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對木材等加工件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通常被稱作修整器或者刨槽機的、對木材等加工件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這樣的電動工具具備底座、以及亦被稱作馬達單元的工具主體。底座能夠通過載置加工件等來與加工件抵接。與此相對,確定工具主體的相對于底座的相對位置并將工具主體支承于底座。此處,與底座的相對位置被確定了的工具主體相對于與底座抵接的加工件的相對位置也被確定。這樣相對于加工件的相對位置被確定的工具主體,利用內置的驅動馬達驅動主軸使之旋轉,并利用安裝于主軸的刀頭對加工件進行加工。此外,可以根據加工件的加工來選擇適合于主軸的刀頭。 對于這樣的工具主體而言,在作為筐體發(fā)揮作用的殼體的內部設置驅動馬達。因此,該殼體具有作為驅動馬達的筐體的功能,還具有可把持于用于對加工件進行定位的底座的功能(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2-234001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2-337073一方面,為了確保對于設置于內部的驅動馬達等電氣部件的絕緣性而使用以絕緣性優(yōu)異的合成樹脂作為材料的成形品來構成上述的殼體。然而,這樣的由合成樹脂成形的殼體有時因吸水而發(fā)生變形,有時因溫度變化而產生撓曲。于是,殼體的外周面的尺寸一部分發(fā)生變化,從而在使工具主體相對于底座滑動的情況下,有時底座會勾掛住工具主體的外周面,產生很難使工具主體滑動的情況。另ー方面,考慮使用金屬的成形品構成上述的殼體,以便能夠利用底座均勻地束縛住殼體的外周面。在這樣使用金屬的成形品構成殼體的情況下,在利用底座把持殼體吋,能夠消除以上述的合成樹脂為材料的成形品那樣的變形,能夠均勻地束縛住殼體的外周面。然而,在這樣使用金屬的成形品構成殼體的情況下,很難確保與設置于上述殼體的內部的驅動馬達等電氣部件之間的絕緣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本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在于,在對木材等加工件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中,提供一種能夠確保與設置于內部的驅動馬達等電氣部件之間的絕緣性,并提高被底座把持的殼體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的電動工具。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采用以下的機構。S卩,本發(fā)明的第一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是對木材等加工件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其具備工具主體,其對上述加工件進行上述加工;以及底座,其具有與上述加工件抵接的加工件抵接面,并對該工具主體進行支承,且該底座確定了上述工具主體相對于上述加工件的相對位置,在上述工具主體的內部裝有旋轉驅動機構,該旋轉驅動機構用于獲得對上述加工件進行加工時的驅動力,并且,在上述工具主體的外部具有殼體,該殼體形成有供上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上述殼體的面對上述旋轉驅動機構的內部側形成為以樹脂為材料成形的內側殼體,上述殼體的面對上述底座的外部側形成為以金屬為材料成形的外側殼體,使該內側殼體與該外側殼體成為一體而構成雙層的殼體構造。其中,對于該旋轉驅動機構,作為主要的構成而主要列舉產生旋轉驅動カ的驅動馬達。另外,該驅動馬達具備固定于殼體側的定子與相對于該定子相對旋轉的轉子。根據該第一發(fā)明的電動工具,構成為使內側殼體與外側殼體成為一體的雙層的殼體構造。此處,由于作為面對旋轉驅動機構的內部側的內側殼體以樹脂為材料而成形,所以能夠利用樹脂材料特有的性質,將來自由旋轉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馬達等)構成的電氣部件的、電傳導以及熱傳導絕緣。另外,由于作為面對底座的外部側的外側殼體以金屬為材料而成形,所以能夠防止供底座把持的外周面因吸水而變形或因溫度變化而撓曲。
因此,能夠確保與包括裝于內部的旋轉驅動機構的電氣部件之間的絕緣性,并且能夠提高被底座把持的殼體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夠使工具主體相對于底座順暢地滑動。在上述第一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二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中,將上述旋轉驅動機構組裝于上述內側殼體時的組裝方向、與將組裝有該旋轉驅動機構的該內側殼體組裝于上述外側殼體時的組裝方向被設定為相互相向的方向,該內側殼體與該外側殼體重疊地構成。根據該第二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將上述旋轉驅動機構組裝于上述內側殼體時的組裝方向、與將組裝有旋轉驅動機構的內側殼體組裝于外側殼體時的組裝方向被設定為相互相向的方向。