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呼吸內科給藥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呼吸內科疾病中有的需要對患者的患病部位進行直接噴藥治療,然而粉劑類的藥物在噴涂過程中容易造成藥物四處飛揚,散落到各處,無法精確到達患病部位,不僅使患病部位無法得到足量的藥物覆蓋,影響治療效果,而且散落的藥劑容易進入患者呼吸道內或者食道內給患者帶來痛苦;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公開了一種呼吸內科護理用給藥裝置,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不足,提供一種呼吸內科護理用給藥裝置,其能夠精確的為患病部位噴藥,能夠避免藥物飛揚散落到其他部位,噴藥效果好,使用簡單方便。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呼吸內科護理用給藥裝置,包括殼體;殼體上固定有氣泵;殼體內部安裝有注藥裝置;
所述的注藥裝置包括安裝在殼體內部的氣筒;氣筒后端穿過殼體后端;氣筒內滑動連接有活塞;活塞上固定有推桿;所述推桿穿過氣筒后端且與氣筒滑動密封;氣筒前端連通有噴藥管;氣筒后端連通有回氣管;所述噴藥管穿過外殼且中部連通有藥劑瓶;噴藥管前端由前到后依次套接有第一氣囊和第二氣囊;第一氣囊和第二氣囊之間的噴藥管上均勻分布有噴藥孔;所述回氣管密封穿過噴藥管且前端從第一氣囊和第二氣囊之間的噴藥管上伸出;所述氣泵連通有充氣管;充氣管和第一氣囊和第二氣囊分別連通。
進一步優(yōu)化本技術方案,呼吸內科護理用給藥裝置的噴藥管前部外壁上安裝有射燈。
進一步優(yōu)化本技術方案,呼吸內科護理用給藥裝置的回氣管內安裝有過濾片。
本實用新型與傳統(tǒng)呼吸道給藥方式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氣泵通過充氣管為第一氣囊和第二氣囊充氣,第一氣囊和第二氣囊充氣膨脹與呼吸道內壁緊密貼合,將患病部位單獨隔離了出來,實現了對患病部位的精確定位,方便了噴藥的進行;推動推桿,氣筒內空氣通過噴藥管將藥劑瓶中的粉狀藥劑帶出,然后通過噴藥管實現噴藥過程;噴藥時,氣筒后端空氣密度降低,回氣管吸氣,避免了噴藥之后呼吸道內的空氣殘留。
2、噴藥管前部設置射燈,起到了照明作用,方便了對患病部位的定位。
3、回氣管內安裝過濾片能夠過濾掉吸氣時帶來的粉狀藥劑。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注藥裝置處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射燈處電路圖;
圖中,1、殼體;2、氣泵;3、氣筒;4、活塞;5、推桿;6、噴藥管;7、回氣管;8、藥劑瓶;9、第一氣囊;10、第二氣囊;11、噴藥孔;12、充氣管;13、射燈;14、過濾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3所示,呼吸內科護理用給藥裝置,包括殼體1;殼體1上固定有氣泵2;殼體1內部安裝有注藥裝置;
所述的注藥裝置包括安裝在殼體1內部的氣筒3;氣筒3后端穿過殼體1后端;氣筒3內滑動連接有活塞4;活塞4上固定有推桿5;所述推桿5穿過氣筒3后端且與氣筒3滑動密封;氣筒3前端連通有噴藥管6;氣筒3后端連通有回氣管7;所述噴藥管6穿過外殼且中部連通有藥劑瓶8;噴藥管6前端由前到后依次套接有第一氣囊9和第二氣囊10;第一氣囊9和第二氣囊10之間的噴藥管6上均勻分布有噴藥孔11;所述回氣管7密封穿過噴藥管6且前端從第一氣囊9和第二氣囊10之間的噴藥管6上伸出;所述氣泵2連通有充氣管12;充氣管12和第一氣囊9和第二氣囊10分別連通;噴藥管6前部外壁上安裝有射燈13;回氣管7內安裝有過濾片14。
噴藥治療時,首先按下氣泵2,氣泵2通過充氣管12為第一氣囊9和第二氣囊10充氣,第一氣囊9和第二氣囊10充氣膨脹與患者的呼吸道內壁緊密貼合,將患病部位隔離了出來,確保了治療的精確定位,從而保證治療效果;之后推桿5推動活塞4在氣筒3內滑動,為噴藥管6吹氣,由于空氣的負壓原理,藥劑瓶8中的粉狀藥劑被隨之帶出并通過噴藥孔11被噴出,作用到患病部位;與此同時,由于氣筒3后部空間增大,而空氣總量不變,所以空氣密度降低,回氣管7吸氣,將噴藥管6吹出的空氣吸回,通過此過程能夠避免噴藥治療完成后,取下本實用新型時,由于存在空氣將粉狀藥劑吹得四處散落,確保治療效果,避免為患者帶來痛苦。
回氣管7內的過濾片14能夠將吸回空氣中帶有的藥劑過濾掉;射燈13的設置能夠提供照明,方便了對患病部位的精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