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紗機牽伸裝置異常的檢測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紡紗機牽伸裝置異常的檢測裝置,更準確地說是涉及由多個電機驅動牽伸羅拉的類型的紡紗機的牽伸裝置異常的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地說,在諸如環(huán)定細紗機或粗紗機的紡紗機中使用的牽伸裝置是三排形式的,它含有前、中和后羅拉,其中前下、中下和后下羅拉是由單個電機驅動的。除了這點,存在一種裝置,為了易于改變牽伸比,在該裝置中前下羅拉和后下羅拉分別由獨立的電機驅動;和存在由于增加主軸數(shù)量導致大機器長度的一種裝置,其中各電機設在所述機器的兩個端部,下羅拉被從所述機器的兩側邊驅動。
在這種形式的牽伸裝置中,由于某些理由或其它的理由,可能會發(fā)生供輸?shù)牟牧媳焕p繞在牽伸羅拉的周圍,或者皮圈被牽伸羅拉所勾住。在這種情況下,當繼續(xù)驅動時,牽伸裝置的部件就有損壞的危險。
當如上所描述發(fā)生了供輸?shù)牟牧侠p繞在牽伸羅拉等的周圍時,在電機上就施加了過載,而過載電流流過所述電機,導致溫度升高。通常,這種過載電流或不低于預定溫度的電機溫升被檢測到,機器的運轉就被停止,由此防止各部件的破壞。然而,在異常的檢測方法中,甚至當牽伸裝置側面出現(xiàn)異常時,只要電機不處于過載狀態(tài),電機就會繼續(xù)驅動,招致對牽伸裝置各部件損壞的擔心。這種狀況發(fā)生于例如當同樣的電機安裝在不同技術規(guī)格的機器上時,而根據(jù)機器的技術規(guī)格,牽伸裝置處于過載狀況時的負載可小于電機的允許載荷(例如見JP 2003-166135 A 段落至 段落,圖1)。
另外,一般地說,對于各牽伸羅拉,通過構成于其端頭的陰、陽螺紋部分的螺紋結合把多個羅拉軸連接在一起,而使下羅拉構成單排軸。根據(jù)由下羅拉承受的負載的方向,確定了所述螺紋的方向,以便對緊固連接起作用。然而,由于牽伸力等的波動,可能發(fā)生松動力作用于螺紋部分的螺紋結合,導致在螺紋部分發(fā)生松動。當發(fā)生了松動時,就不能以預定的牽伸比完成牽伸。在這種情況下,電機上的負載小于正常紡紗期間的負載。因此不可能通過檢測電機過載電流或電機溫度來檢測異常。
作為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有可能通過試驗運轉來預先檢測電機在正常紡紗狀態(tài)的負載,在儲存裝置中儲存獲得的值作為標準值,檢測電機在實際紡紗期間的負載,比較獲得值與以上標準值,當差值超出預設量時就判定出了異常情況。然而,根據(jù)紡紗條件(不同)電機上的負載可能有差異。例如,當紡紗速度相同時,在棉纖維紡紗與合成纖維紡紗之間電機的負載不相同。另外,根據(jù)紗線支數(shù)(不同)電機的負載不相同。因此,需要儲存與紡紗條件相對應的標準值。
發(fā)明內容
鑒于以上各問題而完成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紡紗機牽伸裝置異常的檢測裝置,所述檢測裝置能夠以簡單的構造而無需儲存嚴格的標準值來檢測紡紗期間牽伸裝置中發(fā)生的異常。
為達到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了紡紗機牽伸裝置異常的檢測裝置,在所述紡紗機中各牽伸羅拉由多個電機驅動。異常的檢測裝置裝設有扭矩檢測裝置和判定裝置,所述扭矩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多個電機中至少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所述判定裝置在所述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偏離預定范圍時就判定出現(xiàn)了異常。
