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古建筑廊橋結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古建筑廊橋的擋水結構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廊橋亦稱虹橋、蜈蚣橋等,為有頂?shù)臉?,可保護橋梁,同時亦可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橋、石拱廊橋、木平廊橋、風雨橋、亭橋等。
全國范圍內的古建筑廊橋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就橋的結構特性可分為木梁廊橋、石梁廊橋、木拱廊橋、石拱廊橋四大類。而木梁結構廊橋又可分為木平梁廊橋、木簡支梁廊橋、木伸臂梁廊橋、木撐架廊橋和木拱廊橋五種。
古建筑廊橋的主要功能是滿足老百姓在橋上休息、避風雨、集市、娛樂、祈禱等活動,但是目前古建筑廊橋的擋雨效果一般,遇到大風大雨時,造成雨水飄落到廊橋內部,使得廊橋起不到避風雨的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古建筑廊橋的擋水結構及施工方法,該擋水結構采用相互拼接的風雨板對雨水進行遮擋,減少灑落到廊橋內部的雨水量,起到避風雨的效果,并根據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內部活動的規(guī)劃位置,可以調整風雨板滑入到橫向木桿上的位置,提高避風雨的效果,同時能調整風雨板滑入到橫向木桿上的數(shù)量,使得風雨板組成的擋雨面積可以控制,減少風雨板的使用量,降低成本,而且根據避風雨的特殊結構,采用第一收邊條和第二收邊條對拼接的風雨板進行固定,固定方式簡單,易操作,便于后期對風雨板的調整和更換;在安裝木板上設置裝飾外框,可在裝飾外框中裝設裝飾畫、雕刻品等裝飾物,提高廊橋的美觀性。該施工方法能快速拼接和固定風雨板,加快施工進度,便于更換破損的風雨板,提高美觀性和實用性,而且部分風雨板上增設瞭望孔,滿足觀景需求,并可將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設置在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休息處的規(guī)劃位置,提高觀賞價值,而且將設有風雨板的安裝木板固定到三角斜向支撐結構上,使得風雨板偏轉一定角度,能增加觀賞視野。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古建筑廊橋的擋水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木板、兩根橫向木桿和風雨板,兩根橫向木桿相向設置,橫向木桿固定于安裝木板上;橫向木桿設有滑槽,滑槽中滑動連接有移動架,移動架包括基準木塊、斜向木板和插入板,斜向木板固定于基準木塊的內側,插入板固定于斜向木板的端部,插入板滑動于滑槽中,風雨板固定于基準木塊的外側;相鄰兩塊風雨板相互拼接,拼接在左端的風雨板的側部卡緊有第一收邊條,第一收邊條固定于橫向木桿上,拼接在右端的風雨板的側部卡緊有第二收邊條,第二收邊條固定于橫向木桿上;安裝木板設有裝飾外框,裝飾外框支撐連接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上。
進一步,相鄰兩根安裝木板之間設有橫向支撐桿,使得兩根安裝木板之間相互牽制,提高了安裝木板的穩(wěn)定性。
進一步,裝飾外框的兩側均設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設有固定桿,固定桿上設有第一豎向支撐桿,第一豎向支撐桿固定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上,實現(xiàn)裝飾外框支撐連接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上。
進一步,裝飾外框與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之間設有第二豎向支撐桿,實現(xiàn)裝飾外框支撐連接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上。
一種古建筑廊橋的擋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a)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建設;
