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并涉及用于制造用于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的吸收性結構的方法及設備。
背景技術:
名稱“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通常指的是用于吸收體液的用品,例如嬰兒和兒童用的尿布或紙尿褲、失禁墊、女性用的衛(wèi)生巾以及類似的用品。
這些衛(wèi)生用品通常具有層狀結構,該層狀結構包括不能滲透液體的外部片材或背片、能滲透液體并欲與使用者的皮膚相接觸地設置的內部片材或頂片,以及具有捕獲及存儲體液的功能的中間吸收性插入物或者芯。
在1950年代后期出現(xiàn)在市場上的第一種工業(yè)尿布中,吸收芯主要由具有不同形狀和厚度的纖維素絨毛物組成。隨后,在1980年代的后半段中,趨勢發(fā)展成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具有很高的液體保持程度)添加到纖維素絨毛物中。
這些超強吸收性材料通過各種名字被熟知,例如sap(超強吸收性聚合物的縮寫)或者agm(吸收性膠凝材料的縮寫)。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使用含氫膠凝材料,該含氫膠凝材料能夠通過基本上穩(wěn)定的方式來吸收和捕獲液體。
作為參考,一克的纖維素絨毛物能夠吸收8-10克的0.9%的生理鹽水,然而其僅能保留非常小的一部分生理鹽水,通常為2-3克。一克的超強吸收性材料能夠吸收大約50克的生理鹽水,并在離心(edana方法441.1-99)之后保留其中的大約30克,或者在0.7psi的負載(edana方法442.1-99)下保留其中的大約22克。
考慮到這些特征,制造用于衛(wèi)生用品的、主要(如果不排他的話)由超強吸收性材料組成的吸收芯的想法無疑會有吸引力。
幾乎排他地由超強吸收性材料組成的吸收性結構是已知的,并且在例如為us-a-4600458、us-a-4658914、us-a-4681577、us-a-4685914、us-a-5643238、us-a-593650以及wo-a-2005/004939的多個專利文件中進行了描述。
制造不含絨毛物的吸收性材料的主要難點之一在于將結構的完整性和液體吸收能力結合在一起。不含絨毛的吸收芯應當具有非常高的完整性和吸收能力。實際上,如果優(yōu)先考慮這兩個特征中的一個,那么就會導致另一個處于不利地位,或者更確切地說,高吸收能力的實現(xiàn)是以結構的完整性不足為代價的,反之亦然。
已經(jīng)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設備,其目的在于將顆粒材料滲透進入到非常大量的纖維層中,以便于制造不含絨毛物的吸收性結構。例如,wo2013/153235描述了一種用于制造吸收性結構的方法,該吸收性結構包括至少一個纖維無紡層,該至少一個纖維無紡層具有構造成能被超強吸收性顆粒滲入的空腔。超強吸收性顆粒通過真空和震動分散在纖維層中。
提出了超強吸收性顆粒通過真空和震動滲入到纖維層中的技術并不充分有效,這是因為實際上,其不允許超強吸收性材料顆粒深入地滲入到纖維層中,并因此不允許大量的超強吸收性材料分布在纖維層中。
ep-a-1526214描述了一種用于使超強吸收性粉末滲入到纖維層中的靜電方法。該粉末和纖維層設置在電極之間,該電極與交流發(fā)電機的電極相連。該電極形成了電壓梯度在0.10-20kv/mm的范圍內的電場。
實際上,與通過真空和震動進行的滲透技術相比,靜電滲透技術提供了更好的結果。然而,靜電技術有許多弊端,這些弊端包括靜電通道的長度大(大約為10米)、成本高,以及與可燃材料遭受高電壓(高達20kv)的風險相關的安全問題。
ep-a-0540041描述了一種用于形成超強吸收性復合材料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對無紡纖維片材進行液壓針刺,以增大其液體分布特性,以及使干燥的超強吸收性材料與液壓針刺后的纖維片材的至少一個表面緊密接觸。該文件描述了復合片材可以通過壓延、打開、壓花、差速引縮加工等而被機械式軟化。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提出一種用于制造不含絨毛物的吸收性結構的方法及設備,該不含絨毛物的吸收性結構幾乎排他性地由纖維材料和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組成,其具有高度的整體性以及很強的吸收體液的能力,并且能夠克服上文中提出的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出了一種用于制造用于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的吸收性結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使第一無紡層以第一速度前進,其中所述第一無紡層的第一表面朝向抽吸腔;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散布在所述第一無紡層的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上;以及通過帶齒部分而使所述第一無紡層的體積增大,所述帶齒部分能穿過所述第二表面而滲入到所述第一無紡層內,并能相對于所述第一無紡層以速度差移動。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帶齒部分能在與所述第一無紡層一致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無紡層的速度小的速度移動。