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建筑空心樓板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心樓板砼專用振搗棒。
背景技術:
建筑領域混凝土施工,要求混凝土表面不許存在露筋、蜂窩、麻面等影響外觀質量的缺陷,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振搗,確?;炷撩軐?;但是當前許多建筑在設計時會采用隔音效果好的空心樓板建筑,在樓板空心部位設置輕質模具,模具底部與模板距離過近,目前普通振搗棒在施工過程中難以伸至模具底部,導致該部位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從而導致模具底部混凝土大面積出現(xiàn)露筋、蜂窩、麻面現(xiàn)象,嚴重影響混凝土外觀質量及建筑的使用功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普通振搗棒在施工過程中難以伸至空心樓板輕質模具底部,導致該部位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從而導致模具底部混凝土大面積出現(xiàn)露筋、蜂窩、麻面現(xiàn)象。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空心樓板砼專用振搗棒,包括電機、連接管和震動棒頭,所述震動棒頭包括殼體、橡膠減震墊、軸承支座、空心轉動軸和實心轉動軸,所述殼體包括下殼體和上殼體,所述下殼體和上殼體均為空心圓柱狀,所述上殼體底部設有伸出段,所述伸出段的外徑小于上殼體的外徑,所述伸出段與下殼體頂部活動連接,所述下殼體頂部設有鍵槽通孔,所述伸出段底部設有鍵槽,所述下殼體和上殼體之間設有鍵,所述鍵配合于鍵槽通孔和鍵槽,所述下殼體和上殼體之間設有圓筒形橡膠減震墊,所述橡膠減震墊內(nèi)壁配合于伸出段外壁;所述軸承支座設置于殼體內(nèi)部,所述軸承支座在殼體內(nèi)從下到上依次包括第一軸承支座、第二軸承支座、第三軸承支座和第四軸承支座,所述第一軸承支座位于下殼體底部,所述第二軸承支座位于下殼體頂部,所述第三軸承支座位于上殼體中上部,所述第四軸承支座位于上殼體底部;所述空心轉動軸適配于第三軸承支座和第四軸承支座,所述空心轉動軸上固定連接有第二偏心塊,所述第二偏心塊位于上殼體中部;所述實心轉動軸與空心轉動軸同軸且貫穿空心轉動軸,所述實心轉動軸適配于第一軸承支座和第二軸承支座,所述實心轉動軸上固定連接有第一偏心塊,所述第一偏心塊位于下殼體中部,所述第一偏心塊的質量大于第二偏心塊的質量。
優(yōu)選的,所述下殼體的軸向長度大于上殼體的軸向長度。
優(yōu)選的,所述下殼體和上殼體外徑相同且均為25mm~50mm。
優(yōu)選的,所述下殼體和上殼體材質為高錳鋼。
優(yōu)選的,所述鍵有兩個對稱設置在下殼體與伸出段之間。
優(yōu)選的,所述橡膠減震墊的高度為50mm~100mm。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可以獲得以下技術效果:
本發(fā)明中震動棒頭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將傳統(tǒng)殼體分為兩個震動腔,第二偏心塊位于上殼體中部,第一偏心塊位于下殼體中部,所述第一偏心塊的質量大于第二偏心塊的質量,所述伸出段與下殼體頂部活動連接,所述鍵配合于鍵槽通孔和鍵槽;該方案能夠實現(xiàn)震動棒頭上下震動幅度不同,下殼體在施工中能伸至空心樓板輕質模具底部,解決了空心樓板底部混凝土振搗不密實的問題,從而進一步較少了模具底部混凝土大面積出現(xiàn)露筋、蜂窩、麻面現(xiàn)象。
進一步的,下殼體的軸向長度大于上殼體的軸向長度;該方案能夠保障下殼體在施工中震動幅度與上殼體震動幅度相比處于優(yōu)勢,輔助橡膠減震墊的減震效果,使得減震效果更優(yōu),從而解決了混凝土振搗不密實的問題。
進一步的,下殼體和上殼體外徑相同且均為25mm~50mm;該方案使得上殼體和下殼體為一個整體,在普通施工場合也可以通用,適應性更高。
進一步的,下殼體和上殼體材質為高錳鋼;該方案的高錳鋼耐磨性能高,提高了使用壽命和工作效率。
進一步的,鍵有兩個對稱設置在下殼體與伸出段之間;兩個鍵更加固定上殼體和下殼體之間的位置,防止兩者在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松脫的可能,提高了安全性。
進一步的,橡膠減震墊的高度為50mm~100mm;改方案的橡膠減震墊的高度為優(yōu)選范圍,既能保障充分抵消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振幅不等而彼此干擾,又能充分利用震動棒頭的有限長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震動棒頭正面剖視圖。
圖2是震動棒頭A-A截面示意圖。
圖3是震動棒頭B-B截面示意圖。
圖4是震動棒頭C-C截面示意圖。
其中:1.殼體,11.下殼體,12.上殼體,121.伸出段,2.軸承支座,21.第一軸承支座,22.第二軸承支座,23.第三軸承支座,24.第四軸承支座,3.第一偏心塊,4.橡膠減震墊,5.第二偏心塊,6.空心轉動軸,7.實心轉動軸,8.鍵。