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5804閱讀:18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
背景技術
目前,在野戰(zhàn)環(huán)境下運送無法行動的傷員主要利用擔架,但是現(xiàn)有的擔架多為開 放式結構,而且需要至少兩個人共同操作,兩人抬擔架步行,配合難以默契,在轉運過程中 使傷員飽受起顛簸之苦,易對傷員的受傷部位造成二次傷害。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它只需單人進行操作,并可將傷員 固定牢靠,能盡可能地減少轉運過程中的顛簸,防止傷員因轉運而受到二次傷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包括底盤,底盤的前 端左右對稱設置兩個前支撐機構,每個前支撐機構由支撐軸、轉動套和支桿連接構成,支撐 軸與底盤連接,支撐軸與底盤之間構成一個中間輪孔,支撐軸上安裝有轉動套,轉動套通過 第三鉸連座與支桿的后端鉸接,支桿上開設定位孔,支撐軸上設置限位塊,限位塊的外端設 置圓弧頭,限位塊與定位孔配合;底盤的后部安裝兩個后輪,每根支桿的前端安裝一個前 輪;底盤上安裝豎桿,豎桿的上端與吊臂的后端鉸接,吊臂的前端安裝擔架懸掛機構,吊臂 上設置第二鉸連座,豎桿上設置第一鉸連座,第一鉸連座與氣壓缸鉸接,氣壓缸的活塞桿與 第二鉸連座鉸接;豎桿上安裝把手,把手相對豎桿傾斜一定角度。為進一步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所述的豎桿由上立 桿和下立桿連接構成,下立桿上安裝上立桿,上立桿的上端與吊臂的后端鉸接,上立桿上安 裝把手和第一鉸連座,上立桿的外周設置第四鉸連座,第四鉸連座上安裝定位桿,定位桿的 上端與第四鉸連座鉸接,下立桿的外周安裝定位盤,定位盤的外周開設定位槽,定位槽與定 位桿配合。上立桿上安裝控制器殼體,控制器殼體的下端與上立桿鉸接,控制器殼體的上 端安裝拉手。底盤的底部安裝箱體,箱體內(nèi)裝有擔架布,擔架布上安裝數(shù)個吊環(huán),每根支桿 的側壁上設置兩個固定夾,兩個固定夾上安裝擔架桿。所述的擔架懸掛機構由軸、連接柱、 橫桿、定位蓋和兩個固定爪連接構成,軸的上端通過鉸連軸與吊臂鉸接,軸上設置限位凸環(huán) 和限位桿,軸的外周安裝定位蓋,定位蓋與連接柱螺紋連接,限位凸環(huán)位于連接柱與定位蓋 之間,連接柱內(nèi)設置限位孔,限位孔與限位桿配合,連接柱的下端安裝橫桿,橫桿的兩端各 安裝一個固定爪;所述的固定爪由導桿、擋塊、定位爪、套筒和彈簧連接構成,導桿與橫桿 連接,導桿的外周安裝套筒,套筒上安裝兩個定位爪,每根定位爪分別通過鉸連座與套筒鉸 接,導桿的上端穿出套筒外與擋塊螺紋連接,導桿的外周安裝彈簧,擋塊上開設彈簧槽,彈 簧的上端位于彈簧槽內(nèi),彈簧的下端與套筒接觸;定位爪內(nèi)設有定位凹槽。轉動套上安裝中 間輪,中間輪位于中間輪孔內(nèi)。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在于它可將傷員吊起,并固定牢固,只需一名醫(yī)務人員為轉運 車提供移動的推力或拉力,并撐握方向即可實現(xiàn)傷員的轉運,操作簡單方便;它只需單人操作,不存在配合不當?shù)膯栴},可盡可能減少運輸途中的顛簸,盡量避免傷員在運輸過程中受 到二次傷害。本發(fā)明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和制造成本低廉的優(yōu)點。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 2的A向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的I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的B向結構示意 圖;圖6是圖1的II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1的C向放大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 發(fā)明所述的由擔架桿與擔架布連接構成的擔架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8的左視結構示意 圖。