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器械裝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
背景技術:
現在的老人歲數大了行走不便經常容易便秘,這樣便經常需要使用開塞露,但部分老人身體比較肥胖或其他原因導致自己無法注射需要別人幫助因而非常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能夠方便老人使用的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包括擠壓部和桿部,擠壓部由兩片曲率半徑相同成曲面的內擠壓片和外擠壓片構成使得內擠壓片的內表面可與外擠壓片的外表面完全重疊到一起,桿部設有可使內擠壓片和外擠壓片靠近的結構即在桿部一端設置控制結構并通過傳動結構實現對內擠壓片和外擠壓片的控制。
這樣設計的有益效果是擠壓部可以大大提高擠壓效果減少開塞露藥液的浪費,桿部可以加長控制距離使得不方便直接使用的人可以實現遠距離獨自使用注射,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以大力推廣使用造?;颊?。
進一步地,外擠壓片與內擠壓片之間設有彈性且成曲面的定位片且定位片固定在外擠壓片上,這樣可以更好的定位開塞露藥瓶避免使用時瓶子掉落。
進一步地,內擠壓片中間位置設有注射口使得開塞露瓶嘴可以從注射口伸出去,這樣可以更穩(wěn)定的固定開塞露瓶子。
進一步地,內擠壓片的內表面和外擠壓片外表面都成與球形開塞露瓶子外表面的相同的球面,這樣對于瓶子成球面的藥瓶有很好的注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浪費。
進一步地,內擠壓片和外擠壓片之間設有彈性復位結構使得內擠壓片和外擠壓片有靠攏的趨勢可以夾住放置在內擠壓片和外擠壓片中間的開塞露藥瓶,這樣可以更好的固定藥瓶在將藥瓶嘴插入身體時不容易發(fā)生移動或偏離,彈性結構可以直接用彈簧來實現。
進一步地,桿部包括內桿和外桿,內擠壓片固定在內桿上,外擠壓片固定在外桿上,內桿和外桿中間區(qū)域鉸接于轉動軸使得內桿可以相對外桿轉動,內桿和外桿尾部都成彎曲狀便于用手指控制內桿和外桿轉動,這樣設計簡單可以節(jié)省制作成本。
進一步地,桿部包括內桿和外桿,內擠壓片固定在內桿上,外擠壓片固定在外桿上,內桿和外桿鉸接于轉動軸使得內桿可以相對外桿轉動,內桿與轉動軸以不可轉動發(fā)方式固定在一起,外桿與轉動軸以可轉動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轉動軸上設有渦輪,渦輪匹配有蝸桿,蝸桿與搖桿連接使得搖桿可帶動蝸桿轉動并間接帶動渦輪轉動,外桿尾部較長并將搖桿以可轉動的方式固定在外桿尾部,這樣在不轉動搖桿的情況下渦輪可以被蝸桿鎖死使得內擠壓片和外擠壓片的位置不會變化保證藥瓶不被擠壓也不易脫離擠壓片。
進一步地,桿部包括內桿和外桿,內擠壓片固定在內桿上,外擠壓片固定在外桿上,內桿和外桿鉸接于轉動軸使得內桿可以相對外桿轉動,內桿上設有鋼絲繩孔,外桿上設有鋼絲繩導向輪,外桿尾部設有可相對外桿前后移動的控制桿使得鋼絲繩一端固定在鋼絲繩孔上繞過導向輪另一端固定在控制桿上在控制桿前后移動時可使內桿與外桿發(fā)生相對轉動間接改變內擠壓片和外擠壓片之間的間隙,這樣可以隨意增加外桿長度或改變外桿彎曲弧度以及形狀可適應不同操作的需求而設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曲桿形式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曲桿形式側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短桿形式側視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渦輪形式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鋼絲繩形式立體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鋼絲繩形式側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需要,在本文中公開了本發(fā)明的詳細實施例,但應了解所公開的實施例只是示范本發(fā)明,本發(fā)明可以不同和替代形式實施。附圖未必按照比例繪制,且某些特點可被夸大或縮小以示出特定構件的細節(jié)。因此,本文所公開的具體結構和功能細節(jié)不應被理解為具有限制意義,而是僅作為代表性基礎以教導本領域技術人員不同地采用本發(fā)明?;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所示,一種開塞露注射輔助裝置,包括擠壓部1和桿部2,擠壓部1由兩片曲率半徑相同成曲面的內擠壓片3和外擠壓片4構成使得內擠壓片3的內表面可與外擠壓片4的外表面完全重疊到一起,桿部2設有可使內擠壓片3和外擠壓片4靠近的結構即在桿部2一端設置控制結構并通過傳動結構實現對內擠壓片3和外擠壓片4的控制,外擠壓片4與內擠壓片3之間設有彈性且成曲面的定位片且定位片5固定在外擠壓片4上,內擠壓片3中間位置設有注射口使得開塞露瓶嘴可以從注射口6伸出去,內擠壓片3的內表面和外擠壓片4外表面都成與球形開塞露瓶子外表面的相同的球面。使用時先把開塞露瓶子放到內擠壓片3和外擠壓片4之間即可。
如圖1圖2圖3所示,內擠壓片3和外擠壓片4之間設有彈簧7使得內擠壓片3和外擠壓片4有靠攏的趨勢可以夾住放置在內擠壓片3和外擠壓片4中間的開塞露藥瓶。
如圖1圖2所示,桿部2包括內桿8和外桿9,內擠壓片3固定在內桿8上,外擠壓片4固定在外桿9上,內桿8和外桿9中間區(qū)域鉸接于轉動軸10使得內桿8可以相對外桿9轉動,內桿8和外桿9尾部都成彎曲狀便于用手指控制內桿8和外桿9轉動。
如圖3所示,桿部2包括內桿8和外桿9,內擠壓片3固定在內桿8上,外擠壓片4固定在外桿9上,內桿8和外桿9尾部區(qū)域鉸接于轉動軸10使得內桿8可以相對外桿9轉動,使用時按壓內桿8和外桿9中間區(qū)域即可。
如圖4所示,桿部2包括內桿8和外桿9,內擠壓片3固定在內桿8上,外擠壓片4固定在外桿9上,內桿8和外桿9鉸接于轉動軸10使得內桿8可以相對外桿9轉動,內桿8與轉動軸10以不可轉動發(fā)方式固定在一起,外桿9與轉動軸10以可轉動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轉動軸10上設有渦輪11,渦輪11匹配有蝸桿12,蝸桿12與搖桿13連接使得搖桿13可帶動蝸桿12轉動并間接帶動渦輪11轉動,外桿9尾部較長并將搖桿13以可轉動的方式固定在外桿9尾部。
如圖5圖6所示,桿部2包括內桿8和外桿9,內擠壓片3固定在內桿8上,外擠壓片4固定在外桿9上,內桿8和外桿9鉸接于轉動軸10使得內桿8可以相對外桿9轉動,內桿8上設有鋼絲繩孔14,外桿9上設有鋼絲繩導向輪15,外桿9尾部設有可相對外桿9前后移動的控制桿16使得鋼絲繩17一端固定在鋼絲繩孔14上繞過導向輪15另一端固定在控制桿16上在控制桿16前后移動時可使內桿8與外桿9發(fā)生相對轉動間接改變內擠壓片3和外擠壓片4之間的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