圖1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牽伸裝置的簡略俯視圖,省略了上羅拉;圖2是局部剖的俯視圖,顯示羅拉軸是如何連接在一起;和圖3是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牽伸裝置的簡略俯視圖,省略了上羅拉。
具體實施例方式
(第一實施例)在下面是應用于環(huán)錠細紗機的第一實施例,它裝設有一對(右和左)牽伸裝置,將參考圖1及2進行描述。圖1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牽伸裝置的簡略俯視圖,省略了上羅拉;而圖2是局部剖的俯視圖,顯示羅拉軸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
如圖1中所示,牽伸裝置11是三傳動軸式的構造,包括前傳動、中傳動和后傳動,并設置有前下羅拉12、中下羅拉13和后下羅拉14作為牽伸羅拉。前下羅拉12相對于羅拉支柱(未圖示)被支承于預定位置處,而中下羅拉13和后下羅拉14通過固定在其位置上的支承架(未圖示)的中部來支承以便允許相對于羅拉支柱作縱向的位置調整。中下羅拉13裝設有皮圈(未圖示)。另外,對應于下羅拉12-14,前上、中上和后上羅拉(它們全都未圖示)被構造成熟知的構造。
下羅拉12-14的每一個被分成兩個傳動軸12a及12b,13a及13b和14a及14b,而各自的兩個傳動軸12a及12b,13a及13b,14a及14b布置成同軸。在本實施例中,下羅拉12-14的每一個在縱向中點處被分開,而每兩個傳動軸12a及12b、13a及13b、14a及14b都布置成對稱的。如圖2所示,通過構成于其端部的陰、陽螺紋部分15a、15b的螺紋結合把多個羅拉軸15彼此連接起來而構成每個傳動軸。圖2顯示前下羅拉12的傳動軸12a。
在前下羅拉12對(右和左)中,位于圖1左手側的一對傳動軸12a由第一前羅拉驅動電機16a從機器的一個端部加以驅動,而位于圖1右手側的一對傳動軸12b由第二前羅拉驅動電機16b從機器的另一個端部加以驅動。第一前羅拉驅動電機16a的轉動通過齒輪列(未圖示)被傳遞至每個傳動軸12a,而第二前羅拉驅動電機16b的轉動通過齒輪列(未圖示)被傳遞至每個傳動軸12b。
類似地,對中下羅拉對(右和左),位于圖1左手側的一對傳動軸13a由第一中羅拉驅動電機17a從機器的一個端部加以驅動,而位于圖1右手側的一對傳動軸13b由第二中羅拉驅動電機17b從機器的另一個端部加以驅動。第一中羅拉驅動電機17a的轉動通過齒輪列(未圖示)被傳遞至每個傳動軸13a,而第二中羅拉驅動電機17b的轉動通過齒輪列(未圖示)被傳遞至每個傳動軸13b。
類似地,對于后下羅拉對(右和左),位于圖1左手側的一對傳動軸14a由第一后羅拉驅動電機18a從機器的一個端部加以驅動,而位于圖1右手側的一對傳動軸14b由第二后羅拉驅動電機18b從機器的另一個端部加以驅動。第一后羅拉驅動電機18a的轉動通過齒輪列(未圖示)被傳遞至每個傳動軸14a,而第二后羅拉驅動電機18b的轉動通過齒輪列(未圖示)被傳遞至每個傳動軸14b。
使用了變速電機作為驅動電機16a、16b、17a、17b、18a及18b,所述變速電機分別通過變換器19a、19b、20a、20b、21a及21b進行驅動和控制。變換器19a、19b、20a、20b、21a及21b由控制器30進行控制。每個變換器19a、19b、20a、20b、21a及21b輸入通過由AC/DC變流器(未圖示)轉換市電而獲得的直流電,輸出與預定轉數(shù)(RPM-轉/分)下轉動驅動電機16a、16b、17a、17b、18a及18b的負載相對應的電流。
每個變換器19a、19b、20a、20b、21a及21b設置有電流傳感器SA,電流傳感器SA用于檢測流過每個驅動電機16a、16b、17a、17b、18a及18b的電流量(電機電流量)。施加于電機的電流量與所述電機的負載扭矩成比例,所以電流傳感器SA有作間接檢測電機負載扭矩的扭矩檢測裝置。