圖中標號1底盤2支撐軸3支桿4后輪5前輪6轉動套7控制器殼體 8固定夾9擔架桿 10箱體 11下立桿 12上立桿 13鉸連支座 14拉手 15第一鉸 連座16氣壓缸17活塞桿18第二鉸連座19吊臂20中間輪孔21把手22鉸連 軸23定位盤24定位槽25第三鉸連座26定位孔27轉動軸28第四鉸連座29 定位桿30限位塊31連接柱32橫桿33彈簧槽34導桿35擋塊36套筒37彈 簧38鉸連座39定位爪40定位蓋41軸42限位凸環(huán)43限位桿44限位孔45 擔架布46吊環(huán)47中間輪48圓弧頭49定位凹槽。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所述的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包括底盤1,底盤1的前端左右對稱設置兩個結構 形狀完全對稱的前支撐機構,每個前支撐機構由支撐軸2、轉動套6和支桿3連接構成,支撐 軸2與底盤1連接,支撐軸2與底盤1之間構成一個中間輪孔20,支撐軸2上安裝有轉動套 6,轉動套6可相對支撐軸2旋轉,轉動套6通過第三鉸連座25與支桿3的后端鉸接,支桿 3上開設定位孔26,支撐軸2上設置限位塊30,限位塊30與定位孔26配合;底盤1的后部 安裝兩個后輪4,每根支桿3的前端安裝一個前輪5 ;底盤1上安裝豎桿,豎桿的上端與吊臂 19的后端鉸接,吊臂19的前端安裝擔架懸掛機構,吊臂19上設置第二鉸連座18,豎桿上設 置第一鉸連座15,第一鉸連座15與氣壓缸16鉸接,氣壓缸16的活塞桿17與第二鉸連座 18鉸接;豎桿上安裝把手21 ;把手21相對豎桿傾斜一定角度,更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為 方便操控氣壓缸16,氣壓缸16的操控按鍵可安裝于把手21上,利用上述操作按鍵可控制 氣壓缸16的活塞桿17動作。為方便限位塊30與定位孔26在打開或閉合時互不影響,如 圖5所示,限位塊30的外端設置圓弧頭48 ;限位塊30的外端設置圓弧頭48還可確保,除 支桿3向左或右旋轉至水平狀態(tài)時,限位塊30對支桿3始終起限制作用,可防止支桿3向 上旋轉。本發(fā)明所述的氣壓缸16包括氣泵等動力源。進行傷員轉運時,可僅由一名醫(yī)務人員操作。先控制氣壓缸16,使氣壓缸16拉動 吊臂19垂下,將擔架懸掛機構與傷員所躺的擔架相固定連接;再控制氣壓缸16將吊臂19 抬高,從而將上述的擔架吊起至設定高度;最后利用把手21推動底盤1移動,實現(xiàn)傷員的轉 運工作。若起吊放置于地面上的擔架時,可先將兩根支桿3左右分開一定角度,使擔架位于 兩根支桿3之間,以方便擔架懸掛機構與擔架固定連接。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的豎桿由上立桿12和下立桿11連接構成,下立桿11上 安裝上立桿12,下立桿11通過轉動軸27與上立桿12轉動配合,使上立桿12可相對下立桿11轉動,上立桿12的上端與吊臂19的后端鉸接,上立桿12上安裝把手21和第一鉸連 座15,上立桿12的外周設置第四鉸連座28,第四鉸連座28上安裝定位桿29,定位桿29的 上端與第四鉸連座28鉸接,下立桿11的外周安裝定位盤23,定位盤23的外周開設數(shù)個定 位槽24,定位槽24與定位桿29配合,通常數(shù)個定位槽24均勻設置在定位盤23的外周,定 位槽24的個數(shù)越多,定位桿29與定位槽24配合定位的位置也越多,從而,精確定位上立桿 12相對下立桿11轉動后的位置。當需調整上立桿12與下立桿11的位置時,先將定位桿29 向上轉動抬起,將上立桿12相對下立桿11轉動設定的角度,然后,將定位桿29轉動復位, 使定位桿29與轉動后對應的定位槽24配合,將下立桿11和上立桿12固定。