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使所述第一無紡層的體積增大的步驟在散布所述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的步驟的下游處進行。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散布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的步驟的上游處,使所述第一無紡層的體積增大。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第二無紡層固定到所述第一無紡層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使第三無紡層以所述第一速度前進,其中所述第三無紡層的第一表面朝向抽吸腔;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散布在所述第三無紡層的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上;通過帶齒部分使所述第三無紡層的體積增大,所述帶齒部分能穿過所述第二表面而滲入到所述第三無紡層內,并能相對于所述第三無紡層以速度差移動;以及將所述第一無紡層和所述第三無紡層固定在一起。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帶齒部分能在與所述第三無紡層一致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三無紡層的速度小的速度移動。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第二無紡層設置到所述第一無紡層與所述第三無紡層之間。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縱向方向上通過間斷的方式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散布在所述第一無紡層上。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與散布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的步驟相協(xié)調地、通過間斷的方式而使所述第一無紡層的體積增大。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無紡層的平均比體積在25cm3/g的最小值與120cm3/g的最大值之間,優(yōu)選地在30cm3/g與100cm3/g之間,更優(yōu)選地在40cm3/g與80cm3/g之間。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無紡層的厚度在2mm與12mm之間,優(yōu)選地在2mm與8mm之間,更優(yōu)選地在3mm與6mm之間。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無紡層的克重在8g/m2與20g/m2之間,厚度在0.1mm與0.4mm之間。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線地形成所述第一無紡層。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種用于制造用于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的吸收性結構的設備,包括:輸送裝置,所述輸送裝置構造成能使第一無紡層以第一速度前進,其中所述第一無紡層的第一表面朝向抽吸腔;分配裝置,所述分配裝置構造成能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散布在所述第一無紡層的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上;以及增大裝置,所述增大裝置包括帶齒部分,所述帶齒部分設置成用于穿過所述第二表面而滲入到所述第一無紡層內,并能相對于所述第一無紡層、以速度差移動,以使所述第一無紡層的體積增大。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帶齒部分能在與所述第一無紡層一致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無紡層的速度小的速度移動。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增大裝置設置在所述分配裝置的下游處。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設備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分配裝置的上游處的增大裝置。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設備包括:第二輸送裝置,所述第二輸送裝置構造成能使第三無紡層以所述第一速度前進;第二分配裝置,所述第二分配裝置構造成能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散布在所述第三無紡層上;第二增大裝置,所述第二增大裝置包括帶齒部分,所述帶齒部分設置成能滲入到所述第三無紡層內,并能相對于所述第三無紡層以速度差移動;以及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用于將所述第一無紡層與所述第三無紡層固定在一起。