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屬藥物領域。
背景技術:
附子配伍干姜為中醫(yī)藥古今臨床應用頻率很高的對藥,附子干姜湯,首見于《傷寒 論·太陽病篇》。附子辛溫大熱,《本草經讀》日“味辛氣溫,火性迅發(fā),溫里回陽較強,可使 心陽振奮。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干姜辛溫,《傷寒藥性賦》謂其“能去沉寒”。 正因為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兩者互補性極強,古人又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附 子、干姜均能入心經回心陽,心陽得救則神不外越,故有回陽勿忘治心之說。近年來,現代藥 理研究發(fā)現以附子、干姜配伍為主的四逆湯具有明顯的強心、抗休克、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 說明亡陽證與心力衰竭、休克、微循環(huán)障礙等有關。臨床上,附子配伍干姜也常與其它藥加 減應用治療心衰、心肌梗死、休克、竇性心動過緩、急性肺心病等。在現代臨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壓狀態(tài)、冠心病及 風心病等,均有很好療效,這均與其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抗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作用 有關。楊帆,林樹新,張福琴,等.四川江油附子提取物抗失血性休克的作用研究[J].第四 軍醫(yī)大學學報,1996,17 (2) :116,表明附子水溶性部分分離獲得的尿嘧啶類化合物具有抗 失血性休克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機理是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輸出量與平均動脈血壓,并 可提高休克后大鼠存活率。張梅,張藝,陳海紅,等.附子抗心律失常有效組分研究[J].時 珍國醫(yī)國藥,2000,11 (3) :193-194,對附子抗心律失常有效組分的研究結果表明,附子正丁 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均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預防作用,其中尤以水提物作用 最為明顯。干姜為溫里之藥,具有溫經止痛、溫通血脈、回陽救逆、溫中散寒、溫肺止咳等功 效,現代藥理研究其有鎮(zhèn)痛消炎、抗變態(tài)反應、抗栓抗凝、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抗缺氧、鎮(zhèn)吐、 促消化、止瀉、保肝等作用。王夢,錢紅美,蘇簡單.干姜乙醇提取物解熱鎮(zhèn)痛及體外抑菌作 用研究.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1,14(5) :299-301,等采用小鼠耳殼腫脹法,傷寒、副傷 寒甲乙三聯菌苗導致家免發(fā)熱反應以及小鼠扭體法觀察干姜醇提物的抗炎、解熱、鎮(zhèn)痛作 用。朱林平.附子毒性研究概況.江西中醫(yī)藥,2004,35 (6) :53_55,從附子毒性的相 關因素進行了總結,認為附子毒性與品種及采摘季節(jié)、炮制、劑量、煎煮方法與時間、配伍不 當、蓄積性中毒等有關。附子的毒效關系非常密切。附子有明顯的常壓耐缺氧作用,附子除 去毒性生物堿后,常壓耐缺氧作用減弱,甚至消失;附子也有較強的鎮(zhèn)痛作用,附子除去毒 性成分后,其鎮(zhèn)痛作用明顯減弱。附子所含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最為明顯,其機理一是興奮
3迷走神經,二是直接對心臟的毒性作用,引起心律失常。藥理試驗證實附子中所含的生物堿 毒性較大,但毒性成分遇熱能分解,較長時間的浸泡和煎煮能將其水解成毒性較小的苯甲 酰烏頭原堿(Benzoylaconine)類生物堿,進而分解為毒性更小的烏頭原堿(Aconine)類生 物堿(李榮宗.附子、川烏、草烏的合理炮制經驗[J].海峽藥學,2001,13(2) :49),從而降 低其毒性。姜附相配,除可增強回陽救逆的功效外,傳統(tǒng)認為還能降低附子的毒性。歷代有 關姜附配伍用于回陽救逆的方劑較多。實驗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明顯的心血管藥理作用,可 強心、降壓、擴張血管、抗休克;干姜煎劑則無明顯的強心作用。二者配伍,干姜可使附子強 心作用明顯增強(許信國.經方附子應用的探討.北京中醫(yī)雜志,1986,(3) :33)。上述報 道均是含有附子、干姜的大處方制劑,沒有僅僅使用附子、干姜配伍的相關報道,且由于附 子、干姜中的藥效成分復雜,發(fā)揮藥效的成分的部位均不確定,目前也沒有報道將其中有效 部分配伍使用,達到減毒增效的相關報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 是提供了該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和用途。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 的藥劑附子總生物堿1-5份、干姜有效部位1-2份,所述的干姜有效部位為干姜提取物、 干姜揮發(fā)油。其中,干姜提取物,總姜酚含量以辣椒素計15% w/w;干姜揮發(fā)油,在硅膠薄層色 譜條件下,與干姜對照藥材揮發(fā)油在相同位置有相同斑點。附子總生物堿、干姜提取物、干姜揮發(fā)油的提取制備方法可以按教科書或文獻公 開的方法提取制備,如肖崇厚.中藥化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邱琴,張國英,劉辛 欣,等.超臨界2流體萃取法與水蒸氣蒸餾法提取干姜片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比較.上海中 醫(yī)藥雜志.2005 ;39 (3);王夢,錢紅美,蘇簡單.干姜乙醇提取物解熱鎮(zhèn)痛及體外抑菌作用 研究,2001 ;14(5) :299;陳鹽生,林玉蓮.干姜與炮姜揮發(fā)油成分比較.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 報,1999;15(6) :378;余成浩.