為能夠實現(xiàn)拉動本發(fā)明所述的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移動,同時,也為了方便安裝控制 氣壓缸16的控制裝置,如圖1所示,可在上立桿12上安裝控制器殼體7,控制器殼體7的下 端通過鉸連支座13與上立桿12鉸接,控制器殼體7的上端安裝拉手14。控制器殼體7內(nèi) 安裝操控氣壓缸16的控制裝置。為增強所述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的野戰(zhàn)急救功能,可在轉運車上裝備擔架,具體方案 如下如圖1、圖8和圖9所示,底盤1的底部安裝箱體10,箱體10內(nèi)裝有擔架布45,擔架 布45上安裝數(shù)個吊環(huán)46,每根支桿3的側壁上設置兩個固定夾8,兩個固定夾8上固定安 裝擔架桿9。當需使用擔架時,可將兩根擔架桿9分別由固定夾8上取下,再將擔架布45由 箱體10內(nèi)取出,如圖8和圖9所示,將吊環(huán)46分別套于擔架桿9上即構成擔架。如圖6、圖7和圖8所示,所述的擔架懸掛機構由軸41、連接柱31、橫桿32、定位蓋 40和兩個固定爪連接構成,軸41的上端通過鉸連軸22與吊臂19鉸接,軸41上設置限位凸 環(huán)42和限位桿43,軸41的外周安裝定位蓋40,定位蓋40與連接柱31螺紋連接,限位凸環(huán) 42位于連接柱31與定位蓋40之間,連接柱31內(nèi)設置限位孔44,限位孔44與限位桿43配 合,限位孔44和限位桿43可增強定位蓋40和連接柱31的抗彎曲能力。連接柱31下端安 裝橫桿32,橫桿32的兩端各安裝一個固定爪;所述的固定爪由導桿34、擋塊35、定位爪39、 套筒36和彈簧37連接構成,導桿34的下端與橫桿32連接,導桿34的外周安裝套筒36,套 筒36上安裝兩個定位爪39,每根定位爪39分別通過鉸連座38與套筒36鉸接,導桿34的 上端穿出套筒36外與擋塊35螺紋連接,導桿34的外周安裝彈簧37,擋塊35上開設彈簧槽 33,彈簧37的上端位于彈簧槽33內(nèi),彈簧37的下端與套筒36接觸;定位爪39內(nèi)設有定位 凹槽49。當需擔架的兩個擔架桿9間距較小時,可直接將兩根擔架桿9分別插入兩個定位 爪39和套筒36之間的空間內(nèi)即可;當需擔架的兩個擔架桿9之間的間距較大時,可將兩定 位爪39相對套筒36向外張開,將兩根擔架桿9分別置于兩個定位爪39的定位凹槽49內(nèi) 即可。當定位爪39張開時定位爪39會推動套筒36克服彈簧37的彈力向上運動;定位爪 39失去張開的約束力時,彈簧37可推動套筒36下運動,同時與橫桿32配合,使定位爪39 閉合復位。在使用過程中橫桿32可相對軸41轉動。當在非轉運傷員的情況下,為了方便移動轉運車,同時也為了節(jié)省擺放轉運車的 空間,如圖5所示,可在轉動套6上安裝中間輪47,中間輪47位于中間輪孔20內(nèi)。在非轉 運傷員的情況下,先將兩根支桿3左右轉動至水平狀態(tài),使支桿3與限位塊30完全脫離;再 將支桿3向上轉動至垂直狀態(tài),此時,安于轉動套6上的中間輪47與地面接觸,使得轉運車 由兩個后輪4和兩個中間輪47支撐。本發(fā)明所述的后輪4、前輪5和中間輪47可以都是萬向輪。
5
本發(fā)明未詳盡描述的技術內(nèi)容均為公知技術。
權利要求
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盤(1),底盤(1)的前端左右對稱設置兩個前支撐機構,每個前支撐機構由支撐軸(2)、轉動套(6)和支桿(3)連接構成,支撐軸(2)與底盤(1)連接,支撐軸(2)與底盤(1)之間構成一個中間輪孔(20),支撐軸(2)上安裝有轉動套(6),轉動套(6)通過第三鉸連座(25)與支桿(3)的后端鉸接,支桿(3)上開設定位孔(26),支撐軸(2)上設置限位塊(30),限位塊(30)的外端設置圓弧頭(48),限位塊(30)與定位孔(26)配合;底盤(1)的后部安裝兩個后輪(4),每根支桿(3)的前端安裝一個前輪(5);底盤(1)上安裝豎桿,豎桿的上端與吊臂(19)的后端鉸接,吊臂(19)的前端安裝擔架懸掛機構,吊臂(19)上設置第二鉸連座(18),豎桿上設置第一鉸連座(15),第一鉸連座(15)與氣壓缸(16)鉸接,氣壓缸(16)的活塞桿(17)與第二鉸連座(18)鉸接;豎桿上安裝把手(21),把手(21)相對豎桿傾斜一定角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豎桿由上立桿(12)和 