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包含固定架體、座椅、活動架體、鎖定裝置、踏板裝置及輔助裝置。座椅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顒蛹荏w相對固定架體在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之間擺動。鎖定裝置用于鎖定活動架體的角度。踏板裝置依繞轉(zhuǎn)軸樞設(shè)于活動架體,當活動架體位于第一角度,繞轉(zhuǎn)軸位于第一位置,當活動架體位于第二角度,繞轉(zhuǎn)軸位于第二位置,第一位置與座椅的距離小于第二位置與座椅的距離。輔助裝置向活動架體施力,依樞轉(zhuǎn)軸為軸心產(chǎn)生第一力矩。活動架體及其上的總重量依樞轉(zhuǎn)軸為軸心產(chǎn)生第二力矩。第一力矩及第二力矩的合力矩為第三力矩,第三力矩使活動架體朝第一角度擺動,且使用者可施力于踏板裝置,使活動架體朝第二角度擺動。
【專利說明】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室內(nèi)運動器材,特別是指一種可調(diào)整踏板裝置及座椅相對位置的運動腳踏車。
【背景技術(shù)】
[0002]近年來室內(nèi)運動器材越來越普遍,其中,斜躺式運動腳踏車(Recumbent Bike)即是目前十分普及的室內(nèi)運動器材。使用此類運動腳踏車時,由于每位使用者的身高及喜好不同,使用者常需調(diào)整踏板裝置與座椅的相對位置,方可得到較為合適的使用姿勢。習知的斜躺式運動腳踏車多以固定踏板裝置、調(diào)整座椅前后位置的方式,來調(diào)整踏板裝置與座椅之間的距離,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身高及喜好。
[0003]為了適應座椅被調(diào)整向前靠近或向后遠離踏板裝置的需求,習知的斜躺式運動腳踏車需在固定架體預留供座椅前后位移的空間,而那些預留的空間除了為座椅調(diào)整之用,常無其它功用。換句話說,此種設(shè)計所需的機臺前后長度較長,不僅空間利用性低,也常連帶的增加制造成本。
[0004]再者,在調(diào)整座椅前后位置時,將同時改變座椅與控制面板或與前方握把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身高較矮的使用者會將座椅調(diào)整至離踏板裝置較近的位置,此時,使用者與控制面板或與前方握把之間的距離較近;而身高較高的使用者會將座椅調(diào)整至離踏板裝置較遠的位置,此時,使用者距離控制面板及前方握把較遠。對使用者來說,控制面板及前方握把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無論是太近或過遠,都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尤其是當距離較遠時,常發(fā)生使用者操作控制面板及使用前方握把的不便,或因距離太遠,產(chǎn)生使用者目視控制面板較吃力的問題。
[0005]現(xiàn)已有運動器材僅需改變活動架體的位置,無需改變座椅位置,即可調(diào)整曲柄裝置與座椅之間的距離,或更換兩種不同的運動型態(tài),比如一種可選擇供手部或腿部使用的運動器材,包含固定架體、座椅、活動架體、鎖定裝置及曲柄裝置。座椅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顒蛹荏w依樞轉(zhuǎn)軸樞設(shè)于固定架體,活動架體可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間擺動。鎖定裝置將活動架體鎖定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間,以固定活動架體與固定架體的相對位置。曲柄裝置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當活動架體位于第一位置時,曲柄裝置可供使用者的手部進行繞轉(zhuǎn)運動,當活動架體位于第二位置時,曲柄裝置可供使用者進行腿部的繞轉(zhuǎn)運動。然而,要改變活動架體上曲柄裝置的位置,使用者需一手扶著活動架體,將其旋轉(zhuǎn)至所需位置,另一手操作鎖定裝置,以固定活動架體與固定架體的相對位置。此種調(diào)整過程使用者至少需負擔活動架體及曲柄裝置的重量,較為費力,且此種調(diào)整方式需反復上下座椅確認或試用方才調(diào)整的位置是否適當,對使用者而言相當?shù)牟环奖恪?br>
[0006]另一方面,在使用具有可調(diào)式座椅的運動腳踏車時,也常有潛在的危險。當使用者將座椅調(diào)至合適位置并以鎖定裝置鎖固后,座椅有可能會因同時承受使用者全身重量及運動過程中的作用力(如震動),而發(fā)生鎖定裝置松脫,造成座椅滑落的情況,進而產(chǎn)生穩(wěn)固性不佳的問題。
[0007]進一步來說,以調(diào)整座椅的高低位置為例,習知常見鎖定裝置的結(jié)構(gòu)為插銷配合多個定位孔,來調(diào)整座椅座管的位置。這種鎖定裝置雖具有結(jié)構(gòu)單純、成本低廉、操作容易等優(yōu)點,但仍有改良的空間。前述的鎖定裝置需在插銷及定位孔間預留一間隙以利制造及組裝,然而,預留的間隙會讓鎖定裝置的各組件在使用狀態(tài)下發(fā)生不必要的碰撞及震動,對鎖定裝置整體的穩(wěn)固性及各組件的使用壽命都有不良的影響。若為避免狀況而將間隙縮小,則需提升制造及組裝的精細度,這將大幅增加生產(chǎn)成本。因此,如何兼顧鎖定裝置的穩(wěn)固性及相對較低的生產(chǎn)成本,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解決機臺前后長度較長,及制造成本較高的問題。
[0009]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解決較高使用者因距離控制面板較遠,發(fā)生操作、使用或視覺上不便的問題。
[0010]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讓使用者無須離開座椅,SP可以輕松省力的方式調(diào)整踏板裝置及座椅之間的距離。
[0011]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解決可調(diào)式座椅在運動過程中穩(wěn)固性不佳的問題。
[0012]為達到上述諸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固定架體;一座椅,設(shè)置于所述固定架體,供一使用者乘坐;一活動架體,依左右軸向的一樞轉(zhuǎn)軸樞設(shè)于所述固定架體,能相對所述固定架體在一第一角度及一第二角度之間前后擺動;一鎖定裝置,將所述活動架體鎖定在能擺動范圍的一選定角度,所述鎖定裝置具有一控制件,位于所述固定架體且位于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使用者伸手可及處,所述控制件用于使所述活動架體由一鎖定于所述選定角度的鎖定狀態(tài)轉(zhuǎn)變成一能擺動的解鎖狀態(tài);一踏板裝置,依左右軸向的一繞轉(zhuǎn)軸樞設(shè)于所述活動架體,所述踏板裝置用于供所述使用者的雙腳進行繞轉(zhuǎn)運動,當所述活動架體位于所述第一角度時,所述繞轉(zhuǎn)軸對應位于一第一位置,當所述活動架體位于所述第二角度時,所述繞轉(zhuǎn)軸對應位于一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座椅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位置與所述座椅的距離,且對應于所述活動架體由所述第一角度擺動至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繞轉(zhuǎn)軸在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之間擺動形成一擺動軌跡;一輔助裝置,設(shè)置于所述固定架體及所述活動架體之間,所述輔助裝置相對于所述固定架體向所述活動架體施力,依所述樞轉(zhuǎn)軸為軸心產(chǎn)生一第一力矩;其中,所述活動架體本身及其所承載的總重量依所述樞轉(zhuǎn)軸為軸心產(chǎn)生一第二力矩,所述第一力矩及所述第二力矩的合力矩為一第三力矩,當所述活動架體呈現(xiàn)所述解鎖狀態(tài)時,所述第三力矩使所述活動架體由所述第二角度朝所述第一角度擺動,且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使用者能施力于所述踏板裝置,抵抗所述第三力矩,使所述活動架體由所述第一角度朝所述第二角度擺動。
