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排水窨井蓋,尤其涉及一種可以調節(jié)開孔的排水窨井蓋,屬于道路規(guī)劃建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由于城市建設中對排水設計考慮不周全,加上近些年氣候變化異常較多,往往一些城市在暴雨之后存在嚴重的內澇,城市排水管理人員會手動打開窨井蓋或者由窨井蓋下的水將窨井蓋頂開,行人或者車輛在通過時,就會有危險,嚴重時會出現意外落井致死的情況。
目前有些地方在窨井內裝有防止人踏空掉下去的網,這些網一般是由金屬或者非金屬制成,人在踏空時不會掉入井底,但是這種窨井蓋在排水時,還是需要將蓋子打開,這對行人和車輛依然會造成一定的危險,行人在踏入時雖然不會掉下去,但是很容易摔倒,車輛輪胎突然遇到坑也會對車輛造成損害。
現有技術中有一種自動調節(jié)高度的窨井蓋,通過升高窨井蓋使其增加排水間隙,這種自動調節(jié)高度的窨井蓋排水方式,大多需要電動來控制,因此,這種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機構復雜性,可靠性降低,二是窨井蓋的電力獲取成一定問題,架設電纜或者使用電池均會增加經濟成本,如果采用電池的話,還要經常給電池充電,電池在不使用的時候也會因為工作環(huán)境潮濕等因素發(fā)生漏電,浪費了能源,而且維護費用高,在暴雨天氣需要提高排水能力時,因為調高了窨井蓋的高度,對于行人或車輛往往也會因為雨天視覺效果差的因素不小心碰到調高的窨井蓋,因此依然會對行人或車輛造成損害。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以調節(jié)開孔的排水窨井蓋,即可以在雨天調節(jié)窨井蓋的排水能力,也可以在晴天時防止雜物掉入窨井內,而且窨井蓋與路面高度始終保持水平,避免了行人或車輛在雨天出行過程中發(fā)生危險。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可以調節(jié)開孔的排水窨井蓋,包括上下層疊設置的上井蓋和下井蓋,所述上井蓋和下井蓋的圓心處形成有連接孔,所述上井蓋和下井蓋通過在連接孔穿設連接軸連接,所述上井蓋與連接軸轉動連接,所述下井蓋與連接軸固定連接,所述上井蓋和下井蓋上形成有排水孔,通過轉動上井蓋使上井蓋的排水孔與下井蓋的排水孔重合或不重合。
進一步,所述下井蓋的排水孔數量大于或等于上井蓋的排水孔數量,可以實現上井蓋的排水孔與下井蓋的排水孔多種重合貫通排水方式。
進一步,所述上井蓋的排水孔設置有八個,所述下井蓋的排水孔設置有十二個,初始狀態(tài)下,上井蓋的排水孔與下井蓋的排水孔都不重合,轉動上井蓋至第一級排水狀態(tài)下,上井蓋的其中四個排水孔與下井蓋的其中四個排水孔重合貫通排水,轉動上井蓋至第二級排水狀態(tài)下,上井蓋的八個排水孔與下井蓋的其中八個排水孔重合貫通排水,使其可以根據降雨量來選擇排水量大小。
進一步,所述的上井蓋和下井蓋的厚度和直徑相同,提高整體連接結構的穩(wěn)定性。
進一步,所述的上井蓋排水孔的直徑為50-100mm,所述的下井蓋排水孔的直徑為40-90mm。
進一步,所述上井蓋的排水孔直徑大于下井蓋的排水孔直徑。
進一步,在所述下井蓋的排水孔周邊環(huán)繞設置有橘紅色反光條,在晴天時,如果上井蓋和下井蓋上的排水孔處于重合貫通狀態(tài),路人可以通過上井蓋的排水孔觀察到下井蓋排水孔周邊環(huán)繞設置的橘紅色反光條反射的光,防止路人經過窨井蓋時發(fā)生危險,特別是防止老人用的拐杖或小孩子的腳掉進重合貫通狀態(tài)下的排水孔內,提高安全性。
進一步,所述的上井蓋和下井蓋之間的連接軸上設置有墊片,減小上井蓋在轉動的過程中與下井蓋的摩擦力,便于轉動上井蓋。
進一步,所述的連接軸包括螺栓和螺母,螺栓和螺母屬于標準連接件,方便安裝和拆卸以及后期維護。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兩塊厚度和直徑大小相同的井蓋,兩個井蓋上下設置并在圓心處通過連接軸連接,上井蓋可以沿著連接軸相對于下井蓋轉動,兩個井蓋上按規(guī)律分布設置有若干個排水孔,雨天時,轉動上井蓋使上井蓋上的排水孔與下井蓋上的排水孔重合,則窨井蓋可以利用重合后的排水孔進行排水,晴天時,轉動上井蓋使上井蓋上的排水孔與下井蓋上的排水孔不重合,則窨井蓋可以防止雜物掉入窨井中,因此,本發(fā)明窨井蓋即可以在雨天調節(jié)窨井蓋的排水能力,也可以在晴天時防止雜物掉入窨井內,而且窨井蓋與路面高度始終保持水平,避免了行人或車輛在雨天出行過程中發(fā)生危險;本發(fā)明在雨天只要轉動上井蓋調整上井蓋上的排水孔與下井蓋上的排水孔重合大小,便可以調節(jié)窨井蓋的排水量大小,且窨井蓋不會被調高,始終與路面高度保持水平,對于雨天路上出行的行人和車輛都很安全,不需要專門的維護,實施過程簡單方便,適合大面積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上井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下井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上井蓋的八個排水孔和下井蓋其中的八個排水孔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上井蓋其中的四個排水孔和下井蓋其中的四個排水孔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上井蓋的排水孔和下井蓋的排水孔都不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主要附圖標記含義如下:
1-上井蓋,2-下井蓋,3-連接孔,4-排水孔,5-墊片,6-螺栓,7-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具體的介紹。
圖1為本發(fā)明上井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下井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上井蓋的八個排水孔和下井蓋其中的八個排水孔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上井蓋其中的四個排水孔和下井蓋其中的四個排水孔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上井蓋的排水孔和下井蓋的排水孔都不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如圖1-6所示:本實施例是一種可以調節(jié)開孔的排水窨井蓋,包括上下層疊設置的上井蓋1和下井蓋2,其中上井蓋1和下井蓋2的圓心處形成有連接孔3,上井蓋1和下井蓋2通過在連接孔3穿設連接軸連接,上井蓋1與連接軸轉動連接,下井蓋2與連接軸固定連接,上井蓋1和下井蓋2上形成有排水孔4,通過轉動上井蓋1使上井蓋1的排水孔4與下井蓋2的排水孔4重合或不重合;本實施例中下井蓋2的排水孔4數量大于上井蓋1的排水孔4數量,可以實現上井蓋1的排水孔4與下井蓋2的排水孔4多種重合貫通排水方式,如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中上井蓋1的排水孔4設置有八個,下井蓋2的排水孔4設置有十二個;如圖3-5所示:初始狀態(tài)下,上井蓋1的排水孔4與下井蓋2的排水孔4都不重合,轉動上井蓋1至第一級排水狀態(tài)下,上井蓋1的其中四個排水孔4與下井蓋2的其中四個排水孔4重合貫通排水,轉動上井蓋1至第二級排水狀態(tài)下,上井蓋1的八個排水孔4與下井蓋2的其中八個排水孔4重合貫通排水,在此基礎上再轉動上井蓋1使上井蓋1和下井蓋2恢復至初始狀態(tài),循環(huán)往復,即實現了根據降雨量大小來選擇窨井蓋排水量大小,當然,也可以設置下井蓋2的排水孔4數量等于上井蓋1的排水孔4數量;在初始狀態(tài)下,上井蓋1的排水孔4與下井蓋2的排水孔4都不重合,轉動上井蓋1至排水狀態(tài)下,上井蓋1的排水孔4與下井蓋2的排水孔4重合貫通排水,在此基礎上再轉動上井蓋1使上井蓋1和下井蓋2恢復至初始狀態(tài),循環(huán)往復。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的上井蓋1和下井蓋2的厚度和直徑相同,提高了整體連接結構的穩(wěn)定性;而且,上井蓋1和下井蓋2之間的連接軸上設置有墊片5,減小上井蓋1在轉動的過程中與下井蓋2的摩擦力,便于轉動上井蓋1;同時,本實施例中的連接軸包括螺栓6和螺母7,螺栓6和螺母7屬于標準連接件,方便安裝和拆卸以及后期維護,本實施例在下井蓋2的連接孔3內形成有螺紋,螺栓6的螺桿底端穿過上井蓋1的連接孔3后與下井蓋2的連接孔3螺紋連接并穿過下井蓋2的連接孔3,穿過下井蓋2連接孔3后的螺栓6螺桿底端與螺母7螺紋連接。
本發(fā)明在實際使用時,將上井蓋排水孔的直徑設置為50-100mm,下井蓋排水孔的直徑設置為40-90mm,且上井蓋的排水孔直徑大于下井蓋的排水孔直徑,在下井蓋的排水孔周邊環(huán)繞設置有橘紅色反光條,在晴天時,如果上井蓋和下井蓋上的排水孔處于重合貫通狀態(tài),路人可以通過上井蓋的排水孔觀察到下井蓋排水孔周邊環(huán)繞設置的橘紅色反光條反射的光,防止路人經過窨井蓋時發(fā)生危險,特別是防止老人用的拐杖或小孩子的腳掉進重合貫通狀態(tài)下的排水孔內,提高安全性。
本發(fā)明采用兩塊厚度和直徑大小相同的井蓋,兩個井蓋上下設置并在圓心處通過連接軸連接,上井蓋可以沿著連接軸相對于下井蓋轉動,兩個井蓋上按規(guī)律分布設置有若干個排水孔,雨天時,轉動上井蓋使上井蓋上的排水孔與下井蓋上的排水孔重合,則窨井蓋可以利用重合后的排水孔進行排水,晴天時,轉動上井蓋使上井蓋上的排水孔與下井蓋上的排水孔不重合,則窨井蓋可以防止雜物掉入窨井中,因此,本發(fā)明窨井蓋即可以在雨天增加窨井蓋的排水能力,也可以在晴天時防止雜物掉入窨井內,而且窨井蓋與路面高度始終保持水平,避免了行人或車輛在雨天出行過程中發(fā)生危險;本發(fā)明在雨天只要轉動上井蓋調整上井蓋上的排水孔與下井蓋上的排水孔重合大小,便可以調節(jié)窨井蓋的排水量大小,且窨井蓋不會被調高,始終與路面高度保持水平,對于雨天路上出行的行人和車輛都很安全,不需要專門的維護,實施過程簡單方便,適合大面積推廣應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專利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專利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