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沿著角臂安裝縫紉機的上軸時能夠防止上軸的移動和晃動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縫紉機驅(qū)動軸分為沿著角臂11安裝的上軸12和沿著機床13安裝的下軸14,并且相互聯(lián)動。上軸12使雙線連鎖縫法用針在送料機上進行往返運動,下軸14位于送料機的下部,下軸14上依次安裝有供應底線(下線)的線筒盒15和線筒16及旋轉(zhuǎn)式梭仔17。
縫紉機10中構成驅(qū)動軸的上軸12的旋轉(zhuǎn)方向和使線筒旋轉(zhuǎn)的下軸14的旋轉(zhuǎn)方向互不相同。通常,在雙線連鎖縫法用針以送料機為基準進行1次往返期間,供應底線的下軸14以與上軸12相反方向進行2次旋轉(zhuǎn)。圖2是為了使縫紉機10的上軸12和下軸14互動,通過設置垂直軸18及動力傳遞齒輪19,使上軸12和下軸14互動。
如上所述,在安裝分為縫紉機的上軸和下軸的驅(qū)動軸時,一直以來都以可減少所需部件數(shù)量,在充分確保部件布置空間的同時可減少驅(qū)動噪音和振動作為設計,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00-0022665號中已記載了安裝驅(qū)動軸時,可減少部件數(shù)量,在減小部件布置空間的同時可減少驅(qū)動噪音和振動的技術方案。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07-0048609號中已記載了通過減輕對下軸的負重防止齒輪的晃動及減少磨損、破損等的軸承結構有關的技術方案。
縫紉機上軸基于滑動和旋轉(zhuǎn)移動的磨損,或者基于滑動和旋轉(zhuǎn)移動相關發(fā)生的阻力與滑動和旋轉(zhuǎn)移動速度和滑動/旋轉(zhuǎn)移動時施加的負重即,受基于表面壓力確定的PV值的影響十分大。這是由于隨著速度的增加且隨著面積的增大,摩擦率增加,摩擦阻力增加,磨損增大。
但是,現(xiàn)有的縫紉機的結構為了上軸的一端組裝有曲柄頭,沿著上軸長度方向組裝了幾個軸承金屬襯套以幫助上軸旋轉(zhuǎn)。但是,以如上所述的簡單羅列軸承金屬襯套的方式支撐的縫紉機的上軸很難長時間持續(xù)地消除基于襯套的磨損、變形等軸間噪音和振動,由于襯套的熔化等原因很難長時間持續(xù)地維持軸的高精密地旋轉(zhuǎn)狀態(tài)。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問題而提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沿著角臂安裝縫紉機的上軸時,可防止上軸的移動和晃動,可防止熔化和磨損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縫紉機的上軸作為軸沿著角臂安裝時,可減少上軸的驅(qū)動噪音和振動及熔化和磨損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縫紉機的上軸作為軸沿著角臂安裝時,通過減少襯套的熔化和磨損可改善縫紉機的耐久性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包括上軸,一端與曲柄結合,另一端與動力傳遞媒介體結合,作為軸水平安裝在縫紉機的角臂上,且由沿著長度方向形成有中空孔的中空軸構成;螺旋導溝,被加工在所述上軸外徑的至少一處;第一襯套,沿著所述螺旋導溝安裝在所述上軸上安裝的曲柄周圍比鄰的位置上;以及第二襯套,用于支撐上軸的自重和上軸上負重并引導上軸的旋轉(zhuǎn),沿著所述螺旋導溝安裝在與所述第一襯套相隔一定距離的上軸的一端上并與第一襯套一同將上軸固定在角臂上,。
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提供一種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軸,一端與曲柄結合,另一端與動力傳遞媒介體結合,作為軸水平安裝在縫紉機的角臂上,且由沿著長度方向形成有中空孔的中空軸構成;螺旋導溝,在所述上軸外徑的至少一處加工;第一襯套,沿著所述螺旋導溝安裝在所述上軸上安裝的曲柄周圍比鄰的位置上;以及第二襯套,用于支撐上軸的自重和上軸上負重的同時引導上軸的旋轉(zhuǎn),沿著所述螺旋導溝安裝在與所述第一襯套相隔一定距離的上軸的一端并與第一襯套一同將上軸固定在角臂上;以及第三襯套,安裝在所述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間隔之間的上軸中間點或者以所述中間點為基準偏向第一襯套或者第二襯套的位置。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軸沿著其長度方向形成中空孔的中空軸構成。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軸的螺旋導溝被加工在與所述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接觸的位置上。