[0013]上述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第二位置相比于所述第一位置較前方也較下方。
[0014]所述座椅的頂面中心與所述繞轉(zhuǎn)軸連成一直線,在側(cè)視下,對應于所述活動架體由所述第一角度擺動至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直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的變動范圍小于等于15度。
[0015]所述樞轉(zhuǎn)軸的位置低于所述擺動軌跡。
[0016]所述第一力矩與所述第二力矩的方向始終維持相反。
[0017]所述輔助裝置為一氣壓棒,其二端分別樞接于所述固定架體及所述活動架體。
[0018]所述鎖定裝置包含:一定位架,設(shè)置于所述固定架體,所述定位架具有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個定位孔,且每一所述定位孔具有一第一孔壁及一第二孔壁;一限位架,設(shè)置于所述活動架體,所述限位架能相對所述定位架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之間移動,且所述限位架具有一第一抵擋部及一第二抵擋部;一連動件,能相對所述限位架沿一第二方向在較接近所述定位架的一鎖定位置及較遠離所述定位架的一解鎖位置之間移動,且所述控制件能控制所述連動件由所述鎖定位置位移至所述解鎖位置;至少一彈性件,連接所述限位架及所述連動件,所述彈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qū)λ鲞B動件施加朝所述定位架方向的力量;一第一插栓,樞設(shè)于所述連動件,所述第一插栓包含:一第一迫導面,位于所述第一插栓較接近所述定位架的一端,所述第一迫導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一迫導面卡合于所述定位孔的所述第一孔壁;一第一受迫部,相比于所述第一迫導面較遠離所述定位架,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一受迫部卡合于所述第一抵擋部;一第二插栓,樞設(shè)于所述連動件,所述第二插栓包含:一第二迫導面,位于所述第二插栓較接近所述定位架的一端,所述第二迫導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且所述第二迫導面與所述第一迫導面彼此相對或相背,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二迫導面卡合于所述定位孔的所述第二孔壁;一第二受迫部,相比于所述第二迫導面較遠離所述定位架,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二受迫部卡合于所述第二抵擋部。
[0019]所述第一迫導面及所述第二迫導面均呈斜面。
[0020]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一迫導面卡合于其中一定位孔的所述第一孔壁,而所述第二迫導面卡合于相鄰前述所述定位孔的所述第二孔壁。
[0021]采用上述技術(shù)方案,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通過活動架體配合輔助裝置,帶動踏板裝置相對固定架體擺動,以調(diào)整踏板裝置與座椅之間的距離。若要增加踏板裝置與座椅之間的距離,使用者僅需坐定于座椅,一手操作控制件使活動架體呈現(xiàn)解鎖狀態(tài),雙腳施力于活動架體將其推至合適位置,再松開控制件即可;若要縮短踏板裝置與座椅之間的距離,使用者也無需離開座椅,僅需操作控制件使活動架體脫離固定架體,活動架體便會帶動踏板裝置朝接近座椅的第一角度位移。如此一來,除了可大幅縮短機臺的前后長度以減少占地面積外,使用者無需離開座椅即可以輕松省力的方式調(diào)整踏板裝置及座椅之間的距離。另外,本發(fā)明采用固定式的座椅也同時解決了較高使用者因距離控制面板較遠,發(fā)生操作或視覺上不便的問題,及調(diào)整式座椅的穩(wěn)固性不佳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立體圖;
[0023]圖2是圖1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右側(cè)視圖;
[0024]圖3A是圖1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活動架體位于第一角度的左側(cè)視圖;
[0025]圖3B是圖1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活動架體位于第二角度的左側(cè)視圖;
[0026]圖4A是圖3A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活動架體位于第一角度時各作用力的示意圖;
[0027]圖4B是圖3B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活動架體位于第二角度時各作用力的示意圖;
[0028]圖5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位于第一角度時各作用力的示意圖;
[0029]圖6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立體圖;
[0030]圖7是圖6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側(cè)視圖;
[0031]圖8是圖3A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鎖定裝置的放大圖;
[0032]圖9是圖8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鎖定裝置的剖視圖;
[0033]圖10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鎖定裝置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右側(cè)視圖。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100包含一固定架體110、一座椅120、一活動架體130、一鎖定裝置140、一踏板裝置150及一輔助裝置160。座椅120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110,供一使用者乘坐,本實施方式采用具有靠背121的座椅120。另外,控制面板122也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110,以供使用者操作或監(jiān)控運動過程中的各項參數(shù)。本實施方式將座椅120的位置固定,將踏板裝置150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130,活動架體130配合輔助裝置160,可帶動踏板裝置150相對固定架體110擺動,以調(diào)整踏板裝置150與座椅120之間的距離,進而讓不同使用者依據(jù)自己的身高及喜好,將踏板裝置150調(diào)整至合適的位置。此外,因座椅120位置固定,使用者與控制面板122及前方握把123之間的距離也會固定。換言之,無論使用者如何調(diào)整踏板裝置150,使用者與控制面板122及前方握把123之間的距離都不會改變。如此將可有效解決較高使用者在使用習知的斜躺式運動腳踏車,因距離控制面板及前方握把較遠,發(fā)生操作、使用或視覺上不便的問題。
