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其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眩暈在西醫(yī)臨床上多就診于耳鼻咽喉科,病因很多,治療見效慢。而中醫(yī)普遍認為眩暈是由于情志、飲食內(nèi)傷、體虛久病、失血勞倦及外傷、手術等病因,引起風、火、痰、瘀上擾清空或精虧血少,清竅失養(yǎng)為基本病機。
眩暈為臨床常見病證,多見于中老年人,亦可發(fā)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復發(fā)作,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嚴重者可發(fā)展為中風、厥證或脫證而危及生命。但是,目前還沒有能夠高效治療眩暈的中藥丸。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能夠得到有效治療眩暈的的口服液,有效治療眩暈癥。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和一些其他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其中,所述口服液主要通過以下步驟制備得到:
步驟1、將中藥組合物干燥粉碎,得到藥粉,所述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決明18-22、白僵蠶9-11、鉤藤9-11、天麻9-11、刺蒺藜9-11、羅布麻9-11、北沙參9-11、女貞子9-11、百合13-15、櫧實子9-11、熟地9-11、白芍18-20、桑葚12-15、枸杞子12-15、柴胡9-11、香附4-6、青皮4-6、烏藥4-6、八月札9-11、夏枯草9-11、青葙子9-11以及密蒙花9-11。
步驟2、將藥粉與10-30倍體積的質(zhì)量濃度為60-70%的乙醇溶液混合浸提,浸提結束后加熱使乙醇蒸發(fā),得到膏狀浸提物。
步驟3、將浸提物加水稀釋8-12倍,即得所述治療眩暈的口服液。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中所述浸提的時間為6-15天,浸提溫度為30-40攝氏度。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中,采用旋蒸法使乙醇蒸發(fā),旋蒸溫度為50-55攝氏度。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中在浸提過程中每隔6-12小時進行超聲震蕩20-30分鐘。
本發(fā)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首先,本發(fā)明利用中醫(yī)五行及辨證理論,認為眩暈的病因多為情志不遂,煩惱大怒,肝失條達,從而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則肝陰受傷,故而肝風內(nèi)動,上擾頭目,出現(xiàn)眩暈,頭目脹痛,耳鳴,口苦,多夢,脾氣暴躁,心煩失眠,急躁,面目潮紅,肢體麻木震顫等癥狀。本發(fā)明認為,肝風內(nèi)動所以平肝息風,滋陰降火取以水涵木之用,有助于肝陰,肝氣郁結化內(nèi)熱,解肝郁有助于平肝,肝開竅于目,眩暈亦有目眩的感覺,故清肝明目有助于眩暈的治療。本發(fā)明通過多種中藥合理配伍,平肝息風,滋陰降火,養(yǎng)護肝陰,解肝郁氣滯,清肝明目,使眩暈得以治愈,效果顯著,治愈率較高。
其次,通過將可有效治療眩暈的中藥組合物進行乙醇浸提,使所制備的治療眩暈的口服液藥效充分發(fā)揮,提高治療效果。
本發(fā)明的其它優(yōu)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xiàn),部分還將通過對本發(fā)明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做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參閱本說明書后能夠據(jù)以實施。
一種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其中,所述口服液主要通過以下步驟制備得到:
步驟1、將中藥組合物干燥粉碎,得到藥粉,所述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決明18-22、白僵蠶9-11、鉤藤9-11、天麻9-11、刺蒺藜9-11、羅布麻9-11、北沙參9-11、女貞子9-11、百合13-15、櫧實子9-11、熟地9-11、白芍18-20、桑葚12-15、枸杞子12-15、柴胡9-11、香附4-6、青皮4-6、烏藥4-6、八月札9-11、夏枯草9-11、青葙子9-11以及密蒙花9-11。
步驟2、將藥粉與10-30倍體積的質(zhì)量濃度為60-70%的乙醇溶液混合浸提,浸提結束后加熱使乙醇蒸發(fā),得到膏狀浸提物。
