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降解可顯影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交通運輸也在迅速發(fā)展,由高能量損傷導致的脛骨平臺骨折日益增多。臨床上此類負重關節(jié)內骨折的處理比較復雜,其中脛骨近端后外方骨折的治療尤為困難,容易出現因骨折固定方式選擇不當導致骨折再次移位、骨不連、內固定失效及關節(jié)功能活動障礙等并發(fā)癥。由于平臺后方解剖輪廓不規(guī)則,干骺端移行區(qū)彎度較大,目前尚無符合該解剖特點的內固定物。俞光榮等認為由于在膝關節(jié)屈曲時應力較集中,采用支撐鋼板內固定能達到最佳力學效果。Zeng等通過體外模擬脛骨平臺后側劈裂骨折生物力學試驗分析發(fā)現,使用后側“T”型支撐鋼板固定時,鋼板所承載的支撐力最大,骨塊垂直移位最小,力學穩(wěn)定性最佳。目前針對脛骨近端后外方骨折固定主要使用后外側鋼板螺釘內固定。使用后外側入路可使支撐鋼板根據骨折線走向放置于骨塊正后方,使螺釘能垂直于骨折線由后內向前外植入,可使骨折塊獲得最佳的復位和固定,獲得穩(wěn)定的后方支撐。
目前用于臨床治療骨折的內固定物主要由金屬材料制成。金屬內固定物存在以下缺點:(1)體內電解腐蝕,并產生一些金屬微粒影響周圍正常組織;(2)剛性過大,易產生應力遮擋,內固定取出后,容易再骨折;(3)阻擋X線穿透,干擾核磁共振成像,不利于術后觀察;(4)目前國內許多病人要求骨折愈合后取出內固定物,這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增加了感染等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機會,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給患者帶來再次手術的痛苦。
所以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內固定器械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臨床,有望替代傳統鋼制內固定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骨折端骨痂的生成,骨折逐漸愈合,同時生物降解的內固定裝置逐漸被人體組織吸收,不在體內蓄積,幾乎沒有毒性作用,病人亦無須受二次手術之苦。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產品其非金屬的特性,不影響核磁共振成像。
理想的骨科材料應該具有安全、可靠、容易使用和可在生物體內降解等特性。采用聚乳酸、聚己內酯等材料制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其固有的初始強度可起到傳統鋼制正骨材料的作用,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及骨折的逐漸愈合,生物可降解材料逐漸被人體組織吸收,不在體內蓄積,幾乎沒有毒性作用,其原有的空間可以被骨組織替代,病人亦無須再次手術之痛苦;另外由于可降解材料的彈性模量近似松質骨彈性模量,允許骨折端局部產生微小活動,有利于骨折愈合,不影響患者術后任何時間進行CT或MRI等檢查。由多種生物可降解材料合成的復合生物可降解材料,一方面可彌補單一材料的不足,滿足可降解內植物的機械強度要求;另一方面,還可以延緩材料過快的降解,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在上述材料中加入對人體無毒無害的顯影劑使其具有可顯影性,可隨時監(jiān)測內植物在人體內的吸收情況,很好地解決了傳統可降解生物材料無法監(jiān)控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降解可顯影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使內固定裝置與脛骨近端后外側接觸面形態(tài)相匹配,能與骨面進行良好的貼合,避免了由于內固定裝置與骨面貼合不好,而造成局部應力過大的問題出現,有效增加了其固定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復;能夠使植入的螺釘避開脛骨近端關節(jié)面,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內固定材料具有可降解特性,吸收后的分解產物對人體無毒無害,不需要二次手術取出,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內固定裝置具有可顯影特性,可以動態(tài)監(jiān)測內固定裝置的吸收過程,利于指導功能鍛煉。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難題,提供了一種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包括:一體成型的頂部、腰部和體部,所述內固定裝置與脛骨近端后外方接觸面的空間幾何學形態(tài)相匹配,所述頂部設有若干個用于將內固定裝置頂部固定在脛骨近端后外方的第一鎖定螺釘孔,所述體部設有若干個第二鎖定螺釘孔,所述第一鎖定螺釘孔的方向為:與所述內固定裝置頂部平面成75°-100°角,以使植入螺釘后,能夠使螺釘避開脛骨近端后外方的關節(jié)面;所述內固定裝置所采用的材料為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聚己內酯等)和顯影劑(如含碘造影劑等)共同構成的可降解可顯影生物材料。
為了保證脛骨近端后外方鋼板在緊貼關節(jié)面固定時不誤入關節(jié)面,且有牢靠的固定力量,鋼板近端螺釘均采用預設螺紋的鎖定螺釘孔(如第一鎖定螺釘孔和第二鎖定螺釘孔)。
作為優(yōu)選,第一鎖定螺釘孔和第二鎖定螺釘孔均為凸臺設計的螺釘孔,這樣就可以增強固定裝置的強度。