由此,能夠使旋轉驅動機構對內側殼體施加的負載、與組裝有旋轉驅動機構的內側殼體對外側殼體施加的負載不重疊。因此,能夠使施加于這些內側殼體與外側殼體的負載分散,能夠使殼體整體的強度提高,并且還能夠維持殼體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狀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夠提高被底座把持的殼體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能夠使工具主體相對于底座順暢地滑動。在上述第一或者上述第二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三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中,上述旋轉驅動機構具有驅動馬達,該驅動馬達具備定子與轉子,上述殼體所具備的、供上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延伸至覆蓋上述定子的、與朝向上述加工件側相反的ー側的端部的位置。根據該第三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殼體所具備的供底座把持的外周面延伸至覆蓋上述定子的、與朝向加工件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的位置。由此,供底座把持的外周面易于被設置于殼體的內部的定子所支承。因此,能夠良好地維持被底座把持的殼體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能夠使工具主體相對于底座順暢地滑動。在上述第一至上述第三的任ー項上述的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四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中,至少上述殼體所具備的、供上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狀通過機械加工而成形。其中,作為該機械加工,列舉為了提高外周面的周面形狀精度而對鑄件成形品進行機械式的切削機械加工的情況。
根據該第四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至少上述殼體所具備的、供底座把持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狀通過機械加工而成形,所以有利于提高外周面的周面形狀的加工精度。根據第一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確保與包括設置于內部的旋轉驅動機構的電氣部件之間的絕緣性,并且能夠提高被底座把持的殼體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根據第二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提高被底座把持的殼體的外周面的寸法精度,能夠使工具主體相對于底座順暢地滑動。根據第三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良好地維持被底座把持的殼體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能夠使工具主體相對于底座順暢地滑動。根據第四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有利于提高外周面的周面形 狀的加工精度。
圖I是表示分離的工具主體與底座的電動工具的立體圖。圖2是將工具主體安裝于底座的狀態(tài)的電動工具的主視圖。圖3是表示電動工具的正面觀察橫剖面的剖視圖。圖4是表示電動工具的側面觀察橫剖面的剖視圖。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馬達殼體的組裝的示意圖。符號說明10...電動工具;15...工具主體;20...殼體;21...馬達殼體;25...內側殼
體;31...外側殼體;33...齒條;34...顯示刻度;35...把持外周面;36...頭部殼體;
37...通風孔;39...螺釘部件;40...驅動馬達(旋轉驅動機構);41...主軸;42...場磁鐵(定子);43·..電樞(轉子);44·..換向器;45·..碳刷;46·..控制器;47·..電容器;
48...端子板;49...變速控制器;491...變速操作旋鈕;50...開關;501...開閉操作部;
51...下側滾珠軸承;52...上側滾珠軸承;53...送風扇;54...螺釘部件;55...電源線;
