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療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醫(yī)療器具。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內窺鏡用套管及內窺鏡裝置。
[0002]本申請基于2013年8月9日提出申請的美國臨時申請61/864,108號要求優(yōu)先權,并將其內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術】
[0003]公知有在內窺鏡中安裝處理器具并進行人體的處理的技術。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具有能夠改變處理器具的朝向的功能的內窺鏡。
[0004]現(xiàn)有技術文獻_5] 專利文獻
[0006]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 - 8450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_7]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8]在內窺鏡粘膜下層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1n)等所使用的以往的醫(yī)療器具中,用于上舉切除對象組織的把持鉗子和用于剝離粘膜下層的內窺鏡用切開器具安裝于同一內窺鏡裝置。在該醫(yī)療器具中,若為了剝離粘膜下層而欲使內窺鏡用切開器具移動,則有時把持著切除對象組織的把持鉗子也連動地進行移動。因此,為了維持適當?shù)纳吓e狀態(tài)并且快速地剝離粘膜下層,要求手術者有高超的技能。
[0009]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剝離粘膜下層的內窺鏡用切開器具的移動與用于把持切除對象組織的把持鉗子的移動不連動、且能夠維持適當?shù)纳吓e狀態(tài)并且快速地剝離粘膜下層的醫(yī)療器具。
[0010]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1]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醫(yī)療器具包括:長軸構件,其能夠向體內插入;彎曲部,其設于所述長軸構件的遠位端部且能夠彎曲;支承構件,其具有沿著所述彎曲部的長度軸線延伸設置的空間,且能夠模仿所述彎曲部的彎曲形狀地進行變形;引導構件,其在與所述支承構件的中心軸線大致平行的軸線上自所述彎曲部的遠位端部延伸設置且具有能夠供處理器具插入的空間;以及線狀構件,其具有連結于所述引導構件的連結部,且以相對于所述彎曲部移動自如的方式插入于所述支承構件的所述空間中,并根據所述彎曲形狀的變化牽引所述引導構件。所述引導構件的中心軸線相對于所述支承構件的所述中心軸線分開。自所述支承構件突出的所述線狀構件相對于所述引導構件的長度軸線傾斜并連結于所述連結部。
[0012]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技術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技術方案的醫(yī)療器具中,所述支承構件包括:第I支承構件,其具有沿著所述彎曲部的所述長度軸線延伸設置的第I空間,且能夠模仿所述彎曲形狀地進行變形;以及第2支承構件,其具有沿著所述彎曲部的所述長度軸線延伸設置的第2空間,且能夠模仿所述彎曲形狀地進行變形。也可以是,所述線狀構件包括:第I線狀構件,其具有連結于所述引導構件的第I連結部,且以相對于所述彎曲部移動自如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第I空間中,并根據所述彎曲形狀的變化牽引所述引導構件;以及第2線狀構件,其具有連結于所述引導構件的第2連結部,且以相對于所述彎曲部移動自如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第2空間中,并根據所述彎曲形狀的變化牽引所述引導構件。也可以是,所述引導構件的所述中心軸線相對于所述第I支承構件的中心軸線和所述第2支承構件的中心軸線分開。也可以是,自所述第I支承構件突出的所述第I線狀構件相對于所述引導構件的所述長度軸線傾斜并連結于所述第I連結部。也可以是,自所述第2支承構件突出的所述第2線狀構件相對于所述引導構件的所述長度軸線傾斜并連結于所述第2連結部。
[0013]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技術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技術方案或所述第二技術方案的醫(yī)療器具中,該醫(yī)療器具還包括:繩狀構件,其遠位端部固定于所述彎曲部,且沿著所述長軸構件的長度軸線相對于所述長軸構件移動自如;以及操作部,能夠操作該操作部以使所繩狀狀構件沿著所述長軸構件的所述長度軸線相對于所述長軸構件進行移動。也可以是,所述長軸構件具有在內窺鏡裝置中能夠供向體內插入的插入部貫穿內部的管形狀。
