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球囊擴張導管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751955閱讀:355來源:國知局
一種球囊擴張導管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設計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球囊擴張導管。



背景技術:

通過將醫(yī)療器械引入到患者血管系統或其他內腔內(例如食管、氣管、腸道、泌尿道或膽管)來治療各種醫(yī)療疾病變得越來越多,特別是通過醫(yī)療器械進行靶向藥物治療局部疾病越來越常見,例如支架、導管、球囊導管等。

在過去數年中,大量局部藥物遞送系統被開發(fā)出來。諸多進行靶向藥物治療局部疾病的醫(yī)療器械中,藥物支架是目前最為常用且最為有效的介入器械之一。支架是將藥物和聚合物基質混合后涂覆在支架表面,形成一個局部藥物緩慢釋放系統,當支架植入血管或其他內腔后,藥物會慢慢釋放持續(xù)數周或數月時間,加上支架的支撐作用,可以有效治療血管或其他內腔的狹窄或閉塞。然而支架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支架會永久殘留在人體內,且由于支架的存在需要長期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再次發(fā)生狹窄后,不宜再次植入支架;聚合物會產生局部慢性炎癥反應等。

除了支架外,球囊導管也是另外一種常用的靶向給藥器械。藥物球囊是通過在球囊表面涂覆藥物,實現靶向給藥的目的,目前常用于支架內再狹窄、下肢動脈疾病、血管分叉等疾病的治療。常用的球囊導管為單球囊設計,藥物球囊技術需要將球囊送到病變部位后,在球囊擴張的短暫時間內(0-2min)釋放藥物,靶向治療病變組織或血管,治療狹窄、閉塞等疾病。然而藥物球囊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藥物球囊需要在極端時間內進行藥物釋放,因此藥物涂層與球囊表面的粘附力不能太強,這導致了在藥物球囊輸送過程中,大量的藥物涂層脫落,而脫落的藥物涂層會對正常組織產生不良影響,甚至產生系統毒性。

除了藥物球囊外,現在技術中還存在雙層球囊導管,兩層球囊中內層球囊起到擴張血管的作用,而外層球囊由獨特的微孔膜制成,在擴張過程中能將起到治療作用的基因或藥物由外層球囊滲透到血管壁、靶器官上。雙層球囊導管能有效地克服了藥物在輸送過程中的損失,降低了輸送過程產生的系統毒性。但是藥物通過微孔往外滲透過程容易產生大量藥物外溢,大量外溢的藥物會對遠端正常組織/管腔等造成嚴重損害。

現在技術中還存在可以安裝多根微針的單/雙球囊擴張導管,直接在球囊表面進行微針設計,通過微針進行靶向給藥治療。該設計將微針通過焊接、粘結等方法固定于球囊表面凹陷處,球囊折疊時,微針“平躺”在球囊表面,球囊擴張時,凹陷處的微針隨球囊膨脹而垂直凸起并插入深處組織。該設計可以避免大量藥物外溢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害,但是這中設計存在缺陷是,由于病變組織的外形存在無規(guī)則性,凹陷處“平躺”的微針在隨球囊膨脹而垂直凸起過程難以控制角度,導致微針凸起后插入組織的具體位置容易發(fā)生偏移,從而降低臨床療效。此外,微針折疊設計非常容易造成球囊破裂,而且不利于工業(yè)化生產。

另外,現有技術中還存在單球囊多腔非對稱囊擴張導管,球囊表面分布有銳角凸起點,由于球囊結構設計復雜,不利于工業(yè)化生產,囊體非對稱設計容易導致破裂,從而造成病人大量出血。此外,該設計僅僅是將灌注或給藥腔設計在球囊外表面,不能對深處病變組織進行治療,因此在給藥時會產生大量藥物外溢,會對周圍正常組織帶來嚴重損害。進一步地現在技術通過微針對靶向組織進行靶向治療的導管。微針事先包裹在指引導管內,治療時先將指引導管前推并與病變組織貼壁,然后將微針插入深部病變組織進行給藥治療。這種器械的缺點是操作過程對微針插入組織的深度和位置只能通過造影觀察,且引導管容易滑動,定位非常困難,操作難度大,臨床療效難以確定。同時由于微針定位不準確,增加了藥物外溢的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球囊擴張導管,用以解決現有藥物球囊在給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藥物外溢,大量外溢的藥物對周圍正常組織帶來嚴重損害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球囊擴張導管,包括:

第一擴張球囊;

跨越所述第一擴張球囊表面設置的至少一個微孔導管,每個所述微孔導管包括凸出于所述微孔導管表面、且與該微孔導管內腔相通的至少一個微孔腔,其中,所述微孔腔設置于所述微孔導管跨越所述第一擴張球囊表面的區(qū)域,且所述微孔導管內腔為治療劑第一注射腔。

其中,所述第一擴張球囊包括第一平直部分和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平直部分兩側的第一喇叭狀錐部和第二喇叭狀錐部,所述微孔腔設置于所述微孔導管跨越所述第一平直部分的區(qū)域。

其中,所述第一擴張球囊表面設置有凹陷紋路,所述微孔導管跨越所述第一擴張球囊表面的區(qū)域嵌設于所述凹陷紋路內。

其中,上述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微孔導管內的微針引導管,所述微針引導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微孔導管的微孔腔處并與所述微孔腔連通,且所述微針引導管與所述微孔腔一一對應連通;

設置于所述微針引導管內的微針管,所述微針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微孔導管的微孔腔處,所述微針管的內腔為治療劑第二注射腔。

其中,所述微針管的另一端與手柄腔連接,且該手柄腔上設置有與所述微針管的另一端連接、且能夠沿所述手柄腔移動的距離調節(jié)鈕。

其中,所述手柄腔上還設置有距離標識線。

其中,上述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

主體外管,所述主體外管與所述第一擴張球囊的第一端連接,且所述主體外管與所述第一擴張球囊相通;

引導管,所述引導管貫穿所述主體外管的內腔和所述第一擴張球囊的內腔,且所述引導管的一端從所述第一擴張球囊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微孔導管穿過所述主體外管的內腔,并從所述主體外管靠近所述第一擴張球囊第一端的管壁伸出,跨越所述第一擴張球囊表面后與所述引導管連接。

其中,所述引導管的一端開設有一個液體引導孔;或者所述引導管的一端的相對兩側分別開設有一個液體引導孔。

其中,上述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液體引導孔和所述第一擴張球囊之間的第二擴張球囊,且所述引導管貫穿所述第二擴張球囊。

其中,所述第二擴張球囊包括:

第二平直部分和分別位于所述第二平直部分兩側的第三喇叭狀錐部和第四喇叭狀錐部,其中,所述第二平直部分、所述第三喇叭狀錐部及所述第四喇叭狀錐部為一體化結構,或者所述第二平直部分、所述第三喇叭狀錐部及所述第四喇叭狀錐部是以膠、熱焊接或激光焊接的方式連接的分體結構。

其中,上述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引導管內的灌注管,所述灌注管貫穿所述主體外管的內腔和所述第一擴張球囊的內腔,延伸至所述第二擴張球囊的第二平直部分后從所述引導管的管壁伸出。

其中,所述引導管對應于所述第一平直部分的區(qū)域及所述引導管對應于所述第二平直部分的區(qū)域分別設置有顯影點。

其中,所述主體外管的外表面設置有距離刻度線。

其中,上述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套設于所述主體外管上的標記定位環(huán)。

其中,上述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

沖洗管,所述沖洗管設置于所述引導管內,且貫穿所述主體外管的內腔和所述第一擴張球囊的內腔后,從所述引導管的管壁伸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在跨越第一擴張球囊表面設置的微孔導管上設置凸出于所述微孔導管表面、且與該微孔導管內腔相通的至少一個微孔腔,將治療劑注射到微孔導管內,在第一擴張球囊擴張時,該微孔導管上設置的微孔腔延球囊表面凸起,插入病變組織/管腔淺表處,然后遞送治療劑,有效降低了治療劑用量和外溢量,從而降低了對周圍正常組織、粘膜、管腔等造成的損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擴張球囊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擴張球囊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的第三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微針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的第四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顯影點在引導管中的第一位置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顯影點在引導管中的第二位置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的第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擴張球囊,11-第一平直部分,12-第一喇叭狀錐部,13-第二喇叭狀錐部,14-凹陷紋路,2-微孔導管,21-微孔腔,3-微針引導管,4-微針管,41-遠端針頭,42-近端管體,5-手柄腔,51-距離調節(jié)鈕,52-距離標識線,6-主體外管,61-距離刻度線,62-標記定位環(huán),7-引導管,71-液體引導孔,8-第二擴張球囊,81-第二平直部分,82-第三喇叭狀錐部,83-第四喇叭狀錐部,9-灌注管,10-顯影點,101-沖洗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實用新型,并且能夠將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解決現有藥物球囊在給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藥物外溢,大量外溢的藥物對周圍正常組織帶來嚴重損害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球囊擴張導管,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