[0035]圖3A是圖1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一角度的左側(cè)視圖。圖3B是圖1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二角度的左側(cè)視圖。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3B,活動架體130依左右軸向的一樞轉(zhuǎn)軸131樞設(shè)于固定架體110,且活動架體130可相對固定架體110在圖3A所示的第一角度及圖3B所示的第二角度之間前后擺動。其中,本實施方式的樞轉(zhuǎn)軸131位于固定架體110的底部,當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一角度時,離座椅120較近,當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二角度時,離座椅120較遠。
[0036]鎖定裝置140將活動架體130鎖定于可擺動范圍的一選定角度,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角度與第二角度大約夾60度,且鎖定裝置140共可將活動架體130鎖定在十五個不同的選定角度,包含將活動架體130鎖定在第一角度或第二角度。也就是說,在第一角度與第二角度之間,每隔四度為一個選定角度,包含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總共有十五個選定角度可供選擇。關(guān)于本實施方式所采用的鎖定裝置140的具體結(jié)構(gòu),將于后續(xù)進行較詳細的繪示及說明,在此僅先做簡略的說明。
[0037]鎖定裝置140具有一控制件141,其位于固定架體110,控制件141用于使活動架體130由一鎖定于選定角度的鎖定狀態(tài)轉(zhuǎn)變成一可擺動的解鎖狀態(tài)。特別的是,控制件141需位于使用者乘坐于座椅時伸手可及處,如本實施方式將控制件141設(shè)置于座椅120下方,此設(shè)計用意在于讓使用者不必離開座椅120,即可使用控制件141,讓活動架體130可相對固定架體110活動,以進行后續(xù)的調(diào)整。因此,只要使用者不需離開座椅即可使用的位置,如將控制件141設(shè)置于座椅120前方的固定架體110或座椅120兩側(cè)等處,都不脫離本實施方式對于控制件141位置的設(shè)計精神。
[0038]踏板裝置150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130,供使用者的雙腳進行繞轉(zhuǎn)運動,本實施方式的踏板裝置150包含一繞轉(zhuǎn)軸151及兩踏板152。繞轉(zhuǎn)軸151依左右軸向樞設(shè)于活動架體130,且繞轉(zhuǎn)軸151的位置高于樞轉(zhuǎn)軸131的位置。兩踏板152通過兩曲柄分別設(shè)置于繞轉(zhuǎn)軸151的兩端供使用者踩踏。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踏板裝置150與一阻力裝置170動力連接,阻力裝置170至少包含一飛輪171及一磁控阻力組172,飛輪171用于提供旋轉(zhuǎn)慣性,磁控阻力組172用于調(diào)整飛輪171旋轉(zhuǎn)時的阻力大小。由于踏板裝置150的具體結(jié)構(gòu)及阻力裝置170之間的關(guān)系等為習知技術(shù),亦非本發(fā)明的可專利性特征,故在此不多加詳述。
[0039]圖4A是圖3A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一角度時各作用力的示意圖。圖4B是圖3B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二角度時各作用力的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4B,踏板裝置150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130,因此,踏板裝置150會隨著活動架體130的偏擺而改變位置。當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一角度時,繞轉(zhuǎn)軸151對應位于如圖4A所示的第一位置,當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二角度時,繞轉(zhuǎn)軸151對應位于如圖4B所示的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與座椅120的距離D1小于第二位置與座椅120的距離D2,換言之,第一位置離座椅120較近,而第二位置離座椅120較遠。當繞轉(zhuǎn)軸151隨著活動架體130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間擺動時,繞轉(zhuǎn)軸151偏擺的軌跡形成一擺動軌跡T。
[0040]活動架體130及其所承載的總重量,包含活動架體130本身的重量、整組踏板裝置150的重量及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130上任何對象,如阻力裝置170,在側(cè)視下,如圖4A或圖4B,前述活動架體130及其所承載的總重量的重心C被設(shè)計成不超過通過樞轉(zhuǎn)軸131的一鉛垂線L。換句話說,無論本實施方式的活動架體130在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之間的任意處活動,重心C均在鉛垂線L的前方,即圖4A及圖4B中鉛垂線L的左側(cè),且重心C也不會剛好位于鉛垂線L上。
[0041]輔助裝置160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110及活動架體130之間,用于輔助使用者調(diào)整活動架體130相對于固定架體110的位置。其中,本實施方式采用氣壓棒作為輔助裝置160,其它如扭簧等具有緩沖或復位功能的對象,也可作為氣壓棒的替代方案。輔助裝置160兩端分別樞接在固定架體110及活動架體130,且相對于固定架體110向活動架體130施一推力F1,依樞轉(zhuǎn)軸131為軸心產(chǎn)生一第一力矩M1,第一力矩M1的作用方向?qū)谑够顒蛹荏w130往較靠近座椅120的方向偏擺,即圖4A及圖4B中的順時針方向(以下稱“漸近旋向”)。
[0042]另外,當活動架體130呈現(xiàn)解鎖狀態(tài)時,活動架體130本身及其所承載的總重量F2,會依樞轉(zhuǎn)軸131為軸心產(chǎn)生一第二力矩M2,第二力矩M2的作用方向?qū)谑够顒蛹荏w130往遠離座椅120的方向偏擺,即圖4A及圖4B中的逆時針方向(以下稱“漸遠旋向”)。其中,第一力矩M1及第二力矩M2的方向相反,且第一力矩Ml及第二力矩M2的合力矩為一第三力矩M3。本實施方式將第二力矩M2設(shè)計為略小于第一力矩M1,故,第三力矩M3的方向同第一力矩M1為漸近旋向。