(b)風雨板制作:先挑選好一整塊完整的木板,再借助鉛筆、卷尺和線類工具在木板上劃線,從左往右進行劃線,用直線確定第一塊風雨板的形狀和尺寸,再按照相同的形狀和尺寸確認其余的風雨板的劃線位置,然后在劃線位置處采用切割機進行切割,得到風雨板,再將風雨板進行風干處理,風干5-8天后對風雨板表面和端部涂刷油漆,油漆的顏色和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的木頭的顏色相近,然后將制作完成的風雨板放置在倉庫中,保持干燥、通風的環(huán)境;
(c)對風雨板開設瞭望孔:在需要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的表面和端部劃線,再在風雨板表面的劃線位置畫出瞭望孔形狀,然后將風雨板上下疊放在一起,并用夾具夾緊,然后采用電鉆對風雨板進行開孔;
(d)風雨板安裝到橫向木桿上:根據古建筑廊橋整體長度選擇適宜長度的橫向木桿,再在橫向木桿的兩端繞設鐵絲,接著將兩根橫向木桿相向設置,并調整橫向木桿,將兩根橫向木桿平行放置在安裝木板上,再將橫向木桿用螺釘固定在安裝木板上,接著在風雨板背面的中心位置處固定移動架,將移動架的基準木塊采用螺釘釘入到風雨板背面上,完成風雨板與移動架的固定,然后將設有移動架的風雨板設置到橫向木桿上,將插入板滑入到橫向木桿的滑槽中,相鄰兩塊風雨板相互卡緊拼接,在滑入風雨板過程中,將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拼接在未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之間,并保證橫向木桿上的風雨板拼接數(shù)量達到古建筑廊橋施工需求;
(e)裝飾外框安裝到橫向木桿上;
(f)在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上設置三角斜向支撐結構:在立柱的豎向用螺釘固定下斜撐,在立柱的橫向用螺釘固定上斜撐,再在上斜撐和下斜撐之間固定連接斜撐,形成三角斜向支撐結構,然后將設有風雨板的安裝木板固定到三角斜向支撐結構上,再在三角斜向支撐結構和安裝木板之間套入角鋼,并將角鋼用固定螺栓固定在連接斜撐上;
(g)風雨板調整及固定:根據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休息處的規(guī)劃位置,將風雨板移出進行重新調整,將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設置在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休息處的規(guī)劃位置,再在拼接在左端的風雨板的側部卡入第一收邊條,再用螺釘將第一收邊條固定在橫向木桿上,然后用木槌敲擊拼接在右端的風雨板,相鄰兩塊風雨板相互進行拼接,再在拼接在右端的風雨板的側部卡入第二收邊條,接著用螺釘將第二收邊條固定在橫向木桿上。
進一步,步驟(e)具體為在橫向木桿上固定第二豎向支撐桿,在將裝飾外框放置在第二豎向支撐桿上,再拉出水平線,以水平線為基準調平裝飾外框,然后在裝飾外框與第二豎向支撐桿之間墊入木塊,并用螺釘固定木塊,然后在裝飾外框的兩側設置第一豎向支撐桿,第一豎向支撐桿固定在橫向木桿上,然后在裝飾外框與安裝木板釘入螺釘。
本發(fā)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中的擋水結構將移動架與風雨板相互結構,通過插入板滑入到橫向木桿的滑槽中,將風雨板相互拼接,拼接后的風雨板對雨水進行遮擋,減少灑落到廊橋內部的雨水量,起到避風雨的效果,并根據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內部活動的規(guī)劃位置,可以調整風雨板滑入到橫向木桿上的位置,提高避風雨的效果,同時能調整風雨板滑入到橫向木桿上的數(shù)量,使得風雨板組成的擋雨面積可以控制,減少風雨板的使用量,降低成本。本發(fā)明根據避風雨的特殊結構,采用第一收邊條和第二收邊條對拼接的風雨板進行固定,第一收邊條和第二收邊條分別固定在橫向木桿,固定方式簡單,易操作,便于后期對風雨板的調整和更換。本發(fā)明在安裝木板上設置裝飾外框,并將裝飾外框支撐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上,這樣可在裝飾外框中裝設裝飾畫、雕刻品等裝飾物,提高廊橋的美觀性。