第一擴張球囊1;

跨越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設置的至少一個微孔導管2,每個所述微孔導管2包括凸出于所述微孔導管2表面、且與該微孔導管2內腔相通的至少一個微孔腔21,其中,所述微孔腔21設置于所述微孔導管2跨越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的區(qū)域,且所述微孔導管2內腔為治療劑第一注射腔。

具體的,如圖3所示,上述第一擴張球囊1包括第一平直部分11和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平直部分11兩側的第一喇叭狀錐部12和第二喇叭狀錐部13,所述微孔腔21設置于所述微孔導管2跨越所述第一平直部分11的區(qū)域。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平直部分11與所述兩個喇叭狀錐部(第一喇叭狀錐部12和第二喇叭狀錐部13)為一體化結構,或者是以膠、熱焊接或激光焊接的方式連接的分體結構,且第一平直部分11為第一擴張球囊1的有效工作段,微孔腔21設置于該有效工作段上,微孔腔21頂端具有一開口,且微孔腔21開口處呈圓錐型(如圖2所示)或圓柱型(如圖1所示),第一擴張球囊1充分擴張時圓錐型微孔腔頂端開口孔徑0.15-5mm,圓柱型微孔腔頂端開口孔徑為0.15-5mm,圓錐型微孔腔開口或圓柱型微孔腔開口頂端到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有效工作段的垂直距離為0.05-3cm,第一擴張球囊1充分擴張后微孔腔21延第一擴張球囊有效工作段表面凸起排列,與第一擴張球囊有效工作段表面之間的夾角為5°-175°,有利于對不同病變、不同區(qū)域病變進行精準治療。第一擴張球囊1擴張時,微孔腔21開口延球囊表面凸起,插入病變組織/管腔淺表處,然后遞送治療劑,從而降低了通過微孔等方式大面積灌注治療,對周圍正常組織、粘膜、管腔造成的損傷。

其中,上述第一擴張球囊1由單層或多層材料制成,如硅膠、乳膠、硅橡膠、尼龍、聚醚嵌段酰胺及它們的組合。當第一擴張球囊1到達管腔指定位置,用球囊充盈裝置以一定的速度和壓力膨脹第一擴張球囊,第一擴張球囊擴張后均呈圓柱狀。第一擴張球囊擴張時對管腔指定位置形成一定壓強和切力,實現對組織或管腔的靶向擴張成形。所述管腔包括血管、腸道、氣管、食管、泌尿道、膽管、肝管、輸尿管、陰道、鼻淚管、輸卵管等。另外,第一擴張球囊1為耐高壓球囊,有效工作段長度為3-25cm,球囊外徑為0.2-6cm。球囊擴張時可承受大于0.2MPA的壓力,可以對病變組織或血管施加較高機械壓力,保證球囊與組織或血管壁緊密貼合。

進一步地,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設置有凹陷紋路14,所述微孔導管2跨越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的區(qū)域嵌設于所述凹陷紋路14內。

