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在編織過程 中將立體織物織成不同厚薄度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立體織物的制造方法,是將紗線放入編織機中進行編織,使該編織完成的立 體織物具有上層織布層、中間厚度層及下層織布層,其中,該中間厚度層為紗線層,該中間 厚度層的兩端部分別與上層織布層及下層織布層相連接,以通過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度形 成立體織物的厚度,通過該中間厚度層所形成的厚度,使立體織物可廣泛被應用到鞋墊、鞋 材或各式墊體中或其他產品中。然而,現(xiàn)有立體織物雖實用,但其厚度皆相同,若被應用在 需要不同厚度的產品上時(如鞋墊),則必須針對該立體織物進行加工,使該立體織物可 形成不同厚度的織品。由此可見,上述現(xiàn)有物品仍有諸多缺失,實非良好的設計,而亟待加以改良。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是在編織過 程中,控制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度逐漸縮小或逐漸增長及控制紗線角度的變化,使該頂端 表面層與底端表面層間的厚度不同,使該立體織物可直接應用在需求為厚度不同的產品上 (例如鞋墊)??蛇_成上述發(fā)明目的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是將紗線置入編織機 中,通過編織機同時編織三層織布組織結構,所編織完成的三層結構由上而下依序為頂端 表面層、中間厚度層及底端表面層,該中間厚度層的兩端分別與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 相連接,以通過中間厚度層的紗線尺寸長短及紗線角度的變化決定立體織物的厚度;其中, 在編織過程中控制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度逐漸縮短或逐漸增長,并同步控制中間厚度層紗 線角度的變化,使該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反向拉撐時,該中間厚度層所形成的厚度會 隨著紗線長度而有所不同。最后,將立體織物裁切成所需的產品形狀(如鞋墊),再對裁切 完成的立體織物進行包膜處理,以將立體織物完全包覆密封,僅留灌氣孔,經由灌氣孔將氣 體注入中間厚度層內,使中間厚度層受氣體影響而膨脹,而膨脹的高度取決于中間厚度層 的紗線長度,然后,再將灌氣孔密封,使該三層立體織物形成氣墊,而其厚度可呈現(xiàn)逐漸縮 小或逐漸增加或不規(guī)則的厚度。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與其他現(xiàn)有技術相互比較 時,更具有下列的優(yōu)點本發(fā)明在編織過程中,控制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度逐漸縮小或逐漸增長,使該頂 端表面層與底端表面層間的厚度不同,使該立體織物可直接應用在需求為厚度不同的產品 上。
圖1為本發(fā)明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的流程圖;圖2A-B為本發(fā)明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的第一實施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的第一實施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的第二實施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的第三實施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的第四實施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的應用示意
1、頂端表面層;2、底端表面層;3、中間厚度層;31、垂直紗;4、包覆層; 41、灌氣口 ;5、鞋墊。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所示,是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流程圖, 其主要方法為步驟1 (SlO)將紗線放入編織機中;步驟2(S11)經過編織機直接將紗線編織成具有頂端表面層、中間厚度層及底端 表面層的立體織物,其中,該中間厚度層的兩端分別與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相連接,以 作為頂端表面層至底端表面層的厚度,在編織機的編織過程中,控制中間厚度層的紗線角 度的變化及將紗線長度逐漸縮小或逐漸增長,以在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間形成不同的 厚度,而由于中間厚度層的紗線為柔軟狀態(tài),故編織完成的立體織物無法將頂端表面層及 底端表面層支撐;若將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反向拉撐時,即可看出該中間厚度層所形 成的厚度受到紗線長短的不同,而呈現(xiàn)逐漸增厚或逐漸變薄或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厚薄度;步驟3(S12)經由步驟2后,即可完成具有厚薄不同的立體織物;步驟4(S13)若欲將步驟3所述的立體織物制成產品時,則必須將立體織物裁切 成所需的產品形狀;步驟5(S14)然后,進行包膜處理,以將裁切完成的立體織物完全密封包覆,僅留 灌氣孔;步驟6(S15)經由灌氣孔注入空氣至中間厚度層中,使中間厚度層可將頂端表面 層及底端表面層撐起,而中間厚度層膨脹的高度取決于紗線的長度,致使該灌氣完成的立 體織物受到紗線長度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厚薄度;步驟7(S16)最后,將灌氣孔密封,使中間厚度層內的氣體不會外泄,使該立體織 物形成氣墊。請參閱圖2A、B及圖3所示,是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 的第一實施示意圖,主要包含頂端表面層1,由復數(shù)線圈紗編織而成;底端表面層2,由復數(shù)線圈紗編織而成;中間厚度層3,該中間厚度層3具有復數(shù)條長度不等的垂直紗31,該垂直紗31的 兩端分別與頂端表面層1及底端表面層2相搭接,該每段垂直紗31的長度及搭接角度的變 化,即代表頂端表面層1至底端表面層2間的厚度;