2、本發(fā)明在施工過程中,通過劃線得到形狀、大小均相同的風雨板,便于后期能快速拼接,保證拼接后的風雨板之間不存在較大的間隙,而且對制作成的風雨板進行風干和涂刷油漆,防止風雨板自身開裂,提高風雨板的制作質量。本發(fā)明在風雨板背面的中心位置處固定移動架,再將設有移動架的風雨板設置到橫向木桿上,將插入板滑入到橫向木桿的滑槽中,相鄰兩塊風雨板相互卡緊拼接,這樣能快速拼接和固定風雨板,加快施工進度,同時便于更換破損的風雨板,提高美觀性和實用性。本發(fā)明在部分風雨板上增設瞭望孔,滿足觀景需求,并可將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設置在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休息處的規(guī)劃位置,提高觀賞價值。而且本發(fā)明將設有風雨板的安裝木板固定到三角斜向支撐結構上,使得風雨板偏轉一定角度,能增加觀賞視野。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中一種古建筑廊橋的擋水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后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橫向木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移動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中移動架與風雨板固定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中第一收邊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中第二收邊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中橫向木桿與安裝木板固定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8所示,為本發(fā)明中一種古建筑廊橋的擋水結構,包括安裝木板1、兩根橫向木桿2和風雨板3。兩根橫向木桿2相向設置,橫向木桿2固定于安裝木板1上。相鄰兩根安裝木板1之間設有橫向支撐桿12,使得兩根安裝木板1之間相互牽制,提高了安裝木板1的穩(wěn)定性。
橫向木桿2設有滑槽4,滑槽4中滑動連接有移動架5,移動架5包括基準木塊6、斜向木板7和插入板8,斜向木板7固定于基準木塊6的內側,插入板8固定于斜向木板7的端部,插入板8滑動于滑槽4中,風雨板3固定于基準木塊6的外側。
相鄰兩塊風雨板3相互拼接,以圖1為準,拼接在左端的風雨板3的側部卡緊有第一收邊條9,第一收邊條9固定于橫向木桿2上,拼接在右端的風雨板3的側部卡緊有第二收邊條10,第二收邊條10固定于橫向木桿2上。
安裝木板1設有裝飾外框11,裝飾外框11支撐連接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2上。裝飾外框11的兩側均設有固定板13,固定板13上設有固定桿14,固定桿14上設有第一豎向支撐桿15,第一豎向支撐桿15固定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2上,實現(xiàn)裝飾外框11支撐連接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2上。裝飾外框11與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2之間設有第二豎向支撐桿16,進一步實現(xiàn)裝飾外框11支撐連接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2上。
本發(fā)明中的擋水結構將移動架5與風雨板3相互結構,通過插入板8滑入到橫向木桿2的滑槽4中,將風雨板3相互拼接,拼接后的風雨板3對雨水進行遮擋,減少灑落到廊橋內部的雨水量,起到避風雨的效果,并根據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內部活動的規(guī)劃位置,可以調整風雨板3滑入到橫向木桿2上的位置,提高避風雨的效果,同時能調整風雨板3滑入到橫向木桿2上的數(shù)量,使得風雨板3組成的擋雨面積可以控制,減少風雨板3的使用量,降低成本。本發(fā)明根據避風雨的特殊結構,采用第一收邊條9和第二收邊條10對拼接的風雨板3進行固定,第一收邊條9和第二收邊條10分別固定在橫向木桿2,固定方式簡單,易操作,便于后期對風雨板3的調整和更換。本發(fā)明在安裝木板1上設置裝飾外框11,并將裝飾外框11支撐于處于上方的橫向木桿2上,這樣可在裝飾外框11中裝設裝飾畫、雕刻品等裝飾物,提高廊橋的美觀性。
一種古建筑廊橋的擋水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建設:主要對古建筑廊橋的立柱和橫梁進行搭設,形成一個框架結構。
