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氣膜建筑,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太陽能薄膜的氣膜建筑。
背景技術:
氣膜建筑以其低成本、快速、便于拆裝、輕便等特點越來越多的運用于各行各業(yè)。而太陽能發(fā)電與氣膜技術的結合則可為氣膜建筑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使氣膜建筑有機會脫離供電網絡而獨立自成系統(tǒng)。
然而,氣膜建筑所用的膜材表面經過特殊處理,以達到防水、防老化、自潔等功效,且氣膜建筑是柔性結構,這些特點使得傳統(tǒng)安裝太陽能薄膜的方式在氣膜建筑上無法繼續(xù)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氣膜建筑,可以使得太陽能薄膜與氣膜良好地連接。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氣膜建筑,包括氣膜主體、設置于所述氣膜主體表面上的繩纜、太陽能薄膜和連接結構,所述太陽能薄膜平鋪于所述氣膜主體表面上且所述太陽能薄膜通過所述連接結構與所述繩纜連接。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接結構包括連接帶和連接扣,所述連接扣固定設置于所述繩纜上,所述連接帶的一端連接所述太陽能薄膜,所述連接帶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連接扣。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接扣包括第一扣體和第二扣體,所述第一扣體包括第一連接部和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扣體包括第三連接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呈圓弧狀且凹陷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合部呈圓弧狀且凹陷形成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用于卡設于所述繩纜上;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三連接部固定連接。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連接部上開設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帶穿過所述連接孔與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遠離所述第一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卡合部遠離所述第二連接部的一端鉸鏈。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扣體還包括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扣體還包括第四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設置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兩側,所述第三連接部和所述第四連接部設置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兩側;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第四連接部固定連接。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連接部靠近所述第一卡合部處開設有卡槽,所述第四連接部上開設有與所述卡槽相對應的開口;所述連接扣還包括連接件,所述連接件為L形,包括連接板和與所述連接板垂直連接的勾板;所述連接件的所述勾板設置于所述第二連接部上,所述連接件的所述連接板穿過所述卡槽和所述開口設置,且所述連接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連接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繩纜外表面還包覆一層防滑層,所述繩纜通過所述防滑層與所述連接扣固定連接。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所述第一卡槽內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所述第二卡槽內均設置有防滑層。
在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繩纜在所述氣膜主體的表面呈網格狀設置,所述太陽能薄膜通過所述連接結構設置于所述繩纜形成的網格中。
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氣膜建筑,通過連接結構將太陽能薄膜和繩纜進行連接,而繩纜固定設置于氣膜主體的表面上,從而實現(xiàn)了太陽能薄膜平鋪設置于氣膜主體的表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氣膜建筑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氣膜建筑的連接扣的截面圖。
圖3是圖2所示連接扣的分解示意圖。
圖4是圖2所示連接扣的第一扣體的俯視圖。
圖5是圖2所示連接扣的第二扣體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值得說明的是,在本發(fā)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設置”、“連接”或“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連接,也可以通過中間元件間接相連,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氣膜建筑100包括氣膜主體10、太陽能薄膜20、繩纜30以及連接結構40。繩纜30固定設置于氣膜主體10的表面上;太陽能薄膜20平鋪于氣膜主體10的表面,且太陽能薄膜20和繩纜30通過連接結構40進行連接,以使太陽能薄膜20通過與繩纜30連接而實現(xiàn)平鋪于氣膜主體10的表面上。