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帶齒部分能在與所述第三無紡層一致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三無紡層的速度小的速度移動,以便于使所述第三無紡層的體積增大。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增大裝置設置在所述分配裝置的下游處。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設備包括用于將第二無紡層供給到所述第一無紡層與所述第三無紡層之間的機構。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散布裝置構造成能在縱向方向上通過間斷的方式而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散布在所述第一無紡層上。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增大裝置構造成能與所述分配裝置相協(xié)調地、通過間斷的方式而使所述第一無紡層的體積增大。
在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設備包括形成裝置,所述形成裝置構造成能通過所述輸送裝置在線地形成所述第一無紡層。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提出了一種通過上述方法而獲得的用于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的吸收性結構。
權利要求書形成了針對本發(fā)明而在此提供的技術公開的組成部分。
附圖說明
下面將參照附圖來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僅作為非限制性實施例而給出,其中:
圖1是不含絨毛物的吸收性結構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2是顯示了用于制造圖1中的吸收性結構的設備的示意圖,
圖3是顯示了用于制造圖1中的吸收性結構的設備的第二實施方案的示意圖,
圖4是顯示了不含絨毛物的吸收性結構的第二實施方案的示意圖,
圖5是顯示了用于制造圖4的吸收性結構的設備的示意圖,并且
圖6是顯示了在生產(chǎn)線中形成無紡片材的用于制造吸收性結構的設備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附圖標記10標示出了不含絨毛物的吸收性結構,其用于形成一次性的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的吸收芯。
吸收性結構10包括第一無紡層12、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以及第二無紡層16。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分散在第一無紡層12的纖維之間。第一無紡層12和第二無紡層16能滲透吸收性結構10要吸收的體液。
第二無紡層16是可選擇的,因而吸收性結構10可以僅由第一無紡層12和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形成。
第一無紡層12具有第一主表面18和第二主表面20。第二無紡層16通過膠粘或焊接而與第一無紡層12的第二主表面20永久性連接。第二無紡層16的厚度可以明顯小于第一無紡層12的厚度。在第二無紡層16中通常不存在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
吸收性結構10制造成在縱向方向上延長的連續(xù)帶的形式。連續(xù)的吸收性結構10要被橫向切割成多個段,每個段均能形成一次性的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的吸收芯。通過吸收性結構10得到的各個吸收芯要被包圍在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的可滲透的頂片和不可滲透的背片之間。優(yōu)選地,第二無紡層16要朝向頂片,并且第一無紡層12的第一表面18要朝向背片。然而,第二無紡層16朝向頂片并且第一無紡層12朝向背片并不破壞說明書的廣泛性,并且對于吸收性結構10的生產(chǎn)模式來說并不具有特定的關聯(lián)性。因此,吸收性結構也可以通過在使用期間第一層12朝向使用者、并且第二層16朝向外側的方式包含在吸收性衛(wèi)生用品中。
在第二無紡層16朝向頂片的情況下,其可實現(xiàn)液體獲得及分配層(adl)的功能,吸收芯典型地設置有這種層。典型地,體液被供給到吸收芯的集中區(qū)域內。adl使液體散布在吸收芯的較大表面區(qū)域上,并且促使液體被分散在第一無紡層12中的超強吸收性材料14更均勻地吸收。
第一無紡層12是體積非常大的纖維材料,該纖維材料的平均比體積的值可以在25cm3/g的最小值與120cm3/g的最大值之間、優(yōu)選地在30cm3/g和100cm3/g之間、更優(yōu)選地在40cm3/g和80cm3/g之間,并且其厚度可以在2mm和12mm之間、優(yōu)選地在2mm和8mm之間、更優(yōu)選地在3mm和6mm之間。