控制裝置30設置有CPU(中央處理器)31,ROM32,RAM33,輸入裝置和輸入/輸出接口(未圖示)??刂蒲b置30在電路上連接于變換器19a、19b、20a、20b、21a及21b的電流傳感器SA。CPU31通過變換器19a、19b等控制驅動電機16a、16b等。
基于各電流傳感器SA的輸出信號,作為判定裝置的CPU31獲得兩個前羅拉驅動電機16a與16b之間的負載扭矩差值,兩個中羅拉驅動電機17a與17b之間的負載扭矩差值,和兩個后羅拉驅動電機18a與18b之間的負載扭矩差值。然后,CPU31作出判斷所述各差值是否偏離設定范圍,而當所述各差值偏離設定范圍時,就判定出現(xiàn)了異常。此處,“設定范圍”是指通過在負載扭矩波動量加上允許誤差而獲得的值,并且是通過試驗而預先獲得的,所述負載扭矩波動量起因于供給的材料(粗紗)的厚度不均勻性等。所述設定范圍不根據(jù)紡紗的紗線支數(shù)或纖維類型而變化,而是被設定在一個通用范圍。
另外,CPU31還控制用于驅動提升驅動系統(tǒng)和主軸驅動系統(tǒng)的電機(未圖示),而控制裝置30還用作細紗機的控制裝置。當確定了出現(xiàn)異常時,CPU31實施控制以停止細紗機的運作。
ROM32儲存程序數(shù)據(jù)和執(zhí)行程序所需的數(shù)據(jù)項目。所述程序數(shù)據(jù)包括紡紗條件與轉速、圖案等之間的相應數(shù)據(jù)。所述相應數(shù)據(jù)是紡紗條件與正常工作期間主軸轉速、牽伸驅動系統(tǒng)及提升驅動系統(tǒng)的電機轉速之間(關系)的數(shù)據(jù),所述紡紗條件諸如是各種纖維材料,紡紗的紗線支數(shù)和捻數(shù)。所述圖案標示轉數(shù)(RPM)與用于各種卷繞量的電流供輸量之間的關系。另外,ROM32儲存供輸電流量的范圍,所述供輸電流量與正常工作期間的負載扭矩相對應。在作為牽伸裝置11中的異常,構成傳動軸12a等的羅拉軸15中發(fā)生了松動時,這個值被用于做出判斷在所述傳動軸的哪個側邊出現(xiàn)了異常。
RAM33臨時儲存由輸入裝置輸入的數(shù)據(jù),通過CPU31等獲得的計算結果。輸入裝置用于輸入紡紗條件數(shù)據(jù),例如紡紗的紗線支數(shù),纖維(材料)的類型,紡紗工作期間的錠子最大轉數(shù)(RPM),紡紗長度,提升長度,管紗錐面斜邊長度和使用的筒管的長度。
其次將說明如上述所構造的裝置的運作。在細紗機運作之前,紡紗條件,例如纖維材料,紡紗的紗線支數(shù)和捻數(shù),通過輸入裝置被輸入控制裝置30。當細紗機的運作被啟動了時,驅動電機16a、16b、17a、17b、18a及18b的轉動在來自控制裝置30的命令和符合于紡紗條件的基礎上通過變換器19a、19b、20a、20b、21a及21b進行控制。另外,控制了錠子驅動系統(tǒng)和提升驅動系統(tǒng)的驅動電機,以獲得預定的轉動速度。
當細紗機運轉時,粗紗穿過牽伸裝置11的后、中及前羅拉之間的間隔,從而被牽伸,然后卷繞在筒管上,所述筒管在卷取部分(未圖示)中與錠子一體地轉動。
供輸給驅動電機16a、16b等的電流量,在由變換器19a、19b等的電流傳感器檢測后被輸給控制裝置30。CPU31做出判斷供輸給驅動相同的牽伸羅拉的兩個驅動電機的電流量之間的差值有否任何偏離設定范圍,所述兩個驅動電機即是第一及第二前羅拉驅動電機16a及16b,第一及第二中羅拉驅動電機17a及17b,第一及第二后羅拉驅動電機18a及18b。當有任何偏離時,就確定存在異常,并輸出異常信號?;谒霎惓P盘?,執(zhí)行對機器停止運作的控制,并啟動諸如蜂鳴器或警示燈的報警裝置,由此通知操作者處示警報狀態(tài)。