56...線護具;57...夾緊部件;58...夾頭機構;59...止動件;60...底座;61...底座主體;62...對置凸緣形部;63...突出孔;65...底座配件;67...加工件抵接面;71...把持構造部;72. . . C形筒狀部;73...槽;74...窗ロ部;75...手持部;76...夾緊裝置;B...刀頭;W...加工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方式進行說明。圖I是表示分離的工具主體15與底座60的電動工具10的立體圖。圖2是將工具主體15安裝于底座60的狀態(tài)的電動工具10的主視圖。此外,以下為了易于理解而按照附圖所示的那樣規(guī)定上下前后左右。圖I所示的電動工具10被泛稱為修整器,是對木材等加工件W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工具。電動工具10大體具有對加工件W進行加工的工具主體15、以及支承工具主體15的底座60。在工具主體15的內部設置有驅動馬達40,該驅動馬達40產生對加工件W進行加エ時的旋轉驅動力,詳細說明后述。該驅動馬達40是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旋轉驅動機構的部分。該驅動馬達40驅動主軸41使之旋轉。在旋轉驅動的主軸41的前端設置有用于安裝作為刀具的刀頭B的夾頭機構58。夾頭機構58被稱為絲攻筒夾,其對刀頭B進行夾持。這樣,工具主體15利用主軸41使刀頭B旋轉驅動來進行加工。此外,該工具主體15的內部構造的說明在接下來的底座60的說明之后進行。底座60具有與加工件W抵接的加工件抵接面67,并且確定了工具主體15相對于加工件W的相對位置并支承工具主體15。底座60大體具備與加工件W抵接的底座主體61、以及以與底座主體61 —體的狀態(tài)設置的把持構造部71。底座主體61構成為,可使工具主體15的刀頭B從作為底座60的下表面的加工件抵接面67向下側突出。底座主體61大體具備對置凸緣形部62、以及底座配件65。在該對置凸緣形部62中,在對置凸緣形部62的中心部分設置有上下貫通的突出孔63。從該突出孔63,可將工具主體15的刀頭B從位于對置凸緣形部62的下側的加工件抵接面67向下側突出。另外,該對置凸緣形部62形成為向前后左右平面伸出的凸緣形。在該對置凸緣形部62的下表面?zhèn)?,底座配?5被合適的螺釘緊固而安裝于對置凸緣形部62。在該對置凸緣形部62的上表面?zhèn)攘⒃O有朝上側筒狀地延伸的把持構造部71。其中,底座配件65形成為與對置凸緣形部62相同的形狀,并構成為可相對于該對置凸緣形部62自由裝卸。安裝于該對置凸緣形部62的底座配件65的下 表面形成為與加工件W抵接的加工件抵接面67。此外,附圖標記59是用于裝入平行規(guī)的止動件。把持構造部71具備與上述的對置凸緣形部62 —體的C形筒狀部72、以及配設于該C形筒狀部72的前側的夾緊裝置76。在C形筒狀部72的前側形成有槽73,使得C形筒狀部72俯視觀察呈C形。該槽73的槽寬度通過接下來說明的夾緊裝置76的夾持來擴大或縮小。通過擴大或縮小該槽73的槽寬度來擴大或縮小C形筒狀部72的內周面距離。SP,在C形筒狀部72的內周面距離縮小的情況下,C形筒狀部72利用該收縮來把持工具主體15的把持外周面35。反之,在該C形筒狀部72的內周面距離擴大的情況下,呈對工具主體15的把持外周面35松弛的狀態(tài),C形筒狀部72成為可相對于工具主體15的把持外周面35滑動的狀態(tài)。在該C形筒狀部72的槽73的下側形成有窗ロ部74。該窗ロ部74形成為可看見用于使刀頭B向下側突出的突出孔63。此外,在C形筒狀部72的外側周面的一部分上,以覆蓋該C形筒狀部72的外側周面的方式配設有弾性體而作為手持部75。作為該手持部75的弾性體形成為具有適當間隔的凹凸的外表面形狀。因此,因該手持部75具有適當間隔的凹凸的外表面形狀與弾性體的彈性而在手持時容易地把持該手持部75。夾緊裝置76被配設為跨越位于上述的C形筒狀部72的前側的槽73。對該夾緊裝置76的詳細構成未進行圖示,但夾緊裝置76大體具備使上述的槽73的槽寬度擴大或縮小的桿機構、以及使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升降的旋鈕機構。此外,該夾緊裝置76具備這些桿機構與旋鈕機構這兩個機構所共用的操作桿。這樣,夾緊裝置76在利用旋鈕機構適宜地確定了工具主體15相對于加工件W的相對位置后,利用桿機構使用C形筒狀部72來把持把持外周面35來支承工具主體15。接下來,對工具主體15的內部構造進行說明。圖3以及圖4是將工具主體15安裝于上述的底座60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詳細而言,圖3是表示電動工具10的正面觀察橫剖面的剖視圖,并且示出了圖I中的III-III剖面向視。圖4是表示電動工具10的側面觀察橫剖面的剖視圖,并且示出了圖I中的IV-IV剖面向視。
如圖3以及圖4所示,工具主體15具備殼體20。該殼體20形成工具主體15的外裝,并作為將驅動馬達40等內置于其內部的筐體而發(fā)揮作用。該殼體20通過使位于加工件W側亦即圖示下側的馬達殼體21、與位于圖示上側的頭部殼體36—體化而構成。如圖2所示,該馬達殼體21與頭部殼體36通過被螺釘部件39、39上下螺紋固定而一體化。以下,在對馬達殼體21的詳細構造進行說明之前,首先對設置于該殼體20的內部的驅動馬達40等的內置裝置種類進行說明。在工具主體15中設置有以下那樣的內置裝置。如圖3以及圖4所示,在形成為近似圓柱形狀的工具主體15的中間部分,以主軸41沿上下延伸的方式設置有驅動馬達40。該驅動馬達4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旋轉驅動機構,由被廣泛利用的有刷馬達(brush motor)構成。該驅動馬達40使主軸41作為驅動軸旋轉驅動。該主軸41以沿著工具主體15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工具主體15的內部。此外,該主軸41的下端從加工件W側亦即馬達殼體21內的下端側突出。與此相對,主軸41的上端位于頭部殼體36內的上端附近。