用于第一無紡層12的適當材料可以是梳理過的無紡纖維,例如具有雙組分纖維的熱風式結合纖維。適當材料的例子為由美國夏洛特的pgi公司制造的比體積為44.5cm3/g且厚度為4mm的airtentlphil。用作為第一無紡層12的適當材料的另一例子可以是平均比體積為大約40cm3/g、厚度為3.2mm的80g/m2的熱風式結合親水性無紡纖維,其型號為vortex80,由意大利皮斯托亞的vialivornesedisopra,82–51013chiesinauzzanese的texsusspa公司制造并銷售。
第二無紡層16的克重可以在8g/m2和20g/m2之間,厚度可以在0.1mm和0.4mm之間。用于第二無紡層16的適當材料為厚度為0.1mm的10g/m2的sms型無紡親水性纖維,其型號為ic3ew-100010dbw,由意大利米蘭trezzanorosa的fiberwebnonwovenss.r.l公司制造并銷售。
對于這些類型的材料而言,厚度值可以通過iso9073-2方法來直接確定,或者通過等效方法edanawsp120.6.r4或者ert30.05.99中的一個而直接確定。每單位面積的質量可以用彼此等效的以下方法中的一個來確定:iso9073-1、edanawsp130.1.r4或者ert40.3.90。比體積可以由相應的厚度和用前述方法中的一個而獲得的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來導出。
適用于吸收性結構10的一種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為由德國克雷費爾德的evonikindustriesag公司制造并銷售的favorz3403,其表觀密度(體積密度)等于700g/dm3。
參照圖2,附圖標記22標示出了用于制造上文中所描述的吸收性結構10的設備。設備22包括輸送裝置24,該輸送裝置24構造成用于使第一無紡層12以第一速度v1前進。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輸送裝置24為圍繞其自身的中心軸線轉動的輪,并且該輪具有以與第一無紡層12的前進速度v1相等的邊緣速度移動的外表面26。輸送裝置的外表面26是帶孔的,并覆蓋處于外表面26內側的固定的抽吸腔28,并且該抽吸腔28在外表面26的覆蓋抽吸腔28的部分上產(chǎn)生真空。
第一無紡層12被供給到輸送裝置24的外表面26上。第一無紡層12通過由抽吸腔28產(chǎn)生的真空而保持在表面26上。第一無紡層12的第一表面18朝向輸送裝置的外表面26,且第一無紡層12的第二表面20朝向外側。第一無紡層12為可以從卷筒30處供給的連續(xù)帶,或者可以是在生產(chǎn)線中形成的連續(xù)帶,這將在下文中進行描述。
設備22包括固定的分配裝置32,該分配裝置32將一定量的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供給到第一無紡層12的第二表面20上。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可以通過均勻的方式散布在第一無紡層12中。然而,也可以通過在縱向方向和/或橫向方向上非均勻的劑量來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散布在第一無紡層12中,從而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能以在吸收芯的不同區(qū)域內具有不同密度的方式散布,以便于對吸收芯的各個區(qū)域的吸收特性進行調節(jié)。
例如,超強吸收性材料可以在彼此平行且由不含超強吸收性材料的區(qū)域分隔開的縱向帶(“通道”)上散布。
用于將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以非均勻的劑量散布在第一無紡層12中的備選結構由超強吸收性材料在縱向方向上以預定間距間斷式分布而構成,以便形成第一無紡層12的設置有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的多個橫向區(qū)域,并且這些橫向區(qū)域被第一無紡層12的不含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的橫向區(qū)域間隔開。為了實現(xiàn)這種非均勻散布,可以使用已知的機構來替代分配裝置32。具體來說,對于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在縱向方向上通過間斷的方式的設置來說,可以使用由相同的申請人在ep-a-2777664中描述的設備來分配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
設備22包括第一增大裝置34,該第一增大裝置34優(yōu)選地設置在分配裝置32的下游。在附圖所示的實施方案中,第一增大裝置34包括圓柱36,該圓柱36具有裝配有凸出元件的帶齒部分38。
增大裝置34可以由通過與纖維素的熱磨機的轉子相類似的方式、以小得多的規(guī)模沿圓柱的軸線彼此相鄰地設置的一系列帶齒盤形成的圓筒構成。大體上,增大裝置34可以基本上呈圓柱形,或者備選地,可包括具有平坦外表面并設置在具有向外凸出元件的帶齒部分38上的帶,該向外凸出元件優(yōu)選為徑向的,例如為金屬或合成材料的,例如為突起、釘子或齒。
大體上,第一增大裝置34的帶齒部分38能相對于第一無紡層12移動,從而在第一無紡層12的速度v1與帶齒部分38的速度之間存在速度差δv。
在圖2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第一增大裝置34的帶齒部分38優(yōu)選地能在與第一無紡層12的移動方向相一致的方向上、以比第一無紡層12的速度v1小的速度v2來移動。備選地,帶齒部分38也可以在與第一無紡層12的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動。
