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剪力墻水平漿錨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
裝配式剪力墻水平連接是將左側剪力墻和右側剪力墻通過特有技術連接起來的一種連接形式。與現澆結構相比,可以節(jié)省三材,且施工簡便,能夠縮短工期。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兼具現澆和預制的特點,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裝配式結構中。我國相關國家標準對裝配式剪力墻結構的設計和施工有明確的規(guī)定,目前的剪力墻與剪力墻之間的水平連接的節(jié)點大多采用在剪力墻內設置水平鋼筋和豎向鋼筋,此種方式使得鋼筋用量大、成本較高、且傳遞水平方向的外力的能力有限。
因此,需要提出一種更加適用的預制裝配式剪力墻水平漿錨連接結構,以滿足使用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剪力墻水平方向受力的預制裝配式剪力墻水平漿錨連接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預制裝配式剪力墻水平漿錨連接結構,包括:橫向并排設置的第一剪力墻和第二剪力墻,兩者之間具有間隙,所述第一剪力墻和第二剪力墻中沿縱向預埋有縱筋,所述第一剪力墻和第二剪力墻內分別設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縱向設置,所述第二通孔沿橫向設置,且其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間隙連通,兩個所述第一通孔內均裝設有鋼筋籠,兩個所述鋼筋籠之間通過拉結筋連接為一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間隙中澆注有混凝土。
所述第一剪力墻和第二剪力墻中在縱向上并排設置有多根沿橫向設置的橫筋,所述橫筋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兩側,且所述橫筋靠近所述間隙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通孔垂直彎折。
所述橫筋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側均與所述第一剪力墻和第二剪力墻中埋設的縱筋綁扎連接。
所述鋼筋籠包括周向排設的多根沿縱向設置的縱筋,箍筋套設在所述縱筋外圍,拉結筋兩端分別綁扎于所述縱筋上,使得兩個所述鋼筋籠連接為一體。
所述鋼筋籠為正方形,且所述箍筋與所述鋼筋籠四個角處的縱筋綁扎連接。
所述縱筋一端穿過箍筋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剪力墻和第二剪力墻外側,且其延伸出墻體部分的長度大于縱筋的基本錨固長度。
所述第一通孔為正方形,其長為100-140mm,寬為100mm-140mm。
所述間隙的寬度為20-40mm。
所述第二通孔寬度為20-60mm。
本發(fā)明一種預制裝配式剪力墻水平漿錨連接結構的有益效果:采用現澆鋼筋籠將兩片剪力墻進行水平連接,使剪力墻之間的連接更加方便有效,采用的水平漿錨連接能夠簡化安裝步驟,保證施工質量,與傳統(tǒng)現澆剪力墻相比,在兩個預制剪力墻的間隔中填充現澆混凝土的方式,實現了兩個預制剪力墻連接形成為一個整體,將剪力墻通過連接處進行整體連接,提高剪力墻承受水平方向外力能力,具有抗震、安全的特性;構造簡單,施工方便,能夠提高施工效率、節(jié)省時間,同時使用的第二通孔的設計,既減少了現場支模,提高施工速率,又增強了剪力墻抗側力的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預制裝配式剪力墻水平漿錨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面的剖面示意圖;
1-第一剪力墻,2-第二剪力墻,3-間隙,4-縱筋,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鋼筋籠,8-拉結筋,9-混凝土,10-橫筋,11-箍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根據圖1~圖2所示,一種預制裝配式剪力墻水平漿錨連接結構,包括:橫向并排設置的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兩者之間具有間隙3,所述間隙3的寬度為20-40mm,所述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中沿縱向預埋有縱筋4,所述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內分別設置有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所述第一通孔5沿縱向設置,所述第二通孔6沿橫向設置,且其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通孔5及所述間隙4連通,且所述第二通孔6寬度為20-60mm,兩個所述第一通孔5內均裝設有鋼筋籠7,所述鋼筋籠7包括周向排設的多根沿縱向設置的縱筋4,箍筋11套設在所述縱筋4外圍,拉結筋8兩端分別綁扎于所述縱筋4上,使得兩個所述鋼筋籠7連接為一體,組成所述鋼筋籠7的縱筋4一端穿過箍筋11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外側,且其延伸出墻體部分的長度大于縱筋4的基本錨固長度,在所述第一通孔5、第二通孔6及間隙3中澆注有混凝土9。
所述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中在縱向上并排設置有多根沿橫向設置的橫筋10,所述橫筋10位于所述第二通孔6的兩側,且所述橫筋10靠近所述間隙3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通孔5垂直彎折,所述橫筋10靠近所述第一通孔5的一側均與所述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中埋設的縱筋4綁扎連接。
所述鋼筋籠7為正方形,且所述箍筋11與所述鋼筋籠7四個角處的縱筋4綁扎連接,相匹配的,所述第一通孔5為正方形,其長為100-140mm,寬為100mm-140mm。
下面詳細敘述本發(fā)明一種預制裝配式剪力墻水平漿錨連接結構的一次施工過程:
首先,將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固定,且在二者之間預留間隙3,在本實施例中,預留的間隙3寬度為20mm,然后,將縱筋4、箍筋11、拉結筋8綁扎成鋼筋籠7,并使縱筋4一端穿過箍筋11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外側,且其延伸出墻體部分的長度大于縱筋4的基本錨固長度,通過拉結筋8將兩個鋼筋籠7連接為一體,將兩個鋼筋籠7分別插設到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上開設的第一通孔5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5為正方形,且其尺寸為120mm×120mm,同時拉結筋8穿設于所述第二通孔6,第二通孔6的寬度為40mm,最后,向所述間隙3、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中灌注混凝土9,實現兩個預制剪力墻的整體連接;且進一步地,為增強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的抗拉性,所述第一剪力墻1和第二剪力墻2中在縱向上并排設置有多根沿橫向設置的橫筋10,所述橫筋10位于所述第二通孔6的兩側,且所述橫筋10靠近所述間隙3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通孔5垂直彎折。
最后應該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未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