因此,主軸41的下端側被配設于馬達殼體21內的下端側的下側滾珠軸承51軸支承為可自由旋轉。該主軸41的上端側被配設于頭部殼體36內的上端側的上側滾珠軸承52軸支承為 可自由旋轉。該驅動馬達40如上述那樣由有刷馬達構成,驅動馬達40具備作為定子的場磁鐵(field)42、作為轉子的電樞43、作為整流子的換向器44、以及碳刷45。此外,場磁鐵42以及電樞43配置于殼體20中的馬達殼體21內,在以后進行詳述。與此相對,換向器44以及碳刷45配置于殼體20中的頭部殼體36內。場磁鐵42相對于馬達殼體21被固定支承。電樞43與換向器44被固定支承于主軸41,該主軸41被軸支承為可自由旋轉。換向器44通過與碳刷45的電連接而向電樞43供給電カ。被供給了電カ的電樞43產生磁場,以使電樞43相對于場磁鐵42相對旋轉的方式對電樞43作用,并使固定支承該電樞43的主軸41旋轉驅動。另外,場磁鐵42通過將電線卷繞在鐵芯上而構成。該場磁鐵42具備,與電樞43相対的場磁鐵主體421、以及從該場磁鐵主體421露出并被卷繞的繞線部422。其中,場磁鐵主體421被配置為與電樞43相対。該場磁鐵主體421的上下的長度形成為與該電樞43的上下的長度相同的長度。另外,該場磁鐵42被螺釘部件54緊固于后續(xù)說明的內側殼體25。另外,在換向器44以及碳刷45的上側配設有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板48、變速控制器49等電氣部件。另外,在上述的換向器44以及碳刷45的附近設置有用于對該エ具主體15的電源進行開關操作的開關50。其中,上述的變速控制器49形成為能夠從露在外部的變速操作旋鈕491進行操作輸入,并能夠根據該操作輸入來設定主軸41的旋轉速度。另外,開關50形成為能夠從露在外部的開關操作部501進行操作輸入,并能夠根據該操作輸入來開關工具主體15的電源。另外,在上述的下側滾珠軸承51與場磁鐵42以及電樞43之間設置有送風扇53。該送風扇53被固定支承于上述的主軸41。因此,送風扇53因主軸41的旋轉而旋轉,在殼體20內從下向上送風。另外,在該工具主體15的上部配設有用于從外部電源向內部供給電カ的電源線55。附圖標記56表示保護電源線55的線護具,附圖標記57表示夾緊電源線55的夾緊部件。該夾緊部件57與后續(xù)詳述的內側殼體25共同夾緊保持電源線55。
此外,像這樣配設各種電氣部件的工具主體15的上端部分被頭部殼體36覆蓋。在該頭部殼體36上設置有通風孔37。接下來,對內置上述的內置裝置的殼體20進行說明。該殼體20通過像上述那樣將馬達殼體21與頭部殼體36 —體化而構成。對馬達殼體21進行說明。在馬達殼體21的內部設置驅動馬達40的場磁鐵42以及電樞43,并且在馬達殼體21的外部形成供底座60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該馬達殼體21構成為將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 —體化的雙層的殼體構造。即,馬達殼體21的外側殼體31的圓筒以覆蓋內側殼體25的外周的方式與內側殼體25重合。因此,馬達殼體21構成為將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在徑向鄰接配置的、剖視呈雙層的構造。內側殼體25以面對驅動馬達40的方式構成馬達殼體21內部側。該內側殼體25以所謂合成樹脂等樹脂為材料而成形。此外,作為該內側殼體25的材料的合成樹脂等樹脂具有將電傳導絕緣的性質,并且具有將熱傳導絕緣的性質。 如圖4等所示,該內側殼體25的下端側延伸至配置送風扇53的部分,上端側延伸至配置換向器44的部分。另外,該內側殼體25的上端附近亦即換向器44周邊的形狀由復雜的適當的形狀形成。與此相對,該內側殼體25的比換向器44靠下側的形狀形成為以該換向器44周邊為底部形狀的近似有底筒狀。與此相對,外側殼體31以面對底座60的方式構成馬達殼體21外部側。該外側殼體31以鋁亦即金屬為材料而成形。如圖4等所示,該外側殼體31的下端側延伸至配置下側滾珠軸承51的部分,上端側延伸至配置換向器44的部分。該外側殼體31的比換向器44靠下側的形狀形成為以下側滾珠軸承51周邊為底部形狀的近似有底筒狀。與此相對,該外側殼體31的上端附近亦即換向器44周邊的形狀以該近似有底筒形狀的開ロ直徑擴大的方式形成。此處,在外側殼體31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形成均等的外周直徑的把持外周面35。該把持外周面35通過與上述的底座60的C形筒狀部72的內周面面接觸而被夾持,來形成被把持的部分。因此,在將該把持外周面35插入C形筒狀部72的情況下能夠順暢地滑動。具體而言,外側殼體31的把持外周面35通過對鑄件的成形品進行機械的切削機械加工(機械加工)而形成。由此,可提高該把持外周面35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狀精度,并形成上下筆直的直筒狀。另外,該把持外周面35延伸至覆蓋場磁鐵42中的與朝向加工件W側相反的ー側的上端的位置。具體如圖4所示,把持外周面35被設定為,該把持外周面35的上端位置位于比場磁鐵42的上端位置靠下側。此處,在使工具主體15最接近加工件W側的狀態(tài)(使工具主體15位于最下端的狀態(tài))下、當利用底座60的C形筒狀部72把持工具主體15吋,該底座60的C形筒狀部72的上端位置位于把持外周面35的上端位置的下側。因此,該狀態(tài)的底座60的C形筒狀部72的上端位置位于比場磁鐵42的上端位置靠下側。