該第一擴張球囊表面上可具體分布有1-5條凹陷紋路14,根據不同病變治療需要,第一擴張球囊1平直工作段凹陷紋路可為直線型(如圖3所示)或波浪型(如圖4所示),凹陷紋路14增加了第一擴張球囊1與組織間的摩擦,提高了球囊在擴張部位的固定性能,能夠有效防止擴張時滑動;微孔導管2跨越第一擴張球囊1的有效工作段時,嵌入在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的直線型或波浪型的凹陷紋路14內,微孔導管2外表面與第一擴張球囊1外表面的凹陷紋路通過膠、熱焊接或激光焊接的方式連接;微孔導管2的數量可具體為1-5條,可以與凹陷紋路14的數量相對應,也可與凹陷紋路14的數量不對應,當微孔導管2的數量與凹陷紋路14的數量不1:1對應時,空置的凹陷紋路14可以增加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的摩擦力,可以有效防止第一擴張球囊1擴張時發(fā)生滑動,提高第一擴張球囊1擴張時的定位效果,特別是當本實用新型的球囊擴張導管應用于軟組織病變治療時,沒有設置微孔導管2的凹陷紋路14,可以“騎跨”在軟組織表面,最大程度減小第一擴張球囊擴張過程中發(fā)生滑動的概率。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中,可以選擇具有不同數量、不同角度微孔腔21的球囊擴張導管,對病變區(qū)域的不同病變部位進行精準靶向定位。同時,不同數量的直線型或波浪型的凹陷紋路,可以有效調節(jié)同一病變部位的微孔腔數量,從而有效調節(jié)治療劑遞送范圍和密度,大大提高了靶向治療精度和治療劑局部劑量,降低了治療劑的總體用量和外溢量。隨著第一擴張球囊充分擴張,凸起的微孔腔開口插入靶病變組織/管腔淺表處,通過治療劑第一注射腔將治療劑遞送至微孔腔開口,并對病變組織/管腔進行靶向治療,提高了治療精度,降低了大量使用治療劑和治療劑外溢對周圍正常組織及其粘膜、管腔造成的損傷。

為了對病變組織中層和深層病變區(qū)域進行靶向遞送治療劑治療,本實用新型的微孔導管內還可以進一步設置微針引導管和微針管,具體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如圖5所示,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微孔導管2內的微針引導管3,所述微針引導管3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微孔導管2的微孔腔21處并與所述微孔腔21連通,且所述微針引導管3與所述微孔腔21一一對應連通;

設置于所述微針引導管3內的微針管4,所述微針管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微孔導管2的微孔腔21處,所述微針管4的內腔為治療劑第二注射腔。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微針引導管3的外徑可具體為0.15-4mm,包含在微孔導管2內,長度與微孔導管2相適應,隨著微孔導管2一直延伸到遠端(靠近第一擴張球囊的一端)并與微孔腔21的開口連成一體,微針引導管3的數量與微孔腔21的開口數量1:1對應。微針引導管3為單層或多層材料結構,材料為聚氯乙烯、聚氨酯、尼龍、聚醚嵌段酰胺、聚四氟乙烯及它們的組合,微針引導管3作為微針遞送腔道使用。

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所述微針管4的另一端與手柄腔5連接,且該手柄腔5上設置有與所述微針管4的另一端連接、且能夠沿所述手柄腔5移動的距離調節(jié)鈕51,所述手柄腔5上還設置有距離標識線52。

具體的,微針管4包裹在微針引導管3內,長度比微針引導管3長0.5-20mm,如圖6所示,微針管4包括遠端針頭41和近端管體42,遠端針頭41外徑為0.10-2.5mm,近端管體42外徑0.10-3.5mm。遠端針頭41的內腔、近端管體42的內腔為微液注射腔(治療劑第二注射腔),微液注射腔近端與手柄套裝置的兩個手柄腔5連通,手柄腔5表面設有距離標識線52和距離調節(jié)鈕51,通過調節(jié)該距離調節(jié)鈕51可使微針管4凸出于微孔導管2的微孔腔21(該微孔腔21為與所述微針管4的一端連接的微孔腔21);微針管4材料為不銹鋼、鎳鈦合金、鈷鉻合金、鉑鉻合金或它們的組合,在X-射線下微針管4具有良好的顯影性,可以幫助醫(yī)生定位微針管4插入組織的深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微針引導管3包裹在微針管4表面,可以增強微針管的力學強度,能夠有效降低微針管4在通過高度彎曲、嚴重狹窄等遠端腔道時發(fā)生斷裂的風險。手柄腔5上設有距離標識線52和距離調節(jié)鈕51,術者通過推動或旋轉距離調節(jié)鈕51控制微針管4“進-退”移動,并通過距離標識線52控制微針管4的移動距離。

進一步地,如圖1和圖2所示,上述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

主體外管6,所述主體外管6與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的第一端連接,且所述主體外管6與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相通;