作為優(yōu)選,該內固定裝置的頂部、腰部和體部與脛骨近端后外方接觸面的空間幾何學形態(tài)相匹配。
作為優(yōu)選,該內固定裝置腰部設計有滑動加壓孔,便于術中調整鋼板位置,并可通過加壓螺釘對骨折端加壓以縮小骨折間隙。
作為優(yōu)選,該內固定裝置位置更貼近脛骨近端后外方,與脛骨近端后外方接觸面的空間幾何學形態(tài)相匹配,能與骨面進行良好的貼合,能有效增加其固定效果,有利于骨折骨塊的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降解可顯影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使內固定裝置與脛骨近端后外側接觸面形態(tài)相匹配,能與骨面進行良好的貼合,避免了由于內固定裝置與骨面貼合不佳而引發(fā)的局部應力集中,有效增加了其固定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復;第一鎖定螺釘孔的方向為與所述內固定裝置頂部平面成75°-100°角,以使植入螺釘后,能夠使螺釘避開脛骨近端的關節(jié)面,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第一鎖定螺釘孔和第二鎖定螺釘孔為凸臺設計的螺釘孔,這樣就可以增強固定裝置的強度;在鋼板腰部設計有滑動加壓孔,便于術中調整鋼板位置,并可通過加壓螺釘能夠對骨折端加壓以縮小骨折間隙,術后對骨折端持續(xù)加壓,促進骨折愈合。內固定裝置可適應不同的脛骨近端后外方骨折部位。本實用新型使用的材料是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聚己內酯等)和無毒顯影劑(如含碘造影劑等)共同構成的一種新型可降解可顯影生物材料,避免傳統的金屬內植物需要二次手術取出的缺陷,同時具有可顯影特性,可以動態(tài)監(jiān)測內植物的吸收過程,有利于指導功能鍛煉。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A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降解可顯影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的正面立體圖;
圖A2是圖A1的后視圖;
圖A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降解可顯影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的側面立體圖。
圖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為頂部,2為腰部,3為體部,4為第一鎖定螺釘孔,5為滑動加壓孔,6為第二鎖定螺釘孔。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A1至圖A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可降解可顯影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包括:一體成型的頂部1、腰部2和體部3,該內固定裝置與脛骨近端后外方接觸面的空間幾何學形態(tài)相匹配,頂部1設有若干個用于將頂部1固定在脛骨近端后外方的第一鎖定螺釘孔4,體部3設有若干個第二鎖定螺釘孔6,第一鎖定螺釘孔4的方向為與該內固定裝置頂部平面成75°-100°角,在植入螺釘后,能夠使螺釘避開脛骨近端后外方的關節(jié)面。所述內固定裝置采用的材料為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聚己內酯等)和無毒顯影劑(如含碘造影劑等)共同構成的可降解可顯影生物材料。所述內固定裝置具有可降解特性,吸收后的分解產物對人體無毒無害;所述內固定裝置具有可顯影特性,可以動態(tài)監(jiān)測內固定裝置的吸收過程,利于指導功能鍛煉。
如圖A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頂部1、腰部2和體部3不在同一平面上,其形狀是根據亞洲人體格的脛骨近端后外方的骨面形狀進行設計的,與現有的根據歐洲人體格進行設計的內固定裝置有所差別,可以與亞洲人的脛骨近端后外方骨面完全貼合,有效增加了其固定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復。該內固定裝置位置更貼近脛骨近端后外方,與脛骨近端后外方接觸面的空間幾何學形態(tài)相匹配,能與骨面進行良好的貼合,能有效增加其固定效果,有利于骨折骨塊的固定。
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A1和圖A2所示,該內固定裝置腰部2設計有滑動加壓孔5,便于術中調整鋼板位置,并可通過加壓螺釘能夠對骨折端加壓以縮小骨折間隙。第一鎖定螺釘孔4和第二鎖定螺釘孔6均為凸臺設計的螺釘孔,這樣就可以增強固定裝置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可降解可顯影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在使用時,首先將內固定裝置頂部1、腰部2和體部3與脛骨近端后外方骨面貼合,將加壓螺釘打入滑動加壓孔5,透視見鋼板位置良好,對骨折端進行加壓。然后根據手術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鎖定螺釘的方向、長度,在第一鎖定螺釘孔4、第二鎖定螺釘孔6中依次植入所有鎖定螺釘。本實用新型可降解可顯影脛骨近端后外方鎖定內固定裝置為可降解材料,無需二次手術取出,且具有可顯影特性,可以動態(tài)監(jiān)測內固定裝置的吸收過程,利于指導功能鍛煉。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