因此,在使工具主體15最接近加工件W側的狀態(tài)(使工具主體15位于最下端的狀態(tài))下、被C形筒狀部72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成為內裝場磁鐵42的部分。另外,該齒條33沿著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的插入方向(圖不上下方向)設置于把持外周面35的前面?zhèn)取}X條33形成為與使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升降的旋鈕機構的齒輪嚙合。此外,在與該齒條33鄰接的橫向側設置有用于指示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的相對位置的顯示刻度34。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內側殼體25以及外側殼體31的組裝的圖。圖5(A)示意性地示出了將驅動馬達40組裝于內側殼體25時的エ序。圖5 (B)示意性地示出了將組裝有驅動馬達40的內側殼體25組裝于外側殼體31時的エ序。圖5 (C)示意性地示出了經過圖5(A)以及圖5(B)的エ序后驅動馬達40被組裝于殼體20的例子。馬達殼體21按照圖5 (A)、圖5 (B)、圖5 (C)的順序,將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以重合的方式進行組裝而構成。此時,將驅動馬達40組裝于內側殼體25時的組裝方向、與將組裝有驅動馬達40的內側殼體25組裝于外側殼體31時的組裝方向被設定為相互相向的方向。在圖5(A)中,將驅動馬達40組裝于內側殼體25。此時,驅動馬達40以從內側殼體25的開口下側裝入其內部的方式組裝。此處,由于內側殼體25如上述那樣形成為近似 有底筒狀,所以在內側殼體25中構成底側的上側部分應對由外部壓カ導致的變形的強度較聞。接下來,在圖5(B)中,將組裝有驅動馬達40的內側殼體25組裝于外側殼體31。此時,該內側殼體25以從外側殼體31的開口上側裝入其內部的方式組裝。此處,由于外側殼體31如上述那樣形成為近似有底筒狀,所以在外側殼體31中構成底側的下側部分應對由外部壓カ導致的變形的強度較高。S卩,如圖5(C)所示,在由這些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構成的馬達殼體21中,在上側配置有內側殼體25的底側,在下側配置有外側殼體31的底側。因此,該馬達殼體21能夠將應對由外部壓カ導致的變形的強度分散至上下位置。另外,如這些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那樣的、形成近似有底筒狀并組裝起來的構成被設定為,開ロ側的開ロ面積比底側的開ロ面積大。根據上述的電動工具10,能夠起到以下那樣的作用效果。即,根據上述的電動工具10,構成為將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 —體化的雙層的殼體構造。此處,由于作為面對驅動馬達40的內部側的內側殼體25以合成樹脂等樹脂為材料而成形,所以能夠將來自驅動馬達40的電傳導以及熱傳導絕緣。另外,由于作為面對底座60的外部側的外側殼體31以鋁為材料而成形,所以能夠防止由底座60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因吸水而變形或因溫度變化而撓曲。因此,能夠確保與設置于內部的驅動馬達40之間的絕緣性,并且能夠提高被底座60把持的馬達殼體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夠使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順暢地滑動。另外,根據上述的電動工具10,由于將驅動馬達40組裝于內側殼體25時的組裝方向、與將組裝有驅動馬達40的內側殼體25組裝于外側殼體31時的組裝方向被設定為相互相向的方向,所以能夠使驅動馬達40對內側殼體25施加的負載、與組裝有驅動馬達40的內側殼體25對外側殼體31施加的負載不重疊。因此,能夠使施加于這些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的負載分散,能夠使殼體20整體的強度提高,并且還能夠維持馬達殼體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周面形狀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夠提高被底座60把持的馬達殼體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尺寸精度,能夠使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順暢地滑動。另外,根據上述的電動工具10,由于將內側殼體25的底側與外側殼體31的底側上下交互地配置,所以能夠將由開ロ側的開ロ面積與底側的開ロ面積之差產生的間隙交互地分散至上下位置。由此,能夠分散因這些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的組裝而產生的間隙,能夠實現減輕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的組裝導致的搖晃的效果。另外,根據上述的電動工具10,把持外周面35延伸至覆蓋場磁鐵42中的與朝向加工件W側相反的一側的上端的位置。