[0043]具體來說,在沒有對活動架體130施加其它作用力的情況下,當使用者按壓控制件141,使活動架體130呈現(xiàn)解鎖狀態(tài)后,第三力矩M3會使活動架體130由第二角度朝第一角度擺動,即朝接近座椅120的方向擺動,使用者可待活動架體130偏擺至合適位置,再松開控制件141,將活動架體130固定于固定架體110。另一方面,若使用者要增加座椅120及踏板裝置150之間的距離,僅需乘坐于座椅并將雙腳置于兩踏板152,對活動架體130施一推力F3,此推力F3會對樞轉(zhuǎn)軸131產(chǎn)生漸遠旋向的一第四力矩M4,使活動架體130遠離座椅。由于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力矩M1略大于第二力矩M2,也就是說,第一力矩M1及第二力矩仏的合力第三力矩M3,能輕易的被使用者所提供的第四力矩仏克服,使活動架體130由第一角度朝第二角度擺動,即朝遠離座椅120的方向擺動,同樣的,待活動架體130偏擺至合適位置時,使用者再通過控制件141操控鎖定裝置140將活動架體130固定于固定架體110。本實施方式僅在使用者要增加踏板裝置150與座椅120之間的距離時,才需對活動架體130施力進行調(diào)整,若要縮短踏板裝置150與座椅120之間的距離,使用者除了操作控制件141外,無需進行其它動作或?qū)顒蛹荏w130施力。采用此種調(diào)整方式,使用者無需離開座椅即可將踏板裝置150調(diào)整至合適的位置,對使用者來說不僅相當方便省力,也非常容易操作上手。
[0044]值得一提的是,前述第一力矩M1及第二力矩M2有可能隨著活動架體130偏擺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大小。詳細來說,力矩大小是由作用力與力臂共同決定的,無論是改變作用力大小,或改變力臂長度,都能直接改變力矩大小。首先,第一力矩M1的大小是由推力F1及其與樞轉(zhuǎn)軸131的垂直距離(力臂)決定。本實施方式的輔助裝置160為氣壓棒,通過內(nèi)部氣體壓力隨空間變化產(chǎn)生的壓差,作為伸縮的動力,同時也利用高壓氣體近似液體的耐壓縮性提供支撐力,換句話說,活動架體130在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之間偏擺時,推力F1會隨著活動架體130偏擺的角度不同而改變,且由于氣壓棒為樞設(shè)于活動架體130,隨著活動架體130偏擺的角度不同,推力F1與樞轉(zhuǎn)軸131的垂直距離也會不同。如此一來,在推力F1及其與樞轉(zhuǎn)軸131的垂直距離均隨活動架體130偏擺的角度不同而改變時,第一力矩M1的大小有可能維持不變或隨活動架體130偏擺的角度不同而改變。另一方面,第二力矩M2的大小是由總重量F2及其與樞轉(zhuǎn)軸131的垂直距離(力臂)決定。其中,總重量匕是維持不變的定量??傊亓縁2與樞轉(zhuǎn)軸131的垂直距離會隨著活動架體130偏擺的角度不同而增加或減少,依圖4A及圖4B的方位來看,當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一角度時,總重量F2與樞轉(zhuǎn)軸131的垂直距離較短,當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二角度時,總重量F2與樞轉(zhuǎn)軸131的垂直距離較長。由于總重量F2與樞轉(zhuǎn)軸131的垂直距離會隨著活動架體130偏擺的角度不同而改變,在總重量F2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第二力矩M2的大小會隨活動架體130由第一角度偏擺至第二角度的過程中逐漸增加,簡言之,第二力矩M2的大小會隨活動架體130從接近座椅120往遠離座椅120的方向偏擺而逐漸變大。然而,無論第二力矩仏如何增加或減少,也無論第一力矩M1的大小是否會隨活動架體130偏擺的角度不同而改變,第二力矩M2在活動架體130偏擺的過程中,始終略小于第一力矩M1,讓第一力矩M1及第二力矩M2的合力矩(第三力矩M3),在活動架體130呈現(xiàn)解鎖狀態(tài)時,能使活動架體130朝接近座椅120的方向擺動。
[0045]須特別注意,前面論述的基礎(chǔ)均建立在:無論活動架體130在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之間任意處活動,重心C均位于鉛垂線L的前方,重心C也不會位于鉛垂線L上。也就是說,活動架體130在任何角度下,總重量F2所產(chǎn)生的第二力矩M2方向不變,均為漸遠旋向。然而,在其它實施方式中,當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一角度時,重心C是有可能被設(shè)計在鉛垂線L的后方(即圖4A或圖4B鉛垂線L的右側(cè))或剛好位于鉛垂線L上,此時,活動架體130上各作用力的關(guān)系跟前面論述的內(nèi)容略有不同。
[0046]圖5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位于第一角度時各作用力的示意圖。基本上,當重心C’位于鉛垂線L’前方時,本實施方式與前述實施方式的作用原理都相同,其中,本實施方式與前述實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實施方式經(jīng)過設(shè)計,讓重心C’可位移至鉛垂線L’后方。當重心C’位于鉛垂線L’后方時,推力F/依樞轉(zhuǎn)軸131’為軸心產(chǎn)生漸近旋向的第一力矩M/,而活動架體130’所承載的總重量F2’依樞轉(zhuǎn)軸131’為軸心產(chǎn)生第二力矩M2’,第二力矩M2’與第一力矩M/的方向同為漸近旋向,也就是第一力矩M/及第二力矩M2’都是使活動架體130’往靠近座椅120’的方向偏擺,此與重心C’位于鉛垂線L’前方時,第一力矩M1及第二力矩M2的方向相反不同。當重心C’位于鉛垂線L’后方,第一力矩M1 ’及第二力矩M2,的合力矩為漸近旋向的第三力矩M3’,在這個狀態(tài)下,若要增加座椅120’及踏板裝置150’之間的距離,使用者需對活動架體130’施推力F3’,此推力F3’需大于前述實施方式的推力F3,始可產(chǎn)生較大的第四力矩M/,以克服第三力矩M/,讓活動架體130’由接近座椅120’的第一角度朝遠離座椅120’的第二角度擺動。另一方面,當重心C’剛好位于鉛垂線L’上時,活動架體130’所承載的總重量匕’,無法依樞轉(zhuǎn)軸131’為軸心產(chǎn)生任何力矩,此時,僅剩輔助裝置160’向活動架體130’施一推力F/,依樞轉(zhuǎn)軸131’為軸心產(chǎn)生漸近旋向的第一力矩M/。因此,在這個狀態(tài)下,若使用者要增加座椅120’及踏板裝置150’之間的距離,使用者需對活動架體130’施推力,此推力大小介于前述的推力F3’及第一實施方式的推力F3之間,便可克服第一力矩M/,讓活動架體130’由接近座椅120’的第一角度朝遠離座椅120’的第二角度擺動。大致來說,可將重心C’位于鉛垂線L’上視為使用者需耗費較大力量才能使活動架體130’由第一角度朝第二角度擺動的邊界,當重心C’位于鉛垂線L’的后方,且重心C’離鉛垂線L’的垂直距離越遠,使用者所需耗費的力量也越大。整體來說,無論是重心C’位于鉛垂線L’后方或剛好位于鉛垂線L’上,除了使用者需對活動架體130’施加較大的推力外,其余功效均與前述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100無異。