供輸給驅動電機16a、16b、17a、17b、18a及18b的電流量與負載扭矩的幅度成比例。每個牽伸羅拉的負載扭矩基本固定在與粗紗厚度的不均勻度相對應的范圍內,除非紡紗材料及牽伸比改變了。在牽伸裝置11中,前下羅拉12、中下羅拉13及后下羅拉14在縱向中點處被分為兩部分,每一部分由兩個驅動電機驅動。因此,當紡紗中沒有異常時,驅動每類下羅拉12-14的兩個電機之間的負載扭矩差值,例如第一前羅拉驅動電機16a與第二前羅拉驅動電機16b之間的負載扭矩差值,就小于和在所述設定范圍內,同時輸給兩個驅動電機16a與16b的電流量之間的差值也在所述設定范圍內。然而,當出現(xiàn)異常時,例如發(fā)生粗紗纏繞在牽伸羅拉周圍或夾住皮圈,而驅動牽伸羅拉的負載扭矩增大,驅動電機的負載扭矩也增大,結果是所述差值偏離設定范圍。當這種異常同時地發(fā)生于相對于牽伸羅拉的縱向中點成對稱的各位置之時,異常不能利用輸給驅動電機16a及16b等的電流量之間的差值而被檢測到。然而,發(fā)生這種狀況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即使驅動電機16a、16b、17a、17b、18a及18b沒有達到過載狀態(tài),也可以在牽伸羅拉的負載中檢測到異常。
本實施例提供下列作用(1)驅動牽伸羅拉(前下羅拉12,中下羅拉13和后下羅拉14)的多個電機(驅動電機16a、16b等)中的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由扭矩檢測裝置進行檢測;并設置有判定裝置(CPU31),當所述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偏離設定范圍時,所述判定裝置就判斷出現(xiàn)了異常。當紡紗條件改變了時,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的改變量是小的,所以通過比較通用的標準范圍與檢測到的負載扭矩差值就可能精確地判斷是否發(fā)生了異常,而無需為每個紡紗條件下的紡紗設定判斷是否有異常的標準值。結果是,在紡紗期間可用簡單的結構和不需儲存嚴格的標準值而能夠檢測牽伸裝置11中發(fā)生的異常。
(2)所述兩個電機是用于從兩側驅動牽伸羅拉(前下羅拉12等)的電機(驅動電機16a、16b等)。因此,在紡紗期可用簡單的結構和不需儲存嚴格的標準值而能夠檢測牽伸裝置11中的異常。
(3)所述牽伸羅拉(前下羅拉12等)在縱向中點處被分成兩部分,而CPU31比較驅動同一條傳動中的牽伸羅拉12-14的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因此,基于所檢測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是負(-)或是正(+),就可能識別已發(fā)生異常的傳動軸(傳動軸12a、12b等)的側面。一般地說,當有異常時,用于驅動發(fā)生異常側面的傳動軸的扭矩會增大。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傳動軸12a、12b等是從一個側被驅動的,而其另一個端部被制成自由端部,所以松動可能產(chǎn)生在構成傳動軸12a、12b等的羅拉軸15的螺紋部分。在此情況下,已發(fā)生松動的傳動軸的驅動電機的負載扭矩被減小了,所以在負載扭矩相對大的側面發(fā)生了異常的判定將是錯誤的判定。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于正常工作期間的負載扭矩的供輸電流范圍被儲存起來。因此,當做出是否發(fā)生異常的判定時,CPU31也從來自變換器19a、19b等的電流傳感器SA的輸出信號做出關于負載扭矩是否小于正常狀態(tài)下的負載扭矩的判定。因此,基于判定結果,就可能正確地判定發(fā)生了異常的傳動軸側面。當所述負載扭矩小于在正常狀況下的負載扭矩值時,就確定了由負載扭矩較小的電機驅動的牽伸羅拉的側面已發(fā)生了異常。另外,還可能做出判定任何異常是否是涉及負載扭矩增大的異?;蚴巧婕柏撦d扭矩減小的異常。
(4)為每類下羅拉而設置兩個驅動電機前下羅拉12,中下羅拉13和后下羅拉14,因此有可能識別已發(fā)生異常的下羅拉種類,由此使操作者更易確定處于非正常狀況的部分的位置。