引導管7,所述引導管7貫穿所述主體外管6的內腔和所述第一擴張球囊7的內腔,且所述引導管7的一端從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微孔導管2穿過所述主體外管6的內腔,并從所述主體外管6靠近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第一端的管壁伸出,跨越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后與所述引導管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微孔導管2近端(遠離第一擴張球囊的一端)包含在主體外管6內,有效避免第一擴張球囊1擴張導管通過彎曲病變時,微孔導管2附著在主體外管6表面發(fā)生的相互纏繞問題;微孔導管2數量與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直線型或波浪型凹陷紋路數量可以1:1對應,也可以不對應。當微孔導管2數量與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凹陷紋路數量不1:1對應時,空置的凹陷紋路可以增加第一擴張球囊1表面的摩擦力,從而能夠有效防止球囊擴張時發(fā)生滑動,提高球囊擴張時的定位效果。進一步地,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應用于軟組織病變治療時,沒有設置微孔導管2的凹陷紋路14,可以“騎跨”在軟組織表面,最大程度減小球囊擴張過程的滑動發(fā)生率。

進一步地,所述引導管7的一端開設有一個液體引導孔71;或者所述引導管7的一端的相對兩側分別開設有一個液體引導孔71。

具體的,引導管7和微孔導管2的材料為聚醚嵌段酰胺、尼龍、聚四氟乙烯、聚氨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中的一種或它們的組合。引導管7設置在主體外管6內,穿過第一擴張球囊1一直延伸到遠端并開有1個或2個液體引導孔71。遠端引導管7開孔為1個孔時,如圖1所示,引導管尖部為錐型,開孔位于引導管7的中心軸位置,孔徑為0.15-6mm,引導管7可作為引導導絲輸送通道和液體引流/抽吸腔道使用;引導管7內腔為引導腔,引導腔自遠端一直延伸到主體外管6近端,與手柄套裝置的一個手柄腔5連通。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主體外管6的一端連接有手柄套裝置,該手柄套裝置包含有多個手柄腔5。

具體的,當需要通過遠端高度彎曲及嚴重狹窄管腔通道時,錐型尖端開孔將作為引導導絲入口,將引導導絲導入引導管7的引導腔,直至導絲從手柄腔5導出,術者通過推送,旋轉手柄腔5導出的導絲,調整導絲角度和推送位置,使得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通過高度彎曲+嚴重狹窄管腔通道時,能夠成功地到達遠端組織/管腔病變部位;到達病變部位后,通過手柄腔5撤出導絲,再將機械或手持抽吸機、引流包與手柄腔5連通,對病變區(qū)域積液、體液、血液進行引流/抽吸,提高后續(xù)治療劑注射的治療效果。

引導管7遠端引導管開口為2個孔時,引導腔僅作為液體引流/抽吸腔道使用。引導管尖部為錐型或圓柱型封端設計,如圖2所示,2個孔分布在錐型或圓柱型尖部兩側,左右對稱或不對稱,長度為0.15-6mm,寬度為0.15-5mm。

具體的,當需要對近、中部含有大量雜質、沉淀物的積液、體液、血液的病變組織/管腔進行治療時,雙微孔設計可以有效避免因引流/抽吸孔堵塞造成的引流/抽吸失敗。

優(yōu)選地,為了進一步提高第一擴張球囊的擴張定位性能,進一步降低遠端正常組織的損傷程度,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還可以進一步在引導管遠端設置一個第二擴張球囊,第一擴張球囊和第二擴張球囊并行排列,位于遠端液體引導孔和第一擴張球囊之間,形成一個雙球囊結構。具體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如圖7所示,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液體引導孔71和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之間的第二擴張球囊8,且所述引導管7貫穿所述第二擴張球囊8。

如圖9所示,上述第二擴張球囊8包括:第二平直部分81和分別位于所述第二平直部分81兩側的第三喇叭狀錐部82和第四喇叭狀錐部83,其中,所述第二平直部分81與所述兩個喇叭狀錐部(第三喇叭狀錐部82和第四喇叭狀錐部83)為一體化結構,或者是以膠、熱焊接或激光焊接的方式連接的分體結構。第二擴張球囊擴張時為圓柱狀,有效工作段長度為1-5cm,第二球囊擴張外徑為0.2-6cm;第二擴張球囊近端(遠離液體引導孔71的一端)和遠端(靠近液體引導孔71的一端)均與引導管7密封連接,第二擴張球囊8由單層或多層材料制成,如硅膠、乳膠、硅橡膠、尼龍、聚醚嵌段酰胺及它們的組合。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擴張球囊1和第二擴張球囊8到達病變區(qū)域后,應首先充分擴張第二擴張球囊8,第二擴張球囊8擴張后可以增加第一擴張球囊1的定位能力,且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應用于高度彎曲病變治療時,第二擴張球囊8將會有效防止第一擴張球囊1滑動移位。同時,由于第二擴張球囊8充分貼壁,可以防止治療劑灌注過程往遠端流動,有效降低治療劑對遠端正常組織、粘膜、內腔造成的損傷。