步驟3、將浸提物加水稀釋8-12倍,即得所述治療眩暈的口服液。
所述的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中所述浸提的時間為6-15天,浸提溫度為30-40攝氏度。
本發(fā)明利用中醫(yī)五行及辨證理論,認為眩暈的病因多為情志不遂,煩惱大怒,肝失條達,從而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則肝陰受傷,故而肝風內(nèi)動,上擾頭目,出現(xiàn)眩暈,頭目脹痛,耳鳴,口苦,多夢,脾氣暴躁,心煩失眠,急躁,面目潮紅,肢體麻木震顫等癥狀。本發(fā)明認為,肝風內(nèi)動所以平肝息風,滋陰降火取以水涵木之用,有助于肝陰,肝氣郁結化內(nèi)熱,解肝郁有助于平肝,肝開竅于目,眩暈亦有目眩的感覺,故清肝明目有助于眩暈的治療。本發(fā)明通過多種中藥合理配伍,平肝息風,滋陰降火,養(yǎng)護肝陰,解肝郁氣滯,清肝明目,使眩暈得以治愈,效果顯著,治愈率較高。
具體藥理為:
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白僵蠶:息風止痙,祛風止痛。
鉤藤: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天麻:平肝潛陽,息風止痙。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風。
羅布麻:平肝清熱,降血壓,利水。
北沙參: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
女貞子:滋陰清熱,涼血補血,降火。
百合:養(yǎng)陰,清心安神,清熱利尿。
櫧實子:滋陰,清肝明目。
熟地:滋陰補腎,生化精血,潛陽息風,去肝腎陰虛虛火,養(yǎng)肝護肝。
白芍:養(yǎng)護肝陰,平肝,斂陰止汗。
桑葚配合枸杞子:滋陰補腎,養(yǎng)血,有滋陰降火之功,以水涵木之意,養(yǎng)肝護肝。
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香附:氣香,解郁,清上焦郁氣氣滯。
青皮:解肝郁理氣,清中焦郁氣氣滯。
烏藥:理氣,清下焦郁氣氣滯。
八月札:疏肝理氣,散結,解肝郁。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郁結。
青葙子:祛風熱,清肝火,明目。
密蒙花:祛風明目,涼血潤肝清肝。
所述的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中,采用旋蒸法使乙醇蒸發(fā),旋蒸溫度為50-55攝氏度。
所述的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中在浸提過程中每隔6-12小時進行超聲震蕩20-30分鐘。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眩暈的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中藥組合物干燥粉碎,得到藥粉,所述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決明20、白僵蠶10、鉤藤10、天麻10、刺蒺藜10、羅布麻10、北沙參10、女貞子10、百合14、櫧實子10、熟地10、白芍19、桑葚14、枸杞子13、柴胡10、香附5、青皮5、烏藥5、八月札10、夏枯草10、青葙子10、密蒙花10。
步驟2、將藥粉與25倍體積的質(zhì)量濃度為65%的乙醇溶液混合浸提,浸提結束后加熱使乙醇蒸發(fā),得到膏狀浸提物。
步驟3、將浸提物加水稀釋10倍,即得所述治療眩暈的口服液。
為進一步證明本發(fā)明的藥物的臨床療效,選擇100位患者進行臨床觀察。100例患者中,年齡最小者35歲,年齡最大者75歲,7-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服用3-5個療程。
1、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眩暈癥狀消失。
顯效:眩暈癥狀明顯減輕。
有效:眩暈癥狀較治療前減輕。
無效:病情無任何改善的表現(xiàn)。
2、治療方案:
每次服用實施例1所述口服液10-15毫升,每日服用3-5次,7-10日為一療程,連續(xù)服用3-5個療程。
3、治療效果統(tǒng)計:
100例患者中,服用3-6劑后治愈90例,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2例,治愈率90%,總有效率98%。
盡管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fā)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xiàn)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fā)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