帶齒部分38與輸送裝置24的外表面26相距一定距離,該距離小于第一無紡層12的厚度,從而在由輸送裝置24的外表面26保持的第一無紡層12以速度v1前進時,帶齒部分38能穿過第二表面20而滲入到第一無紡層12中。優(yōu)選地,帶齒部分38移動得比第一無紡層12的速度慢,從而使得帶齒部分38能與第一無紡層12的纖維相接合,并使第一無紡層12的體積增大,也就是說,其導致了比體積的增大。
帶齒部分38滲入到第一無紡層12的厚度中的程度可以根據(jù)速度差δv來改變。大體上,這種滲入的程度優(yōu)選地隨著速度差的增大而減小。在帶齒部分38在與第一無紡層12的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動的極端情況下,速度差δv最大,并且滲入的程度會適宜地減小,以獲得所需的體積增大程度。
由第一增大裝置34產(chǎn)生的第一無紡層12的比體積的增大以及抽吸腔28的抽吸動作使得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深深地滲入到第一無紡層12中,以及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能散布在第一無紡層12中的密度大幅度增加。
應當注意的是,抽吸腔28具有至少覆蓋了外表面26的位于第一無紡層12的供給區(qū)域以及吸收性結構10的成形完成的區(qū)域之間的部分的延伸部分,該部分因此而包括輸送裝置24朝向分配裝置32以及第一增大裝置34的區(qū)域。抽吸腔28可以被分成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空的區(qū)段,以便在輸送裝置的不同區(qū)域內改變抽吸作用,例如以在分配裝置32和第一增大裝置34處具有較大的抽吸作用。
在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在縱向方向上間斷地施加的情況下,可以令增大裝置34的驅動與分配裝置32相協(xié)調。例如,可以在變化的速度下操作增大裝置34,其中在存在有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的段中,增大裝置34的邊緣速度小于無紡卷材12的供給速度,由此來增加無紡卷材12的體積度,并且在不存在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的段中,增大裝置34的邊緣速度等于無紡卷材12的供給速度,以便不改變無紡卷材12的體積度。
備選地,增大裝置34可以與無紡卷材12的表面正交地移動,以便在存在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的段中與無紡卷材12相接觸,并在不存在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的段中與無紡卷材12分離開。與優(yōu)選的第一方案相比,這種第二方案在機械上更加復雜。
在第一增大裝置34的下游處設置有供給器40,該供給器40將第二無紡層16以與第一無紡層12的速度v1相等的速度供給到第一無紡層12的第二表面20上。在圖2的實施例中,點膠機42將少量的膠施加到第二無紡層16的要與第一無紡層12的第二表面20相接觸的表面上。輥子44設置在供給器40的下游處,并在第二無紡層16上施加壓力以實現(xiàn)連接。備選地,第二無紡層16可以通過熱機械的或超聲波的焊接固定到第一無紡層12上。在這種情況下,在供給器40的下游處,吸收性結構10與輸送裝置24分離開,并且從兩個焊接輥子之間穿過。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點膠機42。備選地,第二無紡層16可以被供給到傳送裝置24的外表面26與第一無紡層12之間,并通過上文中所描述的方法中的一個而固定到第一無紡層12上。
設備22可以設置有位于分配裝置32的下游處的第二增大裝置46。第二增大裝置46包括具有帶齒部分50的輪48,像第一增大裝置34一樣,該輪48優(yōu)選地通過相對于第一無紡層12一致的方式、以比第一無紡層12的速度v1小的速度v3而移動。第二增大裝置46通過與第一增大裝置34相同的方式運行,并在分配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40之前使第一無紡層12的比體積增大。位于分配裝置32上游處的第一無紡層12的比體積的增大對于增大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散布在第一無紡層12中的密度是有利的。速度v3可以等于第一增大裝置34的速度v2,或者也可以不同,以便在分配裝置32的上游和下游處具有不同的體積增大效果。在第一無紡層12由以相對較高的張力纏繞(這有利于增大裝在卷筒30上的材料的長度)的卷筒30處供給的情況下,第二增大裝置48會是非常有用的。
包括位于分配裝置46的上游處的第二增大裝置48是優(yōu)選的、但可選擇的特征。第二增大裝置48(如果設置了的話)可以定位成在其被輸送裝置24的外表面26支撐之前作用在無紡卷材12上。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設備22可以僅設置有位于分配裝置32的上游處的一個增大裝置46。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在分配裝置下游處的增大裝置34可以被省去。
圖3顯示了用于制造圖1中的吸收性結構10的設備22的第二實施方案。與前文中所描述的那些元件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出。