[0047]圖6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立體圖。圖7是圖6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的側(cè)視圖。如圖6及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200與前述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100的原理大致相同。本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200同樣包含一固定架體210、一座椅220、一活動架體230、一鎖定裝置240、一踏板裝置250及一輔助裝置260。座椅220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210,活動架體230依左右軸向的一樞轉(zhuǎn)軸231樞設(shè)于固定架體210,與前述實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實施方式的樞轉(zhuǎn)軸231位于固定架體210的頂部,活動架體230相對固定架體210在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之間擺動。與前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是,當活動架體230位于第一角度時,離座椅220較近,當活動架體230位于第二角度時,離座椅220較遠。
[0048]鎖定裝置240將活動架體230固定于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之間,進而固定活動架體230及固定架體210的相對位置。本實施方式的鎖定裝置240包含一定位架241、一插銷242、一控制件243、一鋼索(圖中未示)及一彈簧(圖中未示)。定位架241呈弧形,沿活動架體230擺動的軌跡方向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210,且定位架241上等距開設(shè)多個定位孔244。插銷242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230,并與定位架241的位置相對,插銷242可選擇插入任一定位孔244,以固定活動架體230與固定架體210之間的相對位置??刂萍?43用于使活動架體230由一鎖定狀態(tài)轉(zhuǎn)變成一解鎖狀態(tài),控制件243設(shè)置于使用者乘坐于座椅時伸手可及的固定架體210上,本實施方式將控制件243設(shè)置于座椅220前方的固定架體上。鋼索連接控制件243與插銷242,當使用者按壓控制件243,便會連動插銷242脫出定位孔244,當使用者放開控制件243,再稍微前后移動一下活動架體230,讓插銷242可被彈簧推抵而插入距離最近的定位孔244,重新固定活動架體230及固定架體210的相對位置。其余細節(jié)屬于習知技術(shù),在此便不再論述。
[0049]踏板裝置250包含一繞轉(zhuǎn)軸251及兩踏板252。在本實施方式中,繞轉(zhuǎn)軸251依左右軸向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230,且繞轉(zhuǎn)軸251的位置低于樞轉(zhuǎn)軸231的位置。當活動架體230位于第一角度時,繞轉(zhuǎn)軸251對應位于一第一位置,當活動架體230位于第二角度時,繞轉(zhuǎn)軸251對應位于一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與座椅220的距離小于第二位置與座椅220的距離,換言之,第一位置離座椅220較近,而第二位置則離座椅220較遠。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踏板裝置250與一阻力裝置270動力連接,阻力裝置270至少包含一飛輪及一磁控阻力組,飛輪用于提供旋轉(zhuǎn)慣性,磁控阻力組用于調(diào)整飛輪旋轉(zhuǎn)時的阻力大小。本實施方式的踏板252及阻力裝置270的具體結(jié)構(gòu)及相對關(guān)系,大致上都與前述實施方式相同,在此也不多加敘述。
[0050]本實施方式中活動架體230及其所承載的總重量,包含活動架體230本身的重量、整組踏板裝置250的重量及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230上任何對象,如阻力裝置270的重量,在側(cè)視下,即圖7,重心C’ ’不超過通過樞轉(zhuǎn)軸231的一鉛垂線L’ ’,換句話說,無論本實施方式的活動架體230在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之間的任意處活動,重心C’’均位于鉛垂線L’’的前方,即活動架體230及其所承載的總重量產(chǎn)生的第二力矩方向不變,均為漸近旋向。
[0051]輔助裝置260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210及活動架體230之間,用于輔助使用者調(diào)整活動架體230相對于固定架體210的位置。輔助裝置260向活動架體230施一推力,依樞轉(zhuǎn)軸231為軸心產(chǎn)生漸遠旋向的一第一力矩,也就是使活動架體230遠離座椅220的方向。
[0052]另外,當活動架體230由鎖定狀態(tài)轉(zhuǎn)變成解鎖狀態(tài)時,活動架體230及其所承載的總重量,都會依樞轉(zhuǎn)軸231為軸心產(chǎn)生漸近旋向的一第二力矩,也就是使活動架體230往接近座椅220的方向。其中,第一力矩及第二力矩的方向相反,且第一力矩及第二力矩的合力矩為一第三力矩。本實施方式將第一力矩設(shè)計為略小于第二力矩,故,第三力矩的方向同第二力矩為漸近旋向。
[0053]具體來說,在沒有對活動架體230施加其它作用力的情況下,當使用者按壓控制件243,使活動架體230呈現(xiàn)解鎖狀態(tài)后,第三力矩會使活動架體230由遠離座椅220的第二角度朝接近座椅220的第一角度擺動,使用者可待活動架體230偏擺至合適位置,再松開控制件243,讓活動架體230固定于固定架體210。另一方面,若使用者要增加座椅220及踏板裝置250之間的距離,僅需將雙腳置于兩踏板252,對活動架體230施一推力,此推力會對樞轉(zhuǎn)軸231產(chǎn)生漸遠旋向的一第四力矩,即使活動架體230遠離座椅220。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第三力矩同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三力矩M3,都能輕易的被使用者所提供的第四力矩克月艮,讓活動架體230由接近座椅220的第一角度朝遠離座椅220的第二角度擺動。
[0054]由上述諸實施方式可知,應用本發(fā)明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通過將距離可調(diào)的裝置由座椅移至踏板裝置,如此一來,不但大幅縮短機臺的前后長度,同時也降低制造成本,且固定式的座椅在使用上相對安全穩(wěn)固,可避免可調(diào)式座椅諸多的潛在危險,也可有效解決較高使用者在使用習知的斜躺式運動腳踏車,因距離控制面板較遠發(fā)生操作或視覺上不便的問題。再者,配合活動架體及輔助裝置的設(shè)計,讓使用者無須離開座椅即可調(diào)整踏板裝置及座椅之間的距離。更方便的是,本發(fā)明巧妙的設(shè)計作用于活動架體上各作用力的關(guān)系,讓使用者僅在要增加踏板裝置與座椅之間的距離時,才需施力于活動架體進行調(diào)整,若要縮短踏板裝置與座椅之間的距離,使用者除了操作控制件外,無須進行其它動作或?qū)顒蛹荏w施力,可說是相當?shù)谋憬菔×Α?br>