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安裝所述第一襯套的螺旋導溝的螺距被加工為左轉(zhuǎn)螺旋方向。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安裝所述第二襯套的螺旋導溝的螺距被加工為右轉(zhuǎn)螺旋方向。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軸上形成有防止第三襯套的軸方向滑動和旋轉(zhuǎn)滑動的塞縫。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襯套包括縮窄與所述曲柄接觸的斷面的錐形頭。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襯套包括縮窄與所述動力傳遞媒介體的接觸斷面的錐形頭。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及第三襯套220上形成有螺孔,所述上軸上形成有與所述螺孔對應的槽。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其特征在于,動力傳遞媒介體選自齒輪或者皮帶輪中的任意一個。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在沿著角臂安裝縫紉機的上軸時,通過防止上軸的移動和晃動及防止熔化和磨損,可具有減少縫紉機驅(qū)動噪音和振動,延長襯套的替換和維護周期及上軸的使用年限的效果,通過減少上軸一側(cè)的磨損或者偏心旋轉(zhuǎn),可減少整個縫紉機線筒的故障,可具有持續(xù)縫紉機的使用永久性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一般縫紉機軀體的示意圖。
圖2是縫紉機驅(qū)動裝置的上軸和下軸部分節(jié)選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的上軸分解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的上軸。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第一襯套,(a)為正視圖,(b)為(a)沿A-A的截面圖。
圖6是圖5(a)沿B-B線的截面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第二襯套的正視圖。
圖8是圖7沿C-C線的截面圖。
圖9是圖7沿D-D線的截面圖。
圖10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第三襯套的正視圖。
圖11是圖10沿E-E線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具有執(zhí)行如下功能的結構,即,將旋轉(zhuǎn)的縫紉機的上軸在一定的位置上固定,在支撐上軸的自重和軸上的負重同時使上軸旋轉(zhuǎn)的結構。
圖3圖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的布置示例。參照圖3,上軸100的一端組裝有曲柄230,依次將第一襯套200和第三襯套220及第二襯套210組裝在上軸100上,為了有助于上軸100的順暢旋轉(zhuǎn),將上軸100作為軸沿著角臂的長度方向安裝。如上所述的第一襯套200和第二襯套210及第三襯套220依次沿著上軸100軸向安裝的上軸軸承裝置具有可長時間地消除基于襯套的磨損、變形等軸間噪音和振動,能夠防止襯套的熔化等,并能夠長時間持續(xù)地以高精密旋轉(zhuǎn)狀態(tài)支撐上軸100的結構。
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具有上軸100,其一端與曲柄230結合,另一端與動力傳遞媒介體(附圖中顯示為錐齒輪)結合,作為軸水平方向安裝在縫紉機的角臂上。
此外,上軸100的外徑的至少一處形成有螺旋導溝130、130a。
此外,沿著上軸100的螺旋導溝130安裝在上軸100上且與曲柄230周圍比鄰的位置上安裝有第一襯套200。
第一襯套200沿著螺旋導溝130被安裝用于支撐上軸100的自重和上軸上的負重的同時引導上軸的旋轉(zhuǎn)。
此外,在與第一襯套200相隔一定距離的上軸的一端上安裝第二襯套210,所述第二襯套210和第一襯套200一起將上軸100固定在角臂上。
第二襯套210沿著螺旋導溝130a被安裝用于支撐上軸100的自重和上軸的負重同時引導上軸的旋轉(zhuǎn)。
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具有上軸100,其一端與曲柄230結合,另一端與動力傳遞媒介體結合,作為軸水平方向安裝在縫紉機的角臂上。
此外,上軸100的外徑上形成有至少一處的螺旋導溝130、130a。