[0014]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四技術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技術方案或所述第二技術方案的醫(yī)療器具中,該醫(yī)療器具還包括:處理器具通道,其設于所述長軸構件并能夠供內窺鏡用處理器具插入;觀察光學系統(tǒng),其設于所述彎曲部的遠位端部并能夠對體內進行攝像;繩狀構件,其遠位端部固定于所述彎曲部,且沿著所述長軸構件的長度軸線相對于所述長軸構件移動自如;以及操作部,能夠操作該操作部以使所述繩狀構件沿著所述長軸構件的所述長度軸線相對于所述長軸構件進行移動。
[0015]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五技術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技術方案或所述第二技術方案的醫(yī)療器具中,所述引導構件是具有比所述彎曲部的外徑的小的外徑且形成為筒狀的延長管體。也可以是,所述線狀構件的遠位端部固定于所述延長管體的外側面。
[0016]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六技術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技術方案的醫(yī)療器具中,所述第I支承構件在從所述引導構件的外側面向所述引導構件的徑向外側離開的第I位置沿著所述彎曲部的所述長度軸線進行設置。也可以是,所述第2支承構件在與所述第I位置不同的位置、即從所述引導構件的所述外側面向所述引導構件的徑向外側離開的第2位置沿著所述彎曲部的所述長度軸線進行設置。也可以是,所述第I連結部與所述第2連結部之間的距離小于與所述彎曲部的所述長度軸線正交的所述彎曲部的虛擬截面上的、所述第I位置與所述第2位置之間的距離。
[0017]發(fā)明的效果
[0018]根據上述各個技術方案的醫(yī)療器具,用于剝離粘膜下層的內窺鏡用切開器具的移動與用于把持切除對象組織的把持鉗子的移動不連動,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維持適當?shù)纳吓e狀態(tài)并且快速地剝離粘膜下層的手法。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表示安裝有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醫(yī)療器具的套管的內窺鏡裝置的整體圖。
[0020]圖2是所述套管的遠位端部分的放大圖。
[0021]圖3是所述套管的主視圖。
[0022]圖4是表不所述套管的使用時的一過程的圖。
[0023]圖5是用于說明所述套管的作用的側視圖。
[0024]圖6是用于說明所述套管的作用的俯視圖。
[0025]圖7是用于說明所述套管的作用的俯視圖。
[0026]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醫(yī)療器具的設計變更的一例的立體圖。
[0027]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醫(yī)療器具的其他設計變更的一例的主視圖。
[0028]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醫(yī)療器具的另一其他設計變更的一例的側視圖。
[0029]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醫(yī)療器具的外置處理器具的整體圖。
[0030]圖12是圖11的A — A線的剖視圖。
[0031]圖1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醫(yī)療器具的設計變更的一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第I實施方式)
[0033]說明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醫(yī)療器具的套管I的整體圖。圖2是套管I的遠位端部分的放大圖。圖3是套管I的主視圖。
[0034]本實施方式的套管I能夠安裝于圖1所示的內窺鏡裝置100。
[0035]成為安裝本實施方式的套管I的對象的內窺鏡裝置100例如是所謂的直視型的內窺鏡裝置100。列舉一例,如圖1所示,安裝有套管I的直視型的內窺鏡裝置100包括用于向體內插入的插入部101和連接于插入部101的操作部110。
[0036]插入部101包括頂端結構部102、彎曲機構105以及撓性管部106。頂端結構部102、彎曲機構105以及撓性管部106依次配置,相互連接。如圖1和圖2所示,在頂端結構部102、彎曲機構105以及撓性管部106的內部設有能夠供用于在體內進行處理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貫穿的筒狀的處理器具通道107、108。處理器具通道107、108的遠位端分別在頂端結構部102的遠位端開口。設于內窺鏡裝置100的處理器具通道107、108的數(shù)量并不特別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具有兩個處理器具通道107、108(第一通道107和第二通道108)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0037]在頂端結構部102中,除了第一通道107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