(第二實施例)下面,將參考圖3描述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在以下方面不同于第一實施例所有下羅拉12-14的每一個構成單條傳動軸12c、13c、14c,而每個前下羅拉12、中下羅拉13和后下羅拉14從兩側邊由兩個電機驅動。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用相同標號標示,而其詳細描述將被省略,描述集中于各不同點。
構成牽伸裝置11的下羅拉12-14彼此在齒輪箱22及23之間平行延伸。一個齒輪箱22含有齒輪列(驅動齒輪)(未圖示),它把驅動軸26的轉動傳遞至右和左下羅拉12-14,第一驅動電機24a的轉動通過皮帶傳動機構25傳遞至驅動軸26。其它的齒輪箱23也含有齒輪列(驅動齒輪)(未圖示),所述齒輪列把驅動軸26的轉動傳遞至右和左下羅拉12-14,第二驅動電機24b的轉動通過皮帶傳動機構25傳遞至驅動軸26。
第一及第二驅動電機24a及24b與變換器27a及27b連接,并由控制裝置30通過變換器27a及27b進變速控制。變換器27a及27b輸入直流電,所述直流電是通過利用AC/DC變流器把市電轉換而獲得的(都沒有顯示),而為使驅動電機24a及24b在預定轉數(shù)(RAM)下轉動,向驅動電機24a及24b輸入了與負載相對應的電流。變換器27a及27b設置有電流傳感器SA作為扭矩檢測裝置,所述扭矩檢測裝置用于檢測供輸給驅動電機24a及24b的電流量。
在本實施例中,在牽伸裝置11工作期間,作用在兩個驅動電機24a及24b的負載扭矩由電流傳感器SA間接檢測。在前下羅拉12、中下羅拉13和后下羅拉14從機器的兩側被驅動的構造中,除非在牽伸裝置11中發(fā)生諸如纖維纏繞的異常,作用于兩個驅動電機24a及24b上的負載彼此是相等的,而負載扭矩差值在設定范圍內。當發(fā)生了諸如纖維纏繞在牽伸羅拉周圍的異常時,作用在第一及第二驅動電機24a及24b上的負載扭矩值,根據(jù)異常發(fā)生位置與牽伸羅拉端部之間距離的差別而有所不同。
CPU31恒定地進行監(jiān)控,基于變換器27a及27b的電流傳感器SA的輸出信號來檢測負載扭矩差值是否偏離設定范圍。當所述扭矩差值偏離了,就確定發(fā)生了異常,并輸出異常信號?;谒霎惓P盘枺瑘?zhí)行對機器的停止運行的控制,并啟動報警裝置通知操作者警報狀況。
除了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作用(1)及(2)相同的作用外,本實施例提供下列作用(5)由于所有的下羅拉12、13及14都是由兩個驅動電機24a及24b驅動的,當與第一實施例的構造比較時,獲得了簡單的構造。
(6)由于每個下羅拉12、13及14是單條傳動軸12c、13c、14c的構成部分,并從兩側被驅動,在構成傳動軸的羅拉軸15中不發(fā)生松動。因此,不需要儲存對應于正常工作的負載扭矩的供輸電流量范圍,所以可排除作為牽伸裝置11中的異常,在構成傳動軸12a等的羅拉軸15中松動的發(fā)生。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上述各實施例,但是可以例如實施如下在第一實施例中,可不儲存對應于正常工作時的負載扭矩的供輸電流量的范圍,而省去判定負載扭矩是否小于正常工作期間的值。另外在此情況下,異常的發(fā)生可被精確地檢測到。
在把各羅拉從縱向上分成兩部分時,所述分開位置不局限于所述中心。當所述分成兩部分影響到偏離中心的位置時,與傳動軸長度及主軸數(shù)量成比例的負載扭矩被施加在驅動牽伸羅拉的兩個電機的每一個電機上,所以在正常狀態(tài)下的兩個電機之間的負載扭矩有個差值。因此,通過使用偏離所述差值的允許偏差量作為設定范圍,就可能在第一實施的情況下進行判斷是否發(fā)生了異常。
有可能使用檢測供輸給驅動電機16a、16b等的電流量的電流量檢測裝置來代替電流傳感器SA,所述電流量檢測裝置直接檢測電流量,各傳感器檢測與所述電流量相應的電壓。