進一步地,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引導管7內的灌注管9,所述灌注管9貫穿所述主體外管6的內腔和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的內腔,延伸至所述第二擴張球囊8的第二平直部分81后從所述引導管7的管壁伸出。

具體的,灌注管9的一端延伸到第二擴張球囊8的有效工作段,從引導管7管壁伸出并設置一個灌注開口,與引導管7管壁相交處密封連接;灌注管9內腔為灌注腔,與手柄套裝置的一個手柄腔5連通。微孔導管2往遠端延伸并跨越第一擴張球囊1一直延伸到第二擴張球囊8和第一擴張球囊1之間的引導管7的桿體并連成一體,在第一擴張球囊1的平直工作段設有1-5個微孔腔開口。

進一步地,如圖8和圖9所示,所述引導管7對應于所述第一平直部分11的區(qū)域及所述引導管7對應于所述第二平直部分81的區(qū)域分別設置有顯影點10。

這里,為了增加本實用新型球囊擴張導管的定位性能,在引導管7對應于第一擴張球囊1和第二擴張球囊8的有效工作段的位置處添加顯影點10。每個球囊可添加1-2個顯影點10,該顯影點10可以增加球囊在X-射線下的定位性能。

進一步地,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主體外管6的外表面設置有距離刻度線61。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主體外管6表面的距離刻度線將與指引導管、導管鞘等其它輔助器具配合使用,能夠有效提高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推進/回退操作的距離準確度,從而提高球囊擴張導管穿過遠端復雜病變區(qū)域的能力和定位準確度。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上述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套設于所述主體外管6上的標記定位環(huán)62。

該標記定位環(huán)62可具體為圓環(huán)狀突起或圓缺狀突起,距離第一擴張球囊近端(靠近手柄腔5的一端)的直線距離為0.2-5cm。標記定位環(huán)厚度為0.05-5cm,長度為0.1-5cm,標記定位環(huán)通過粘接或焊接方式與主體外管6連成一體。在實際應用中,在對淺表腔道病變灌注治療時,術者可以通過觸摸標記定位環(huán)62在淺表腔道內的位置,判定第一擴張球囊1的相對位置,減少了第一擴張球囊定位過程使用X射線或高頻超聲的頻率,減小了對人體的傷害。

進一步地,如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還包括:

沖洗管101,所述沖洗管101設置于所述引導管7內,且貫穿所述主體外管6的內腔和所述第一擴張球囊1的內腔后,從所述引導管7的管壁伸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球囊擴張導管引導管7內部還可以進一步設有沖洗管101,沖洗管101包含在引導管7內,長度與引導管7配合,沖洗管一端延伸到引導管7的遠端(遠離手柄腔的一端)處,從管壁伸出并設置了一個沖洗孔開口,孔徑為0.15-2.5mm,沖洗管101與引導管7管壁相交處密封連接;沖洗管101內腔為沖洗腔,與手柄套裝置的一個手柄腔5連通。實際應用時,沖洗管101在輸送過程可以對病變區(qū)域組織進行沖洗,從而提高后續(xù)治療劑的治療效果;同時,在治療劑注射治療過程中,沖洗腔可以通過沖洗稀釋遠端治療劑濃度,進一步降低治療劑對遠端正常組織的損傷。

另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無植入物長期滯留在人體,不會帶來慢性炎性或血栓反應,治療劑遞送過程中,沒有藥物涂層脫落的風險,降低了系統毒性。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球囊擴張導管,在跨越第一擴張球囊表面設置的微孔導管上設置凸出于所述微孔導管表面、且與該微孔導管內腔相通的至少一個微孔腔,將治療劑注射到微孔導管內,在第一擴張球囊擴張時,該微孔導管上設置的微孔腔延球囊表面凸起,插入病變組織/管腔淺表處,然后遞送治療劑,有效降低了治療劑用量和外溢量,從而降低了對周圍正常組織、粘膜、管腔等造成的損傷。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