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鞋面料補強帶粘貼裝置,屬于制鞋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有的制鞋加工過程中,有一個加工環(huán)節(jié)是向鞋面料上粘貼補強帶以保證鞋體的強度。補強帶是一種用于增加鞋體強度的雙面膠帶,在粘貼加工環(huán)節(jié)時,需圍繞大體呈環(huán)形的鞋面料的內(nèi)圈邊緣粘貼一圈補強帶,然后撕掉補強帶上的隔離紙。目前,上述在鞋面料上粘貼補強帶的工作均是由人工手動完成,不僅生產(chǎn)效率低下,也難以保證各補強帶在各鞋面料上的粘貼位置的統(tǒng)一性,容易出現(xiàn)粘貼偏斜,導致不良品出現(xiàn)。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顯著提高生產(chǎn)效率和粘貼質(zhì)量的鞋面料補強帶粘貼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鞋面料補強帶粘貼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在所述機架上設置有補強帶供給及分離機構、補強帶定位機構、鞋面料輸送機構、補強帶壓緊機構和補強帶剪斷機構;所述補強帶供給及分離機構包括轉動設置在所述機架頂部的第一卷帶輪和第二卷帶輪,所述第一卷帶輪的輪軸通過傳動帶與轉動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第一齒輪的輪軸連接,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嚙合,所述第二齒輪套設在所述第二卷帶輪的輪軸上,所述第二齒輪與所述第二卷帶輪的輪軸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第二卷帶輪的輪軸通過軸承與所述機架連接,在所述第二卷帶輪的輪軸的端部設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二齒輪脫出的堵塊,在位于所述第二齒輪與所述軸承的內(nèi)圈之間的所述第二卷帶輪的輪軸上套設有第一彈簧;在位于所述第一卷帶輪和第二卷帶輪下方的所述機架上設置有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一支架的上部轉動設置兩個張緊輥軸,在所述第一支架的下部設置有供補強帶穿過的第一定位方孔;所述補強帶定位機構包括定位架,在所述定位架的上部設置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上開設有第二定位方孔,在所述定位架的底部設置有第三定位方孔;所述鞋面料輸送機構包括主動輸送輥、從動輸送輥和轉向部件,所述主動輸送輥和從動輸送輥呈上下并排布置,所述主動輸送輥的輥軸轉動連接在所述機架上,所述主動輸送輥的輥軸的后端固定連接第一錐齒輪,所述第一錐齒輪與第二錐齒輪嚙合,所述第二錐齒輪與固定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驅動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從動輸送輥的輥軸轉動連接在移動支架上;在所述機架上設置有兩個以上垂直導桿,所述移動支架與各所述垂直導桿滑動連接,在各所述垂直導桿的底部均設置有擋片,在位于所述擋片與所述移動支架之間的所述垂直導桿上套設有第二彈簧,所述移動支架的一側設置有便于施加下壓力使所述移動支架向下移動的第一支臂;所述轉向部件為兩個導向輪,所述導向輪設置在立柱上,所述立柱沿垂向設置,所述立柱的上端通過第一連接架與所述機架固定連接;兩個所述立柱所確定的平面與所述主動輸送輥的輥軸之間形成小于90度的夾角,所述從動輸送輥的輥軸與所述主動輸送輥的輥軸平行;所述補強帶壓緊機構包括垂向固定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氣缸,所述氣缸的輸出軸的端部設置有第一擋塊,所述氣缸的輸出軸的中部設置有第二擋塊,在位于所述第一擋塊和第二擋塊之間的所述氣缸的輸出軸上滑動連接第二連接架,在位于所述第二連接架與所述第一擋塊之間的氣缸的輸出軸上套設第三彈簧;在所述第二連接架上設置有垂直導軌,所述垂直導軌與所述移動支架滑動連接,在所述垂直導軌的一側設置齒條,所述齒條與第三齒輪嚙合,所述第三齒輪與第一轉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軸與位于所述移動支架上的第一軸座轉動連接,所述第一轉軸固定連接第一連