也有可能提供檢測作用于驅動電機16a、16b等的負載扭矩的扭矩檢測裝置來代替檢測供輸給驅動電機16a、16b等的電流量的構造,扭矩檢測裝置用于檢測轉動部分的扭矩變化,所述轉動部分位于驅動電機16a、16b等與牽伸羅拉驅動電機的側面端部之間。使用了扭矩變換器或類似物作為扭矩檢測裝置。扭矩變換器把扭矩轉變成電信號(例如電壓)。另外,還可能把應變儀(片)連接在驅動電機16a、16b側的牽伸羅拉端部以檢測牽伸羅拉的負載扭矩。在這些構造中,有可能直接檢測負載扭矩。因為檢測的部分是從牽伸羅拉的驅動電機側端部至驅動電機的輸出軸的轉動部分,所以可以靠地檢測牽伸羅拉上的負載。
用于監(jiān)測作用于驅動電機16a、16b等上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和當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偏離設定范圍時判定是存在異常的裝置不局限于使用CPU31的構造。例如,也可使用比較器來判定作用于驅動電機16a、16b等上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是否偏離設定范圍。另外,還可能通過用比較器把標準值與電壓值或電流值之間的差值進行比較來判定是否出現(xiàn)任何異常,電壓值或電流值之間的差值是扭矩轉換器的輸出信號。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所述構造,在所述構造中用于與作用在驅動電機16a、16b等上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進行比較的設定范圍是作為控制裝置30的ROM32等中的數(shù)據(jù)而預先儲存的;還可能通過輸入裝置在RAM33中儲存相同數(shù)據(jù)。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所述各構造,在所述構造中下羅拉12-14分別由驅動電機16a、16b等從機器的兩側進行驅動;也可能從機器兩側驅動部分下羅拉(例如,中下羅拉),從機器的一側驅動余下的羅拉。
代替其中在相同傳動中的牽伸羅拉由兩個電機驅動的構造,采用一種構造其中在相同傳動中的牽伸羅拉由一個電機驅動,而在不同傳動中的各牽伸羅拉分別由各獨立的電機驅動,通過判定各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是否偏離設定范圍來進行異常的檢測。例如,可能用單個驅動電機來驅動前下羅拉12,而用單個驅動電機來驅動中下羅拉13和后下羅拉14,其中,當兩個驅動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偏離設定范圍時,就確定發(fā)生了異常。還有,在第一實施例中,驅動不同傳動中的牽伸羅的各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可用于異常的檢測。
作為由控制裝置30緊急停止紡紗機運行的替代方法,根據(jù)來自異常的檢測裝置的異常檢測信號的輸出,也有可能在異常檢測信號已持續(xù)了預定的時間周期的那時刻完成使紡紗機停止運行的控制。在此情況下,當負載扭矩異常是瞬時性質,就不需要停止或重新啟動所述機器。
牽伸裝置11不局限于3條傳動形式的;它也可以是在一個側面具有4個或更多個牽伸羅拉的裝置。
作為驅動牽伸羅拉的電機,也可使用伺服電機來代替通過變換器進行控制的所述電機。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環(huán)錠細紗機。本發(fā)明可應用于其它的紡紗機,諸如環(huán)錠細紗機,它直接紡制細紗而不用通過牽伸紗條、接合紡紗工或粗紗機來制造粗紗。