[0055]回到第一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100,請參考圖4B,圖中虛線部分為活動架體130位于第一角度的示意圖,本實施方式繞轉(zhuǎn)軸151的第二位置相較于第一位置較前方也較下方,依圖4B的方位來說,繞轉(zhuǎn)軸151擺動軌跡T的走向大致是右上至左下。此項設(shè)計是為了符合人體工學并兼顧使用者操作上的舒適度,當使用者要將活動架體130由第一角度偏擺至第二角度,需對活動架體130施推力,對呈現(xiàn)坐姿的使用者來說,腿部伸展及施力最舒服的走向是由后往前、由上往下。此外,為了讓整個調(diào)整過程,即將活動架體130由第一角度偏擺至第二角度,使用者的腿部能盡量依照前述的走向伸展及施力,本實施方式有如下設(shè)計:座椅120的頂面中心與繞轉(zhuǎn)軸151連成一直線,此直線會隨活動架體130由第一角度擺動至第二角度而改變其與水平面所夾的角度,本實施方式將此直線與水平面之間夾角的變動范圍設(shè)計為不超過15度。具體來說,如圖4B所示,直線X1為座椅120頂面中心與繞轉(zhuǎn)軸151位于第一位置時的聯(lián)機,而直線X2為座椅120頂面中心與擺動軌跡T切點的聯(lián)機,其中,直線X1及直線X2的夾角Θ,為活動架體130由第一角度擺動至第二角度的過程中,變動幅度最大的夾角,而此夾角Θ不超過15度。如此一來,直線在調(diào)整活動架體130的整個過程中,都符合前述后上至前下的走向,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所設(shè)計的人體工學不會因活動架體130的偏擺而改變,使用者在調(diào)整活動架體130的過程中,或不同的使用者使用,都能擁有相同的舒適感及操作的便利性。
[0056]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第一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100能達到前段所述功效夕卜,還存在其它能達到相同功效的實施方式。舉例來說,將樞轉(zhuǎn)軸設(shè)置在擺動軌跡的上方,讓靠近座椅的第一位置的垂直高度較高,而遠離座椅的第二位置位置較低,使坐在座椅的使用者能由后上往前下施力,此為使用者腿部最舒服的伸展方向,進一步來說,此例的擺動軌跡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擺動軌跡,同樣都具有利于使用者腿部伸展及施力的功效。
[0057]此外,由于使用者使用踏板裝置的姿勢及距離等經(jīng)過特殊設(shè)計以符合人體工學及機構(gòu)設(shè)計的諸多限制,換句話說,雖然腿部伸展及施力的走向由后上斜至前下為最舒服的走向,即如第一實施方式所設(shè)計擺動軌跡T距離地面的高度及其與使用者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但仍須同時注意如空間利用性、踏板裝置距離地面的高度(避免踏板在繞轉(zhuǎn)過程中撞擊地面)等機構(gòu)設(shè)計上的因素。在擺動軌跡距離地面大致是相同高度,且擺動軌跡與使用者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大致不變的情況下,將樞轉(zhuǎn)軸設(shè)置在擺動軌跡的下方,如第一實施方式,是比較節(jié)省空間、整體機臺重心較低且穩(wěn)定度較高的作法。
[0058]圖8是圖3A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鎖定裝置的放大圖。圖9是圖8所示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鎖定裝置的剖視圖。請同時參照圖3A、圖8及圖9,為了解決可調(diào)式座椅在運動過程中穩(wěn)固性不佳的問題,本實施方式除了將距離可調(diào)的裝置由座椅120移至踏板裝置150,另外也對用于固定活動架體130與固定架體110相對位置的鎖定裝置140進行改進,使活動架體130呈現(xiàn)鎖定狀態(tài)時,能被穩(wěn)固的鎖定在固定架體110,而不會因使用者踩踏踏板裝置150而使鎖定裝置140各組件在間隙中來回碰撞震動。本實施方式的鎖定裝置140包含一定位架142、一限位架143、一連動件144、兩彈性件145、一第一插栓146及一第二插栓147。
[0059]定位架142呈弧形設(shè)置于固定架體110,前述弧形的走向大致與活動架體130的擺動軌跡走向相同,即為第一方向此外,定位架142具有十六個定位孔沿第一方向T1排列于其上,而每一定位孔都具有一第一孔壁及一第二孔壁。在圖8中,第一定位孔1421具有第一孔壁1421a與第二孔壁1421b,而第二定位孔1422同樣具有第一孔壁1422a與第二孔壁1422b。其中,第一孔壁1421a、1422a及第二孔壁1421b、1422b分別位于第一定位孔1421及第二定位孔1422的左右相對兩側(cè),對應于第一方向T1的相對兩端。
[0060]限位架143設(shè)置于活動架體130,由此,限位架143可相對定位架142沿第一方向T1在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之間擺動。本實施方式的限位架143為一長方框體,此長方框體具有二上開口 148及二下開口 149,圖8中每一下開口 149對應于第一方向T1的相對兩側(cè)分別為一第一抵擋部149a及一第二抵擋部149b。
[0061]連動件144設(shè)置于呈長方框體的限位架143中,且連動件144可相對限位架143沿一第二方向T2在較接近定位架142的一鎖定位置及較遠離定位架142的一解鎖位置之間移動。其中,第二方向T2是指圖8中與第一方向T1切線垂直的方向。另外,控制件141可控制連動件144由鎖定位置位移至解鎖位置,換句話說,當活動架體130呈現(xiàn)鎖定狀態(tài)時,連動件144對應位于鎖定位置,當活動架體130呈現(xiàn)解鎖狀態(tài)時,連動件144則對應位于解鎖位置。
[0062]本實施方式使用兩個彈性件145,其兩端分別連接于限位架143及連動件144,且兩彈性件145沿第二方向T2對連動件144施加朝定位架142方向的力量,簡單來說,本實施方式的彈性件145為壓縮彈簧,在無其它外力的影響下,彈性件145會將連動件144推往鎖定位置。具體的連動方式即,控制件141通過一鋼索1411與連動件144相連,當使用者按壓控制件141,鋼索1411會帶動連動件144,使其沿第二方向T2向下壓迫彈性件145,并位移至解鎖位置,若使用者松開控制件141,則彈性件145會將連動件144沿第二方向T2推往鎖定位置。應注意,本實施方式使用彈性件145的目的是,當連動件144位移至解鎖位置時,彈性件145能將連動件144推抵回鎖定位置,因此,彈性件145的數(shù)量并不限制如本實施方式的兩個,也可僅使用一個彈性件,只需稍微調(diào)整彈性件的位置,仍可達到與使用兩個彈性件相同的功效。
[0063]第一插栓146及第二插栓147分別樞設(shè)于連動件144,且第一插栓146及第二插栓147分別穿過限位架143上相對應的二上開口 148及二下開口 149。第一插栓146包含一第一迫導面146a及一第一受迫部146b,第二插栓147同樣包含一第二迫導面147a及一第二受迫部147b。
[0064]第一迫導面146a位于第一插栓146接近定位架142的一端,而第二迫導面147a位于第二插栓147接近定位架142的一端,其中,第一迫導面146a及第二迫導面147a均不平行也不垂直于第二方向T2,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迫導面146a及第二迫導面147a呈斜面,與第二方向T2之間分別夾一角度。特別的是,第一迫導面146a與第二迫導面147a彼此相對或相背,也可以說,第一迫導面146a及第二迫導面147a的斜率正負不同。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迫導面146a及第二迫導面147a為相背的形式,且第一迫導面146a及第二迫導面147a以中軸A為中心,相互呈鏡射關(guān)系,即第一迫導面146a及第二迫導面147a的斜率正負雖不同,但斜率的絕對值相同。另外,第一迫導面146a及第二迫導面147a呈相對形式的情況,將在后續(xù)第四實施方式中做進一步的說明,在此先略過。