桿的一端,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中部與第三連桿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轉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軸與位于所述移動支架上的第二軸座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設置有壓塊;所述補強帶剪斷機構包括水平固定連接在所述機架上的水平導桿,在所述水平導桿上滑動連接第一滑塊,在位于所述第一滑塊與所述機架之間的所述水平導桿上套設有第四彈簧,在所述第一滑塊的前端設置有水平向前伸出的第二支臂,所述第二支臂的前端設置有第一剪刀頭;在所述第一滑塊的一側設置有呈倒l形布置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水平部分垂直滑動連接導桿,所述導桿的底部設置有水平滑槽,所述水平滑槽與所述第二支架的水平部分之間通過拉簧連接;所述第一滑塊的側面與第四連桿的一端鉸接,所述第四連桿的中部設置有與所述第四連桿垂直的第三支臂,所述第三支臂的端部滑動連接在所述水平滑槽中;所述第四連桿的另一端鉸接在套筒的中部,所述套筒的前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剪刀頭相配合的第二剪刀頭;所述套筒的后端套設在芯桿上,所述芯桿的后端設置有擋塊,在位于所述擋塊與所述套筒之間的所述芯桿上套設有第五彈簧;所述擋塊鉸接在固定臂的一端,所述固定臂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滑塊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滑塊的頂部固定連接自動復位電磁鐵,所述自動復位電磁鐵的伸縮桿垂直于所述水平導桿;在所述第二連接架上一體設置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向上延伸且從開設在所述移動支架上的通槽中穿過;在所述第二立柱的后側設置有呈倒三角形的頂塊,當所述自動復位電磁鐵的伸縮桿伸出時,所述伸縮桿位于所述第二立柱的后側且與所述第二立柱之間留有間隙;在所述第二立柱的頂部固定連接水平過渡桿的一端,所述水平過渡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沿前后方向布置的水平導軌,所述水平導軌位于所述導桿的正上方,在所述導桿的上端設置有用于在所述水平導軌中滑行的第二滑塊,在所述水平導軌的前端設置有用于供所述導桿穿過的通孔。
進一步地,在兩個所述張緊輥軸上分別固定套接一個第四齒輪,兩個所述第四齒輪相互嚙合;兩個所述張緊輥軸的表面均布有摩擦顆粒。
進一步地,在所述定位架上通過螺紋連接有調(diào)整螺栓,所述調(diào)整螺栓的螺柱端與所述機架轉動連接。
本發(fā)明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yōu)點:1、本發(fā)明主要有補強帶供給及分離機構、補強帶定位機構、鞋面料輸送機構和補強帶壓緊機構構成,能夠實現(xiàn)補強帶與隔離紙分分離、補強帶粘貼至鞋面料上一圈、粘貼完畢壓緊補強帶以便于剪斷等功能,由此實現(xiàn)了粘貼補強帶過程的機械化運作,不僅能夠提高生產(chǎn)效率,還能夠提升粘貼質(zhì)量。2、本發(fā)明還提供了補強帶剪斷機構,能夠在補強帶粘貼完一圈后自動實施剪斷,進一步提升補強帶的粘貼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補強帶供給及分離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補強帶供給及分離機構中的支架與張緊輥軸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補強帶定位機構和鞋面料輸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鞋面料輸送機構在另一視角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補強帶壓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補強帶壓緊機構在另一視角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補強帶剪斷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踏板、連桿和移動支架的支臂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圖12是本發(fā)明鞋面料形狀感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包括機架10,在機架10上設置有補強帶供給及分離機構20、補強帶定位機構30、鞋面料輸送機構40和補強帶壓緊機構50。
