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室內吊頂構件的安裝工具,更具體說是一種吊桿安裝裝置,屬建筑裝飾工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吊桿是室內吊頂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在吊頂安裝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起著將整個吊頂面與房間頂部連接的作用,是整個吊頂工程的基礎。
在吊頂安裝工程中,其中一個步驟為吊桿的安裝,即將連接在吊桿上端部的螺紋桿擰入錨栓好的螺孔中,一般來說,螺紋桿的下端設有安裝螺母,安裝螺母上側設有墊片,通過轉動安裝螺母,可以將螺紋桿擰入螺孔,即將吊桿固定在房間頂部。雖然吊桿的安裝僅需將螺紋桿擰入螺孔,操作比較簡單,但由于房間頂部具有一定的高度,需要先布置腳手架等相應高度施工平臺,工人在施工平臺上進行吊桿操作。因此存在,施工工序復雜,人工及設備成本高等不足,同時現場登高施工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對于吊桿的安裝,目前大多采用一般的短柄扳手、短柄螺栓套筒安裝吊桿的膨脹螺栓,需登高作業(yè),一是有較大的安全隱患,二是效率過低,影響工期。施工中也有對短柄套筒的改造現象,即:把套筒切割一條略大于吊桿直徑的縫隙,用于吊桿穿入,然后將套筒焊接在一角鐵上面,最后把角鐵固定在方木上,這樣免去登高作業(yè),但這樣的做法,長時間手握長木柄進行旋轉安裝螺栓,很費力,并且膨脹螺栓的安裝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吊桿承載力有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的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情況,本發(fā)明擬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吊桿安裝裝置,使吊桿安裝施工工序簡單,節(jié)約人工及設備成本,同時消除現場登高施工的危險性。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結構方案:一種吊桿安裝裝置,其包括:
轉動套筒,所述轉動套筒的上端的側部設有用于夾持吊桿的夾持套筒;
連接套筒,套設于所述轉動套筒的下端的外側,且所述轉動套筒可沿所述連接套筒軸向移動,所述連接套筒內設有升降機構,所述轉動套筒的下端連接于所述升降機構且所述升降機構對所述轉動套筒施加一豎直向上的推頂力;
彎折桿,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折彎段和第二折彎段,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折彎段和所述第二折彎段的連接段;所述第一折彎段向上連接于所述連接套筒;
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的軸線與所述夾持套筒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所述第二彎折段沿所述固定套筒的軸線向下插入所述固定套筒中,且所述第二彎折段與所述固定套筒可轉動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壓縮彈簧,所述壓縮彈簧的下端連接于所述連接套筒的下端,所述壓縮彈簧的上端連接于所述轉動套筒的下端。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升降機構還包括第一環(huán)形墊片和第二環(huán)形墊片,所述第一環(huán)形墊片封堵于所述連接套筒的下端筒口處,所述壓縮彈簧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環(huán)形墊片,所述第二環(huán)形墊片固定于所述壓縮彈簧的上端,且所述第二環(huán)形墊片可沿所述連接套筒軸向移動;所述轉動套筒的下端連接于所述第二環(huán)形墊片。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彎折段向上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一環(huán)形墊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彎折段的上端向上延伸并插入所述第二環(huán)形墊片中,且所述第二環(huán)形墊片可沿所述第一彎折段軸向移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壓縮彈簧套設于所述第一彎折段的外側,且所述壓縮彈簧可沿所述第一彎折段伸縮活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彎折段與所述固定套筒通過轉動軸承可轉動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轉動套筒上設有旋轉手柄。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固定軸套的底部設有固定基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夾持套筒設有軸向的開口,且所述開口的寬度大于吊桿的直徑。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吊桿安裝裝置,轉動套筒的頂端的一側固定一個夾持套筒,由于夾持套筒遠離轉動桿的一側設有軸向的開口,且開口的寬度大于吊桿的直徑,這樣可保證吊桿放入夾持套筒內,然后可將吊桿的安裝螺母移動到夾持套筒對應位置。同時由于夾持套筒與吊桿的安裝螺母匹配,這樣通過夾持套筒的轉動可使安裝螺母轉動,將吊桿頂端的螺紋桿擰入吊頂螺孔,即將吊桿固定在房間頂部。