包覆層4,該包覆層4將頂端表面層1、底端表面層2及中間厚度層3包覆,并預留 灌氣口 41,供氣體注入中間厚度層3內,使頂端表面層1及底端表面層2受空氣注入影響而 朝反向拉撐,并通過中間厚度層3不同長度的垂直紗31決定頂端表面層1及底端表面層2 拉撐的距離,使該頂端表面層1至底端表面層2間所形成的厚度不相同。另外,如圖2A所示,該中間厚度層3的垂直紗31可為柔軟不具支撐力的紗線,待 空氣注入中間厚度層3后,S卩由每段垂直紗31的長度控制頂端表面層1至底端表面層2間 的厚度。另外,如圖2B所示,該中間厚度層3的復數(shù)垂直紗31可逐漸縮短或逐漸增長,使 頂端表面層1至底端表面層2的厚度逐漸變薄或逐漸加厚,使立體織物兩個端部的厚度不 同。請參閱圖4所示,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示意圖,其與圖3的差異處在于該中間厚度層 3的每段垂直紗31逐漸增長后,再逐漸縮小,使該立體織物接近中央處的厚度明顯大于兩 個端部的厚度,而其他結構皆與圖3相同,于此不再贅述。請參閱圖5所示,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示意圖,其與圖3的差異處在于該中間厚度層 3的每段垂直紗31逐漸縮短后,再逐漸增長,使該立體織物兩個端部的厚度明顯大于接近 中央處的厚度,其他結構皆與圖3相同,于此不再贅述。請參閱圖6所示,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示意圖,其與圖3的差異處在于該中間厚度層 3在適當位置處可密集設置垂直紗31,使該處的結構強度較佳,而其他結構皆與圖3相同, 于此不再贅述。請參閱圖7所示,是本發(fā)明的應用示意圖,本發(fā)明可應用于鞋墊5或其他墊材領 域,以鞋墊5為例,可先將未包膜的立體織物裁切成鞋墊的形狀,再經包膜、灌氣及封口處 理后,該鞋墊從鞋跟朝鞋尖處的厚度即可看出為逐漸縮小,使該鞋墊可即時被使用,無須再 次加工,以省略制作鞋墊的工時。因此,通過中間厚度層3每段垂直紗31長度的不同,即可控制頂端表面層1至底 端表面層2間形成不同的厚度;或者,可在頂端表面層1處形成至少一個含以上的隆起部, 使立體織物可應用在需要不同厚度的產品上,不需要經由二次加工。上列詳細說明是針對本發(fā)明的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 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發(fā)明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 將紗線放入編織機中;步驟2 經過編織機直接將紗線編織成具有頂端表面層、中間厚度層及底端表面層的 立體織物,其中,所述中間厚度層的紗線兩端分別與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相連接,在編 織過程中,控制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度逐漸縮小或逐漸增長以及控制紗線角度的變化,通 過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短以及紗線角度的變化控制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間的厚度; 步驟3 完成具有厚薄不同的立體織物。
2.一種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 將紗線放入編織機中;步驟2 經過編織機直接將紗線編織成具有頂端表面層、中間厚度層及底端表面層的 立體織物,其中,所述中間厚度層的紗線兩端分別與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相連接,在編 織過程中,控制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度逐漸縮小或逐漸增長以及控制紗線角度的變化,通 過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短及紗線角度的變化控制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間的厚度; 步驟3 完成具有厚薄不同的立體織物。 步驟4 將步驟3的立體織物裁切成所需的形狀;步驟5 再進行包膜處理,以將裁切完成的立體織物完全密封包覆,僅留灌氣孔; 步驟6 經由灌氣孔注入空氣至中間厚度層中,使中間厚度層將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 面層撐起,而中間厚度層膨脹的高度取決于紗線的長度,致使該灌氣完成的立體織物受到 紗線長度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厚薄度;步驟7 最后,將灌氣孔密封,使中間厚度層內的氣體不會外泄,使該立體織物形成氣墊。
3.一種立體織物的厚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頂端表面層,其由復數(shù)線圈紗編織而成;底端表面層,其由復數(shù)線圈紗編織而成;中間厚度層,其具有復數(shù)條長度不等及可變化角度的垂直紗,該垂直紗的兩端分別與 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相搭接,該每段垂直紗的長度即代表頂端表面層至底端表面層的厚度。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含包覆層,該包覆層將 頂端表面層、底端表面層及中間厚度層包覆,并預留灌氣口,供氣體注入中間厚度層內,使 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受空氣注入影響而朝反向拉撐,并通過中間厚度層的不同長度的 垂直紗決定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拉撐的距離,使該頂端表面層至底端表面層間所形成 的厚度不相同。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厚度層的垂直紗 為柔軟不具支撐力的紗線,待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反向拉撐時,該中間厚度層的每條 垂直紗長度即為頂端表面層至底端表面層間的厚度。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厚度層的復數(shù)垂 直紗逐漸縮短,使頂端表面層至底端表面層的厚度逐漸變薄,使立體織物兩個端部的厚度 不同。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厚度層的復數(shù)垂直紗逐漸增長,使頂端表面層至底端表面層的厚度逐漸加厚,使立體織物兩個端部的厚度 不同。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厚度層的每段垂 直紗逐漸增長后,再逐漸縮小,使該立體織物接近中央處的厚度明顯大于兩個端部的厚度。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厚度層的每段垂 直紗逐漸縮短后,再逐漸增長,使該立體織物兩個端部的厚度明顯大于接近中央處的厚度。
10.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織物的厚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厚度層在適當位 置處密集設置垂直紗,使該處的結構強度較佳。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立體織物的厚薄編織方法及其結構,主要是通過編織機將紗線編織成三層結構,包含頂端表面層、中間厚度層及底端表面層,該中間厚度層的兩端分別與頂端表面層及底端表面層相連接,以通過中間厚度層的紗線尺寸長短及紗線角度的變化決定立體織物的厚度;在編織過程中將中間厚度層的紗線長度逐漸縮短或逐漸增長,并控制中間厚度層紗線角度的變化,使該立體織物的厚度隨之不同,可為逐漸縮變薄或逐漸變厚,使該頂端表面層與底端表面層間的厚度不同,使該立體織物可直接應用在需求為厚度不同的產品上。
文檔編號D04C3/00GK102108601SQ20091026078
公開日2011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29日
發(fā)明者王?;? 陳順昌 申請人:利勤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