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陶瓷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陶瓷練泥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陶瓷練泥基本采用手工制作,生產效率低。發(fā)明知曉的有一些對泥團擠壓的設備,但是都是只能有兩個方向的擠壓,還需人工翻轉泥團,生產效率仍然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陶瓷練泥設備,以解決現(xiàn)有陶瓷練泥生產效率低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陶瓷練泥設備,包括:
底座;
可旋轉的練泥平臺,所述可旋轉的練泥平臺設置于所述底座的上方,并與所述底座間隔設置;所述練泥平臺的上下表面分別為練泥面和安裝面;
換向機構,所述換向機構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練泥平臺水平轉動的傳動機構和動力機構;
推擠機構,所述推擠機構包括對置的兩個推擠組件,每個所述推擠組件均包括緩沖板、推板和伸縮氣缸,所述推板位于所述緩沖板和所述伸縮氣缸之間,所述伸縮氣缸的伸縮桿橫向設置,所述伸縮氣缸的伸縮桿與所述推板連接,所述緩沖板通過緩沖彈簧與所述推板連接;兩個所述推擠組件的所述緩沖板之間為用于放置泥團的擠壓空間;
壓泥機構,所述壓泥機構包括壓塊和油缸,所述壓塊設置在所述擠壓空間的上方,所述油缸的伸縮桿沿豎向設置,所述壓塊的頂面與所述油缸的所述伸縮桿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緩沖板兩個相對側壁分別為擠壓壁和連接壁,所述擠壓壁為光面,所述連接壁連接有朝向所述伸縮氣缸延伸的兩個導向柱;兩個所述導向柱上下平行設置;
所述推板具有兩個貫穿所述推板的相對側壁的導向孔,所述導向孔和所述導向柱一一對應,所述導向柱活動嵌設于對應的所述導向孔;
所述緩沖彈簧的數(shù)量至少為兩個,兩個所述緩沖彈簧沿橫向間隔設置;所述緩沖彈簧的最大伸縮長度小于所述導向柱的長度;所述擠壓壁為弧面,所述緩沖板的底端具有倒角。
優(yōu)選的,所述傳動機構包括支撐架和轉動軸;所述支撐架安裝于所述練泥平臺和所述底座之間,所述支撐架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轉動軸沿豎向設置且與所述支撐架轉動連接,所述轉動軸的頂端與所述安裝面固定連接;所述動力機構固設于所述底座以驅動所述轉動軸轉動;所述動力機構包括電機和傳動帶,所述電機的主軸沿豎向設置,所述電機的主軸固定連接有主動輪,所述轉動軸的外周壁固定連接有從動輪,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均為帶輪,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通過所述傳動帶傳動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架包括底板、支撐板和支撐腳,所述支撐板和所述底板平行設置,所述支撐板和所述底板之間設置有間隙,所述底板設置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支撐腳的上下兩端分別與所述支撐板和所述底板連接;
所述支撐板具有沿豎向貫穿所述支撐板的通孔,所述轉動軸的底端穿過所述通孔并向下延伸至所述支撐板和所述底板之間的區(qū)域,所述從動輪安裝于所述轉動軸的位于所述支撐板和所述底板之間的外周壁上;
所述轉動軸的外周壁和所述支撐板的圍成所述通孔的周面之間設置有軸承,以使所述轉動軸和所述支撐板轉動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轉動軸的底端和所述底板之間設置有平面軸承,以使所述轉動軸和所述底板轉動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練泥平臺為圓形,所述練泥平臺的上表面為光面。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陶瓷練泥設備可以重復地,多角度地對泥團進行擠壓和復原,而且結合現(xiàn)有的控制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自動化,本發(fā)明的陶瓷練泥設備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實現(xiàn)自動練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陶瓷練泥設備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陶瓷練泥設備處于豎向擠壓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陶瓷練泥設備處于橫向擠壓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中:1-底座;2-練泥平臺;3-練泥面;4-安裝面;5-換向機構;6-傳動機構;7-動力機構;8-推擠機構;10-緩沖板;11-推板;12-伸縮氣缸;13-緩沖彈簧;14-擠壓空間;15-壓泥機構;16-壓塊;17-油缸;18-擠壓壁;19-連接壁;20-導向柱;21-支撐架;22-轉動軸;23-電機;24-傳動帶;25-主動輪;26-底板;27-支撐板;28-支撐腳;29-軸承;30-平面軸承;31-泥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圖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陶瓷練泥設備,包括:
底座1;