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繩纜30在氣膜主體10的表面呈網格狀設置,太陽能薄膜20通過連接結構40設置于繩纜30形成的網格中。可以理解的是,太陽能薄膜20還可以覆蓋多個繩纜30形成的網格,并通過連接結構40與繩纜30連接。
請參閱圖2和圖3,并結合圖1,連接結構40包括連接帶41和連接扣42。其中,連接扣42固定設置于繩纜30上,連接帶41連接連接扣42和太陽能薄膜20,從而使得太陽能薄膜20和繩纜30通過連接結構40進行連接。
連接扣42包括第一扣體421、第二扣體422和連接件423。
請參閱圖3,并結合圖4,第一扣體421包括第一連接部4211、第二連接部4212和第一卡合部4213,且第一連接部4211和第二連接部4212分別設置于第一卡合部4213的兩側。
第一連接部4211呈平面狀,第一連接部4211上開設有連接孔4214和第一緊固孔4215,且第一緊固孔4215相較連接孔4214更靠近第一卡合部4213。連接帶41穿過連接孔4214與第一扣體421連接;第一緊固孔4215中用于設置緊固件,以使第一扣體421和第二扣體422固定連接。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第一緊固孔4215的數(shù)量為兩個,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緊固孔4215的數(shù)量還可以為一個、三個、四個等其他數(shù)量。
第一卡合部4213呈圓弧狀,其凹陷部位形成第一卡槽4216。
第二連接部4212呈平面狀,第二連接部4212上靠近第一卡合部4213處開設有卡槽4217。連接件423插設于卡槽4217上,以使連接件423與第二接部4212連接。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卡槽4217的數(shù)量為兩個,可以理解的是,卡槽4217的數(shù)量還可以為一個、三個、四個等其他數(shù)量。
請參閱圖3,并結合圖5,第二扣體422包括第三連接部4221、第四連接部4222和第二卡合部4223,第三連接部4221和第四連接部4222分別設置于第二卡合部4223的兩側。
第三連接部4221呈平面狀,第三連接部4221上開設有第二緊固孔4224,第二緊固孔4224與第一連接部4211的第一緊固孔4215一一相對應設置。所述緊固件同時穿設于第一緊固孔4215和第二緊固孔4224中,以使第一扣體421和第二扣體422固定連接。具體地,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所述緊固件為沉頭螺釘;第一緊固孔4215為階梯孔,用于容納沉頭螺釘?shù)念^部和上部;第二緊固孔4224為螺紋孔,用于與沉頭螺釘?shù)南虏柯菁y連接。
第二卡合部4223呈圓弧狀,其凹陷部位形成第二卡槽4225。第二卡槽4225與第一卡合部4213的第一卡槽4216配合形成通孔,繩纜30穿過所述通孔與連接結構40連接。
第四連接部4222呈平面狀,第四連接部4222上開設有開口4226,且開口4226與第二連接部4212的卡槽4217一一相對應設置。
連接件423為L形塊體,包括連接板4231和與連接板4231垂直連接的勾板4232。連接件423的勾板4232設置于第二連接部4212上,連接板4231穿過第二連接部4212的卡槽4217且穿過第四連接部4222的開口4226設置;然后采用緊固件,例如螺絲,將連接件423的連接板4231固定連接至第二卡合部4223上。
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連接扣42與繩纜30固定安裝時,首先,將第一扣體421的第一卡合部4213的第一卡槽4216卡住繩纜30的部分周面;其次,將第二扣體422與第一扣體421相對應設置,使第二卡合部4223的第二卡槽4225與第一卡槽4216一起完全套住繩纜30的周面;再其次,將連接件423卡設于第一扣體421的第二連接部4212和第二扣體422的第四連接部4222,并采用緊固件,將連接件423的連接板4231固定連接至第二卡合部4223上;最后,采用緊固件,將第一扣體421的第一連接部4211與第二扣體422的第三連接部4221固定連接。至此,完成了連接扣42與繩纜30的固定連接。
太陽能薄膜20的邊緣開設有固定孔21,連接帶41穿過太陽能薄膜20的固定孔21和第一扣體421的第一連接部4211的連接孔4214,將太陽能薄膜20與連接扣42連接。
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氣膜建筑100,通過連接結構40將太陽能薄膜20和繩纜30進行連接,而繩纜30固定設置于氣膜主體10的表面上,從而實現(xiàn)了太陽能薄膜20平鋪設置于氣膜主體10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連接扣42的第二扣體422也可以不包括第四連接部4222,此時,連接件423的連接板4231穿過第二連接部4212的卡槽4217后,采用緊固件,例如螺絲,直接將連接件423的連接板4231固定連接至第二卡合部4223上。
還可以理解的是,連接扣42的第一扣體421的第二連接部4212和第二扣體422的第四連接部4222也可以不采用連接件423進行固定連接,例如,第二連接部4212和第四連接部4222可以直接采用螺絲緊固連接。
請繼續(xù)參閱圖2,還可以理解的是,繩纜30穿設于第一卡槽4216和第二卡槽4225配合形成的通孔中時,繩纜30外周面上還可以套設一層防滑層31,如防滑橡膠,以防止繩纜30與連接扣42產生滑動或轉動,從而避免了太陽能薄膜20相對于繩纜30產生移動而導致的太陽能薄膜20無法平鋪于氣膜主體10的表面。
還可以理解的是,防滑層也可以分別設置于第一卡合部4213的第一卡槽4216和第二卡合部4223的第二卡槽4225內,以使連接扣42可以更簡便地與繩纜30固定連接。
還可以理解的是,連接扣42的第一扣體421也可以不包括第二連接部4212,第二扣體422也可以不包括第四連接部4222,此時,第一卡合部4213遠離第一連接部4211的一端和第二卡合部4223遠離第三連接部4221的一端鉸接,當繩纜30設置于第一卡合部4213和第二卡合部4223之間時,閉合第一扣體421和第二扣體422,并通過緊固件將第一連接部4211和第三連接部4221固定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