如圖2~4所示,補強帶供給及分離機構20包括轉動設置在機架10頂部的第一卷帶輪201和第二卷帶輪202。其中,第一卷帶輪201用于安裝待使用的補強帶卷,第二卷帶輪202用于纏卷從補強帶上脫離的隔離紙。第一卷帶輪201的輪軸通過傳動帶203與轉動設置在機架10上的第一齒輪204的輪軸連接,第一齒輪204與第二齒輪205嚙合,第二齒輪205套設在第二卷帶輪202的輪軸上,并且第二齒輪205與第二卷帶輪202的輪軸之間留有間隙。第二卷帶輪202的輪軸通過軸承(圖中未示出)與機架10連接。在第二卷帶輪202的輪軸的端部設置有用于防止第二齒輪205脫出的堵塊206(具體可以采用螺母),在位于第二齒輪205與軸承的內(nèi)圈之間的第二卷帶輪202輪軸上套設有彈簧207,彈簧207將第二齒輪205推向堵塊206。在位于第一卷帶輪201和第二卷帶輪202下方的機架10上設置有支架210,在支架210的上部轉動設置兩個張緊輥軸211,在支架210的下部設置有供補強帶穿過的第一定位方孔212。本發(fā)明的補強帶供給及分離機構20在工作時,補強帶纏卷在第一卷帶輪201上,補強帶的端頭從兩個張緊輥軸211之間穿過,在穿過兩個張緊輥軸211后由工人對隔離紙和補強帶進行分離,分離后的隔離紙的端部繞過張緊輥軸211后固定在第二卷帶輪202上,而分離后的補強帶則向下穿過第一定位方孔212。在補強帶的持續(xù)供給和隔離紙的持續(xù)回收過程中,補強帶卷的最外層的線速度與隔離紙卷最外層的線速度相等,但是由于補強帶卷逐漸變薄,而隔離紙卷逐漸變厚,因此第一卷帶輪201的角速度逐漸變大,而第二卷帶輪202的角速度逐漸變小。本發(fā)明所設計的第二齒輪205和彈簧207即是為了使兩個卷帶輪適應角速度的改變而存在的。第二齒輪205在轉動時通過壓縮的彈簧207向軸承的內(nèi)圈施加摩擦力,從而帶動軸承的內(nèi)圈轉動,進而帶動第二卷帶輪202轉動。由于第二齒輪205是通過摩擦力間接驅動第二卷帶輪202轉動的,而彈簧207與軸承的內(nèi)圈之間可以發(fā)生錯位,因此,第二卷帶輪202可以隨時適應因隔離紙卷厚度變化而導致的角速度的改變。
如圖1、圖5所示,補強帶定位機構30包括定位架301,在定位架301的上部設置有定位片302,定位片302上開設有第二定位方孔303。在定位架301的底部設置有第三定位方孔304。本發(fā)明的補強帶定位機構30在工作時,與隔離紙分離且穿過第一定位方孔212的補強帶由上至下依次穿過第二定位方孔303和第三定位方孔304,從而到達鞋面料輸送機構40附近。
如圖1、圖5~7所示,鞋面料輸送機構40包括主動輸送輥401、從動輸送輥402和轉向部件,其中,主動輸送輥401和從動輸送輥402呈上下并排布置。主動輸送輥401的輥軸轉動連接在機架10上,主動輸送輥401的輥軸的后端固定連接第一錐齒輪403,第一錐齒輪403與第二錐齒輪404嚙合,第二錐齒輪404與固定設置在機架10上的驅動電機405的輸出軸固定連接。從動輸送輥402的輥軸轉動連接在移動支架407上。在機架10上設置有兩個以上垂直導桿101,移動支架407與各垂直導桿101滑動連接。在各垂直導桿101的底部均設置有擋片102,在位于擋片102與移動支架407之間的垂直導桿101上套設有彈簧408。移動支架407的一側設置有便于施加下壓力使移動支架407向下移動的支臂409。轉向部件為兩個導向輪420,導向輪420設置在立柱430上,立柱430沿垂向設置,立柱430的上端通過連接架421與機架10固定連接。兩個立柱430所確定的平面與主動輸送輥401的輥軸之間形成小于90度的夾角。從動輸送輥402的輥軸與主動輸送輥401的輥軸平行。本發(fā)明的鞋面料輸送機構40在工作時,工人先對支臂409施加下壓力,使得移動支架407向下移動,從而使從動輸送輥402與主動輸送輥401之間形成空隙,然后將鞋面料放置在主送輸送輥401與從動輸送輥402之間且邊緣靠在兩個導向輪420上。之后解除對支臂409的下壓力,移動支架407在彈簧408的作用下向上移動從而使從動輸送輥402配合主動輸送輥401夾持住鞋面料。然后由工人手動將補強帶的端部粘貼到鞋面料上。當開啟驅動電機405以后,主動輸送輥401轉動,在從動輸送輥402的配合下驅動鞋面料運動,由于主動輸送輥401的輥軸相對于兩個立柱430所確定的平面是傾斜設置,所以鞋面料在運動過程中,其邊緣始終緊貼靠兩個導向輪420,從而使鞋面料在產(chǎn)生平移運動的同時也產(chǎn)生旋轉運動,即鞋面料可以在主送輸送輥401和兩個導向輪420的配合下旋轉一周。進而,可以在實現(xiàn)在鞋面料上粘貼一圈補強帶。
