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康復器械領域,具體為一種自我康復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進行康復運動的患者通常扶著輔助欄桿或扶著簡易多腳杖進行康復活動。扶著輔助欄桿時,尤其是對于活動困難的患者,需要陪護人員攙扶或不間斷的進行看護才能完成康復活動,費時費力且聘請看護人員開銷也很大,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扶著簡易多腳杖時,由于多腳杖本身結構的限制,導致使用時患者的平衡力較差,不能連續(xù)進行康復活動,而且也需要陪護人員的看護。
上述兩種康復方式費時費力,大多數患者需要陪護人員的輔助。因此,上述兩種方式對陪護人員的依賴性很大,不能做到完全的自行康復活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提供一種自我康復支撐裝置,進行康復活動時不依賴陪護人員輔助,患者獨立就可輕松完成康復活動,康復過程省時省力,不僅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大大縮短了患者的康復時間。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裝置采用中部為活動空腔的框架式結構,該裝置分為上框體和下框體兩部分,上下框體之間通過上下調節(jié)部件連接,上下框體圍成中部的活動空腔,上框體上部由前扶桿、左支撐桿、右支撐桿和后防護桿圍成框體,所述下框體底部左右兩側分別設置前輪和后輪,在同側的前輪和后輪之間設置輔助輪,在上框體上吊裝位于活動空腔內的坐板。
當需要進行康復活動時,患者從后方進入框體之間的活動空腔,先通過上下調節(jié)部件調節(jié)框體高度以適應患者的身高,患者雙手扶在前扶桿上,兩個胳膊壓在左右支撐桿上,手腳同時用力通過各個輪子帶動整個裝置運動從而進行康復活動,由于該裝置采用中部為活動空腔的框架式結構,人在活動空腔中進行康復活動時,依靠框架四周的支撐與保護作用就能自行完成康復活動,不用借助他人之手就能輕松完成康復活動,省時省力;同時設置了前輪、后輪、輔助輪,有效的保證了整個裝置在活動中的穩(wěn)定性與平衡性,讓獨自康復活動成為了可能,整個裝置在運動過程中輪子一直與地面保持接觸狀態(tài),有效防止了傾倒的發(fā)生,保證了患者的安全;當患者需要進行休息時,不用依靠他人從活動空腔內挪出來,直接坐在活動空腔內的坐板上休息即可。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所述上下調節(jié)裝置包括連接上下框體的四組內外套筒,在每一內外套筒上設置調節(jié)通孔,在調節(jié)通孔內設置調節(jié)螺栓。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在上框體的前端并靠近前扶桿設置控制盒,在下框體上安裝驅動電源,在每一后輪內側安裝的固定支撐架,固定支撐架前端安裝電磁制動器,控制盒連接驅動電源,控制盒上的控制按鈕控制電磁制動器。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該裝置采用中部為活動空腔的框架式結構,該裝置分為上框體和下框體兩部分,上下框體之間通過上下調節(jié)部件連接,上下框體圍成中部的活動空腔,上框體上部由前扶桿4、左支撐桿5、右支撐桿6和后防護桿7圍成框體,所述下框體底部左右兩側分別設置前輪1和后輪2,在同側的前輪1和后輪2之間設置輔助輪3,在上框體上吊裝位于活動空腔內的坐板8,所述上下調節(jié)裝置包括連接上下框體的四組內外套筒9,在每一內外套筒上設置調節(jié)通孔10,在調節(jié)通孔10內設置調節(jié)螺栓,在上框體的前端并靠近前扶桿4設置控制盒11,在下框體上安裝驅動電源12,在每一后輪2內側安裝固定支撐架13,固定支撐架13前端安裝電磁制動器14,控制盒11連接驅動電源12,控制盒11上的控制按鈕控制電磁制動器14。
患者在依靠該裝置進行康復活動時,當需要停下時,通過控制按鈕來控制電磁制動器14即可實現輪子的停止,省時省力且安全可靠;
所述坐板8通過四條繩子吊裝在上框架上即可,每一繩子的端部設置卡扣,直接與框體扣合,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
當需要調節(jié)高度時,拔出調節(jié)通孔10內的調節(jié)螺栓,通過調節(jié)內套筒在外套筒的上下位置,然后再將調節(jié)螺栓插入調節(jié)好的內外套筒上的調節(jié)通孔10內即可實現高度調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