彎折桿的設置,保證彎折桿下方的固定套筒的軸線與轉動套筒頂端的夾持套筒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實現夾持套筒以固定套筒的軸線為轉動中心進行同軸轉動,以保持夾持套筒中的吊桿在轉動過程中不偏移,確保吊桿的安裝質量。
安裝的連接套筒中的壓縮彈簧、第一環(huán)形墊片和第二環(huán)形墊片構成一自適應的升降機構,利用壓縮彈簧的勁性,對轉動套筒提供一豎直向上的推動力,可使轉動套筒隨著吊桿安裝螺母轉動而自適應地向上移動,頂著安裝螺母上側的墊片,推動吊桿上升,無需額外花費人力來頂著墊片,釋放人力,且壓縮彈簧的頂進跟吊桿上升的進度保持一致,能進一步確保吊桿的安裝精度。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吊桿安裝的專用工具,使吊桿安裝施工工序簡單,節(jié)約人工及設備成本,同時消除現場登高施工的危險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的吊桿安裝裝置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的吊桿安裝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轉動套筒,11-第一套筒單體,12-第二套筒單體,13-插銷,14-插銷孔,2-固定套筒,21-轉動軸承,3-連接套筒,4-彎折桿,5-固定基座,6-壓縮彈簧,61-第一環(huán)形墊片,62-第二環(huán)形墊片,7-夾持套筒,71-開口,8-旋轉手柄。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與功效。本發(fā)明還可以通過另外不同的具體實施方式加以實施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jié)也可以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沒有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或改變。
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fā)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fā)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疇。
在吊頂安裝工程中,其中一個步驟為吊桿的安裝,即將連接在吊桿上端部的螺紋桿擰入錨栓好的螺孔中,一般來說,螺紋桿的下端設有安裝螺母,安裝螺母上側設有墊片,通過轉動安裝螺母,可以將螺紋桿擰入螺孔,即將吊桿固定在房間頂部。雖然吊桿的安裝僅需將螺紋桿擰入螺孔,操作比較簡單,但由于房間頂部具有一定的高度,需要先布置腳手架等相應高度施工平臺,工人在施工平臺上進行吊桿操作。因此存在,施工工序復雜,人工及設備成本高等不足,同時現場登高施工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吊桿安裝裝置,解決了吊桿安裝效率低、安裝質量不能得到保證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吊桿安裝的效率及安裝質量。此發(fā)明專利操作簡單,且制作簡便,推廣難度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地詳細說明。
參閱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吊桿安裝裝置,其主要包括:一轉動套筒1、一固定套筒2、一連接套筒3、一彎折桿4和一升降機構。
其中,轉動套筒1的上端的側部設有用于夾持吊桿的夾持套筒7。連接套筒3套設于轉動套筒1的下端的外側,且轉動套筒可沿連接套筒3軸向移動,連接套筒3內設有升降機構,轉動套筒1的下端連接于升降機構且升降機構對轉動套筒1施加一豎直向上的推頂力。彎折桿4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折彎段和第二折彎段,以及連接于第一折彎段和第二折彎段之間的連接段,第一折彎段向上連接于連接套筒3。固定套筒2的軸線與夾持套筒7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彎折桿4的第二彎折段沿固定套筒2的軸線向下插入固定套筒2中,且彎折桿4的第二彎折段與固定套筒2可轉動連接。
在上述結構中,安裝在連接套筒中的升降機構,可自適應地對轉動套筒提供一豎直向上的推動力,使轉動套筒隨著吊桿安裝螺母的轉動而自適應地向上移動,頂著安裝螺母上側的墊片,推動吊桿上升,無需額外花費人力來頂著墊片,釋放人力,提高了吊桿安裝的效率及安裝質量。
配合圖2所示,轉動套筒1的頂端的一側固定一個夾持套筒7。夾持套筒7與吊桿(圖中未顯示吊桿)的安裝螺母匹配,也就是夾持套筒7內側的橫截面與安裝螺母橫截面大小、形狀匹配,其一般為正六邊形,即夾持套筒7可采用六角螺栓套筒。通過夾持套筒7的轉動可帶動安裝螺母旋轉,實現吊桿的安裝。另外,夾持套筒7遠離轉動套筒1的一側設有軸向的開口71,該開口71的寬度大于吊桿的直徑,這樣可保證吊桿放入夾持套筒7內,然后可將吊桿的安裝螺母移動到夾持套筒7對應位置。