下立桿(11)連接構成,下立桿(11)上安裝上立桿(12),上立桿(12)的上端與吊臂(19)的 后端鉸接,上立桿(12)上安裝把手(21)和第一鉸連座(15),上立桿(12)的外周設置第四 鉸連座(28),第四鉸連座(28)上安裝定位桿(29),定位桿(29)的上端與第四鉸連座(28) 鉸接,下立桿(11)的外周安裝定位盤(23),定位盤(23)的外周開設定位槽(24),定位槽 (24)與定位桿(29)配合。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其特征在于上立桿(12)上安裝控制器殼 體(7),控制器殼體(7)的下端與上立桿(12)鉸接,控制器殼體(7)的上端安裝拉手(14)。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其特征在于底盤(1)的底部安裝箱體 (10),箱體(10)內(nèi)裝有擔架布(45),擔架布(45)上安裝數(shù)個吊環(huán)(46),每根支桿(3)的側 壁上設置兩個固定夾(8),兩個固定夾(8)上安裝擔架桿(9)。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擔架懸掛機構由軸 (41)、連接柱(31)、橫桿(32)、定位蓋(40)和兩個固定爪連接構成,軸(41)的上端通過鉸 連軸(22)與吊臂(19)鉸接,軸(41)上設置限位凸環(huán)(42)和限位桿(43),軸(41)的外周 安裝定位蓋(40),定位蓋(40)與連接柱(31)螺紋連接,限位凸環(huán)(42)位于連接柱(31)與 定位蓋(40)之間,連接柱(31)內(nèi)設置限位孔(44),限位孔(44)與限位桿(43)配合,連接 柱(31)的下端安裝橫桿(32),橫桿(32)的兩端各安裝一個固定爪;所述的固定爪由導桿 (34)、擋塊(35)、定位爪(39)、套筒(36)和彈簧(37)連接構成,導桿(34)與橫桿(32)連 接,導桿(34)的外周安裝套筒(36),套筒(36)上安裝兩個定位爪(39),每根定位爪(39)分 別通過鉸連座(38)與套筒(36)鉸接,導桿(34)的上端穿出套筒(36)外與擋塊(35)螺紋 連接,導桿(34)的外周安裝彈簧(37),擋塊(35)上開設彈簧槽(33),彈簧(37)的上端位 于彈簧槽(33)內(nèi),彈簧(37)的下端與套筒(36)接觸;定位爪(39)內(nèi)設有定位凹槽(49)。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其特征在于轉動套(6)上安裝中間輪 (47),中間輪(47)位于中間輪孔(20)內(nèi)。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野戰(zhàn)傷員轉運車,包括底盤,底盤的前端左右對稱設置兩個前支撐機構,每個前支撐機構由支撐軸、轉動套和支桿連接構成,支撐軸與底盤連接,支撐軸與底盤之間構成一個中間輪孔,支撐軸上安裝有轉動套,轉動套通過第三鉸連座與支桿的后端鉸接,支桿上開設定位孔,支撐軸上設置限位塊,限位塊的外端設置圓弧頭,限位塊與定位孔配合;底盤的后部安裝兩個后輪,每根支桿的前端安裝一個前輪;底盤上安裝豎桿,豎桿的上端與吊臂的后端鉸接,吊臂的前端安裝擔架懸掛機構,吊臂上設置第二鉸連座,豎桿上設置第一鉸連座,第一鉸連座與氣壓缸鉸接,氣壓缸的活塞桿與第二鉸連座鉸接;豎桿上安裝把手,把手相對豎桿傾斜一定角度。
文檔編號A61G3/00GK101926711SQ20091031281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劉麗華, 劉乃智, 張永壽, 李巖, 段小鳳 申請人:張永壽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