在圖3所示的情況下,輸送裝置24包括具有平坦的外表面26的傳送帶,該傳送帶沿直線方向以速度v1攜帶第一無紡層12。像前文中所描述的實施方案那樣,圖3的設備包括位于分配裝置32的下游處的第一增大裝置34,以及可選擇的、位于分配裝置32的上游處的第二增大裝置46。在這種情況下,也設置有抽吸腔28,該抽吸腔28朝向外表面26的從第一無紡層12的供給區(qū)域延伸到吸收性結構10完成的區(qū)域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也可設置有位于分配裝置32的上游處的單個增大裝置。
在圖4中,附圖標記10’標示出了不含絨毛物的吸收性結構的第二實施方案。吸收性結構10’包括第一無紡層12’、分散在第一無紡層12’的纖維之間的第一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第二無紡層16、第三無紡層12”,以及分散在第三無紡層12”的纖維之間的第二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第二無紡層16位于第一無紡層12’和第三無紡層12”的兩個相互朝向的表面之間。第一無紡層12’和第三無紡層12”可以具有不同密度和/或不同類型的各自的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14”。
圖5顯示了用于制造圖4中的吸收性結構10’的設備22’。設備22’包括兩個輸送裝置24’、24”,兩個輸送裝置24’、24”包含具有各自的外表面26’、26”的各自的輪,這些輪在一致的方向上以速度v1攜帶第一無紡層12’和第三無紡層12”。每個輸送裝置24’、24”均與各自的分配裝置32’、32”以及各自的增大裝置34’、34”相關聯(lián)。增大裝置34’、34”具有各自的帶齒部分38’、38”,在所顯示的實施方案中,其優(yōu)選地能在與各自的無紡層12’和無紡層12”一致的方向上以比第一無紡層12’和第三無紡層12”的速度v1小的各自的速度v2’、v2”移動,速度v2’和v2”可以彼此相同或者不同。輸送裝置24’、24”與各自的抽吸腔28’、28”相關聯(lián)。
第二無紡層16以速度v1供給到第一無紡層12’和第三無紡層12”之間。設備22’由相對于第二無紡層16的平面對稱的兩個部分形成。兩個部分中的每一個都通過與上文中所描述的部分相似的方式起作用。
第一無紡層12’、第二無紡層16以及第三無紡層12”通過焊接裝置52彼此固定。備選地,第一無紡層12’、第二無紡層16以及第三無紡層12”可以通過膠粘而固定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設置點膠機來將膠施加在第二無紡層16的相反表面上,并且作為焊接裝置52的替代,可設置一對壓力輥子。也可以在設備22’中設置第二增大裝置,以在各自的分配裝置32’、32”的上游處增大第一無紡層12’和第三無紡層12”的比體積。
在需要使吸收芯具有較大厚度或者在厚度中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歸因于超強吸收性顆粒材料14’、14”的密度和/或類型不同)的情況下,吸收性結構10’會是有利的。
在吸收性結構10’中,第二無紡層16可以被省去,從而第一無紡層12’和第三無紡層12”可以具有彼此直接接觸的各自的表面。
大體上,包含在本發(fā)明的設備中的每個增大裝置均能通過與參照第一增大裝置34所描述的方式相似的方式來運行。尤其是,帶齒部分能相對于其作用到的無紡層移動,從而在無紡層的速度與帶齒部分的速度之間存在速度差δv。優(yōu)選地,在圖2、圖3和圖5所示的實施方案中,增大裝置的帶齒部分能在與無紡層的移動方向一致的方向上以比無紡層的速度低的速度移動。
圖6顯示了在線地形成第一無紡層12而不是由卷筒供給第一無紡層12的設備22。在圖6中,與前文中所描述的元件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出。
在圖6中,附圖標記54標示出了位于輸送裝置24的上游處的形成裝置。形成裝置包括傳輸帶56,該傳輸帶56包含有孔帶57,該有孔帶57具有朝向固定的抽吸腔58的上支部。形成裝置54包括纖維散布器60,該纖維散布器將一定量的纖維散布在有孔帶57上。纖維散布器60在有孔帶57的表面上形成第一無紡層12,該第一無紡層12通過與前文中所描述的方式相似的方式供給到設備46的輸送裝置24上。
第一無紡層12的形成可以在輪的邊緣上進行,而不是在傳輸帶上進行。
第一無紡層12的形成可以直接在有孔帶57的表面上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樣,可以在第一增大裝置34的下游處將可選擇的第二無紡層16施加到第一無紡層12的表面上。
備選地,如圖6所示,來自于卷筒的、可選擇的第二無紡層16可以在纖維散布器60的上游處供給到有孔帶57的表面上,并且來自于纖維散布器60的纖維放置到第二無紡層16的表面上。形成第一無紡層12的纖維可以通過在纖維分配裝置60的上游處施加到第二無紡層16的表面上的粘附層而錨定到第二無紡層16上。
用于在線地形成第一無紡層12的形成裝置54可以設置到根據(jù)圖2、圖3、圖5中所顯示的任意實施方案中的設備22上。兩個無紡層12、16的特征以及第一無紡層12的體積增大模式與上文中所描述的相同。
考慮到第一無紡層12是非常大的材料,在第一無紡層12從卷筒上供給的情況下會存在卷筒頻繁更換的缺陷,這是因為材料的體積大導致了卷筒的長度有限。如圖6所示的在生產(chǎn)線上形成第一無紡層12能克服這種缺陷。
當然,在不損害本發(fā)明的原則的情況下,結構和實施方案的細節(jié)可以相對于在本文中所描述的那些(僅僅作為非限制實施例)而變化,而不會背離由隨附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