由此,供底座60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易于被設置于馬達殼體21的內部的場磁鐵42所支承。因此,能夠良好地維持被底座60把持的馬達殼體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尺寸精度,能夠使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順暢地滑動。另外,根據上述的電動工具10,由于把持外周面35的周面形狀通過切削機械加工而成形,所以有利于提高把持外周面35的周面形狀的加工精度。此外,本發(fā)所涉及的電動工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樣對適當之處進行變更而構成。S卩,上述的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10作為對木材等加工件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而例示了修整器來進行說明。然而,作為這樣的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也可以構成為刨槽機。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10中,驅動馬達40相對于內側殼體25的組裝方向、與內側殼體25相對于外側殼體31的組裝方向被設定為相互相向的方向。然而,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并不局限于這樣的組裝方向,驅動馬達40相對于內側殼體25的組裝方向、與內側殼體25相對于外側殼體31的組裝方向也可以被設定為相同方向。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工具,其對木材等加工件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 該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具備 工具主體,其對所述加工件進行所述加工;以及 底座,其具有與所述加工件抵接的加工件抵接面,并對該工具主體進行支承,且該底座確定了所述工具主體相對于所述加工件的相對位置, 在所述工具主體的內部裝有旋轉驅動機構,該旋轉驅動機構用于獲得對所述加工件進行加工時的驅動力,并且,在所述工具主體的外部具有殼體,該殼體形成有供所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 所述殼體的面對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的內部側形成為以樹脂為材料成形的內側殼體,所述殼體的面對所述底座的外部側形成為以金屬為材料成形的外側殼體,使該內側殼體與該外側殼體成為一體而構成雙層的殼體構造。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將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組裝于所述內側殼體時的組裝方向、與將組裝有該旋轉驅動機構的該內側殼體組裝于所述外側殼體時的組裝方向被設定為相互相向的方向,該內側殼體與該外側殼體重疊地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具有驅動馬達,該驅動馬達具備定子與轉子, 所述殼體所具備的、供所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延伸至覆蓋所述定子的、與朝向所述加エ件側相反的ー側的端部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至少所述殼體所具備的、供所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狀通過機械加工而成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對木材等加工件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該電動工具能夠確保與驅動馬達之間的絕緣性,并提高被底座把持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該電動工具構成為使內側殼體(25)與外側殼體(31)成為一體的雙層的殼體構造。此處,作為面對驅動馬達(40)的內部側的內側殼體(25)以合成樹脂為材料而成形。另外,作為面對底座(60)的外部側的外側殼體(31)由鋁為材料而成形。該電動工具能夠確保與設置于內部的驅動馬達(40)之間的絕緣性,并能夠提高被底座(60)把持的馬達殼體(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夠使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順暢地滑動。
文檔編號B27C5/10GK102689334SQ20121007480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22日
發(fā)明者加藤和也, 木村卓示 申請人:株式會社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