(b)風雨板3制作:先挑選好一整塊完整的木板,再借助鉛筆、卷尺和線類工具在木板上劃線,從左往右進行劃線,用直線確定第一塊風雨板3的形狀和尺寸,再按照相同的形狀和尺寸確認其余的風雨板3的劃線位置。然后在劃線位置處采用切割機進行切割,得到大小、形狀相同的風雨板3。再將風雨板3進行風干處理,風干5-8天后對風雨板3表面和端部涂刷油漆,油漆的顏色和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的木頭的顏色相近。然后將制作完成的風雨板3放置在倉庫中,保持干燥、通風的環(huán)境;
(c)對風雨板3開設瞭望孔:在需要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3的表面和端部劃線,再在風雨板3表面的劃線位置畫出瞭望孔形狀。然后將風雨板3上下疊放在一起,并用夾具夾緊,然后采用電鉆對風雨板3進行開孔。
(d)風雨板3安裝到橫向木桿2上:根據古建筑廊橋整體長度選擇適宜長度的橫向木桿2,再在橫向木桿2的兩端繞設鐵絲。接著將兩根橫向木桿2相向設置,并調整橫向木桿2,將兩根橫向木桿2平行放置在安裝木板1上,再將橫向木桿2用螺釘固定在安裝木板1上。接著在風雨板3背面的中心位置處固定移動架5,將移動架5的基準木塊6采用螺釘釘入到風雨板3背面上,完成風雨板3與移動架5的固定。然后將設有移動架5的風雨板3設置到橫向木桿2上,將插入板8滑入到橫向木桿2的滑槽4中,相鄰兩塊風雨板3相互卡緊拼接。在滑入風雨板3過程中,將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3拼接在未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3之間,并保證橫向木桿2上的風雨板3拼接數(shù)量達到古建筑廊橋施工需求。
(e)裝飾外框11安裝到橫向木桿2上:在橫向木桿2上固定第二豎向支撐桿16,在將裝飾外框11放置在第二豎向支撐桿16上。再拉出水平線,以水平線為基準調平裝飾外框11,然后在裝飾外框11與第二豎向支撐桿16之間墊入木塊,并用螺釘固定木塊。然后在裝飾外框11的兩側設置第一豎向支撐桿15,第一豎向支撐桿15固定在橫向木桿2上,然后在裝飾外框11與安裝木板1釘入螺釘。
(f)在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上設置三角斜向支撐結構:在立柱的豎向用螺釘固定下斜撐,在立柱的橫向用螺釘固定上斜撐,再在上斜撐和下斜撐之間固定連接斜撐,形成三角斜向支撐結構。然后將設有風雨板3的安裝木板1固定到三角斜向支撐結構上,再在三角斜向支撐結構和安裝木板1之間套入角鋼,并將角鋼用固定螺栓固定在連接斜撐上。
(g)風雨板3調整及固定:根據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休息處的規(guī)劃位置,將風雨板3移出進行重新調整,將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3設置在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休息處的規(guī)劃位置。再在拼接在左端的風雨板3的側部卡入第一收邊條9,再用螺釘將第一收邊條9固定在橫向木桿2上。然后用木槌敲擊拼接在右端的風雨板3,相鄰兩塊風雨板3相互進行拼接,再在拼接在右端的風雨板3的側部卡入第二收邊條10,接著用螺釘將第二收邊條10固定在橫向木桿2上。
本發(fā)明在施工過程中,通過劃線得到形狀、大小均相同的風雨板3,便于后期能快速拼接,保證拼接后的風雨板3之間不存在較大的間隙,而且對制作成的風雨板3進行風干和涂刷油漆,防止風雨板3自身開裂,提高風雨板3的制作質量。本發(fā)明在風雨板3背面的中心位置處固定移動架5,再將設有移動架5的風雨板3設置到橫向木桿2上,將插入板8滑入到橫向木桿2的滑槽4中,相鄰兩塊風雨板3相互卡緊拼接,這樣能快速拼接和固定風雨板3,加快施工進度,同時便于更換破損的風雨板3,提高美觀性和實用性。本發(fā)明在部分風雨板3上增設瞭望孔,滿足觀景需求,并可將開設瞭望孔的風雨板3設置在古建筑廊橋基礎構造休息處的規(guī)劃位置,提高觀賞價值。而且本發(fā)明將設有風雨板3的安裝木板1固定到三角斜向支撐結構上,使得風雨板3偏轉一定角度,能增加觀賞視野。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但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發(fā)明為基礎,為解決基本相同的技術問題,實現(xiàn)基本相同的技術效果,所作出的簡單變化、等同替換或者修飾等,皆涵蓋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