在本發(fā)明中,判定裝置基于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實際差值和基于電機的負載扭矩相對于正常狀態(tài)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識別出發(fā)生了異常的牽伸羅拉。在本發(fā)明中,當從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做出異常的判斷時,判定裝置基于在正常狀態(tài)下每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做出關于哪個電機的負載扭矩偏離了正常值的判斷,由此有可能更精確地識別出已發(fā)生異常的牽伸羅拉。
權利要求
1.紡紗機牽伸裝置(11)異常的檢測裝置,包括多條傳動,在所述多條傳動中牽伸羅拉(12,13,14)由多個電機(16a、16b、17a、17b、18a、18b)驅動,和在所述多條傳動中設置了用于檢測多個電機(16a、16b、17a、17b、18a、18b)中的至少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的扭矩檢測裝置(SA),其特征在于所述異常的檢測裝置設置有判定裝置(31),用于在所述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偏離設定范圍時判斷發(fā)生了異常。
2.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紡紗機牽伸裝置(11)異常的檢測裝置,其中所述紡紗機是細紗機,所述細紗機還包含從兩側被驅動的牽伸羅拉(12,13,14),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電機是從兩側驅動同條傳動中的牽伸羅拉(12,13,14)的電機,和判定裝置(31)比較驅動同條傳動中的牽伸羅拉(12,13,14)的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
3.根據(jù)權利要求2的紡紗機牽伸裝置(11)異常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牽伸羅拉(12,13,14)在縱方向上被分成兩部分,和判定裝置(31)基于所述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是負或正來識別發(fā)生了異常的牽伸羅拉側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2的紡織機牽伸裝置(11)異常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牽伸羅拉(12,13,14)在縱方向上被分成兩部分,和判定裝置(31)基于所述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和基于每個電機的負載扭矩相對于正常狀態(tài)下每個電機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來識別發(fā)生了異常的牽伸羅拉(12,13,14)。
全文摘要
牽伸裝置(11)通過兩個電機驅動每一個前下羅拉(12)、中下羅拉(13)和后下羅拉(14);所述兩個電機是前羅拉驅動電機(16a)及(16b),中羅拉驅動電機(17a)及(17b)和后羅拉驅動電機(18a及18b)。所述驅動電機是通過變換器(19a、19b)等而被變速控制的,變換器(19a、19b)等設置有電流傳感器(SA)。電流傳感器(SA)檢測所供輸?shù)碾娏髁?,所述電流量是以對應于驅動電機(16a、16b)等的負載扭矩方式供輸?shù)?。CPU(31)判定當驅動每個后羅拉的兩個電機的負載扭矩之間的差值偏離設定范圍時就發(fā)生了異常。
文檔編號D01H13/14GK1710166SQ200510074048
公開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林久秋, 新美究, 筱崎豐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