烏頭類有毒中藥常用配伍藥對的物質基礎研究.成都中醫(yī) 藥大學2006級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彭成。其中,所述的附子總生物堿中,總生物堿含量以烏頭堿計為100 150mg/ml。進一 步優(yōu)選地,所述的附子總生物堿中,總生物堿含量以烏頭堿計為127. 6mg/ml。進一步優(yōu)選地,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藥劑附子總生物堿1-2份、干姜提取物或干姜揮發(fā)油1份。其中,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藥劑附子總生物堿2份、干姜提取物1份。其中,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藥劑附子總生物堿1份、干姜揮發(fā)油1份。其中,所述的藥劑是片劑、顆粒劑、膠囊劑、丸劑或口服液。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制備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附子總生物堿1-5份、干姜有效部位1-2份,所述的干姜有效部位為干姜提取
4物、干姜揮發(fā)油;b、混合,加入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制備成藥學上常用的制劑。本發(fā)明還提供了該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心衰的藥物中的用途。附子總生物堿既是附子的主要毒性組分,又是附子發(fā)揮回陽救逆功效的主要有效 組分,其毒效關系異常密切。附子總生物堿與干姜提取物2 1配伍、附子總生物堿與干姜 揮發(fā)油1 1配伍時,具有減毒增效作用,藥效明確,毒性低,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取原料附子100g、干姜100g,加至10倍量水煎煮,煮沸后煎6h傾出上清液,過濾, 然后濃縮至相當于每毫升含Ig附子,加入淀粉制粒,加入硬脂酸鎂,壓片,得片劑。實施例2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取原料附子500g、干姜200g,按實施例1的方法提取,制粒,裝膠囊,得膠囊劑。實施例3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取原料附子100g、干姜200g,按常規(guī)藥材提取方法或實施例1的方法提取,制粒,
裝膠囊,得膠囊劑。實施例4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取市售附子總生物堿500g、干姜提取物100g,加入淀粉、糊精,制粒,裝膠囊,得膠囊劑。實施例5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取市售附子總生物堿100g、干姜提取物100g,加入淀粉、糊精,制粒,壓片,得片劑。實施例6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取市售附子總生物堿500g,干姜揮發(fā)油200g,加入淀粉、糊精,制粒,裝膠囊,得膠囊劑。實施例7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取市售附子總生物堿300g,干姜揮發(fā)油200g,加入淀粉、糊精,制粒,裝膠囊,得膠囊劑。實施例8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取市售附子總生物堿100g,干姜揮發(fā)油100g,加入淀粉、糊精,制粒,壓片,得片 劑。以下通過具體藥效學試驗證明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試驗例1本發(fā)明藥物中原生藥材附子干姜配伍試驗一、左心室內壓最大上升速率的變化試驗表1心衰大鼠左心室內壓最大上升速率的變化Cl土SD)
權利要求
一種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藥劑附子總生物堿2份、干姜提取物1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姜提取物,總 姜酚含量以辣椒素計15% w/w。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子總生物堿 中,總生物堿含量以烏頭堿計為100 150mg/ml。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子總生物堿 中,總生物堿含量以烏頭堿計為127. 6mg/ml。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劑 是片劑、顆粒劑、膠囊劑、丸劑或口服液。
6.一種制備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取附子總生物堿2份、干姜提取物1份;b、混合,加入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制備成藥學上常用的制劑。
7.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心衰的藥物中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心衰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的藥劑附子總生物堿2份、干姜提取物1份。本發(fā)明還提供了該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和用途。附子總生物堿既是附子的主要毒性組分,又是附子發(fā)揮回陽救逆功效的主要有效組分,其毒效關系異常密切。附子總生物堿與干姜提取物2∶1配伍時,具有減毒增效作用,藥效明確,毒性低,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文檔編號A61K36/714GK101940778SQ20101029697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余蔥蔥, 唐勁松, 彭成, 曹小玉, 曾代文, 郭力 申請人:成都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