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勞保用品加工器械領域,尤其涉及手套熨燙裝置。
背景技術:
勞保用品是對人身安全防護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日常物品,包括用品及食品。勞動防護用品分為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和一般勞動防護用品。一般勞動防護用品主要有棉紗手套,帆布手套,擦機布,口罩等。其中,無論是棉紗手套,還是帆布手套都是用各種皮革、橡膠、針織物或機織物裁剪縫制而成。在制作手套時,需要對手套進行熱定型整理,現(xiàn)在在對手套進行熱定型整理時,大多是通過加熱裝置對手套進行加熱,然后通過工人將加熱后的手套放置在平板上,然后,工人手持壓板將手套壓平,工人勞動強度大,自動化程度低,壓力大小不易掌握,每個手套受得到的壓力不相同,壓平效果差,工作效率低。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中國專利申請?zhí)枮閏n201510216520.0的手套熨燙整形一體機,包括機架,機架的一端設置有手套加熱裝置,機架的另一端設置有支架,支架的上部設置有壓平裝置,壓平裝置的下部設置有放置手套的支撐部件,支架遠離手套加熱裝置的一端設置有手套輸送裝置,支架的一側設置有手套推送裝置;上述手套熨燙整形一體機自動化程度高,能夠大大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壓力均勻,壓平效果好。
但是,上述手套熨燙整形一體機中涉及到的氣缸的數(shù)量較多,主要涉及到第一氣缸、第二氣缸、第三氣缸和夾緊氣缸。熨燙過程中,需操作這些氣缸才可完成手套的熨燙過程,給操作者帶來眾多不便。并且,在手套在壓平之前,手套的表面不平整,手套壓平之后,手套的的表面就會出現(xiàn)重疊褶皺現(xiàn)象,影響手套的外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手套熨燙裝置,簡化現(xiàn)有手套熨燙裝置的結構,使操作簡單方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基礎技術方案是:手套熨燙裝置,包括工作臺,工作臺的一側設有電機,工作臺的上方設有壓箱,工作臺和壓箱內(nèi)均設有電熱絲,壓箱的底部設有壓板,壓板上設有夾持機構;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連接有第一直齒輪和第一傘齒輪,第一直齒輪嚙合有第一齒條,第一傘齒輪嚙合有第二傘齒輪,第二傘齒輪的中部固定連接有轉軸,轉軸上固定連接有第二直齒輪,第二直齒輪嚙合有第二齒條,壓箱上設有第一滑槽,第二齒條靠近壓箱的一端滑動連接在第一滑槽內(nèi),壓箱的頂部設有橫板,橫板內(nèi)設有第二滑槽,壓箱的頂部滑動連接在第二滑槽內(nèi),橫板與第一齒條之間固定連接有連桿,橫板的頂部設有電源,電源與壓箱內(nèi)電熱絲電連接。
手套熨燙裝置的工作原理為:將待熨燙的手套統(tǒng)一放置在裝箱內(nèi),夾持機構將裝箱內(nèi)待熨燙的手套夾起,打開電源,使電源給壓箱中電熱絲通電,壓箱中的電熱絲變熱,同時,給工作臺中的電熱絲也通電加熱。啟動電機,電機的輸出軸轉動,輸出軸帶動第一直齒輪和第一傘齒輪轉動,第一直齒輪帶動第一齒條向工作臺方向移動,第一齒條通過連桿從而帶動橫板上的壓箱向工作臺方向移動,壓箱在向工作臺移動時,第一滑槽在第二齒條上滑動。同時,第一傘齒輪將旋轉的動力傳遞給第二傘齒輪,第二傘齒輪通過轉軸帶動第二直齒輪轉動,第二直齒輪從而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二齒條向遠離裝箱的方向移動,第二齒條帶動壓箱在第二滑槽內(nèi)向遠離裝箱的方向滑動。綜上,通過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雙重作用下,不斷向工作臺方向和遠離裝箱的方向移動,直到壓箱的壓板與工作臺接觸,電熱絲對手套進行加熱,并在第一齒條的作用下,壓板向下將手套壓平。當完成熨燙后,將手套從夾持機構上取下,改變電機的旋轉方向,可使壓箱遠離工作臺和裝箱的方向移動,進行下一次熨燙。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時,通過第一直齒輪和第一齒條的嚙合,第二直齒輪和第二齒條的嚙合,以及第一傘齒輪和第二傘齒輪的嚙合,就可以使壓箱在兩個垂直的方向上移動,無需多個氣缸相互配合,從而使本裝置結構更加簡單,方便操作者操作。并且本裝置使手套的加熱和手套的壓平同時進行,節(jié)約了加工的時間,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進一步,壓板為圓臺狀,壓板的小徑端與壓箱連接,夾持機構包括四個轉動桿,四個轉動桿的一端均與壓板的小徑端鉸接,四個轉動桿的另一端均設有夾子。通過四個夾子將手套的四周夾起,四個轉動桿的一端均與壓板的小徑端通過鉸鏈轉動連接,壓板呈圓臺狀,故四個轉動桿的底端在圓臺形壓板的限制下指向壓板的外側,壓板下壓時,四個轉動桿在壓板和工作臺的擠壓下,向壓板的外側轉動,從而將手套伸展開,防止壓板下壓手套時,手套表面不平整,壓制出的手套表面有褶皺。