[0065]第一受迫部146b相比于第一迫導面146a較遠離定位架142,而第二受迫部147b相比于第二迫導面147a較遠離定位架142。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受迫部146b位于第一插栓146另一端的外側(cè),同樣的,第二受迫部147b位于第二插栓147另一端的外側(cè)。
[0066]當?shù)谝徊邃N146及第二插銷147被連動件144帶動由下往上進入定位孔1421時,第一迫導面146a會與第一定位孔1421的第一孔壁1421a碰觸,而第二迫導面147a會與第二定位孔1422的第二孔壁1422b碰觸。隨著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持續(xù)往上分別進入第一定位孔1421及第二定位孔1422,第一迫導面146a受第一孔壁1421a的逼迫及導弓I,第一插銷146會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而第二迫導面147a受第二孔壁1422b的逼迫及導引,第二插銷147會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當?shù)谝徊邃N146稍微偏轉(zhuǎn)時,第一受迫部146b會被限位架143的第一抵擋部149a阻擋,同樣的,當?shù)诙邃N147稍微偏轉(zhuǎn)時,第二受迫部147b會被限位架143的第二抵擋部14%阻擋。如此一來,當連動件144位于鎖定位置時,第一迫導面146a與第一定位孔1421的第一孔壁1421a卡合于第—^合處E1,第一受迫部146b與限位架143的第一抵擋部149a卡合于第二卡合處E2,第二迫導面147a與第二定位孔1422的第二孔壁1422b卡合于第三卡合處E3,第二受迫部147b與限位架143的第二抵擋部149b
卡合于第四卡合處E4。第--^合處E1、第二卡合處E2、第三卡合處E3及第四卡合處E4均位于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的外側(cè),彼此相互配合、也互相牽制,具體來說,第一卡合處E1及第二卡合處E2限制了第一插銷146向左的位移空間,而第三卡合處E3及第四卡合處E4限制了第二插銷147向右的位移空間,使活動架體130無法在第一方向T1上有任何的位移,進而將能穩(wěn)固的將活動架體130鎖定在固定架體110上。
[0067]需注意,本實施方式的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分別對應插入第一定位孔1421及第二定位孔1422,使活動架體130具有較小的最小調(diào)整角度。具體來說,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分別脫出第一定位孔1421及第二定位孔1422后,活動架體130僅需偏擺四度,則到達下一個選定角度,即活動架體130的最小調(diào)整角度為四度。如此,活動架體130可被鎖定在十五個不同的選定角度,也可以說,踏板裝置150及座椅120之間有十五個不同的距離供使用者選擇。然而,在其它實施方式中,可將第一定位孔1421及第二定位孔1422打通,使其成為一個口徑較大的定位孔,讓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同時插入此口徑較大的定位孔,其中,此定位孔對應于第一方向T1的相對兩端同樣分別為第一孔壁及第二孔壁,第一插銷146的第一迫導面146a仍卡合于該口徑較大定位孔的第一孔壁,而第二插銷147的第二迫導面147a仍卡合于該口徑較大定位孔的第二孔壁。雖然采用此種方式,活動架體130可被鎖定的選定角度比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分別插入第一定位孔1421及第二定位孔1422時少,但因每次活動架體130的最小調(diào)整角度較大,連帶的使用者每次可調(diào)整的距離也較大。此外,以圖8的方位來說,第二卡合處E2及第四卡合處E4的位置不一定在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與連動件144樞設(shè)的樞接軸144a下方,也可以在樞接軸144a的上方。換句話說,第一受迫部146b可與上開口 148的第一抵擋部148a卡合,而第二受迫部147b可與上開口 148的第二抵擋部148b卡合,分別形成新的第二卡合處及第四卡合處。由此可知,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受迫部146b及第二受迫部147b,并不特定指第一插栓146及第二插栓147上某個固定不變的部位,僅指第一插栓146及第二插栓147分別受限位架143壓迫的部位??傮w來說,第一插栓146及第二插栓147分別與第一定位孔1421、第二定位孔1422及限位架143相互卡合,總共有四個卡合處,只要這四個卡合處同時限制了第一插栓146及第二插栓147沿第一方向T1的位移,則均屬本實施方式設(shè)計此鎖定裝置140的精神范圍。
[0068]圖10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中鎖定裝置的剖視圖。本實施方式大致上與前述實施方式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在于,本實施方式將前述實施方式的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的位置交換,使第一迫導面146a’與第二迫導面147a’呈現(xiàn)相對的形式,如此一來,當?shù)谝徊邃N146’及第二插銷147’被連動件144’帶動由下往上分別進入第一定位孔1421’及第二定位孔1422’時,第一迫導面146a’會與定位孔1421’的第一孔壁1421a’碰觸,而第二迫導面147a’會與第二定位孔1422’的第二孔壁1422b’碰觸。隨著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持續(xù)往上分別進入第一定位孔1421’及第二定位孔1422’,第一迫導面146a’受第一孔壁1421a’的逼迫及導引,第一插銷146’會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而第二迫導面147a’受第二孔壁1422b’的逼迫及導引,第二插銷147’會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當?shù)谝徊邃N146’稍微偏轉(zhuǎn)時,第一受迫部146b’會被限位架143’的第一抵擋部149a’阻擋,同樣的,當?shù)诙邃N147’稍微偏轉(zhuǎn)時,第二受迫部147b’會被限位架143’的第二抵擋部14%’阻擋。因此,當連動件144’位于鎖定位置時,第一迫導面146a’與第一定位孔1421’的第一孔壁1421a’卡合于第一卡合處E1’,第一受迫部146b’與限位架143’的第一抵擋部149a’卡合于第二卡合處E2’,第二迫導面147a’與第二定位孔1422’的第二孔壁1422b’卡合于第三卡合處E3’,第二受迫部147b’與限位架143’的第二抵擋部149b’卡合于第四卡合處E/。與前述實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實施方式的第—^合處E/、第二卡合處&’、第三卡合處^’及第四卡合處E/均位于第一插銷146’及第二插銷147’的內(nèi)側(cè),除此之外,其余功效都與前述實施方式相同。
[0069]由上述諸實施方式可知,在需預留間隙以利制造及組裝的情況下,應用本發(fā)明的鎖定裝置,除了無需提升制造及組裝的精細度外,提供四個卡合處的設(shè)計,避免鎖定裝置的各組件在使用狀態(tài)下發(fā)生不必要的碰撞及震動,進一步提升鎖定裝置的穩(wěn)固性及各組件的使用壽命。
