩個地樁5使加固層3固定在鋪設的位置,減輕加固層3下滑程度,具有較強的加固效果。
參見圖4,為一種植被種植層結構,由圍臺7圍成的植被種植區(qū)9,植被種植區(qū)9頂部為半圓形狀,使水沿著半圓形邊向下流動,植被種植區(qū)9內種植喬木或灌木,植物的根系在土層內生長,穿過加固層3的網(wǎng)狀結構向下生長,使加固層3更加牢的附著在坡面上;植被種植區(qū)9之間形成水路8,水路8為混凝土鋪設成,混凝土有較強的抗侵蝕能力。
參見圖5,為另一種植被種植層結構,由圍臺7合圍成的植被種植區(qū)9,植被種植區(qū)為三角形和多邊形,植被種植區(qū)9之間形成水路8,水路8為混凝土鋪設成,水路8包括向下傾斜的輔助水路和縱向設置的主水路,雨水沿著輔助水路匯集到主水路,并從主水路流到坡底。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