進一步,工作臺遠離電機的一側設有傳送帶,傳送帶可以將待熨燙的手套傳送到工作臺處,方便操作人員將手套夾持到夾子上。
進一步,工作臺靠近電機的一側設有收集箱,收集箱與工作臺之間連接有導料板。當手套熨燙完畢后,可將熨燙完畢的手套從夾子上卸下,使手套沿導料板進入收集箱包裝。
進一步,壓箱靠近傳送帶的一側連接有充氣泵,充氣泵上連接有充氣管,充氣管的管口朝向工作臺。在夾子夾持手套以前,可先使用充氣泵上的充氣管對手套進行充氣,使手套的形狀規(guī)范,然后再使用夾子夾持手套,這樣,壓板在對手套壓平時,手套表面平整不會出現(xiàn)褶皺。另外,手套經(jīng)過熨燙后,手套上的毛刺會被燙掉,并粘附在工作臺上,充氣管還可以對工作臺吹氣,將工作臺上粘附的毛刺吹掉,保持工作臺的清潔干凈。
進一步,工作臺的下方設有底座,底座與工作臺之間連接有支撐桿,所述底座上設有定位孔。底座可以分散壓箱下壓時的壓力,保持工作臺的穩(wěn)定,定位孔方便將工作臺定位到機床上。
進一步,工作臺靠近充氣管的一側設有吸塵器。工作臺上的毛刺被充氣管吹下后,可經(jīng)吸塵器吸入,防止毛刺亂飛,影響工作環(huán)境。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手套熨燙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標記包括:電機1、工作臺2、第一齒條3、連桿4、第二滑槽5、橫板6、電源7、壓箱8、第一滑槽9、傳送帶10、底座11、轉動桿12、夾子13、鉸鏈14、手套15、收集箱16、導料板17、第二齒條18、第一直齒輪19、第一傘齒輪20、第二傘齒輪21、第二直齒輪22、充氣泵23、吸塵器24。
如圖1所示,手套熨燙裝置,包括工作臺2,工作臺2的左側設有電機1,電機1的輸出軸上通過平鍵連接有第一直齒輪19,第一直齒輪19的后方嚙合有第一齒條3,電機1輸出軸的右端焊接有第一傘齒輪20,第一傘齒輪20的下方嚙合有第二傘齒輪21,第二傘齒輪21的中部焊接有轉軸,轉軸上通過平鍵連接有第二直齒輪22,第二直齒輪22的前方嚙合有第二齒條18。工作臺2的上方設有壓箱8,壓箱8的左側設有第一滑槽9,第二齒條18的右端滑動連接在第一滑槽9內(nèi),壓箱8的底部設有壓板,壓板為圓臺狀,壓板的頂部為小徑端,壓板的底部為大徑端,壓板的四周均勻分布有四個轉動桿12,四個轉動桿12的頂端與壓板的頂端之間均連接有鉸鏈14,四個轉動桿12的底部均設有夾子13。壓箱8的頂部設有橫板6,橫板6中設有第二滑槽5,壓箱8滑動連接在第二滑槽5內(nèi),橫板6和第一齒條3之間連接有連桿4,橫板6的頂部設有電源7。壓箱8的右側連接有充氣泵23,充氣泵23上設有充氣管,充氣管的方向朝向右下角。工作臺2的右側設有吸塵器24,吸塵器24的上方設有傳送帶10,工作臺2的左側設有導料板17,導料板17的下方設有收集箱16。工作臺2的底部通過支撐桿連接有底座11,底座11上設有定位孔。壓箱8的底部和工作臺2的上部均設有電熱絲。
將傳送帶10傳來的手套口放在充氣管下,充氣管對手套進行充氣,使手套的外形規(guī)范平整。然后將手套15的四周用轉動桿12上的夾子13夾住。打開電源7,使電源7給壓箱8中的電熱絲通電,壓箱8中的電熱絲變熱,電熱絲給壓箱8的底部加熱,同時也給工作臺2中的電熱絲通電,使工作臺2中的電熱絲變熱,電熱絲對工作臺2的頂部加熱。啟動電機1,使電機1的輸出軸向上轉動,第一直齒輪19與第一齒條3嚙合,第一齒條3向下移動,第一齒條3通過連桿4帶動橫板6向下移動,故橫板6上的壓箱8也向下移動,壓箱8向下移動時,第一滑槽9在第一齒條3上滑動,故第一齒條3不會阻礙壓箱8向下移動。同時,第一傘齒輪20向上旋轉使第二傘齒輪21向右旋轉,第二傘齒輪21通過轉軸帶動第二直齒輪22向右旋轉,故第二齒條18在第二直齒輪22的作用下向左移動,從而帶動壓箱8沿第二滑槽5向左移動。壓箱8在第一齒條3和第二齒條18的雙重作用下,向左下方移動,當壓板與工作臺2接觸時,電熱絲對手套15加熱,并將手套15壓平。壓箱8帶動壓板向下移動過程中,轉動桿12的底部與工作臺2接觸,四個轉動桿12的底部沿工作臺2向四周滑動,四個轉動桿12上的夾子13將手套15拉平,當手套15被壓板壓平時,手套15表面不會出現(xiàn)褶皺。當手套熨燙完畢后,將手套15從夾子13上取出,將熨燙好的手套15沿導料板17向下滑動至收集箱16內(nèi)包裝。轉變電機1方向,使第一齒條3和第二齒條18反向移動,壓箱8向右上角方向移動至傳送帶10處,進行下一次熨燙。
熨燙過程中,工作臺2上會將手套15上的毛刺燙掉,充氣管吹出的氣體將毛刺從工作臺2上吹下,并經(jīng)吸塵器24吸走。
底座11可以分散壓箱8下壓時的壓力,保持工作臺2的穩(wěn)定,定位孔方便將工作臺2定位到機床上。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發(fā)明所省略描述的技術、形狀、構造部分均為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