固定套筒2的底部固定連接于一固定基座5上,在對固定套筒2的位置進行對正后,即調整至固定套筒2的軸線與夾持套筒7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后,對固定基座5進行固定,如用腳固定固定基座,以防止轉動安裝螺母的過程中,裝置跑偏。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發(fā)明的吊桿安裝裝置中,還可組入光束對位部件,可安裝在固定套筒上,對固定套筒2的軸線與夾持套筒7的軸線進行對正,使吊桿安裝裝置與錨栓好的螺孔對位方便。
升降機構作為本發(fā)明的重點內容,為一種自適應的升降機構,不同于一般的升降機構,本發(fā)明中的升降機構可采用自由伸縮構件,如具有一定勁度系數的壓縮彈簧和行程可控的千斤頂。下面以壓縮彈簧為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升降機構包括一壓縮彈簧6、一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和第二環(huán)形墊片62。壓縮彈簧6的下端連接于連接套筒3的下端,壓縮彈簧6的上端連接于轉動套筒1的下端。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封堵于連接套筒3的下端筒口處,壓縮彈簧6的下端固定于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第二環(huán)形墊片62固定于壓縮彈簧6的上端,且第二環(huán)形墊片62可沿連接套筒3軸向移動;轉動套筒1的下端連接于第二環(huán)形墊片62。從而安裝的連接套筒3中的壓縮彈簧6、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和第二環(huán)形墊片62構成一自適應的升降機構,利用壓縮彈簧6的勁性,對轉動套筒1提供一豎直向上的推動力,可使轉動套筒1隨著吊桿的安裝螺母轉動而自適應地向上移動,頂著安裝螺母上側的墊片,推動吊桿上升,無需額外花費人力來頂著墊片,釋放人力,且壓縮彈簧6的頂進跟吊桿上升的進度保持一致,能進一步確保吊桿不偏移,安裝質量高。
作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向上插入并固定于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的中心孔洞中,使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固定連接于連接套筒3的下端。進一步的,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的上端向上延伸并插入第二環(huán)形墊片62的中心孔洞中,且第二環(huán)形墊片62可沿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軸向移動,從而使轉動套筒1通過第二環(huán)形墊片62可沿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軸向移動,對轉動套筒1的軸向移動起到徑向限位的作用,限制了轉動套筒1的軸向移動軌跡,避免轉動套筒1在轉動過程中左右跑偏而造成吊桿安裝不到位。
此時,壓縮彈簧6套設于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的外側,且壓縮彈簧6可沿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伸縮活動,利用彎折桿4對壓縮彈簧6的伸縮方向起到一定的限位左右,確保壓縮彈簧6對其上方的轉動套筒1所施加的推定力始終沿著豎直方向,亦即沿著轉動套筒及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的軸線方向,避免轉動套筒轉偏。
彎折桿4的第二彎折段與固定套筒2通過一轉動軸承21可轉動連接。其中,轉動軸承21的外側固定于固定套筒2的上端筒口處,彎折桿4的第二彎折段向下插設并固定在轉動軸承21的內側孔洞中,轉動軸承21水平設置,轉動軸承21的內側孔洞的軸線與固定套筒2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彎折桿4的第二彎折段插設于轉動軸承21的內側孔洞中后,使其可以固定套筒2的軸線為轉動中心與固定套筒2可轉動連接,利用轉動軸承21加速彎折桿4的轉動,即加快轉動套筒以及夾持套筒中的吊桿安裝螺母的轉動速度,提高吊桿的安裝效率,同時,由于固定套筒2的軸線與夾持套筒的軸線在一直線上,連接套筒中設置有自適應的升降機構,在提高吊桿轉動安裝效率的同時,可確保吊桿頂緊安裝螺母的墊片,不發(fā)生跑偏,提高吊桿的安裝質量。
為使轉動套筒1便于轉動操作,可在轉動套筒1上設置旋轉手柄8,且旋轉手柄8的安裝位置可根據操作人員實際操作時的便捷性來設置。
為使吊桿安裝裝置能在不同高度的房頂中使用,在吊桿安裝裝置的轉動套筒1或固定套筒上設置伸縮調節(jié)結構,由于類似伸縮調節(jié)結構比較常見,因此不再詳細描述。本實施例中采用了在轉動套筒1中設置伸縮調節(jié)結構的方案,具體參閱圖2所示,轉動套筒1包括插銷13連接的第一套筒單體11和第二套筒單體12,第一套筒單體11的上端設有夾持套筒7,第一套筒單體11的下端套設于第二套筒單體12的上端(有時也可采用第一套筒單體的下端插設于第二套筒單體的上端,根據第一套筒單體和第二套筒單體的筒徑大小來確定),第二套筒單體12的下端插設于連接套筒3中,第一套筒單體11的下端和第二套筒單體12的上端對應開設有供插銷13插設連接的插銷孔14,可在第一套筒單體11的下端設置一排插銷孔14,一排插銷孔沿第一套筒單體的軸向設置,包含多個相間設置孔體,在第二套筒單體12的上端開設一個或多個插銷孔,開配合插銷13與第一套筒單體11的下端的一排插銷孔中的某個進行連接,選擇不同高度位置的插銷孔進行連接,來實現對轉動套筒1的高度調節(jié)。