如圖1、圖8和圖9所示,補強帶壓緊機構50包括垂向固定設置在機架10上的氣缸501,氣缸501的輸出軸的端部設置有第一擋塊502,氣缸501的輸出軸的中部設置有第二擋塊503。在位于第一擋塊502和第二擋塊503之間的氣缸501輸出軸上滑動連接有連接架504,在位于連接架504與第一擋塊502之間的氣缸501輸出軸上套設彈簧505。在連接架504上設置有垂直導軌506,垂直導軌506與移動支架407滑動連接,在垂直導軌506的一側設置有齒條508,齒條508與齒輪509嚙合,齒輪509與轉軸510固定連接,轉軸510與位于移動支架407上的軸座424轉動連接,轉軸510固定連接連桿512的一端,連桿512的另一端與連桿513鉸接,連桿513的中部與連桿514的一端鉸接,連桿514的另一端與轉軸515固定連接,轉軸515與位于移動支架407上的軸座426轉動連接。連桿513的另一端設置有壓塊517。本發(fā)明的補強帶壓緊機構50在工作時,當氣缸501的輸出軸向下運動時,輸出軸上的第二擋塊503帶動連接架504連同垂直導軌506向下運動,垂直導軌506上的齒條508驅動齒輪509轉動,從而通過連桿機構使壓塊517下壓。當鞋面料上粘貼一圈補強帶后,壓塊517即實施下壓動作,從而壓住補強帶及鞋面料,此時,工人再次通過支臂409驅動移動支架407向下運動,位于壓塊517與第三定位方孔304之間的補強帶被懸空拉直,此時剪斷該拉直段的補強帶即可,然后通過氣缸501驅使壓塊517抬起,將完成粘貼補強帶的鞋面料取下,換上下一個待粘貼的鞋面料。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兩個張緊輥軸211的表面均布有摩擦顆粒214,其可以增大與補強帶、隔離帶之間的摩擦力。
上述實施例中,在兩個張緊輥軸211上分別固定套接一個齒輪215,兩個齒輪215相互嚙合。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定位架301通過導桿321滑動連接在機架10上,在定位架301上通過螺紋連接有調(diào)整螺栓322,調(diào)整螺栓322的螺柱端與機架10轉動連接。通過轉動調(diào)整螺栓322,可以對定位架301與機架10的前后距離進行調(diào)整。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在移動支架407的底部設置l形支臂425,l形支臂425的水平部分通過螺紋連接下限位螺栓535,下限位螺栓535位于連接架504的下方。在移動支架407上通過螺紋連接上限位螺栓534,上限位螺栓534位于連接架504的上方。上限位螺栓534和下限位螺栓535分別用于限制連接架504上下移動的最大距離,其中,通過調(diào)整上限位螺栓534可以調(diào)整壓塊517抬起的最大高度,通過調(diào)整下限位螺栓535可以調(diào)整壓塊517對鞋面料的壓緊程度。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2所示,在定位架301底部設置有導桿305,在導桿305上滑動連接調(diào)整架306,第三定位方孔304位于調(diào)整架306上。在位于定位架301與調(diào)整架306之間的導桿305上設置有彈簧307,調(diào)整架306的一端通過水平連桿308與l形架309的一端連接,l形架309的另一端與水平連桿310的后端連接,水平連桿310穿過固定架311且與固定架311滑動連接。水平連桿310的前端固定連接接觸塊312。固定架311設置在兩立柱430之間且與兩立柱430轉動連接。上述調(diào)整架306、彈簧307、水平連桿308、l形架309、水平連桿310、固定架311以及接觸塊312構成了鞋面料形狀感應機構,當鞋面料的邊緣在主動輸送輥401和從動輸送輥402的驅動下運動時,接觸塊312在彈簧307的作用下始終貼緊鞋面料的邊緣,當鞋面料的弧形邊緣從接觸塊312滑過時,接觸塊312的位置將隨之改變,從而調(diào)整架306連同第三定位方孔304的位置也發(fā)生改變,由于第三定位方孔304與接觸塊312之間的相對位置不變,進而確保第三定位方孔304距離鞋面料的邊緣的距離始終不變,由此,可以保證不論鞋面料是什么形狀的,都能夠使補強帶所粘貼的位置與鞋面料邊緣的距離保持一致。