可旋轉的練泥平臺2,可旋轉的練泥平臺2設置于底座1的上方,并與底座1間隔設置;練泥平臺2的上下表面分別為練泥面3和安裝面4;
換向機構5,換向機構5包括用于驅動練泥平臺2水平轉動的傳動機構6和動力機構7;
推擠機構8,推擠機構8包括對置的兩個推擠組件,每個推擠組件均包括緩沖板10、推板11和伸縮氣缸12,推板11位于緩沖板10和伸縮氣缸12之間,伸縮氣缸12的伸縮桿橫向設置,伸縮氣缸12的伸縮桿與推板11連接,緩沖板10通過緩沖彈簧13與推板11連接;兩個推擠組件的緩沖板10之間為用于放置泥團31的擠壓空間14;
壓泥機構15,壓泥機構15包括壓塊16和油缸17,壓塊16設置在擠壓空間14的上方,油缸17的伸縮桿沿豎向設置,壓塊16的頂面與油缸17的伸縮桿連接。
壓泥機構15主要用于在豎直方向上與練泥平臺2配合對泥團31進行擠壓,而推擠機構8和壓泥機構15相互配合在橫向上對泥團31任意方向進行擠壓,對泥團31的在橫向上的擠壓方向還取決于換向機構5每次旋轉的角度。如果每次旋轉90度,那基本上就是對泥團31上下、左右以及前后進行擠壓,如果旋轉角度再小點,那么擠壓的方向會更多。這樣設置的換向機構5配合推擠機構8不僅可以達到較好的練泥效果,而且結構很簡單。
為了避免泥團31過快地被壓塊16壓扁,同時也是為了從多個方向對泥團31施壓,所以設置了緩沖板10。緩沖板10不僅在壓板下行時,對泥團31的橫向變形起到緩沖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推擠階段,對泥團31施加一個基本沿橫向的比較柔和的力,更接近手工揉泥的效果。
為了使本陶瓷練泥機在推擠時達到更好的效果,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緩沖板10兩個相對側壁分別為擠壓壁18和連接壁19,擠壓壁18為光面,連接壁19連接有朝向伸縮氣缸12延伸的兩個導向柱20;兩個導向柱20上下平行設置;
推板11具有兩個貫穿推板11的相對側壁的導向孔,導向孔和導向柱20一一對應,導向柱20活動嵌設于對應的導向孔;
緩沖彈簧13的數(shù)量至少為兩個,兩個緩沖彈簧13沿橫向間隔設置;緩沖彈簧13的最大伸縮長度小于導向柱20的長度;擠壓壁18為弧面,緩沖板10的底端具有倒角。
為了使本陶瓷練泥機可以更好地工作,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傳動機構6包括支撐架21和轉動軸22;支撐架21安裝于練泥平臺2和底座1之間,支撐架21固定于底座1,轉動軸22沿豎向設置且與支撐架21轉動連接,轉動軸22的頂端與安裝面4固定連接;動力機構7固設于底座1以驅動轉動軸22轉動;動力機構7包括電機23和傳動帶24,電機23的主軸沿豎向設置,電機23的主軸固定連接有主動輪25,轉動軸22的外周壁固定連接有從動輪,主動輪25和從動輪均為帶輪,主動輪25和從動輪通過傳動帶24傳動連接。
為了使本陶瓷練泥機的轉動軸22可以承受重壓的情況下更靈活地轉動,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支撐架21包括底板26、支撐板27和支撐腳28,支撐板27和底板26平行設置,支撐板27和底板26之間設置有間隙,底板26設置于底座1的上表面,支撐腳28的上下兩端分別與支撐板27和底板26連接;
支撐板27具有沿豎向貫穿支撐板27的通孔,轉動軸22的底端穿過通孔并向下延伸至支撐板27和底板26之間的區(qū)域,從動輪安裝于轉動軸22的位于支撐板27和底板26之間的外周壁上;
轉動軸22的外周壁和支撐板27的圍成通孔的周面之間設置有軸承29,以使轉動軸22和支撐板27轉動連接。
為了使本陶瓷練泥機的轉動軸22可以更靈活,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轉動軸22的底端和底板26之間設置有平面軸承30,以使轉動軸22和底板26轉動連接。
為了使本陶瓷練泥機可以使泥團31順利被緩沖板10推走,本實施例中,練泥平臺2為圓形,練泥平臺2的上表面為光面。所謂光面為光滑的表面,與粗糙的表面為相反的概念。設置成光面可以減小泥團31與練泥摩擦力。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先控制推擠機構8的兩個氣缸,使兩個緩沖板10相互遠離,留出足夠的空間,然后控制壓泥機構15的油缸17,使壓塊16上升至一定的高度,此時,練泥平臺2的中間區(qū)域、壓塊16以及兩個緩沖板10共同圍成的了一個可用于放置泥團31的較大空間;接著,將泥團31放置于練泥平臺2的中間區(qū)域,緊接著,控制壓泥機構15的油缸17使壓塊16向下運動,對泥團31進行擠壓;在壓塊16和練泥平臺2的相互配合作用下,泥團31被壓扁并向周圍變形延伸,泥團31與緩沖板10接觸并受到緩沖板10的推力作用,泥團31不會過快地被壓塊16壓扁,同時也受到了從多個方向施加給泥團31的壓力,擠壓效果更佳;泥團31被壓扁后,需要再次擠壓;控制壓泥機構15的油缸17使壓塊16向上移動,同時推擠機構8的兩個氣缸開始工作,兩個推板11開始靠近,同時兩個緩沖板10也開始靠近并對壓扁的進行擠壓,擠壓后再復位,接著換向機構5開始工作,將練泥平臺2旋轉一定的角度,例如90°,兩個緩沖板10再次對泥團31進行擠壓,通過這樣多角度對泥團31進行擠壓,以使泥團31“復原”;然后再重復前面的操作過程,不斷地對泥團31進行擠壓和“復原”,以達到練泥的目的。以上涉及到控制的部分,可以是人為控制,也可以預設程序自動控制。
本發(fā)明的陶瓷練泥設備可以重復地,多角度地對泥團31進行擠壓和復原,而且結合現(xiàn)有的控制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自動化,本發(fā)明的陶瓷練泥設備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實現(xiàn)自動練泥。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