此外,沿著上軸100的螺旋導溝130安裝在上軸100上且與曲柄230周圍比鄰的位置上安裝有第一襯套200。
第一襯套200沿著螺旋導溝130被安裝用于支撐上軸100的自重和上軸上的負重的同時引導上軸的旋轉(zhuǎn)。
此外,在與第一襯套200相隔一定距離的上軸的一端上安裝第二襯套210,所述第二襯套210和第一襯套200一起將上軸100固定在角臂上。
第二襯套210沿著螺旋導溝130a被安裝用于支撐上軸100的自重和上軸的負重同時引導上軸的旋轉(zhuǎn)。
此外,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包括安裝在第一襯套200和第二襯套210間隔之間的上軸100中間點或者以所述中間點為中心偏向第一襯套或者第二襯套的第三襯套220。
其中,未說明標記203是形成于第一襯套的軸槽,213是形成于第二襯套的軸槽,以及223是形成于第三襯套的軸槽。
本發(fā)明可在沿著上軸100的長度方向上生成中空孔110,并以中空軸形式構成。如果上軸100具有中空孔110,則可減輕重量及減少旋轉(zhuǎn)負荷,從而有利于高速旋轉(zhuǎn)。
上軸100的螺旋導溝130、130a被加工在與第一襯套200和第二襯套210接觸的位置上。通過螺旋導溝,可增強第一襯套200和第二襯套210之間的結合力,并且有利于各個襯套位置的確定。
安裝有第一襯套200的螺旋導溝130的螺距優(yōu)選被加工為左轉(zhuǎn)螺旋方向。相對于此,安裝有第二襯套210的螺旋導溝130a的螺距優(yōu)選被加工為右旋螺旋方向。如上區(qū)分螺旋導溝的螺距方向時,通過明確區(qū)分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可沿著上軸結合。即可防止基于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的誤插入導致結合不良和組裝不良。
優(yōu)選地,上軸100具有防止第三襯套220的軸方向滑動旋轉(zhuǎn)滑動的塞縫120。第三襯套220安裝在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的間隔之間,并通過塞縫120堅固地安裝在上軸100上。
將以角臂為基準在直線上軸向安裝的上軸100,以如圖1所示的縫紉機的一般結構為基準進行觀察可知,第一襯套200位于左側(cè),第二襯套210位于右側(cè),第三襯套220位于它們之間中間的位置,所述第一至第三襯套支撐長方形的上軸100使其左右平衡,通過中間襯套顯現(xiàn)了均衡地進行支撐的堅固的軸承支撐結構。
第一襯套200優(yōu)選具有縮窄與曲柄230的接觸面的錐形頭201。形成于第一襯套200的錐形頭201部分與第一襯套200的最大直徑形成階差,將接觸面積縮減如所述階差的大小,從而減少第一襯套200與曲柄230間的摩擦并降低磨損。
第二襯套210中同樣具有縮窄與動力傳遞媒介體接觸的斷面的錐形頭211。錐形頭211通過縮減與動力傳遞驅(qū)動齒輪或者皮帶輪等旋轉(zhuǎn)體的接觸面積,從而可減少第二襯套210與動力傳遞媒介體間的摩擦,并降低磨損。
第一襯套200和第二襯套210及第三襯套220中形成有螺孔202、212、222,通過所述螺孔插入螺栓(未圖示),可分別在上軸100上牢固地組裝。所述第一襯套200和第二襯套210及第三襯套220上形成有螺孔202、212、222,上軸100上形成有對應于螺孔的槽102a、112a、122a,可將襯套通過螺栓分別結合在上軸上。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接收外部馬達等驅(qū)動源(未圖示)的旋轉(zhuǎn),在縫紉機的角臂內(nèi)上軸100進行旋轉(zhuǎn)時,第一襯套200和第二襯套210及第三襯套220以均衡且無力量傾斜地支撐上軸100的自重和上軸的負重,同時精密誘導上軸的旋轉(zhuǎn)。
安裝在上軸100上的第一襯套200和第二襯套210分別沿著上軸100的外徑上形成的螺旋導溝130、130a安裝,從而防止軸方向滑動,進而防止上軸100的左右晃動,第三襯套220通過塞縫120堅固地在上軸100上定位,并支撐上軸100的中央附近位置,從而增加對于軸負重的耐力,進而增加上軸的耐久性。
包括安裝在上軸上的第一和第二襯套及第三襯套的縫紉機上軸的軸承裝置,在沿著角臂安裝縫紉機的上軸的過程中,通過防止上軸的移動和晃動及防止熔化和磨損,可減少縫紉機的驅(qū)動噪音,可延長襯套的交換和維護周期及上軸的耐久性,通過減少上軸的一側(cè)磨損或者偏心旋轉(zhuǎn),從而降低整個縫紉機系統(tǒng)的故障,可維持縫紉機永久的使用性。
本發(fā)明雖然依據(jù)附圖圖示的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是不限于所述的實施例,在不超出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的范圍內(nèi)所進行的各種修改和變形后進行的實施,形成的修改和變形仍然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