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移動支架407的支臂409的端部設置有銷柱,在機架10的下部設置有橫梁103,在橫梁103上鉸接有踏板412,踏板412的邊緣與連桿414的下端鉸接,連桿414的上端穿過機架10且在端部設置有長圓孔415,銷柱滑動設置在長圓孔415中,在連桿414的中部設置有連接臂417,連接臂417與機架10通過拉簧418連接。由此,可以通過腳踩踏板412的方式實現(xiàn)移動支架407的下移,操作更為方便。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在主動輸送輥401的輥軸上固定連接有齒輪422,在從動輸送輥402的輥軸上固定連接有齒輪423,齒輪423與齒輪422嚙合,從而使從動輸送輥402可以和主動輸送輥401同時反向旋轉。
上述實施例中,導向輪420的外輪緣上設置有一圈凹槽,其作用是對鞋面料形成垂向上的限位,使鞋面料在輸送過程中始終維持在不變的高度上。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圖10所示,本發(fā)明還包括補強帶剪斷機構60,補強帶剪斷機構60包括水平固定連接在機架10上的水平導桿601,在水平導桿601上滑動連接滑塊602,在位于滑塊602與機架10之間的水平導桿601上套設有彈簧624,在滑塊602的前端設置有水平向前伸出的支臂605,支臂605的前端設置有第一剪刀頭606。在滑塊602的一側設置有呈倒l形布置的支架608,支架608的水平部分垂直滑動連接導桿609,導桿609的底部設置有水平滑槽610,水平滑槽610與支架608的水平部分之間通過拉簧623連接?;瑝K602的側面與連桿611的一端鉸接,連桿611的中部設置有與連桿611垂直的支臂,支臂的端部滑動連接在水平滑槽610中。連桿611的另一端鉸接在套筒613的中部,套筒613的前端設置有與第一剪刀頭606相配合的第二剪刀頭615。套筒613的后端套設在芯桿614上,芯桿614的后端設置有擋塊617,在位于擋塊617與套筒613之間的芯桿614上套設有彈簧618。擋塊617鉸接在固定臂616的一端,固定臂616的另一端與滑塊602固定連接。在滑塊602的頂部固定連接自動復位電磁鐵620,自動復位電磁鐵620的伸縮桿垂直于水平導桿601。在連接架504上一體設置有立柱621,立柱621向上延伸且從開設在移動支架407上的通槽中穿過。在立柱621的后側設置有呈倒三角形的頂塊622,當自動復位電磁鐵620的伸縮桿伸出時,伸縮桿位于立柱621的后側且與立柱621之間留有間隙。在立柱621的頂部固定連接水平過渡桿625的一端,水平過渡桿625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沿前后方向布置的水平導軌626。水平導軌626位于導桿609的正上方,在導桿609的上端設置有用于在水平導軌626中滑行的滑塊627。在水平導軌626的前端設置有用于供導桿609穿過的通孔628。補強帶剪斷機構60能夠在補強帶壓緊機構50實施下壓的過程對位于壓塊517與第三定位方孔304之間的補強帶實施剪斷。當連接架504在氣缸501的驅動下向下移動時,自動復位電磁鐵602的伸縮桿伸出,連接架504帶動立柱621和頂塊622向下移動,頂塊622向下移動的過程將對自動復位電磁鐵620的伸縮桿施加向后的推動力,自動復位電磁鐵620向后移動的同時帶動滑塊602向后運動。立柱621向下運動到一定程度時,導桿609上的滑塊627進入到水平導軌626中,立柱621繼續(xù)向下運動,導桿609在水平導軌626的壓力作用下也向下移動,導桿609的下移通過連桿機構使第二剪刀頭615與第一剪刀頭606分離。當立柱621向下移動至自動復位電磁鐵620的伸縮桿完全通過頂塊622后,在彈簧624的作用下,滑塊602將向前運動,此時導桿609上的滑塊627在水平導軌626中向前滑動,當滑動至位于水平導軌626前端的通孔628處時,導桿609將穿過通孔628并且向上運動,導桿609的上移通過連桿機構使第二剪刀頭615向第一剪刀頭606運動,從而對補強帶實施剪斷。進一步地,在第一剪刀頭606還設置第一壓緊塊,在第二剪刀頭615上設置與第一壓緊塊相配合的第二壓緊塊,當?shù)诙舻额^615配合第一剪刀頭606對補強帶實施剪斷動作的同時,第二壓緊塊與第一壓緊塊配合夾住被剪斷的補強帶的端頭,從而使補強帶繃直,便于進行下一次的粘貼。
本發(fā)明僅以上述實施例進行說明,各部件的結構、設置位置及其連接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凡根據(jù)本發(fā)明原理對個別部件進行的改進和等同變換,均不應排除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外。