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空心樓板砼專用振搗棒,包括電機、連接管和震動棒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動棒頭包括殼體1、橡膠減震墊4、軸承支座2、空心轉動軸6和實心轉動軸7,所述殼體1包括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均為空心圓柱狀,所述上殼體12底部設有伸出段121,所述伸出段121的外徑小于上殼體12的外徑,所述伸出段121與下殼體11頂部活動連接,所述下殼體11頂部設有鍵槽通孔,所述伸出段121底部設有鍵槽,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之間設有鍵8,所述鍵8配合于鍵槽通孔和鍵槽,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之間設有圓筒形橡膠減震墊4,所述橡膠減震墊4內(nèi)壁配合于伸出段121外壁;所述軸承支座2設置于殼體1內(nèi)部,所述軸承支座2在殼體1內(nèi)從下到上依次包括第一軸承支座21、第二軸承支座22、第三軸承支座23和第四軸承支座24,所述第一軸承支座21位于下殼體11底部,所述第二軸承支座22位于下殼體11頂部,所述第三軸承支座23位于上殼體12中上部,所述第四軸承支座24位于上殼體12底部;所述空心轉動軸6適配于第三軸承支座23和第四軸承支座24,所述空心轉動軸6上固定連接有第二偏心塊5,所述第二偏心塊5位于上殼體12中部;所述實心轉動軸7與空心轉動軸6同軸且貫穿空心轉動軸6,所述實心轉動軸7適配于第一軸承支座21和第二軸承支座22,所述實心轉動軸7上固定連接有第一偏心塊3,所述第一偏心塊3位于下殼體11中部,所述第一偏心塊3的質量大于第二偏心塊5的質量。
其中:所述下殼體11的軸向長度大于上殼體12的軸向長度;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外徑相同且均為25mm;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材質為高錳鋼;所述鍵8有兩個對稱設置在下殼體11與伸出段121之間;所述橡膠減震墊4的高度為50mm。
實施例二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空心樓板砼專用振搗棒,包括電機、連接管和震動棒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動棒頭包括殼體1、橡膠減震墊4、軸承支座2、空心轉動軸6和實心轉動軸7,所述殼體1包括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均為空心圓柱狀,所述上殼體12底部設有伸出段121,所述伸出段121的外徑小于上殼體12的外徑,所述伸出段121與下殼體11頂部活動連接,所述下殼體11頂部設有鍵槽通孔,所述伸出段121底部設有鍵槽,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之間設有鍵8,所述鍵8配合于鍵槽通孔和鍵槽,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之間設有圓筒形橡膠減震墊4,所述橡膠減震墊4內(nèi)壁配合于伸出段121外壁;所述軸承支座2設置于殼體1內(nèi)部,所述軸承支座2在殼體1內(nèi)從下到上依次包括第一軸承支座21、第二軸承支座22、第三軸承支座23和第四軸承支座24,所述第一軸承支座21位于下殼體11底部,所述第二軸承支座22位于下殼體11頂部,所述第三軸承支座23位于上殼體12中上部,所述第四軸承支座24位于上殼體12底部;所述空心轉動軸6適配于第三軸承支座23和第四軸承支座24,所述空心轉動軸6上固定連接有第二偏心塊5,所述第二偏心塊5位于上殼體12中部;所述實心轉動軸7與空心轉動軸6同軸且貫穿空心轉動軸6,所述實心轉動軸7適配于第一軸承支座21和第二軸承支座22,所述實心轉動軸7上固定連接有第一偏心塊3,所述第一偏心塊3位于下殼體11中部,所述第一偏心塊3的質量大于第二偏心塊5的質量。
其中:所述下殼體11的軸向長度大于上殼體12的軸向長度;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外徑相同且均為50mm;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材質為高錳鋼;所述鍵8有兩個對稱設置在下殼體11與伸出段121之間;所述橡膠減震墊4的高度為100mm。
在有些實施例中,所述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外徑相同且均為45mm、40mm或35mm;
在有些實施例中,所述橡膠減震墊4的高度為80mm。
本發(fā)明產(chǎn)品的工作原理及技術效果是這樣的:
本發(fā)明中震動棒頭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將傳統(tǒng)殼體分為兩個震動腔,第二偏心塊位于上殼體中部,第一偏心塊位于下殼體中部,所述第一偏心塊的質量大于第二偏心塊的質量,所述伸出段與下殼體頂部活動連接,所述鍵配合于鍵槽通孔和鍵槽;該方案能夠實現(xiàn)震動棒頭上下震動幅度不同,下殼體在施工中能伸至空心樓板輕質模具底部,解決了空心樓板底部混凝土振搗不密實的問題,從而進一步較少了模具底部混凝土大面積出現(xiàn)露筋、蜂窩、麻面現(xiàn)象。本發(fā)明的應用廣泛,不僅適用于特殊空心樓板混凝土的振搗,還適用在深度較大的混凝土振搗場合及普通混凝土振搗的場合;本發(fā)明的震動棒頭可與常規(guī)震動棒頭替換適用,從而使用者只需更換本發(fā)明中震動棒頭即可實現(xiàn)振搗效果更好。
進一步的,下殼體的軸向長度大于上殼體的軸向長度;該方案能夠保障下殼體在施工中震動幅度與上殼體震動幅度相比處于優(yōu)勢,輔助橡膠減震墊的減震效果,使得減震效果更優(yōu),從而解決了混凝土振搗不密實的問題。
進一步的,下殼體和上殼體外徑相同且均為25mm~50mm;該方案使得上殼體和下殼體為一個整體,在普通施工場合也可以通用,適應性更高。
進一步的,下殼體和上殼體材質為高錳鋼;該方案的高錳鋼耐磨性能高,提高了使用壽命和工作效率。
進一步的,鍵有兩個對稱設置在下殼體與伸出段之間;兩個鍵更加固定上殼體和下殼體之間的位置,防止兩者在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松脫的可能,提高了安全性。
進一步的,橡膠減震墊的高度為50mm~100mm;改方案的橡膠減震墊的高度為優(yōu)選范圍,既能保障充分抵消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振幅不等而彼此干擾,又能充分利用震動棒頭的有限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