[0070]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鎖定裝置各組件的變化及組合,本發(fā)明的鎖定裝置不僅能應用在運動腳踏車,其余運動器材只要是涉及固定兩個架體相對位置的情況,例如,各種運動器材的可調(diào)式座椅,均可應用前述鎖定裝置來達到穩(wěn)固鎖定的效果。關(guān)于各組件的變化及組合的具體例子,比如,第一方向并不以弧形為限,進一步來說,第一方向會隨著活動架體相對固定架體位移的方式而改變,如第一實施方式中,活動架體以擺動的方式相對固定架體位移,則第一方向呈弧形,若是活動架體以水平位移的方式來相對固定架體移動,此時,第一方向為左右橫軸的直線。再者,限位架不一定要是長方框體,且也不一定具有開口,舉例來說,可將限位架設(shè)計成如定位架般的長條板體,在長條板體上開設(shè)一凹槽,將第一插銷及第二插銷設(shè)置在凹槽內(nèi),而凹槽內(nèi)側(cè)的相對兩側(cè)作為第一抵擋部及第二抵擋部,當連動件位于鎖定位置時,第一受迫部及第二受迫部仍可分別抵頂于第一抵擋部及第二抵擋部,如此,同樣能達到將活動架體穩(wěn)固的鎖定在固定架體上的效果。此外,只要第一迫導面及第二迫導面能分別卡合于定位孔的第一孔壁及第二孔壁,且第一迫導面與第二迫導面彼此相對或相背的情況下,無論第一迫導面及第二迫導的斜率絕對值是否相同、是否為平面,甚至是曲面,對本發(fā)明要達成的主要功效都不會有重大的影響。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固定架體; 一座椅,設(shè)置于所述固定架體,供一使用者乘坐; 一活動架體,依左右軸向的一樞轉(zhuǎn)軸樞設(shè)于所述固定架體,能相對所述固定架體在一第一角度及一第二角度之間前后擺動; 一鎖定裝置,將所述活動架體鎖定在能擺動范圍的一選定角度,所述鎖定裝置具有一控制件,位于所述固定架體且位于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使用者伸手可及處,所述控制件用于使所述活動架體由一鎖定于所述選定角度的鎖定狀態(tài)轉(zhuǎn)變成一能擺動的解鎖狀態(tài);一踏板裝置,依左右軸向的一繞轉(zhuǎn)軸樞設(shè)于所述活動架體,所述踏板裝置用于供所述使用者的雙腳進行繞轉(zhuǎn)運動,當所述活動架體位于所述第一角度時,所述繞轉(zhuǎn)軸對應位于一第一位置,當所述活動架體位于所述第二角度時,所述繞轉(zhuǎn)軸對應位于一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座椅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位置與所述座椅的距離,且對應于所述活動架體由所述第一角度擺動至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繞轉(zhuǎn)軸在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之間擺動形成一擺動軌跡; 一輔助裝置,設(shè)置于所述固定架體及所述活動架體之間,所述輔助裝置相對于所述固定架體向所述活動架體施力,依所述樞轉(zhuǎn)軸為軸心產(chǎn)生一第一力矩; 其中,所述活動架體本身及其所承載的總重量依所述樞轉(zhuǎn)軸為軸心產(chǎn)生一第二力矩,所述第一力矩及所述第二力矩的合力矩為一第三力矩,當所述活動架體呈現(xiàn)所述解鎖狀態(tài)時,所述第三力矩使所述活動架體由所述第二角度朝所述第一角度擺動,且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使用者能施力于所述踏板裝置,抵抗所述第三力矩,使所述活動架體由所述第一角度朝所述第二角度擺動。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相比于所述第一位置較前方也較下方。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頂面中心與所述繞轉(zhuǎn)軸連成一直線,在側(cè)視下,對應于所述活動架體由所述第一角度擺動至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直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的變動范圍小于等于15度。
4.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樞轉(zhuǎn)軸的位置低于所述擺動軌跡。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矩與所述第二力矩的方向始終維持相反。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裝置為一氣壓棒,其二端分別樞接于所述固定架體及所述活動架體。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裝置包含: 一定位架,設(shè)置于所述固定架體,所述定位架具有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個定位孔,且每一所述定位孔具有一第一孔壁及一第二孔壁;一限位架,設(shè)置于所述活動架體,所述限位架能相對所述定位架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之間移動,且所述限位架具有一第一抵擋部及一第二抵擋部;一連動件,能相對所述限位架沿一第二方向在較接近所述定位架的一鎖定位置及較遠離所述定位架的一解鎖位置之間移動,且所述控制件能控制所述連動件由所述鎖定位置位移至所述解鎖位置; 至少一彈性件,連接所述限位架及所述連動件,所述彈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qū)λ鲞B動件施加朝所述定位架方向的力量; 一第一插栓,樞設(shè)于所述連動件,所述第一插栓包含: 一第一迫導面,位于所述第一插栓較接近所述定位架的一端,所述第一迫導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一迫導面卡合于所述定位孔的所述第一孔壁; 一第一受迫部,相比于所述第一迫導面較遠離所述定位架,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一受迫部卡合于所述第一抵擋部; 一第二插栓,樞設(shè)于所述連動件,所述第二插栓包含: 一第二迫導面,位于所述第二插栓較接近所述定位架的一端,所述第二迫導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且所述第二迫導面與所述第一迫導面彼此相對或相背,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二迫導面卡合于所述定位孔的所述第二孔壁; 一第二受迫部,相比于所述第二迫導面較遠離所述定位架,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二受迫部卡合于所述第二抵擋部。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迫導面及所述第二迫導面均呈斜面。
9.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可調(diào)式運動腳踏車,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連動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所述第一迫導面卡合于其中一定位孔的所述第一孔壁,而所述第二迫導面卡合于相鄰前述所述定位孔的所述第二孔壁。
【文檔編號】A63B22/08GK104415503SQ201310362903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8月19日
【發(fā)明者】羅素C.曼茨克, 諾爾R.強森 申請人:喬山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