為方便吊桿放入夾持套筒內,本發(fā)明的吊桿安裝裝置的轉動套筒上設置可彎折結構,如鉸接結構或樞接結構。通過轉動套筒的彎折,降低夾持套筒的高度,方便吊桿放入。在夾持套筒中放入吊桿后,又可將轉動套筒伸直,進行吊桿的安裝。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吊桿安裝裝置,轉動套筒的頂端的一側固定一個夾持套筒,由于夾持套筒遠離轉動桿的一側設有軸向的開口,且開口的寬度大于吊桿的直徑,這樣可保證吊桿放入夾持套筒內,然后可將吊桿的安裝螺母移動到夾持套筒對應位置。同時由于夾持套筒與吊桿的安裝螺母匹配,這樣通過夾持套筒的轉動可使安裝螺母轉動,將吊桿頂端的螺紋桿擰入吊頂螺孔,即將吊桿固定在房間頂部。
進一步地,彎折桿的設置,保證彎折桿下方的固定套筒的軸線與轉動套筒頂端的夾持套筒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實現夾持套筒以固定套筒的軸線為轉動中心進行同軸轉動,以保持夾持套筒中的吊桿在轉動過程中不偏移,確保吊桿的安裝質量。其中,可通過使彎折桿4的第一彎折段與其第二彎折段之間的水平中心距等于轉動套筒與夾持套筒圓心之間的水平距離,來確保安裝后的固定套筒的軸線與轉動套筒頂端的夾持套筒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便于對位。安裝的連接套筒中的壓縮彈簧、第一環(huán)形墊片和第二環(huán)形墊片構成一自適應的升降機構,利用壓縮彈簧的勁性,對轉動套筒提供一豎直向上的推動力,可使轉動套筒隨著吊桿安裝螺母的轉動而自適應地向上移動,頂著安裝螺母上側的墊片,推動吊桿上升,無需額外花費人力來頂著墊片,釋放人力,且壓縮彈簧的頂進跟吊桿上升的進度保持一致,能進一步確保吊桿的安裝精度。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吊桿安裝的專用工具,使吊桿安裝施工工序簡單,節(jié)約人工及設備成本,同時消除現場登高施工的危險性。
配合圖2所示,下面對本發(fā)明吊桿安裝裝置的制作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夾持套筒7切割出略大于吊桿直徑(8mm)的開口,用于吊桿的穿入,然后將夾持套筒7的開口的背側與外徑為30mm(壁厚為2mm)轉動套筒1的第一套筒單體11(鋼管)焊接牢固;
旋轉手柄8采用15cm長φ18鋼筋與第一套筒單體11焊接,焊接位置離第一套筒單體11下端1m左右,另外外徑為30mm第一套筒單體11下端嵌套外徑為25mm第二套筒單體11(鋼管),兩者均開設有銷釘孔(相對于插銷孔),可用銷釘(相對于插銷)調節(jié)連接轉動套筒的總長度;
固定套筒2采用外徑為38mm、壁厚為2mm的鋼管,且與3mm厚鋼板固定基座5焊接牢固(固定基座也可采用木板,開孔后將固定套筒插入,然后用膠固定);在固定套筒2上端安裝6002型轉動軸承21(內徑為15mm,外徑為32mm),轉動軸承21外側與固定套筒2內側固定,轉動軸承21內側與直徑為14mm彎折桿4(光圓彎折鋼筋)的第二彎折段固定;彎折桿4上下端圓心水平距離(其第一彎折段與第二彎折段的中心距)和轉動套筒與夾持套筒圓心之間的水平距離相同。
連接套筒3下端用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圓環(huán)墊片)封堵,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外側與連接套筒3焊接固定,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內側與彎折桿4的第二彎折段焊接固定,連接套筒3的直徑為30mm、壁厚為2mm。
連接套筒3內放置壓縮彈簧6,壓縮彈簧6下部與第一環(huán)形墊片61固定連接,上端與第二環(huán)形墊片61固定連接,其中第二環(huán)形墊片61的外徑略小于連接套筒3的內徑但不小于25mm,內徑略大于彎折桿4的第二彎折段的直徑,保證第二環(huán)形墊片61能在連接套筒3中上下自由運動,另外壓縮彈簧6應有較大的勁度系數,吊桿的安裝螺栓安裝時能隨轉動鋼管的上升而自動向上彈起。
本發(fā)明的吊桿安裝裝置的使用說明:
使用該裝置時把吊桿穿入夾持套筒中,手拿轉動套筒用力把膨脹螺栓全部頂進房間頂部的孔洞,接著把調節(jié)好的轉動鋼管下端放入固定套筒中,然后旋轉手柄上緊螺母即可。在上緊安裝螺母的過程中需要微調固定基座使開口的夾持套筒中心與固定套筒的中心對正,即在同一豎直線上(在轉動手柄時就能自行調整對正),對正后用腳固定基座,防止轉動時跑偏。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在轉動套筒和固定套筒中加入少量潤滑油,減少摩擦。
本發(fā)明的吊桿安裝裝置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易于加工,采用現場廢棄材料加工即可;
2)操作難度小,工人無需教學即可掌握其用法;
3)施工靈活,使用輕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安裝效率;
4)周轉效率高,可以多次重復使用;
5)施工質量好,吊桿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